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第一学期高一第二次统考语文试卷 命题:赵书文 审题:张拥军 第I卷(共14题,28分) 选择题(共12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1、下列各项中划线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怪癖贴摭拾吭高歌 B、商撞呜咽篮大铩羽而归 C、逍然戕 侂傺 汗流浃背 D、绮窗 贿赂颠簸妄自菲薄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秋篷风习修远衣绣夜行 B、故知气慨静谧 概莫能外 C、逃遁幽深投荒魂牵梦萦 D、贫瘠廖落烙印怡然自得 3、填入下列句子空缺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有人说《断章》是在“装饰”两个字上做文章,暗示人生不过是互相装饰,蕴含着 无奈的悲哀。卞之琳却 他说:“这虽是抒情诗…是以超然而珍惜的感情,写 的意境。我当时爱想世间人物、事物的 ,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人可以 看风景,也可能自觉、不自觉_了风景。” A.不以为然刹那息息相关点缀 B.不以为然霎时休戚相关衬托 C.不以为意刹那休戚相关点缀 D.不以为意霎时息息相关衬托 4、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1926年4月至6月,徐志摩在《晨报副刊》上主编11期《诗镌》,与闻一多、朱湘 等人开展新诗格律化运动,对新诗的发展产生过很大影响 B.情景交融是在景物描写中自然而然地融λ作者的思想感情,“物皆著我之色彩”(王 国维语),而不是写景和抒情“两张皮 C.这两首诗都是首尾回环的结构:第1节与第7节基本相同,形成首尾照应。第2至 第6节是诗人思绪发展变化全过程的概括 D.意象的生成可分为两种形式:其一是主观意象:其二是客观意象。意象的表现形态 可分为两种创作倾向 5、下列各项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奥运经济是奥运会举办城市在筹备和举办奥运会期间,以及奥运会后的一段时期内, 利用奥运会的资源优势和奥运会创造的商机,所开展的一系列经济活动。 B.网络时代,内容丰富、健康向上的电子图书正在为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带来方便、 快捷、高效的阅读新方式,同时,数字图书馆等网络文化平台也将成为中小学生思 想道德教育的新途径。 C.个性化的缺失成为短信发展的瓶颈,因为太过普及,因为大部分是写手创作,再有 创意的短信,经过几轮传播之后,也都会遭遇“审美疲劳”。 D.当前收藏市场空前活跃,主要原因在于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造成的,人们的文化 精神需求愈加广泛,加上人们手中有了收藏文物的活钱,使得关心和参与收藏的人 越来越多
2008年第一学期高一第二次统考语文试卷 命题:赵书文 审题:张拥军 第I卷(共14题,28 分) 一、选择题(共 12 题,每小题2分,共 24 分) 1、下列各项中划线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 A、怪癖 粘贴 摭拾 引吭高歌 B、商榷 呜咽 偌大 铩羽而归 C、悄然 戕害 侘傺 汗流浃背 D、绮窗 贿赂 颠簸 妄自菲薄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秋篷 风习 修远 衣绣夜行 B、故知 气慨 静谧 概莫能外 C、逃遁 幽深 投荒 魂牵梦萦 D、贫瘠 廖落 烙印 怡然自得 3、填入下列句子空缺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 有人说《断章》是在“装饰”两个字上做文章,暗示人生不过是互相装饰,蕴含着 无奈的悲哀。卞之琳却____,他说:“这虽是抒情诗……是以超然而珍惜的感情,写 一__的意境。我当时爱想世间人物、事物的____,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人可以 看风景,也可能自觉、不自觉___了风景。” A.不以为然 刹那 息息相关 点缀 B.不以为然 霎时 休戚相关 衬托 C.不以为意 刹那 休戚相关 点缀 D.不以为意 霎时 息息相关 衬托 4、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1926 年 4 月至 6 月,徐志摩在《晨报副刊》上主编 11 期《诗镌》,与闻一多、朱湘 等人开展新诗格律化运动,对新诗的发展产生过很大影响。 B.情景交融是在景物描写中自然而然地融入作者的思想感情,“物皆著我之色彩”(王 国维语),而不是写景和抒情“两张皮”。 C.这两首诗都是首尾回环的结构:第 1 节与第 7 节基本相同,形成首尾照应。第 2 至 第 6 节是诗人思绪发展变化全过程的概括。 D.意象的生成可分为两种形式:其一是主观意象;其二是客观意象。意象的表现形态 可分为两种创作倾向。 5、下列各项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奥运经济是奥运会举办城市在筹备和举办奥运会期间,以及奥运会后的一段时期内, 利用奥运会的资源优势和奥运会创造的商机,所开展的一系列经济活动。 B.网络时代,内容丰富、健康向上的电子图书正在为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带来方便、 快捷、高效的阅读新方式,同时,数字图书馆等网络文化平台也将成为中小学生思 想道德教育的新途径。 C.个性化的缺失成为短信发展的瓶颈,因为太过普及,因为大部分是写手创作,再有 创意的短信,经过几轮传播之后,也都会遭遇“审美疲劳”。 D.当前收藏市场空前活跃,主要原因在于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造成的,人们的文化、 精神需求愈加广泛,加上人们手中有了收藏文物的活钱,使得关心和参与收藏的人 越来越多
6、下列加下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一次,某知名大学校长在欢迎贵客时说:“七月流火,但充满热情的岂止是天气 更有大家的热情!” B、加入世贸组织(WTO)后,汽车价格备受关注,但作为市场主力的几家汽车大 厂,三四个月以来却一直偃旗息鼓,没有太大动作 C、中国人的生存问题向来都是首当其冲的人生大问题,物质财富的极度匮乏使人与 人之间的差距极大 D、成都五牛俱乐部请的主教练和球队一二三线球员的外援都是清一色的德国人,其 雄厚财力令其他甲B球队很难望其项背 7、下列选项表述不正确的是 A、《沁园春长沙》运用了多组对比使其所描绘的形象更加鲜活,在语言运用上, 全词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 B、《让我们一起奔腾吧》这首诗是江河写于20世纪初的作品,原诗由一个副标题 献给变革者的歌。 C、张洁的《我的四季》将生命的劳作、艰辛、期待、收获浓缩在“四季”里,实 际上就是把人生的阅历浓缩在了表述四季的文字里 D、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 想的集大成者 二、(6分,每小题2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诗的境界 朱光潜 像一般艺术一样,诗是人生世相的返照。人生世相本来是混整的,常住永在而又变动不 居的。诗并不能把这漠无过际的混整体抄袭过来,或是像柏拉图所说的“模仿”过来。诗对 于人生世相必有取舍,有剪裁,有取舍剪裁就必有创造,必有作者的性格和情趣的浸润渗透。 诗必有所本,本于自然;亦必有所创,创为艺术。自然与艺术媾和,结果乃在实际的人生世 相之上,另建立一个宇宙,正犹如织丝缕为锦绣,凿顽石为雕刻,非全是空中楼阁,亦非全 是依样画葫芦。诗与实际的人生世相之关系,妙处惟在不即不离。惟其“不离”,所以有真 实感;惟其“不即”,所以新鲜有趣。 每首诗都自成一种境界。无论是作者或是读者,在心神领会一首好诗时,都必有一幅画 境或是一幕戏景,很新鲜生动地突现于眼前,使他神魂为之钩摄,若惊若喜,霎时无暇旁顾 仿佛这小天地中有独立自足之乐,此外偌大乾坤宇宙,以及个人生活中一切憎爱悲喜,都像 在这篓时间烟消云散去了。纯粹的诗的心境是凝神注视,纯粹的诗的心所观境是孤立绝缘
6、下列加下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 A、一次,某知名大学校长在欢迎贵客时说:“七月流火,但 充满热情的岂止是天气, 更有大家的热情!” B、加入世贸组织(WTO)后,汽车价格备受关注,但作为市场主力的几家汽车大 厂, 三四个月以来却一直偃旗息鼓,没有太大动作。 C、中国人的生存问题向来都是首当其冲的人生大问题,物质财富的极度匮乏使人与 人之间的差距极大。 D、成都五牛俱乐部请的主教练和球队一二三线球员的外援都是清一色的德国人,其 雄厚财力令其他甲 B 球队很难望其项背。 7、下列选项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沁园春 长沙》运用了多组对比使其所描绘的形象更加鲜活,在语言运用上, 全词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 B、《让我们一起奔腾吧》这首诗是江河写于 20 世纪初的作品,原诗由一个副标题 ——献给变革者的歌。 C、张洁的《我的四季》将生命的劳作、艰辛、期待、收获浓缩在“四季”里,实 际上就是把人生的阅历浓缩在了表述四季的文字里。 D、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 想的集大成者。 二、(6 分,每小题 2 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诗的境界 朱光潜 像一般艺术一样,诗是人生世相的返照。人生世相本来是混整的,常住永在而又变动不 居的。诗并不能把这漠无过际的混整体抄袭过来,或是像柏拉图所说的“模仿”过来。诗对 于人生世相必有取舍,有剪裁,有取舍剪裁就必有创造,必有作者的性格和情趣的浸润渗透。 诗必有所本,本于自然;亦必有所创,创为艺术。自然与艺术媾和,结果乃在实际的人生世 相之上,另建立一个宇宙,正犹如织丝缕..为锦绣..,凿顽石为雕刻,非全是空中楼阁,亦非全 是依样画葫芦。诗与实际的人生世相之关系,妙处惟在不即不离。惟其“不离”,所以有真 实感;惟其“不即”,所以新鲜有趣。 每首诗都自成一种境界。无论是作者或是读者,在心神领会一首好诗时,都必有一幅画 境或是一幕戏景,很新鲜生动地突现于眼前,使他神魂为之钩摄,若惊若喜,霎时无暇旁顾, 仿佛这小天地中有独立自足之乐,此外偌大乾坤宇宙,以及个人生活中一切憎爱悲喜,都像 在这霎时间烟消云散去了。纯粹的诗的心境是凝神注视,纯粹的诗的心所观境是孤立绝缘
心与其所观境如鱼戏水,忻合无问。始任举二短诗为例: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崔颢《长干行》)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王维《鹿柴》) 这两首诗都俨然是戏景,是画境。它们都是从混整的悠久而流动的人生世相中摄取来的 刹那,一片段。本是刹那,艺术灌注了生命给它,它便成为终古,诗人在一刹那中所以 心领神会的,便获得—种超时间性的生命,使天下后世人能不断地去心领神会。本是一片段, 艺术予以完整的形象,它便成为一种独立自足的小天地,超出空间性而同时在无数心领神会 者的心中显现形象。诗的境界是理想境界,是从时间与空间中执着一微点而加以永恒化与普 通化。它可以在无数心灵中继续复现,虽复现而却不落于陈腐,因为它能够在毎个欣赏者的 当时当境的特殊性格与情趣中吸取新鲜生命。 (节选自朱光潜《诗论》) 8、对句子中加点的“丝缕”和“锦绣”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生活 诗的境界 B.自然 艺术 C.人生世相诗的境界 D.诗人情感艺术作品 9、“诗与实际的人生世相之关系,妙处惟在不即不离”中“不即不离”是指 A.必有所本,本于自然;必有所创,创为艺术。 B.每首诗都自成一种境界,让读者有自足之乐 C.反映在诗中的常住永在又变动不居的人生世相。 D.凝神注视的心境和孤立绝缘的心所观境。 10、下面属于作者认为的“诗的境界”的要素的一项是 A.在时间上具有永恒性,在空间上具有普遍性 B.刹那成为终古,片断成为完整。 C.生动的画境、戏境和钩摄神魂的情感。 D.“刹那”和“片断”在无数心灵中复现。 、(每题2分,共8分) 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司马错欲伐蜀,张仪曰:“不如伐韩。”王曰:“请闻其 说。 对曰:"…今夫蜀,西僻之国,而戎狄之长也,弊兵劳众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
心与其所观境如鱼戏水,忻合无问。始任举二短诗为例: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崔颢《长干行》)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王维《鹿柴》) 这两首诗都俨然是戏景,是画境。它们都是从混整的悠久而流动的人生世相中摄取来的 一刹那,一片段。本是一刹那,艺术灌注了生命给它,它便成为终古,诗人在一刹那中所以 心领神会的,便获得一种超时间性的生命,使天下后世人能不断地去心领神会。本是一片段, 艺术予以完整的形象,它便成为一种独立自足的小天地,超出空间性而同时在无数心领神会 者的心中显现形象。诗的境界是理想境界,是从时间与空间中执着一微点而加以永恒化与普 通化。它可以在无数心灵中继续复现,虽复现而却不落于陈腐,因为它能够在每个欣赏者的 当时当境的特殊性格与情趣中吸取新鲜生命。 (节选自朱光潜《诗论》) 8、 对句子中加点的“丝缕”和“锦绣”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生活 诗的境界 B.自然 艺术 C.人生世相 诗的境界 D.诗人情感 艺术作品 9、 “诗与实际的人生世相之关系,妙处惟在不即不离”中“不即不离”是指 ( ) A.必有所本,本于自然;必有所创,创为艺术。 B.每首诗都自成一种境界,让读者有自足之乐。 C.反映在诗中的常住永在又变动不居的人生世相。 D.凝神注视的心境和孤立绝缘的心所观境。 10、下面属于作者认为的“诗的境界”的要素的一项是 ( ) A.在时间上具有永恒性,在空间上具有普遍性。 B.刹那成为终古,片断成为完整。 C.生动的画境、戏境和钩摄神魂的情感。 D.“刹那”和“片断”在无数心灵中复现。 三、(每题 2 分,共 8 分) 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司马错欲伐蜀,张仪曰:“不如伐韩。”王曰:“请闻其 说。” 对曰:“……今夫蜀,西僻之国,而戎狄之长也,弊.兵劳众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
为利。臣闻: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争焉顾 争于戎狄,去王业远矣。” 司马错曰:“不然,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 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今王之地小民贫,故臣愿从事于易。夫蜀,西僻之国也, 而戎狄之长也,而有桀、纣之乱。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也。取其地,足以广国也; 得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矣。故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诸 侯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两附,而又有禁暴正乱之名。今攻韩劫天子,劫天子,恶名也 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臣请谒其故:周,天下之宗室也;齐, 韩、周之与国也。周自知失九鼎,韩自知亡三川,则必将二国并力合谋,以因乎齐、赵,而 求解乎楚、魏。以鼎与楚,以地与魏,王不能禁。此臣所谓‘危′,不如伐蜀之完也。”惠王 曰:“善!寡人听子。 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蜀主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蜀既属,秦益強富 厚,轻诸候 l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实词用法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A.弊兵劳众 弊:使……疲惫 B.臣请谒其故 谒:拜见 C.蜀主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相:担任相 D.秦益强富厚,轻诸侯 轻:轻视 1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①以因乎齐、赵,而求解乎楚、魏 ②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 B.①是我一举而名实两附,而又有禁暴正乱之名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①以鼎与楚,以地与魏,王不能禁 ②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 D.①不如伐蜀之完也 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13、下列语句分别编为四组,最能说明司马错伐蜀而不伐韩的原因的一项是 ①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 ②西僻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 ③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 ④是我一举而名实两附,而又有禁暴正乱之名 ⑤则必将二国并力合谋 ⑥蜀主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 A.①③⑥ B.②④⑥ C.③④⑤ D.②③④ 14、下列有关对原文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秦国的攻伐对象应该是蜀还是韩的问题上,张仪与司马错的意见针锋相对,秦惠
为利。臣闻:‘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争焉,顾 争于戎狄,去王业远矣。” 司马错曰:“不然,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 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今王之地小民贫,故臣愿从事于易。夫蜀,西僻之国也, 而戎狄之长也,而有桀、纣之乱。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也。取其地,足以广国也; 得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矣。故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诸 侯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两附,而.又有禁暴正乱之名。今攻韩劫天子,劫天子,恶名也, 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臣请谒.其故:周,天下之宗室也;齐, 韩、周之与国也。周自知失九鼎,韩自知亡三川,则必将二国并力合谋,以因.乎齐、赵,而 求解乎楚、魏。以.鼎与楚,以地与魏,王不能禁。此臣所谓‘危’,不如伐蜀之.完也。”惠王 曰:“善!寡人听子。” 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蜀主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蜀既属,秦益强富 厚,轻.诸候。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实词用法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 A.弊.兵劳众 弊:使……疲惫 B.臣请谒.其故 谒:拜见 C.蜀主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 相:担任相 D.秦益强富厚,轻.诸侯 轻:轻视 1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 A.①以因.乎齐、赵,而求解乎楚、魏 ②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 B.①是我一举而名实两附,而.又有禁暴正乱之名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①以.鼎与楚,以地与魏,王不能禁 ②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 D.①不如伐蜀之.完也 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13、下列语句分别编为四组,最能说明司马错伐蜀而不伐韩的原因的一项是 ( ) ①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 ②西僻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 ③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 ④是我一举而名实两附,而又有禁暴正乱之名 ⑤则必将二国并力合谋 ⑥蜀主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 A.①③⑥ B.②④⑥ C.③④⑤ D.②③④ 14、下列有关对原文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在秦国的攻伐对象应该是蜀还是韩的问题上,张仪与司马错的意见针锋相对,秦惠 2 0 0 8 0 8 0 6
王没有采纳张仪的观点,主要是他对张仪“争名”“争利”的狭隘观点表示反对 B.司马错赞同张仪的有关蜀地位置、地位等的论述,但他比张仪分析得更加透彻,更 能看到统一该地的战略意义不仅在于扩地富民,还在于获得舆论支持 C.司马错认为不能先攻打韩、周,是因为攻打他们会引起诸侯的反对,使自己陷于矛 盾之中,二是考虑到秦国当时的政治、经济等的不利因素 D.战国时代的谋臣大都能言善辩,本文中司马错的语言体现出其朴实无华、见解精辟 的特点,透过这些议论,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沉着冷静、深谋远虑的谋臣形象。 第Ⅱ卷 四、(20分) 15、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5分) (2)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3分) 16、阅读下面一道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6分)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唐)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注:移家,搬家。湖上亭,地名。 (1)“啼”字精妙传神,请简要分析。(2分) (2)本诗二、三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4分) 17、课文默写(10分,1分一格) (1)白露横江, 凌万顷之茫然。 (2)曾记否, (3) 不复挺者, 不能十步; (5)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五、(16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8-21题。 该开花的时候开了 郑云云 在我居住的江南水乡,莲荷本来算不得是高贵的植物。它几乎和浮萍、菱角、水葫芦 一样,有水的地方就有它的身影。 然而天性使然,它看上去却比所有的水生植物都要美得多。宋代诗人杨万里的接天 莲叶无穷碧”,写尽了那种大气磅礴的美丽。而在那接天莲叶之间,一朵又一朵荷花,高擎 于水面,汲风啜露,旁若无人;若是白荷,月光下放眼望去,那才叫人间好颜色呢,真不知
王没有采纳张仪的观点,主要是他对张仪“争名”“争利”的狭隘观点表示反对。 B.司马错赞同张仪的有关蜀地位置、地位等的论述,但他比张仪分析得更加透彻,更 能看到统一该地的战略意义不仅在于扩地富民,还在于获得舆论支持。 C.司马错认为不能先攻打韩、周,是因为攻打他们会引起诸侯的反对,使自己陷于矛 盾之中,二是考虑到秦国当时的政治、经济等的不利因素。 D.战国时代的谋臣大都能言善辩,本文中司马错的语言体现出其朴实无华、见解精辟 的特点,透过这些议论,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沉着冷静、深谋远虑的谋臣形象。 第Ⅱ卷 四、(20 分) 15、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5 分) (2)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3 分) 16、阅读下面一道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6 分)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唐)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注:移家,搬家。湖上亭,地名。 (1)“啼”字精妙传神,请简要分析。(2 分) (2)本诗二、三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4 分) 17、课文默写(10 分,1 分一格) (1)白露横江, 。 ,凌万顷之茫然 。 (2)曾记否, , ? (3) ,不复挺者, 。 (4) ,不能十步; , 。 (5)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 五、(16 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 18-21 题。 该开花的时候开了 郑云云 在我居住的江南水乡,莲荷本来算不得是高贵的植物。它几乎和浮萍、菱角、水葫芦 一样,有水的地方就有它的身影。 然而天性使然,它看上去却比所有的水生植物都要美得多。宋代诗人杨万里的“接天 莲叶无穷碧”,写尽了那种大气磅礴的美丽。而在那接天莲叶之间,一朵又一朵荷花,高擎 于水面,汲风啜露,旁若无人;若是白荷,月光下放眼望去,那才叫人间好颜色呢,真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