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答题规范化指导及专题训练 万爱萍 、品味语言类 品味语言是诗歌鉴赏的基础,它是沟通作者与读者心灵的桥梁,读诗如果对诗歌的 语言意思不了解,则很能把握作者的情感,因此,各地高考诗歌鉴赏比较注重对语言的 考查。品味诗歌语言主要有理解词语在诗中的意思、分析关键词语在诗中的作用、辨别 诗歌用词的妙处等。 (1)理解词语在诗中的意思 如(2005年北京卷)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 “断”的含义:断断续续 答题建议:利用古汉语知识 (2)分析关键词语在诗中的作用 关键词语在诗中的作用,不外乎有以下几种:或是诗眼,或是统摄全篇,或是收束 全诗,或是线索。具体是什么作用,要结合诗的内容作答。 例: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2005年湖南卷) 与浩初上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登崖州城作 柳宗元 李德裕 海畔尖山似剑芒, 独上高楼望帝京, 秋来处处割愁肠。 鸟飞犹是半年程。 若为化作身干亿, 青山似欲留人住 散向峰头望故乡。 百匝干遭绕郡城 两诗写作之时,作者都是贬谪之身,正值壮年的柳宗元被贬为柳州刺史,曾任宰相 的李德裕则在垂暮之年被弃置崖州。从诗中看,两人的处境与心境是有所不同的。 两诗都着一望字。李诗之‘望在首句,实写登楼,引领全篇,既表达了对君国的眷 念与向往,又蕴含了对帝京`遥不可及的感伤。柳诗之“望” 解析]同样着一“望”,不过二诗位置不同,李诗在篇首,作用同上,柳诗在篇末 收束全诗,其作用可仿照提示进行回答:柳诗之“望在末句,虛写置身峰头,收束全篇。 既表现了对故乡的思念,更表现了对京华亲故”一为援手的急切期待。 答题建议:解释十作用(效果)十情感 (3)辨别用词的妙处 这类题目一般是对诗中的某个用字(词)换个字眼或将两首诗中相似的字眼进行比 较,考生说出哪个更好,好在哪里,这是诗歌鉴赏中能力要求较高的一道题目。如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4年高考湖北卷) 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失,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人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 古代诗歌答题规范化指导及专题训练 万爱萍 一、品味语言类 品味语言是诗歌鉴赏的基础,它是沟通作者与读者心灵的桥梁,读诗如果对诗歌的 语言意思不了解,则很能把握作者的情感,因此,各地高考诗歌鉴赏比较注重对语言的 考查。品味诗歌语言主要有理解词语在诗中的意思、分析关键词语在诗中的作用、辨别 诗歌用词的妙处等。 (1)理解词语在诗中的意思 如(2005 年北京卷)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 “断”的含义:断断续续。 答题建议:利用古汉语知识 (2)分析关键词语在诗中的作用 关键词语在诗中的作用,不外乎有以下几种:或是诗眼,或是统摄全篇,或是收束 全诗,或是线索。具体是什么作用,要结合诗的内容作答。 例: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2005 年湖南卷) 与浩初上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登崖州城作 柳宗元 李德裕 海畔尖山似剑芒, 独上高楼望帝京, 秋来处处割愁肠。 鸟飞犹是半年程。 若为化作身千亿, 青山似欲留人住, 散向峰头望故乡。 百匝千遭绕郡城。 两诗写作之时,作者都是贬谪之身,正值壮年的柳宗元被贬为柳州刺史,曾任宰相 的李德裕则在垂暮之年被弃置崖州。从诗中看,两人的处境与心境是有所不同的。 两诗都着一“望”字。李诗之“望”在首句,实写登楼,引领全篇,既表达了对君国的眷 念与向往,又蕴含了对“帝京”遥不可及的感伤。柳诗之“望” [解析] 同样着一“望”,不过二诗位置不同,李诗在篇首,作用同上,柳诗在篇末, 收束全诗,其作用可仿照提示进行回答:柳诗之“望”在末句,虚写置身峰头,收束全篇。 既表现了对故乡的思念,更表现了对“京华亲故”一为援手的急切期待。 答题建议:解释 +作用(效果)+情感 (3)辨别用词的妙处 这类题目一般是对诗中的某个用字(词)换个字眼或将两首诗中相似的字眼进行比 较,考生说出哪个更好,好在哪里,这是诗歌鉴赏中能力要求较高的一道题目。如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4 年高考湖北卷)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失,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人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北临长江。此诗或题《江南意》。 此诗第二联“潮平两岸失”,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阔”,你觉得“失”与“阔”,哪个字更 好,为什么? 【解析】两字各有其妙,因此说哪个字好都不能算错,只要能把妙处体会得比较准 确就行。答:“失ˆ字更好,因为它生动地描摹了江岸因舂潮高涨而与水面平齐似乎消失 了的主观视觉形象。阔则没有这种效果 訚字更好,因为它直抒胸臆地表达了春潮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所以视野十分开阔的 强烈感受,且读起来与悬”字对应,声调似也更为响亮。失则没有这种效果。 谷题建议:观点十解释十手法(作用、效果)+情惑十比较 强化训练 1、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第二句中的“渺茫”一词在诗中有什么含义?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题扬州禅智寺 杜牧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 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①这首诗用字很讲究,请简要分析“青苔满阶砌”中“满”字的表达效果 3.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冋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
2 ★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北临长江。此诗或题《江南意》。 此诗第二联“潮平两岸失”,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阔”,你觉得“失”与“阔”,哪个字更 好,为什么? 【解析】两字各有其妙,因此说哪个字好都不能算错,只要能把妙处体会得比较准 确就行。答: “失”字更好,因为它生动地描摹了江岸因春潮高涨而与水面平齐似乎消失 了的主观视觉形象。阔则没有这种效果。 “阔”字更好,因为它直抒胸臆地表达了春潮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所以视野十分开阔的 强烈感受,且读起来与“悬”字对应,声调似也更为响亮。失则没有这种效果。 答题建议:观点+解释+手法(作用、效果) +情感+比较 强化训练 1、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第二句中的“渺茫”一词在诗中有什么含义?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题扬州禅智寺 杜 牧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 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①这首诗用字很讲究,请简要分析“青苔满阶砌”中“满”字的表达效果。 3.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溪 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闽中秋思(杜荀鹤) 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 北畔是山南畔海,只堪图画不堪行。 注:杜荀鹤,晚唐诗人。此诗是作者客居福建所作,后人评价极高 后人评说本诗工于炼字,请以“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一联为例试作 简析 答: 二、分析意象类 诗歌是借助意象抒发感情的,而诗歌的意象浸染了作者特有情感的具体形象,这个 形象一般指某个特定景物如明月、山水、杨柳、杜鹃等,把握诗歌的形象有助于理解作 者的感情,因此,分析意象也是历年来高考诗歌鉴赏热考的内容。常见的题型有指认形 象、体会画面、揣摩情感等。 (1)指认形象 所谓指认形象,是要考生在阅读诗歌的基础上大体把握诗歌所描绘的意象,如: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2005年浙江卷) 齐安郡中偶题 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 时刻的景色,均以荷与 为 诗歌的主要意象 这里考的是填空题,要求考生找出两首诗中除“荷”以外的共同意象,只要考生细读 原诗,一比较就能找出来它是“西风”,这是能力要求最低的考查形式。除了考意象之外, 还比较了两首诗所写的时间,从杜诗“落日”、杨诗的“入塞”可知,两诗写景的时间均为傍 晚时分。 答题建议:寻找诗词中典型的景和物 (2)体会画面 画面是由一个个具体的形象构成的整体。诗歌抒情言志所借助的形象往往不是单 的,而是通过许多形象营造意境、构筑画面,从而达到表达感情的效果。王维的诗读了 令人觉得“诗中有画”,就是因为他善于利用不同色彩、状态的形象构筑生动和谐的画面。 鉴赏古诗词要善于领会诗人所营造的画面。如:(2004年江苏卷) 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 征人怨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解析]这是一首通过分析诗歌意象了解诗歌内容的题目答案:①诗句中有金河、玉
3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闽中秋思(杜荀鹤) 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 北畔是山南畔海,只堪图画不堪行。 注:杜荀鹤,晚唐诗人。此诗是作者客居福建所作,后人评价极高。 后人评说本诗工于炼字,请以“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一联为例试作 简析。 答: 二、分析意象类 诗歌是借助意象抒发感情的,而诗歌的意象浸染了作者特有情感的具体形象,这个 形象一般指某个特定景物如明月、山水、杨柳、杜鹃等,把握诗歌的形象有助于理解作 者的感情,因此,分析意象也是历年来高考诗歌鉴赏热考的内容。常见的题型有指认形 象、体会画面、揣摩情感等。 (1)指认形象 所谓指认形象,是要考生在阅读诗歌的基础上大体把握诗歌所描绘的意象,如: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2005 年浙江卷) 齐安郡中偶题 杜 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时刻的景色,均以荷与_____________为 诗歌的主要意象。 这里考的是填空题,要求考生找出两首诗中除“荷”以外的共同意象,只要考生细读 原诗,一比较就能找出来它是“西风”,这是能力要求最低的考查形式。除了考意象之外, 还比较了两首诗所写的时间,从杜诗“落日”、杨诗的“入塞”可知,两诗写景的时间均为傍 晚时分。 答题建议:寻找诗词中典型的景和物 (2)体会画面 画面是由一个个具体的形象构成的整体。诗歌抒情言志所借助的形象往往不是单一 的,而是通过许多形象营造意境、构筑画面,从而达到表达感情的效果。王维的诗读了 令人觉得“诗中有画”,就是因为他善于利用不同色彩、状态的形象构筑生动和谐的画面。 鉴赏古诗词要善于领会诗人所营造的画面。如:( 2004 年江苏卷 ) 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 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 万里黄河绕黑山。 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解析]这是一首通过分析诗歌意象了解诗歌内容的题目 答案:①诗句中有金河、玉
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边塞地名,写了征人的戌边生活。 谷题建议:找出诗歌意象,分析意象特点 (3)揣摩情感 形象是为抒情服务的,鉴赏诗歌归根到底要透过诗歌的形象把握揣摩感情,因此高 考命题往往注重这方面能力的考查。如 丹阳送韦参军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暮春泸水送别 韩琮 绿暗红稀出凤城,暮云楼阁古今情。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两首送别诗都写到的水”,各有什么寓意?请作简要说明。(2006年湖北卷) [解析]:本诗考查对水这个特定诗歌意象的把握。水在古诗中也是一个常见而且意思 比较固定的一个文化现象,通常借水来表达情感,如离愁,譬如“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抽刀断水水更流”等;也有用水来表达时间流逝,如“子在川上日:逝者如斯夫"。答 案:前一首用“水悠悠”象征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后一首借“宫前水”的不断流 淌来抒发对人生、对历史以及对社会的感慨 答题建议:找出意象+分析特点+情感 强化训练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蝶恋花暮春 苏轼 簌簌无风花自堕。寂寞园林,柳老樱桃过。落日有情还照坐。山青-点橫云破。 路尽河回干转舵。系缆渔村,月暗孤灯火。凭仗飞运魂招楚些③。我思君处君思我。 注⑩①凭杖飞运魂招楚些:语出《楚辞·招魂》“魂兮归来,反故居些”,意思是像《楚 辞·招魂》召唤屈原那样召唤离去的友人 词的上片哪些景物表现了暮春的特点?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自苏台至望亭驿,人家尽空,春物增思,怅然有作,因寄从弟纾 李嘉祐 南浦菰蒋覆白苹,东吴黎庶逐黄巾。 野棠自发空临水,江燕初归不见人。 远岫依依如送客,平田渺渺独伤春。 那堪回首长洲苑°,烽火年年报虏尘 注:①菰蒋:多年生草本植物,生长在水中,俗称“茭白”。②长洲苑:古苏州的 大胜境,始建于吴,可与西汉的上林苑并论,屡遭战火劫难
4 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边塞地名,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 答题建议:找出诗歌意象,分析意象特点。 (3)揣摩情感 形象是为抒情服务的,鉴赏诗歌归根到底要透过诗歌的形象把握揣摩感情,因此高 考命题往往注重这方面能力的考查。如: 丹阳送韦参军 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暮春浐水送别 韩琮 绿暗红稀出凤城,暮云楼阁古今情。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两首送别诗都写到的“水”,各有什么寓意?请作简要说明。(2006 年湖北卷) [解析]:本诗考查对水这个特定诗歌意象的把握。水在古诗中也是一个常见而且意思 比较固定的一个文化现象,通常借水来表达情感,如离愁,譬如“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抽刀断水水更流”等;也有用水来表达时间流逝,如“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答 案:前一首用“水悠悠”象征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后一首借“宫前水”的不断流 淌来抒发对人生、对历史以及对社会的感慨。 答题建议:找出意象+分析特点+情感 强化训练: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蝶恋花 暮春 苏轼 簌簌无风花自堕。寂寞园林,柳老樱桃过。落日有情还照坐。山青一点横云破。 路尽河回千转舵。系缆渔村,月暗孤灯火。凭仗飞运魂招楚些①。我思君处君思我。 [注]①凭杖飞运魂招楚些:语出《楚辞·招魂》“魂兮归来,反故居些”,意思是像《楚 辞·招魂》召唤屈原那样召唤离去的友人。 词的上片哪些景物表现了暮春的特点? 答: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自苏台至望亭驿,人家尽空,春物增思,怅然有作,因寄从弟纾 李嘉祐 南浦菰蒋①覆白苹,东吴黎庶逐黄巾。 野棠自发空临水,江燕初归不见人。 远岫依依如送客,平田渺渺独伤春。 那堪回首长洲苑②,烽火年年报虏尘。 注:①菰蒋:多年生草本植物,生长在水中,俗称“茭白”。②长洲苑:古苏州的一 大胜境,始建于吴,可与西汉的上林苑并论,屡遭战火劫难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7、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8分) 日 杜甫 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 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 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 头白灯明里,何须花烬繁。 【注】①大历二年(767)秋,晚年的杜甫在流寓夔州瀼西东屯期间,写下了这首诗 ②花烬:灯芯结花,民俗中有“预报喜兆”之意 (1)诗中第一、第二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 (2)在全诗中,杜甫表达了自己怎样的复杂情感? 8、比较阅读下面两首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采桑子欧阳修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藉残红,飞絮蒙蒙,垂柳阑干尽日风。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 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武陵春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 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两首词分别抒发了什么感情?(2分) 三、表现手法类 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 法。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具体见书,举例略 答题建议:手法+分析(诗句翻译、效果)+情惑 强化训练 9.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夏日三首(其一) 张耒 长夏村墟风日清,檐牙燕雀已生成。蝶衣晒粉花枝舞,蛛网添丝屋角睛。 落落疏帘邀月影,嘈嘈虚枕纳溪声。久斑两鬓如霜雪,直欲渔樵过此生 诗歌开篇便点出了环境的“清”,试联系全诗,分析诗人用怎样的手法来表现这一环 境特点的
5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7、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8 分) 日 暮 杜甫 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 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 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 头白灯明里,何须花烬繁。 【注】①大历二年(767)秋,晚年的杜甫在流寓夔州瀼西东屯期间,写下了这首诗。 ②花烬:灯芯结花,民俗中有“预报喜兆”之意。 (1)诗中第一、第二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 (2)在全诗中,杜甫表达了自己怎样的复杂情感? 8、比较阅读下面两首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采桑子 欧阳修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藉残红,飞絮蒙蒙,垂柳阑干尽日风。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 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武陵春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 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两首词分别抒发了什么感情?(2 分) 三、表现手法类 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 法。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具体见书,举例略。 答题建议:手法+分析(诗句翻译、效果)+情感 强化训练: 9.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夏日三首(其一) 张 耒 长夏村墟风日清,檐牙燕雀已生成。蝶衣晒粉花枝舞,蛛网添丝屋角晴。 落落疏帘邀月影,嘈嘈虚枕纳溪声。久斑两鬓如霜雪,直欲渔樵过此生。 诗歌开篇便点出了环境的“清”,试联系全诗,分析诗人用怎样的手法来表现这一环 境特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