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横断面 5.1-般规定 5.1.1横断面设计应按道路等级、服务功能、交通特性,结合各种控制条件,在规划红线宽 度范围内合理布设。 5.1.2横断面设计应满足远期交通功能需要。分期修建时应近远期结合,使近期工程成为远 期工程的组成部分,并应预留管线位置,控制道路用地,给远期实施留有余地。城市建成区 道路不宜分期修建。 5.13改建道路应采取工程措施与道路交通管理相结合的方法布设横断面, 5.2横断面布置 5.21横断面可分为单幅路、两幅路、三幅路、四幅路及特殊形式的断面(图5.2.1)。 (a)单幅路 (b)两幅路 (c)三幅路 11
11 5 横断面 5.1 一般规定 5.1.1 横断面设计应按道路等级、服务功能、交通特性,结合各种控制条件,在规划红线宽 度范围内合理布设。 5.1.2 横断面设计应满足远期交通功能需要。分期修建时应近远期结合,使近期工程成为远 期工程的组成部分,并应预留管线位置,控制道路用地,给远期实施留有余地。城市建成区 道路不宜分期修建。 5.1.3 改建道路应采取工程措施与道路交通管理相结合的方法布设横断面。 5.2 横断面布置 5.2.1 横断面可分为单幅路、两幅路、三幅路、四幅路及特殊形式的断面(图 5.2.1)。 (a) 单幅路 (b) 两幅路 (c) 三幅路
包.w省, (d)四幅路 图52.1横断面形式 5.22当快速路两侧设置辅路时,应采用四幅路:当两侧不设置辅路时,应采用两幅路 523主干路宜采用四幅路或三幅路:次干路宜采用单幅路或两幅路,支路宜采用单幅路。 52.4对设置公交专用车道的道路,横断面布置应结合公交专用车道位置和类型全断面综合 考虑,并应优先布置公交专用车道。 5.2.5同一条道路宜采用相同形式的横断面。当道路横断面变化时,应设置过渡段。 5.2.6桥梁与隧道横断面形式、车行道及路缘带宽度应与路段相同。 5.2.7特大桥、大中桥分隔带宽度可适当缩窄,但应满足设置桥梁防护设施的要求。 5.3横断面组成及宽度 5.3.1横断面宜由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分车带、设施带、绿化带等组成,特殊 断面还可包括应急车道、路肩和排水沟等。 5.3.2机动车道宽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1一条机动车道最小宽度应符合表532的规定 表5.32一条机动车车道最小宽度 设计速度(k/h) 车型及车道类列 360 ≤60 大型车或混行车道(m】 3.75 3.50 小客车专用车道(m) 3.50 33g 2机动车道路面宽度应包括车行道宽度及两侧路缘带宽度,单幅路及三幅路采用中间分 隔物或双黄线分隔对向交通时,机动车道路面宽度还应包括分隔物或双黄线的宽度 5.33非机动车道宽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1一条非机动车道宽度应符合表533的规定。 表5.3.3一条非机动车道宽度 车辆种类 自行车 三轮车 非机动车道宽度(m) 10 20 12
12 (d)四幅路 图 5.2.1 横断面形式 5.2.2 当快速路两侧设置辅路时,应采用四幅路;当两侧不设置辅路时,应采用两幅路。 5.2.3 主干路宜采用四幅路或三幅路;次干路宜采用单幅路或两幅路,支路宜采用单幅路。 5.2.4 对设置公交专用车道的道路,横断面布置应结合公交专用车道位置和类型全断面综合 考虑,并应优先布置公交专用车道。 5.2.5 同一条道路宜采用相同形式的横断面。当道路横断面变化时,应设置过渡段。 5.2.6 桥梁与隧道横断面形式、车行道及路缘带宽度应与路段相同。 5.2.7 特大桥、大中桥分隔带宽度可适当缩窄,但应满足设置桥梁防护设施的要求。 5.3 横断面组成及宽度 5.3.1 横断面宜由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分车带、设施带、绿化带等组成,特殊 断面还可包括应急车道、路肩和排水沟等。 5.3.2 机动车道宽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一条机动车道最小宽度应符合表 5.3.2 的规定。 表 5.3.2 一条机动车车道最小宽度 设计速度(km/h) 车型及车道类型 >60 ≤60 大型车或混行车道(m) 3.75 3.50 小客车专用车道(m) 3.50 3.25 2 机动车道路面宽度应包括车行道宽度及两侧路缘带宽度,单幅路及三幅路采用中间分 隔物或双黄线分隔对向交通时,机动车道路面宽度还应包括分隔物或双黄线的宽度。 5.3.3 非机动车道宽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一条非机动车道宽度应符合表 5.3.3 的规定。 表 5.3.3 一条非机动车道宽度 车辆种类 自行车 三轮车 非机动车道宽度(m) 1.0 2.0
2与机动车道合并设置的非机动车道,车道数单向不应小于2条,宽度不应小于2.5m 3非机动车专用道路面宽度应包括车道宽度及两侧路缘带宽度,单向不宜小于3.5m,双 向不宜小于45m。 5.34路侧带可由人行道、绿化带、设施带等组成(图5.34),路侧带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 定: 图5.3.4路侧带 1人行道宽度必须满足行人安全顺畅通过的要求,并应设置无障碍设施。人行道最小宽 度应符合表5.3.4的规定。 表5.3.4人行道最小宽度 项目 人行道最小宽度(m) 一般值 最小值 各级道路 3.0 20 商业或公共场所集中路段 5.0 40 火车站、码头附近路良 5.0 4.0 长途汽车站 4.0 3.0 2绿化带的宽度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C刀75的相关要 求。 3设施带宽度应包括设置护栏、照明灯柱、标志牌、信号灯、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等的要 求,各种设施布局应综合考虑。设施带可与绿化带结合设置,但应避免各种设施与树木间的 干扰。 5.3.5分车带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分车带按其在横断面中的不同位置及功能,可分为中间分车带(简称中间带)及两侧 分车带(简称两侧带),分车带由分隔带及两侧路缘带组成(图5.35)。 M )中间带 b)两侧带 图5.3.5分车带 分
13 2 与机动车道合并设置的非机动车道,车道数单向不应小于 2 条,宽度不应小于 2.5m。 3 非机动车专用道路面宽度应包括车道宽度及两侧路缘带宽度,单向不宜小于 3.5m,双 向不宜小于 4.5m。 5.3.4 路侧带可由人行道、绿化带、设施带等组成(图 5.3.4),路侧带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 定: 图 5.3.4 路侧带 1 人行道宽度必须满足行人安全顺畅通过的要求,并应设置无障碍设施。人行道最小宽 度应符合表 5.3.4 的规定。 表 5.3.4 人行道最小宽度 项 目 人行道最小宽度(m) 一般值 最小值 各级道路 3.0 2.0 商业或公共场所集中路段 5.0 4.0 火车站、码头附近路段 5.0 4.0 长途汽车站 4.0 3.0 2 绿化带的宽度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CJJ 75 的相关要 求。 3 设施带宽度应包括设置护栏、照明灯柱、标志牌、信号灯、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等的要 求,各种设施布局应综合考虑。设施带可与绿化带结合设置,但应避免各种设施与树木间的 干扰。 5.3.5 分车带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分车带按其在横断面中的不同位置及功能,可分为中间分车带(简称中间带)及两侧 分车带(简称两侧带),分车带由分隔带及两侧路缘带组成(图 5.3.5)。 a) 中间带 b) 两侧带 图 5.3.5 分车带
2分车带最小宽度应符合表5.3.5的规定。 表5.3.5分车带最小宽度 类别 中间带 两侧培 设计速度(kmh) ≥60 60 ≥60 60 机动车道 0.50 025 0.50 0.25 路终带宽度(m)》 非机动车 0.25 0.25 机动车道 0.50 025 0.25 0.25 安全带宽度WsC(m 非机动车 0.25 0.25 机动车道 1.00 0.75 0.50 测向净宽w1(m) 非机动车 0.50 0.50 分隔带最小宽度(m) 2.00 1.50 1.50 1.50 分车带最小宽度(m) 30 200 2.50(2.00) 2.00 注:1侧向净宽为路缘带宽度与安全带宽度之和: 2两侧带分隔带宽度中,括号外为两侧均为机动车道时取值:括号内数值为一侧为机动车道,另 侧为非机动车道时的取值 3分隔带最小宽度值系按设施带宽度为1m考忠的,具体应用时,应根据设施帝实际宽度确定, 3分隔带应采用立缘石围砌,需要考虑防撞要求时,应采用相应等级的防撞护栏。 53.6当快速路单向机动车道数小于3条时,应设不小于3.0m的应急车道。当连续设置有困 难时,应设置应急停车港湾,间距不应大于500m,宽度不应小于3.0m。 5.3.7路肩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采用边沟排水的道路应在路面外侧设置保护性路肩,中间设置排水沟的道路应设置左 侧保护性路肩。 2保护性路肩宽度自路缘带外侧算起,快速路不应小于0.75m:其他道路不应小于0.50m: 当有少量行人时,不应小于1.50m。当需设置护栏、杆柱、交通标志时,应满足其设置要求。 5.4路拱与横坡 5.4.1道路横坡应根据路面宽度、路面类型、纵坡及气候条件确定,宜采用1.0%~2.0% 快速路及降雨量大的地区宜采用1.5%一2.0%:严寒积雪地区、透水路面宜采用1.0%~1.5%, 保护性路肩横坡度可比路面横坡度加大1.0%。 5.4.2单幅路应根据道路宽度采用单向或双向路拱横坡:多幅路应采用由路中线向两侧的双 向路拱横坡:人行道宜采用单向横坡。 5.5缘石 55.1缘石应设置在中间分隔带、两侧分隔带及路侧带两侧,缘石可分为立缘石和平缘石。 5.5.2立缘石宜设置在中间分隔带、两侧分隔带及路侧带两侧。当设置在中间分隔带及两侧 14
14 2 分车带最小宽度应符合表 5.3.5 的规定。 表 5.3.5 分车带最小宽度 注:1 侧向净宽为路缘带宽度与安全带宽度之和; 2 两侧带分隔带宽度中,括号外为两侧均为机动车道时取值;括号内数值为一侧为机动车道,另 一侧为非机动车道时的取值; 3 分隔带最小宽度值系按设施带宽度为 1m 考虑的,具体应用时,应根据设施带实际宽度确定。 3 分隔带应采用立缘石围砌,需要考虑防撞要求时,应采用相应等级的防撞护栏。 5.3.6 当快速路单向机动车道数小于 3 条时,应设不小于 3.0m 的应急车道。当连续设置有困 难时,应设置应急停车港湾,间距不应大于 500m,宽度不应小于 3.0m。 5.3.7 路肩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采用边沟排水的道路应在路面外侧设置保护性路肩,中间设置排水沟的道路应设置左 侧保护性路肩。 2 保护性路肩宽度自路缘带外侧算起,快速路不应小于 0.75m;其他道路不应小于 0.50m; 当有少量行人时,不应小于 1.50m。当需设置护栏、杆柱、交通标志时,应满足其设置要求。 5.4 路拱与横坡 5.4.1 道路横坡应根据路面宽度、路面类型、纵坡及气候条件确定,宜采用 1.0%~2.0%。 快速路及降雨量大的地区宜采用 1.5%~2.0%;严寒积雪地区、透水路面宜采用 1.0%~1.5%。 保护性路肩横坡度可比路面横坡度加大 1.0%。 5.4.2 单幅路应根据道路宽度采用单向或双向路拱横坡;多幅路应采用由路中线向两侧的双 向路拱横坡;人行道宜采用单向横坡。 5.5 缘石 5.5.1 缘石应设置在中间分隔带、两侧分隔带及路侧带两侧,缘石可分为立缘石和平缘石。 5.5.2 立缘石宜设置在中间分隔带、两侧分隔带及路侧带两侧。当设置在中间分隔带及两侧 类 别 中间带 两侧带 设计速度(km/h) ≥60 <60 ≥60 <60 机动车道 0.50 0.25 0.50 0.25 路缘带宽度(m) 非机动车 — — 0.25 0.25 机动车道 0.50 0.25 0.25 0.25 安全带宽度Wsc(m) 非机动车 — — 0.25 0.25 机动车道 1.00 0.50 0.75 0.50 侧向净宽W1(m) 非机动车 — — 0.50 0.50 分隔带最小宽度(m) 2.00 1.50 1.50 1.50 分车带最小宽度(m) 3.00 2.00 2.50(2.00) 2.00
分隔带时,外露高度宜为15cm~20cm:当设置在路侧带两侧时,外露高度宜为10cm~15cm 5.5.3平缘石宜设置人行道与绿化带之间,以及有无障碍要求的路口或人行横道范围内。 15
15 分隔带时,外露高度宜为 15cm~20cm;当设置在路侧带两侧时,外露高度宜为 10cm~15cm。 5.5.3 平缘石宜设置人行道与绿化带之间,以及有无障碍要求的路口或人行横道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