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植物病害的防治原理 植物病害防治就是通过人为干预,改变植物、病原物与环境的相 互关系,减少病原物数量,削弱其致病性,保持与提高值物的抗 病性,优化生态环境,以达到控制病害的目的,从而减少植物因 病害流行而蒙受的损害 防治病害按照其作用原理,通常分为回避( avoidance)、杜绝 exclusion)、 铲除( eradication)、保护( protection)、抵抗( resistance) 和治疗 therapy)。每个防治途径又发展出许多防治方法和防治技 术,分属于植物检疫、农业防治、抗病性利用、生物防治、构理 防治和化学防治等不同领域 从主要流行学效应来看,各种病害防治途径和方法不外乎通过减 少初始菌量(x)、降低流行速度(r)或者同时作用于两者来阻滞病害 流行(表13-1)
第二节 植物病害的防治原理 • 植物病害防治就是通过人为干预,改变植物、病原物与环境的相 互关系,减少病原物数量,削弱其致病性,保持与提高值物的抗 病性,优化生态环境,以达到控制病害的目的,从而减少植物因 病害流行而蒙受的损害。 • 防治病害按照其作用原理,通常分为回避(avoidance)、杜绝 (exclusion)、铲除(eradication)、保护(protection)、抵抗(resistance) 和治疗(therapy)。每个防治途径又发展出许多防治方法和防治技 术,分属于植物检疫、农业防治、抗病性利用、生物防治、构理 防治和化学防治等不同领域。 • 从主要流行学效应来看,各种病害防治途径和方法不外乎通过减 少初始菌量(x0 )、降低流行速度(r)或者同时作用于两者来阻滞病害 流行(表13—1)
表13-1植物病害防治途径及其流行学效应 植物病害防治途径和方法 主要流行学效应 1.选择不接触或少接触病原物的栽培地区、田块和时期减少初使菌量,降低流行速度(r) 2.选择无病植物繁殖材料 减少初使菌量(x 3.采用防病栽培技术 降低流行速度(r 杜绝(防治病原物传入未发生地区) 种子和无性繁殖材料的除害处玛 减少初使菌量(x0) 2.培育无病种苗,实行种子健康检验和种子证书制度 减少初使菌量(xO) 3.植物检疫 减少初使菌量(xO) 4.排除传病昆虫介体 减少初使菌量,降低流行速度(r) 铲除(除掉已发生的病原物) 生物防治 减少初使菌量,降低流行速度(r) 2.轮作、降低土壤内病原物数量 减少初使菌量(x0) 3.拔除病株 减少初使菌量,降低流行速度(r) 铲除转主寄主和野生寄主 减少初使菌量(x0) 5.田园卫生措施 减少初使菌量(x0) 6.植物繁殖材料的热处理和药剂处理 咸少初使菌量(x0) 7.土壤消毒 减少初使菌量(x0) D.保护(保护植物免受病原物侵染 保护性药剂防治 降低流行速度(r) 2.防治性病介体 降低流行速度(r) 3.采用农业防治措施,改良环境条件和植物营养条件 降低流行速度(r 利用交互保护作用和诱发抗病性 减少初使菌量(x0) E.抵抗(利用植物抗病性 1.选育和利用具有小种专化抗病性的品种 减少初使菌量(xO) 2.选育和利用具有非小种专化抗性的品种 降低流行速度(r 3.选育和利用兼具有两类抗病性的品种 减少初使菌量,降低流行速度(r 4.利用化学免疫和栽培(生理)免疫 降低流行速度(r) 治疗(治疗罹病植物) 化学治疗 减少初使菌量(x0) 2.热力治疗 减少初使菌量(x0) 3.外科手术(切除罹病部分) 减少初使菌量(xO) (根据 Zadoks和 Schein原表修订)
表 13—1 植物病害防治途径及其流行学效应 植物病害防治途径和方法 主要流行学效应 A. 回避(植物不与病原物接触) 1. 选择不接触或少接触病原物的栽培地区、田块和时期 2. 选择无病植物繁殖材料 3. 采用防病栽培技术 减少初使菌量,降低流行速度(r) 减少初使菌量(x0) 降低流行速度(r) B. 杜绝(防治病原物传入未发生地区) 1. 种子和无性繁殖材料的除害处理 2. 培育无病种苗,实行种子健康检验和种子证书制度 3. 植物检疫 4. 排除传病昆虫介体 减少初使菌量(x0) 减少初使菌量(x0) 减少初使菌量(x0) 减少初使菌量,降低流行速度(r) C. 铲除(除掉已发生的病原物) 1. 生物防治 2. 轮作、降低土壤内病原物数量 3. 拔除病株 4. 铲除转主寄主和野生寄主 5. 田园卫生措施 6. 植物繁殖材料的热处理和药剂处理 7. 土壤消毒 减少初使菌量,降低流行速度(r) 减少初使菌量(x0) 减少初使菌量,降低流行速度(r) 减少初使菌量(x0) 减少初使菌量(x0) 减少初使菌量(x0) 减少初使菌量(x0) D. 保护(保护植物免受病原物侵染) 1. 保护性药剂防治 2. 防治性病介体 3. 采用农业防治措施,改良环境条件和植物营养条件 4. 利用交互保护作用和诱发抗病性 降低流行速度(r) 降低流行速度(r) 降低流行速度(r) 减少初使菌量(x0) E.抵抗(利用植物抗病性) 1. 选育和利用具有小种专化抗病性的品种 2. 选育和利用具有非小种专化抗性的品种 3. 选育和利用兼具有两类抗病性的品种 4. 利用化学免疫和栽培(生理)免疫 减少初使菌量(x0) 降低流行速度(r) 减少初使菌量,降低流行速度(r) 降低流行速度(r) F.治疗(治疗罹病植物) 1. 化学治疗 2. 热力治疗 3.外科手术(切除罹病部分) 减少初使菌量(x0) 减少初使菌量(x0) 减少初使菌量(x0) (根据 Zadoks 和 Schein 原表修订)
植保工作方针 早在50年代我国就提出了“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工作方针 综合防治是对有害生物进行科学管理的体系。它从农业生态系总体出发,根 据有害生物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充分发挥自然控制因素的作用,田地制宜 地协调应用必要的措施,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经济受害允许水平之下,以获得最 佳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综合防治定义与国际上常用的“有害生物综合治理”( ntegrated Pest 的油emen,PM、“植物病害管理”( Plant Disease Management,PDM的 Mana 涵一致 开展病害综合防治或综合治理首先应规定治理的范围,在研究病害流行规律和 危害损失基础上提出主治和兼治的病害对象,确定治理策略和经济阈值,发展 病害监测技术、预测办法和防治决策模型.研究并应用关键防治技术。为了不 断改进和完善综合防治方案.不断提高治理水平,还要有适用的经济效益、生 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价办法
植保工作方针 • 早在50年代我国就提出了“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工作方针。 • “综合防治是对有害生物进行科学管理的体系。它从农业生态系总体出发,根 据有害生物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充分发挥自然控制因素的作用,田地制宜 地协调应用必要的措施,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经济受害允许水平之下,以获得最 佳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 综合防 治定 义与 国际 上常 用的 “ 有 害生 物综合 治理 ” (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IPM)、“植物病害管理”(P1ant Disease Management,PDM)的 内涵一致。 • 开展病害综合防治或综合治理首先应规定治理的范围,在研究病害流行规律和 危害损失基础上提出主治和兼治的病害对象,确定治理策略和经济阈值,发展 病害监测技术、预测办法和防治决策模型.研究并应用关键防治技术。为了不 断改进和完善综合防治方案.不断提高治理水平,还要有适用的经济效益、生 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价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