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儿科学的范围和任务儿科学是临床医学范畴中的二级学科,其研究对象是自胎儿至青春期的儿童,研究内容可以分为以下四个方面:研究儿童生长发育的规律及其影响因素,不断提高儿童体格、智能发育水平和社会适应性能力。研究儿童时期各种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临床诊断和治疗的理论和技术,不断降低疾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提高疾病的治愈率。研究各种疾病的预防措施,包括免疫接种、先大性遗传性疾病的筛查、科学知识普及教育等,这是现代儿科学最具有发展潜力的方面,将会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研究儿童中各种疾病的康复可能性以及具体方法,尽可能地帮助这些患儿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乃至完全恢复健康。以上研究内容归结起来就是儿科学的宗旨:保障儿童健康,提高生命质量。随着医学研究的进展,儿科学也不断向更深入专业的三级学科细化发展,同时也不断派生出新的专业。儿科学的三级学科分支类似内科学,主要以系统划分,如呼吸、消化、循环、神经、血液、肾脏、内分泌等,此外,还有传染病和急救医学等特殊专业。小儿外科学则为外科学范畴内的三级学科。上述学科虽然在分类上与内科学相似,但是其研究内容及内在规律与成人差别颇大,应子以注意,不能混或替代。新生儿医学和儿童保健医学是儿科学中最具特色的学科,其研究内容是其他临床学科极少涉及的方面:新生儿期的死亡率仍然非常高,占婴儿死亡率的60%~70%,此期疾病的种类和处理方法与其他时期有诸多不同,是一个非常时期:儿童保健医学是研究儿童各时期正常体格生长、智能和心理发育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的学科,通过各种措施,促进有利因素,防止不利因素,及时处理各种偏离、异常,保证小儿健康成长。围生期医学实际上是介于儿科学和妇产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一般指胎龄28周至出生后不满1周的小儿:由于此期受环境因素影响颇大,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而且与妇产科的工作有密切联系,需要两个学科的积极合作来共同研究处理这一时期的问题。随着医学科学和技术的不断发展,儿科学必将向各个分支纵深分化,新的学科、边缘性的学科必将继续应运而生。在学习和研究儿科学某一分支学科时,切不可忽略对儿科学基础和学科总体的潜心研究和关注。第二节儿科学的特点与其他临床学科相比,儿科学有其不同的特点,这些特点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儿科学研究的对象是儿童。儿童时期是机体处于不断生长发育的阶段,因此表现出的基本特点有三方面:个体差异、性别差异和年龄差异都非常大,无论是对健康状态的评价,还是对疾病的临床诊断都不宜用单一标准衡量。②对疾病造成损伤的恢复能力较强.常常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对比较严重的损伤实现自然改善或修复,因此,只要度过危重期,常可满意恢复,适宜的康复治疗常有事半功倍的效果。③自身防护能力较弱,易受各种不良因素影响而导致疾病发生和性格行为的偏离,而且一旦造成损伤,往往影响一生,因此应该特别注重预防保健工作。儿科学具有以下主要特点。1
1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节 儿科学的范围和任务 儿科学是临床医学范畴中的二级学科,其研究对象是自胎儿至青春期的儿童,研究内容可以 分为以下四个方面: 研究儿童生长发育的规律及其影响因素,不断提高儿童体格、智能发育水平和社会适应性能 力。 研究儿童时期各种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临床诊断和治疗的理论和技术,不断降低疾病 的发生率和死亡率,提高疾病的治愈率。 研究各种疾病的预防措施,包括免疫接种、先大性遗传性疾病的筛查、科学知识普及教育等, 这是现代儿科学最具有发展潜力的方面,将会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研究儿童中各种疾病的康复可能性以及具体方法,尽可能地帮助这些患儿提高他们的生活质 量乃至完全恢复健康。 以上研究内容归结起来就是儿科学的宗旨:保障儿童健康,提高生命质量。 随着医学研究的进展,儿科学也不断向更深入专业的三级学科细化发展,同时也不断派生出 新的专业。儿科学的三级学科分支类似内科学,主要以系统划分,如呼吸、消化、循环、神经、 血液、肾脏、内分泌等,此外,还有传染病和急救医学等特殊专业。小儿外科学则为外科学范畴 内的三级学科。上述学科虽然在分类上与内科学相似,但是其研究内容及内在规律与成人差别颇 大,应子以注意,不能混淆或替代。 新生儿医学和儿童保健医学是儿科学中最具特色的学科,其研究内容是其他临床学科极少涉 及的方面:新生儿期的死亡率仍然非常高,占婴儿死亡率的 60%~70%,此期疾病的种类和处理 方法与其他时期有诸多不同,是一个非常时期;儿童保健医学是研究儿童各时期正常体格生长、 智能和心理发育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的学科,通过各种措施,促进有利因素,防止不利因素,及时 处理各种偏离、异常,保证小儿健康成长。围生期医学实际上是介于儿科学和妇产科学之间的边 缘学科,一般指胎龄 28 周至出生后不满 1 周的小儿,由于此期受环境因素影响颇大,发病率和死 亡率最高,而且与妇产科的工作有密切联系,需要两个学科的积极合作来共同研究处理这一时期 的问题。随着医学科学和技术的不断发展,儿科学必将向各个分支纵深分化,新的学科、边缘性 的学科必将继续应运而生。在学习和研究儿科学某一分支学科时,切不可忽略对儿科学基础和学 科总体的潜心研究和关注。 第二节 儿科学的特点 与其他临床学科相比,儿科学有其不同的特点,这些特点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儿科学研究的 对象是儿童。儿童时期是机体处于不断生长发育的阶段,因此表现出的基本特点有三方面:①个 体差异、性别差异和年龄差异都非常大,无论是对健康状态的评价,还是对疾病的临床诊断都不 宜用单一标准衡量。②对疾病造成损伤的恢复能力较强.常常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对比较严重的 损伤实现自然改善或修复,因此,只要度过危重期,常可满意恢复,适宜的康复治疗常有事半功 倍的效果。③自身防护能力较弱,易受各种不良因素影响而导致疾病发生和性格行为的偏离,而 且一旦造成损伤,往往影响一生,因此应该特别注重预防保健工作。儿科学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解剖随着体格生长发育的进展,身体各部位逐渐长大,头、躯驱干和四肢的比例发生改变,内脏的位置也随年龄增长而不同,如肝脏右下缘位置在3岁前可在右肋缘下2cm内,3岁后逐渐上移,6~7岁后在正常情况下右肋缘下不应触及。在体格检查时必须熟悉各年龄儿童的体格生长发育规律,才能正确判断和处理临床问题。功能各系统器官的功能也随年龄增长逐渐发育成熟,因此不同年龄儿童的生理、生化正常值各自不同,如心率、呼吸频率、血压、血清和其他体液的生化检验值等。此外,某年龄阶段的功能不成熟常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如婴幼儿的代谢旺盛,营养的需求量相对较高,但是此时期胃肠的消化吸收功能尚不完善,易发生消化不良。因此,掌握各年龄儿童的功能变化特点是儿科临床工作的基本要求。病理对同一致病因素,儿童与成人的病理反应和疾病过程会有相当大的差异,即或是不同年龄的儿童之间也会出现这种差异,如由肺炎球菌所致的肺内感染,婴儿常表现为支气管肺炎,而成人和年长儿则可引起大叶性肺炎病变。免疫小年龄儿童的非特异性免疫、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功能都不成熟,因此抗感染免疫能力比成人和年长儿低下,如婴幼儿时期sIgA和IgG水平均较低,容易发生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因此适当的预防措施对小年龄儿童特别重要。心理儿童时期是心理、行为形成的基础阶段,可塑性非常强。及时发现小儿的天赋气质特点,并通过训练予以调适;根据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特点,提供合适的环境和条件,给予耐心的引导和正确的教养,可以培养儿童良好的个性和行为习惯。疾病种类临床表现诊断儿童对病情的表述常有困难且不准确,但仍应认真听取和分析,同时必须详细倾听家长陈述病史。全面准确的体格检查对于儿科的临床诊断非常重要,有时甚至是关键性的。发病的年龄和季节,以及流行病学史往往非常有助于某些疾病的诊断。不同年龄儿童的检验正常值常不相同,应该特别注意。治疗及预后预防已有不少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急性传染病可以通过预防接种得以避免,此项工作基本上是在儿童时期进行,是儿科工作的重要方面。目前许多成人疾病或老年性疾病的儿童期预防已经受到重视,如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冠状动脉心脏病、高血压和糖尿病等都与儿童时期的饮食有关;成人的心理问题也与儿童时期的环境条件和心理卫生有关。第三节小儿年龄分期儿童的生长发育是一个连续渐进的动态过程,不应被人为地割裂认识。但是在这个过程中,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解剖、生理和心理等功能确实在不同的阶段表现出与年龄相关的规律性。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将小儿年龄分为七期,以便熟悉掌握。2
2 解剖 随着体格生长发育的进展,身体各部位逐渐长大,头、躯干和四肢的比例发生改变, 内脏的位置也随年龄增长而不同,如肝脏右下缘位置在 3 岁前可在右肋缘下 2cm 内,3 岁后逐渐 上移,6~7 岁后在正常情况下右肋缘下不应触及。在体格检查时必须熟悉各年龄儿童的体格生长 发育规律,才能正确判断和处理临床问题。 功能 各系统器官的功能也随年龄增长逐渐发育成熟,因此不同年龄儿童的生理、生化正常 值各自不同,如心率、呼吸频率、血压、血清和其他体液的生化检验值等。此外,某年龄阶段的 功能不成熟常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如婴幼儿的代谢旺盛,营养的需求量相对较高,但是此时 期胃肠的消化吸收功能尚不完善,易发生消化不良。因此,掌握各年龄儿童的功能变化特点是儿 科临床工作的基本要求。 病理 对同一致病因素,儿童与成人的病理反应和疾病过程会有相当大的差异,即或是不同 年龄的儿童之间也会出现这种差异,如由肺炎球菌所致的肺内感染,婴儿常表现为支气管肺炎, 而成人和年长儿则可引起大叶性肺炎病变。 免疫 小年龄儿童的非特异性免疫、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功能都不成熟,因此抗感染免疫能 力比成人和年长儿低下,如婴幼儿时期 sIgA 和 IgG 水平均较低,容易发生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 因此适当的预防措施对小年龄儿童特别重要。 心理 儿童时期是心理、行为形成的基础阶段,可塑性非常强。及时发现小儿的天赋气质特 点,并通过训练予以调适;根据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特点,提供合适的环境和条件,给予耐心的 引导和正确的教养,可以培养儿童良好的个性和行为习惯。 疾病种类 临床表现 诊断 儿童对病情的表述常有困难且不准确,但仍应认真听取和分析,同时必须详细倾听家长陈述 病史。全面准确的体格检查对于儿科的临床诊断非常重要,有时甚至是关键性的。发病的年龄和 季节,以及流行病学史往往非常有助于某些疾病的诊断。不同年龄儿童的检验正常值常不相同, 应该特别注意。 治疗及预后 预防 已有不少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急性传染病可以通过预防接种得以避免,此项工作基本上是在 儿童时期进行,是儿科工作的重要方面。目前许多成人疾病或老年性疾病的儿童期预防已经受到 重视,如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冠状动脉心脏病、高血压和糖尿病等都与儿童时期的饮食有关;成 人的心理问题也与儿童时期的环境条件和心理卫生有关。 第三节 小儿年龄分期 儿童的生长发育是一个连续渐进的动态过程,不应被人为地割裂认识。但是在这个过程中,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解剖、生理和心理等功能确实在不同的阶段表现出与年龄相关的规律性。 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将小儿年龄分为七期,以便熟悉掌握
(一)胎儿期从受精卵形成到小儿出生为止,共40周。胎儿的周龄即为胎龄,或称为妊娠龄。母亲娠期间如受外界不利因素影响,包括感染、创伤、滥用药物、接触放射性物质、毒品等,以及营养缺乏、严重疾病和心理创伤等,都可能影响胎儿的正常生长发育,导致流产、畸形或宫内发育不良等。(二)新生儿期自胎儿娩出脐带结扎时开始至28天之前,按年龄划分,此期实际包含在婴儿期内。由于此期在生长发育和疾病方而具有非常明显的特殊性,且发病率高,死亡率也高,因此单独列为婴儿期中的一个特殊时期。(三)婴儿期自出生到1周罗之前为婴儿期。此期是生长发育极其旺盛的阶段,容易发生消化道功能素乱。同时,婴儿体内来自母体的抗体逐渐减少。自身的免疫功能尚未成熟,抗感染能力较弱,易发生各种感染和传染性疾病。(四)幼儿期自1岁至满3周岁之前为幼儿期。智能发育迅速,同时活动范围渐广,接触社会事物渐多。此期小儿对危险的识别和自我保护能力都有限,因此意外伤害发生率非常高,应格外注意防护。(五)学龄前期自3周岁至6~7岁入小学前为学龄前期。(六)学龄期自入小学始(6~7岁)至青春期前为学龄期。此期儿童的体格生长速度相对缓慢,除生殖系统外,各系统器官外形均已接近成人。(七)青春期青春期年龄范围一般从10~20岁,女孩的青春期开始年龄和结束年龄都比男孩早2年左右。青春期的进入和结束年龄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约可相差2~4岁。此期儿童的体格生长发育再次加速,出现第二次高峰,同时生殖系统的发育也加速并渐趋成熟。第四节儿科学的发展与展望2011年国务院发布了《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11-2020年)》和《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进一步把妇女和儿童健康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作为优先发展的领域之-最近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通过制订名为“儿童疾病综合管理(IMCI)”的战略来进一步提高和维护儿童的健康水平。儿童疾病综合管理的目标实在5岁以下儿童中降低死亡、疾病和残疾,并促进他们更好地成长和发育。儿童疾病综合管理包括家庭和社区,以及卫生机构实施的预防性和医疗性措施内容。在医疗机构中,IMCI战略促进了在门诊就对儿童期疾病做出准确的确认,保证了对所有重大疾病的综合治疗,加强对家长的咨询,并提高了严重患儿的转诊速度。在社区医疗服务机构和家庭里,该战略促进了寻求适宜保健的行为,提高了营养和预防保健,并保障医嘱的正确执行。儿科学的研究和发展是依托现代医学的进步展开的。当前,现代医学的革命性突破及其引领3
3 (一)胎儿期 从受精卵形成到小儿出生为止,共 40 周。胎儿的周龄即为胎龄,或称为妊娠龄。母亲妊娠期 间如受外界不利因素影响,包括感染、创伤、滥用药物、接触放射性物质、毒品等,以及营养缺 乏、严重疾病和心理创伤等,都可能影响胎儿的正常生长发育,导致流产、畸形或宫内发育不良 等。 (二)新生儿期 自胎儿娩出脐带结扎时开始至 28 天之前,按年龄划分,此期实际包含在婴儿期内。由于此期 在生长发育和疾病方而具有非常明显的特殊性,且发病率高,死亡率也高,因此单独列为婴儿期 中的一个特殊时期。 (三)婴儿期 自出生到 1 周岁之前为婴儿期。此期是生长发育极其旺盛的阶段,容易发生消化道功能紊乱。 同时,婴儿体内来自母体的抗体逐渐减少。自身的免疫功能尚未成熟,抗感染能力较弱,易发生 各种感染和传染性疾病。 (四)幼儿期 自 1 岁至满 3 周岁之前为幼儿期。智能发育迅速,同时活动范围渐广,接触社会事物渐多。 此期小儿对危险的识别和自我保护能力都有限,因此意外伤害发生率非常高,应格外注意防护。 (五)学龄前期 自 3 周岁至 6~7 岁入小学前为学龄前期。 (六)学龄期 自入小学始(6~7 岁)至青春期前为学龄期。此期儿童的体格生长速度相对缓慢,除生殖系 统外,各系统器官外形均已接近成人。 (七)青春期 青春期年龄范围一般从 10~20 岁,女孩的青春期开始年龄和结束年龄都比男孩早 2 年左右。 青春期的进入和结束年龄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约可相差 2~4 岁。此期儿童的体格生长发育再次 加速,出现第二次高峰,同时生殖系统的发育也加速并渐趋成熟。 第四节 儿科学的发展与展望 2011 年国务院发布了《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11-2020 年)》和《中国儿童发展纲要 (2011-2020)》,进一步把妇女和儿童健康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作为优先发展的领域之 一。 最近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通过制订名为“儿童疾病综合管理(IMCI)”的战略 来进一步提高和维护儿童的健康水平。儿童疾病综合管理的目标实在5岁以下儿童中降低死亡、疾 病和残疾,并促进他们更好地成长和发育。儿童疾病综合管理包括家庭和社区,以及卫生机构实 施的预防性和医疗性措施内容。在医疗机构中,IMCI战略促进了在门诊就对儿童期疾病做出准确 的确认,保证了对所有重大疾病的综合治疗,加强对家长的咨询,并提高了严重患儿的转诊速度。 在社区医疗服务机构和家庭里,该战略促进了寻求适宜保健的行为,提高了营养和预防保健,并 保障医嘱的正确执行。 儿科学的研究和发展是依托现代医学的进步展开的。当前,现代医学的革命性突破及其引领
的发展趋势应该受到儿科工作者的高度重视。2005年人类基因组DNA全序列测定最终完成,对于人类攻克目前威胁生命健康的疑难顽症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基因组学在基因活性和疾病的相关性方面为破解疾病发生、发展的本源提供了有力根据和方向,后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表观遗传学、生物信息学、模式生物学等学科的发展和交叉组合已经形成了系统生物医学。系统生物医学能够将各种致病因素的相互作用、代谢途径及调控途径综合起来。运用现代生物学的科学和技术,解析人类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从而寻求干预、治疗和预防的方法。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TO)对健康做了如下定义:“健康不仅是驱体无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第二章生长发育人的生长发育是指从受精卵到成人的成熟过程生长和发育是儿童不同于成人的重要特点。生长是指儿童身体各器官、系统的长大,可有相应的测量值来表示其量的变化:发育是指细胞、组织、器官的分化与功能成熟。生长和发育两者紧密相关,生长是发育的物质基础,生长的量的变化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身体器官、系统的成熟状况第一节生长发育规律生长发育,不论在总的速度上或各器官、系统的发育顺序,都遵循一定的规律。认识总的规律性有助于儿科医生对儿童生长发育状况的正确评价与指导。1:生长发育是连续的、有阶段性的过程生长发育在整个儿童时期不断进行,但各年龄阶段生长发育有一定的特点,不同年龄阶段生长速度不同。例如,体重和身长在生后第1年,尤其前3个月增加很快,第1年为生后的第一个生长高峰;第2年以后生长速度逐渐减慢,至青春期生长速度义加快,出现第二个生长高峰。2.各系统、器官生长发育不平衡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发育顺序遵循一定规律。如神经系统发育较早,脑在生后2年内发育较快:淋巴系统在儿童期迅速生长,于青春期前达高峰,以后逐渐下降:生殖系统发育较晚。其他系统如心、肝、肾、肌肉的发育基本与体格生长相平行(图2一1)。这种各系统发育速度的不同与其在不同年龄的生理功能有关。3.生长发育的个体差异儿童生长发育虽按一定总规律发展,但在一定范围内受遗传、环境的影响,存在着相当大的个体差异,每个人生长的“轨道”不会完全相同。因此,儿童的生长发育水平有一定的正常范围,所谓的正常值不是绝对的,评价时必须考虑个体的不同的影响因素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4.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生长发育遵循由上到下、由近到远、由粗到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规律。如出生后运动发育的规律是:先抬头、后抬胸,再会坐、立、行(从上到下):从臂到手,从腿到脚的活动(由近到远):从全掌抓握到手指拾取(由粗到细):先画直线后画圈、图形(由简单到复杂):认识事物的过程:先会看、听、感觉事物,逐渐发展到有记忆、思维、分析、判断(由低级到高级)。第二节影响生长发育的因素4
4 的发展趋势应该受到儿科工作者的高度重视。2005年人类基因组DNA全序列测定最终完成,对于人 类攻克目前威胁生命健康的疑难顽症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基因组学在基因活性和疾病的相关性方 面为破解疾病发生、发展的本源提供了有力根据和方向,后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表观遗传学、 生物信息学、模式生物学等学科的发展和交叉组合已经形成了系统生物医学。系统生物医学能够 将各种致病因素的相互作用、代谢途径及调控途径综合起来。运用现代生物学的科学和技术,解 析人类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从而寻求干预、治疗和预防的方法。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世界卫 生组织(WTO)对健康做了如下定义:“健康不仅是躯体无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 会适应能力”。 第二章生长发育 人的生长发育是指从受精卵到成人的成熟过程生长和发育是儿童不同于成人的重要特点。生 长是指儿童身体各器官、系统的长大,可有相应的测量值来表示其量的变化;发育是指细胞、组 织、器官的分化与功能成熟。生长和发育两者紧密相关,生长是发育的物质基础,生长的量的变 化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身体器官、系统的成熟状况 第一节 生长发育规律 生长发育,不论在总的速度上或各器官、系统的发育顺序,都遵循一定的规律。认识总的规 律性有助于儿科医生对儿童生长发育状况的正确评价与指导。 1.生长发育是连续的、有阶段性的过程 生长发育在整个儿童时期不断进行,但各年龄阶段 生长发育有一定的特点,不同年龄阶段生长速度不同。例如,体重和身长在生后第 1 年,尤其前 3 个月增加很快,第 1 年为生后的第一个生长高峰;第 2 年以后生长速度逐渐减慢,至青春期生 长速度又加快,出现第二个生长高峰。 2.各系统、器官生长发育不平衡 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发育顺序遵循一定规律。如神经系统 发育较早,脑在生后 2 年内发育较快;淋巴系统在儿童期迅速生长,于青春期前达高峰,以后逐 渐下降;生殖系统发育较晚。其他系统如心、肝、肾、肌肉的发育基本与体格生长相平行(图 2 -1)。这种各系统发育速度的不同与其在不同年龄的生理功能有关。 3.生长发育的个体差异 儿童生长发育虽按一定总规律发展,但在一定范围内受遗传、环境 的影响,存在着相当大的个体差异,每个人生长的“轨道”不会完全相同。因此,儿童的生长发 育水平有一定的正常范围,所谓的正常值不是绝对的,评价时必须考虑个体的不同的影响因素, 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 4.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 生长发育遵循由上到下、由近到远、由粗到细、由低级到高级、由 简单到复杂的规律。如出生后运动发育的规律是:先抬头、后抬胸,再会坐、立、行(从上到下); 从臂到手,从腿到脚的活动(由近到远);从全掌抓握到手指拾取(由粗到细);先画直线后画圈、 图形(由简单到复杂);认识事物的过程:先会看、听、感觉事物,逐渐发展到有记忆、思维、分 析、判断(由低级到高级)。 第二节 影响生长发育的因素
一、遗传因素细胞染色体所载基因是决定遗传的物质基础。在异常情况下,严重影响生长的遗传代谢性疾病、内分泌障碍、染色体畸形等,更与遗传直接有关。性染色体遗传性疾病与性别有关。二、环境因素1.营养儿童的生长发育,包括宫内胎儿生长发育,需充足的营养素供给。当营养素供给充足且比例恰当,加之适宜的生活环境,可使生长潜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宫内营养不良不仅使胎儿体格生长落后,严重时还影响脑的发育:生后营养不良,特别是第12年的严重营养不良,可影响体重、身高及智能的发育。2.疾病疾病对生长发育的阻扰作用十分明显。急性感染常使体重减轻;长期慢性疾病则影响体重和身高的增长:内分泌疾病常引起骨骼生长和神经系统发育迟缓;先天性疾病,如先天性心脏病可造成生长退缓3.母亲情况胎儿在宫内的发育受孕母生活环境、营养、情绪、疾病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母亲妊娠早期的病毒性感染可导致胎儿先天性畸形:妊娠期严重营养不良可引起流产、早产和胎儿体格生长以及脑的发育迟缓;妊娠早期受到某些药物、X线照射、环境中毒物和精神创伤均可影响胎儿的发育。4.家庭和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对儿童健康的重要作用易被家长和儿科医生忽视。成人疾病胎儿起源学说(developmentalorginalhealthanddiseases,DOHaD)意指“健康与疾病的发育起源”,是今年提出的关于人类疾病起源的新概念。该学说认为,胎儿在宫内发育中受到遗传、宫内环境的影响,不仅会影响胎儿期的生长发育,而且可能引起持续的结构功能改变,导致将来一系列成年期疾病的发生。孕期营养缺之将对后代心血管疾病、高血压病、糖代谢异常、肥胖和血脂异常等一系列疾病的发生产生重要影响。综上所述,遗传决定了生长发育的潜力,这种潜力从受精卵开始就受到环境因素的作用与调节,表现出个人的生长发育模式。因此,生长发育水平是遗传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第三节体格生长一、体格生长常用指标体格生长应选择易于测量、有较大人群代表性的指标来表示。常用的形态指标有体重、身高(长)、坐高(顶臀长)、头围、胸围、上臂围、皮下脂肪等。二、出生至青春前期的体格生长规律(一)体重的增长体重为各器官、系统、体液的总重量。其中骨骼、肌肉、内脏、体脂、体液为主要成分。因体脂与体液变化较大,体重在体格生长指标中最易波动。体重易于准确测量,是最易获得的反映儿童生长与营养状况的指标。儿科临床中用体重计算药带和静脉输液量。新生儿出生体重与胎次、胎龄、性别以及宫内营养状况有关。我国2005年九市城区调查结果显示平均男婴出生体重为3.33kg土0.39kg,女婴为3.24kg土0.39kg,与世界卫生组织(WH0)的参考值相近(男3.3kg,女3.2kg)。出生后体重增长应为胎儿宫内体重生长曲线的延续。生后1周内因奶量摄入不足,水分去失、胎粪排出,可出现暂时性体重下降或称生理性体重下降,约在生后第3~4日达最低点,下降范围为3%~9%,以后逐渐回升,至出生后第7~10日应恢复到5
5 一、遗传因素 细胞染色体所载基因是决定遗传的物质基础。在异常情况下,严重影响生长的遗传代谢性疾 病、内分泌障碍、染色体畸形等,更与遗传直接有关。性染色体遗传性疾病与性别有关。 二、环境因素 1.营养 儿童的生长发育,包括宫内胎儿生长发育,需充足的营养素供给。当营养素供给充 足且比例恰当,加之适宜的生活环境,可使生长潜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宫内营养不良不仅使胎儿 体格生长落后,严重时还影响脑的发育;生后营养不良,特别是第 1~2 年的严重营养不良,可影 响体重、身高及智能的发育。 2.疾病 疾病对生长发育的阻扰作用十分明显。急性感染常使体重减轻;长期慢性疾病则影 响体重和身高的增长;内分泌疾病常引起骨骼生长和神经系统发育迟缓;先天性疾病,如先天性 心脏病可造成生长迟缓。 3.母亲情况 胎儿在宫内的发育受孕母生活环境、营养、情绪、疾病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母 亲妊娠早期的病毒性感染可导致胎儿先天性畸形;妊娠期严重营养不良可引起流产、早产和胎儿 体格生长以及脑的发育迟缓;妊娠早期受到某些药物、X 线照射、环境中毒物和精神创伤均可影 响胎儿的发育。 4.家庭和社会环境 家庭环境对儿童健康的重要作用易被家长和儿科医生忽视。 成人疾病胎儿起源学说(developmental orginal health and diseases,DOHaD)意指“健 康与疾病的发育起源”,是今年提出的关于人类疾病起源的新概念。该学说认为,胎儿在宫内发育 中受到遗传、宫内环境的影响,不仅会影响胎儿期的生长发育,而且可能引起持续的结构功能改 变,导致将来一系列成年期疾病的发生。孕期营养缺乏将对后代心血管疾病、高血压病、糖代谢 异常、肥胖和血脂异常等一系列疾病的发生产生重要影响。 综上所述,遗传决定了生长发育的潜力,这种潜力从受精卵开始就受到环境因素的作用与调 节,表现出个人的生长发育模式。因此,生长发育水平是遗传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第三节 体格生长 一、体格生长常用指标 体格生长应选择易于测量、有较大人群代表性的指标来表示。常用的形态指标有体重、身高 〔长)、坐高(顶臀长)、头围、胸围、上臂围、皮下脂肪等。 二、出生至青春前期的体格生长规律 (一)体重的增长 体重为各器官、系统、体液的总重量。其中骨骼、肌肉、内脏、体脂、体液为主要成分。因 体脂与体液变化较大,体重在体格生长指标中最易波动。体重易于准确测量,是最易获得的反映 儿童生长与营养状况的指标。儿科临床中用体重计算药带和静脉输液量。 新生儿出生体重与胎次、胎龄、性别以及宫内营养状况有关。我国 2005 年九市城区调查结果 显示平均男婴出生体重为 3.33kg±0.39kg,女婴为 3.24kg±0.39kg,与世界卫生组织(WHO)的 参考值相近(男 3.3kg,女 3.2kg)。出生后体重增长应为胎儿宫内体重生长曲线的延续。生后 1 周内因奶量摄入不足,水分丢失、胎粪排出,可出现暂时性体重下降或称生理性体重下降,约在 生后第 3~4 日达最低点,下降范围为 3%~9%,以后逐渐回升,至出生后第 7~10 日应恢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