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传染病死亡率太高 B,发明了治疗传染病的抗菌素 C,环境严重污染 D.城市人口增多 E.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加 6.生物圈的范围大致包括 A.11km深的地壳、海洋及15km以内的地表大气层 B.15km深的地壳、海洋及11km以内的地表大气层 C.5km深的地壳、海洋及10km以内的地表大气层 D.20km深的地壳、海洋及30km以内的地表大气层 E.1km深的地壳、海洋及5km以内的地表大气层 7.对原生环境描述不正确的是 A.是天然形成并基本上未受人为活动影响的自然环境 B.其中存在有许多对人体及其他生物体有利的因素 C,其中良好的微小气候和优美的绿化等对健康都起促进作用 D.有些原生环境中存在某些异常现象 E.原生环境中不会存在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 8.由于地球地质化学条件的区域性差异而使当地水、土壤或食物中 某些元素含量过多或过少,从而影响当地居民摄入该元素的量,使 出现居民体内该元素含量过多或过少,并引起疾病。该病被称为 A.地方病 B.传染病 C.职业病 D.流行病 E.公害病 9.对次生环境描述不正确的是 A.是指人类活动影响下形成的环境 B.与原生环境相比,其中物质的交换、迁移和转化,能量信息 的传递等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C.次生环境比原生环境差 2
2 A.传染病死亡 率 太 高 B.发明了治疗 传 染 病的 抗 菌 素 C.环境严重污 染 D.城市人口增 多 E.慢性非传染 性 疾 病的 发 病 率 和死 亡 率 增 加 6.生物圈的范 围 大 致包 括 A.11km 深的地 壳 、 海洋 及 1 5km 以 内 的地 表 大 气 层 B.15km 深的地 壳 、 海洋 及 1 1km 以 内 的地 表 大 气 层 C.5km 深的地 壳、 海 洋及 10 km 以内 的 地 表 大气 层 D.20km 深的地 壳 、 海洋 及 3 0km 以 内 的地 表 大 气 层 E.1km 深的地壳 、 海 洋及 5km 以 内 的地 表 大 气 层 7.对原生环境 描 述 不正 确 . . .的 是 A.是天然形成 并 基 本上 未 受 人 为活 动 影 响 的自 然 环 境 B.其中存在有 许 多 对人 体 及 其 他生 物 体 有 利的 因 素 C.其中良好的 微 小 气候 和 优 美 的绿 化 等 对 健康 都 起 促 进作 用 D.有些原生环 境 中 存在 某 些 异 常现 象 E.原生环境中 不 会 存在 影 响 健 康的 危 险 因 素 8. 由 于地 球 地 质 化学 条 件 的 区 域性 差 异 而 使当 地 水 、土 壤 或 食 物中 某 些元 素 含 量 过多 或 过 少, 从 而 影 响当 地 居 民 摄入 该 元 素 的量 ,使 出现居民体内 该元 素 含 量 过多 或 过 少 ,并 引 起 疾 病。 该 病 被 称为 A.地方病 B.传染病 C.职业病 D.流行病 E.公害病 9.对次生环境 描 述 不正 确 . . .的 是 A.是指人类活 动 影 响 下形 成 的 环 境 B.与原生环境相比,其中物质的交换、迁移和转化,能量信息 的传递等都发 生了 重 大 的 变化 C.次生环境比 原 生 环 境差
D.人类活动时不重视物质、能量平衡,就会使次生环境的质量 变劣 E.大量砍伐森林等人类活动将使次生环境质量日趋恶化 10.生物圈中各种生物体之间关系为 A.相互依存 B.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C.相互制约 D.相互对抗 E.相互独立 11,绿色植物从空气、水、土壤中吸取各种必需的营养物质组成自 身成分,必须要进行 A,日光作用 B.光合作用 C.浓缩作用 D.中和作用 E,以上都不是 12.生物体之间通过食物链可传递 A.能量 B.物质 C.物质和能量 D.有机物 E.无机物 13.对食物链描述不正确的是 A.形成食物链的关键是一种生物为另一种生物的食物 B.可传递物质和能量 C.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可由无机界向有机界转移 D.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可由有机界向无机界转移 E.食物链只传递物质和能量,不传递疾病 14.人类与环境之间,不断地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方式是 A.新陈代谢
3 D.人类活动时不重视物质、能量平衡,就会使次生环境的质量 变劣 E.大量砍伐森 林 等 人类 活 动 将 使次 生 环 境 质量 日 趋 恶 化 10.生物圈中 各种 生 物 体 之间 关 系 为 A.相互依存 B.相互依存、 相 互 制约 C.相互制约 D.相互对抗 E.相互独立 11.绿色植物从空气、水、土壤中吸取各种必需的营养物质组成自 身成分,必须 要进 行 A.日光作用 B.光合作用 C.浓缩作用 D.中和作用 E.以上都不是 12.生物体之 间通 过 食 物 链可 传 递 A.能量 B.物质 C.物质和能量 D.有机物 E.无机物 13.对食物链 描述 不正确 . . .的是 A.形成食物链 的 关 键是 一 种 生 物为 另 一 种 生物 的 食 物 B.可传递物质 和 能 量 C.物质和能量 沿 着 食物 链 可 由 无机 界 向 有 机界 转 移 D.物质和能量 沿 着 食物 链 可 由 有机 界 向 无 机界 转 移 E.食物链只传 递 物 质和 能 量 , 不传 递 疾 病 14.人类与环 境之 间 , 不 断地 进 行 物 质和 能 量 交 换的 方 式 是 A.新陈代谢
B.生物转化 C.生物富集 D.化学反应 E.以上都不是 15.温室效应是由于大气中何物质增加引起 A.S02 B.CO C.C02 D.N02 E.NO 16.下列哪项是属于原生环境问题 A.自然灾害 B.环境污染 C.生态破坏 D.社会生活问题 E.以上都不是 17.下列哪项是属于原生环境问题 A.地方病 B.环境污染 C.生态破坏 D.社会生活问题 E.以上都不是 18.下列哪项是属于次生环境问题 A.地方病 B.自然灾害 C.生态破坏 D.社会生活问题 E.以上都不是 19.原生环境问题主要由何原因引起 A.自然力作用的各种自然灾害和地方病等 4
4 B.生物转化 C.生物富集 D.化学反应 E.以上都不是 15.温室效应 是由 于 大 气 中何 物 质 增 加引 起 A.SO2 B.CO C.CO2 D.NO2 E.NO 16.下列哪项 是属 于 原 生 环境 问 题 A.自然灾害 B.环境污染 C.生态破坏 D.社会生活问 题 E.以上都不是 17.下列哪项 是属 于 原 生 环境 问 题 A.地方病 B.环境污染 C.生态破坏 D.社会生活问 题 E.以上都不是 18.下列哪项 是属 于 次 生 环境 问 题 A.地方病 B.自然灾害 C.生态破坏 D.社会生活问 题 E.以上都不是 19.原生环境 问题 主 要 由 何原 因 引 起 A.自然力作用 的 各 种自 然 灾 害 和地 方 病 等
B.由于人类经济和社会活动等人为因素导致的环境污染 C.由于人类经济和社会活动等人为因素导致的生态破坏 D,由于经济因素而引起的各种社会生活问题 E.由于社会发展水平或结构的因素而引起的各种社会生活问题 20.严重的环境污染引起的区域性疾病被称为 A.公害病 B.职业病 C.地方病 D.疫源性疾病 E.以上都不是 21.对生态系统描述错误的是 A,是由生物群落及其生存的环境所构成的一个有物质、能量和 信息流动的功能系统 B.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是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生物与生物 之间一个相互依存的完整体系 C.可大可小,大至整个生物圈,小至一个局部范围,甚至一座 山一个池塘 D.是生物与生物之间一个相互依存的完整体系,非生物环境的 变化对整个系统影响不大 E.一般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无机界四大要素所组成 22.生态系统中包括 A,生产者、消费者、有机界和无机界 B.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无机界 C.生产者、消费者、合成者和无机界 D.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有机界 E,生产者、合成者、分解者和无机界 23。生态系统中,流动、传递、交换最频繁的物质包括 A.碳、氢、氧、氨、氯、氟六大元素 B.碳、氢、氧、氮、硫、砷六大元素 C.碳、氢、氧、氟、硫、磷六大元素 5
5 B.由于人类经 济 和 社会 活 动 等 人为 因 素 导 致的 环 境 污 染 C.由于人类经 济 和 社会 活 动 等 人为 因 素 导 致的 生 态 破 坏 D.由于经济因 素 而 引起 的 各 种 社会 生 活 问 题 E.由于社会发 展 水 平或 结 构 的 因素 而 引 起 的各 种 社 会 生活 问 题 20.严重的环 境污 染 引 起 的区 域 性 疾 病被 称 为 A.公害病 B.职业病 C.地方病 D.疫源性疾病 E.以上都不是 21.对生态系 统描 述 错误的 . ..是 A.是由 生物群落及其生存的环境所构成的一个有物质、能量和 信息流动的功 能系 统 B.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是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生物与生物 之间一个相互 依存 的 完 整 体系 C. 可大可小,大至整个生物圈,小至一个局部范围,甚至一座 山一个池塘 D.是生物与生物之间一个相互依存的完整体系,非生物环境的 变化对整个系 统影 响 不 大 E.一般由生产 者 、 消费 者 、 分 解者 和 无 机 界四 大 要 素 所组 成 22.生态系统 中包 括 A.生产者、消 费 者 、有 机 界 和 无机 界 B.生产者、消 费 者 、分 解 者 和 无机 界 C.生产者、消 费 者 、合 成 者 和 无机 界 D.生产者、消 费 者 、分 解 者 和 有机 界 E.生产者、合 成 者 、分 解 者 和 无机 界 23.生态系统 中, 流 动 、 传递 、 交 换 最频 繁 的 物 质包 括 A.碳、氢、氧 、 氮 、氯 、 氟 六 大元 素 B.碳、氢、氧 、 氮 、硫 、 砷 六 大元 素 C.碳、氢、氧 、 氟 、硫 、 磷 六 大元 素
D,碳、氢、氧、钠、钾、铁六大元素 E,碳、氢、氧、氮、硫、磷六大元素 24.对生态平衡描述错误的是 A.是生物生存、活动、繁衍得以正常进行的基础 B.人类的健康有赖于生态平衡 C.自然和人为因素均可影响生态平衡 D,生态平衡一旦形成,就不易破坏 E.人类必须与整个生态系统的其他部分和环节保持动态平衡 25.哪种人为活动不会造成生态平衡破坏 A.过度砍伐森林、破坏植被 B.过度开发水利资源 C.对野生动物的滥捕、滥杀 D.适当海水淡化,解决缺水问题 E.大量农药、化肥的使用 26.水体富营养化与下述何种物质增加有关 A.氟、磷 B.氮、磷 C.碘、磷 D.氟、氮 E.碘、氮 27.某些物质在生物体之间沿着食物链传递,并浓度逐级增高,超 过原环境中的浓度,这种现象叫做 A.富营养化 B.生物转化 C.生物富集 D.环境自净 E.生物迁移 28.DDT在环境中可发生生物浓集,经过食物链四级浓集后,可使鸟 类体内的DDT含量为水中含量的 A.11万倍 6
6 D.碳、氢、氧 、 钠 、钾 、 铁 六 大元 素 E.碳、氢、氧 、 氮 、硫 、 磷 六 大元 素 24.对生态平 衡描 述 错误的 . ..是 A.是生物生存 、 活 动、 繁 衍 得 以正 常 进 行 的基 础 B.人类的健康 有 赖 于生 态 平 衡 C.自然和人为 因 素 均可 影 响 生 态平 衡 D.生态平衡一 旦 形 成, 就 不 易 破坏 E.人类必须与 整 个 生态 系 统 的 其他 部 分 和 环节 保 持 动 态平 衡 25.哪种人为 活动 不 会. .造 成生 态 平 衡 破坏 A.过度砍伐森 林 、 破坏 植 被 B.过度开发水 利 资 源 C.对野生动物 的 滥 捕、 滥 杀 D.适当海水淡 化 , 解决 缺 水 问 题 E.大量农药、 化 肥 的使 用 26.水体富营 养化 与 下 述 何种 物 质 增 加有 关 A.氟、磷 B.氮、磷 C.碘、磷 D.氟、氮 E.碘、氮 27.某些物质在生物体之间沿着食物链传递,并浓度逐级增高,超 过原环境中的 浓度 , 这 种 现象 叫 做 A.富营养化 B.生物转化 C.生物富集 D.环境自净 E.生物迁移 28.D DT 在环 境 中 可 发生 生 物 浓 集 ,经过 食 物 链 四级 浓 集 后 ,可 使鸟 类体内的 DDT 含量 为 水 中 含量 的 A.11 万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