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分类说明:就是对事物进行分门别类,逐一说明的方法。例如 那最轻盈、站得最高的云,叫卷云。这种云很薄,阳光可以透过云层照到地面,房屋 和树木的影子依然很清晰。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 白的绫纱。如果卷云成群成行地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粼波,这就成了卷积 云。卷云和卷积云的位置很高,那里水分少,它们一般不会带来雨雪。还有一种像棉花团似 的白云,叫积云,常在两千米左右的天空,一朵朵分散着,映着温和的阳光,云块四周散发 出金黄的光辉。积云都在上午开始岀现,午后最多,傍晩渐渐消散。在晴天,我们还会遇见 种高积云。这是成群的扁球状的云块,排列得很匀称,云块间露岀碧蓝的天幕,远远望去 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卷云、卷积云、积云和高积云,都是很美丽的。(《看云识天气》) 这段文字就是采用分类说明的方法,依次说明了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 云的特征。 3、比喻说明法:就是通过打比方来说明事物。例如 前面所举分类说明里《看云识天气》文段,里面有许多语句就是运用了比喻 说明法,大家可以细心领会 4、比较说明法:比较说明法就是用人们熟知的事物去和陌生的事物作比较, 使读者有个由此及彼的理解,从而认识陌生事物的方法。例如 许多红色的星星很大很大,有的可以装得下八十万万个太阳。这些星星是由非常稀薄的 气体状态的物质组成的。最稀薄的,密度只有地球上空气的几万分之一,比我们用抽气机造 成的“真空”还要稀薄得多。(郑文光《宇宙里有些什么》) 这段文字就是采用比较说明的方法,把恒星的特征说明得清楚明白。这里采 用的是横向比较法(将两种可比的事物进行比较)。再来看一段文字: 正式的书籍,是在两千多年前春秋战国时代出现的。起先,人们把文字写在竹片或木片 上,这些竹片或木片叫做简或牍。把竹子木板劈成同样长度和宽度的细条(一般5寸至2 尺长),削平表面,在上面用刀子刻字或用漆笔写,每片可以写8到14个字。有的把简牍 用麻绳、丝绳或者皮条串编起来,叫做“册”,也写作“策"。这个“册”字,像在几片竹简 中间穿上绳索的样子。传说孔子因为勤奋读书,竟把这种穿册的皮条翻断了多次。 这段文字将书籍不同时期的情况进行了比较来说明书籍的历史演变,这种比 较说明的方法是纵向比较法。 5、数字说明法:就是用数量说明事物、现象特点的方法。例如: 太阳为地球持续提供长达4000万年的光和热却是没有问题的,因为在4000万年的年
2、分类说明:就是对事物进行分门别类,逐一说明的方法。例如: 那最轻盈、站得最高的云,叫卷云。这种云很薄,阳光可以透过云层照到地面,房屋 和树木的影子依然很清晰。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 白的绫纱。如果卷云成群成行地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粼波,这就成了卷积 云。卷云和卷积云的位置很高,那里水分少,它们一般不会带来雨雪。还有一种像棉花团似 的白云,叫积云,常在两千米左右的天空,一朵朵分散着,映着温和的阳光,云块四周散发 出金黄的光辉。积云都在上午开始出现,午后最多,傍晚渐渐消散。在晴天,我们还会遇见 一种高积云。这是成群的扁球状的云块,排列得很匀称,云块间露出碧蓝的天幕,远远望去, 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卷云、卷积云、积云和高积云,都是很美丽的。(《看云识天气》) 这段文字就是采用分类说明的方法,依次说明了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 云的特征。 3、比喻说明法:就是通过打比方来说明事物。例如: 前面所举分类说明里《看云识天气》文段,里面有许多语句就是运用了比喻 说明法,大家可以细心领会。 4、比较说明法:比较说明法就是用人们熟知的事物去和陌生的事物作比较, 使读者有个由此及彼的理解,从而认识陌生事物的方法。例如: 许多红色的星星很大很大,有的可以装得下八十万万个太阳。这些星星是由非常稀薄的 气体状态的物质组成的。最稀薄的,密度只有地球上空气的几万分之一,比我们用抽气机造 成的“真空”还要稀薄得多。(郑文光《宇宙里有些什么》) 这段文字就是采用比较说明的方法,把恒星的特征说明得清楚明白。这里采 用的是横向比较法(将两种可比的事物进行比较)。再来看一段文字: 正式的书籍,是在两千多年前春秋战国时代出现的。起先,人们把文字写在竹片或木片 上,这些竹片或木片叫做简或牍。把竹子木板劈成同样长度和宽度的细条(一般 5 寸至 2 尺长),削平表面,在上面用刀子刻字或用漆笔写,每片可以写 8 到 14 个字。有的把简牍 用麻绳、丝绳或者皮条串编起来,叫做“册”,也写作“策”。这个“册”字,像在几片竹简 中间穿上绳索的样子。传说孔子因为勤奋读书,竟把这种穿册的皮条翻断了多次。 这段文字将书籍不同时期的情况进行了比较来说明书籍的历史演变,这种比 较说明的方法是纵向比较法。 5、数字说明法:就是用数量说明事物、现象特点的方法。例如: 太阳为地球持续提供长达 4000 万年的光和热却是没有问题的,因为在 4000 万年的年
代里,所消耗的能量还不到太阳总量的1%! 这里就运用数字准确地说明了太阳为地球提供的热量之多 6、举例说明法:就是选取某种事物中比较典型的具体实例来说明这种事物 的方法。例如 纬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 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 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 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因为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大自然 的语言》) 这段文字说明沿海地区春天比同纬度的内陆要迟,作者通过举例,具体地说 明了这一特征。 当然,实物是明文有时也会运用到定义说明法、诠释说明法、图标说明法、 引用说明法,这些内容我们将在今后的学习中逐步介绍 附:实物说明文常用(总)-分-(总)结构,关于这种结构,语文课上我们 已经详细说明过,这里不再多说了。 作文训练: 题目:《自行车》 2、要求:(1)文体:说明文 (2)字数:不少于500字。 第二章:点格写改写 改写就是将别人现成的文章改变人称或文体,以全新文章的形式呈献给读 者。改写有两类:一类是改变人称,另一类是改变文体。关于改变文体的改写不 是初中作文教学的重点,这里不想多说,仅举一例说明,例如:将杜牧的诗歌《清 明》在不增减文字的基础上改写为戏剧: 杜牧《清明》原诗: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改为戏剧的《清明》: 清明 【清明时节。】 【雨,纷纷。】
代里,所消耗的能量还不到太阳总量的 1%! 这里就运用数字准确地说明了太阳为地球提供的热量之多。 6、举例说明法:就是选取某种事物中比较典型的具体实例来说明这种事物 的方法。例如: 纬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 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 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 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因为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大自然 的语言》) 这段文字说明沿海地区春天比同纬度的内陆要迟,作者通过举例,具体地说 明了这一特征。 当然,实物是明文有时也会运用到定义说明法、诠释说明法、图标说明法、 引用说明法,这些内容我们将在今后的学习中逐步介绍。 附:实物说明文常用(总)-分-(总)结构,关于这种结构,语文课上我们 已经详细说明过,这里不再多说了。 作文训练: 1、 题目:《自行车》 2、 要求:(1)文体:说明文 (2)字数:不少于 500 字。 第二章:点格写改写 改写就是将别人现成的文章改变人称或文体,以全新文章的形式呈献给读 者。改写有两类:一类是改变人称,另一类是改变文体。关于改变文体的改写不 是初中作文教学的重点,这里不想多说,仅举一例说明,例如:将杜牧的诗歌《清 明》在不增减文字的基础上改写为戏剧: 杜牧《清明》原诗: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改为戏剧的《清明》: 清明 【清明时节。】 【雨,纷纷。】
【路上】 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本讲将重点讲解改变人称的改写 改变人称的改写就是将第一人称的文章改为第二人称或第三人称;或者将 第二人称的文章改为第一人称、第三人称;或者将第三人称的文章改为第一人 称、第二人称 在改写之前,我们必须把握两种情况:一是人称的限制性,二是直叙、插叙 与转述。下面我们具体说明。 人称的限制性 人称的限制性是指在采用某种人称叙述事情时,这种人称会对所叙述的事情 有限制。一般来讲,采用第一人称要求所叙事情必须亲历,非亲历事情在文中 只能通过插叙或转述完成叙述,不能直接叙述;而采用第二人称时,要求所叙 述的对方情况必须己方确知,对不确知的情况只能通过转述完成,不能运用插 叙,同时要求要带着浓烈的情感叙事;采用第三人称叙述的文章则没有这些要 求。在情感抒发上,第二人称最强,第一人称次之,第三人称一般无需抒情, 要靠事实说话。 、直叙、插叙和转述。直叙就是直接叙述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插叙 就是在叙事的过程中,插入与事情或人物有关的片段,以帮助读者理解文章人物 的方法;转述就是通过他人之口叙述这个人物相关情况的叙述方式 明确了以上两种情况,就可以进行人称改写训练了。 人称改写实质上是在不改变原文主旨的前提下,通过改变人称和叙事方式, 实现文章的转型。由于人称存在限制性,在改写的过程中,就需要对原文中的材 料作一些必要的改动和调整,以适应新的人称。我们分别以四段文字为例来看人 称改写的具体要求。 1、但我们终于谈到搬家的事。我说外间的寓所已经租定了,又买了几件家 具,此外须将家里所有的木器卖去,再去增添。母亲也说好,而且行李也略已齐 集,木器不便搬运的,也小半卖去了,只是收不起钱来。 你休息一两天,去拜望亲戚本家一回,我们便可以走了。"母亲说 是的。 "还有闰土,他每到我家来时,总问起你,很想见你一回面。我已经将你到 家的大约日期通知他,他也许就要来了。"(鲁迅《故乡》) 2、她,倚着学校门口的一棵杨树,一动不动,宛如一座雪雕
【路上】 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本讲将重点讲解改变人称的改写。 改变人称的改写就是将第一人称的文章改为第二人称或第三人称;或者将 第二人称的文章改为第一人称、第三人称;或者将第三人称的文章改为第一人 称、第二人称。 在改写之前,我们必须把握两种情况:一是人称的限制性,二是直叙、插叙 与转述。下面我们具体说明。 一、人称的限制性。 人称的限制性是指在采用某种人称叙述事情时,这种人称会对所叙述的事情 有限制。一般来讲,采用第一人称要求所叙事情必须亲历,非亲历事情在文中 只能通过插叙或转述完成叙述,不能直接叙述;而采用第二人称时,要求所叙 述的对方情况必须己方确知,对不确知的情况只能通过转述完成,不能运用插 叙,同时要求要带着浓烈的情感叙事;采用第三人称叙述的文章则没有这些要 求。在情感抒发上,第二人称最强,第一人称次之,第三人称一般无需抒情, 要靠事实说话。 二、直叙、插叙和转述。直叙就是直接叙述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插叙 就是在叙事的过程中,插入与事情或人物有关的片段,以帮助读者理解文章人物 的方法;转述就是通过他人之口叙述这个人物相关情况的叙述方式。 明确了以上两种情况,就可以进行人称改写训练了。 人称改写实质上是在不改变原文主旨的前提下,通过改变人称和叙事方式, 实现文章的转型。由于人称存在限制性,在改写的过程中,就需要对原文中的材 料作一些必要的改动和调整,以适应新的人称。我们分别以四段文字为例来看人 称改写的具体要求。 1、但我们终于谈到搬家的事。我说外间的寓所已经租定了,又买了几件家 具,此外须将家里所有的木器卖去,再去增添。母亲也说好,而且行李也略已齐 集,木器不便搬运的,也小半卖去了,只是收不起钱来。 "你休息一两天,去拜望亲戚本家一回,我们便可以走了。"母亲说。 "是的。" "还有闰土,他每到我家来时,总问起你,很想见你一回面。我已经将你到 家的大约日期通知他,他也许就要来了。"(鲁迅《故乡》) 2、她,倚着学校门口的一棵杨树,一动不动,宛如一座雪雕
阵电铃的急响。她黯淡的眼神里,射出热切的光。 群唱着歌儿的孩子,跨岀了校门,没有她的儿子;又一群说说笑笑 的孩子,踏上了马路,也没有她的儿子…….人影稀疏了,零落了,没有了 吱呀呀的大铁门,锁住了沉寂的校园。 她一阵晕眩,几乎站立不住,跌跌撞撞地扑过去,双手紧抓铁栏使劲 地摇着。 干什么?”传达室的老头面带愠色走了出来 “亮!我的小亮!”像喘息,又似哭泣。 都放学了。 知……道…….”她目光呆滞地低声喃喃着,无力地垂下脑袋,慢 慢松开手,从大襟棉袄口袋里,掏岀一包裹得很紧的、还带着体温的糖 大伯,麻烦……给孩子。”(黄飞《甜甜的泥土》) 3、你告诉人们,人生的色彩是何等的丰富,人生的旅途又是何等曲折漫长。 你把生活的帷幕一幕幕地拉开,让无数不同的角色在人生的舞台上演岀激动人心 的喜剧和悲剧。你可以呼唤出干百年前的古人,请他们深情地讲述历史,也可以 请出你最熟悉的同代人,叙述人人都可能经历的日常生活。你吐露的喜怒哀乐, 使人开怀大笑,也使人热泪沾襟。(赵丽宏《致文学》) 4、我的朋友已经回来了看见我提着小桔灯便问我从哪里来。我说:"从 从王春林家来。”她惊异地说:“王春林,那个木匠,你怎么认得他?去年山下 医学院里,有几个学生,被当做共产党抓走了,以后王春林也失踪了,据说他常 替那些学生送信……” 第一段文字采用第一人称,划线的句子由于不是自己亲历,只能由母亲转述; 第二段文字采用第三人称,基本没什么限制;第三段文字采用第二人称,具有很
一阵电铃的急响。她黯淡的眼神里,射出热切的光。 一群唱着歌儿的孩子,跨出了校门,没有她的儿子;又一群说说笑笑 的孩子,踏上了马路,也没有她的儿子……人影稀疏了,零落了,没有了。 吱呀呀的大铁门,锁住了沉寂的校园。 她一阵晕眩,几乎站立不住,跌跌撞撞地扑过去,双手紧抓铁栏使劲 地摇着。 “干什么?”传达室的老头面带愠色走了出来。 “亮!我的小亮!”像喘息,又似哭泣。 “都放学了。” “知……道……”她目光呆滞地低声喃喃着,无力地垂下脑袋,慢 慢松开手,从大襟棉袄口袋里,掏出一包裹得很紧的、还带着体温的糖: “大伯,麻烦……给孩子。”(黄飞《甜甜的泥土》) 3、你告诉人们,人生的色彩是何等的丰富,人生的旅途又是何等曲折漫长。 你把生活的帷幕一幕幕地拉开,让无数不同的角色在人生的舞台上演出激动人心 的喜剧和悲剧。你可以呼唤出千百年前的古人,请他们深情地讲述历史,也可以 请出你最熟悉的同代人,叙述人人都可能经历的日常生活。你吐露的喜怒哀乐, 使人开怀大笑,也使人热泪沾襟。(赵丽宏《致文学》) 4、我的朋友已经回来了,看见我提着小桔灯,便问我从哪里来。我说:“从…… 从王春林家来。”她惊异地说:“王春林,那个木匠,你怎么认得他?去年山下 医学院里,有几个学生,被当做共产党抓走了,以后王春林也失踪了,据说他常 替那些学生送信……” 第一段文字采用第一人称,划线的句子由于不是自己亲历,只能由母亲转述; 第二段文字采用第三人称,基本没什么限制;第三段文字采用第二人称,具有很
强的抒情性;第四段文字采用第一人称,划线的句子所述王春林的情况因为不是 自己的亲历只能由朋友转述的。 假如我们把以上四段文字改变人称,结果会如何呢? 先将第一段文字改为第三人称: 迅哥儿和母亲终于谈到搬家的事。 迅哥儿说:“我外间的寓所已经租定了,又买了几件家具,另外须将家里所 有的木器卖了,再去添一些。 好。”母亲说,“家里的行李也已经备齐了,木器不便搬运的,也有小半 卖了,只是钱没有收上来…你休息一两天,去拜望亲戚本家一回,我们就可以 走了。对了,还有还有闰土,他每次到我家来时,总问起你,很想见你一回面。 我已经将你到家的大约日期通知他,他也许就要来了。” 这里要注意:将作者转述的语言改为人物语言,一定要口语化 再把第二段文字改写为第一人称 我,倚着学校门口的一棵杨树,一动不动。 一阵电铃的急响。我眼前一亮:一群唱着歌儿的孩子,跨岀了校门 可是没有我的小亮;又一群说说笑笑的孩子,踏上了马路,也没有我的儿 子……人影稀疏了,零落了,没有了 吱呀呀的大铁门,锁住了沉寂的校园。 我一阵晕眩,几乎站立不住,跌跌撞撞地扑过去,双手紧抓铁栏使劲 地摇着. 干什么?”传达室的老头面带愠色走了出来。 “亮!我的小亮!〃我喘息着,哭泣着。 “都放学了 知….道.…,”我无力地垂下脑袋,低声喃喃着,慢慢松开手, 从大襟棉袄口袋里,掏出那包裹得很紧的、还带着我体温的糖:“大伯,麻
强的抒情性;第四段文字采用第一人称,划线的句子所述王春林的情况因为不是 自己的亲历只能由朋友转述的。 假如我们把以上四段文字改变人称,结果会如何呢? 先将第一段文字改为第三人称: 迅哥儿和母亲终于谈到搬家的事。 迅哥儿说:“我外间的寓所已经租定了,又买了几件家具,另外须将家里所 有的木器卖了,再去添一些。” “好。”母亲说,“家里的行李也已经备齐了,木器不便搬运的,也有小半 卖了,只是钱没有收上来……你休息一两天,去拜望亲戚本家一回,我们就可以 走了。对了,还有还有闰土,他每次到我家来时,总问起你,很想见你一回面。 我已经将你到家的大约日期通知他,他也许就要来了。” 这里要注意:将作者转述的语言改为人物语言,一定要口语化。 再把第二段文字改写为第一人称: 我,倚着学校门口的一棵杨树,一动不动。 一阵电铃的急响。我眼前一亮: 一群唱着歌儿的孩子,跨出了校门, 可是没有我的小亮;又一群说说笑笑的孩子,踏上了马路,也没有我的儿 子……人影稀疏了,零落了,没有了。 吱呀呀的大铁门,锁住了沉寂的校园。 我一阵晕眩,几乎站立不住,跌跌撞撞地扑过去,双手紧抓铁栏使劲 地摇着。 “干什么?”传达室的老头面带愠色走了出来。 “亮!我的小亮!”我喘息着,哭泣着。 “都放学了。” “知……道……”我无力地垂下脑袋,低声喃喃着,慢慢松开手, 从大襟棉袄口袋里,掏出那包裹得很紧的、还带着我体温的糖:“大伯,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