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楼钱塘江大桥有两层,底层走火车,上层走汽车,因此说像高楼样的大桥。一样的大桥上,俯 看江水,像一条潇洒的阔带,从西面群山之下,一撇而来,越流越宽,向东长逝,到眼睛所能见到的尽头, 水和云都融合成一片混沌。 山川的壮丽和我心里正在思想的巨人形象,也融合在一起 车在奔驰,风在欢笑,将要成熟的晩稻,沉沉地压在整片大地上。远处昰重重叠箮、连绵不断的山峰, 山峰青得像透明的水晶,可又不那么沉静,我们的车子奔跑着,远山也像-起-伏的跟着赛跑;萧山、河 桥,刚刚落到眼前,却又远远退到车的后面。 中午到了绍兴城。 我们走在青石铺成的古老的街道上,心情是这样严肃又欢偷,眼睛四处张望,处处都像有生动的故事 在牵引人 片粉墙反映着白日的光辉。新台门的门口簇拥着群红领巾。他们看到新来的客人,便又簇拥过 来,牵牵客人的衣袖,抚弄客人的围巾,亲密地交谈,并争先要领路。我就和这些孩子们道拥进了黑漆 的大门 这是一座古老朴素的房屋,空阒无人,可是,这方桌,这条台,这窗前的一把椅子都告诉了我们许多 故事,就是在这座房子里,鲁迅先生幼年和农民儿子结成朋友;在父亲的病中分担了母亲的忧愁;从这里 他认识了封建社会的欺骗与毒辣被侮辱与损害的究竟是哪一些人十七岁的时候在一个刮风下雨的早晨, 带了一点简单的行装,辞别了母亲,走出这座黑漆大门,奔向他一生战斗的长途。 百草园是芳草萋萋的后院。这是幼年鲁迅的乐园。孩子们在园里跑着,笑着,在那儿寻觅,可还有像 人形一样的何首乌?他们又围在亭子旁边,仰着头,望着塑像;孩子们的脸,像朝阳照耀下初开的百合花 眼睛像星星一样的明亮,亮着无限亲切爱慕的光。 座曲折如画的小石桥把我和孩子们引到三味书屋。书房里的陈设,正像鲁迅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 书屋》中写的一样,正中的书桌上,现在还放着寿老先生手抄的唐诗。好像这儿刚刚放学,老先生和学生 们都吃饭去了。 今天,我们的孩子,有了明亮的课室,有了大片的草地,还有细沙铺成的球场。他们有了自由广阔的 天地。我这样想着。突然在脑中出现一座勇士的雕像 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 我抚摸着身边一个孩子的头发,心中油然生出感激的深情。 我正在默默地寻思,一只小手伸过来了,又一只,又一只。原来时间已经不早,他们要整队回去了。 我们热情地握手,说着:我们还要见面。 回来的路上,我们让车在河边慢慢开行。在静静的黄昏里,发光的小河上,滑着一只乌篷船。船尾坐 着个农民,戴着毡帽,有节奏地划动根大桨。河岸上,有时是稻田,有时又是开着红花、黄花的青草 地,草地上有一群牧童在放牛,牛背平得像-块石板,牧童从牛角间爬上爬下,牛万般温存地驯服着。 我不知道这可就是著名的山阴道? 鲁迅先生在一篇《好的故事》中描写过 我仿佛记得曾坐小船经过山阴道,两岸边的乌桕,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 蓝,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都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随着毎一打 桨,各各夹带了闪烁的日光,并水里的萍藻游鱼,一同荡漾。…凡是我所经过的河,都是如此。 生活本来应该是这样和平、美丽,而且光明,鲁迅先生所说《好的故事》,正是他所想望的好的生活。 然而,在昏沉如夜的时代里,人们只能在朦胧的梦中见到,即使是梦,也被打碎 今天,鲁迅先生在三十年前朦胧中看见的"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 星似的飞动着"的《好的故事》,不是在天上,也不是在水底,而在我们祖国大地上,到处出现了。并将 永是生动,永是展开,以至于无穷”。 转过山路,就看见了反映出幕天幽蓝色的湖水。远处城市,电灯通明,烘托着天空,像一片光的海。 11
11 在高楼钱塘江大桥有两层,底层走火车,上层走汽车,因此说像高楼一样的大桥。一样的大桥上,俯 看江水,像一条潇洒的阔带,从西面群山之下,一撇而来,越流越宽,向东长逝,到眼睛所能见到的尽头, 水和云都融合成一片混沌。 山川的壮丽和我心里正在思想的巨人形象,也融合在一起。 车在奔驰,风在欢笑,将要成熟的晚稻,沉沉地压在整片大地上。远处是重重叠叠、连绵不断的山峰, 山峰青得像透明的水晶,可又不那么沉静,我们的车子奔跑着,远山也像一起一伏的跟着赛跑;萧山、河 桥,刚刚落到眼前,却又远远退到车的后面。 中午到了绍兴城。 我们走在青石铺成的古老的街道上,心情是这样严肃又欢愉,眼睛四处张望,处处都像有生动的故事 在牵引人。 一片粉墙反映着白日的光辉。新台门的门口簇拥着一群红领巾。他们一看到新来的客人,便又簇拥过 来,牵牵客人的衣袖,抚弄客人的围巾,亲密地交谈,并争先要领路。我就和这些孩子们一道拥进了黑漆 的大门。 这是一座古老朴素的房屋,空阒无人,可是,这方桌,这条台,这窗前的一把椅子都告诉了我们许多 故事,就是在这座房子里,鲁迅先生幼年和农民儿子结成朋友;在父亲的病中分担了母亲的忧愁;从这里 他认识了封建社会的欺骗与毒辣;被侮辱与损害的究竟是哪一些人!十七岁的时候,在一个刮风下雨的早晨, 带了一点简单的行装,辞别了母亲,走出这座黑漆大门,奔向他一生战斗的长途。 百草园是芳草萋萋的后院。这是幼年鲁迅的乐园。孩子们在园里跑着,笑着,在那儿寻觅,可还有像 人形一样的何首乌?他们又围在亭子旁边,仰着头,望着塑像;孩子们的脸,像朝阳照耀下初开的百合花, 眼睛像星星一样的明亮,亮着无限亲切爱慕的光。 一座曲折如画的小石桥把我和孩子们引到三味书屋。书房里的陈设,正像鲁迅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 书屋》中写的一样,正中的书桌上,现在还放着寿老先生手抄的唐诗。好像这儿刚刚放学,老先生和学生 们都吃饭去了。 今天,我们的孩子,有了明亮的课室,有了大片的草地,还有细沙铺成的球场。他们有了自由广阔的 天地。我这样想着。突然在脑中出现一座勇士的雕像: 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 我抚摸着身边一个孩子的头发,心中油然生出感激的深情。 我正在默默地寻思,一只小手伸过来了,又一只,又一只。原来时间已经不早,他们要整队回去了。 我们热情地握手,说着:我们还要见面。 回来的路上,我们让车在河边慢慢开行。在静静的黄昏里,发光的小河上,滑着一只乌篷船。船尾坐 着一个农民,戴着毡帽,有节奏地划动一根大桨。河岸上,有时是稻田,有时又是开着红花、黄花的青草 地,草地上有一群牧童在放牛,牛背平得像一块石板,牧童从牛角间爬上爬下,牛万般温存地驯服着。 我不知道这可就是著名的山阴道? 鲁迅先生在一篇《好的故事》中描写过: 我仿佛记得曾坐小船经过山阴道,两岸边的乌桕,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 蓝,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都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随着每一打 桨,各各夹带了闪烁的日光,并水里的萍藻游鱼,一同荡漾。……凡是我所经过的河,都是如此。 生活本来应该是这样和平、美丽,而且光明,鲁迅先生所说《好的故事》,正是他所想望的好的生活。 然而,在昏沉如夜的时代里,人们只能在朦胧的梦中见到,即使是梦,也被打碎! 今天,鲁迅先生在三十年前朦胧中看见的"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 星似的飞动着"的《好的故事》,不是在天上,也不是在水底,而在我们祖国大地上,到处出现了。并将" 永是生动,永是展开,以至于无穷"。 转过山路,就看见了反映出幕天幽蓝色的湖水。远处城市,电灯通明,烘托着天空,像一片光的海
九五六年十月,杭州 选自《中年百年游记精华》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略有改动) 16.“好久以来,‘故乡’就在吸引着我”,句中“故乡”一词的含义是① 。(4分) [答案]①鲁迅的故乡。②作者向往的精神家园。 解析]本题主要考査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需要筛选文中信息并进行分析综合,能力层级为C。理解 文中重要词语,要特别注意词语的表层意思和深层意思。根据语境,作者说“好久以来”“百草园和三味 书屋”,“时时在我思想上盘桓”,并决定要去瞻仰鲁迅先生“磨剑的圣地”,由此可知,“故乡”应不 是作者故乡,而是鲁迅故乡,亦是作者向往的精神家园。 17.本文可以划分为三大部分,其中第二部分起自“一片粉墙反映着白日的光辉”,止于 :该部分的大意是 (4分) [答案]我们还要见面;具体写参观鲁迅故居和三味书屋,表达了作者对鲁迅精神的追寻和颂扬 [解析]本题考査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在山阴道上》全文结构,按 照游程路线设置,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出发途中,先写作者从杭州西子湖畔乘车前往绍兴的途中见闻 第二部分参观故里,着重写作者参观拜谒了鲁迅故居和幼年读书的三味书屋;第三部分归程,最后写车经 山阴道返回杭州途中的畅想。这种结构布局,近乎追求完整,趋于规矩 18.文中,作者引述鲁迅先生所说的“好的故事”的用意是什么?“并将‘永是生动,永是展开,以至于 无穷”这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案]是为了说明鲁迅所想望的好的生活在今天已经成为现实,赞美祖国的今天: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美 好未来的坚定信念 [解析]本题考査把握文段、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能力层级为C级。理解这段文字、这句话,要结 合全文内容,结合本文主旨来进行。本文作者参观故居,触景生情,浮想联翩。此处,作者对鲁迅先生写 的“好的故事”的回想和评述,实际上是对其精神的升华和延续。作者认为,当年鲁迅所说的“好的故 事”、他所想望的好的生活,而今在祖国大地上到处出现,这令她感到欣慰 19、浙江绍兴,古称山阴。《世说新语》曾载:“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通观 全文,请回答作者为什么将这篇散文题为“在山阴道上”。(5分) [答案]与作者游历鲁迅故乡的旅程相吻合。暗寓旅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的“美不胜收”。 [解析]本题考査鉴赏评价文章标题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回答此题既要联系文中描写“在山阴道上” 所见到的美好景物,又要结合题干中的提示“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从而准确理解散文以“在 山阴道上”为题的含义 20.从下列题目中任选一个,写300字左右的文章赏析。(16分 (1)简析《在山阴道上》谋篇布局的技巧 (2)简析《在山阴道上》联想的巧妙运用 (3)简析《在山阴道上》景物描写的特色 [答案](1)简析《在山阴道上》谋篇布局的技巧 ①本文重点写参观,其选材并不限于对鲁迅故居的访问,而是前伸后延,写了“道上”所见所闻所感所思 剪裁别具匠心 ②文章以参观鲁迅故居的游程为外部线索,以追寻精神家园和赞颂鲁迅精神为内部线索,两条线索互为表 里,相互映衬(如,百草园中欢乐的孩子们与肩住闸门的“勇士雕像”的映衬,归途中田园风光与鲁迅的 “好的故事”的映衬),完美地表现了文章主题。 ③开头与结尾先抑后扬,前后照应,思想和情感逐层推进,逐层深入,从而巧妙地将文章导向了高潮。 (2)简析《在山阴道上》联想的巧妙运用 文章中联想,主要表现为三处:一是山川的壮美与我心中的“巨人形象”融合在一起;二是目睹孩子们今 天的幸福生活,脑中出现“勇士的雕像”:三是牧歌式的田园风光,使“我”联想到鲁迅所想望的“好的 故事”。 处联想都自然贴切,意绪贯通 处联想层层推进,有力开拓和升华了文章主题。 (3)简析《在山阴道上》景物描写的特色 ①移步换景,情景交融。无论是雄伟的钱塘江大桥、高大的六和塔,还是诗画般的田园风光,既是作者游 程中所见之景,又是作者情感的触发点。情景的交融与渗透生动地衬托出文章的精神内涵。 ②虚实相生,虚实结合。文中既有鲁迅塑像、鲁迅故居、三味书屋以及山川桥塔等作者眼中之景,也有“勇 士雕像”和鲁迅笔下的“好的故事”等作者心中之景。虚实相生的运用,有效地丰富了文章的思想内容 12
12 一九五六年十月,杭州 (选自《中年百年游记精华》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 年版,略有改动) 16.“好久以来,‘故乡’就在吸引着我”,句中“故乡”一词的含义是①_____________;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分) [答案]①鲁迅的故乡。②作者向往的精神家园。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需要筛选文中信息并进行分析综合,能力层级为 C。理解 文中重要词语,要特别注意词语的表层意思和深层意思。根据语境,作者说“好久以来”“百草园和三味 书屋”,“时时在我思想上盘桓”,并决定要去瞻仰鲁迅先生“磨剑的圣地”,由此可知,“故乡”应不 是作者故乡,而是鲁迅故乡,亦是作者向往的精神家园。 17.本文可以划分为三大部分,其中第二部分起自“一片粉墙反映着白日的光辉”,止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部分的大意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分) [答案] 我们还要见面; 具体写参观鲁迅故居和三味书屋,表达了作者对鲁迅精神的追寻和颂扬。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C 级。《在山阴道上》全文结构,按 照游程路线设置,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出发途中,先写作者从杭州西子湖畔乘车前往绍兴的途中见闻; 第二部分参观故里,着重写作者参观拜谒了鲁迅故居和幼年读书的三味书屋;第三部分归程,最后写车经 山阴道返回杭州途中的畅想。这种结构布局,近乎追求完整,趋于规矩。 18.文中,作者引述鲁迅先生所说的“好的故事”的用意是什么?“并将‘永是生动,永是展开,以至于 无穷”这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是为了说明鲁迅所想望的好的生活在今天已经成为现实,赞美祖国的今天;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美 好未来的坚定信念。 [解析] 本题考查把握文段、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能力层级为 C 级。理解这段文字、这句话,要结 合全文内容,结合本文主旨来进行。本文作者参观故居,触景生情,浮想联翩。此处,作者对鲁迅先生写 的“好的故事”的回想和评述,实际上是对其精神的升华和延续。作者认为,当年鲁迅所说的“好的故 事”、他所想望的好的生活,而今在祖国大地上到处出现,这令她感到欣慰。 19、浙江绍兴,古称山阴。《世说新语》曾载:“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通观 全文,请回答作者为什么将这篇散文题为“在山阴道上”。 (5 分) 答: [答案] 与作者游历鲁迅故乡的旅程相吻合。暗寓旅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的“美不胜收”。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评价文章标题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B 级。回答此题既要联系文中描写“在山阴道上” 所见到的美好景物,又要结合题干中的提示“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从而准确理解散文以“在 山阴道上”为题的含义。 20.从下列题目中任选一个,写 300 字左右的文章赏析。(16 分) (1)简析《在山阴道上》谋篇布局的技巧 (2)简析《在山阴道上》联想的巧妙运用 (3)简析《在山阴道上》景物描写的特色 [答案](1)简析《在山阴道上》谋篇布局的技巧 ①本文重点写参观,其选材并不限于对鲁迅故居的访问,而是前伸后延,写了“道上”所见所闻所感所思, 剪裁别具匠心。 ②文章以参观鲁迅故居的游程为外部线索,以追寻精神家园和赞颂鲁迅精神为内部线索,两条线索互为表 里,相互映衬(如,百草园中欢乐的孩子们与肩住闸门的“勇士雕像”的映衬,归途中田园风光与鲁迅的 “好的故事”的映衬),完美地表现了文章主题。 ③开头与结尾先抑后扬,前后照应,思想和情感逐层推进,逐层深入,从而巧妙地将文章导向了高潮。 (2)简析《在山阴道上》联想的巧妙运用 文章中联想,主要表现为三处:一是山川的壮美与我心中的“巨人形象”融合在一起;二是目睹孩子们今 天的幸福生活,脑中出现“勇士的雕像”;三是牧歌式的田园风光,使“我”联想到鲁迅所想望的“好的 故事”。 三处联想都自然贴切,意绪贯通。 三处联想层层推进,有力开拓和升华了文章主题。 (3)简析《在山阴道上》景物描写的特色 ①移步换景,情景交融。无论是雄伟的钱塘江大桥、高大的六和塔,还是诗画般的田园风光,既是作者游 程中所见之景,又是作者情感的触发点。情景的交融与渗透生动地衬托出文章的精神内涵。 ②虚实相生,虚实结合。文中既有鲁迅塑像、鲁迅故居、三味书屋以及山川桥塔等作者眼中之景,也有“勇 士雕像”和鲁迅笔下的“好的故事”等作者心中之景。虚实相生的运用,有效地丰富了文章的思想内容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本题给考生提供了三个可选题目, 考生可就其中任一题写300字左右的赏析文字。本题可供参考的赏析角度均为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分别 为“谋篇布局”“联想的运用”“景物描写特色”,这就要求考生首先应熟悉表达技巧的相关知识,并结 合本文的实际内容进行恰当的较为深入的分析。赏析时,考生应扣住文章表达方面的要点,既可作比较全 面而概括的赏析,也可就某一突出特点作比较深入具体的赏析,只要言之有理,并能叙评结合,都是符合 要求的 考前试跃(一) (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问题 乡村铁质 刘向民 乡村是我永远的家园。在我全部的生活中,乡村是最重要的。 虽然走进了城市,不可能与土地日日肌肤相亲,但我始终以农民的眼光审视乡村。乡村是城市的依托 没有乡村也就没有城市的存在;乡村是城市的母体,城市是乡村的延伸和延续。乡村是狗吠鸡鸣牛吟,是 薄薄的晨雾和袅袅的炊烟,一条静静地流淌的小河,茂密的小草尖上晶莹的露珠闪耀着太阳的光彩。乡村 的早晨是清新和鲜明的。 走进田野,就走进了自我。一株株茂盛的高粱、谷子或者玉米,就是我们的兄长。闪着光芒的锄探进 植物的根部,根系蔓延,锄的铁质意念就通过异常发达的根系蔓延了整个土地,广阔的原野处处闪耀着铁 质的浑厚和沉重,所以我们收获的毎一粒粮食、毎一季粮食都包含着铁质。铁质沿着血管流动,扎根于我 们的每一处神经,我们的脊梁才如此坚挺。 粮食的存在,使乡村有了存在的充分理由。一茬一茬的庄稼,一茬一茬的人生,在乡村的远天下格外 亮丽。已经死去多年的大树仍然直直地挺立,黑枯的树干直指青天,乡村中许多的构思和想象缘自树干的 启迪。镰刀闪着铁质的锋利,农民的梦想始终与庄稼有关,一头牛与架梨在土地深处探寻,浑黄或者黝 黑的土壤蕴涵着无穷的力量,只要播下种子,幻想就无可阻挡地蓬勃起来了。土地时刻迸发着铁质的响声。 土地养育了庄稼,也养育了整个乡村。乡人们的性格和作为,任何时候都充满着铁质,欢喜时会无所 顾忌地畅心大笑;发怒时会打上一架,或者跑到村上不明不白地骂上一场,悲哀时会痛痛快快淋漓尽致地 大哭一场,然后又执著地走迸田野,走进劳作,一切都亳不遮遮掩掩。嫉恶如仇,旗帜鲜明,高昂的气概 和高吭的声音比得过任何烦琐深奥的说教。他们不怕风,不怕雨,不怕雷鸣,他们饮风露餐,吃得下干般 苦,受得住万般罪,他们常说“没有吃了不的苦,没有受不了的罪”,年景的丰歉和日孑的辛苦都是岁月 的点缀,他们从不怨天尤人,总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沿着太阳的方向走进田野,走进庄稼地里,走进 乡村深处的每一个细节,使乡村的每一刻都充充实实和铿锵有声。哪怕只是一声劳动的号子,也如雷鸣一 般响亮;哪怕只是向前迈岀一步,也如山一般稳重;哪怕只是一个耕或者种的手势,也都是乡村的经典动 作。乡村,处处铁质,铁质处处。 乡村是农民的部落。城里人已经厌烦的事情,乡村还在喜欢或者也早已厌烦,喜欢的是一种没有丟失 的乡村质朴,厌烦的是曾经生活在乡村里的城里人的矫作。城里人始终也在吃着乡村的粮食,但缺少了乡 村的铁质。铁质似乎已被城里人丟失殆尽。我们是否要寻找乡村的铁质,使乡村铁质在城市里闪烁,应该 是我们思考的问题 乡村是我们生存的依托,也是城市生活的依据,没有乡村就没有城市。是否人有为城市的-天天地侵 占乡村沾沾自喜呢?如果缺少了乡村,缺少了乡村铁质,我们将会更加颓废,城市也将因此而变得莫名其 妙地失去了方向,因此,不论生活在乡村还是城市里的人们,都不能忘记永远的乡村铁质,它是我们永远 的支撑,我们永远的方向。 (选自《散文选刊》2006年第1期) 下面两句话应该怎样理解?请分别做出解释 (1)乡村是城市的母体,城市是乡村的延伸和延续。 答 (2)走进田野,就走进了自我
13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E 级。本题给考生提供了三个可选题目, 考生可就其中任一题写 300 字左右的赏析文字。本题可供参考的赏析角度均为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分别 为“谋篇布局”“联想的运用”“景物描写特色”,这就要求考生首先应熟悉表达技巧的相关知识,并结 合本文的实际内容进行恰当的较为深入的分析。赏析时,考生应扣住文章表达方面的要点,既可作比较全 面而概括的赏析,也可就某一突出特点作比较深入具体的赏析,只要言之有理,并能叙评结合,都是符合 要求的。 考前试跃(一) (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问题 乡村铁质 刘向民 乡村是我永远的家园。在我全部的生活中,乡村是最重要的。 虽然走进了城市,不可能与土地日日肌肤相亲,但我始终以农民的眼光审视乡村。乡村是城市的依托, 没有乡村也就没有城市的存在;乡村是城市的母体,城市是乡村的延伸和延续。乡村是狗吠鸡鸣牛吟,是 薄薄的晨雾和袅袅的炊烟,一条静静地流淌的小河,茂密的小草尖上晶莹的露珠闪耀着太阳的光彩。乡村 的早晨是清新和鲜明的。 走进田野,就走进了自我。一株株茂盛的高粱、谷子或者玉米,就是我们的兄长。闪着光芒的锄探进 植物的根部,根系蔓延,锄的铁质意念就通过异常发达的根系蔓延了整个土地,广阔的原野处处闪耀着铁 质的浑厚和沉重,所以我们收获的每一粒粮食、每一季粮食都包含着铁质。铁质沿着血管流动,扎根于我 们的每一处神经,我们的脊梁才如此坚挺。 粮食的存在,使乡村有了存在的充分理由。一茬一茬的庄稼,一茬一茬的人生,在乡村的远天下格外 亮丽。已经死去多年的大树仍然直直地挺立,黑枯的树干直指青天,乡村中许多的构思和想象缘自树干的 启迪。镰刀闪着铁质的锋利,农民的梦想始终与庄稼有关,一头牛与一架梨在土地深处探寻,浑黄或者黝 黑的土壤蕴涵着无穷的力量,只要播下种子,幻想就无可阻挡地蓬勃起来了。土地时刻迸发着铁质的响声。 土地养育了庄稼,也养育了整个乡村。乡人们的性格和作为,任何时候都充满着铁质,欢喜时会无所 顾忌地畅心大笑;发怒时会打上一架,或者跑到村上不明不白地骂上一场,悲哀时会痛痛快快淋漓尽致地 大哭一场,然后又执著地走进田野,走进劳作,一切都毫不遮遮掩掩。嫉恶如仇,旗帜鲜明,高昂的气概 和高吭的声音比得过任何烦琐深奥的说教。他们不怕风,不怕雨,不怕雷鸣,他们饮风露餐,吃得下千般 苦,受得住万般罪,他们常说“没有吃了不的苦,没有受不了的罪”,年景的丰歉和日子的辛苦都是岁月 的点缀,他们从不怨天尤人,总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沿着太阳的方向走进田野,走进庄稼地里,走进 乡村深处的每一个细节,使乡村的每一刻都充充实实和铿锵有声。哪怕只是一声劳动的号子,也如雷鸣一 般响亮;哪怕只是向前迈出一步,也如山一般稳重;哪怕只是一个耕或者种的手势,也都是乡村的经典动 作。乡村,处处铁质,铁质处处。 乡村是农民的部落。城里人已经厌烦的事情,乡村还在喜欢或者也早已厌烦,喜欢的是一种没有丢失 的乡村质朴,厌烦的是曾经生活在乡村里的城里人的矫作。城里人始终也在吃着乡村的粮食,但缺少了乡 村的铁质。铁质似乎已被城里人丢失殆尽。我们是否要寻找乡村的铁质,使乡村铁质在城市里闪烁,应该 是我们思考的问题。 乡村是我们生存的依托,也是城市生活的依据,没有乡村就没有城市。是否人有为城市的一天天地侵 占乡村沾沾自喜呢?如果缺少了乡村,缺少了乡村铁质,我们将会更加颓废,城市也将因此而变得莫名其 妙地失去了方向,因此,不论生活在乡村还是城市里的人们,都不能忘记永远的乡村铁质,它是我们永远 的支撑,我们永远的方向。 (选自《散文选刊》2006 年第 1 期) 1.下面两句话应该怎样理解?请分别做出解释。 (1)乡村是城市的母体,城市是乡村的延伸和延续。 答: (2)走进田野,就走进了自我
答 2.乡村人的铁质有哪些特征?请概括。从全文看,作者写铁质用了什么手法?请具体说明。 答 3.末段的“乡村是我们生存的依托,也是城市生活的依据,没有了乡村就没有城市”一句话有什么作用? 4.本文的主旨是什么?为表现主旨,行文上采取了什么写法?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问题 武夷归来话柳永 陈志泽 柳永的词艺术成就极高,据说少年时代就在家乡有“一枝笔”的美誉。后来,他为歌妓乐工写歌词, 其广泛传唱到“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的程度。柳永的家乡在福建崇安县(即现在的武夷山市) 作为福建人,多年来我总想前往寻访一番。盛夏里到武夷山,便直奔不远的上梅乡茶景村而去。 茶景村的鹅子峰苍翠、俊美。这里就是柳永的故里。远眺鹅子峰,我们霎时感受到这里山水的灵气。 柳永的故居早已荡然无存,在它的遗址之上,现在建起的一座神庙和柳永毫不相干。像是为了消除我们的 疑惑。村民把柳永故居残存的地基指给我们看。柳氏故居遗址左侧有两株罗汉松挺立,这种很难长大也很 难衰亡的独特树种,成了柳永和柳永故居的见证和注释。据说柳氏故居前方原竖有石碑,现在还能找到断 裂了的一块,可惜字迹看不清了,岁月把石头磨平了。那些记载的文字早已消融在霜晨雨夕里了。……我 们就这么冒着骄阳在茶景村,在山巅、在村道、在水旁找着柳永当年的踪迹。这个风水极佳的村落,到处 是一片碧绿青翠。近旁是武夷山水,地脉紧紧相连。这里活脱脱是·处得天独厚的世外桃源。柳永就在这 里汲取家乡的乳水长大,柳永的才华就在这里孕育。在这块土地灵气的熏陶下,柳永的脚步渐渐变得矫健、 变得潇洒、变得风流,直到颠沛流离,浪迹天涯……. 就因为他在《鹤冲天》一词中有“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之句,宋仁宗御批“此人风前月下,好 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且填词去門将他削落进土之榜。填词去就填词去,他倒痛痛快快的从此自称‘奉 旨填词柳三变”,浪迹在江湖市井和歌楼舞馆,专力作词。50多岁时,他改了一个名字考中进土,但仍因 作词得罪了皇帝,被弃之不用。柳永一生遭受许多困厄,74岁时死在异乡。但柳永得到了处在社会地层
14 答: 2.乡村人的铁质有哪些特征?请概括。从全文看,作者写铁质用了什么手法?请具体说明。 答: 3.末段的“乡村是我们生存的依托,也是城市生活的依据,没有了乡村就没有城市”一句话有什么作用? 答: 4.本文的主旨是什么?为表现主旨,行文上采取了什么写法? 答: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问题 武夷归来话柳永 陈志泽 柳永的词艺术成就极高,据说少年时代就在家乡有“一枝笔”的美誉。后来,他为歌妓乐工写歌词, 其广泛传唱到“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的程度。柳永的家乡在福建崇安县(即现在的武夷山市), 作为福建人,多年来我总想前往寻访一番。盛夏里到武夷山,便直奔不远的上梅乡茶景村而去。 茶景村的鹅子峰苍翠、俊美。这里就是柳永的故里。远眺鹅子峰,我们霎时感受到这里山水的灵气。 柳永的故居早已荡然无存,在它的遗址之上,现在建起的一座神庙和柳永毫不相干。像是为了消除我们的 疑惑。村民把柳永故居残存的地基指给我们看。柳氏故居遗址左侧有两株罗汉松挺立,这种很难长大也很 难衰亡的独特树种,成了柳永和柳永故居的见证和注释。据说柳氏故居前方原竖有石碑,现在还能找到断 裂了的一块,可惜字迹看不清了,岁月把石头磨平了。那些记载的文字早已消融在霜晨雨夕里了。……我 们就这么冒着骄阳在茶景村,在山巅、在村道、在水旁找着柳永当年的踪迹。这个风水极佳的村落,到处 是一片碧绿青翠。近旁是武夷山水,地脉紧紧相连。这里活脱脱是一处得天独厚的世外桃源。柳永就在这 里汲取家乡的乳水长大,柳永的才华就在这里孕育。在这块土地灵气的熏陶下,柳永的脚步渐渐变得矫健、 变得潇洒、变得风流,直到颠沛流离,浪迹天涯…… 就因为他在《鹤冲天》一词中有“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之句,宋仁宗御批;“此人风前月下,好 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且填词去!”将他削落进士之榜。填词去就填词去,他倒痛痛快快的从此自称“奉 旨填词柳三变”,浪迹在江湖市井和歌楼舞馆,专力作词。50 多岁时,他改了一个名字考中进士,但仍因 作词得罪了皇帝,被弃之不用。柳永一生遭受许多困厄,74 岁时死在异乡。但柳永得到了处在社会地层
的歌妓们发自心灵的热爱,这是很可以欣慰的。歌妓界有首歌谣:“不愿穿绫罗,愿依柳七哥;不愿君王 召,愿得柳七叫;不愿干黄金,愿中柳七心;不愿神仙见,愿识柳七面。”柳永病逝,穷到无钱安葬,还 歌妓们集资,为他置办上好的棺木安葬。柳永在歌妓们的一片哭声中葬到江苏镇江的北固山上,她们在 寒风中绕着柳永的新坟,低着头,洒着泪水,一回又一回缓步而行,不忍离去…诗为证:“乐游原上妓 如云,尽上风流柳七坟。可笑纷纷缙绅辈,怜才不及众红裙。 北宋词坛大词家柳永其实已成为一种心领神会的形象和意境。“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这是情 种柳永;“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孤独、迷茫的柳永;“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这是 不断的寻找美、亨受美的飘逸的柳永;“不忍登高临远,归思难收”,这是天涯沦落人柳永;念去去,干 里烟波,暮霙沉沉楚天阔″,对潇潇暮雨洒冮天,一晉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这 是满怀愁绪的丹青手柳永……柳永成了许多文人雅土心目中的“自我”,尊重柳永者,大有人在。一代伟人 毛泽东也垂青柳永,经他圈点的柳词酒达50多首,还有他书写的柳词《望海潮》的狂草墨宝.…….挡然,柳 永是有缺陷的,柳永也难免有粉饰太平、淫词艳语之作,但这正是真实的柳永,并不影响他的耸然独立。 我想应该感谢不让他当官的宋仁宗,中国少了—个平庸甚或腐败的官吏,而多出—个旷世奇才!再就是要 感谢贫困而又自由的平民生活。柳永怀揣颗破碎的心,在人生的旅途上辗转、颠簸,四处飘游。他时而 纵情于繁华闹市,时而滞留于古道荒原;时而混迹于风尘女子之中,同下层市民耳鬓厮磨,时而金樽檀板 在及时行乐中尽情挥洒艺术创造之美……艰难而丰富的生活体验是柳永的才华得以萌发和生长的肥沃的土 是的,柳永在人世间没留下多少踪迹,甚至连他的生卒之年也不甚了了。但柳永却是崛立在中国文学 史上永不消逝的一座高峰,是映现在人们视野里的一道奇异的风景! (选自《散文百家》2006年第9期,有删改) 1.柳永之所以能驰名北宋词坛,成为一代旷世奇才,其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文意加以概括。 2.第四段中摘引了柳永的大量词句,旨在说明什么?请简要分析 答 3.作者为什么说“北宋词坛大词家柳永其实已成为一种心领神会的形象和意境”?请说说你的理解
15 的歌妓们发自心灵的热爱,这是很可以欣慰的。歌妓界有首歌谣:“不愿穿绫罗,愿依柳七哥;不愿君王 召,愿得柳七叫;不愿千黄金,愿中柳七心;不愿神仙见,愿识柳七面。”柳永病逝,穷到无钱安葬,还 是歌妓们集资,为他置办上好的棺木安葬。柳永在歌妓们的一片哭声中葬到江苏镇江的北固山上,她们在 寒风中绕着柳永的新坟,低着头,洒着泪水,一回又一回缓步而行,不忍离去……有诗为证:“乐游原上妓 如云,尽上风流柳七坟。可笑纷纷缙绅辈,怜才不及众红裙。” 北宋词坛大词家柳永其实已成为一种心领神会的形象和意境。“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这是情 种柳永;“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孤独、迷茫的柳永;“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这是 不断的寻找美、享受美的飘逸的柳永;“不忍登高临远,归思难收”,这是天涯沦落人柳永;“念去去,千 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这 是满怀愁绪的丹青手柳永……柳永成了许多文人雅士心目中的“自我”,尊重柳永者,大有人在。一代伟人 毛泽东也垂青柳永,经他圈点的柳词酒达 50 多首,还有他书写的柳词《望海潮》的狂草墨宝……当然,柳 永是有缺陷的,柳永也难免有粉饰太平、淫词艳语之作,但这正是真实的柳永,并不影响他的耸然独立。 我想应该感谢不让他当官的宋仁宗,中国少了一个平庸甚或腐败的官吏,而多出一个旷世奇才!再就是要 感谢贫困而又自由的平民生活。柳永怀揣一颗破碎的心,在人生的旅途上辗转、颠簸,四处飘游。他时而 纵情于繁华闹市,时而滞留于古道荒原;时而混迹于风尘女子之中,同下层市民耳鬓厮磨,时而金樽檀板, 在及时行乐中尽情挥洒艺术创造之美……艰难而丰富的生活体验是柳永的才华得以萌发和生长的肥沃的土 壤。 是的,柳永在人世间没留下多少踪迹,甚至连他的生卒之年也不甚了了。但柳永却是崛立在中国文学 史上永不消逝的一座高峰,是映现在人们视野里的一道奇异的风景! (选自《散文百家》2006 年第 9 期,有删改) 1.柳永之所以能驰名北宋词坛,成为一代旷世奇才,其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文意加以概括。 答: 2.第四段中摘引了柳永的大量词句,旨在说明什么?请简要分析。 答: 3.作者为什么说“北宋词坛大词家柳永其实已成为一种心领神会的形象和意境”?请说说你的理解。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