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法指导:通过实验和课题组目前的研究成果了解溶液镀膜法,加深学生对该 技术制备薄膜的理解。 作业:课后习题1-5。 小结:溶液镀膜法的应用前景。 授课方式:讲授 第六章薄膜的形成与生长 教学目的: 本章将介绍薄膜的形成与生长机理,其中包括成核理论,薄膜的生长模式及其 沉积参数的影响。 教学要求: (1)了解薄膜制备过程中的形核和生长过程: (2)了解典型的形核理论: (3)学握薄膜的生长模式及生长过程中沉积参数的影响: (4)了解远离平衡态的薄膜生长过程: 敦学内容: (1)薄膜的形成理论: (2)从微观的角度讲解薄膜的形成与生长 (3)薄膜的生长模式: (4)薄膜的沉积参数对薄膜质量的影响: (5)远离平衡态的薄膜生长: 教学提示:应着重讲解薄膜的成核理论,掌握薄膜的生长模式和特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薄膜的成核理论。 难点:膜的生长模式及生长过程中沉积参数的影响, 学法指导:通过实验和课题组目前的研究成果了解薄膜的生长模式,加深学生 对该技术制备薄膜的理解。 作业:课后习题1-5。 小结:薄膜的形成与生长机理 授课方式:讲授 第七章薄膜表征
28 学法指导:通过实验和课题组目前的研究成果了解溶液镀膜法,加深学生对该 技术制备薄膜的理解。 作业:课后习题 1-5。 小结:溶液镀膜法的应用前景。 授课方式:讲授 第六章 薄膜的形成与生长 教学目的: 本章将介绍薄膜的形成与生长机理,其中包括成核理论,薄膜的生长模式及其 沉积参数的影响。 教学要求: (1)了解薄膜制备过程中的形核和生长过程; (2)了解典型的形核理论; (3)掌握薄膜的生长模式及生长过程中沉积参数的影响; (4)了解远离平衡态的薄膜生长过程; 教学内容: (1)薄膜的形成理论; (2)从微观的角度讲解薄膜的形成与生长; (3)薄膜的生长模式; (4)薄膜的沉积参数对薄膜质量的影响; (5)远离平衡态的薄膜生长; 教学提示:应着重讲解薄膜的成核理论,掌握薄膜的生长模式和特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薄膜的成核理论。 难点:膜的生长模式及生长过程中沉积参数的影响。 学法指导:通过实验和课题组目前的研究成果了解薄膜的生长模式,加深学生 对该技术制备薄膜的理解。 作业:课后习题 1-5。 小结:薄膜的形成与生长机理。 授课方式:讲授 第七章 薄膜表征
教学目的: 本章将介绍各种用于检测评价与薄膜材料功能相关特性的表征方法。这些表征 方法包括组分表征、结构表征、化学键合表征、应力表征、薄膜厚度控制及测 量等。 教学要求: (1)了解薄膜评价表征目的及其表征手段的选择: (2)了解评价表征薄膜特性的各种方法的基本原理和仪器设备: (3)掌握评价表征薄膜特性的各种相关技术和输出信号意义: 敦学内容: (1)薄膜的组分表征方法: (2)薄膜的结构表征方法: (3)薄膜的应力表征方法: (4)薄膜的厚度控制及测量方法: 教学提示:应着重讲解薄膜的结构、组分及其厚度表征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薄膜的结构组分及表征方法。 难点:薄膜的应力表征方法,薄膜的厚度控制及测量方法: 学法指导:通过实验和课题组目前的研究成果了解薄膜的物性测试,加深学生 对薄膜技术的理解。 作业:课后习题14。 小结:薄膜的表征手段,薄膜的厚度控制及其如何精确测量 授课方式:讲授 第八章薄膜材料 教学目的: 介绍当前国内外应用较多和研究热点的几种薄膜材料的制备方法、结构、性质 和应用。 教学要求: (1)了解国内外研究热点薄膜的制备方法、结构、性质和应用前景 (2)掌握生产实际中应用较多薄膜的制备方法和主要应用: 教学内容: 29
29 教学目的: 本章将介绍各种用于检测评价与薄膜材料功能相关特性的表征方法。这些表征 方法包括组分表征、结构表征、化学键合表征、应力表征、薄膜厚度控制及测 量等。 教学要求: (1)了解薄膜评价表征目的及其表征手段的选择; (2)了解评价表征薄膜特性的各种方法的基本原理和仪器设备; (3)掌握评价表征薄膜特性的各种相关技术和输出信号意义; 教学内容: (1)薄膜的组分表征方法; (2)薄膜的结构表征方法; (3)薄膜的应力表征方法; (4)薄膜的厚度控制及测量方法; 教学提示:应着重讲解薄膜的结构、组分及其厚度表征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薄膜的结构组分及表征方法。 难点:薄膜的应力表征方法,薄膜的厚度控制及测量方法; 学法指导:通过实验和课题组目前的研究成果了解薄膜的物性测试,加深学生 对薄膜技术的理解。 作业:课后习题 1-4。 小结:薄膜的表征手段,薄膜的厚度控制及其如何精确测量。 授课方式:讲授 第八章 薄膜材料 教学目的: 介绍当前国内外应用较多和研究热点的几种薄膜材料的制备方法、结构、性质 和应用。 教学要求: (1)了解国内外研究热点薄膜的制备方法、结构、性质和应用前景; (2)掌握生产实际中应用较多薄膜的制备方法和主要应用; 教学内容:
(1)钙钛矿薄膜材料的制备方法: (2)纳米薄膜材料的制备及表征: (3)磁性氨化铁薄膜材料和巨磁阻锰氧化物薄膜材料: 教学提示:应着重讲解功能薄膜材料及其应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纳米薄膜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应用。 难点:功能薄膜材料的制备技术: 学法指导:针对功能薄膜材料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了解功能薄膜材料的应用 前景,加深学生对薄膜技术的理解。 作业:课后习题1-5。 小结:功能薄膜材料的制备手段,及其在工业中的重要应用。 授课方式:讲授 (六)课程有关说明 制定“薄膜材料与技术”课程的教学大纲是为了使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的过 程中共同建立明确的目标和要求,并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依据。 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学生应该已学过半导体物理,材料科学基础相关知 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薄膜材料与技术知识的理解,同 时可以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将来从事相 关领域内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教学方法上,应该将课堂教学、课堂讨论和学生课后调研有机结合起 来,并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本课程成绩根据平时上课情况、课后作业(或调研报告)以及期末考试 (或者小论文)成绩进行评定,课程成绩以百分制计算,分配比例如下:期末 考试(或者小论文)成绩占60%,课后作业(或调研报告)占20%,上课出勤 率占20%。期末考试采用闭卷方式,或者完成一篇小论文。 (七)主要教学方法与媒体要求 本课程授课方式为传统教学与多媒体相结合的方式教学。 (八)使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郑伟涛著,《薄膜材料与薄膜技术》(第四版)化学工业出版社2014年。 建议参考书:
30 (1)钙钛矿薄膜材料的制备方法; (2)纳米薄膜材料的制备及表征; (3)磁性氮化铁薄膜材料和巨磁阻锰氧化物薄膜材料; 教学提示:应着重讲解功能薄膜材料及其应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纳米薄膜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应用。 难点:功能薄膜材料的制备技术; 学法指导:针对功能薄膜材料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了解功能薄膜材料的应用 前景,加深学生对薄膜技术的理解。 作业:课后习题 1-5。 小结:功能薄膜材料的制备手段,及其在工业中的重要应用。 授课方式:讲授 (六)课程有关说明 制定“薄膜材料与技术”课程的教学大纲是为了使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的过 程中共同建立明确的目标和要求,并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依据。 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学生应该已学过半导体物理,材料科学基础相关知 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薄膜材料与技术知识的理解,同 时可以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将来从事相 关领域内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教学方法上,应该将课堂教学、课堂讨论和学生课后调研有机结合起 来,并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本课程成绩根据平时上课情况、课后作业(或调研报告)以及期末考试 (或者小论文)成绩进行评定,课程成绩以百分制计算,分配比例如下:期末 考试(或者小论文)成绩占 60%,课后作业(或调研报告)占 20%,上课出勤 率占 20%。期末考试采用闭卷方式,或者完成一篇小论文。 (七) 主要教学方法与媒体要求 本课程授课方式为传统教学与多媒体相结合的方式教学。 (八) 使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郑伟涛著,《薄膜材料与薄膜技术》(第四版).化学工业出版社.2014 年。 建议参考书:
(1)田民波编著.《薄膜技术与薄膜材料》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 (2)唐伟忠编著.《薄膜材料制备原理、技术及应用(第2版)》治金工业出 版社,2003年。 (3)孙振范,郭飞燕等著,《二氧化钛纳米薄膜材料及应用》.中山大学出版 社,2009年. (4)蔡珣,石玉龙,周建主编.《现代薄膜材料与技术》华东理工大学出版 社,2007年。 (九)其他 本课程最后考核为闭卷考试或者提交小论文。 考核方法: (1)平时作业和考勤(30%):作业、调研报告、课堂提问等; (2)期末考试(70%):灵活选择闭卷考试或者要求学生提交小论文。 制订:力热教研室 执笔人:王春雷2015年7月2日 审核人:秦弹2015年7月8日 3
31 (1)田民波编著.《薄膜技术与薄膜材料》.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年。 (2)唐伟忠编著.《薄膜材料制备原理、技术及应用(第 2 版)》.冶金工业出 版社,2003 年。 (3)孙振范,郭飞燕.等著,《二氧化钛纳米薄膜材料及应用》.中山大学出版 社,2009 年。 (4)蔡珣,石玉龙,周建主编.《现代薄膜材料与技术》.华东理工大学出版 社,2007 年。 (九)其他 本课程最后考核为闭卷考试或者提交小论文。 考核方法: (1) 平时作业和考勤(30%):作业、调研报告、课堂提问等; (2) 期末考试(70%):灵活选择闭卷考试或者要求学生提交小论文。 制 订:力热教研室 执笔人:王春雷 2015 年 7 月 2 日 审核人:秦 萍 2015 年 7 月 8 日
信阳师范学院物理电子工程学院 《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4310264 课程性质:专业方向课 适合专业: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先修课程:固体物理学 开设学期:第五学期 考核方式:闭卷考试 总学时数:72 学分:4 (一)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加深对固体学知识的理解,掌握能带理论等基 本的理论,掌握分析材料性能产生原因的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及材 料设计能力。 (二)课程的目的与任务 材料物理是应用物理学专业一门专业基础课,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有助于 该专业的学生巩固大学四年来所学的基础知识,在课程教学和实践过程中,能 够培养学生学习和工作的能力,学握必要的工作技能,对于学生今后就业或创 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当今科技迅速发展的年代,培养出适合材料学发展的 应用型人才。 (三)理论教学的基本要求 学习了本课程以后,使学生在知识面方面得到扩展,在基本技能方面得到 提高,到独立调研文献和市场分析的能力。了解材料的分类标准:理解材料学 的基本理论,理解材料学在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作用:掌握相应的材料制备技 术和分析方法
32 信阳师范学院物理电子工程学院 《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4310264 课程性质:专业方向课 适合专业: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先修课程:固体物理学 开设学期:第五学期 考核方式:闭卷考试 总学时数:72 学 分:4 (一)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加深对固体学知识的理解,掌握能带理论等基 本的理论,掌握分析材料性能产生原因的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及材 料设计能力。 (二)课程的目的与任务 材料物理是应用物理学专业一门专业基础课,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有助于 该专业的学生巩固大学四年来所学的基础知识,在课程教学和实践过程中,能 够培养学生学习和工作的能力,掌握必要的工作技能,对于学生今后就业或创 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当今科技迅速发展的年代,培养出适合材料学发展的 应用型人才。 (三)理论教学的基本要求 学习了本课程以后,使学生在知识面方面得到扩展,在基本技能方面得到 提高,到独立调研文献和市场分析的能力。了解材料的分类标准;理解材料学 的基本理论,理解材料学在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作用;掌握相应的材料制备技 术和分析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