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生态因子作用分析 、生态因子作用的几个特点 综合性:自然界任何生态因子都不是独立的。 2.非等价性:各种生态因子的作用不同,有主导 因子和从属因子。 3.不可替代性和互补性:任何生态因子都不可缺 少,无法替代,但是,数量的不足可以由其它因子 定程度补偿。 4.阶段性:生物的不同发育阶段,各生态因子的 作用不同。 5.直接性和间接性: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可以 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
一、生态因子作用的几个特点 1. 综合性:自然界任何生态因子都不是独立的。 2. 非等价性:各种生态因子的作用不同,有主导 因子和从属因子。 3. 不可替代性和互补性:任何生态因子都不可缺 少,无法替代,但是,数量的不足可以由其它因子一 定程度补偿。 4. 阶段性:生物的不同发育阶段,各生态因子的 作用不同。 5. 直接性和间接性: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可以 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 第四节 生态因子作用分析
、生态因子作用的基本原理 (一)、生物对生态因子的耐受限度 1.限制因子( Limiting Factor) 在众多的生态(环境)因子中, 任何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极限, 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的 因子,叫做限制因子
二、生态因子作用的基本原理 (一)、生物对生态因子的耐受限度 1.限制因子(Limiting Factor) 在众多的生态(环境)因子中, 任何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极限, 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的 因子,叫做限制因子
生物种的时受性限度图解(s:18) 耐受性下限 耐受性上限 不能耐受区生理受抑制 最适区 生理受抑制不能耐受区 种群数量 种群消失数量很低 数量最高 数量很低种群消失 环境梯度
(二).利比希最低因子定律( Liebigs law of minimum) 利比希( Justus Liebig是19世纪德国的农业化 学家,1840年,发现谷物的产量常不是受常量营养 物质(N、P、K等)所限制,而是取决于植物必需 的微量元素(B、Mg、Fe等)。 “植物的生长取决于处在最小量状 态的营养成分”。被称之为最低因子定律。 每种植物都需要一定种类和数量的营养 物质,缺乏一种,植物会死亡,一种处在最 小量时,生长最少
利比希(Justus Liebig)是19世纪德国的农业化 学家,1840年,发现谷物的产量常不是受常量营养 物质(N、P、K等)所限制,而是取决于植物必需 的微量元素(B、Mg、Fe等)。 “植物的生长取决于处在最小量状 态的营养成分” 。被称之为最低因子定律。 每种植物都需要一定种类和数量的营养 物质,缺乏一种,植物会死亡,一种处在最 小量时,生长最少。 (二). 利比希最低因子定律(Liebig's law of minimum)
(三).谢尔福德的耐受性定律 (Shelford 's law of tolerance 生态因子不仅处在最小量时可能成为限制因子, 过量时也同样可能成为限制因子。 美国生态学家谢尔福德(1913)提出了耐受性定 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 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 受限度时,就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耐受性定律是最低因子定律的进一步发展,表现 在(1)考虑了生态因子的上限;(2)不仅估计了生 态因子量的变化,还估计了生物本身的耐受性问题; (3)允许生态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替代和补偿等)
生态因子不仅处在最小量时可能成为限制因子, 过量时也同样可能成为限制因子。 美国生态学家谢尔福德(1913)提出了耐受性定 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 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 受限度时,就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 耐受性定律是最低因子定律的进一步发展,表现 在(1)考虑了生态因子的上限;(2)不仅估计了生 态因子量的变化,还估计了生物本身的耐受性问题; (3)允许生态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替代和补偿等)。 (三). 谢尔福德的耐受性定律 (Shelford'slaw of toler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