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如“千里冰封,万里雪飘”,难道千里万里,就都是冰雪? (二)文章思路 本文介绍古尔德作了两篇文章。在第一篇文章中,古尔德介绍了一场“战争”,实际上是 场论争。为了说得形象一点,才用了“战争”这样的字眼。文章的题目叫做《硕大的脑袋, 狭小的心灵》。在第二篇文章中,古尔德研究了从十世纪三十年代以来,米老鼠形体比例的 变化。这篇文章叫做《从生物学的角度向米老鼠致敬》。第一篇是研究著名科学家、文学家 的大脑容量和智慧的关系的,而另一篇是研究米老鼠的脑袋与其躯体关系的。作者并不是被 动地介绍两篇文章,而是从两篇文章中,把科学、文学泰斗与米老鼠的悬殊区别加以淡化, 提炼出一个共同点来,不管是研究科学家、文学家的脑袋或是米老鼠的躯体,其成功都在于 精确的数字。文章的题目就是“科学家的数字武器”。 (三)文章人物理解 这是一篇讲科学知识的文章,与前面一篇相比,更像是小品,它涉及的题材小,文章的篇幅 也不大。文章里有许多外国人的名字,可能成为学生准确理解的障碍。教师应该把这些人物 关系理清楚。在所有的人物中,关键的是古尔德。这个人是主角,其他人物都是他的科普文 章中的,不要把他和文章中那些人物混为一谈 (四)写作特点 文章简洁明了运用数字说明方法体现说明道理。文章问题提得很干脆,把一切具体的情景排 除掉,直截了当地提出:脑袋的大小与智力有没有关系。然后提出研究的对象是居维叶的头 颅。为了说明自己理论的正确,双方都用了数据。赞成智慧与脑容量成正比的一方,拿出数 据,说居维叶的脑重量是1830克,比人的平均脑容量多了400克。而反对者的数据是,居 维叶的帽子并不比别人的大多少。二者争论,数据比较确切的正方取得了胜利。 表达·交流”综合实际:意趣 学习意图 1.初步了解“意”在写作中的重要性 2.懂得在一篇文章中,“意”必须单一、集中 3.初步懂得什么是“意趣”,如何寻求属于自己的“意趣 二.教师建议 (一)“立意”与谋篇 意”就是主题、论点、中心。“意”,像一条红线,体现了文章的基本意图:统帅着整篇的 枝叶,决定着结构的方式、先后和详略。一切优秀的作品,都是深邃的主题与高超的表现技 巧的统一。历代的写作名家,都重视“立意”,立意的过程,就是思索主题的过程。“意犹帅 也”,“文以意为主”,要“以文传意”“文能达意”。所以,没有明确主题的文章,像是没有 灵魂的行尸走肉。 初学写作经常会在提炼主题上出毛病,例如,信天游,漫无中心;多头绪,主从不分;不点 睛,含义不清:落俗套,立意不新:乱拔髙,观点材料分家等等。出现这些问题,往往是由 于“意在笔后”:事先没有认真思考,脑子还处于朦胧状态,就仓促动笔。要解决这个问题, 就得反其道而行:“意在笔先”,让笔头跟着主题转。在动笔之前,先从掌握到手的素材出发, 把写作意图、文章主题搞清楚,并且围绕这意图、主题通盘构思、全面谋划,待到思虑成熟, 写下提纲,或是打好了腹稿,方可提笔。也就是说,要围绕某一意图去回忆、搜集素材,从 素材中概括、选择出主题,再扣紧主题筛选题材(即意图一一素材—一主题一一题材)。这 是一个复杂过程,往往不是一步到位的,而须经过多次的反复,不应简单直截地按照朦胧的 意图就开始写文章。 (二)文章思路与主题 主题不是贴附在事物表面的现象,而是包含在事物内部的精髓。确立主题(立意),实质上
6 再如“千里冰封,万里雪飘”,难道千里万里,就都是冰雪? (二)文章思路 本文介绍古尔德作了两篇文章。在第一篇文章中,古尔德介绍了一场“战争”,实际上是一 场论争。为了说得形象一点,才用了“战争”这样的字眼。文章的题目叫做《硕大的脑袋, 狭小的心灵》。在第二篇文章中,古尔德研究了从十世纪三十年代以来,米老鼠形体比例的 变化。这篇文章叫做《从生物学的角度向米老鼠致敬》。第一篇是研究著名科学家、文学家 的大脑容量和智慧的关系的,而另一篇是研究米老鼠的脑袋与其躯体关系的。作者并不是被 动地介绍两篇文章,而是从两篇文章中,把科学、文学泰斗与米老鼠的悬殊区别加以淡化, 提炼出一个共同点来,不管是研究科学家、文学家的脑袋或是米老鼠的躯体,其成功都在于 精确的数字。文章的题目就是“科学家的数字武器”。 (三)文章人物理解 这是一篇讲科学知识的文章,与前面一篇相比,更像是小品,它涉及的题材小,文章的篇幅 也不大。文章里有许多外国人的名字,可能成为学生准确理解的障碍。教师应该把这些人物 关系理清楚。在所有的人物中,关键的是古尔德。这个人是主角,其他人物都是他的科普文 章中的,不要把他和文章中那些人物混为一谈。 (四)写作特点 文章简洁明了运用数字说明方法体现说明道理。文章问题提得很干脆,把一切具体的情景排 除掉,直截了当地提出:脑袋的大小与智力有没有关系。然后提出研究的对象是居维叶的头 颅。为了说明自己理论的正确,双方都用了数据。赞成智慧与脑容量成正比的一方,拿出数 据,说居维叶的脑重量是 1830 克,比人的平均脑容量多了 400 克。而反对者的数据是,居 维叶的帽子并不比别人的大多少。二者争论,数据比较确切的正方取得了胜利。 “表达·交流”综合实际:意 趣 一. 学习意图 1. 初步了解“意”在写作中的重要性。 2. 懂得在一篇文章中,“意”必须单一、集中。 3. 初步懂得什么是“意趣”,如何寻求属于自己的“意趣”。 二. 教师建议 (一)“立意”与谋篇 “意”就是主题、论点、中心。“意”,像一条红线,体现了文章的基本意图;统帅着整篇的 枝叶,决定着结构的方式、先后和详略。一切优秀的作品,都是深邃的主题与高超的表现技 巧的统一。历代的写作名家,都重视“立意”,立意的过程,就是思索主题的过程。“意犹帅 也”,“文以意为主”,要“以文传意”“文能达意”。所以,没有明确主题的文章,像是没有 灵魂的行尸走肉。 初学写作经常会在提炼主题上出毛病,例如,信天游,漫无中心;多头绪,主从不分;不点 睛,含义不清;落俗套,立意不新;乱拔高,观点材料分家等等。出现这些问题,往往是由 于“意在笔后”:事先没有认真思考,脑子还处于朦胧状态,就仓促动笔。要解决这个问题, 就得反其道而行:“意在笔先”,让笔头跟着主题转。在动笔之前,先从掌握到手的素材出发, 把写作意图、文章主题搞清楚,并且围绕这意图、主题通盘构思、全面谋划,待到思虑成熟, 写下提纲,或是打好了腹稿,方可提笔。也就是说,要围绕某一意图去回忆、搜集素材,从 素材中概括、选择出主题,再扣紧主题筛选题材(即意图——素材——主题——题材)。这 是一个复杂过程,往往不是一步到位的,而须经过多次的反复,不应简单直截地按照朦胧的 意图就开始写文章。 (二)文章思路与主题 主题不是贴附在事物表面的现象,而是包含在事物内部的精髓。确立主题(立意),实质上
是综合运用多种能力的思维活动。它要借助于敏锐的感受力,丰富的想象力,严密的综合力 深刻的思辨力,通过对事物的剖析,苦心探寻,才能实现。立意,是作者思想与素材在一定 高度、深度上和谐地结合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 1探意(思路:表——里),即深挖掘——透过现象探寻本质。在采集素材的同时,就要透 过现象去思索蕴涵在素材之中的思想。要善于在平凡的事物中发现不平凡的意义。每个素材 都蕴涵着一定的主题。同一素材,从不同角度去思索,可能在不同层次上发掘出不止一种的 主题 2.炼意(思路:杂—一精),即立主题—一舍去芜杂抓住精髓。从杂多的角度、主题中,经 过比较,筛选出最佳角度,进而提炼出最佳主题。这样的主题,应是一种正确、深刻而又新 鲜的认识,一种通过个性反映共性的独到见解;它既最恰切地概括了全部素材,又最真诚地 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3.驭意(思路:点一一线),即定走向——一脉贯通驾驭全文。 把提炼出的主题,从文章的起点坚持到文章的终点。它犹如金线串珍珠,是一条贯穿在材料 之中、段落之间、层次之间的思想脉络,必须一线到底,贯通全文,不可中途偏题、离题, 变更走向 般来说,一篇文章只能有一种“意”(基本目的、意图)。例如《人民科学家的精神风采》 虽然讲到了抵制不正之风、爱国、对金钱的淡漠、淡于“官位”“待遇”等,但是,这些方 面都围绕着一个“意”,就是“坦荡无私的精神风采”。一篇文章能把一种“意”表达清楚就 不错了,“意”多乱文,两个以上的“意”会互相干扰,造成表现的混乱,读来也就不知所 云。对于初中生来说,要努力避免想到什么说什么 (三)意趣的探寻 文章的“意”,从传播的角度说,不只是一种意思或见解的表达,干巴巴的,毫无生气,而 最好具有内在生动性、情感性、趣味性。使读者能感受到所传达的内容,包含着作者生命的 融入和精神的感奋,从而产生阅读的快感和冲动。也就是要追求有“意趣”。有意趣的文章, 不止是表面的好玩、有趣,往往更重要的是拥有实质上的韵味。如《梁思成的故事》,讲述 的是一个拥有了“建筑的灵魂”的人,一个将自己与古建筑融为一体、具有人类视野的人 “我也是辽代的一块木头!”这一点睛之笔,其“意”耐人寻味,诱人、感人、动人 给人以无尽的联想、思考和感叹,这便是文章的“意趣”所在。 意趣,不是写人叙事类文章的专利,在议论说明类的文章中,也是一种必要与可能的追求。 例如《科学家的数字武器》,这是一篇说明为主的文章,作者就把“数字武器”这个“意”, 论说得很有趣:通过讲述布鲁卡与古尔德对人脑袋大小与智力的关系的争论,描述古尔德对 数字的“自相矛盾”的态度与行为,以米老鼠身体各部位的比例的增加,论证“幼态持续学 说”,不但说清了科学家怎样使用数字武器,而且证明了数字武器的作用与局限,文章显得 意趣盎然。 课后反思
7 是综合运用多种能力的思维活动。它要借助于敏锐的感受力,丰富的想象力,严密的综合力, 深刻的思辨力,通过对事物的剖析,苦心探寻,才能实现。立意,是作者思想与素材在一定 高度、深度上和谐地结合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 1.探意(思路:表——里),即深挖掘——透过现象探寻本质。在采集素材的同时,就要透 过现象去思索蕴涵在素材之中的思想。要善于在平凡的事物中发现不平凡的意义。每个素材 都蕴涵着一定的主题。同一素材,从不同角度去思索,可能在不同层次上发掘出不止一种的 主题。 2.炼意(思路:杂——精),即立主题——舍去芜杂抓住精髓。从杂多的角度、主题中,经 过比较,筛选出最佳角度,进而提炼出最佳主题。这样的主题,应是一种正确、深刻而又新 鲜的认识,一种通过个性反映共性的独到见解;它既最恰切地概括了全部素材,又最真诚地 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3. 驭意(思路:点——线),即定走向——一脉贯通驾驭全文。 把提炼出的主题,从文章的起点坚持到文章的终点。它犹如金线串珍珠,是一条贯穿在材料 之中、段落之间、层次之间的思想脉络,必须一线到底,贯通全文,不可中途偏题、离题, 变更走向。 一般来说,一篇文章只能有一种“意”(基本目的、意图)。例如《人民科学家的精神风采》, 虽然讲到了抵制不正之风、爱国、对金钱的淡漠、淡于“官位”“待遇”等,但是,这些方 面都围绕着一个“意”,就是“坦荡无私的精神风采”。一篇文章能把一种“意”表达清楚就 不错了,“意”多乱文,两个以上的“意”会互相干扰,造成表现的混乱,读来也就不知所 云。对于初中生来说,要努力避免想到什么说什么。 (三)意趣的探寻 文章的“意”,从传播的角度说,不只是一种意思或见解的表达,干巴巴的,毫无生气,而 最好具有内在生动性、情感性、趣味性。使读者能感受到所传达的内容,包含着作者生命的 融入和精神的感奋,从而产生阅读的快感和冲动。也就是要追求有“意趣”。有意趣的文章, 不止是表面的好玩、有趣,往往更重要的是拥有实质上的韵味。如《梁思成的故事》,讲述 的是一个拥有了“建筑的灵魂”的人,一个将自己与古建筑融为一体、具有人类视野的人, ——“我也是辽代的一块木头!”这一点睛之笔,其“意”耐人寻味,诱人、感人、动人, 给人以无尽的联想、思考和感叹,这便是文章的“意趣”所在。 意趣,不是写人叙事类文章的专利,在议论说明类的文章中,也是一种必要与可能的追求。 例如《科学家的数字武器》,这是一篇说明为主的文章,作者就把“数字武器”这个“意”, 论说得很有趣:通过讲述布鲁卡与古尔德对人脑袋大小与智力的关系的争论,描述古尔德对 数字的“自相矛盾”的态度与行为,以米老鼠身体各部位的比例的增加,论证“幼态持续学 说”,不但说清了科学家怎样使用数字武器,而且证明了数字武器的作用与局限,文章显得 意趣盎然。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