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遥感在地理学中的作用和意义 长期以来,地理学主要是以地图作为地理信息存贮及成果展示的工具 以地图和实地观测作为地理研究的主要手段。随着当前科学技术和社会的迅 速发展,单纯传统的工作手段已不能适应地理学的发展,遥感技术的引进和 应用,成为当前地理学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的变化和动向之 、遥感已成为地理研究和工作的重要信息源 长期以来,地理学主要是依靠实地观测获得地理研究的第一手(信息) 资料。这种传统的手段,无论在其提供信息的数量上,还是在其质量上,以 及信息的实时及时性等方面,都不能适应或不能满足当前地理学发展,以及 迅速发展的新形势的需要,遥感的引入及在地理学中的应用,使地理学增加 了一种获取信息的现代化手段。 遥感能迅速及时地获取大量准确客观的地理信息,在获取信息的实时及 时性上以及信息的准确客观性上,传统方法是无法比拟的。遥感信息的准确 客观性表现在客观准确地记录了地表地物的电磁波辐射(反射和发射)特征, 客观实时地反映出地表景观的实况。例如,作为展现遥感信息的遥感图像, 可真实形象地反映地物分布的现状,地物或现象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地物间 相互影响变化的情况。因此,遥感手段的引入,为地理学的区域综合分析 区域动态分析的进一步深入研究,以及提高成果的实际应用价值和效益提供 了便利和基础 遥感在提供及时、准确信息上,即可提供可见光波段的信息,又可提供 红外、紫外、微波波段的信息以及多波段信息;可提供图像形式的信息,又 可提供模拟或数字化的数据信息;不但能获得实时的二维平面信息,又能得 到三维空间信息等等。从而使所获地理信息形成多层次、多方式、多侧面全 方位,大大拓宽了地理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为当今地理学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基于遥感信息所具有的难以替代的特点和优越性,遥感信息已成为地理 研究和工作的重要信息来源。但是,在应用遥感信息时,一定要根据地理研 究工作的目的任务,选择适宜的遥感信息,并注意与其它非遥感信息的相互 配合应用,以充分发挥遥感信息在地理研究中的作用,提高地理研究成果的 社会经济效益 二、遥感已成为地理研究的重要手段和方法 以往地理学传统的工作方法常是从点、线实地观测入手,从点线逐渐过 渡到区域面上的分析研究。现今,由于遥感信息的应用,则可首先从面上区 域分析研究入手,然后有重点地选择若干点线进行野外验证和检查。这样, 不仅大大减少了实地观测的野外工作量,节省了人力财力,提高了效率,而 且也提高了研究工作的精度和质量。 地理学研究的核心是地理区域分析,只有通过地理分析才能了解和掌握 各个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间的关系,以及它们的相互影响及其转化演变的规 律,从而揭示区域的特征,提出改造利用的前景。地理分析的前提是地理信 息,只有建筑在大量丰富准确的地理信息基础上,地理分析才具有意义,才 有实际价值。当前遥感信息作为现代地理学进行地理学分析的重要信息源, 不但为地理分析提供了基础,同时也为地理分析从定性到定量,从静态到动
第三节 遥感在地理学中的作用和意义 长期以来,地理学主要是以地图作为地理信息存贮及成果展示的工具, 以地图和实地观测作为地理研究的主要手段。随着当前科学技术和社会的迅 速发展,单纯传统的工作手段已不能适应地理学的发展,遥感技术的引进和 应用,成为当前地理学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的变化和动向之一。 一、遥感已成为地理研究和工作的重要信息源 长期以来,地理学主要是依靠实地观测获得地理研究的第一手(信息) 资料。这种传统的手段,无论在其提供信息的数量上,还是在其质量上,以 及信息的实时及时性等方面,都不能适应或不能满足当前地理学发展,以及 迅速发展的新形势的需要,遥感的引入及在地理学中的应用,使地理学增加 了一种获取信息的现代化手段。 遥感能迅速及时地获取大量准确客观的地理信息,在获取信息的实时及 时性上以及信息的准确客观性上,传统方法是无法比拟的。遥感信息的准确 客观性表现在客观准确地记录了地表地物的电磁波辐射(反射和发射)特征, 客观实时地反映出地表景观的实况。例如,作为展现遥感信息的遥感图像, 可真实形象地反映地物分布的现状,地物或现象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地物间 相互影响变化的情况。因此,遥感手段的引入,为地理学的区域综合分析, 区域动态分析的进一步深入研究,以及提高成果的实际应用价值和效益提供 了便利和基础。 遥感在提供及时、准确信息上,即可提供可见光波段的信息,又可提供 红外、紫外、微波波段的信息以及多波段信息;可提供图像形式的信息,又 可提供模拟或数字化的数据信息;不但能获得实时的二维平面信息,又能得 到三维空间信息等等。从而使所获地理信息形成多层次、多方式、多侧面全 方位,大大拓宽了地理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为当今地理学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基于遥感信息所具有的难以替代的特点和优越性,遥感信息已成为地理 研究和工作的重要信息来源。但是,在应用遥感信息时,一定要根据地理研 究工作的目的任务,选择适宜的遥感信息,并注意与其它非遥感信息的相互 配合应用,以充分发挥遥感信息在地理研究中的作用,提高地理研究成果的 社会经济效益。 二、遥感已成为地理研究的重要手段和方法 以往地理学传统的工作方法常是从点、线实地观测入手,从点线逐渐过 渡到区域面上的分析研究。现今,由于遥感信息的应用,则可首先从面上区 域分析研究入手,然后有重点地选择若干点线进行野外验证和检查。这样, 不仅大大减少了实地观测的野外工作量,节省了人力财力,提高了效率,而 且也提高了研究工作的精度和质量。 地理学研究的核心是地理区域分析,只有通过地理分析才能了解和掌握 各个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间的关系,以及它们的相互影响及其转化演变的规 律,从而揭示区域的特征,提出改造利用的前景。地理分析的前提是地理信 息,只有建筑在大量丰富准确的地理信息基础上,地理分析才具有意义,才 有实际价值。当前遥感信息作为现代地理学进行地理学分析的重要信息源, 不但为地理分析提供了基础,同时也为地理分析从定性到定量,从静态到动
态,从过程到模式的转化和发展,提供了条件,从而为地理学研究开拓了一 个新的更为广阔的领域。 当前,作为地理学和现代科技相结合产物的地理信息系统(G|S)的兴起 及应用推动和加速了地理学的发展。地理信息系统不仅是一种存贮和管理空 间数据、地理信息的有效工具和手段,也是地理学进行区域分析及综合分析 的重要手段和工具。遥感作为地理信息系统的重要信息源和强有力的信息更 新手段,使地理信息系统的活力和应用大为增强。同时地理信息系统也为遥 感提供各种有用的辅助信息和分析手段等支持,提高了遥感信息的识别和分 类精度,为遥感的应用和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因此,在现代地理学 的科学园地中并蒂开放的两枝科技奇葩——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它们 的相互结合及相互支持,必然为地理学科学园地增光添彩,为地理学的发展 展宏图伟业
态,从过程到模式的转化和发展,提供了条件,从而为地理学研究开拓了一 个新的更为广阔的领域。 当前,作为地理学和现代科技相结合产物的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兴起 及应用推动和加速了地理学的发展。地理信息系统不仅是一种存贮和管理空 间数据、地理信息的有效工具和手段,也是地理学进行区域分析及综合分析 的重要手段和工具。遥感作为地理信息系统的重要信息源和强有力的信息更 新手段,使地理信息系统的活力和应用大为增强。同时地理信息系统也为遥 感提供各种有用的辅助信息和分析手段等支持,提高了遥感信息的识别和分 类精度,为遥感的应用和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因此,在现代地理学 的科学园地中并蒂开放的两枝科技奇葩——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它们 的相互结合及相互支持,必然为地理学科学园地增光添彩,为地理学的发展 一展宏图伟业
第四节遥感的应用 遥感技术自本世纪60年代初兴起并迅速得到发展以来,遥感应用的领域 在不断地扩展。遥感应用从其内容上可概括为资源调查与应用、环境监测评 价、区域分析规划,及全球宏观研究四大领域。 、遥感在资源调查方面的应用 遥感在资源调查中可发挥很大的作用,特别在自然资源调查中,近年来 做了很多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和可观的效益。其主要表现在国民经济建 设中的农业、林业、地质矿产及水利建设等部门中。 (一)在农业、林业方面的应用 遥感在农林方面的应用主要是在农、林土地资源调查、土地利用现状调 查、农林病虫害、土壤干旱、盐化、沙化的调查及监测,以及农作物长势的 监测与估产、森林资源的清查等方面。近年来,在牧场草场资源调查、短中 期农林灾害、农用水资源,以及野生动物生态环境调查等方面也相继开展工 作,取得了成果 遥感在土地资源与土壤调查中,得到广泛应用。遥感加快了调查工作的 进度,工作精度、质量也有很大提高。例如,我国利用560幅陆地卫星图像, 仅用两年时间完成了全国15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分析和量算统计工作,提供了 全国和分省的土地利用基本数据和有关图件。 作物估产是体现遥感在农业方面综合应用的最好例证。自1974年以来 美国、前苏联、阿根廷、中国、日本、印度等国先后进行了不同范围、不同 作物的估产工作。美国对世界小麦产量的估产精度已达90%以上,并扩大到 对玉米、大豆等八种以上作物的估产。我国于1983-1986年在京津冀进行跨 省市的统一网络较大范围冬小麦遥感估产试验,精度也超过90% 遥感在林业上的应用也很广泛。例如,我国近年完成的“三北”防护林 遥感综合调查。在包括西北大部、华北北部和东北西北部总面积为128万平 方公里的“三北”造林一期工程的调查中,完成了对现有防护林类型、分布 面积和保存率;草地数量、质量和分布;土地资源类型、分布、数量及利用 现状的调查。提供了200余幅各类遥感专题系列图,并建成了全区资源与环 境信息系统,为掌握防护林区现状、林区的进一步发展和规划奠定了基础 (二)在地质矿产方面的应用 遥感在地质及其矿产资源方面的应用主要表现在基础地质工作、矿产地 质工作,以及工程地质、地震地质、灾害地质的地质综合调查等方面的应用。 遥感已成为地质矿产调查研究中的一种先进工作手段和重要方法。 遥感图像视域宽阔,客观真实地反映出各种地质现象及其相互间的关 系,形象地反映出区域地质构造,以及区域构造间的空间关系,为跨区域甚 至全球的区域地质研究提供了极有利的条件和基础。例如近年来对雅鲁藏布 江深断裂带的延伸和走向的研究、郯庐断裂的延伸和走向问题的论证,以及 重新修编的1:400万中国构造体系图的工作,都是建立在遥感图像基础上的 新的认识和发现的体现,解决了一些地质学界长期争论或按常规很难解决的 问题。遥感为持不同学术观点的地质学者提供了一个可共同参照的基础,推 动和促进了地质学的发展。 遥感在矿产地质工作中的应用已取得许多成果,获得了一致的好评。例
第四节 遥感的应用 遥感技术自本世纪 60 年代初兴起并迅速得到发展以来,遥感应用的领域 在不断地扩展。遥感应用从其内容上可概括为资源调查与应用、环境监测评 价、区域分析规划,及全球宏观研究四大领域。 一、遥感在资源调查方面的应用 遥感在资源调查中可发挥很大的作用,特别在自然资源调查中,近年来 做了很多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和可观的效益。其主要表现在国民经济建 设中的农业、林业、地质矿产及水利建设等部门中。 (一)在农业、林业方面的应用 遥感在农林方面的应用主要是在农、林土地资源调查、土地利用现状调 查、农林病虫害、土壤干旱、盐化、沙化的调查及监测,以及农作物长势的 监测与估产、森林资源的清查等方面。近年来,在牧场草场资源调查、短中 期农林灾害、农用水资源,以及野生动物生态环境调查等方面也相继开展工 作,取得了成果。 遥感在土地资源与土壤调查中,得到广泛应用。遥感加快了调查工作的 进度,工作精度、质量也有很大提高。例如,我国利用 560 幅陆地卫星图像, 仅用两年时间完成了全国 15 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分析和量算统计工作,提供了 全国和分省的土地利用基本数据和有关图件。 作物估产是体现遥感在农业方面综合应用的最好例证。自 1974 年以来, 美国、前苏联、阿根廷、中国、日本、印度等国先后进行了不同范围、不同 作物的估产工作。美国对世界小麦产量的估产精度已达 90%以上,并扩大到 对玉米、大豆等八种以上作物的估产。我国于 1983—1986 年在京津冀进行跨 省市的统一网络较大范围冬小麦遥感估产试验,精度也超过 90%。 遥感在林业上的应用也很广泛。例如,我国近年完成的“三北”防护林 遥感综合调查。在包括西北大部、华北北部和东北西北部总面积为 128 万平 方公里的“三北”造林一期工程的调查中,完成了对现有防护林类型、分布、 面积和保存率;草地数量、质量和分布;土地资源类型、分布、数量及利用 现状的调查。提供了 200 余幅各类遥感专题系列图,并建成了全区资源与环 境信息系统,为掌握防护林区现状、林区的进一步发展和规划奠定了基础。 (二)在地质矿产方面的应用 遥感在地质及其矿产资源方面的应用主要表现在基础地质工作、矿产地 质工作,以及工程地质、地震地质、灾害地质的地质综合调查等方面的应用。 遥感已成为地质矿产调查研究中的一种先进工作手段和重要方法。 遥感图像视域宽阔,客观真实地反映出各种地质现象及其相互间的关 系,形象地反映出区域地质构造,以及区域构造间的空间关系,为跨区域甚 至全球的区域地质研究提供了极有利的条件和基础。例如近年来对雅鲁藏布 江深断裂带的延伸和走向的研究、郯 断裂的延伸和走向问题的论证,以及 重新修编的 1∶400 万中国构造体系图的工作,都是建立在遥感图像基础上的 新的认识和发现的体现,解决了一些地质学界长期争论或按常规很难解决的 问题。遥感为持不同学术观点的地质学者提供了一个可共同参照的基础,推 动和促进了地质学的发展。 遥感在矿产地质工作中的应用已取得许多成果,获得了一致的好评。例
如,我国地矿系统采用遥感地质调查方法,在小秦岭金矿田地区划分出线性 构造1030条,环形构造138个,古采峒1000余处;综合化探、物探成果提 出13个远景地段。经检查发现含金石英脉带、蚀变构造带22条,已见金矿 3处,全部工作仅历时一年时间。又如:煤田总公司在东北大兴安岭西坡, 采用遥感地质方法圈定出17个含煤盆地,其中4个属新发现,新增储量540 亿吨。类似的实例不胜枚举,遥感地质方法已成为矿产地质工作的重要方法。 工程地质、地震地质、水文地质以及灾害地质等综合地质调查中也广泛 地应用了遥感这一现代化手段。仅在1980-1985年期间,地矿部遥感地质工 作者就为较大工程做了工程稳定性评价课题13个,研究大型滑坡4个。地矿 部遥感中心在长江三峡的重庆至宜昌间先后进行了彩色及侧视雷达成像飞 行。利用获得的资料对三峡库区进行了详细的工程地质判读分析,对新滩坡 体的形态、形成机理及发展趋势作了较为详细的分析,为国家提供了有关三 峡工程建设的基础资料。 基于遥感在地质矿产调查中广泛的应用以及取得的显著效益,我国地勘 部门相继成立了专业的遥感应用和科研机构,遥感地质队伍也不断扩大,成 果累累,展现出遥感在地质矿产资源方面美好的发展前景。 (三)在水文、水资源方面的应用 遥感在水文水资源方面的应用,如水资源的调查、流域规划、水土流失 调查、冰雪监测、海口海岸带及浅海地形调查、海洋调查硏究等方面,都能 发挥重要作用。特别是在人类足迹难以到达的荒凉地区,遥感技术可成为水 文水资源调查的有效手段。例如,我国青藏高原在以往300年来先后经历了 150多次探险考察,曾查出500多个湖泊,而近年来采用航空像片、卫星图 像判读,不仅对这些湖泊的面积、形状进行了修正定位,而且还补充了地面 考察或地图上未标明的300多个湖泊 遥感图像,特别是红外遥感图像在识别含水层、判断充水断层、查明富 水地段位置方面是很有利的。例如,美国在夏威夷群岛,利用红外遥感发现 了200多处地下淡水出露点,从而解决了该岛对淡水的需求。我国在大连地 区开展航空热红外遥感试验,在该地区沿海共发现22处从未有历史记录的淡 水泉点,通过对这些泉点的分析,确定了地下淡水排泄地段,为解决沿海地 区人畜饮水水源提供了一个重要途径 利用遥感图像进行海岸带岸线测量、河口及近岸悬浮泥沙运移,以及海 洋环境监测,诸如海水温度、盐度、水深、洋流、波浪、潮汐等海洋诸要素 的测量,都可发挥重要作用,对海洋的开发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遥感图像 可提供大尺度、现实性强、多层次、全天候、客观逼真的丰富信息,为海洋 研究及指导海洋渔业生产提供了基础。 遥感在环境监测评价及对抗自然灾害方面的应用 (一)在环境监测方面的应用 遥感在环境监测中主要是利用遥感提供的瞬间成像的大范围图像,对大 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地污染以及海洋污染等进行监测。由于遥感所提供的 信息快速及时,现实性好,以及真实客观、形象的特点,可实时地了解和掌 握污染源的位置、污染物的性质、污染物的动态变化,以及污染对环境的影 响,为及时采取防护或疏导措施,以及环境评价提供了基础。例如,地矿部 水文方法队与地质遥感中心合作,对长江下游苏州河口至吴凇口的水污染现
如,我国地矿系统采用遥感地质调查方法,在小秦岭金矿田地区划分出线性 构造 1030 条,环形构造 138 个,古采峒 1000 余处;综合化探、物探成果提 出 13 个远景地段。经检查发现含金石英脉带、蚀变构造带 22 条,已见金矿 3 处,全部工作仅历时一年时间。又如:煤田总公司在东北大兴安岭西坡, 采用遥感地质方法圈定出 17 个含煤盆地,其中 4 个属新发现,新增储量 540 亿吨。类似的实例不胜枚举,遥感地质方法已成为矿产地质工作的重要方法。 工程地质、地震地质、水文地质以及灾害地质等综合地质调查中也广泛 地应用了遥感这一现代化手段。仅在 1980—1985 年期间,地矿部遥感地质工 作者就为较大工程做了工程稳定性评价课题 13 个,研究大型滑坡 4 个。地矿 部遥感中心在长江三峡的重庆至宜昌间先后进行了彩色及侧视雷达成像飞 行。利用获得的资料对三峡库区进行了详细的工程地质判读分析,对新滩坡 体的形态、形成机理及发展趋势作了较为详细的分析,为国家提供了有关三 峡工程建设的基础资料。 基于遥感在地质矿产调查中广泛的应用以及取得的显著效益,我国地勘 部门相继成立了专业的遥感应用和科研机构,遥感地质队伍也不断扩大,成 果累累,展现出遥感在地质矿产资源方面美好的发展前景。 (三)在水文、水资源方面的应用 遥感在水文水资源方面的应用,如水资源的调查、流域规划、水土流失 调查、冰雪监测、海口海岸带及浅海地形调查、海洋调查研究等方面,都能 发挥重要作用。特别是在人类足迹难以到达的荒凉地区,遥感技术可成为水 文水资源调查的有效手段。例如,我国青藏高原在以往 300 年来先后经历了 150 多次探险考察,曾查出 500 多个湖泊,而近年来采用航空像片、卫星图 像判读,不仅对这些湖泊的面积、形状进行了修正定位,而且还补充了地面 考察或地图上未标明的 300 多个湖泊。 遥感图像,特别是红外遥感图像在识别含水层、判断充水断层、查明富 水地段位置方面是很有利的。例如,美国在夏威夷群岛,利用红外遥感发现 了 200 多处地下淡水出露点,从而解决了该岛对淡水的需求。我国在大连地 区开展航空热红外遥感试验,在该地区沿海共发现 22 处从未有历史记录的淡 水泉点,通过对这些泉点的分析,确定了地下淡水排泄地段,为解决沿海地 区人畜饮水水源提供了一个重要途径。 利用遥感图像进行海岸带岸线测量、河口及近岸悬浮泥沙运移,以及海 洋环境监测,诸如海水温度、盐度、水深、洋流、波浪、潮汐等海洋诸要素 的测量,都可发挥重要作用,对海洋的开发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遥感图像 可提供大尺度、现实性强、多层次、全天候、客观逼真的丰富信息,为海洋 研究及指导海洋渔业生产提供了基础。 二、遥感在环境监测评价及对抗自然灾害方面的应用 (一)在环境监测方面的应用 遥感在环境监测中主要是利用遥感提供的瞬间成像的大范围图像,对大 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地污染以及海洋污染等进行监测。由于遥感所提供的 信息快速及时,现实性好,以及真实客观、形象的特点,可实时地了解和掌 握污染源的位置、污染物的性质、污染物的动态变化,以及污染对环境的影 响,为及时采取防护或疏导措施,以及环境评价提供了基础。例如,地矿部 水文方法队与地质遥感中心合作,对长江下游苏州河口至吴凇口的水污染现
状做了调查研究,他们利用航空热红外扫描图像,共判读出异常点29处,绘 制了约25公里江段的污染判读图。他们还对北起大连,南至海南岛海岸沿线 的港口及海上平台对海水的污染情况进行了航空红外监测,为国家海洋局执 法提供了依据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是一项规模宏大、技术复杂、具有重大经济效益 和社会效益的巨大工程,但是,在长江干流上兴建三峡大坝,必将对其生态、 环境及社会产生深刻地影响。为此,在系统地开展三峡工程对生态与环境的 影响及其对策的研究中,以及在实地调查工作中都采用了遥感综合分析的方 法,充分发挥了遥感在三峡环境论证与信息储备中的作用。并在库区环境本 底调查、环境演变分析、环境动态监测等方面取得许多明显成效,为我国三 峡工程的科学决策提供了可靠的资料和基础。 近年来,我国相继在长春、太原、北京、天津、广州等大中城市,利用 航空遥感进行城市环境的监测和评价,这标志着我国遥感在环境监测方面的 应用正向更为广泛深入的方向发展。 (二)在对抗自然灾害中的应用 自然灾害是指环境异常或环境的突发性变化,给人类生活和生存带来的 灾难。近年来遥感技术在预报灾害方面取得很多重要成就,成为预报自然灾 害的有力工具和手段 气象卫星当前已进入业务性运转,形成多层次的预报网络,在灾害性天 气监测、天气分析预报、气象研究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国“风 云一号”“风云二号”气象卫星的研制和相继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的气象 预报技术已从单项、短期、小范围的预报发展成综合性、中长期、大范围的 准确预报。为我国的旱情、洪水,以及滑坡、泥石流和病虫害的准确预报提 供了可靠资料,为采取减灾措施提供了可靠基础。 森林火灾一直是威胁林业建设的重要灾害之一,早在70年代,我国就进 行机载遥感一林火探测实验,在3000米高空通过热红外传感器可发现地面 0.1平方米的火源。1987年5月,黑龙江省大兴安岭森林特大火灾中,遥感 在准确确定火源位置、范围,以及火源蔓延趋势,为扑灭大火提供及时准确 的火情信息上,以及在监测火势发展,灾后评估火灾损失和恢复重建规划方 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获得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近年来,在利用多时相遥感资料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黄土高原水土流 失进行综合调查和研究;利用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监测地壳及其板块 的运动,进行大区域的地球动力学研究,探索地震的发生机理,进行地震的 中长期预报;利用多时相大比例尺航空遥感图像结合气象预报资料和地面勘 查进行滑坡、泥石流的调查与监测,保障重点工程及铁路沿线的安全;以及 利用远距离卫星通讯技术,提高灾害预报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为救灾和决策 提供依据等方面,都取得很大成效和重大的进展。 三、遥感在区域分析及建设规划方面的应用 遥感图像是地表面一定区域景观的真实、客观的记录和形象显示。地理 学区域分析亦充分利用和发挥了遥感图像的这一特点和优势,成为遥感在地 理学应用的重要方面。例如,我国早期开展的滕冲、长春、新疆及长江中下 游地区的遥感试验,以及近年来开展的黄土高原遥感综合调查,“三北”防 护林遥感综合调查等大型遥感工程中,都是以遥感区域分析为先导,以区域
状做了调查研究,他们利用航空热红外扫描图像,共判读出异常点 29 处,绘 制了约 25 公里江段的污染判读图。他们还对北起大连,南至海南岛海岸沿线 的港口及海上平台对海水的污染情况进行了航空红外监测,为国家海洋局执 法提供了依据。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是一项规模宏大、技术复杂、具有重大经济效益 和社会效益的巨大工程,但是,在长江干流上兴建三峡大坝,必将对其生态、 环境及社会产生深刻地影响。为此,在系统地开展三峡工程对生态与环境的 影响及其对策的研究中,以及在实地调查工作中都采用了遥感综合分析的方 法,充分发挥了遥感在三峡环境论证与信息储备中的作用。并在库区环境本 底调查、环境演变分析、环境动态监测等方面取得许多明显成效,为我国三 峡工程的科学决策提供了可靠的资料和基础。 近年来,我国相继在长春、太原、北京、天津、广州等大中城市,利用 航空遥感进行城市环境的监测和评价,这标志着我国遥感在环境监测方面的 应用正向更为广泛深入的方向发展。 (二)在对抗自然灾害中的应用 自然灾害是指环境异常或环境的突发性变化,给人类生活和生存带来的 灾难。近年来遥感技术在预报灾害方面取得很多重要成就,成为预报自然灾 害的有力工具和手段。 气象卫星当前已进入业务性运转,形成多层次的预报网络,在灾害性天 气监测、天气分析预报、气象研究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国“风 云一号”“风云二号”气象卫星的研制和相继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的气象 预报技术已从单项、短期、小范围的预报发展成综合性、中长期、大范围的 准确预报。为我国的旱情、洪水,以及滑坡、泥石流和病虫害的准确预报提 供了可靠资料,为采取减灾措施提供了可靠基础。 森林火灾一直是威胁林业建设的重要灾害之一,早在 70 年代,我国就进 行机载遥感—林火探测实验,在 3000 米高空通过热红外传感器可发现地面 0.1 平方米的火源。1987 年 5 月,黑龙江省大兴安岭森林特大火灾中,遥感 在准确确定火源位置、范围,以及火源蔓延趋势,为扑灭大火提供及时准确 的火情信息上,以及在监测火势发展,灾后评估火灾损失和恢复重建规划方 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获得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近年来,在利用多时相遥感资料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黄土高原水土流 失进行综合调查和研究;利用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监测地壳及其板块 的运动,进行大区域的地球动力学研究,探索地震的发生机理,进行地震的 中长期预报;利用多时相大比例尺航空遥感图像结合气象预报资料和地面勘 查进行滑坡、泥石流的调查与监测,保障重点工程及铁路沿线的安全;以及 利用远距离卫星通讯技术,提高灾害预报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为救灾和决策 提供依据等方面,都取得很大成效和重大的进展。 三、遥感在区域分析及建设规划方面的应用 遥感图像是地表面一定区域景观的真实、客观的记录和形象显示。地理 学区域分析亦充分利用和发挥了遥感图像的这一特点和优势,成为遥感在地 理学应用的重要方面。例如,我国早期开展的滕冲、长春、新疆及长江中下 游地区的遥感试验,以及近年来开展的黄土高原遥感综合调查,“三北”防 护林遥感综合调查等大型遥感工程中,都是以遥感区域分析为先导,以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