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儿童能量代谢人体能量代谢的最佳状态是达到能量消耗与能量摄入的平衡,能量缺乏和过剩都对身体健康不利。儿童总能量消耗包括基础代谢率、食物的热力作用、生长、活动和排泄5个方面。能量单位是千卡(kcal),或以千焦耳(kJ)为单位,1kcal=4.184kJ,或1kJ=0.239kcal。1基础代谢率(BMR)小儿基础代谢的能量需要量较成人高,随年龄增长逐渐减少。如婴儿的BMR约为55kcal(230.12kJ)/(kg·d),7岁时BMR为44kcal(184.10kJ)/(kg:d),12岁时每日约需30kcal(125.52kJ)/(kg·d),成人时为25kcal(104.6KJ)30kcal(125.52kJ)/(kg·d)。2.食物热力作用(thermiceffectoffood,TEF)是指由于进餐后儿小时内发生的超过BMR的能量消耗,主要用于体内营养素的代谢。与食物成分有关:碳水化合物食物的食物热力作用为本身产生能量的6%,脂肪为4%,蛋白质为30%。婴儿食物含蛋白质多,食物热力作用占总能量的7%8%,年长儿的膳食为混合食物,其食物热力作用为5%。3.活动消耗(physicalactivity)儿童活动所需能量与身体大小、活动强度、活动持续时间、活动类型有关。活动所需能量个体波动较大,并随年龄增加而增加。当能量摄入不足时,儿童首先表现活动减少。4.排泄消耗(excreta)正常情况下未经消化吸收的食物的损失约占总能量的10%,腹泻时增加。5.生长所需(growth)组织生长合成消耗能量为儿童特有,生长所需能量与儿童生长的速度成正比,即随年龄增长逐渐减少。一般基础代谢占能量的50%,排泄消耗占能量的10%,生长和运动所需能量占32%35%,食物的TEF占7%~8%(图5-1)。由于人类进化早期食物稀缺,需要高效储存能,故能量RNI为人群的EAR。婴儿能量RNI为95kcal(397.48kJ)/(kg·d),1岁后以每岁计算。(二)宏量营养素1.蛋白质优质蛋白质主要来源于动物和大豆蛋白。白质主要功能是构成机体组织和器官的重要成分,次要功能是供能,占总能量的8%~15%。1岁内婴儿蛋白质的推荐摄入量(RNI)为1.53g/(kg·d)。婴幼儿生长旺盛,优质蛋白质应占50%以上。2.脂类必需脂肪酸对细胞膜功能、基因表达、防治心脑血管疾病和生长发育都有重要作用,n-3型多不饱和脂肪酸对脑、视网膜、皮肤和肾功能的健全十分重要。6个月以下占婴儿总能量的45%-50%(附录二)。必需脂肪酸应占脂肪所提供能量的1%-3%。3.碳水化合物包括单糖(葡萄糖、双糖)和多糖(主要为淀粉),为供能的主要来源。2岁以上儿童膳食中,糖类所产的能量应占总能量的55%-65%。糖类主要来源于谷类食物。(三)微量营养素1.矿物质2.维生素维生素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所必需的一类有机物质,在体内含量极微,但在机体的代谢所必需的酶或辅酶中发挥着核心作用。这类物质有多种种类,但大部分不能在体内储存,一旦缺乏发生,代谢过程就停滞或停止。分为脂溶性和水溶性两大类。对儿童来说维生素A、D、C、B1是容易缺之的维生素。常见维生素和矿物质的作用及来源见表5-1。常见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每日推荐摄入量见11
11 (一)儿童能量代谢 人体能量代谢的最佳状态是达到能量消耗与能量摄入的平衡,能量缺乏和过剩都对身体健康 不利。儿童总能量消耗包括基础代谢率、食物的热力作用、生长、活动和排泄 5 个方面。能量单 位是千卡(kcal),或以千焦耳(kJ)为单位,1kcal=4.184kJ,或 lkJ=0.239kcal。 1.基础代谢率(BMR) 小儿基础代谢的能量需要量较成人高,随年龄增长逐渐减少。如婴儿 的 BMR 约为 55kcal(230.12kJ)/(kg·d),7 岁时 BMR 为 44kcal(184.10kJ)/(kg·d),12 岁时每日 约需 30kcal(125.52kJ)/(kg·d),成人时为 25kcal(104.6KJ)~30kcal(125.52kJ) /(kg·d)。 2.食物热力作用(thermic effect of food,TEF) 是指由于进餐后几小时内发生的超过 BMR 的能量消耗,主要用于体内营养素的代谢。与食物成分有关:碳水化合物食物的食物热力作用为 本身产生能量的 6%,脂肪为 4%,蛋白质为 30%。婴儿食物含蛋白质多,食物热力作用占总能 量的 7%~8%,年长儿的膳食为混合食物,其食物热力作用为 5%。 3.活动消耗(physical activity) 儿童活动所需能量与身体大小、活动强度、活动持续时 间、活动类型有关。活动所需能量个体波动较大,并随年龄增加而增加。当能量摄入不足时,儿 童首先表现活动减少。 4.排泄消耗(excreta) 正常情况下未经消化吸收的食物的损失约占总能量的 10%,腹泻时 增加。 5.生长所需(growth) 组织生长合成消耗能量为儿童特有,生长所需能量与儿童生长的速度 成正比,即随年龄增长逐渐减少。 一般基础代谢占能量的 50%,排泄消耗占能量的 10%,生长和运动所需能量占 32%~35%, 食物的 TEF 占 7%~8%(图 5-1)。由于人类进化早期食物稀缺,需要高效储存能,故能量 RNI 为 人群的 EAR。婴儿能量 RNI 为 95kcal(397.48kJ)/(kg·d),1 岁后以每岁计算。 (二)宏量营养素 1.蛋白质 优质蛋白质主要来源于动物和大豆蛋白。白质主要功能是构成机体组织和器官 的重要成分,次要功能是供能,占总能量的 8%~15%。1 岁内婴儿蛋白质的推荐摄入量(RNI) 为 1.5~3g/(kg·d)。婴幼儿生长旺盛,优质蛋白质应占 50%以上。 2.脂类 必需脂肪酸对细胞膜功能、基因表达、防治心脑血管疾病和生长发育都有重要作用, n-3 型多不饱和脂肪酸对脑、视网膜、皮肤和肾功能的健全十分重要。6 个月以下占婴儿总能量的 45%-50%(附录二)。必需脂肪酸应占脂肪所提供能量的 1%-3%。 3.碳水化合物 包括单糖(葡萄糖、双糖)和多糖(主要为淀粉),为供能的主要来源。2 岁以上儿童膳食中,糖类所产的能量应占总能量的 55%-65%。糖类主要来源于谷类食物。 (三)微量营养素 1.矿物质 2.维生素 维生素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所必需的一类有机物质,在体内含量极微,但 在机体的代谢所必需的酶或辅酶中发挥着核心作用。这类物质有多种种类,但大部分不能在体内 储存,一旦缺乏发生,代谢过程就停滞或停止。分为脂溶性和水溶性两大类。对儿童来说维生素 A、D、C、Bl 是容易缺乏的维生素。 常见维生素和矿物质的作用及来源见表 5-1。常见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每日推荐摄入量见
附录二(四)其他膳食成分1.膳食纤维2.水儿童水的需要量与能量摄人、食物种类、肾功能成熟度、年龄等因素有关。婴儿新陈代谢旺盛,水的需要量相对较多,为150ml/(kg·d),以后每3岁减少约25ml/(kg·d)。二、小儿消化系统功能发育与营养关系(一)消化酶的成熟与宏量营养素的消化、吸收1:蛋白质出生时新生儿消化蛋白质能力较好。胃蛋白酶可凝结乳类,出生时活性低,3个月后活性增加,18个月时达成人水平。生后1周胰蛋白酶活性增加,1个月时已达成人水平。生后几个月小肠上皮细胞渗透性高,有利于母乳中的免疫球蛋白吸收,但也会增加异体蛋白(如牛奶蛋白、鸡蛋白蛋白)、毒素、微生物以及未完全分解的代谢产物吸收机会,产生过敏或肠道感染。因此,对婴儿,特别是新生儿,食物的蛋白质应有一定限制。2.脂肪新生儿胃脂肪酶发育较好;而胰脂酶几乎无法测定,2~3岁后达成人水平。母乳的脂肪酶可补偿胰脂酶的不足。故婴儿吸收脂肪的能力随年龄增加而提高,28~34周的早产儿脂肪的吸收率为65%~75%:足月儿脂肪的吸收率为90%:生后6个月婴儿脂肪的吸收率达95%以上。3.碳水化合物0~6个月婴儿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主要是乳糖,其次为煎糖和少量淀粉。肠双糖酶发育好,消化乳糖好。胰淀粉酶发育较差,3个月后活性逐渐增高,2岁达成人水平,故婴儿生后几个月消化淀粉能力较差,不宜过早添加淀粉类食物。(二)与进食技能有关的发育1.食物接受的模式发展婴儿除受先天的甜、酸、苦等基本味觉反射约束外,通过后天学习形成味觉感知。2.挤压反射新生儿至3~4个月婴儿对固体食物出现舌体抬高、舌向前吐出的挤压反射。婴儿最初的这种对固体食物的抵抗可被认为是一种保护性反射,其生理意义是防止吞入固体食物到气管发生室息,在转乳期用勺添加新的泥状食物时注意尝试8~10次才能成功。3.咀嚼吸和吞咽是先天就会的生理功能,咀嚼功能发育需要适时的生理刺激,需要后天学习训练。转奶期及时添加泥状食物是促进咀嚼功能发育的适宜刺激,咀嚼发育完善对语言的发育也有直接影响。后天咀嚼行为的学习敏感期在4~6个月。有意训练7个月左右婴儿咬嚼指状食物、从杯中咂水,9个月始学用勺自食,1岁学用杯喝奶,均有利于儿童口腔发育成熟。第二节婴儿喂养方法一、母乳喂养(一)人乳的特点1.营养丰富人乳营养生物效价高,易被婴儿利用。人乳含必需氨基酸比例适宜;。为必需氨基酸模式。人乳所含酪蛋白为β一酪蛋白,含磷少,凝块小:人乳所含白蛋白为乳清蛋白,促乳糖蛋白形成;人乳中酪蛋白与乳清蛋白的比例为1:4,与牛乳(4:1)有明显差别,易被消化吸收。人乳中宏量营养素产能比例适宜(表5-2)。人乳喂养婴儿很少产生过敏。人乳中乙型乳糖(β-双糖)含量丰富,利于脑发育:利于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生长,并产生B12
12 附录二 (四)其他膳食成分 1.膳食纤维 2.水 儿童水的需要量与能量摄人、食物种类、肾功能成熟度、年龄等因素有关。婴儿新陈 代谢旺盛,水的需要量相对较多,为 150ml/(kg·d),以后每 3 岁减少约 25ml/(kg·d)。 二、小儿消化系统功能发育与营养关系 (一)消化酶的成熟与宏量营养素的消化、吸收 1.蛋白质 出生时新生儿消化蛋白质能力较好。胃蛋白酶可凝结乳类,出生时活性低,3 个 月后活性增加,18 个月时达成人水平。生后 1 周胰蛋白酶活性增加,1 个月时已达成人水平。 生后几个月小肠上皮细胞渗透性高,有利于母乳中的免疫球蛋白吸收,但也会增加异体蛋白 (如牛奶蛋白、鸡蛋白蛋白)、毒素、微生物以及未完全分解的代谢产物吸收机会,产生过敏或肠 道感染。因此,对婴儿,特别是新生儿,食物的蛋白质应有一定限制。 2.脂肪 新生儿胃脂肪酶发育较好;而胰脂酶几乎无法测定,2~3 岁后达成人水平。母乳 的脂肪酶可补偿胰脂酶的不足。故婴儿吸收脂肪的能力随年龄增加而提高,28~34 周的早产儿脂 肪的吸收率为 65%~75%;足月儿脂肪的吸收率为 90%;生后 6 个月婴儿脂肪的吸收率达 95% 以上。 3.碳水化合物 0~6 个月婴儿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主要是乳糖,其次为蔗糖和少量淀粉。 肠双糖酶发育好,消化乳糖好。胰淀粉酶发育较差,3 个月后活性逐渐增高,2 岁达成人水平,故 婴儿生后几个月消化淀粉能力较差,不宜过早添加淀粉类食物。 (二)与进食技能有关的发育 1.食物接受的模式发展 婴儿除受先天的甜、酸、苦等基本味觉反射约束外,通过后天学 习形成味觉感知。 2.挤压反射 新生儿至 3~4 个月婴儿对固体食物出现舌体抬高、舌向前吐出的挤压反射。 婴儿最初的这种对固体食物的抵抗可被认为是一种保护性反射,其生理意义是防止吞入固体食物 到气管发生窒息,在转乳期用勺添加新的泥状食物时注意尝试 8~10 次才能成功。 3.咀嚼 吸吮和吞咽是先天就会的生理功能,咀嚼功能发育需要适时的生理刺激,需要后天 学习训练。转奶期及时添加泥状食物是促进咀嚼功能发育的适宜刺激,咀嚼发育完善对语言的发 育也有直接影响。后天咀嚼行为的学习敏感期在 4~6 个月。有意训练 7 个月左右婴儿咬嚼指状食 物、从杯中咂水,9 个月始学用勺自食,1 岁学用杯喝奶,均有利于儿童口腔发育成熟。 第二节 婴儿喂养方法 一、母乳喂养 (一)人乳的特点 1.营养丰富 人乳营养生物效价高,易被婴儿利用。人乳含必需氨基酸比例适宜;。为必 需氨基酸模式。人乳所含酪蛋白为β-酪蛋白,含磷少,凝块小;人乳所含白蛋白为乳清蛋白,促 乳糖蛋白形成;人乳中酪蛋白与乳清蛋白的比例为 1:4,与牛乳(4:1)有明显差别,易被消化吸收。 人乳中宏量营养素产能比例适宜(表 5-2)。人乳喂养婴儿很少产生过敏。 人乳中乙型乳糖(β-双糖)含量丰富,利于脑发育;利于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生长,并产生 B
族维生素:利于促进肠蠕动;乳糖在小肠远端与钙形成螯合物,降低钠在钙吸收时的抑制作用,避免了钙在肠腔内沉淀,同时乳酸使肠腔内pH下降,有利小肠钙的吸收。人乳含不饱和脂肪酸较多,初乳中更高,有利于脑发育。人乳的脂肪酶使脂肪颗粒易于消化吸收。人乳中电解质浓度低、蛋白质分子小,适宜婴儿不成熟的肾发育水平。人乳矿物质易被婴儿吸收,如人乳中钙、磷比例适当(2:1),含乳糖多,钙吸收好:人乳中含低分子量的锌结合因子-配体,易吸收,锌利用率高:人乳中铁含量为0.05mg/dl与牛奶(0.05mg/d1)相似,但人乳中铁吸收率(49%)高于牛奶(4%)。人乳中维生素D含量较低,母乳喂养的婴儿应补充维生素D,并鼓励家长让婴儿生后尽早户外活动,促进皮肤的光照合成维生素D:人乳中维生素K含量亦较低,除鼓励乳母合理膳食多吃蔬菜,水果以外,乳母应适当补充维生素K,以提高乳汁中维生素K的含量。2.生物作用(1)缓冲力小:人乳pH为3.6(牛奶pH5.3),对酸碱的缓冲力小,不影响胃液酸度(胃酸pHO.9~1.6),利于酶发挥作用。(2)含不可替代的免疫成分(营养性被动免疫):初乳含丰富的SIgA,早产儿母亲乳汁的SIgA高于足月儿。人乳中的SIgA在胃中稳定,不被消化,可在肠道发挥作用。SIgA黏附予肠黏膜上皮细胞表面,封闭病原体,阻止病原体吸附于肠道表面,使其繁殖受抑制,保护消化道黏膜,抗多种病毒、细菌。人乳中含有大量免疫活性细胞,初乳中更多,其中85%~90%为巨噬细胞,10%15%为淋巴细胞:免疫活性细胞释放多种细胞因子而发挥免疫调节作用。人乳中的催乳素也是一种有免疫调节作用的活性物质,可促进新生儿免疫功能的成熟。人乳含较多乳铁蛋白,初乳中含量更丰富(可达1741mg/L),是人乳中重要的非特异性防御因子。人乳的乳铁蛋白对铁有强大的螯合能力,能夺走大肠杆菌、大多数需氧菌和白色念珠菌赖以生长的铁,从而抑制细菌的生长。人乳中的溶菌酶能水解革兰阳性细菌胞壁中的乙酰基多糖,使之破坏并增强抗体的杀菌效能。人乳的补体及双歧因子含量也远远多于牛乳。双歧因子促乳酸杆菌生长,使肠道pH达4~5,抑制大肠埃希菌、痢疾杆菌、酵母菌等生长。低聚糖是人乳所特有的。人乳中低聚糖与肠黏膜上皮细胞的细胞黏附抗体的结构相似,可阻止细菌黏附于肠黏膜,促使乳酸杆菌生长。(3)生长调节因子:为一组对细胞增殖、发育有重要作用的因子,如牛磺酸、激素样蛋白(上皮生长因子、神经生长因子),以及某些酶和干扰素。3.其他母乳喂养还有经济(仅1/5人工喂养费用)、方便、温度适宜、有利于婴儿心理健康的优点。母亲哺乳可加快乳母产后子宫复原,减少再受孕的机会。(二)人乳的成分变化初乳为孕后期与分娩4~5日以内的乳汁:5~14日为过渡乳:14日以后的乳汁为成熟乳。人乳中的脂肪、水溶性维生素、维生素A、铁等营养素与乳母饮食有关,而维生素D、E、K不易由血进入乳汁,故与乳母饮食成分关系不大(表5-3)。一般产后6个月乳母泌乳量与乳汁的营养成分逐渐下降。判断奶量是否充足应以婴儿体重增长情况、尿量多少与睡眠状况等综合考虑。13
13 族维生素;利于促进肠蠕动;乳糖在小肠远端与钙形成螯合物,降低钠在钙吸收时的抑制作用, 避免了钙在肠腔内沉淀,同时乳酸使肠腔内 pH 下降,有利小肠钙的吸收。 人乳含不饱和脂肪酸较多,初乳中更高,有利于脑发育。人乳的脂肪酶使脂肪颗粒易于消化 吸收。 人乳中电解质浓度低、蛋白质分子小,适宜婴儿不成熟的肾发育水平。人乳矿物质易被婴儿 吸收,如人乳中钙、磷比例适当(2:1),含乳糖多,钙吸收好;人乳中含低分子量的锌结合因子- 配体,易吸收,锌利用率高;人乳中铁含量为 0.05mg/dl 与牛奶(0.05mg/d1)相似,但人乳中铁吸 收率(49%)高于牛奶(4%)。 人乳中维生素 D 含量较低,母乳喂养的婴儿应补充维生素 D,并鼓励家长让婴儿生后尽早户 外活动,促进皮肤的光照合成维生素 D;人乳中维生素 K 含量亦较低,除鼓励乳母合理膳食多吃 蔬菜,水果以外,乳母应适当补充维生素 K,以提高乳汁中维生素 K 的含量。 2.生物作用 (1)缓冲力小:人乳pH为3.6(牛奶pH 5.3),对酸碱的缓冲力小,不影响胃液酸度(胃酸pH0.9~ 1.6),利于酶发挥作用。 (2)含不可替代的免疫成分(营养性被动免疫):初乳含丰富的 SIgA,早产儿母亲乳汁的 SIgA 高于足月儿。人乳中的 SIgA 在胃中稳定,不被消化,可在肠道发挥作用。SIgA 黏附予肠黏膜上 皮细胞表面,封闭病原体,阻止病原体吸附于肠道表面,使其繁殖受抑制,保护消化道黏膜,抗 多种病毒、细菌。 人乳中含有大量免疫活性细胞,初乳中更多,其中 85%~90%为巨噬细胞,10%~15%为淋 巴细胞;免疫活性细胞释放多种细胞因子而发挥免疫调节作用。人乳中的催乳素也是一种有免疫 调节作用的活性物质,可促进新生儿免疫功能的成熟。 人乳含较多乳铁蛋白,初乳中含量更丰富(可达 1741mg/L),是人乳中重要的非特异性防御因 子。人乳的乳铁蛋白对铁有强大的螯合能力,能夺走大肠杆菌、大多数需氧菌和白色念珠菌赖以 生长的铁,从而抑制细菌的生长。 人乳中的溶菌酶能水解革兰阳性细菌胞壁中的乙酰基多糖,使之破坏并增强抗体的杀菌效能。 人乳的补体及双歧因子含量也远远多于牛乳。双歧因子促乳酸杆菌生长,使肠道 pH 达 4~5,抑 制大肠埃希菌、痢疾杆菌、酵母菌等生长。 低聚糖是人乳所特有的。人乳中低聚糖与肠黏膜上皮细胞的细胞黏附抗体的结构相似,可阻 止细菌黏附于肠黏膜,促使乳酸杆菌生长。 (3)生长调节因子:为一组对细胞增殖、发育有重要作用的因子,如牛磺酸、激素样蛋白(上 皮生长因子、神经生长因子),以及某些酶和干扰素。 3.其他 母乳喂养还有经济(仅 1/5 人工喂养费用)、方便、温度适宜、有利于婴儿心理健康 的优点。母亲哺乳可加快乳母产后子宫复原,减少再受孕的机会。 (二)人乳的成分变化 初乳为孕后期与分娩 4~5 日以内的乳汁;5~14 日为过渡乳;14 日以后的乳汁为成熟乳。 人乳中的脂肪、水溶性维生素、维生素 A、铁等营养素与乳母饮食有关,而维生素 D、E、K 不易 由血进入乳汁,故与乳母饮食成分关系不大(表 5-3)。一般产后 6 个月乳母泌乳量与乳汁的营养 成分逐渐下降。判断奶量是否充足应以婴儿体重增长情况、尿量多少与睡眠状况等综合考虑
(三)建立良好的母乳喂养世界卫生组织(WHO)和我国卫生部制定的《婴幼儿喂养策略》建议生后6个月内完全接受母乳喂养。1.产前准备2.乳头保健3.尽早开奶、按需哺乳吸晓是主要的条件刺激,应尽早开奶(产后15分钟~2小时内)。尽早开奶可减轻婴儿生理性黄疽,同时还可减轻生理性体重下降、低血糖的发生。4.促进乳房分泌每次哺乳应让乳汁排空。5.正确的喂哺技巧6.乳母心情愉快(四)不宜哺乳的情况凡是母亲感染HIV、患有严重疾病应停止哺乳,如慢性肾炎、糖尿病、恶性肿瘤、精神病、癫痫或心功能不全等应停止哺乳。化疗、放射性药物治疗一般禁忌母乳喂养。母亲感染结核病,在正规治疗后2周内不能母乳喂养。乳母患急性传染病时,可将乳汁挤出,经消毒后哺喂。母亲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时,婴儿常规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并非母乳喂养禁忌证:丙肝感染着母乳喂养不是禁忌症;CMV感染在足月婴儿一般不引起有症状的疾病,可进行母乳喂养。二、部分母乳喂养同时采用母乳与配方奶或兽乳喂养婴儿为部分母乳喂养,有两种情况。1.补授法2.代授法三、人工喂养4~6个月以内的婴儿由于各种原因不能进行母乳喂养时,完全采用配方奶或其他兽乳,如牛乳、羊乳、马乳等喂哺婴儿,称为人工喂养(一)兽乳的特点(以牛乳为例)人工喂养时常用牛乳,但成分不如人乳适合婴儿。人乳的优点就是牛乳的缺点,1乳糖含量低牛乳中的乳糖含量低于人乳,主要为甲型乳糖,有利大肠埃希菌的生长。2.宏量营养素比例不当牛乳蛋白质含量较人乳为高,且以酪蛋白为主,酪蛋白易在胃中形成较大的凝块;牛乳的氨基酸比例不当:牛乳脂肪颗滴大,而且缺乏脂肪酶,较难消化;牛乳不饱和脂肪酸(亚麻酸)(2%)低于人乳(8%)。牛乳含磷高,磷易与酪蛋白结合,影响钙的吸收。3.肾负荷重牛乳含矿物质比人乳多3~3.5倍,增加婴儿肾脏的溶质负荷,对婴儿肾脏有潜在的损害。4.缺乏免疫因子牛乳缺乏各种免疫因子是与人乳的最大区别,故牛乳喂养的婴儿患感染性疾病的机会较多。其他乳类:羊乳的营养价值与牛乳大致相同,蛋白质凝块较牛奶细而软,脂肪颗粒大小与人乳相仿。但羊乳中叶酸含量很少,长期哺给羊乳易致巨幼红细胞性贫血。马乳的蛋白质和脂肪含量少,能量亦低,故不宜长期哺用。(二)牛乳的改造1.配方奶粉是以牛乳为基础的改造奶制品,使宏量营养素成分尽量“接近”于人乳,使用14
14 (三)建立良好的母乳喂养 世界卫生组织(WHO)和我国卫生部制定的《婴幼儿喂养策略》建议生后 6 个月内完全接受母乳 喂养。 1.产前准备 2.乳头保健 3.尽早开奶、按需哺乳 吸吮是主要的条件刺激,应尽早开奶(产后 15 分钟~2 小时内)。 尽早开奶可减轻婴儿生理性黄疸,同时还可减轻生理性体重下降、低血糖的发生。 4.促进乳房分泌 每次哺乳应让乳汁排空。 5.正确的喂哺技巧 6.乳母心情愉快 (四)不宜哺乳的情况 凡是母亲感染 HIV、患有严重疾病应停止哺乳,如慢性肾炎、糖尿病、恶性肿瘤、精神病、 癫痫或心功能不全等应停止哺乳。化疗、放射性药物治疗一般禁忌母乳喂养。母亲感染结核病, 在正规治疗后 2 周内不能母乳喂养。乳母患急性传染病时,可将乳汁挤出,经消毒后哺喂。母亲 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时,婴儿常规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并非母乳喂养禁忌证;丙肝感 染着母乳喂养不是禁忌症;CMV 感染在足月婴儿一般不引起有症状的疾病,可进行母乳喂养。 二、部分母乳喂养 同时采用母乳与配方奶或兽乳喂养婴儿为部分母乳喂养,有两种情况。 1.补授法 2.代授法 三、人工喂养 4~6 个月以内的婴儿由于各种原因不能进行母乳喂养时,完全采用配方奶或其他兽乳,如牛 乳、羊乳、马乳等喂哺婴儿,称为人工喂养。 (一)兽乳的特点(以牛乳为例) 人工喂养时常用牛乳,但成分不如人乳适合婴儿。人乳的优点就是牛乳的缺点。 1.乳糖含量低 牛乳中的乳糖含量低于人乳,主要为甲型乳糖,有利大肠埃希菌的生长。 2.宏量营养素比例不当 牛乳蛋白质含量较人乳为高,且以酪蛋白为主,酪蛋白易在胃中形 成较大的凝块;牛乳的氨基酸比例不当;牛乳脂肪颗滴大,而且缺乏脂肪酶,较难消化;牛乳不 饱和脂肪酸(亚麻酸)(2%)低于人乳(8%)。牛乳含磷高,磷易与酪蛋白结合,影响钙的吸收。 3.肾负荷重 牛乳含矿物质比人乳多 3~3.5 倍,增加婴儿肾脏的溶质负荷,对婴儿肾脏有 潜在的损害。 4.缺乏免疫因子 牛乳缺乏各种免疫因子是与人乳的最大区别,故牛乳喂养的婴儿患感染性 疾病的机会较多。 其他乳类:羊乳的营养价值与牛乳大致相同,蛋白质凝块较牛奶细而软,脂肪颗粒大小与 人乳相仿。但羊乳中叶酸含量很少,长期哺给羊乳易致巨幼红细胞性贫血。马乳的蛋白质和脂肪 含量少,能量亦低,故不宜长期哺用。 (二)牛乳的改造 1.配方奶粉 是以牛乳为基础的改造奶制品,使宏量营养素成分尽量“接近”于人乳,使用
时按年龄选用。2.全牛乳的家庭改造(1)加热:煮沸可达到灭菌的要求,且能使奶中的蛋白质变性,使之在胃中不易凝成大块。(2)加糖:婴儿食用全牛乳应加糖。这不是为增加牛乳甜味,或增加能量(因牛乳与母乳能量相近),而是改变牛乳中宏量营养素的比例,利于吸收,软化大便(表5-5)。一般每100ml牛奶中可加蔗糖5~8g。加糖过多或过少均不利于婴儿营养。(3)加水:降低牛奶矿物质、蛋白质浓度,减轻婴儿消化道、肾负荷。稀释奶仅用于新生儿,生后不满2周者可采用2:1奶(即2份牛奶加1份水):以后逐渐过渡到3:1或4:1奶;满月后即可用全奶。(三)奶量摄入的估计(6个月以内)婴儿的体重、RNIs以及奶制品规格是估计婴儿奶量的必备资料。1.配方奶粉摄人量估计:一般市售婴儿配方奶粉100g供能约500kca1(2029kJ),婴儿能量需要量约为100kcal/(kg·d)[418.4kJ/(kg·d)],故需婴儿配方奶粉20g/(kg·d)可满足需要。按规定调配的配方奶蛋白质与矿物质浓度接近人乳,只要奶量适当,总液量亦可满足需要。2.全牛奶摄入量估计100ml全牛乳功能约67kca1(280.33kJ),8%糖牛乳100ml供能约100kcal(418.4kJ),婴儿的能量需要量为100kcal/(kg·d)[418.4kJ/(kg·d)],婴儿需8%糖牛乳100ml/(kg·d)。全牛奶喂养时,因蛋白质与矿物质浓度较高,应两次喂哺之间加水,使奶与水量(总液量)达150ml/(kg·d)。四、婴儿食物转换(一)不同喂养方式婴儿的食物转换(二)转乳期食物(也称辅助食物)是除母乳或配方奶(兽乳)外,为过渡到成人固体食物所添加的富含能量和各种营养素的泥状食物(半固体食物)(表5-6)。给婴儿引入食物的时间和过程应适合婴儿的接受能力,保证食物的结构、风味等能够被婴儿接受。注意事项:可在进食辅食后再饮奶,逐渐形成一餐辅食代替一顿奶;食物清淡,无盐或低盐少糖和油,不食用蜂蜜水或糖水。添加辅食的时间应根据婴儿体格生长、神经发育以及摄食技能、社交技能几方面发育状态决定,一般应在婴儿体重达6.5-7kg,能保持姿态稳定、控制躯干运动、扶坐、用勺进食等,此时多4-6个月。辅助食品引入的原则:①从少到多:即在哺乳前给予婴儿少量含强化铁的米粉,逐渐增加,用勺进食,6-7月龄后可代替1次乳量。②从一种到多种:如蔬菜的引入,应每种菜泥(茸)每日尝2次/日,直至3~4日婴儿习惯后再换另一种,以刺激味觉的发育。单一食物引入的方法可帮助了解婴儿是否出现食物过敏。③从细到粗:从泥(茸)状过渡到碎末状可帮助学习咀嚼,增加食物的能量密度。从软到硬:随着婴儿年龄增长,其食物有一定硬度可促进孩子牙齿萌出和咀嚼功能形成。③注意进食技能培养:尽量让弦子主动参与进食,如7-9月龄孩子可抓食,1岁后可自已用勺进食,既可增加婴儿进食的兴趣,又有利于眼手动作协调和培养独立能力。第五节蛋白质一能量营养不良15
15 时按年龄选用。 2.全牛乳的家庭改造 (1)加热:煮沸可达到灭菌的要求,且能使奶中的蛋白质变性,使之在胃中不易凝成大块。 (2)加糖:婴儿食用全牛乳应加糖。这不是为增加牛乳甜味,或增加能量(因牛乳与母乳能量 相近),而是改变牛乳中宏量营养素的比例,利于吸收,软化大便(表 5-5)。一般每 100ml 牛奶中 可加蔗糖 5~8g。加糖过多或过少均不利于婴儿营养。 (3)加水:降低牛奶矿物质、蛋白质浓度,减轻婴儿消化道、肾负荷。稀释奶仅用于新生儿, 生后不满 2 周者可采用 2:1 奶(即 2 份牛奶加 1 份水);以后逐渐过渡到 3:1 或 4:1 奶;满月后即 可用全奶。 (三)奶量摄入的估计(6 个月以内) 婴儿的体重、RNIs 以及奶制品规格是估计婴儿奶量的必备资料。 1.配方奶粉摄人量估计 一般市售婴儿配方奶粉 100g 供能约 500kcal(2029kJ),婴儿能量 需要量约为 100kcal/(kg·d)[418.4kJ/(kg·d)],故需婴儿配方奶粉 20g/(kg·d)可满足需要。 按规定调配的配方奶蛋白质与矿物质浓度接近人乳,只要奶量适当,总液量亦可满足需要。 2.全牛奶摄入量估计 100ml 全牛乳功能约 67kcal(280.33kJ),8%糖牛乳 100ml 供能约 100kcal(418.4kJ),婴儿的能量需要量为 100kcal/(kg·d)[418.4kJ/(kg·d)],婴儿需 8%糖牛 乳 100ml/(kg·d)。全牛奶喂养时,因蛋白质与矿物质浓度较高,应两次喂哺之间加水,使奶与 水量(总液量)达 150ml/(kg·d)。 四、婴儿食物转换 (一)不同喂养方式婴儿的食物转换 (二)转乳期食物(也称辅助食物) 是除母乳或配方奶(兽乳)外,为过渡到成人固体食物所添加的富含能量和各种营养素的泥状 食物(半固体食物)(表 5-6)。给婴儿引入食物的时间和过程应适合婴儿的接受能力,保证食物的 结构、风味等能够被婴儿接受。 注意事项:可在进食辅食后再饮奶,逐渐形成一餐辅食代替一顿奶;食物清淡,无盐或低盐 少糖和油,不食用蜂蜜水或糖水。 添加辅食的时间应根据婴儿体格生长、神经发育以及摄食技能、社交技能几方面发育状态决 定,一般应在婴儿体重达 6.5-7kg,能保持姿态稳定、控制躯干运动、扶坐、用勺进食等,此时多 4-6 个月。 辅助食品引入的原则:①从少到多:即在哺乳前给予婴儿少量含强化铁的米粉,逐渐增加, 用勺进食.6-7 月龄后可代替 1 次乳量。②从一种到多种:如蔬菜的引入,应每种菜泥(茸)每 日尝 2 次/日,直至 3~4 日婴儿习惯后再换另一种,以刺激味觉的发育。单一食物引入的方法可 帮助了解婴儿是否出现食物过敏。③从细到粗:从泥(茸)状过渡到碎末状可帮助学习咀嚼,增 加食物的能量密度。④从软到硬:随着婴儿年龄增长,其食物有一定硬度可促进孩子牙齿萌出和 咀嚼功能形成。⑤注意进食技能培养:尽量让弦子主动参与进食,如 7-9 月龄孩子可抓食,1 岁 后可自己用勺进食,既可增加婴儿进食的兴趣,又有利于眼手动作协调和培养独立能力。 第五节 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