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间接抒情 寓情于事。通过对具体人物和生活事件的叙述来抒发情感。这种对往事的回忆、对经历、体验的叙说, 往会引起感情的波澜,因事而动情,在叙述的字里行间蕴含深沉的感情。如2004年全国Ⅲ卷《痛哭和 》就把对刘和珍的思念和赞美蕴藏在对事件的记述中 寓情于景。以眼前的景物为媒介,或者通过对某种象征性事物的描绘,来寄予和抒发情感,以情染景, 情景交融。如2004年湖南《翡冷翠山居闲话》,把对人生的感悟放大对山居的描写中。 寓情于理。作者把情感寄寓在某种道理之中,或渗透于通过事物叙述、描写所体现出来的某种情理之 中,既是议论也是抒情,情理交融。如全国Ⅳ卷《快乐的死亡》,运用类比的手法把作者的不出作品与人 的死亡对比,写出对作家的忠告。 三、借助想象,体察情感 散文属于文学范畴,阅读散文必须发挥联想和想象,结合个人生活体验,和作者情感发生强烈共鸣。 读2000年高考题中的《长城》,如果能联想到余秋雨在《都江堰》一文中对“长城”的议论,能想象到长 城上狼烟四起,民族斗争的慘烈,想象到中华民族的屈辱历程,就不难触摸到作者那颗希望中华民族走出 封闭与落后,走向繁荣与强大的赤诚滚烫的心 四、精心组织,规范答案 高考散文阅读试题,一直以主观性测试为主,题型基本不变,每年只在所考查的知识点上略有不同。 从试题的要求和要求回答的问题看,难度在逐步降低,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多数问题的答案在原文中都有 照应、有暗示,甚至直接暗示。这就告诉我们,回答问题要善于从原文中抽取关键语句,并根据题目要求 进行适当整合,这样才有可能写出精练确切的、符合要求的答案 例如2003年高考语文试卷第21题:本文第四段写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 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请你结合乡土情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此题重点考查学生散文阅读的综合分析能力,有一定的难度。学生首先要能从原文第一段中找出“乡 土情结”的定义:“每个人的心里…都不会使这种感情褪色。”第二步要能提炼出海外游子与乡土情结关 系的几点交叉:一个是离开故乡的“时间因素”,一个是海外的“空间阻隔”,一个是对故乡思恋感情的“久 而弥笃”。这就是答案中的第二点:“具体说明乡土情结不因时间的悠远(历史)和空间的阻隔(地理)而 褪色。”不过,要写出答案中的另外两点,还必须考虑结构、主题等方面的情况。 再如2004年浙江卷的《白鹤翔集的记忆》的第1题:二、三两段写委羽洞,读后请用简洁的词语概括 出它的4个特点。委羽洞的特点集中体现在文章的第三段里 因为好奇,走向山洞,洞口挂满藤萝,千年以上;一地绿苔,野性十足。它们是装饰洞口,还是装饰 神秘?我不知道。好奇是少年的天性,无畏先作了他们的向导。借着洞口微弱的亮光勇往直前地向前走去 然后,黑咕隆咚地在洞中摸索着,穿越时间的黑夜,黑夜没有尽头,路也没有尽头。冷不防头上滴下几滴 冷冰的水珠,一阵慌乱。然后又听得“丁冬一一丁冬”的滴水声,荡漾于无限无尽的寂静之中:再往前走, 有浅水,越走越深,心却越来越虚,拔脚出洞,不知洞深几许。 划定区间后,分析信息:千年以上、野性十足、装饰神秘、黑咕隆咚、没有尽头、一阵慌乱、寂静、 不知洞深几许等。但这不是题干需要的答案,还要根据题干的要求分析这些信息,按照一定的叙述角度整 理出来:野性、神秘、幽深、寂静等 易错指津 历年高考的现代文阅读,得分率都比较低,是个难点,许多考生望而生畏。但高三学子又必须积极应 对,认真备考。针对这种现状,现就广大考生走入的某些阅读误区,以及该用什么方法来改变这种状况作 初步探讨。 、轻视文段阅读 做阅读题,第一步就是要读懂文意。但是很多考生对相关文段只是稍作阅读,并没有真正读懂 便草草急着去做题。其实读懂文段,是答好题的前提。每篇文章都是作者思维结果的记录,也反映了思维 的过程和规律。从内容上看,文章总是要围绕着一个中心,分为几层意思,一层一层表述。一个文段也是 这样,它相对独立完整,有许多考题就是针对文段设置的 特别是议论性和说明性的文段,常常能够显示一个完整的思维过程,在表意的结构上也是提出问 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其中每句话因其在文段中的位置而起到不同的作用,首句一般是总领、 总起,结句一般是总结、总括等等
6 ②间接抒情 寓情于事。通过对具体人物和生活事件的叙述来抒发情感。这种对往事的回忆、对经历、体验的叙说, 往往会引起感情的波澜,因事而动情,在叙述的字里行间蕴含深沉的感情。如 2004 年全国Ⅲ卷《痛哭和 珍》就把对刘和珍的思念和赞美蕴藏在对事件的记述中。 寓情于景。以眼前的景物为媒介,或者通过对某种象征性事物的描绘,来寄予和抒发情感,以情染景, 情景交融。如 2004 年湖南《翡冷翠山居闲话》,把对人生的感悟放大对山居的描写中。 寓情于理。作者把情感寄寓在某种道理之中,或渗透于通过事物叙述、描写所体现出来的某种情理之 中,既是议论也是抒情,情理交融。如全国Ⅳ卷《快乐的死亡》,运用类比的手法把作者的不出作品与人 的死亡对比,写出对作家的忠告。 三、借助想象,体察情感 散文属于文学范畴,阅读散文必须发挥联想和想象,结合个人生活体验,和作者情感发生强烈共鸣。 读 2000 年高考题中的《长城》,如果能联想到余秋雨在《都江堰》一文中对“长城”的议论,能想象到长 城上狼烟四起,民族斗争的惨烈,想象到中华民族的屈辱历程,就不难触摸到作者那颗希望中华民族走出 封闭与落后,走向繁荣与强大的赤诚滚烫的心。 四、精心组织,规范答案 高考散文阅读试题,一直以主观性测试为主,题型基本不变,每年只在所考查的知识点上略有不同。 从试题的要求和要求回答的问题看,难度在逐步降低,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多数问题的答案在原文中都有 照应、有暗示,甚至直接暗示。这就告诉我们,回答问题要善于从原文中抽取关键语句,并根据题目要求 进行适当整合,这样才有可能写出精练确切的、符合要求的答案。 例如 2003 年高考语文试卷第 21 题:本文第四段写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 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请你结合乡土情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此题重点考查学生散文阅读的综合分析能力,有一定的难度。学生首先要能从原文第一段中找出“乡 土情结”的定义:“每个人的心里……都不会使这种感情褪色。”第二步要能提炼出海外游子与乡土情结关 系的几点交叉:一个是离开故乡的“时间因素”,一个是海外的“空间阻隔”,一个是对故乡思恋感情的“久 而弥笃”。这就是答案中的第二点:“具体说明乡土情结不因时间的悠远(历史)和空间的阻隔(地理)而 褪色。”不过,要写出答案中的另外两点,还必须考虑结构、主题等方面的情况。 再如 2004 年浙江卷的《白鹤翔集的记忆》的第 1 题:二、三两段写委羽洞,读后请用简洁的词语概括 出它的 4 个特点。委羽洞的特点集中体现在文章的第三段里: 因为好奇,走向山洞,洞口挂满藤萝,千年以上;一地绿苔,野性十足。它们是装饰洞口,还是装饰 神秘?我不知道。好奇是少年的天性,无畏先作了他们的向导。借着洞口微弱的亮光勇往直前地向前走去。 然后,黑咕隆咚地在洞中摸索着,穿越时间的黑夜,黑夜没有尽头,路也没有尽头。冷不防头上滴下几滴 冷冰的水珠,一阵慌乱。然后又听得“丁冬——丁冬”的滴水声,荡漾于无限无尽的寂静之中;再往前走, 有浅水,越走越深,心却越来越虚,拔脚出洞,不知洞深几许。 划定区间后,分析信息:千年以上、野性十足、装饰神秘、黑咕隆咚、没有尽头、一阵慌乱、寂静、 不知洞深几许等。但这不是题干需要的答案,还要根据题干的要求分析这些信息,按照一定的叙述角度整 理出来:野性、神秘、幽深、寂静等。 易错指津 历年高考的现代文阅读,得分率都比较低,是个难点,许多考生望而生畏。但高三学子又必须积极应 对,认真备考。针对这种现状,现就广大考生走入的某些阅读误区,以及该用什么方法来改变这种状况作 一初步探讨。 一、轻视文段阅读 做阅读题,第一步就是要读懂文意。但是很多考生对相关文段只是稍作阅读,并没有真正读懂, 便草草急着去做题。其实读懂文段,是答好题的前提。每篇文章都是作者思维结果的记录,也反映了思维 的过程和规律。从内容上看,文章总是要围绕着一个中心,分为几层意思,一层一层表述。一个文段也是 这样,它相对独立完整,有许多考题就是针对文段设置的。 特别是议论性和说明性的文段,常常能够显示一个完整的思维过程,在表意的结构上也是提出问 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其中每句话因其在文段中的位置而起到不同的作用,首句一般是总领、 总起,结句一般是总结、总括等等
在进入题目之前,必须先通读两遍,揣摩、参悟一些重要的句子,画出在文段结构上起过渡、连 用的词语、句子,画出段落的中心句,尤其注意段首、段尾。这些词句往往就是回答问题时需要重点 的,通过找重要的词句进一步理解文段的思路、结构层次,摄取文段大意,建立起对文段的整体认识。 下面我们以2005年高考江苏卷《波兹曼的诅咒》的第16题为例来说说这个问题,其题目是“文 章第三段阐述了波兹曼的媒介文化观,请作简要概括。(不超过40个字)”考生首先要读懂这个文段(第 段)。 ①波兹曼认为媒介的变化意味着并且导致了认识世界方式的变化。②在文字一直是主要媒介的时 代,人们主要通过书籍来交流思想和传播信息。③在书籍的阅读中,我们得以进入用文字记载的悠久传统。 ④相反,电视则以现时为中心,所传播的信息越具有当下性似乎就越有价值。⑤文字是抽象的符号,作为 种媒介,它要求阅读的同时必须思考。⑥而电视直接用图像影响观众,它有时甚至忌讳思考,因为思考 会妨碍观看。⑦在波兹曼看来,做一个有文化的人,就是置身于人类精神传统之中进行思考。⑧书籍能够 帮助我们实现这个目标,电视却会使我们背离这个目标。⑨那么,电视究竟把我们引向何方?⑩引向文化 的反面一一娱乐。①D一种迷恋当下和排斥思考的文化,我们只能恰如其分地称之为娱乐。 (文段中的序号为笔者所加) 这个文段共11句话,可分为三个层次。①句总领下文,又是文段的中心句:⑨⑩0句总括上文。 中间②至⑧句围绕①句阐述,是一个层次,其中②③④是说媒介传播的信息,在过去,书籍以传统为主 在今天,电视却以现时为中心。⑤⑥⑦⑧几句中⑤⑥句与⑦⑧句是因果关系,所以⑦⑧句是表意重心。其 中直接表达“波兹曼的媒介文化观”的有①句和⑦⑧句,其它几句是作者的阐述 当我们读懂了文段的意思,再把握文题的限制,就可以获得一个较满意的答案。题干要求“简要 概括”“波兹曼的媒介文化观”,我们通过筛选,就可以从①句和⑦⑧句中得出如下答案:媒介影响认识 世界的方式,应当引导人们思考,书籍有助思考,而电视排斥思考。 这道6分题的答案有四个得分点。但因考生忽视文段阅读,没有明白文意,因而答案五花八门, 我们试举几例: 答案一:电视不像书籍将我们引入历史传统,学会思考,而是迷恋当下,排斥思考,引向文化的 反面一一娱乐。(判得2分,答出了第3、4两点) 答案二:媒介影响认识世界方式,当电视取代文字成主要媒介,人们开始背离文化,走向娱乐。 (判得3分,答出了第1、4两点) 答案三:人们交流思想,传播信息,都通过媒介完成,如文字、图象,媒介变化则认知方式变化, 文化也就变化。(判得2分,答出了第1点) 答案四:媒介应使人进入悠久传统,置身于人类精神传统之中进行思考,掌握正确认识世界的方 式。(判得2分,答出了第2点) 答案五:以文字为媒介,主要通过书籍交流思想,传播信息,阅读同时置身于人类传统精神之中 进行思考。(判得1分,答出了第3点) 答案六:媒介变成越来越迷恋当下和排斥思考的文化,这导致认识世界的方式越来越娱乐化。(判 得1分,答出了第4点) 答案七:通过媒介传播的信息,应该边接受边思考,有文化,就该置身于媒介中进行思考。(判 得0分) 忽视题目指向 读题审题本是应答所有试题的第一步,也是最为重要的一步。由于语文试题题干平实和直白,所 以考生很容易有一种了然的感觉,以为无须认真读题就能做题,这又是一个误区。实际上,这只是感觉而 已,并没有真正理解题意。因为无论哪一类问题,题干或多或少都包含着一些提示,往往有答什么、不该 答什么,怎么答、不该怎么答等等导向性的提示,规定了答题的范围、内容、方向、句式、字数等指向性 要求。如果不能从中审读出这些,应答时就难免错位偏移,不得要领,或者是蒙题碰运气。 再看2005年高考江苏卷第18题:“作者既说波兹曼的结论‘也许太过悲观’,又说‘波兹曼的 书名听起来像是诅咒’,对此应当如何理解? 审读题目时,首先要看出“既说……,又说……”的内在要求,它既交代了这两句话的关系,又列出 了要求考生进行解释的对象,而题中的“对此”是对答题对象的规定,“波兹曼的”是答题范围的指向, “如何理解”是对答题内容的限制 另一方面,该题干还对答题的范围和内容作了暗示。因为题干要求考生理解的这两句话是作者的 两个相关的观点,要“理解”它其实就是要在文中找出理由
7 在进入题目之前,必须先通读两遍,揣摩、参悟一些重要的句子,画出在文段结构上起过渡、连 接作用的词语、句子,画出段落的中心句,尤其注意段首、段尾。这些词句往往就是回答问题时需要重点 研读的,通过找重要的词句进一步理解文段的思路、结构层次,摄取文段大意,建立起对文段的整体认识。 下面我们以 2005 年高考江苏卷《波兹曼的诅咒》的第 16 题为例来说说这个问题,其题目是“文 章第三段阐述了波兹曼的媒介文化观,请作简要概括。(不超过 40 个字)”考生首先要读懂这个文段(第 三段)。 ①波兹曼认为媒介的变化意味着并且导致了认识世界方式的变化。②在文字一直是主要媒介的时 代,人们主要通过书籍来交流思想和传播信息。③在书籍的阅读中,我们得以进入用文字记载的悠久传统。 ④相反,电视则以现时为中心,所传播的信息越具有当下性似乎就越有价值。⑤文字是抽象的符号,作为 一种媒介,它要求阅读的同时必须思考。⑥而电视直接用图像影响观众,它有时甚至忌讳思考,因为思考 会妨碍观看。⑦在波兹曼看来,做一个有文化的人,就是置身于人类精神传统之中进行思考。⑧书籍能够 帮助我们实现这个目标,电视却会使我们背离这个目标。⑨那么,电视究竟把我们引向何方?⑩引向文化 的反面——娱乐。⑾一种迷恋当下和排斥思考的文化,我们只能恰如其分地称之为娱乐。 (文段中的序号为笔者所加) 这个文段共 11 句话,可分为三个层次。①句总领下文,又是文段的中心句;⑨⑩⑾句总括上文。 中间②至⑧句围绕①句阐述,是一个层次,其中②③④是说媒介传播的信息,在过去,书籍以传统为主; 在今天,电视却以现时为中心。⑤⑥⑦⑧几句中⑤⑥句与⑦⑧句是因果关系,所以⑦⑧句是表意重心。其 中直接表达“波兹曼的媒介文化观”的有①句和⑦⑧句,其它几句是作者的阐述。 当我们读懂了文段的意思,再把握文题的限制,就可以获得一个较满意的答案。题干要求“简要 概括”“波兹曼的媒介文化观”,我们通过筛选,就可以从①句和⑦⑧句中得出如下答案:媒介影响认识 世界的方式,应当引导人们思考,书籍有助思考,而电视排斥思考。 这道 6 分题的答案有四个得分点。但因考生忽视文段阅读,没有明白文意,因而答案五花八门, 我们试举几例: 答案一:电视不像书籍将我们引入历史传统,学会思考,而是迷恋当下,排斥思考,引向文化的 反面——娱乐。(判得 2 分,答出了第 3、4 两点) 答案二:媒介影响认识世界方式,当电视取代文字成主要媒介,人们开始背离文化,走向娱乐。 (判得 3 分,答出了第 1、4 两点) 答案三:人们交流思想,传播信息,都通过媒介完成,如文字、图象,媒介变化则认知方式变化, 文化也就变化。(判得 2 分,答出了第 1 点) 答案四:媒介应使人进入悠久传统,置身于人类精神传统之中进行思考,掌握正确认识世界的方 式。(判得 2 分,答出了第 2 点) 答案五:以文字为媒介,主要通过书籍交流思想,传播信息,阅读同时置身于人类传统精神之中 进行思考。(判得 1 分,答出了第 3 点) 答案六:媒介变成越来越迷恋当下和排斥思考的文化,这导致认识世界的方式越来越娱乐化。(判 得 1 分,答出了第 4 点) 答案七:通过媒介传播的信息,应该边接受边思考,有文化,就该置身于媒介中进行思考。(判 得 0 分) 二、忽视题目指向 读题审题本是应答所有试题的第一步,也是最为重要的一步。由于语文试题题干平实和直白,所 以考生很容易有一种了然的感觉,以为无须认真读题就能做题,这又是一个误区。实际上,这只是感觉而 已,并没有真正理解题意。因为无论哪一类问题,题干或多或少都包含着一些提示,往往有答什么、不该 答什么,怎么答、不该怎么答等等导向性的提示,规定了答题的范围、内容、方向、句式、字数等指向性 要求。如果不能从中审读出这些,应答时就难免错位偏移,不得要领,或者是蒙题碰运气。 再看 2005 年高考江苏卷第 18 题:“作者既说波兹曼的结论‘也许太过悲观’,又说‘波兹曼的 书名听起来像是诅咒’,对此应当如何理解? ” 审读题目时,首先要看出“既说……,又说……”的内在要求,它既交代了这两句话的关系,又列出 了要求考生进行解释的对象,而题中的“对此”是对答题对象的规定,“波兹曼的”是答题范围的指向, “如何理解”是对答题内容的限制。 另一方面,该题干还对答题的范围和内容作了暗示。因为题干要求考生理解的这两句话是作者的 两个相关的观点,要“理解”它其实就是要在文中找出理由
在文中作者认为波兹曼的结论“也许太过悲观”的理由是“只要人类精神存在一天,文化就决不 会灭亡”这句话。其后,作者以“不过”作了转折,说出了“波兹曼的书名听起来像是诅咒”的理由:“我 无法否认,对于文化来说,一个娱乐至上的环境是最坏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任何严肃的精神活动都 不被严肃地看待,人们不能容忍不是娱乐的文化,非把严肃化为娱乐不可;如果做不到,就干脆把戏侮严 肃当作一种娱乐。 找准了这两处的句子后,再筛选、截取、转换和表述,就可以形成如下的答案 相信人类的力量,不同意文化灭亡论:娱乐至上的环境已经造成了对文化的伤害:放任娱乐至上 倾向,波兹曼的话将应验 下面是两个考生的答案: 答案一:因为在作者看来只要人类精神存在一天,文化就绝不会灭亡。当今社会,一个娱乐至上 的环境是最坏的环境,对文化是不利的。人们不能容忍不是娱乐的文化,人们对待文化的态度,不利于人 类的生存发展,所以作者认为波兹曼的书名听起来像是诅咒。 这个答案基本上是用原句表述,在三个得分点中答出了前两个,遗漏了一个:另外答案中无效信 息多。这个5分题被判得3分 答案二:波兹曼的结论完全沉于消极的一面,把文化想得太彻底,没有想到文化正在不断流传下 去,因此这个结论太过悲观。他的观点在把消极的方面一直继续下去,没有对人类产生自信,反而把进化 的人类说成是退化的原始人,因此听起来像诅咒 这个答案被判为0分,这与考生忽视文题指向,随意答题有很大联系,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忽略答题要点 “答题要点”有时是指答案中规定的若干内容要点,有时也是指不同题型应有的若干答题角度。 我们举出“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运用的表达技巧及其作用”一类题型来说说这个问题。 文章的表达技巧及其作用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以高考全国卷为例,1998年考查了反复、 衬托,1999年考查了比喻,2000年考查了托物言志、拟人,2001年考査了象征,2002年考查了比喻、比 拟。地方自主命题以来,全国卷及各地方卷的考查点则更多。但是许多考生以为解答这类试题只要答出使 用了什么手法,再随便说一说就可以了。由于忽略了应有的内容要点的回答,结果是答非所问,或是遗漏 要点 这类题型,考生必须树立答题内容的要点意识。此类题型的答题要点包括三个方面: 是使用了什么方法,要说清运用了哪一种修辞方法或表现手法。二是表达了什么内容,要分析 这种修辞或表现手法在文句中要表现什么内容。三是有何效果或作用,要结合文章具体地说明某种修辞或 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 例如2005年广东卷《壶口的黄河》第17题:“第四段中通过主观感受来写壶口的黄河,运用了 什么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参考答案为:(1)主要是运用侧面烘托(或侧面描写、衬托)的手法。(2)此处通过渲染主观感受(如心 跳、耳聋、眼花、脑子空白等)来写壶口的黄河,好处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给人如临其境的现场感 二是从侧面衬托壶口黄河的气势与生命力。 这个答案就分别从几个角度把“什么方法”“什么内容”“什么效果”三方面内容要点很完整 地表达出来了 典例探究 【例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文赤壁 朱增泉 文赤壁在黄州,武汉向东,车子开个来小时就到了。一下车,我就远远望见苏东坡,是山坡下一尊 高高站立的汉白玉石雕像。文赤壁的名声犹胜武赤壁,苏东坡是这里的主角。大家走近前去,仰视这位干 古文豪。—个人一旦被刻成一尊石像,即便恣肆汪洋如苏轼,他那眉宇间,襟袍临风处,拂袖挪步,毕竟 已少了那份气质。他的醉态浪漫呢?他的才情风骨呢?他的失意豁达呢?一尊石像纵然万古不朽,终究已 不是有血有肉的那个人了。难怪,苏东坡这样豪放的人,也曾在这里感叹过“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
8 在文中作者认为波兹曼的结论“也许太过悲观”的理由是“只要人类精神存在一天,文化就决不 会灭亡”这句话。其后,作者以“不过”作了转折,说出了“波兹曼的书名听起来像是诅咒”的理由:“我 无法否认,对于文化来说,一个娱乐至上的环境是最坏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任何严肃的精神活动都 不被严肃地看待,人们不能容忍不是娱乐的文化,非把严肃化为娱乐不可;如果做不到,就干脆把戏侮严 肃当作一种娱乐。” 找准了这两处的句子后,再筛选、截取、转换和表述,就可以形成如下的答案: 相信人类的力量,不同意文化灭亡论;娱乐至上的环境已经造成了对文化的伤害;放任娱乐至上 倾向,波兹曼的话将应验。 下面是两个考生的答案: 答案一:因为在作者看来只要人类精神存在一天,文化就绝不会灭亡。当今社会,一个娱乐至上 的环境是最坏的环境,对文化是不利的。人们不能容忍不是娱乐的文化,人们对待文化的态度,不利于人 类的生存发展,所以作者认为波兹曼的书名听起来像是诅咒。 这个答案基本上是用原句表述,在三个得分点中答出了前两个,遗漏了一个;另外答案中无效信 息多。这个 5 分题被判得 3 分。 答案二:波兹曼的结论完全沉于消极的一面,把文化想得太彻底,没有想到文化正在不断流传下 去,因此这个结论太过悲观。他的观点在把消极的方面一直继续下去,没有对人类产生自信,反而把进化 的人类说成是退化的原始人,因此听起来像诅咒。 这个答案被判为 0 分,这与考生忽视文题指向,随意答题有很大联系,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三、忽略答题要点 “答题要点”有时是指答案中规定的若干内容要点,有时也是指不同题型应有的若干答题角度。 我们举出“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运用的表达技巧及其作用”一类题型来说说这个问题。 文章的表达技巧及其作用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以高考全国卷为例,1998 年考查了反复、 衬托,1999 年考查了比喻,2000 年考查了托物言志、拟人,2001 年考查了象征,2002 年考查了比喻、比 拟。地方自主命题以来,全国卷及各地方卷的考查点则更多。但是许多考生以为解答这类试题只要答出使 用了什么手法,再随便说一说就可以了。由于忽略了应有的内容要点的回答,结果是答非所问,或是遗漏 要点。 这类题型,考生必须树立答题内容的要点意识。此类题型的答题要点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使用了什么方法,要说清运用了哪一种修辞方法或表现手法。二是表达了什么内容,要分析 这种修辞或表现手法在文句中要表现什么内容。三是有何效果或作用,要结合文章具体地说明某种修辞或 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 例如 2005 年广东卷《壶口的黄河》第 17 题:“第四段中通过主观感受来写壶口的黄河,运用了 什么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 参考答案为:(1)主要是运用侧面烘托(或侧面描写、衬托)的手法。(2)此处通过渲染主观感受(如心 跳、耳聋、眼花、脑子空白等)来写壶口的黄河,好处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给人如临其境的现场感; 二是从侧面衬托壶口黄河的气势与生命力。 这个答案就分别从几个角度把“什么方法”“什么内容”“什么效果”三方面内容要点很完整 地表达出来了。 典例探究 【例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6-19 题。 文赤壁 朱增泉 文赤壁在黄州,武汉向东,车子开一个来小时就到了。一下车,我就远远望见苏东坡,是山坡下一尊 高高站立的汉白玉石雕像。文赤壁的名声犹胜武赤壁,苏东坡是这里的主角。大家走近前去,仰视这位千 古文豪。一个人一旦被刻成一尊石像,即便恣肆汪洋如苏轼,他那眉宇间,襟袍临风处,拂袖挪步,毕竟 已少了那份气质。他的醉态浪漫呢?他的才情风骨呢?他的失意豁达呢?一尊石像纵然万古不朽,终究已 不是有血有肉的那个人了。难怪,苏东坡这样豪放的人,也曾在这里感叹过“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 穷
江山如画,逝者如斯 迎面一座小山,不高,拾级而上。可能是这里的人想让文赤壁比武赤壁更“赤”、更吸引游客吧,山 壁上泼了一层赭红色涂料,显得假了。苏东坡的文采名声,哪里还用得着粉饰媚俗 登临而观,山壁下只剩两池死水。抬头北望,远处才是白茫茫的长江江面。在古代,长江是在这座小 山脚下拍壁而流的,干百年来渐渐淤积成滩,如今滩地上都已盖满房子。当年,苏轼写了《前赤壁赋》, 三个月后重游赤壁再写《后赤壁赋》时,就已感叹“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他去世至今已 九百多年了,星换斗移,江山已改,虽是涛声依旧,毕竟江面已远。 唯有东坡在,剩有游人处。 苏东坡获罪入狱,旋被朝廷发配来黄州,反而为他营造岀了创作“三赤″名篇的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 正是黄州落难这几年,苏东坡写下了不朽名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当时朝廷任 命他为“团练副使”。其实那只是一个虚职,挂职领份钱粮而已。一个失意文人,被安排去挂职当一名 武官”,真是阴差阳错。 然而,文赤壁的全部意蕴,又恰恰全部产生在一连串的阴差阳错之间。古时,此山有峭壁插入江中, 形如象鼻,山体为红色花岗岩,故名“赤鼻矶”。苏东坡是四川人,想必他初来乍到,竟将湖北口音“赤 鼻″错听为“赤壁”。落难中的苏东坡“孤舟岀没烟波里″,游饮江上,身临赤壁,伤感而怀古,触景而 生情。面对万古东流、惊涛拍岸的浩浩长江,他心中也被满腔的不白、不公、不平,掀起阵阵巨大的感情 波澜。他遥想当年赤壁之战时,时势何等风起云涌,一时多少豪杰,“而今安在哉”?于是,“苏孑愀然 扣舷而歌,“"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情起波涛中,句出骇浪间,一吟成杰作,一叹成绝唱。 看来,生前的“命”与身后的“名”,从来不是一回事。生前命运好、身后名声也好的人是有的,但 并非人人都能如愿、如意。有的人生前飞黄腾达,大红大紫,身后却瞬即灰飞烟灭,再没有人想起、提起, 因为他生前其实并没有做过什么留得住的事。或是反倒被人想起、提起他生前曾做过某些恶事、丑事、腌 脏埋汰之事,落个臭名昭著,也未可知。有的人生前大起大落,甚至连遭大灾大难,最终却艰难玉成,留 下了传颂干古的大成就、大名声。所以,一个人对于眼前那点阴差阳错、阳差阴错,大可不必太在意。苏 东坡赤壁怀古之词、之赋,皆悲愤中更见其旷达情怀。他若是-味排遺蝇营狗苟、狭隘不能自拔之情,纵 然文丽辞美,也决计成不了杰作,更流传不到今天 文赤壁,虽然并不是历史上赤壁之战的古战场,但细想起来,其实苏东坡在这里也打了一场赤壁之战。 不过,他打的是一场“文战”,对手是那些围攻他、诬陷他的政敌。他的态度是超拔的,不屑于去同对手 打那些是是非非的笔墨官司。他没有打黄盖,没有借东风,也没有草船借箭,只是借了几分酒力,信笔纵 情写华章。这场赤壁“文战”的结果,苏东坡大获全胜,以其三篇不朽之作流传干古。 (文章略有改动) 16.结合原文,回答以下两个问题。(4分) (1)第1自然段中,作者不直说远远望见的是苏东坡的雕像,而说是苏东坡。这样表达有什么作用? (2)第5自然段:“惟有东坡在,剩有游人处。”它在整篇散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案](1)强化(或“强调”“突出”等)了对苏东坡的热爱、崇敬之情(或“强化了苏东坡在作者心目中 的重要地位”)(2)起到了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从眼前的景物描写转向了历史抒写 [解析]该题考查理解文意和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从“仰视这位千古文豪” 句可推出作者对苏轼的景仰、爱慕之情。考生容易犯的错误是不注意从内容上说明。回答这类题要从内 容和形式两方面入手,因为一篇文章不管选择什么样的表达技巧,都是为了更好的表情达意。实际答题时 考生常漏掉一方面,这反映了其思维的不严密、不全面。其实大可把答案写得多一些,以增加得分的几率 (特别是在自己拿不准到底对不对的情况下),这是从目前高考没有字数限制而考虑的 17.第6自然段中,作者说:“苏东坡获罪人狱,旋被朝廷发配来黄州,这反而为他营造出了创作“三赤” 名篇的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请根据文意说明“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的具体含义。(4分) [答案]主观情绪:因不白、不公、不平而导致的悲愤心情及面对困境时超然旷达的情怀。客观环境:“赤 壁”一带的大江东去、惊涛拍岸的自然景观,风起云涌、“一时多少豪杰”的历史背景 [解析]该题考査对文中重要词语的理解,能力层级为B级。题干中的“反而”一词暗示了“主观情绪”要 从两方面回答:一是无辜获罪被贬的失意、郁闷、愤慨,一是在浩瀚的宇宙时空下豁达开朗的胸襟。概括 “客观环境”,从“万古东流、惊涛拍岸的浩浩长江”容易找到答案,而“遥想当年赤壁之战时,时势何
9 江山如画,逝者如斯! 迎面一座小山,不高,拾级而上。可能是这里的人想让文赤壁比武赤壁更“赤”、更吸引游客吧,山 壁上泼了一层赭红色涂料,显得假了。苏东坡的文采名声,哪里还用得着粉饰媚俗? 登临而观,山壁下只剩两池死水。抬头北望,远处才是白茫茫的长江江面。在古代,长江是在这座小 山脚下拍壁而流的,千百年来渐渐淤积成滩,如今滩地上都已盖满房子。当年,苏轼写了《前赤壁赋》, 三个月后重游赤壁再写《后赤壁赋》时,就已感叹“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他去世至今已 九百多年了,星换斗移,江山已改,虽是涛声依旧,毕竟江面已远。 唯有东坡在,剩有游人处。 苏东坡获罪入狱,旋被朝廷发配来黄州,反而为他营造出了创作“三赤”名篇的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 正是黄州落难这几年,苏东坡写下了不朽名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当时朝廷任 命他为“团练副使”。其实那只是一个虚职,挂职领一份钱粮而已。一个失意文人,被安排去挂职当一名 “武官”,真是阴差阳错。 然而,文赤壁的全部意蕴,又恰恰全部产生在一连串的阴差阳错之间。古时,此山有峭壁插入江中, 形如象鼻,山体为红色花岗岩,故名“赤鼻矶”。苏东坡是四川人,想必他初来乍到,竟将湖北口音“赤 鼻”错听为“赤壁”。落难中的苏东坡“孤舟出没烟波里”,游饮江上,身临赤壁,伤感而怀古,触景而 生情。面对万古东流、惊涛拍岸的浩浩长江,他心中也被满腔的不白、不公、不平,掀起阵阵巨大的感情 波澜。他遥想当年赤壁之战时,时势何等风起云涌,一时多少豪杰,“而今安在哉”?于是,“苏子愀然”, 扣舷而歌,“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情起波涛中,句出骇浪间,一吟成杰作,一叹成绝唱。 看来,生前的“命”与身后的“名”,从来不是一回事。生前命运好、身后名声也好的人是有的,但 并非人人都能如愿、如意。有的人生前飞黄腾达,大红大紫,身后却瞬即灰飞烟灭,再没有人想起、提起, 因为他生前其实并没有做过什么留得住的事。或是反倒被人想起、提起他生前曾做过某些恶事、丑事、腌 脏埋汰之事,落个臭名昭著,也未可知。有的人生前大起大落,甚至连遭大灾大难,最终却艰难玉成,留 下了传颂千古的大成就、大名声。所以,一个人对于眼前那点阴差阳错、阳差阴错,大可不必太在意。苏 东坡赤壁怀古之词、之赋,皆悲愤中更见其旷达情怀。他若是一味排遣蝇营狗苟、狭隘不能自拔之情,纵 然文丽辞美,也决计成不了杰作,更流传不到今天。 文赤壁,虽然并不是历史上赤壁之战的古战场,但细想起来,其实苏东坡在这里也打了一场赤壁之战。 不过,他打的是一场“文战”,对手是那些围攻他、诬陷他的政敌。他的态度是超拔的,不屑于去同对手 打那些是是非非的笔墨官司。他没有打黄盖,没有借东风,也没有草船借箭,只是借了几分酒力,信笔纵 情写华章。这场赤壁“文战”的结果,苏东坡大获全胜,以其三篇不朽之作流传千古。 (文章略有改动) 16.结合原文,回答以下两个问题。(4 分) (1)第 1 自然段中,作者不直说远远望见的是苏东坡的雕像,而说是苏东坡。这样表达有什么作用? (2)第 5 自然段:“惟有东坡在,剩有游人处。”它在整篇散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案]⑴强化(或“强调”“突出”等)了对苏东坡的热爱、崇敬之情(或“强化了苏东坡在作者心目中 的重要地位”)⑵起到了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从眼前的景物描写转向了历史抒写。 [解析]该题考查理解文意和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E 级。从“仰视这位千古文豪” 一句可推出作者对苏轼的景仰、爱慕之情。考生容易犯的错误是不注意从内容上说明。回答这类题要从内 容和形式两方面入手,因为一篇文章不管选择什么样的表达技巧,都是为了更好的表情达意。实际答题时 考生常漏掉一方面,这反映了其思维的不严密、不全面。其实大可把答案写得多一些,以增加得分的几率 (特别是在自己拿不准到底对不对的情况下),这是从目前高考没有字数限制而考虑的。 17.第 6 自然段中,作者说:“苏东坡获罪人狱,旋被朝廷发配来黄州,这反而为他营造出了创作“三赤” 名篇的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请根据文意说明“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的具体含义。(4 分) [答案]主观情绪:因不白、不公、不平而导致的悲愤心情及面对困境时超然旷达的情怀。客观环境:“赤 壁”一带的大江东去、惊涛拍岸的自然景观,风起云涌、“一时多少豪杰”的历史背景 [解析]该题考查对文中重要词语的理解,能力层级为 B 级。题干中的“反而”一词暗示了“主观情绪”要 从两方面回答:一是无辜获罪被贬的失意、郁闷、愤慨,一是在浩瀚的宇宙时空下豁达开朗的胸襟。概括 “客观环境”,从“万古东流、惊涛拍岸的浩浩长江”容易找到答案,而“遥想当年赤壁之战时,时势何
等风起云涌,一时多少豪杰”也是重要的内容之一。如果第二问只关注自然环境,而漏掉了社会人文环境, 就会出现答题错误 对于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理解,要结合文意,不可只从字面上去理解,这一点要通过平时的阅读训练得到 强化。此题的难度在表述上,一定要注意题干的提问,表述的指向性一定要明确。近年来阅读题的设置上 用材料原句回答的问题少了,大都要经过一定的分析理解加以整合 18.联系全文,回答以下两个问题。(7分) (1)第7自然段中,作者说:“文赤壁的全部意蕴,又恰恰全部产生在一连串的阴差阳错之间。”“ 连串的阴差阳错”指哪些具体内容?请分条概述。 2)文章最后说,虽然“文赤壁”不是历史上的古战场,但苏东坡在这里也打了一场胜仗,请简要说明 苏东坡取胜的原因。 [答案](1)阴差阳错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A一个文人却挂职做了武官B落难遭贬却成就了他的文学创作C 本来是“赤鼻”却误以为是赤壁D生前命运多舛,身后却名传千古E无意与政敌周旋却在“文战”中获胜 F无优美景观的假赤壁反成了旅游胜地 (2)取胜的原因:大起大落的仕途人生使他具备了艰难玉成的意志品质,浪漫旷达的性情使他拥有了豪放超 拔的情怀风骨,信笔纵情的骄人才华使他有了“一吟成杰作,一叹成绝唱”的非凡能力。 [解析]本题考査对文中信息的筛选能力和归纳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1从六七两段可归 纳出ABCD四条,从三九两段可提取EF两点。 (2)八九两段是提炼答案的答题区间。这显然应抓住相应文段中的作者议论性的语句来概括,如第八段中“大 起大落……却艰难玉成”“悲愤之中更见其旷达情怀”,第九段中“信笔纵情写华章”。考生容易出现的 错误是对“苏东坡取胜原因”的归纳不全面,不条理。 文章内容要点的归纳,要求考生用自己的话来进行具体的总结与把握、筛选与提炼、加工与转化。往往是 具体的内容加以概括、抽象的内容加以阐发、含蓄的内容加以解说。此题难度在第二要点的概括上,须顺 着文段表达的思路来分析综合,将相对抽象的原因在文中找到相应的具体的表述。此题找到信息区域不难 难点是将这些内容加以提炼概括整合。近年来的高考对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的考査力度加大了,这样看似很 容易,实则整合概述要求高的设题越来越多。 19.联系本文,并结合学过的知识,谈谈你对苏东坡的认识与评价。100字左右。(6分) [答案]苏轼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在诗、词、赋、散文、文论等方面都取得了突出成就 他以理入诗,写了不少妙趣横生的哲理诗;他扩大了词的内容,提高了词的境界,以雄壮豪迈而见长,开 创了北宋的豪放词派。《题西林壁》《赤壁怀古》《赤壁赋》《石钟山记》等作品是古代文化遗产中不可 多得的佳作。他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为民传颂,尤其是在险恶的仕途上他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超脱 旷达的对待一切,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解析]该题考查鉴赏评价文学作品中的形象,能力层级为E级。此类题目极具开放性,答案不求一律,考 生只要言之成理,自圆其说即可。考生易犯的错误是只表明看法,不加以分析。 开放性试题的题型虽然千变万化,但考点是相对稳定不变的,考生要能从题目所给的信息中明确究竟考查 哪些知识点,从而找出答题的关键所在。这就要读懂题目的要求,明确要答什么、怎么答、有何限制,可 在关键词上标注重点符号,以提醒自己。开放性试题是有字数要求的,在评分标准中语言一般也要占到 分,如何在规定的字数内按要求规范答题呢?A.观点明确,要点齐全。一般来说最好能在开头用一句话表 述出自己的观点,切忌冗长拖沓。在表述中要点都要答到,不要有遗漏。B.结构清晰,语言规范。回答开 放性试题其实就像在写一篇小作文,清晰的结构往往能更好地表述清自己的观点。行文的结构一般来说由 以下三部分组成:表述观点、分析论证、总结点题。但碰到不同类型的开放性试题时,还得具体问题具体 分析 【例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在山阴道上方令孺 撩起窗幕,看初升的红日,可把它五彩的光华撒在湖上了么?可是,湖水呈现着一片冷清清的铅色 天空也云气沉沉。难道今天的旅行又要被风雨来阻挡么? 好久以来"“故乡"就在吸引着我;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这些美妙的名称,像童话一样,时时在我思想上 盘桓。我想看看咸亨酒店,土谷祠,还想看看祥林嫂放过菜篮孑的小河边.….在那浓雾弥漫的黑暗时代 鲁迅先生在那里开始磨砺他的剑锋,终生把持它,划破黑暗,露岀曙光。今天我决定要去瞻卬磨剑的圣地 湖水轻轻地拍岸,像是赞同我的决心,天空也对我显出无可奈何的气色。七点钟我们就从北山下乘车 前去。这时云雾渐渐稀散,清风吹送着月桂的芳香,阳光从薄云后面透射岀来,像放下轻轻的纱帐,爱护 似的,笼罩着大地。 汽车一转弯,将要到钱塘江大桥了,我看见高大的六和塔,岿然坐在林木蓊郁的山岗上,背负着远山 与高空,下临浩渺的白水,气象非常雄伟 10
10 等风起云涌,一时多少豪杰”也是重要的内容之一。如果第二问只关注自然环境,而漏掉了社会人文环境, 就会出现答题错误。 对于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理解,要结合文意,不可只从字面上去理解,这一点要通过平时的阅读训练得到 强化。此题的难度在表述上,一定要注意题干的提问,表述的指向性一定要明确。近年来阅读题的设置上, 用材料原句回答的问题少了,大都要经过一定的分析理解加以整合。 18.联系全文,回答以下两个问题。(7 分) (1)第 7 自然段中,作者说:“文赤壁的全部意蕴,又恰恰全部产生在一连串的阴差阳错之间。”“一 连串的阴差阳错”指哪些具体内容?请分条概述。 (2)文章最后说,虽然“文赤壁”不是历史上的古战场,但苏东坡在这里也打了一场胜仗,请简要说明 苏东坡取胜的原因。 [答案]⑴阴差阳错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A 一个文人却挂职做了武官 B 落难遭贬却成就了他的文学创作 C 本来是“赤鼻”却误以为是赤壁 D 生前命运多舛,身后却名传千古 E 无意与政敌周旋却在“文战”中获胜 F 无优美景观的假赤壁反成了旅游胜地 ⑵取胜的原因:大起大落的仕途人生使他具备了艰难玉成的意志品质,浪漫旷达的性情使他拥有了豪放超 拔的情怀风骨,信笔纵情的骄人才华使他有了“一吟成杰作,一叹成绝唱”的非凡能力。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中信息的筛选能力和归纳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C 级。⑴从六七两段可归 纳出 ABCD 四条,从三九两段可提取 EF 两点。 ⑵八九两段是提炼答案的答题区间。这显然应抓住相应文段中的作者议论性的语句来概括,如第八段中“大 起大落……却艰难玉成”“悲愤之中更见其旷达情怀”,第九段中“信笔纵情写华章”。考生容易出现的 错误是对“苏东坡取胜原因”的归纳不全面,不条理。 文章内容要点的归纳,要求考生用自己的话来进行具体的总结与把握、筛选与提炼、加工与转化。往往是 具体的内容加以概括、抽象的内容加以阐发、含蓄的内容加以解说。此题难度在第二要点的概括上,须顺 着文段表达的思路来分析综合,将相对抽象的原因在文中找到相应的具体的表述。此题找到信息区域不难, 难点是将这些内容加以提炼概括整合。近年来的高考对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的考查力度加大了,这样看似很 容易,实则整合概述要求高的设题越来越多。 19.联系本文,并结合学过的知识,谈谈你对苏东坡的认识与评价。100 字左右。(6 分) [答案]苏轼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在诗、词、赋、散文、文论等方面都取得了突出成就。 他以理入诗,写了不少妙趣横生的哲理诗;他扩大了词的内容,提高了词的境界,以雄壮豪迈而见长,开 创了北宋的豪放词派。《题西林壁》《赤壁怀古》《赤壁赋》《石钟山记》等作品是古代文化遗产中不可 多得的佳作。他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为民传颂,尤其是在险恶的仕途上他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超脱 旷达的对待一切,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解析]该题考查鉴赏评价文学作品中的形象,能力层级为 E 级。此类题目极具开放性,答案不求一律,考 生只要言之成理,自圆其说即可。考生易犯的错误是只表明看法,不加以分析。 开放性试题的题型虽然千变万化,但考点是相对稳定不变的,考生要能从题目所给的信息中明确究竟考查 哪些知识点,从而找出答题的关键所在。这就要读懂题目的要求,明确要答什么、怎么答、有何限制,可 在关键词上标注重点符号,以提醒自己。开放性试题是有字数要求的,在评分标准中语言一般也要占到一 分,如何在规定的字数内按要求规范答题呢?A.观点明确,要点齐全。一般来说最好能在开头用一句话表 述出自己的观点,切忌冗长拖沓。在表述中要点都要答到,不要有遗漏。B.结构清晰,语言规范。回答开 放性试题其实就像在写一篇小作文,清晰的结构往往能更好地表述清自己的观点。行文的结构一般来说由 以下三部分组成:表述观点、分析论证、总结点题。但碰到不同类型的开放性试题时,还得具体问题具体 分析。 【例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6-19 题。 在山阴道上 方令孺 撩起窗幕,看初升的红日,可把它五彩的光华撒在湖上了么?可是,湖水呈现着一片冷清清的铅色, 天空也云气沉沉。难道今天的旅行又要被风雨来阻挡么? 好久以来"故乡"就在吸引着我;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这些美妙的名称,像童话一样,时时在我思想上 盘桓。我想看看咸亨酒店,土谷祠,还想看看祥林嫂放过菜篮子的小河边……在那浓雾弥漫的黑暗时代, 鲁迅先生在那里开始磨砺他的剑锋,终生把持它,划破黑暗,露出曙光。今天我决定要去瞻仰磨剑的圣地。 湖水轻轻地拍岸,像是赞同我的决心,天空也对我显出无可奈何的气色。七点钟我们就从北山下乘车 前去。这时云雾渐渐稀散,清风吹送着月桂的芳香,阳光从薄云后面透射出来,像放下轻轻的纱帐,爱护 似的,笼罩着大地。 汽车一转弯,将要到钱塘江大桥了,我看见高大的六和塔,岿然坐在林木蓊郁的山岗上,背负着远山 与高空,下临浩渺的白水,气象非常雄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