短文两篇 渠县第三中学向超 导思短 1.品读、欣赏课文,惑受课文委婉轻柔、自然流畅的风格。 2.了解先抑后扬及由事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3.体悟生命的意义,引导积极、认真对待生命的态度。 1揣摩作者借一只蝉、一枚贝壳领悟且阐释的对生命和人生的深刻体验,择取积极求实的人生态度 和敬业求新的精神 2联系语境和结合托物释理散文的特点,明了本文的中心意思 3.了解先抑后扬的写作手法 4.熟读课文,把握行文的思路,得作者是怎样借“贝”言“理”的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先抑后扬的写作手法 2.得作者是怎样借“贝”言“理”的。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生命是辽阔的大海,蕴着不尽的情思;生命是深邃的湖泊,孕育着无限的希望;生命是广袤的星 空,绽放着智慧的花朵 生命是多彩的朝霞,映照着广阔的大地;生命是智慧的火花,点缳着灿烂的星空;生命是美丽的鲜 花,装扮着绚丽的人生 生命是美妙的乐章,用它跳跃的音符谱写生活的旋律; 生命是翱翔的雄鹰,用它矫健的翅膀搏击广阔的天宇 生命是奔腾的河流,用它倒海的气势冲垮陈旧的桎梏。 生命 一枝从淤泥里长出的夏荷,竟开出雪一样洁白纯净的花儿;一粒细细黑黑的萤火虫,竟能在茫茫黑 ,在树头唱出远胜小提季的夜曲;一条柔软无骨的斯蚓,居然能在坚实的土地里如鱼在水中似的 自由邀游。美丽的生命在静静地绽放 那夏天里不断聒噪着的蝉儿,那海边美丽的小贝壳,都会引起我们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和思索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两篇优美的散文,从中惑悟生命的真谛吧 走近作者 (1)小思简介 小思,1939年生,本名卢玮銮,另有笔名明川卢颿。祖籍广东番禺。1964年毕业于香港中文 大学新亚学院中文系,翌年到罗富国师范学院学习,获教育文凭。1973年赴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 研究所研究中国文学。1981年,以“中国作家在香港的文艺活动”之论文获得硕士衔。小思深受磨 君毅老师影响,对儡家思想、国家民族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从唐老师身上,她学会了坚守原则 待人以爱。而且她明白到只有自我反省才能戒除缺点,继续面对将来。唐君毅先生的《人生之体验 曾在小思失意时令她重新振 确定人生的目标,转入人生道路的另一里程 小思曾任多家中学中文教师,1978年任教于香港大学中文系,1979年起任教于香港中文大 已出版的作品有《路上谈》《承教小记》《不迁》《彤云笑》《香港文纵》《日影行》《丰子恺漫画选绎》 及合集的《七好文集》《七好新文集》《三人行》等。小思从事文学研究工作,多次出任文学奖评判, 参与各种文学活动。 (2)席慕蓉简介 旗,1943年生于庆,后随父母由香港迁至台湾。她从小龄爱绘画,194年到比利时布鲁秦尔家 艺术学院学习。后在台湾新竹师专美术科任教。多次举办画展,出版画册并获奖。1981年她“从来 没有刻意去做过些什么努力”的诗集《七里香》由台湾大地出版社出版,深得读者喜爱 她写诗写散文,只是作为累了一天之后的休息,为的是“纪念一段远去的岁月,纪念那个只曾 在我心中存在过的小小世界”。生命、时光、乡愁是她作品的内在主题,而对人情、爱情、乡情的细 腻独特的审美描事、委婉倾诉则是吸引读者们的奥毯。主要作品有诗集《七里香》《无怨的膏春》 散文集《有一首歌》《成长的痕迹》《生命的滋味》《三弦》《同心集》《写给幸福》等 词积暴 收敛(ian):本课指收拢 聒聒(gu6):持续嘈杂,本课指不停地叫。 宽恕(sh):宽容饶恕 短暂(zhan)
11 短文两篇 渠县第三中学 向 超 指导思想 1.品读、欣赏课文,感受课文委婉轻柔、自然流畅的风格。 2.了解先抑后扬及由事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3.体悟生命的意义,引导积极、认真对待生命的态度。 教学目标 1.揣摩作者借一只蝉、一枚贝壳领悟且阐释的对生命和人生的深刻体验,择取积极求实的人生态度 和敬业求新的精神. 2.联系语境和结合托物释理散文的特点,明了本文的中心意思. 3.了解先抑后扬的写作手法. 4.熟读课文,把握行文的思路,懂得作者是怎样借“贝”言“理”的。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先抑后扬的写作手法. 2.懂得作者是怎样借“贝”言“理”的。 教学课时 2 课时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生命是辽阔的大海,蕴蓄着不尽的情思;生命是深邃的湖泊,孕育着无限的希望;生命是广袤的星 空,绽放着智慧的花朵 。 生命是多彩的朝霞,映照着广阔的大地;生命是智慧的火花,点缀着灿烂的星空;生命是美丽的鲜 花,装扮着绚丽的人生。 生命是美妙的乐章,用它跳跃的音符谱写生活的旋律; 生命是翱翔的雄鹰,用它矫健的翅膀搏击广阔的天宇; 生命是奔腾的河流,用它倒海的气势冲垮陈旧的桎梏。 生命真是一个奇迹: 一枝从淤泥里长出的夏荷,竟开出雪一样洁白纯净的花儿;一粒细细黑黑的萤火虫,竟能在茫茫黑 夜里发出星星般闪亮的光;一株微不足道的小草,竞开出像海洋一样湛蓝的花;一只毫不起眼的鸟 儿,在树头唱出远胜小提琴的夜曲;一条柔软无骨的蚯蚓,居然能在坚实的土地里如鱼在水中似的 自由遨游。美丽的生命在静静地绽放! 那夏天里不断聒噪着的蝉儿,,那海边美丽的小贝壳,都会引起我们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和思索……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两篇优美的散文,从中感悟生命的真谛吧。 走近作者 (1)小思简介 小思,1939 年生,本名卢玮銮,另有笔名明川、卢颿。祖籍广东番禺。1964 年毕业于香港中文 大学新亚学院中文系,翌年到罗富国师范学院学习,获教育文凭。1973 年赴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 研究所研究中国文学。1981 年,以“中国作家在香港的文艺活动”之论文获得硕士衔。小思深受唐 君毅老师影响,对儒家思想、国家民族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 从唐老师身上,她学会了坚守原则, 待人以爱。而且她明白到只有自我反省才能戒除缺点,继续面对将来。 唐君毅先生的《人生之体验》 曾在小思失意时令她重新振作,确定人生的目标,转入人生道路的另一里程。 小思曾任多家中学中文教师,1978 年任教于香港大学中文系,1979 年起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 已出版的作品有《路上谈》《承教小记》《不迁》《彤云笺》《香港文纵》《日影行》《丰子恺漫画选绎》 及合集的《七好文集》《七好新文集》《三人行》等。小思从事文学研究工作,多次出任文学奖评判, 参与各种文学活动。 (2)席慕蓉简介 席慕蓉,另有笔名萧瑞、漠蓉、穆伦•席连勃(蒙古语,即大江河)等。祖籍内蒙古察哈尔盟明安 旗,1943 年生于重庆,后随父母由香港迁至台湾。她从小酷爱绘画,1964 年到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 艺术学院学习。后在台湾新竹师专美术科任教。多次举办画展,出版画册并获奖。1981 年她“从来 没有刻意去做过些什么努力”的诗集《七里香》由台湾大地出版社出版,深得读者喜爱。 她写诗写散文,只是作为累了一天之后的休息,为的是“纪念一段远去的岁月,纪念那个只曾 在我心中存在过的小小世界”。生命、时光、乡愁是她作品的内在主题,而对人情、爱情、乡情的细 腻独特的审美描摹、委婉倾诉则是吸引读者们的奥秘。主要作品有诗集《七里香》《无怨的青春》、 散文集《有一首歌》《成长的痕迹》《生命的滋味》《三弦》《同心集》《写给幸福》等。 字词积累: 收敛(liǎn):本课指收拢。 聒聒(guō):持续嘈杂,本课指不停地叫。 宽恕(shù) :宽容饶恕。 短暂(zhàn)
一丝不苟:(gbu)形容办事认真,连最细小 的地方也不马虎。 卑微(bi):卑贱微小,地位低下。 上苍:上天 把玩:拿在手中玩赏。 导语: 在中国古代,有一种昆虫得到了许多诗人的喾顾它多被赋予了诗人的主观情惑初唐四杰之一的骆 宾王曾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被称为北宋第一贫平民词人柳永也有:“寒蝉凄切对长亭 晚骤雨初歇”之句为什么小小的蝉会吸引如此多的文人墨客的关注它有什么特别之处?我想学完 本课大家就会明白这个问题了 二.整体把握 这是一篇短小的哲理散文。作者用先抑后扬的手法,由一只小小的蝉引发了对生命的感悟。从写蝉 的聒噪,到写病蝉的微弱、细小,都刻意表现了蝉的惹人厌烦和微不足道的一面。然而当知道蝉17 年埋在泥下,出来就活一个夏天时,本来无足轻重甚至恼人的蝉令作者惊讶起来。何必这样受苦而 又执著?朋友的话揭示了朴素而深刻的哲理:生活历程就是如此,为了生命延续,必须好好活着 不管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地活而已 结尾作者写自己被这蝉的生命意义惑动着,“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又照应到文 章开头的“使事忙的人听了很烦”的“烦”字上,但已经从开头的“烦”变成现在的宽恕,形成 个首尾照应又有变化的完整结构。文虽短而理深厚,盲有尽而意无穷。它提示着我们,不管生命短 暂还是长久,都应该积极面对,全情投入,好好地生活 四.朗读课文,归纳段意 第一段:交代了故事的主人公—蝉作者在文章开篇对于蝉的感情是厌烦的 第〓段:作者无意间拾得病蝉不禁惊讶小小的生命竟会发出响彻整个夏天的声音.作者的情惑发生 了变化 第三段:点出蝉生命之短暂.同情 第四段:提出疑问 第五段:文章的重点段,点出文章的主题 第六段:不仅仅是蝉生命的意义更是人生的意义 作者对蝉的惑情经历了哪几个变化过程? 五.课文赏析 1.文章开头写蝉的叫声有什么作用? 为了出其叫声之烦,为后面费美蝉形成了鲜明对比,更好的突出了文章中心。 作者的写作意图仅仅局限一只小小的蝉吗?更深层的含义是什么?课文里有一句话,是全文的文眼 找出来并说说对它的理解 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的活过”是全文的文眼也是文章的中心句。【注:在现代文阅 读训练中只有抓住文章的主旨(是指作者在文章中表现的中心意思,它是文章的灵魂),我们才能正确 的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从而使自己的答案正确无误】它是由抑到扬的关键之处,也是由蝉引发的对 于生命的深刻惑悟。不管是写蝉的烦人的聒噪、病蝉的弱小,还是写蝉17年埋在泥下,出来只活 个夏天的短暂生命,都是因为有这句话,才显得有了意义和光彩。它也提醒我们,不管生命有多短 3.“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秋风颜色”给你怎样的感受? 觉惑受之外,增加了独特的视觉惑受,很有新意。它赋予秋风一种“颜色”,把属于秋天的一些视觉 形象加了进来,比如金黄的落叶、火红的枫叶、暗绿的松柏、晴朗的天空,都融进了秋风中,盲少 而意丰。作者的灵魂震动思想转变对蝉有了好惑甚至是敬意 主旨句 秋风来了果实成熟了,本是收获的季节但对在地下埋了17年苦苦等待了17年的蝉来说,却意味着 生命的结束。生命虽然短暂蝉却执著地等待,我对它的敬意油然而生。 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的的活过.” 5.读了文章你有什么惑受? 不管生命如何短暂,必须要好好地活着 六.探究质疑 【注:先抑后扬也叫欲扬先抑前后形成鲜明对比,使文章更精彩,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作者写蝉,先抑后扬。抑在哪里?扬在何处?通过一抑一扬想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首先写蝉的聒噪声使人们心烦,这是一抑。其次写看到一只病蝉,写它的 微小和病弱,又是一抑。从朋友说蝉埋在泥下17年,出来只活一个夏天时开始 转折,小小的蝉开始令人惊讶。当最后朋友说到蝉为了延续生命,必须好好活
12 一丝不苟:(gǒu)形容办事认真,连最细小 的地方也不马虎。 卑微(bēi):卑贱微小,地位低下。 上苍:上天。 把玩:拿在手中玩赏。 《蝉》 一.导语: 在中国古代,有一种昆虫得到了许多诗人的眷顾,它多被赋予了诗人的主观情感.初唐四杰之一的骆 宾王曾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被称为北宋第一贫平民词人柳永也有:“寒蝉凄切,对长亭 晚,骤雨初歇”之句.为什么小小的蝉会吸引如此多的文人墨客的关注,它有什么特别之处?我想学完 本课大家就会明白这个问题了. 二.整体把握 这是一篇短小的哲理散文。作者用先抑后扬的手法,由一只小小的蝉引发了对生命的感悟。从写蝉 的聒噪,到写病蝉的微弱、细小,都刻意表现了蝉的惹人厌烦和微不足道的一面。然而当知道蝉 17 年埋在泥下,出来就活一个夏天时,本来无足轻重甚至恼人的蝉令作者惊讶起来。何必这样受苦而 又执著?朋友的话揭示了朴素而深刻的哲理:生活历程就是如此,为了生命延续,必须好好活着。 不管 90 年,90 天,都不过要好好地活而已。 结尾作者写自己被这蝉的生命意义感动着,“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又照应到文 章开头的“使事忙的人听了很烦”的“烦”字上,但已经从开头的“烦”变成现在的宽恕,形成一 个首尾照应又有变化的完整结构。文虽短而理深厚,言有尽而意无穷。它提示着我们,不管生命短 暂还是长久,都应该积极面对,全情投入,好好地生活。 四.朗读课文,归纳段意 第一段:交代了故事的主人公——蝉,作者在文章开篇对于蝉的感情是厌烦的. 第二段: 作者无意间拾得病蝉,不禁惊讶小小的生命竟会发出响彻整个夏天的声音.作者的情感发生 了变化. 第三段:点出蝉生命之短暂.同情 第四段:提出疑问. 第五段:文章的重点段,点出文章的主题. 第六段:不仅仅是蝉生命的意义,更是人生的意义. 第七段:首尾呼应. 作者对蝉的感情经历了哪几个变化过程? 烦→惊讶→感动 五.课文赏析 1.文章开头写蝉的叫声有什么作用? 为了突出其叫声之烦,为后面赞美蝉形成了鲜明对比,更好的突出了文章中心。 2.作者的写作意图仅仅局限一只小小的蝉吗?更深层的含义是什么?课文里有一句话,是全文的文眼, 找出来并说说对它的理解。 “哪管是 90 年,90 天,都不过要好好的活过”是全文的文眼,也是文章的中心句。【注:在现代文阅 读训练中只有抓住文章的主旨(是指作者在文章中表现的中心意思,它是文章的灵魂),我们才能正确 的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从而使自己的答案正确无误】它是由抑到扬的关键之处,也是由蝉引发的对 于生命的深刻感悟。不管是写蝉的烦人的聒噪、病蝉的弱小,还是写蝉 17 年埋在泥下,出来只活一 个夏天的短暂生命,都是因为有这句话,才显得有了意义和光彩。它也提醒我们,不管生命有多短 暂,都要好好地活,给人振奋精神的感觉。 3.“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秋风颜色”给你怎样的感受? 这句话使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我们一般说听见秋风的声音,但作者用了“秋风颜色”,巧妙地在听 觉感受之外,增加了独特的视觉感受,很有新意。它赋予秋风一种“颜色”,把属于秋天的一些视觉 形象加了进来,比如金黄的落叶、火红的枫叶、暗绿的松柏、晴朗的天空,都融进了秋风中,言少 而意丰。作者的灵魂震动,思想转变,对蝉有了好感甚至是敬意. 4.主旨句: 秋风来了,果实成熟了,本是收获的季节,但对在地下埋了17年,苦苦等待了17年的蝉来说,却意味着 生命的结束。生命虽然短暂,蝉却执著地等待,我对它的敬意油然而生。 “哪管是 90 年,90 天,都不过要好好的的活过.” 5.读了文章你有什么感受? 不管生命如何短暂,必须要好好地活着。 六.探究质疑 【注:先抑后扬也叫"欲扬先抑". 前后形成鲜明对比,使文章更精彩,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作者写蝉,先抑后扬。抑在哪里?扬在何处?通过一抑一扬想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首先写蝉的聒噪声使人们心烦,这是一抑。其次写看到一只病蝉,写它的 微小和病弱,又是一抑。从朋友说蝉埋在泥下 17 年,出来只活一个夏天时开始 转折,小小的蝉开始令人惊讶。当最后朋友说到蝉为了延续生命,必须好好活
着,对于蝉的印象已经从烦人、病弱高扬到显示生命意义的高度 由抑到扬,涵蕴深厚,传达了本文的主题:不管生命如何短暂,必须要好好地活着。 七.板书设计 烦→惊讶→感动 蝉的生命→人的生命(生命不在于长短在于是否有意义 《贝壳》 二.薑体把握 作者是位画家,又是位诗人,内心细腻敏感,特别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海边的一枚小小的贝壳就 打动了她。和《蝉》的写法不同,本文用了直入主题的方法,一上来就赞美贝壳的美:贝壳非常坚 硬、精致,回旋的花纹中间有着色泽。她感叹“在我手心里躺着的实在是一件艺术品,是舍不得 去和别人交换的宝贝啊”。 在描述了贝壳的精美之后,作者并没有就此停笔,而是想到了贝壳里那曾经的小小柔软的生命,想 到为了这样一个短暂、细小、脆弱、卑微的生命,上苍是那样用心地营造了它的居所精致的贝 壳。并由此进一步想到自己的生命,虽然也有限,但总比贝壳里的生命要长一点,空间要多一点, 那岂不是更应该好好面对它,创造它,让它显得像贝壳一样美丽、令人珍惜、惊叹呢? 因为爱美,所以她加倍珍惜生命;或者因为热爱生命,她加倍喜欢美。在作者的心中和笔下,这生 活中的美和生命的感激是紧密相连的,所以她才会想到要把自己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仔细、 丝不苟。 和《蝉》一样,《贝壳》也是由具体细微的物引发了对生命的惑悟,它们对物的观察、描事都很细致 入微。但本文柔美、细腻的特点更突出,当我们品读着它,惑动像傍晚的潮汐,慢慢涌来 三.自由朗读课文,研讨下列问题 A、贝壳的特点是什么?精致、可爱、珍贵 B、古人用贝壳做钱币的原因?它是坚硬、精致、小巧的艺术品。 c、作者倡导的人生态度是什么?积极求实,执著进取,精益求精。 D、第5节中作者惑受、慨叹是针对什么而发的 针对贝壳制作的精致和贝壳里的生命的短暂而发的。 E、第5节这句话的实际意义是什么? 人的生命更长、天地更广,应该把事情做得更好。 F、研讨“思考和练习”第二、三题 四.课文赏析 对贝壳细腻的描写是为了突出贝壳坚硬精致的特点,为表达文章的主旨作了铺垫。 作者对贝壳的精美做了一番描述然后生发了哪些联想? 作者想到了贝壳里那曾经的小小柔软的生命,想到为了这样一个短暂、细小,脆弱、卑微的生命, 上苍却是那样用心地营造了它的居所精致的贝壳。 啾联想到自己的生命,虽然也有限,但总比贝壳里的生命要长一点,空间要多一 点,那岂不是更应该好好面对它,让它显得像贝壳“样美丽令人珍情、惊叹 2.作者写贝壳为什么要写贝亮里“柔软的肉体”声名的短暂? 是为了说明人优越于贝壳,人应该利用好有限的生命做点实事,给世间留下点什么。从而实现自己 的人生价值。 3.《贝壳》中“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地一丝 不苟呢?”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惑? 【点拨】此句上承接着“上苍给它制作出来的居所却有多精致、多仔细、多么地一丝不苟啊” 比较了自己和贝亮里的生命,感悟自己的生命尽管有限,但还是比贝壳里的生命时间要长一点,空 间要多一点,以表达一种的激的心情:要力所能及地把事情做得更精致些、更好些,让后人为自己 的执著、努力而惑动。 4.“在千年之后,也许会有人对我留下的痕迹反复观看,反复把玩,并且会忍不住轻轻地叹息:“这 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此处的“固执”“简单”是什么意思? 固执→执著 简单→单纯愿望和追求 作者希望自己绍 ,-些像贝壳这样的东西来,很小,甚至不起眼,但是是自己精致、仔 细、一丝不苟地做的东西或事情。她并不梦想自己成就伟大的功业,只想对自己的生命作出一些精 美的回馈。她渴望的不是人们对她赞美和崇拜,而是有人能看懂她执著的爱美的灵魂。所以此处的 固执”“简单”都是作者相对自谦的说法,其实是执著和单纯的意思。表现了她并不渴求人们对她 绝对地赞美和崇拜,她渴望的是一种感动,希望能像贝壳的美感动她一样感动着世界 5.作者由贝壳惑悟到了什么? 作者由贝亮惑悟到一个人应该尽自己的能力做自己该做的事和能做的事,要认认真真,坚持不懈地 去做,并能为后人留下一些令人珍惜、令人惊叹的东西
13 着,对于蝉的印象已经从烦人、病弱高扬到显示生命意义的高度。 由抑到扬,涵蕴深厚,传达了本文的主题:不管生命如何短暂,必须要好好地活着。 七.板书设计 烦→惊讶→感动 蝉的生命→人的生命(生命不在于长短在于是否有意义) 《贝壳》 一.导语 二.整体把握 作者是位画家,又是位诗人,内心细腻敏感,特别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海边的一枚小小的贝壳就 打动了她。和《蝉》的写法不同,本文用了直入主题的方法,一上来就赞美贝壳的美:贝壳非常坚 硬、精致,回旋的花纹中间有着色泽。她感叹“在我手心里躺着的实在是一件艺术品,是舍不得拿 去和别人交换的宝贝啊”。 在描述了贝壳的精美之后,作者并没有就此停笔,而是想到了贝壳里那曾经的小小柔软的生命,想 到为了这样一个短暂、细小、脆弱、卑微的生命,上苍是那样用心地营造了它的居所——精致的贝 壳。并由此进一步想到自己的生命,虽然也有限,但总比贝壳里的生命要长一点,空间要多一点, 那岂不是更应该好好面对它,创造它,让它显得像贝壳一样美丽、令人珍惜、惊叹呢? 因为爱美,所以她加倍珍惜生命;或者因为热爱生命,她加倍喜欢美。在作者的心中和笔下,这生 活中的美和生命的感激是紧密相连的,所以她才会想到要把自己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仔细、 一丝不苟。 和《蝉》一样,《贝壳》也是由具体细微的物引发了对生命的感悟,它们对物的观察、描摹都很细致 入微。但本文柔美、细腻的特点更突出,当我们品读着它,感动像傍晚的潮汐,慢慢涌来。 三. 自由朗读课文 ,研讨下列问题 A、贝壳的特点是什么?精致、可爱、珍贵 B、古人用贝壳做钱币的原因? 它是坚硬、精致、小巧的艺术品。 C、作者倡导的人生态度是什么? 积极求实,执著进取,精益求精。 D、第 5 节中作者 感受、慨叹是针对什么而发的? 针对贝壳制作的精致和贝壳里的生命的短暂而发的。 E、第 5 节这句话的实际意义是什么? 人的生命更长、天地更广,应该把事情做得更好。 F、研讨“思考和练习”第二、三题 四.课文赏析 1.在第二自然段作者为什么要对贝壳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 对贝壳细腻的描写是为了突出贝壳坚硬精致的特点,为表达文章的主旨作了铺垫。 作者对贝壳的精美做了一番描述,然后生发了哪些联想? 作者想到了贝壳里那曾经的小小柔软的生命,想到为了这样一个短暂、细小,脆弱、卑微的生命, 上苍却是那样用心地营造了它的居所——精致的贝壳。 并由此进——联想到自己的生命, 虽然也有限,但总比贝壳里的生命要长一点,空间要多一 点,那岂不是更应该好好面对它,让它显得像贝壳一样美丽、令人珍惜、惊叹。 2.作者写贝壳为什么要写贝壳里“柔软的肉体”声名的短暂? 是为了说明人优越于贝壳,人应该利用好有限的生命做点实事,给世间留下点什么。从而实现自己 的人生价值。 3. 《贝壳》中“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地一丝 不苟呢?”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点拨】此句上承接着“上苍给它制作出来的居所却有多精致、多仔细、多么地一丝不苟啊”, 比较了自己和贝壳里的生命,感悟自己的生命尽管有限,但还是比贝壳里的生命时间要长一点,空 间要多一点,以表达一种的激的心情:要力所能及地把事情做得更精致些、更好些,让后人为自己 的执著、努力而感动。 4.“在千年之后,也许会有人对我留下的痕迹反复观看,反复把玩,并且会忍不住轻轻地叹息:‘这 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此处的“固执”“简单”是什么意思? 固执→执著 简单→单纯 作者希望自己给这个世界留下一些像贝壳这样的东西来,很小,甚至不起眼,但是是自己精致、仔 细、一丝不苟地做的东西或事情。她并不梦想自己成就伟大的功业,只想对自己的生命作出一些精 美的回馈。她渴望的不是人们对她赞美和崇拜,而是有人能看懂她执著的爱美的灵魂。所以此处的 “固执”“简单”都是作者相对自谦的说法,其实是执著和单纯的意思。表现了她并不渴求人们对她 绝对地赞美和崇拜,她渴望的是一种感动,希望能像贝壳的美感动她一样感动着世界。 5.作者由贝壳感悟到了什么? 作者由贝壳感悟到一个人应该尽自己的能力做自己该做的事和能做的事,要认认真真,坚持不懈地 去做,并能为后人留下一些令人珍惜、令人惊叹的东西。 愿望和追求
6.作者倡导的人生态度是什么? 积极求实,执著进取,精益求精 人学可这真文该你的离是针 应尽自己所能,把事情做得更好 五.探究质疑 对比两篇课文,说说它们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 相同之处 1.都是由一个小小的“物”引发对生命的一些感悟 2对于生命的理解,都比较积极、认真 3.对于“物”的描写细致入微,笔调清新而自然 不同之处 1.《蝉》是先抑后扬,《贝壳》是直入主题。 2.《蝉》对于生命的惑悟是不管生命短暂与否,都要积极面对,好好地活着;《贝壳》则落实到要把 自己能做的事情做得更仔细、更精致、更加一丝不苟。 3.《蝉》的作者对于生命的态度隐喻在对蝉的生命意义的闻发中,并没有直接表白;《贝壳》则明确 提出了自己要认真做事的想法,表达了要给世人留下值得珍惜和惊叹的东西的愿望。 【注:补充下发杏林子《生命·生命》】 六.作业 1.仿照下列例子,你也写两句 生命就要像蝉一样,即使短暂也要固执地等待。生命就要像贝壳一样即使卑微,也要一丝不苟 读下面语段,在横线上补写一个与划线的句子句式相同、语意连贯的句子。 善思则能“从无字句处读书”。读沙漠,读出了它坦荡豪放的胸怀;读太阳,读出了它普照万 物的无私 雨,读出了它润物无声的柔情。读大海,读出了它气势磅礴的豪情。读石灰,读出 了它粉身碎骨不变色的清自 2.课外阅读欣赏席慕蓉的几篇诗文。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固执→执着 简单→单纯广愿望和追求
14 6.作者倡导的人生态度是什么? 积极求实,执著进取,精益求精。 7.学了这篇文章,谈谈你的感悟是什么? 人更应该认真的对待自己的生命,更应尽自己所能,把 事情做得更好. 五.探究质疑 对比两篇课文,说说它们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 相同之处 1.都是由一个小小的“物”引发对生命的一些感悟。 2.对于生命的理解,都比较积极、认真。 3.对于“物”的描写细致入微,笔调清新而自然。 不同之处 1.《蝉》是先抑后扬,《贝壳》是直入主题。 2.《蝉》对于生命的感悟是不管生命短暂与否,都要积极面对,好好地活着;《贝壳》则落实到要把 自己能做的事情做得更仔细、更精致、更加一丝不苟。 3.《蝉》的作者对于生命的态度隐喻在对蝉的生命意义的阐发中,并没有直接表白;《贝壳》则明确 提出了自己要认真做事的想法,表达了要给世人留下值得珍惜和惊叹的东西的愿望。 【注:补充下发杏林子《生命·生命》】 六. 作业 1.仿照下列例子,你也写两句 生命就要像蝉一样,即使短暂,也要固执地等待。生命就要像贝壳一样,即使卑微,也要一丝不苟 读下面语段,在横线上补写一个与划线的句子句式相同、语意连贯的句子。 善思则能“从无字句处读书”。读沙漠,读出了它坦荡豪放的胸怀;读太阳,读出了它普照万 物的无私;读春雨,读出了它润物无声的柔情。读大海,读出了它气势磅礴的豪情。读石灰,读出 了它粉身碎骨不变色的清白。 2.课外阅读欣赏席慕蓉的几篇诗文。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固执→执著 简单→单纯 愿望和追求
紫藤萝瀑布 渠县第三中学向超 学习目标 1.学习作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2.培养学生谴词造句能力,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词语积累 培养学生仔细观察事物,欣赏事物内在美的能力; 教育目标: 激发学生热爱生命、珍惜时光的情感,鞭策努力学习,创造美化生活的热情。 学习方法:朗读;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用具:投影仪、录音机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惑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面对自然的花朵,各人的惑受是不同的。上个世纪80年代,宗 璞就曾被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深深惑动。现在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下这篇优美的《紫藤萝漲布 紫藤萝是布吗? 不是的因为,它是很多很多的紫藤萝花组成的,因为像瀑布一样从空中垂下来,不见其发端,也不 见其终极,所以文章叫《紫藤萝瀑布》。 预习反馈: 宗璞(1928)女,原名冯钟璞,笔名有任小哲、丰非等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退体于中国 社会科学业院外国文学研究所。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自幼生长于清华园,吸取了中国传统文化 与西方文化之精粹,学养深厚,气韵独特。她的小说,刻意求新,语言明丽而含酱,流畅而有余韵, 颇具特色。她的散文情深意长,集永如水。 1928年7月生于北京。十岁时随家庭南迁到昆明,上过南膏小学和西南联大附中。1946年考入 天津南开大学外文系,后转人清华大学外文系,1951年毕业。曾在中国文联、文艺报等单位工作 1960年调《世界文学》编辑部。“文革”前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红豆》《桃园女儿嫁窝谷》《不沉 的湖》《后门》《知音》等,《红豆》曾受到不应有的批判。“文革”后,有短篇小说《弦上的梦》、中 又抱病奋力创作反映中华民族知识分子命运的长篇小说《野葫芦引》,其第一部《南渡记》已于1987 大量发表作品,代表作有短篇小说《弦上的梦》(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中篇《三生石》 获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童话《总鳍鱼的故事》(获中国作家协会首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 奖、《蜗居》、《我是谁》等。1988年出版第一部长篇小说《南渡记》,199年由华艺出版社出版四 卷本《宗璞文集》。近年来又抱病创作反映中华民族知识分子命运的系列长篇小说《野葫芦引》。 朗读下列词语,并给加点词语注音。 淀(didm)伫(zh)立”忽俊不禁(jn)穠(au)酒酿( niang.)如露琼浆(qi6ng)沉 进溅( bang ji 伶订( ng dIng)盘虬卧龙(qd) 解释词语: ()迸溅:向外溅出或喷射 (2)繁密:多而密 (3)希落:希稀疏疏,出现得少 (4)伶仃:孤独,没有依靠。 (5)酒酿;江米酒。 (6)挑逗:逗引,招惹。 (7)忍俊不禁:忍不住笑。忍俊:含笑。(8)仙露琼浆:形容鲜美的酒。 (9)盘虬卧龙:回旋地绕像卧着的龙。 整体感知: 1、听录音,整体惑知文章内容,并思考问题 请在下列横线上各填上一个动词 花 花 a、本文主要从看花、忆花和悟花三个方面来描绘紫藤萝瀑布的,试绐课文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16段)看花(1花澡2花稳3花朵) 第二部分:(7-9段)忆花(1赏花的惑受2忆花的劫难3颂花的生机 第三部分:(10-11段)悟花—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b、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文中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焦虑悲痛宁静喜悦振奋向前 C、这篇文章单纯地是描绘紫藤萝瀑布吗?试找出文中最能表现课文中心的句子 作者由紫藤萝瀑布对生命产生了惑悟: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 的 思考品味 *、提问: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盛开的紫藤萝树的? 讨论并归纳:从三个方面写
15 紫藤萝瀑布 渠县第三中学 向 超 学习目标: 1.学习作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2.培养学生遣词造句能力,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词语积累; 3.培养学生仔细观察事物,欣赏事物内在美的能力; 教育目标: 激发学生热爱生命、珍惜时光的情感,鞭策努力学习,创造美化生活的热情。 学习方法:朗读;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用具:投影仪、录音机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面对自然的花朵,各人的感受是不同的。上个世纪 80 年代,宗 璞就曾被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深深感动。现在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下这篇优美的《紫藤萝瀑布》。 紫藤萝是瀑布吗? 不是的,因为,它是很多很多的紫藤萝花组成的,因为像瀑布一样从空中垂下来,不见其发端,也不 见其终极,所以文章叫《紫藤萝瀑布》。 预习反馈: 宗璞(1928—)女,原名冯钟璞,笔名有任小哲、丰非等,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退体于中国 社会科学业院外国文学研究所。。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自幼生长于清华园,吸取了中国传统文化 与西方文化之精粹,学养深厚,气韵独特。她的小说,刻意求新,语言明丽而含蓄,流畅而有余韵, 颇具特色。她的散文情深意长,隽永如水。 1928 年 7 月生于北京。十岁时随家庭南迁到昆明,上过南菁小学和西南联大附中。1946 年考入 天津南开大学外文系,后转人清华大学外文系,1951 年毕业。曾在中国文联、文艺报等单位工作。 1960 年调《世界文学》编辑部。“文革”前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红豆》《桃园女儿嫁窝谷》《不沉 的湖》《后门》《知音》等,《红豆》曾受到不应有的批判。“文革”后,有短篇小说《弦上的梦》、中 篇小说《三生石》,获全国优秀中短篇小说奖。1981 年北京出版社出版了《宗璞小说散文选》。后来 又抱病奋力创作反映中华民族知识分子命运的长篇小说《野葫芦引》,其第一部《南渡记》已于 1987 年问世,获得了好评。1948 年开始发表作品,成名作为 1957 年的短篇小说《红豆》。新时期她开始 大量发表作品,代表作有短篇小说《弦上的梦》(获 1978 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中篇《三生石》 (获第 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童话《总 鳍鱼的故事》(获中国作家协会首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 奖)、《蜗居》、《我是谁》等。1988 年出版第一部长篇小说《南渡记》,1996 年由华艺出版社出版四 卷本《宗璞文集》。近年来又抱病创作反映中华民族知识分子命运的系列长篇小说《野葫芦引》。 朗读下列词语,并给加点词语注音。 迸溅..(bèng jiàn) 伶仃..(líng dīng) 盘虬.卧龙(qiú) 仙露琼.浆(qióng) 沉 淀(diàn) 伫(zhù)立 忍俊不禁(jīn) 穗(suì)酒酿(niàng) 解释词语: (l)迸溅:向外溅出或喷射。 (2)繁密:多而密。 (3)稀落:稀稀疏疏,出现得少。 (4)伶仃:孤独,没有依靠。 (5)酒酿;江米酒。 (6)挑逗:逗引,招惹。 (7)忍俊不禁:忍不住笑。忍俊:含笑。 (8)仙露琼浆:形容鲜美的酒。 (9)盘虬卧龙:回旋地绕像卧着的龙。 整体感知: 1、 听录音,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并思考问题: 请在下列横线上各填上一个动词。———花 ———花 ———花 a、本文主要从看花、忆花和悟花三个方面来描绘紫藤萝瀑布的,试给课文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1—6 段)看花 (1 花瀑 2 花穗 3 花朵) 第二部分:(7—9 段)忆花 (1 赏花的感受 2 忆花的劫难 3 颂花的生机) 第三部分:(10—11 段)悟花──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b、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文中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焦虑悲痛 宁静喜悦 振奋向前 C、这篇文章单纯地是描绘紫藤萝瀑布吗?试找出文中最能表现课文中心的句子。 作者由紫藤萝瀑布对生命产生了感悟: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 的。 思考品味 *、提问: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盛开的紫藤萝树的? 讨论并归纳:从三个方面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