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 单选题:B2D 9A10B 、多选题:ABCD2ACD3AC4ABCD 、简答题 1、〔-〕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运用行政权在实施行政管理活动中所作出的具有法律意乂和法效果的行 为。对行政行为的界定,应考虑:1.从行政主体角度界定。行政主体的范围比行政机关大。2.从行政权角度 界定。3.从法律角度界定。从法律上说,其一,行政行为的内容应包含着定权利义务内容。其二,行政行 为应对社会产生定的法載果。其三,行政行为够引起系列法律上的救济。其四,行政行为是螃独立 存在的正式决定 〔二〕行政行为的特征 1行政行为是行政主体所作出的行为 2.行政行为是行政主体行使行政职权与履行行政职责的行为 3.行政行为是具有法律意义和法律效果的行为 这斬行行具有行-法上的法律意义和法載妏果,而開法、民法去上的法律性质。行政行为产生法徴效 果可以是实体法效果,也可以是程序法效果 2、行政行为的生效规则 行政行为的生效是指行政行为向行为所针对的相对人开始发生法律效力。行政行为成立后,只有符合一定 的生效规则,才能发生法律効力。其生效规则有 1.即时生效,指行政行为经作出具有法律効力。一般是针对当场行为和法律另有特别规定的紧急行为, 此种情形下的行政行为成立与生效同时形成 2.受领生效,是指行政行为依法送达给所针对的具体行政相对人从其知道行为内容时开始生效 3.公告生效,即行政行为采取公告或宣告的方式开始生效。主要是针对那些难以通过受领送达式生効的 情形所采用 4.附条件生效,指折行政行为的生效附一定条件时,该条件达到行政行为才开始生效 11
11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1B 2D 3B 4C 5A 6A 7B 8B 9A 10B 二、多选题∶1ABCD 2ACD 3AC 4ABCD 5BC 三、简答题∶ 1、〔一〕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运用行政权在实施行政管理活动中所作出的具有法律意义和法律效果的行 为。对行政行为的界定,应考虑:1.从行政主体角度界定。行政主体的范围比行政机关大。2.从行政权角度 界定。3.从法律角度界定。从法律上说,其一,行政行为的内容应包含着一定权利义务内容。其二,行政行 为应对社会产生一定的法律效果。其三,行政行为能够引起一系列法律上的救济。其四,行政行为是能够独立 存在的正式决定。 〔二〕行政行为的特征 1.行政行为是行政主体所作出的行为 2.行政行为是行政主体行使行政职权与履行行政职责的行为 3.行政行为是具有法律意义和法律效果的行为 这里行政行为具有行政法上的法律意义和法律效果,而非刑法、民法上的法律性质。行政行为产生法律效 果可以是实体法效果,也可以是程序法效果。 2、行政行为的生效规则 行政行为的生效是指行政行为向行为所针对的相对人开始发生法律效力。行政行为成立后,只有符合一定 的生效规则,才能发生法律效力。其生效规则有: 1.即时生效,指行政行为一经作出即具有法律效力。一般是针对当场行为和法律另有特别规定的紧急行为, 此种情形下的行政行为成立与生效同时形成。 2.受领生效,是指行政行为依法送达给所针对的具体行政相对人从其知道行为内容时开始生效。 3.公告生效,即行政行为采取公告或宣告的方式开始生效。主要是针对那些难以通过受领送达方式生效的 情形所采用。 4.附条件生效,指对行政行为的生效附一定条件时,该条件达到行政行为才开始生效
3、行政事实行为是指行政事实行为是指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作出的,与其职务有关的不直接产生行政法 律效果的行为 行政事实行为具有如下法律特征 (一)行政性。行政事行为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借助行政职权实的种行为飛 (二)行政法律果的非直接性。行政事实行为不直接产生行政去律效果 (三)法律依据性。行政事实行为间接产生的法律效果是以法律规定为依据的 四、论述题: 1、行政行为的内容 行政行为的内容,是行政行为如何对定的权利义务或法去律事实进行处理以及由此产生的影响。 (一)设定权利义务 权利义务的设定,能够使行政主体行为象之间以及行为对象与他人之形成的穜的法律关系 设定权利,不仅表现为给行为掾象人设立了一种法律上的权能、权利,还表现为由此带来的某种利益 设定义务,指依法要求村对人迸行一定的作为一定或不作为。 (二变更权利义务 即改变行为对象人原来的法律地位以及权利义务关系,具体表现为对原来所享有权利或所负担义务范围的 扩大或缩小。 (三)消灭权利义务 即消灭既存法律地位,废除已经存在的法律关系。 (四)确认权利义务和法律事实 确认权利义务是指行政主体通过行政行为对某种法律关系是否存在及存在范围的认定。确认法律事实,是 指行政主体通过行政行为对某种法律关系有重大影响的事实是否存在,依法以确认。 确以法律事实与确认权利义务既有联系也有区别,确认法律事实必然响法律关系,但确认法律事实并不 等于确认法律关系。当事人之间是否存在某种法律关系,在事实的认定之中并不能完全确认
12 3、行政事实行为是指行政事实行为是指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作出的,与其职务有关的不直接产生行政法 律效果的行为。 行政事实行为具有如下法律特征: (一)行政性。行政事实行为是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借助行政职权实施的一种行为形式。 (二)行政法律效果的非直接性。行政事实行为不直接产生行政法律效果。 (三)法律依据性。行政事实行为间接产生的法律效果是以法律规定为依据的。 四、论述题∶ 1、行政行为的内容 行政行为的内容,是行政行为如何对一定的权利义务或法律事实进行处理以及由此产生的影响。 (一)设定权利义务 权利义务的设定,能够使行政主体与行为对象之间以及行为对象与他人之间形成的一种新的法律关系。 设定权利,不仅表现为给行为对象人设立了一种法律上的权能、权利,还表现为由此带来的某种利益。 设定义务,指依法要求相对人进行一定的作为一定或不作为。 (二)变更权利义务 即改变行为对象人原来的法律地位以及权利义务关系,具体表现为对原来所享有权利或所负担义务范围的 扩大或缩小。 (三)消灭权利义务 即消灭既存法律地位,废除已经存在的法律关系。 (四)确认权利义务和法律事实 确认权利义务是指行政主体通过行政行为对某种法律关系是否存在及存在范围的认定。确认法律事实,是 指行政主体通过行政行为对某种法律关系有重大影响的事实是否存在,依法加以确认。 确认法律事实与确认权利义务既有联系也有区别,确认法律事实必然影响法律关系,但确认法律事实并不 等于确认法律关系。当事人之间是否存在某种法律关系,在事实的认定之中并不能完全确认
行政行为的妙力 行政行为的効力,是指行政行为所具有以国家强制力为保障的约柬束力。 (一)行政行为的公定力 公定力是指行政行为经成立,在法律上推定其合法有效,任何个人和组织都应当予以承认和尊重,而不 得否认与托绝。公定力是种推定的法律效力,与行政行为是否貞正合法没有必然联系。公定力是种对世权, 不但对行政主体与相对人具有相应法律効力,而且对其他机关,组织或个人同样有效,均应予以遵守或从 (二)行政行为的确定力 确定力是指有效成立的行政行为,具有不可随意变更力和不可争力。确冠力也包含着对世的刘力 (三)行政行为的拘束力 拘束力是指行政行为主体和行为相对人所具有的服从、遵守的约束效力。 (四)行政行为的执行力 执行力是指行政行为合法有效成后,行政主体依法有权采取一定手段,使行政行为得到实璁的效力。 第五章抽象行政行为 单项选择题:(在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将其选出并将它的标号写在括号内) 有权制定行政法规的主体是()。 A.国务院B.全国人大常委会 C.国务院各部委D.省级权力机关 2.有权撤销或改变县人民政府所作违法或不当抽象行政行为主体是()。 A.县人大常委会B.县人民政府 C.该县县委D.上一级市人民政府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乡政府不能作出抽象行政行为 B.执行性立法可以创设新的法律原则 C.行政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均可以为相对方设定权利义务 D.抽象行政行为具有不可诉性 4.根据我国宪法的规定,下列机关中,()有权制定行政法规 A.全国人大常委会B.省级人大C.省级人民政府D.国务院 5.根据《国务院组织法》规定,国务院发布行政法规由()签署。 A.总理B.主管部长C.秘书长D.国务院法制局局长 二、多项选择题(在备选答案中有二至四个是正确的,将其全部选出并把他们的标号写在括号内
13 行政行为的效力 行政行为的效力,是指行政行为所具有以国家强制力为保障的约束力。 (一)行政行为的公定力 公定力是指行政行为一经成立,在法律上推定其合法有效,任何个人和组织都应当予以承认和尊重,而不 得否认与拒绝。公定力是一种推定的法律效力,与行政行为是否真正合法没有必然联系。公定力是一种对世权, 不但对行政主体与相对人具有相应法律效力,而且对其他机关,组织或个人同样有效,均应予以遵守或服从。 (二)行政行为的确定力 确定力是指有效成立的行政行为,具有不可随意变更力和不可争执力。确定力也包含着对世的效力。 (三)行政行为的拘束力 拘束力是指行政行为主体和行为相对人所具有的服从、遵守的约束效力。 (四)行政行为的执行力 执行力是指行政行为合法有效成立后,行政主体依法有权采取一定手段,使行政行为得到实现的效力。 第五章 抽象行政行为 一、单项选择题:(在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将其选出并将它的标号写在括号内) 1.有权制定行政法规的主体是( )。 A.国务院 B.全国人大常委会 C.国务院各部委 D.省级权力机关 2.有权撤销或改变县人民政府所作违法或不当抽象行政行为主体是( )。 A.县人大常委会 B.县人民政府 C.该县县委 D.上一级市人民政府 3.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乡政府不能作出抽象行政行为 B.执行性立法可以创设新的法律原则 C.行政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均可以为相对方设定权利义务 D.抽象行政行为具有不可诉性 4.根据我国宪法的规定,下列机关中,( )有权制定行政法规。 A.全国人大常委会 B.省级人大 C.省级人民政府 D.国务院 5.根据《国务院组织法》规定,国务院发布行政法规由( )签署。 A.总理 B.主管部长 C.秘书长 D.国务院法制局局长 二、多项选择题(在备选答案中有二至四个是正确的,将其全部选出并把他们的标号写在括号内)
1.国务院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耕地占用税暂行条例》第十五条规定:本条例“实施办法由各省、自治区、 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本条例的规定,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各省级人民政府依此制定的实施办法的行为 A.特别授权立法B.地方行政立法 C.执行性立法D.一般授权立法 2.根据我国的法律规定,有权制定和颁布行政规章的机关是()。 A.全国人大常委会B.国务院 C.国务院各部委D.省级人民政府 3.下列各项属于地方行政立法主体的是:() A.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 B.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及其常委会 C.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人民政府 D.县级人民政府 4下列判断错误的有()。 A.抽象行政行为就是行政立法行为 B.发布,不是所有抽象行政行为成立的要件,只是行政立法成立的要件 C.人民法院对行政立法没有监督权 D.行政立法程序和国家权力机关的立法程序一样严格 5.行政立法行为具有的特征有:( A.不可诉性B,行政性C.准立法性D.强制实施性 三、简答题 行政立法的规范性文件的法律效力如何? 什么是其他抽象行政行为?特征是什么? 、论述题 1.谈谈你对其它规范性文件效力的认识。 2.试述行政立法的程序 五、案例分析 艳芳照相馆自1985年到1986年6月,将带有“富士”、“樱花”、“柯达”等照相胶卷商标标识的彩色胶卷 废旧暗盒13000个,以每个0.20元至0.30元的价格出售,共得款3761元。某区工商行政管理局认为艳芳照 相馆大批量销售带有商标标识的胶卷盒,属于侵犯注册商标权的行为,故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和国 家经委、轻工业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的轻生(1985440号文件第5条规定:“擅自出卖带有他人注册商标的 废弃标识的单位和个人,除赔偿被侵犯权人的损失外,其余非法所得全部没收,并处以非法所得等值的罚款”, 做出处理决定:()追缴非法所得3761元:(二)处以罚款700元。 艳芳照相馆对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处罚不服,便向人民法院起诉。它诉称:出售的照相胶卷暗盒属废品下 脚料,符合省商业局《关于食品、饮食、服务行业下脚料回收工作的试行办法》的规定,不能认定为销售他人 商标标识之行为,要求人民法院撤消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处理决定。 审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艳芳照相馆岀卖带有商标标识的照相卷暗盒,属于擅自销售他人注册商标标识 的侵权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第39条的规定,应当赔偿侵权人的损失,并处以罚款:但没有“追 缴非法所得”的规定。国家经委、轻工业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的轻生(198540号文件是对商标法的补充规 定,可以参照审理此案。据此,一审法院做出判决:维持工商行政管理局的处罚决定。 艳芳照相馆不服判决,上诉于市中级人民法院, 二审人民法院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及《商标法实施细则》对擅自销售他人商标标识的,只规定赔偿
14 1.国务院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耕地占用税暂行条例》第十五条规定:本条例“实施办法由各省、自治区、 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本条例的规定,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各省级人民政府依此制定的实施办法的行为 属:( )。 A.特别授权立法 B.地方行政立法 C.执行性立法 D.一般授权立法 2.根据我国的法律规定,有权制定和颁布行政规章的机关是( )。 A.全国人大常委会 B.国务院 C.国务院各部委 D.省级人民政府 3.下列各项属于地方行政立法主体的是:( ) A.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 B.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及其常委会 C.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人民政府 D.县级人民政府 4 下列判断错误的有( )。 A.抽象行政行为就是行政立法行为 B.发布,不是所有抽象行政行为成立的要件,只是行政立法成立的要件 C.人民法院对行政立法没有监督权 D.行政立法程序和国家权力机关的立法程序一样严格 5.行政立法行为具有的特征有:( ) A.不可诉性 B,行政性 C.准立法性 D.强制实施性 三、简答题∶ 1.行政立法的规范性文件的法律效力如何? 2.什么是其他抽象行政行为?特征是什么? 四、论述题: 1.谈谈你对其它规范性文件效力的认识。 2.试述行政立法的程序。 五、案例分析 艳芳照相馆自 1985 年到 1986 年 6 月,将带有“富士”、“樱花”、“柯达”等照相胶卷商标标识的彩色胶卷 废旧暗盒 13000个,以每个0.20 元至 0.30元的价格出售,共得款3761元。某区工商行政管理局认为艳芳照 相馆大批量销售带有商标标识的胶卷盒,属于侵犯注册商标权的行为,故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和国 家经委、轻工业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的轻生(1985)440 号文件第 5 条规定:“擅自出卖带有他人注册商标的 废弃标识的单位和个人,除赔偿被侵犯权人的损失外,其余非法所得全部没收,并处以非法所得等值的罚款”, 做出处理决定:(一)追缴非法所得 3761 元;(二)处以罚款 700 元。 艳芳照相馆对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处罚不服,便向人民法院起诉。它诉称:出售的照相胶卷暗盒属废品下 脚料,符合省商业局《关于食品、饮食、服务行业下脚料回收工作的试行办法》的规定,不能认定为销售他人 商标标识之行为,要求人民法院撤消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处理决定。 一审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艳芳照相馆出卖带有商标标识的照相卷暗盒,属于擅自销售他人注册商标标识 的侵权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第 39条的规定,应当赔偿侵权人的损失,并处以罚款;但没有“追 缴非法所得”的规定。国家经委、轻工业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的轻生(1985)440 号文件是对商标法的补充规 定,可以参照审理此案。据此,一审法院做出判决:维持工商行政管理局的处罚决定。 艳芳照相馆不服判决,上诉于市中级人民法院。 二审人民法院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及《商标法实施细则》对擅自销售他人商标标识的,只规定赔偿
损失,并可罚款,但没有“追缴非法所得”的规定。经生440号文对上述侵权行为规定了没收非法所得,与《商 标法》及《商标法实施细则》相抵触;因此,该文不能作为审理案件的依据。于是,二审人民法院做出判决: 撤消一审判决维持的追缴非法所得3761元的处罚;维持罚款700元的处罚决定。 问题 根据本案谈谈规章以及规章以下的抽象性文件在行政诉讼中的地位。 参考答案 单选题:1A2D3D4D5A 多选题:1BCD2CD3AC4AD5ABC 简谷题 1、(-)行沩的法律规蒞的飛式 我国行政立法所袆定的法律规范文件依法有三种:行政法规行政规章行政解释。 (二)行政立法的法律规范効力 1.行政立法的法律规范在法去律体系中的位地位。 法律体系中上下位法的位阶与其制定机关的地位相适应,但规章与地方性法规之间,由于立法主体的多样 性,其位阶地位较为复杂,对此《立法法》具体规定为: (1)地方性法规的力高于本级和下级地方政府规章。 (2)各种规章相互之间具有同等效力,在各自的权限范围内施行。 (3)各种规章相互之间对同一事项的规定不一到时,由国务院裁决。 (4)地方性法规与部规章之阆对同_事项的规定不致,不销确定咐适用时,由院趕出意见,国 务院认为应当适用地方性法规的,应当决定在该地适用地方性法规;认为应当适用部门规璋的,应当提请全 国人大常委会裁决。 (5)同一机关制定的新的般规定与日的特殊规定不致时,由袆定机关裁决。 2.行政立法的法律规范効力蒞围 (1)地域効力。行政法规、规章的地娀効力与其制定主体的职权范围枏适应,但如果行政法规规章特别 规定了适用范围,那么,它的刘力仅限于特别规定的地域 (2)人的效力。行政法规、规章刈在中国境内的所有公民、法人、其他线织均通用,但法律、法规有特别別
15 损失,并可罚款,但没有“追缴非法所得”的规定。经生440号文对上述侵权行为规定了没收非法所得,与《商 标法》及《商标法实施细则》相抵触;因此,该文不能作为审理案件的依据。于是,二审人民法院做出判决: 撤消一审判决维持的追缴非法所得 3761 元的处罚;维持罚款700 元的处罚决定。 问题∶ 根据本案谈谈规章以及规章以下的抽象性文件在行政诉讼中的地位。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1A 2D 3D 4D 5A 二、多选题∶1BCD 2CD 3A C 4AD 5ABC 三、简答题∶ 1、(一)行政立法的法律规范的形式 我国行政立法所制定的法律规范文件依法有三种:行政法规、行政规章、行政解释。 (二)行政立法的法律规范效力 1.行政立法的法律规范在法律体系中的位阶地位。 法律体系中上下位法的位阶与其制定机关的地位相适应,但规章与地方性法规之间,由于立法主体的多样 性,其位阶地位较为复杂,对此《立法法》具体规定为: (1)地方性法规的效力高于本级和下级地方政府规章。 (2)各种规章相互之间具有同等效力,在各自的权限范围内施行。 (3)各种规章相互之间对同一事项的规定不一致时,由国务院裁决。 (4)地方性法规与部门规章之间对同一事项的规定不一致,不能确定如何适用时,由国务院提出意见,国 务院认为应当适用地方性法规的,应当决定在该地方适用地方性法规;认为应当适用部门规章的,应当提请全 国人大常委会裁决。 (5)同一机关制定的新的一般规定与旧的特殊规定不一致时,由制定机关裁决。 2.行政立法的法律规范效力范围。 (1)地域效力。行政法规、规章的地域效力与其制定主体的职权范围相适应,但如果行政法规、规章特别 规定了适用范围,那么,它的效力仅限于特别规定的地域。 (2)人的效力。行政法规、规章对在中国境内的所有公民、法人、其他组织均适用,但法律、法规有特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