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绪论 研究内容和任务 农业昆虫学的研究对象是与农业有关的昆虫(包括害虫的天敌)及少数螨类。 农业昆虫学的研究任务是研究各种农业害虫的正确识别、分布、发生消长与为害的规律、预测预 报方法、防治对策以及有效的防治措施等。 研究农业昆虫的目的是为了经济简便,安全有效地控制害虫的发生发展,保护农作物免受虫害 植物保护的理论要求则是以农业生态系统为基础,调整和控制生态系中的各个因素,使有害生物 的为害降低到最小限度,从而保证农作物的优质高产,收到最佳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 农业昆虫学的发展 公元304年在广东就有和黄惊蚁防治桔柑害虫的记载。 5283-529年开始运用调节播种期,收获期,选用抗虫品种来防治害虫 在清代,当时一些先进分子引翻译了大量外国著作,其中在农业,生物科学和害虫防治方面也都有 大量译文。 民国初期,在浙江和江苏相继成立了浙江昆虫局和江苏昆虫局,对浙江,江苏的害虫防治起了极好 的作用 解放后国家对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工作极为重视成立了各种科研和教学机构对许多重要病虫 害进行了研究。 植保工作方针 建国以来,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根据不同时期的具体情况,国家制定了相应的植物保护工作的方 针 1955年以前为了强调预防虫害的意义,当时提出"防重于治"的方针 1955年以后随着农药工业的发展,DDT666等农药在国内的大量生产,还提出了"依靠互相合作, 主要采用以农业技术和化学药剂相结合的综合防治办法"。 1958年以后提出了"有虫必治,土洋结合,全面消灭,重点肃清"的植保方针 1975年全国植保工作会议上提出"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工作方针。 1980年全国植保工作会议上提出:"在一个地区,对一种作物的病虫草害防治应统盘考虑”;因 地因时因病虫制宜地协调,运用农业的、化学的、生物的和物理的各种手段,经济有效地将病虫 草控制在经济为害水平之下′ 害虫防治原理和理论依据 昆虫是生态体系中的一个组成成分,按照生态系的基本概念,昆虫是和其它组成成分相互联系 相互作用而存在于生态系的总体中的。植食性昆虫从植物中取得能量以维持自己的生命活动, 是生存的基本条件,当然昆虫的生长、发育、繁殖还和其它生物和非生物组成成分同样是相互联 系相互作用的 (一)害虫防治的生态学依据 1.农业生态学理论是害虫防治的基础。生态系统是生境范围内生物种群、生物种群和生物群落与 无机环境间相互联系的总体 2农业生态系统简要来说就是人为因素参与下的生态系统。其主要的特点可以概括为: (1)栽培作物及与之有关的营养链占据首要地位,作物为中心组成成分的作用显得更为重要 ②2)各个营养级的多样性差,植物种群和栽培作物趋向于单一化,植食性、腐生性、捕食性和寄 生性的类群也趋向于单一化 (3)抓生态系统中能量交换过程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可以由于人为因素的作用而中断部分的交换 也可以通过施肥来补充作物必需的营养,因此可以限制和改变生物群落的自然演替。 由于上述农业生态系统的这些基本特点构成了系统本身的不稳定性 3害虫防治要做到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不利于害虫的发生发展就必须从农业生态系统的整
第 1 章 绪论 研究内容和任务 农业昆虫学的研究对象是与农业有关的昆虫(包括害虫的天敌)及少数螨类。 农业昆虫学的研究任务是研究各种农业害虫的正确识别、分布、发生消长与为害的规律、预测预 报方法、防治对策以及有效的防治措施等。 研究农业昆虫的目的是为了经济简便,安全有效地控制害虫的发生发展,保护农作物免受虫害。 植物保护的理论要求则是以农业生态系统为基础,调整和控制生态系中的各个因素,使有害生物 的为害降低到最小限度,从而保证农作物的优质高产,收到最佳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 农业昆虫学的发展 公元 304 年在广东就有和黄惊蚁防治桔柑害虫的记载。 528-529 年开始运用调节播种期,收获期,选用抗虫品种来防治害虫。 在清代,当时一些先进分子引翻译了大量外国著作,其中在农业,生物科学和害虫防治方面也都有 大量译文。 民国初期,在浙江和江苏相继成立了浙江昆虫局和江苏昆虫局,对浙江,江苏的害虫防治起了极好 的作用。 解放后,国家对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工作极为重视,成立了各种科研和教学机构.对许多重要病虫 害进行了研究。 植保工作方针 建国以来,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根据不同时期的具体情况,国家制定了相应的植物保护工作的方 针. 1955 年以前,为了强调预防虫害的意义,当时提出"防重于治"的方针. 1955 年以后,随着农药工业的发展,DDT,666 等农药在国内的大量生产,还提出了"依靠互相合作, 主要采用以农业技术和化学药剂相结合的综合防治办法"。 1958 年以后,提出了"有虫必治,土洋结合,全面消灭,重点肃清"的植保方针。 1975 年全国植保工作会议上提出"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工作方针。 1980 年全国植保工作会议上提出:“在一个地区,对一种作物的病虫草害防治应统盘考虑”;“因 地因时因病虫制宜地协调,运用农业的、化学的、生物的和物理的各种手段,经济有效地将病虫 草控制在经济为害水平之下”。 一、 害虫防治原理和理论依据 昆虫是生态体系中的一个组成成分,按照生态系的基本概念,昆虫是和其它组成成分相互联系、 相互作用而存在于生态系的总体中的。植食性昆虫从植物中取得能量以维持自己的生命活动,这 是生存的基本条件,当然昆虫的生长、发育、繁殖还和其它生物和非生物组成成分同样是相互联 系相互作用的 (一)害虫防治的生态学依据 1.农业生态学理论是害虫防治的基础。生态系统是生境范围内生物种群、生物种群和生物群落与 无机环境间相互联系的总体。 2.农业生态系统简要来说就是人为因素参与下的生态系统。其主要的特点可以概括为: (1)栽培作物及与之有关的营养链占据首要地位,作物为中心组成成分的作用显得更为重要; (2)各个营养级的多样性差,植物种群和栽培作物趋向于单一化,植食性、腐生性、捕食性和寄 生性的类群也趋向于单一化; (3)抓生态系统中能量交换过程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可以由于人为因素的作用而中断部分的交换, 也可以通过施肥来补充作物必需的营养,因此可以限制和改变生物群落的自然演替。 由于上述农业生态系统的这些基本特点构成了系统本身的不稳定性。 3.害虫防治要做到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不利于害虫的发生发展就必须从农业生态系统的整
体出发,研究分析和掌握害虫与其它因素间的联系规律,针对不同的农业生态系统中的主要害虫 类群,找出可以通过农业活动的影响作用控制害虫种群数量的发展以达到符合人类和时代所提出 的需要和价值的根本目的。 (二)虫害的概念和害虫防治的基本途径 1如果害虫为害造成了作物的经济损失,就是说造成了虫害 2农作物发生虫害,需要一定的条件。首先,必须有害虫的虫源。其次,害虫必须在有利的环境 条件下,繁殖发展到足以危害农作物生产的群体数量。第三,有些害虫只能在其寄主作物一定的 生育期才能为害或为害程度更加严重。 3.害虫防治的主要途径有三: 1)控制田间的生物群落,争取减少害虫的种类与数量,增加有益生物的种类与数量 2)控制主要害虫种群的数量,使其被抑制在足以造成作物经济损失的数量水平之下。具体措施 有: (1)消灭或减少虫源 (2)恶化害虫发生为害的环境条件 (3)及时采取适当的措施,抑制害虫在大量发生为害之前。 3)控制农作物易受虫害的危险生育期与害虫盛发期的配合关系,使作物能避免或减轻受害。 (三)害虫的综合防治 1987年在四川成都召开的全国第二次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学术讨论会,对有害生物综合防治 (IPM)的概念提出其涵义是"综合防治是对有害生物进行科学管理的一种体系,它属于农田最 优化生产管理体系中的一个子系统。它是从农业生态系的整体出发,根据有害生物和环境之间的 相互关系,充分发挥自然控制因素的作用,因地制宜协调应用必要的措施,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经 济损害允许水平以下,以获得最佳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其概念包含以下几个基本观点 1生态学的观点2经济学的观点3社会学的观点 综合防治分为三个层次阶段 1.以单一防治对象为内容的综合防治 2.以作物为主体的多种防治对象的综合防治 3以作物生态区域为基本单位的多种作物、多种防治对象的综合防治 在综合防治方案的内容中,一般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搞清当地主要作物田间生物群落的组成结构和害虫种类及种群数量,以明确主要防治对象和兼 治对象以及保护利用的重要天敌类群 2研究不同防治对象的主要生物学特性、环境因素对其发生消长的影响作用,与作物物候关系等 生物学、生态学问题,以明确害虫种群数量变动规律和防治的有利时期 3.研究不同防治对象与寄主作物、天敌生物相互之间的关系以及害虫种群密度与危害损失程度的 关系,结合防治成本、作物产值等经济、社会因素,制定科学的经济阈值或防治指标。 4.在对各种防治对象的防治技术研究试验的基础上,按照综合防治的策略原则,协调组建成系统 防治措施 5.方案的实施采取试验、示范、检验、推广的程序,并对其反馈信息加以分析总结再行改进。 害虫防治法 在长期的害虫防治实践中,人们探索、研究着各种各样的防治方法,经过不断的改进和发展,逐 步形成了目前普遍采用的5类基本防治方法 1.植物检疫2.农业防治法3.生物防治法4化学防治法5.物理机械防治法。 这5类防治方法各具优点,但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在害虫综合治理中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
体出发,研究分析和掌握害虫与其它因素间的联系规律,针对不同的农业生态系统中的主要害虫 类群,找出可以通过农业活动的影响作用控制害虫种群数量的发展以达到符合人类和时代所提出 的需要和价值的根本目的。 (二)虫害的概念和害虫防治的基本途径 1.如果害虫为害造成了作物的经济损失,就是说造成了虫害。 2.农作物发生虫害,需要一定的条件。首先,必须有害虫的虫源。其次,害虫必须在有利的环境 条件下,繁殖发展到足以危害农作物生产的群体数量。第三,有些害虫只能在其寄主作物一定的 生育期才能为害或为害程度更加严重。 3.害虫防治的主要途径有三: 1)控制田间的生物群落,争取减少害虫的种类与数量,增加有益生物的种类与数量。 2)控制主要害虫种群的数量,使其被抑制在足以造成作物经济损失的数量水平之下。具体措施 有: (1)消灭或减少虫源; (2)恶化害虫发生为害的环境条件; (3)及时采取适当的措施,抑制害虫在大量发生为害之前。 3)控制农作物易受虫害的危险生育期与害虫盛发期的配合关系,使作物能避免或减轻受害。 (三)害虫的综合防治 1987 年在四川成都召开的全国第二次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学术讨论会,对有害生物综合防治 (IPM)的概念提出其涵义是“综合防治是对有害生物进行科学管理的一种体系,它属于农田最 优化生产管理体系中的一个子系统。它是从农业生态系的整体出发,根据有害生物和环境之间的 相互关系,充分发挥自然控制因素的作用,因地制宜协调应用必要的措施,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经 济损害允许水平以下,以获得最佳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其概念包含以下几个基本观点: 1.生态学的观点 2.经济学的观点 3.社会学的观点 综合防治分为三个层次阶段: 1.以单一防治对象为内容的综合防治; 2.以作物为主体的多种防治对象的综合防治; 3.以作物生态区域为基本单位的多种作物、多种防治对象的综合防治。 在综合防治方案的内容中,一般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搞清当地主要作物田间生物群落的组成结构和害虫种类及种群数量,以明确主要防治对象和兼 治对象以及保护利用的重要天敌类群。 2.研究不同防治对象的主要生物学特性、环境因素对其发生消长的影响作用,与作物物候关系等 生物学、生态学问题,以明确害虫种群数量变动规律和防治的有利时期。 3.研究不同防治对象与寄主作物、天敌生物相互之间的关系以及害虫种群密度与危害损失程度的 关系,结合防治成本、作物产值等经济、社会因素,制定科学的经济阈值或防治指标。 4.在对各种防治对象的防治技术研究试验的基础上,按照综合防治的策略原则,协调组建成系统 防治措施。 5.方案的实施采取试验、示范、检验、推广的程序,并对其反馈信息加以分析总结再行改进。 二.害虫防治法 在长期的害虫防治实践中,人们探索、研究着各种各样的防治方法,经过不断的改进和发展,逐 步形成了目前普遍采用的 5 类基本防治方法: 1.植物检疫 2.农业防治法 3.生物防治法 4.化学防治法 5.物理机械防治法。 这 5 类防治方法各具优点,但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在害虫综合治理中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
优化组合,才能取得最佳的效益 植物检疫 植物检疫就是国家以法律手段,制定出一整套的法令规定,由专门机构执行,对应受检疫的植物 和植物产品控制其传入和带出以及在国内的传播,是用以防止有害生物传播蔓延的一项根本性措 施。有的也称之为法规防治”( legislative control)。 植物检疫的依据是建立在某些病原物、害虫和杂草的生物学特性和生态学特点的基础上的。也就 是根据这些有害生物的分布的地域性:扩大分布为害地区的可能性:随同农产品,尤其是种子、 苗木、栽培材料传播的主要途径和其他人为传带的方式:对寄主植物或其他食料的选择性和嗜食 程度:对环境条件的适生性(气候、食料、生境等自然因素)以及自然天敌对其控制作用,在原 产地和在传入新区后的变动情况等方面进行分析和估量后,才能更准确有效的制订法规、实施检 疫检验、决定处理办法和采取其他一系列的检疫防治措施。 植物检疫的主要任务 (1)做好植物及植物产品的进出口或国内地区间调运的检疫检验工作,杜绝危险病、虫、杂草 的传播与蔓延 (2)查清检疫对象的主要分布及危害情况和适生条件,并根据实际情况划定疫区和保护区,同 时对疫区采取有效的封锁与消灭措施 (3)建立无病、虫的种子、苗木基地,供应无病、虫种苗 植物检疫的主要内容 (1)防止将危险性病、虫、杂草随同植物及植物产品(如种子、苗木、块茎、植物产品的包装 材料等)由国外传入和由国内传出。也就是防止国与国之间危险性病、虫、草的传播蔓延。这称 为对外检疫 (2)当危险性病、虫、杂草已由国外传入或在国内局部地区发生,将其限制、封锁在一定范围 内,防止传播蔓延到未发生的地区,并采取措施,力争彻底肃清。这称为对内检疫。 植物检疫对象,是根据国家和地区对保护农业生产的实际需要和病、虫、杂草发生特点而确定的 般确定检疫对象的原则有 (1)主要依靠人为的力量而传播的危险性病、虫、杂草 (2)对农业生产威胁很大,能造成经济上的严重损失,可以通过植物检疫方法,加以消灭和阻 止它们的传播蔓延,并彻底肃清 (3)仅在局部地区发生,分布还不广泛的危险性病、虫、杂草,或分布虽广但还有未发生地区 需要加以保护。 疫区就是某种检疫对象发生为害的地区。也叫做某种植物检疫对象的疫区。保护区就是某种检 疫对象还没有发生的地区,必须采取检疫,防止人为地将检疫对象传入这个地区,也叫做防止某 种检疫对象传入的保护区。 植物检疫的实施方法: (1)制定法规 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动植物检疫条例》 1983年,《植物检疫条例》《进出口植物检疫名单 《农业植物检疫对象和应施检疫的植物,植物产品名单》 (2)确定检疫 (3)检疫检验。一般可分为入境口岸检疫、原产地田间检疫和隔离种植检疫。 (4)检疫处理。多采取严禁入境、退货、就地销毁或改变其他用途等 植物检疫的对象名单: 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植物检疫危险性昆虫名录(一类) 1.菜豆象 Acanthoscelides obtectus(Say)
优化组合,才能取得最佳的效益。 植物检疫 植物检疫就是国家以法律手段,制定出一整套的法令规定,由专门机构执行,对应受检疫的植物 和植物产品控制其传入和带出以及在国内的传播,是用以防止有害生物传播蔓延的一项根本性措 施。有的也称之为“法规防治”(legislativt control)。 植物检疫的依据是建立在某些病原物、害虫和杂草的生物学特性和生态学特点的基础上的。也就 是根据这些有害生物的分布的地域性;扩大分布为害地区的可能性;随同农产品,尤其是种子、 苗木、栽培材料传播的主要途径和其他人为传带的方式;对寄主植物或其他食料的选择性和嗜食 程度;对环境条件的适生性(气候、食料、生境等自然因素)以及自然天敌对其控制作用,在原 产地和在传入新区后的变动情况等方面进行分析和估量后,才能更准确有效的制订法规、实施检 疫检验、决定处理办法和采取其他一系列的检疫防治措施。 植物检疫的主要任务: (1)做好植物及植物产品的进出口或国内地区间调运的检疫检验工作,杜绝危险病、虫、杂草 的传播与蔓延; (2)查清检疫对象的主要分布及危害情况和适生条件,并根据实际情况划定疫区和保护区,同 时对疫区采取有效的封锁与消灭措施; (3)建立无病、虫的种子、苗木基地,供应无病、虫种苗。 植物检疫的主要内容: (1)防止将危险性病、虫、杂草随同植物及植物产品(如种子、苗木、块茎、植物产品的包装 材料等)由国外传入和由国内传出。也就是防止国与国之间危险性病、虫、草的传播蔓延。这称 为对外检疫。 (2)当危险性病、虫、杂草已由国外传入或在国内局部地区发生,将其限制、封锁在一定范围 内,防止传播蔓延到未发生的地区,并采取措施,力争彻底肃清。这称为对内检疫。 植物检疫对象,是根据国家和地区对保护农业生产的实际需要和病、虫、杂草发生特点而确定的。 一般确定检疫对象的原则有: (1)主要依靠人为的力量而传播的危险性病、虫、杂草。 (2)对农业生产威胁很大,能造成经济上的严重损失,可以通过植物检疫方法,加以消灭和阻 止它们的传播蔓延,并彻底肃清。 (3)仅在局部地区发生,分布还不广泛的危险性病、虫、杂草,或分布虽广但还有未发生地区 需要加以保护。 疫区就是某种检疫对象发生为害的地区。也叫做某种植物检疫对象的疫区。 保护区就是某种检 疫对象还没有发生的地区,必须采取检疫,防止人为地将检疫对象传入这个地区,也叫做防止某 种检疫对象传入的保护区。 植物检疫的实施方法: (1)制定法规: 1982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动植物检疫条例》 1983 年,《植物检疫条例》《进出口植物检疫名单》 《农业植物检疫对象和应施检疫的植物,植物产品名单》 (2)确定检疫 (3)检疫检验。一般可分为入境口岸检疫、原产地田间检疫和隔离种植检疫。 (4)检疫处理。多采取严禁入境、退货、就地销毁或改变其他用途等。 植物检疫的对象名单: 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植物检疫危险性昆虫名录 (一类) 1.菜豆象 Acanthoscelides obtectus (Say)
2墨西哥棉铃象 Anthonomus grandis Boheman 3地中海实蝇 Ceratitis capitata( Wiedemann) 4松突圆蚧 Hemiberlesia pitysophila Takagi 5咖啡果小蠹 Hypothenemus hampei( Ferrari) ella(L 7.马铃薯甲虫 Leptinotarsa decemlineata(Say) 8棕榈象Rh 9欧洲榆小蠹 Scolytus multistriatus( Marsham) 10谷斑皮蠹 Trogoderma granarium Everts 农业防治法 农业防治法就是根据农业生态系统中害虫(益虫)作物环境条件三者之间的关系结合农作物整 个生产过程中一系列耕作栽培管理技术措施,有目的地改变害虫生活条件和环境条件,使之不利 于害虫的发生发展,而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或是直接对害虫虫源数量起到经常的抑制作用 农业防治法的特点 1.农业防治法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对于控制田间生物群落控制主要害虫的种群数量,控制作物危 险与害虫盛发期的相互关系等均有可能发挥作用. 2.农业防治法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均结合必要的栽培管理技术措施进行,不需要为防治害虫增 加额外的人力物力的负担 3.农业防治法还可以避免因大量地长期施用化学农药所产生的害虫抗药性,环境污染以及杀 伤有益昆虫的不良影响 4.农业防治法往往比较容易贯彻推行,防治规模也较大.具有相对稳定和持久的特点,这符合 综合防治充分发挥自然因子控制作用的策略原则. 农业防治法的局限性: 1.农作制的设计和农业技术的采用首先要服从丰产的要求有时这些要求会与某些害虫的防 治措施会产生矛盾 2.一地的农作制和农业技术措施是在当地长期生产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如要加以改变必须全 面考虑,因地制宜推行同时,农业防治的作用表现缓慢,要做好宣传工作,否则不易为群众所接受 3.农业防治所采用的措施,往往地域发,季节性较强防治效果也不如化学防治快.因此在害虫 已大量发生为害时,不能及时解决问题 农业防治法的措施: 1耕作制度的改进和作用,实行合理的轮作. 2.兴修水利,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改变害虫生活环境条件. 3整地,施肥等有关措施的运用 4.播种期,播种密度播种深度等播种技术的改进 5加强田间管理,使其有利于作物的生长发育,而不利于害虫的发生发展 农业防治法对害虫的防治作用: 1.有利于作物生长发育,提高作物的抗虫能力 2对食性专一或比较单纯的害虫可恶化其环境条件,抑制其发生数量: 3.由于作物种类的变换及耕作栽培技术的相应鲜花,改变了田间的环境条件,使其不利于某 些害虫。 兴修水利,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是改造农田,提高作物产量的根本措施,同时也能改变农作物害 虫的生活环境条件。自然生态条件发生重大变化,必然引起生物群落剧烈改变,彻底破坏某些害 虫的适生环境,从而抑制害虫的发生发展,甚至达到根治的要求。例如:我国黄河、淮河、海河
2.墨西哥棉铃象 Anthonomus grandis Boheman 3.地中海实蝇 Ceratitis capitata (Wiedemann) 4.松突圆蚧 Hemiberlesia pitysophila Takagi 5.咖啡果小蠹 Hypothenemus hampei (Ferrari) 6.苹果蠹蛾 Laspeyresia pomonella (L.) 7.马铃薯甲虫 Leptinotarsa decemlineata (Say) 8.棕榈象 Rhynchophorus palmarum (L.) 9.欧洲榆小蠹 Scolytus multistriatus (Marsham) 10.谷斑皮蠹 Trogoderma granarium Everts 农业防治法 农业防治法就是根据农业生态系统中害虫(益虫),作物,环境条件三者之间的关系,,结合农作物整 个生产过程中一系列耕作栽培管理技术措施,有目的地改变害虫生活条件和环境条件,使之不利 于害虫的发生发展,而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或是直接对害虫虫源数量起到经常的抑制作用. 农业防治法的特点: 1.农业防治法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对于控制田间生物群落,控制主要害虫的种群数量,控制作物危 险与害虫盛发期的相互关系等均有可能发挥作用. 2.农业防治法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均结合必要的栽培管理技术措施进行,不需要为防治害虫增 加额外的人力,物力的负担. 3.农业防治法还可以避免因大量地长期施用化学农药所产生的害虫抗药性,环境污染以及杀 伤有益昆虫的不良影响. 4.农业防治法往往比较容易贯彻推行,防治规模也较大.具有相对稳定和持久的特点,这符合 综合防治充分发挥自然因子控制作用的策略原则. 农业防治法的局限性: 1.农作制的设计和农业技术的采用首先要服从丰产的要求,有时这些要求会与某些害虫的防 治措施会产生矛盾. 2.一地的农作制和农业技术措施,是在当地长期生产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如要加以改变必须全 面考虑,因地制宜推行.同时,农业防治的作用表现缓慢,要做好宣传工作,否则不易为群众所接受. 3.农业防治所采用的措施,往往地域发,季节性较强,防治效果也不如化学防治快.因此,在害虫 已大量发生为害时,不能及时解决问题. 农业防治法的措施: 1.耕作制度的改进和作用,实行合理的轮作. 2.兴修水利,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改变害虫生活环境条件. 3.整地,施肥等有关措施的运用. 4.播种期,播种密度,播种深度等播种技术的改进. 5.加强田间管理,使其有利于作物的生长发育,而不利于害虫的发生发展. 农业防治法对害虫的防治作用: 1.有利于作物生长发育,提高作物的抗虫能力; 2.对食性专一或比较单纯的害虫可恶化其环境条件,抑制其发生数量; 3.由于作物种类的变换及耕作栽培技术的相应鲜花,改变了田间的环境条件,使其不利于某 些害虫。 兴修水利,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是改造农田,提高作物产量的根本措施,同时也能改变农作物害 虫的生活环境条件。自然生态条件发生重大变化,必然引起生物群落剧烈改变,彻底破坏某些害 虫的适生环境,从而抑制害虫的发生发展,甚至达到根治的要求。例如:我国黄河、淮河、海河
以及内涝湖泊的治理,大片荒地的开垦,对消灭飞蝗的发生基地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整地的作用是:直接将地面或浅土中的害虫深埋或使其不能出土,或将土中害虫翻出地面使其暴 露于不良气候或天敌侵袭之下,也可能直接杀死一部分害虫,间接可以改善土壤理化性质,调节 土壤气候,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促进作物生长健壮,增强抗虫能力,而对害虫的发生为害产 生影响。 合理施肥的作用是:改善作物的营养条件,提高作物的抗虫能力:促进作物的生长发育,避开有 利于害虫的危险期或加速虫伤部分愈合:改变土壤性状,使土壤中害虫的环境条件恶化:直接杀 死害虫 使作物易受虫害的危险期与害虫发生为害盛期错开,避免或减轻受害。例如麦杆蝇的产卵对小麦 生育阶段有限制性,在拔节期尤其是拔节末期着卵最多,到孕穗期着卵减少,在抽穗期则极少着 卵。因此,在春麦区适当早播可以减轻受害,而在冬麦区早播者秋季受害较重,原因是迟播的小 麦出苗在成虫产卵之后。在南方稻区采取调整播种期、插植期,使水稻易受螟害的生育期与稻螟 发生盛期错开,即所谓栽培避螟是防治的有效措施 加强田间管理可对作物生长发育有利,而对害虫发生发展不利。田园清洁是田间管理的重要一环, 对防治害虫常是有效措施之一。田间的枯枝落叶、落果、遗株等各种农作物残余物中,往往潜藏 着不少害虫,在冬季又常是某些害虫的越冬场所:田间及附近的杂草常是某些害虫的野生寄主、 蜜源植物、越冬场所,也常是某些害虫在作物幼苗出土前和收获后的重要食料来源,因此淸除作 物的各种残余物,清除杂草,对防治多种害虫具有重要的意义。其它如合理灌溉排水,可以改变 田间环境条件和作物生长状况,从而用来防治某些害虫.关于农作物的收获时期、方法、工具及 收获后的处理,对害虫防治也有作用 植物抗虫性的利用及抗虫品种的选育 1.植物抗虫性的概念 在农业害虫的防治中,主要是指作物抗虫性。植物抗虫现象是普遍存在的,从生物进化的观点来 看,这是一种自然选择的结果,是植物和昆虫之间一相互适应关系的集中表现,是两者在长期的 地质历史进程中同步进化和交互形成的。植物抗虫性是一种可遗传的生物学特性。在同种作物的 不同品种间,同种害虫的发生为害程度住往不同,这常是由于某些品种具有一定的抗虫性能。由 于这种特性,使作物不受害或受害较轻。但是,抗性品种在抗性程度的表现有不同。具有抗性种 质的抗性品种是其生物学特性的本质。利用品种抗虫性选育抗虫品种,是害虫防治的一个重要方 面 2植物抗虫性机制类型 植物抗虫性可分为三类:(1)不选择性:(2)抗生性:(3)耐害性 害虫的寄主选择性(或寄主对害虫的排趋性),表现在只以某些种或品种作为牺居、产卵及 取食的场所。这种寄主选择性常受到植物的生物化学、形态解剖性状或由于植物生长特性所形成 的小生态条件等方面的影响所致 植物对害虫的抗生性。在这类植物或植物品种上,害虫虽能选择取食,但对其生长发育速度 和状况、存活率、寿命、繁殖率均会产生不良影响 植物的耐害性。有些植物种成品种虽然也遭受害虫的寄生取食,害虫也能生长发育,但这些 种或品种的植物具有很强的增殖或补偿能力,因此可以忍受虫害而不影响或不显著影响产量。 3.植物抗虫性遗传基础 根据植物或植物品种抗虫性的控制基因多少,可将抗虫性分为单基因抗性、 抗性或多基因 抗性。一般来说单对基因控制的抗虫性状进行杂交育种易于获得成功。单基因抗性也称主效基因 抗性,即由一个位点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多基因抗性的遗传比较复杂,受各个位点上的多对 等位基因控制。基因对基因的理论对抗虫性来说,即寄主植物一方有抗虫基因,害虫一方也有致 害基因。抗性的植物品种只有与害虫相应的基因位点上有一个无致害基因,品种的抗性才能表现
以及内涝湖泊的治理,大片荒地的开垦,对消灭飞蝗的发生基地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整地的作用是:直接将地面或浅土中的害虫深埋或使其不能出土,或将土中害虫翻出地面使其暴 露于不良气候或天敌侵袭之下,也可能直接杀死一部分害虫,间接可以改善土壤理化性质,调节 土壤气候,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促进作物生长健壮,增强抗虫能力,而对害虫的发生为害产 生影响。 合理施肥的作用是:改善作物的营养条件,提高作物的抗虫能力;促进作物的生长发育,避开有 利于害虫的危险期或加速虫伤部分愈合;改变土壤性状,使土壤中害虫的环境条件恶化;直接杀 死害虫. 使作物易受虫害的危险期与害虫发生为害盛期错开,避免或减轻受害。例如麦杆蝇的产卵对小麦 生育阶段有限制性,在拔节期尤其是拔节末期着卵最多,到孕穗期着卵减少,在抽穗期则极少着 卵。因此,在春麦区适当早播可以减轻受害,而在冬麦区早播者秋季受害较重,原因是迟播的小 麦出苗在成虫产卵之后。在南方稻区采取调整播种期、插植期,使水稻易受螟害的生育期与稻螟 发生盛期错开,即所谓栽培避螟是防治的有效措施。 加强田间管理可对作物生长发育有利,而对害虫发生发展不利。田园清洁是田间管理的重要一环, 对防治害虫常是有效措施之一。田间的枯枝落叶、落果、遗株等各种农作物残余物中,往往潜藏 着不少害虫,在冬季又常是某些害虫的越冬场所;田间及附近的杂草常是某些害虫的野生寄主、 蜜源植物、越冬场所,也常是某些害虫在作物幼苗出土前和收获后的重要食料来源,因此清除作 物的各种残余物,清除杂草,对防治多种害虫具有重要的意义。其它如合理灌溉排水,可以改变 田间环境条件和作物生长状况,从而用来防治某些害虫.关于农作物的收获时期、方法、工具及 收获后的处理,对害虫防治也有作用。 植物抗虫性的利用及抗虫品种的选育 1.植物抗虫性的概念 在农业害虫的防治中,主要是指作物抗虫性。植物抗虫现象是普遍存在的,从生物进化的观点来 看,这是一种自然选择的结果,是植物和昆虫之间一相互适应关系的集中表现,是两者在长期的 地质历史进程中同步进化和交互形成的。植物抗虫性是一种可遗传的生物学特性。在同种作物的 不同品种间,同种害虫的发生为害程度住往不同,这常是由于某些品种具有一定的抗虫性能。由 于这种特性,使作物不受害或受害较轻。但是,抗性品种在抗性程度的表现有不同。具有抗性种 质的抗性品种是其生物学特性的本质。利用品种抗虫性选育抗虫品种,是害虫防治的一个重要方 面. 2.植物抗虫性机制类型 植物抗虫性可分为三类:(1)不选择性;(2)抗生性;(3)耐害性。 害虫的寄主选择性(或寄主对害虫的排趋性),表现在只以某些种或品种作为牺居、产卵及 取食的场所。这种寄主选择性常受到植物的生物化学、形态解剖性状或由于植物生长特性所形成 的小生态条件等方面的影响所致。 植物对害虫的抗生性。在这类植物或植物品种上,害虫虽能选择取食,但对其生长发育速度 和状况、存活率、寿命、繁殖率均会产生不良影响。 植物的耐害性。有些植物种成品种虽然也遭受害虫的寄生取食,害虫也能生长发育,但这些 种或品种的植物具有很强的增殖或补偿能力,因此可以忍受虫害而不影响或不显著影响产量。 3.植物抗虫性遗传基础 根据植物或植物品种抗虫性的控制基因多少,可将抗虫性分为单基因抗性、少基因抗性或多基因 抗性。一般来说单对基因控制的抗虫性状进行杂交育种易于获得成功。单基因抗性也称主效基因 抗性,即由一个位点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多基因抗性的遗传比较复杂,受各个位点上的多对 等位基因控制。基因对基因的理论对抗虫性来说,即寄主植物一方有抗虫基因,害虫一方也有致 害基因。抗性的植物品种只有与害虫相应的基因位点上有一个无致害基因,品种的抗性才能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