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基本原则 表3不同生物安全水平对设施的要求 生物安全水平 级 二级 四级 实验室隔离 不需要不需要 需要 房间能够密闭消毒 不需要不需要 需要 需要 通风 -向内的气流 不需要最好有 需要 需要 通过建筑系统的通风设备不需要最好有 需要 需要 HEPA过滤排风不需要不需要需要不需要b需要 双门入口 不需要不需要 需要 需要 气锁 不需要不需要 不需要 需要 带淋浴设施的气锁 不需要不需要 不需要 需要 通过间 不需要不需要需要 带淋浴设施的通过间 不需要不需要 需要/不需要不需要 污水处理 不需要不需要需要/不需要需要 高压灭菌器 现场 不需要最好有需要 需要 实验室内 不需要不需要 最好有 需要 双门 不需要不需要最好有 需要 生物安全柜 不需要最好有需要 需要 人员安全监控条件4不需要不需要最好有 需要 在环境与功能上与普通流动环境隔离 b取决于排风位置(见第4章) 取决于实验室中所使用的微生物因子 d例如:观察窗、闭路电视、双向通讯设备 因此,在选定生物安全水平时,要考虑所使用的生物体(病原因子)、可利用的实验设施、 实验室内从事安全工作所需要的仪器的操作和程序
第 1 章 基本原则 3 表 3 不同生物安全水平对设施的要求 生物安全水平 一级 二级 三级 四级 实验室隔离 a 不需要 不需要 需要 需要 房间能够密闭消毒 不需要 不需要 需要 需要 通风 ——向内的气流 不需要 最好有 需要 需要 ——通过建筑系统的通风设备 不需要 最好有 需要 需要 ——HEPA 过滤排风 不需要 不需要 需要/不需要 b 需要 双门入口 不需要 不需要 需要 需要 气锁 不需要 不需要 不需要 需要 带淋浴设施的气锁 不需要 不需要 不需要 需要 通过间 不需要 不需要 需要 - 带淋浴设施的通过间 不需要 不需要 需要/不需要 c 不需要 污水处理 不需要 不需要 需要/不需要 c 需要 高压灭菌器 ——现场 不需要 最好有 需要 需要 ——实验室内 不需要 不需要 最好有 需要 ——双门 不需要 不需要 最好有 需要 生物安全柜 不需要 最好有 需要 需要 人员安全监控条件 d 不需要 不需要 最好有 需要 a 在环境与功能上与普通流动环境隔离 b取决于排风位置(见第 4 章) c取决于实验室中所使用的微生物因子 d 例如:观察窗、闭路电视、双向通讯设备 因此,在选定生物安全水平时,要考虑所使用的生物体(病原因子)、可利用的实验设施、 实验室内从事安全工作所需要的仪器的操作和程序
第一部分 生物安全指南
5 第一部分 生物安全指南
第2章微生物危险度评估 生物安全工作的核心是危险度评估。可以借助许多方法来对某一个特定的操作程序或实验进 行危险度评估,其中最重要的是专业判断。危险度评估应当由那些对所涉及的微生物特性、设备 和规程、动物模型以及防护设备和设施最为熟悉的人员来进行。实验室主任或项目负责人应当负 责确保进行充分和及时的危险度评估,同时也有责任与所在机构的安全委员会和生物安全工作人 员密切合作,以确保有适当的设备和设施来进行相关的研究工作。危险度评估一旦进行,还应当 考虑收集与危险程度相关的新资料以及来自科学文献的其他相关的新信息,以便必要时对危险度 评估结果进行定期检查和修订 进行微生物危险度评估最有用的工具之一就是列出微生物的危险度等级(见第1章)。然而 对于一个特定的微生物来讲,在进行危险度评估时仅仅参考其危险度等级是远远不够的,适当时 还应考虑其他一些因素,包括 1、微生物的致病性和感染数量 2、暴露的潜在后果 3、自然感染途径 4、实验室操作所致的其他感染途径(非消化道途径、空气传播、食入) 5、微生物在环境中的稳定性 6、所操作微生物的浓度和浓缩标本的容量 7、适宜宿主(人或动物)的存在 8、从动物研究和实验室感染报告或临床报告中得到的信息 9、计划进行的实验室操作(如超声处理、气溶胶化、离心等) 10、可能会扩大微生物的宿主范围或改变微生物对于已知有效治疗方案敏感性的所有基因技 术(见第16章) l1、当地是否能进行有效的预防或治疗干预。 根据危险度评估过程中所明确的上述信息,可以确定所计划开展的研究工作的生物安全水平 级別,选择合适的个体防护装备,并结合其他安全措施制订标准操作规范( standard operating procedure,SOP),以确保在最安全的水平下来开展工作。 信息有限的标本 在获得足够的信息以后,就能很好地进行上述危险度评估工作。但是,也有在对相关信息了 解较少时进行危险度评估的情况(如对于一些现场收集的临床标本或流行病学样品),这些情况 下应当谨慎地采取一些较为保守的标本处理方法。 1、只要标本取自病人,均应当遵循标准防护方法凹,并采用隔离防护措施(如手套、防护服、 眼睛保护) 2、基础防护—一处理此类标本时最低需要二级生物安全水平。 3、标本的运送应当遵循国家和/或国际的规章和规定。 下列信息可能有助于确定处理这些标本的危险度 1、病人的医学资料 7
7 第 2 章 微生物危险度评估 生物安全工作的核心是危险度评估。可以借助许多方法来对某一个特定的操作程序或实验进 行危险度评估,其中最重要的是专业判断。危险度评估应当由那些对所涉及的微生物特性、设备 和规程、动物模型以及防护设备和设施最为熟悉的人员来进行。实验室主任或项目负责人应当负 责确保进行充分和及时的危险度评估,同时也有责任与所在机构的安全委员会和生物安全工作人 员密切合作,以确保有适当的设备和设施来进行相关的研究工作。危险度评估一旦进行,还应当 考虑收集与危险程度相关的新资料以及来自科学文献的其他相关的新信息,以便必要时对危险度 评估结果进行定期检查和修订。 进行微生物危险度评估最有用的工具之一就是列出微生物的危险度等级(见第 1 章)。然而 对于一个特定的微生物来讲,在进行危险度评估时仅仅参考其危险度等级是远远不够的,适当时 还应考虑其他一些因素,包括: 1、微生物的致病性和感染数量 2、暴露的潜在后果 3、自然感染途径 4、实验室操作所致的其他感染途径(非消化道途径、空气传播、食入) 5、微生物在环境中的稳定性 6、所操作微生物的浓度和浓缩标本的容量 7、适宜宿主(人或动物)的存在 8、从动物研究和实验室感染报告或临床报告中得到的信息 9、计划进行的实验室操作(如超声处理、气溶胶化、离心等) 10、可能会扩大微生物的宿主范围或改变微生物对于已知有效治疗方案敏感性的所有基因技 术(见第 16 章) 11、当地是否能进行有效的预防或治疗干预。 根据危险度评估过程中所明确的上述信息,可以确定所计划开展的研究工作的生物安全水平 级别,选择合适的个体防护装备,并结合其他安全措施制订标准操作规范(standard operating procedure,SOP),以确保在最安全的水平下来开展工作。 信息有限的标本 在获得足够的信息以后,就能很好地进行上述危险度评估工作。但是,也有在对相关信息了 解较少时进行危险度评估的情况(如对于一些现场收集的临床标本或流行病学样品),这些情况 下应当谨慎地采取一些较为保守的标本处理方法。 1、只要标本取自病人,均应当遵循标准防护方法[2],并采用隔离防护措施(如手套、防护服、 眼睛保护)。 2、基础防护——处理此类标本时最低需要二级生物安全水平。 3、标本的运送应当遵循国家和/或国际的规章和规定。 下列信息可能有助于确定处理这些标本的危险度: 1、病人的医学资料
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 2、流行病学资料(发病率和死亡率资料、可疑的传播途径、其他有关暴发的调查资料) 3、有关标本来源地的信息。 在暴发病因不明的疾病时,可能应由国家主管部门和/或WHO制订并在万维网上公布适当 的专门指南[如2003年发生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ARS) 时的情况],指导标本应如何运输以及在标本分析时应按何种生物安全水平执行 危险度评估与遗传修饰微生物 关于危险度评估以及遗传修饰生物体( genetically modified organisms,GMOs)的详细讨论见 第16章
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 8 2、流行病学资料(发病率和死亡率资料、可疑的传播途径、其他有关暴发的调查资料) 3、有关标本来源地的信息。 在暴发病因不明的疾病时,可能应由国家主管部门和∕或 WHO 制订并在万维网上公布适当 的专门指南[如 2003 年发生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ARS) 时的情况],指导标本应如何运输以及在标本分析时应按何种生物安全水平执行。 危险度评估与遗传修饰微生物 关于危险度评估以及遗传修饰生物体(genetically modified organisms,GMOs)的详细讨论见 第 16 章
第3章基础实验室 级和二级生物安全水平 本手册旨在针对危险度1~4级微生物提出不同等级生物安全水平实验室所应具备的最低 要求的指南和建议。虽然其中的一些建议对于某些危险度1级的生物体来说可能没有必要,但是 这些建议对于训练工作人员掌握规范(安全)的微生物学操作技术(GMT)来说是必要的。 诊断和卫生保健实验室(以公共卫生、临床或医院为基础的)必须设计成二级或二级以上生 物安全水平。由于没有一个实验室能够完全地控制其所接收的标本,故实验室的操作人员可能会 接触比预期更高危险度的微生物,因此,在制订生物安全计划和政策时要注意到这种可能性。在 某些国家,临床实验室必须经过认可。全世界范围都应采纳并实行生物安全标准防护 关于一级和二级生物安全水平的基础实验室的指南,本手册介绍得较为全面、详尽,因为这 些指南对于各级生物安全实验室都是最基本的。后面介绍的(第4章和第5章)三级生物安全水 平的防护实验室和四级生物安全水平的最高防护实验室所应遵循的指南,则是对上述指南的修改 和补充,用于操作更危险的病原体。 操作规范 本规程中列岀了最基本的实验室操作和程序,他们是微生物学操作技术规范的基础。在规划 实验室和国家级实验室项目时,可以根据这些规程来制订实验室安全操作的书面程序 每个实验室都应该采用“安全手册”或“操作手册”,其中定义了已知的和潜在的危害,并 规定了特殊的操作程序来避免或尽量减小这种危害。规范的微生物学操作技术是实验室安全的基 础,而专门的实验设备仅仅是一种补充,绝不能替代正确的操作规范。下面列出了一些最重要的 概念。 进入规定 1、在处理危险度2级或更高危险度级别的微生物时,在实验室门上应标有国际通用的生物 危害警告标志(图1)。 2、只有经批准的人员方可进入实验室工作区域。 3、实验室的门应保持关闭 4、儿童不应被批准或允许进入实验室工作区域 5、进入动物房应当经过特别批准。 6、与实验室工作无关的动物不得带入实验室。 人员防护 1、在实验室工作时,任何时候都必须穿着连体衣、隔离服或工作服。 2、在进行可能直接或意外接触到血液、体液以及其他具有潜在感染性的材料或感染性动物 的操作时,应戴上合适的手套。手套用完后,应先消毒再摘除,随后必须洗手
9 第 3 章 基础实验室—— 一级和二级生物安全水平 本手册旨在针对危险度1~4级微生物提出不同等级生物安全水平实验室所应具备的最低 要求的指南和建议。虽然其中的一些建议对于某些危险度1级的生物体来说可能没有必要,但是 这些建议对于训练工作人员掌握规范(安全)的微生物学操作技术(GMT)来说是必要的。 诊断和卫生保健实验室(以公共卫生、临床或医院为基础的)必须设计成二级或二级以上生 物安全水平。由于没有一个实验室能够完全地控制其所接收的标本,故实验室的操作人员可能会 接触比预期更高危险度的微生物,因此,在制订生物安全计划和政策时要注意到这种可能性。在 某些国家,临床实验室必须经过认可。全世界范围都应采纳并实行生物安全标准防护[2]。 关于一级和二级生物安全水平的基础实验室的指南,本手册介绍得较为全面、详尽,因为这 些指南对于各级生物安全实验室都是最基本的。后面介绍的(第4章和第 5 章)三级生物安全水 平的防护实验室和四级生物安全水平的最高防护实验室所应遵循的指南,则是对上述指南的修改 和补充,用于操作更危险的病原体。 操作规范 本规程中列出了最基本的实验室操作和程序,他们是微生物学操作技术规范的基础。在规划 实验室和国家级实验室项目时,可以根据这些规程来制订实验室安全操作的书面程序。 每个实验室都应该采用“安全手册”或“操作手册”,其中定义了已知的和潜在的危害,并 规定了特殊的操作程序来避免或尽量减小这种危害。规范的微生物学操作技术是实验室安全的基 础,而专门的实验设备仅仅是一种补充,绝不能替代正确的操作规范。下面列出了一些最重要的 概念。 进入规定 1、在处理危险度 2 级或更高危险度级别的微生物时,在实验室门上应标有国际通用的生物 危害警告标志(图 1)。 2、只有经批准的人员方可进入实验室工作区域。 3、实验室的门应保持关闭。 4、儿童不应被批准或允许进入实验室工作区域。 5、进入动物房应当经过特别批准。 6、与实验室工作无关的动物不得带入实验室。 人员防护 1、在实验室工作时,任何时候都必须穿着连体衣、隔离服或工作服。 2、在进行可能直接或意外接触到血液、体液以及其他具有潜在感染性的材料或感染性动物 的操作时,应戴上合适的手套。手套用完后,应先消毒再摘除,随后必须洗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