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常用词语表(138字) 安:an①<形>安定安稳;安宁;安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风雨不动~山。”《归去来兮辞》 审容膝之易~。”②<形>安适;安逸.《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乐 也。”《琵琶行》:“予出官二年,恬然自~。”③<动>养奉养.《曹刿论战》:“衣食所~,弗敢专 也,必以分人。”《论语十则》:“老者~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④<动>抚慰;安抚《孔雀东南 飞》:“时时为~慰,久久莫相忘。”《赤壁之战》:“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之~,与结盟 好。”⑤<形>安心习惯于.《柳敬亭传》:“敬亭亦无所不~。”⑥<动>安置;安放.《失街亭》: 离山十里,有王平~营。”⑦<疑问副词>怎么;哪里.《陈涉世家》:“燕雀~知鸿鹄之志哉? ⑧<疑问代词>表处所哪里什么地方.《鸿门宴》:“沛公~在?” 比:bi①<动并列:挨着。《核舟记》:“其两膝相~者,各隐卷底衣褶中。”②<副>接连。《史 记·吕太后本纪》:“又~杀三赵王。”③<动>勾结。《韩非子·孤愤》:“朋党~周以弊主 ④<动>比较。《涉江》:“与天地兮~寿。”⑤<名>比喻,一种传统的表现方法。⑥<副>都, 皆。《战国策·齐策》:“夫中山千乘之国也,而敌万乘之国二,再战~胜。”⑦<副>近来。《祭 十二郎文》:“~得软脚病,往往岙剧。”⑧<介>等到,及。《项脊轩志》:“~去,以手阖门 ⑨<介>为,替。《孟子·梁惠王上》:“愿~死者一洒之。”⑩<介>比起…来。《捕蛇者说》: “今吾虽死乎此,~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酃:bi①<名>边远的地方。《为学》:“蜀之~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②<形>鄙陋,鄙 俗。《曹刿论战》:“肉食者~,未能远谋。”《廉颇蔺相如列传》:“~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 至此也。”③<形>轻贱。《孔雀东南飞》:“人贱物亦~,不足迎后人。”④<动>鄙薄,轻视 《训俭示康》:“孔子~其其小器。”⑤谦词。《滕王阁序》:“敢竭~诚。 兵:bing①<名>兵器武器。《殺之战》:“束载、厉~、秣马矣。”《过秦论》:“斩木为~,揭 竿为旗。”②<名>军队;士兵。《谋攻》:“不战而屈人之~。”③<名>战争;军事。《论积贮疏》 “~旱相乘天下大屈。”《教战守策》:“昔者先王知~之不可去也。”④<名>战略。《谋攻》: 战上~伐谋。” 并:bing∝<动>合。《六国论》:“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力西向。”②<动>兼并吞并 《过秦论》:“囊括四海之意,吞八荒之心。”③<动>并列挨在一起。《与妻书》:“吾与(汝) 肩携手,低低切切。”④<副>一并;一起。《涉江》:“腥臊~御,芳不得薄兮。”⑤<连>连。《芋老 人传》:“固已贤夫~老人而芋视之者。”⑥<连>并且。《〈黄花冈七十二一烈士事略〉序》:“予 为斯序,既痛逝者,~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 策:ce①<名>竹制的马鞭子。《过秦论》:“振长~而御宇内。”《马说》:“执~而临之。”② 动>鞭打:鞭策。《马说》:“~之不以其道。”《中山狼传》:“~蹇驴,囊图书。”③<名>竹杖 拐杖。《淮南子·夸父逐日》:“夸父弃其~。”④<动>拄着(拐杖)。《归去来兮辞》:“~扶 老以流憩。”⑤<名>写字的竹简:书册。也写作“册”。《王冕读书》:“执~映长明灯读之。” ⑥<动>记录:登记。《木兰诗》:“~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⑦<名>帝王对臣下封土、授 爵及任免的文书。《三国志·诸葛亮传》:“先主于是即帝位,~亮为丞相。”⑧<名>古代政 论性文体名:策论。如苏轼的《教战守~》。《海瑞传》:“即伏阙上《平黎~》。”⑨<名>计 策:计谋。《廉颇蔺相如列传》:“均之二~,宁许以负秦曲。”《<指南录>后序》:“予更欲 觇北,归而求救国之
1 初中文言文常用词语表(138 字) 安:ān①<形>安定;安稳;安宁;安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风雨不动~山。”《归去来兮辞》: “审容膝之易~。”②<形>安适;安逸.《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乐 也。”《琵琶行》:“予出官二年,恬然自~。”③<动>养;奉养.《曹刿论战》:“衣食所~,弗敢专 也,必以分人。”《论语十则》:“老者~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④<动>抚慰;安抚.《孔雀东南 飞》:“时时为~慰,久久莫相忘。”《赤壁之战》:“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之~,与结盟 好。”⑤<形>安心;习惯于.《柳敬亭传》:“敬亭亦无所不~。”⑥<动>安置;安放.《失街亭》: “离山十里,有王平~营。”⑦<疑问副词>怎么;哪里.《陈涉世家》:“燕雀~知鸿鹄之志哉?” ⑧<疑问代词>表处所.哪里;什么地方.《鸿门宴》:“沛公~在?” 比:bǐ①<动>并列;挨着。《核舟记》:“其两膝相~者,各隐卷底衣褶中。”②<副>接连。《史 记·吕太后本纪》:“又~杀三赵王。”③<动>勾结。《韩非子·孤愤》:“朋党~周以弊主。” ④<动>比较。《涉江》:“与天地兮~寿。”⑤<名>比喻,一种传统的表现方法。⑥<副>都, 皆。《战国策·齐策》:“夫中山千乘之国也,而敌万乘之国二,再战~胜。”⑦<副>近来。《祭 十二郎文》:“~得软脚病,往往岙剧。”⑧<介>等到,及。《项脊轩志》:“~去,以手阖门。” ⑨<介>为,替。《孟子·梁惠王上》:“愿~死者一洒之。”⑩<介>比起……来。《捕蛇者说》: “今吾虽死乎此,~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鄙:bǐ①<名>边远的地方。《为学》:“蜀之~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②<形>鄙陋,鄙 俗。《曹刿论战》:“肉食者~,未能远谋。”《廉颇蔺相如列传》:“~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 至此也。”③<形>轻贱。《孔雀东南飞》:“人贱物亦~,不足迎后人。”④<动>鄙薄,轻视。 《训俭示康》:“孔子~其其小器。”⑤谦词。《滕王阁序》:“敢竭~诚。” 兵:bīng①<名>兵器;武器。《殽之战》:“束载、厉~、秣马矣。”《过秦论》:“斩木为~,揭 竿为旗。”②<名>军队;士兵。《谋攻》:“不战而屈人之~。”③<名>战争;军事。《论积贮疏》: “~旱相乘,天下大屈。”《教战守策》:“昔者先王知~之不可去也。”④<名>战略。《谋攻》: “战上~伐谋。” 并:bìng①<动>合。《六国论》:“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力西向。”②<动>兼并;吞并。 《过秦论》:“囊括四海之意,~吞八荒之心。”③<动>并列;挨在一起。《与妻书》:“吾与(汝)~ 肩携手,低低切切。”④<副>一并;一起。《涉江》:“腥臊~御,芳不得薄兮。”⑤<连>连。《芋老 人传》:“固已贤夫~老人而芋视之者。”⑥<连>并且。《〈黄花冈七十二一烈士事略〉序》:“予 为斯序,既痛逝者,~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 策:cè①<名>竹制的马鞭子。《过秦论》:“振长~而御宇内。”《马说》:“执~而临之。”②< 动>鞭打;鞭策。《马说》:“~之不以其道。”《中山狼传》:“~蹇驴,囊图书。”③<名>竹杖; 拐杖。《淮南子·夸父逐日》:“夸父弃其~。”④<动>拄着(拐杖)。《归去来兮辞》:“~扶 老以流憩。”⑤<名>写字的竹简;书册。也写作“册”。《王冕读书》:“执~映长明灯读之。” ⑥<动>记录;登记。《木兰诗》:“~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⑦<名>帝王对臣下封土、授 爵及任免的文书。《三国志·诸葛亮传》:“先主于是即帝位,~亮为丞相。”⑧<名>古代政 论性文体名;策论。如苏轼的《教战守~》。《海瑞传》:“即伏阙上《平黎~》。”⑨<名>计 策;计谋。《廉颇蔺相如列传》:“均之二~,宁许以负秦曲。”《<指南录>后序》:“予更欲一 觇北,归而求救国之~
【策名】指出仕做官。古代出仕做官之人,都要在自己上司的名薄上写上自己的名字,以表 明从属。范晔《后汉书·蔡邕传》:“吾~汉室,死归其正。” 【策士】谋士,指古代在大官或名人门下出谋划策的人。柳宗元《沛国汉原庙铭》:“故曲逆 起为~,辅成帝图。”(曲逆:曲逆侯陈平) 【策问】汉以来科举取士,以政治、经济等设问,写在简策上,让应试者分条解答。也称“对 策”。《后汉书·和帝纪》:“帝乃亲临~,选补郎吏。” 诚: chengl①<形>真诚;诚实。《谏太宗十思疏》:“盖在殷忧必竭~以待下。”②<名>诚心 《陈情表》:“愿陛下矜悯愚~。”③<形>真实:;真实的。《史记·扁鹊列传》:“子以吾言为 不~,试入诊太子。”④<副>实在;确实。《邹忌讽齐王纳谏》:“臣~知不如徐公美。”⑤< 副>果真:如果确实。《屈原列传》:“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 乘: cheng①<动>登;升。《涉江》:“~鄂渚而反顾兮,敫秋冬之绪风。”②<动>驾;坐:骑。 《石钟山记》:“独与迈~小舟,至绝壁之下。”③<动>凭借:趁着。《过秦论》:“因利~便 宰割天下,分裂山河。”④<动>因依;接连。《论积贮疏》:“兵旱相~,天下大屈。”《<黄花 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顾自民国肇造,变乱纷~。”⑤<动>利用。《教战守策》:“是以区 区之禄山一出而~之,四方之民兽奔鸟窜。”⑥<动>欺凌;欺压。《国语·周语》:“~人不 义。”⑦<动>计量:计算。《韩非子·难一》:“为人臣者,~事有功则赏。”⑧<动>顺应:顺 着。《归去来兮辞》:“聊~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⑨<动>冒着:顶着。《登泰山记》: 自京师~风雪……至于泰安 sheng①<量>古代一车四马为一乘。《触龙说赵太后》:“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过秦论》 “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之势。”②<数>“四”的代称。《轂之战》:“以~韦先,牛十二 犒师。” 【乘槎】1.槎:竹、木筏。指登天。苏轼《次韵正辅同游白水山》:“岂知~天女侧,独倚云 机看织纱。”2比喻入朝做官。杜甫《奉赠萧二十使君》诗:“起草鸣先路,~动要津。” 【乘桴】1.乘坐竹木小筏。《论语·公冶长》:“子曰:‘道不行,~浮于海。”2指避世。王 维《济上四贤咏》:“已闻能狎鸟,余欲共~。 【乘化】顺应自然的变化。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聊~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乘间】趁空:找机会。陈寿《三国志·魏书·三少帝纪》:“往者季汉分崩,九土颠覆,刘 备、孙权~作祸。” 【乘龙】1.比喻时机成熟后进行大的行动。《南齐书·芮芮虏传》:“陛下承乾启之机,因 之运,计应符革祚,久已践极,荒裔倾戴,莫不引领。”2.对别人女婿的美称。《艺文类聚》 卷四十引《楚国先贤传》:“孙儁字文英,与李元礼俱娶太尉桓焉女,时人谓桓叔元两女俱乘 龙,言得婿如龙也。”后以“乘龙”喻佳婿。杜甫《李监宅》:“门阑多喜色,女婿近~。” 【乘危】1.登高。《战国策·齐策三》:“历险~,则骐骥不如狐狸。”2.踏上危险之地,冒险。 吴兢《贞观政要·论略猎》:“圣主不~,不徼幸。” 【乘隙】1趁着空闲。2利用机会。 【乘凶】旧时父母刚死不成服就婚聚叫乘凶 【乘虚】1凌空。《列子·周穆王》:“~下坠,触实不碳。”2.腾空飞行。范晔《后汉书·矫 慎传》:“盖闻黄老之言,~入冥,藏身远遁。”3趁人空虚无备。《后汉书·荀彧传》:“(吕) 布~寇暴,震动人心。” 【乘轩】乘坐大夫的车。泛指做官 【乘舆】1天子、诸侯乘坐的车。《孟子·梁惠王下》:“今~已驾矣,有司未知所之,敢请
2 【策名】指出仕做官。古代出仕做官之人,都要在自己上司的名薄上写上自己的名字,以表 明从属。范晔《后汉书·蔡邕传》:“吾~汉室,死归其正。” 【策士】谋士,指古代在大官或名人门下出谋划策的人。柳宗元《沛国汉原庙铭》:“故曲逆 起为~,辅成帝图。”(曲逆:曲逆侯陈平) 【策问】汉以来科举取士,以政治、经济等设问,写在简策上,让应试者分条解答。也称“对 策”。《后汉书·和帝纪》:“帝乃亲临~,选补郎吏。” 诚:chéng①<形>真诚;诚实。《谏太宗十思疏》:“盖在殷忧必竭~以待下。”②<名>诚心。 《陈情表》:“愿陛下矜悯愚~。”③<形>真实;真实的。《史记·扁鹊列传》:“子以吾言为 不~,试入诊太子。”④<副>实在;确实。《邹忌讽齐王纳谏》:“臣~知不如徐公美。”⑤< 副>果真;如果确实。《屈原列传》:“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 乘:chéng①<动>登;升。《涉江》:“~鄂渚而反顾兮,欸秋冬之绪风。”②<动>驾;坐;骑。 《石钟山记》:“独与迈~小舟,至绝壁之下。”③<动>凭借;趁着。《过秦论》:“因利~便, 宰割天下,分裂山河。”④<动>因依;接连。《论积贮疏》:“兵旱相~,天下大屈。”《<黄花 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顾自民国肇造,变乱纷~。”⑤<动>利用。《教战守策》:“是以区 区之禄山一出而~之,四方之民兽奔鸟窜。”⑥<动>欺凌;欺压。《国语·周语》:“~人不 义。”⑦<动>计量;计算。《韩非子·难一》:“为人臣者,~事有功则赏。”⑧<动>顺应;顺 着。《归去来兮辞》:“聊~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⑨<动>冒着;顶着。《登泰山记》: “自京师~风雪……至于泰安。” shèng①<量>古代一车四马为一乘。《触龙说赵太后》:“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过秦论》: “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之势。”②<数>“四”的代称。《殽之战》:“以~韦先,牛十二, 犒师。” 【乘槎】1.槎:竹、木筏。指登天。苏轼《次韵正辅同游白水山》:“岂知~天女侧,独倚云 机看织纱。”2.比喻入朝做官。杜甫《奉赠萧二十使君》诗:“起草鸣先路,~动要津。” 【乘桴】1.乘坐竹木小筏。《论语·公冶长》:“子曰:‘道不行,~浮于海。’”2.指避世。王 维《济上四贤咏》:“已闻能狎鸟,余欲共~。” 【乘化】顺应自然的变化。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聊~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乘间】趁空;找机会。陈寿《三国志·魏书·三少帝纪》:“往者季汉分崩,九土颠覆,刘 备、孙权~作祸。” 【乘龙】1.比喻时机成熟后进行大的行动。《南齐书·芮芮虏传》:“陛下承乾启之机,因~ 之运,计应符革祚,久已践极,荒裔倾戴,莫不引领。”2.对别人女婿的美称。《艺文类聚》 卷四十引《楚国先贤传》:“孙儁字文英,与李元礼俱娶太尉桓焉女,时人谓桓叔元两女俱乘 龙,言得婿如龙也。”后以“乘龙”喻佳婿。杜甫《李监宅》:“门阑多喜色,女婿近~。” 【乘危】1.登高。《战国策·齐策三》:“历险~,则骐骥不如狐狸。”2.踏上危险之地,冒险。 吴兢《贞观政要·论略猎》:“圣主不~,不徼幸。” 【乘隙】1.趁着空闲。2.利用机会。 【乘凶】旧时父母刚死不成服就婚聚叫乘凶。 【乘虚】1.凌空。《列子·周穆王》:“~下坠,触实不硋。”2.腾空飞行。范晔《后汉书·矫 慎传》:“盖闻黄老之言,~入冥,藏身远遁。”3.趁人空虚无备。《后汉书·荀彧传》:“(吕) 布~寇暴,震动人心。” 【乘轩】乘坐大夫的车。泛指做官。 【乘舆】1.天子、诸侯乘坐的车。《孟子·梁惠王下》:“今~已驾矣,有司未知所之,敢请
2.皇帝用的器物。蔡邕《独断上》:“车马、衣服、器械、百物曰~。”3.皇帝的代称。4.马车 兵车。王符《潜夫论·赞学》:“是故造父疾趋,百步而废,而托~,坐致千里。” 从:cong①<动>跟随;跟从。《垓下之战》:“有美人名虞,常幸~。”《荷篠丈人》:“子路~ 而后。”《廉颇蔺相如列传》:“臣尝~大王与燕王会境上。” 【又】<动使动>使……跟从;让……跟随。《鸿门宴》:“沛公旦日~百余骑来见项王。”《信 陵君窃符救赵》:“公子~车骑,虚左,自迎夷门后生。”《左忠毅公逸事》:“~数骑出,微行 入古寺。” 【又】追赶;追随。《孙子兵法·军争》:“佯北勿~。”《狼》:“一狼得骨,止,一狼仍~。” ②<动>顺从:听从。《论语·十则》:“多闻,择其善者而~之。”③<动>参与。王安石《上 皇帝万言书》:“及使之~政,则茫然不知其方……。”《琵琶行》:“弟走~军阿姨死。”④< 动>依傍;紧靠着。《鸿门宴》:“樊哙~良坐。”⑤<形>副,与“正”相对。《魏书·官氏志》: “前世职次皆无~品,魏氏始置之。”⑥<动>行:做:处理。《教战守策》:“而行之既久 则又以军法~事。”《群英会蒋干中计》:“汝既为水军都督,可以便宜~事。”(<动>任;任 凭。《论语·为政》:“七十而~心所欲,不逾矩。”⑧<介>由:自。《鸿门宴》:“~此道至吾 军,不过二十里耳。”《邹忌讽齐王纳谏》:“旦日,客~外来。”《木兰诗》:“愿为市鞍马, 此替爷征。”⑨<介>跟;向。《送东阳马生序》:“尝趋百里外~乡之先达执经扣问。”《项脊 轩志》:“~余问古事 rng①通“纵”。1.①<名>特指合纵。战国时六国联合反对秦国的联盟。王充《论衡·答佞》: “六国约~,则秦畏而六国强;三秦称横,则秦强而天下弱。”2南北方向。《诗经·齐风·南 山》:“衡~其亩。”(衡:东西方向。)②<动>放纵。《汉书·王吉传》:“其后复放~自若 殆:da①<形>危险。《谋攻》:“知己知彼,百战不~。”《论语》:“思而不学则~。”②<副> 近于:几乎。《六国论》:“且燕赵处秦革灭~尽之际。”《雁荡山》:“凡永嘉山水,游历~遍 ③<副>大概:恐怕。《石钟山记》:“郦元之所见闻,~与余同。”④<形>通“怠”,懈怠;懒 惰。《商君书·农战》:“农者~则土地荒。” 道:dao①<名>路:;道路。《鱼我所欲也》:“呼尔而与之,行~之人弗受。”《陈涉世家》:“会 天大雨,~不通。” 【又】<动>取道:道经。《鸿门宴》:“从郦山下,~芷阳间行。”《<指南录>后序》:“~海安 如皋,凡三百里。”②<名>途径:方法:措施。《六国论》:“赂秦而力亏,破灭之~也。”③ <名>规律;法则。《庖丁解牛》:“臣之所好者~也,进乎技矣。”④<名>道理;事理。《师说》 “闻~有先后,术业有专攻。”⑤<名>道德;道义。《陈涉世家》:“伐无~,诛暴秦。”⑥< 名>学说:主张。《送东阳马生序》:“既加冠,益慕圣贤之~。”⑦<动>说:谈论。《桃花源 记》:“不足为外人~好。”⑧<动>通“导”,引导。《论语·学而》:“~千乘之国,敬事而信 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⑨<动>通“导”。疏通。《尚书·禹贡》:“九河既~。”《左传·襄 公三十一年》:“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⑩0<名>古代行政区划 名。唐代初年全国划分为十道,道下辖州。明清则在省一级一级行政区域下设道,道下辖府, 其长官就称为道或道员、道台。《左忠毅公逸事》:“史公以凤庐~奉檄守御。”①<名>简称 道家、道教。《汉书·艺文志》:“~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动>以为。《灌园叟晚逢仙女》: “他还~略看一会就去,谁知这厮故意卖弄。”⑩3<介>从;由。《管子·禁藏》:“凡治乱之 情,皆~上始。”α叭<量>元稹。《望喜驿》:“一~月光横忱前。” 堵:d逍(1)堵塞:把窟窿~上丨你~着门叫别人怎么走哇?(2)闷:我要不跟他说说
3 2.皇帝用的器物。蔡邕《独断上》:“车马、衣服、器械、百物曰~。”3.皇帝的代称。4.马车; 兵车。王符《潜夫论·赞学》:“是故造父疾趋,百步而废,而托~,坐致千里。” 从:cóng①<动>跟随;跟从。《垓下之战》:“有美人名虞,常幸~。”《荷蓧丈人》:“子路~ 而后。”《廉颇蔺相如列传》:“臣尝~大王与燕王会境上。” 【又】<动使动>使……跟从;让……跟随。《鸿门宴》:“沛公旦日~百余骑来见项王。”《信 陵君窃符救赵》:“公子~车骑,虚左,自迎夷门后生。”《左忠毅公逸事》:“~数骑出,微行 入古寺。” 【又】追赶;追随。《孙子兵法·军争》:“佯北勿~。”《狼》:“一狼得骨,止,一狼仍~。” ②<动>顺从;听从。《论语·十则》:“多闻,择其善者而~之。”③<动>参与。王安石《上 皇帝万言书》:“及使之~政,则茫然不知其方……。”《琵琶行》:“弟走~军阿姨死。”④< 动>依傍;紧靠着。《鸿门宴》:“樊哙~良坐。”⑤<形>副,与“正”相对。《魏书·官氏志》: “前世职次皆无~品,魏氏始置之。”⑥<动>行;做;处理。《教战守策》:“而行之既久, 则又以军法~事。”《群英会蒋干中计》:“汝既为水军都督,可以便宜~事。”⑦<动>任;任 凭。《论语·为政》:“七十而~心所欲,不逾矩。”⑧<介>由;自。《鸿门宴》:“~此道至吾 军,不过二十里耳。”《邹忌讽齐王纳谏》:“旦日,客~外来。”《木兰诗》:“愿为市鞍马,~ 此替爷征。”⑨<介>跟;向。《送东阳马生序》:“尝趋百里外~乡之先达执经扣问。”《项脊 轩志》:“~余问古事。” zòng①通“纵”。1.①<名>特指合纵。战国时六国联合反对秦国的联盟。王充《论衡·答佞》: “六国约~,则秦畏而六国强;三秦称横,则秦强而天下弱。”2.南北方向。《诗经·齐风·南 山》:“衡~其亩。”(衡:东西方向。)②<动>放纵。《汉书·王吉传》:“其后复放~自若。” 殆:dài①<形>危险。《谋攻》:“知己知彼,百战不~。”《论语》:“思而不学则~。”②<副> 近于;几乎。《六国论》:“且燕赵处秦革灭~尽之际。”《雁荡山》:“凡永嘉山水,游历~遍。” ③<副>大概;恐怕。《石钟山记》:“郦元之所见闻,~与余同。”④<形>通“怠”,懈怠;懒 惰。《商君书·农战》:“农者~则土地荒。” 道:dào①<名>路;道路。《鱼我所欲也》:“呼尔而与之,行~之人弗受。”《陈涉世家》:“会 天大雨,~不通。” 【又】<动>取道;道经。《鸿门宴》:“从郦山下,~芷阳间行。”《<指南录>后序》:“~海安, 如皋,凡三百里。”②<名>途径;方法;措施。《六国论》:“赂秦而力亏,破灭之~也。”③ <名>规律;法则。《庖丁解牛》:“臣之所好者~也,进乎技矣。”④<名>道理;事理。《师说》: “闻~有先后,术业有专攻。”⑤<名>道德;道义。《陈涉世家》:“伐无~,诛暴秦。”⑥< 名>学说;主张。《送东阳马生序》:“既加冠,益慕圣贤之~。”⑦<动>说;谈论。《桃花源 记》:“不足为外人~好。”⑧<动>通“导”,引导。《论语·学而》:“~千乘之国,敬事而信, 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⑨<动>通“导”。疏通。《尚书·禹贡》:“九河既~。”《左传·襄 公三十一年》:“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⑩<名>古代行政区划 名。唐代初年全国划分为十道,道下辖州。明清则在省一级一级行政区域下设道,道下辖府, 其长官就称为道或道员、道台。《左忠毅公逸事》:“史公以凤庐~奉檄守御。”⑾<名>简称 道家、道教。《汉书·艺文志》:“~家者流,盖出于史官。”⑿<动>以为。《灌园叟晚逢仙女》: “他还~略看一会就去,谁知这厮故意卖弄。”⒀<介>从;由。《管子·禁藏》:“凡治乱之 情,皆~上始。”⒁<量>元稹。《望喜驿》:“一~月光横忱前。” 堵:dǔ(1)堵塞:把窟窿~上|你~着门叫别人怎么走哇?(2)闷:我要不跟他说说
心里~得慌。(3)<书>墙:观者如~。(4)量词,用于墙。(5)姓。 凡:fain①<形>平常:平庸。《赤壁之战》:“巨是~人,偏在远郡。”②<名>人世间:尘世。 司空图《携仙箓》:“仙~路阻两难留。”③<副>凡是,表示概括。《察今》:“~先王之法有 要于时者。”④<名>大概;大略。《汉书·扬雄传》:“仆尝倦谈,不能一二其详,请略举~ ⑤<动>总共:总计,表示总合。《琵琶行》:“~六百一十六言。”《出师表》:“由是先主遂诣 亮,~三往,乃见。” 【凡鸟】1.家禽,比喻普通平常。曾巩《鸿雁》:“性殊~自知时,飞不乱行聊渐陆。”2.指庸 才。刘义庆《世说新语·简傲》:“题门上作‘风’字而去……‘凤’字,~也。” 方:fang①<名>两船相并,也指并排竹木做成的筏。《诗经·谷风》:“就其深矣,~之舟之。” ②<名>方形,与“圆”相对。《促织》:“形若土狗梅花翅,~首,长颈。”③<形正直。《屈原列 传》:“~正之不容也。”④<名>方向;方位。《赤壁赋》:“不知东~之既白。”⑤<名>区域地 方。《<论语>六则》:“有朋自远~来,不亦乐乎。”⑥<名>方圆周围。《归园田居》:“~宅十 余亩,草屋八九间。”⑦<动>比拟;相比。《察变》:“则三古以还年代~之犹瀼渴之水。”⑧< 名>方法计策。《赤壁之战》:“以鲁肃为赞军校尉,助画~略。”⑨<道理;礼义>。《子路曾皙冉 有公西华侍坐》:“比及三年可使有勇,旦知~也。”?秋水》:“吾长见笑于大~之家。”⑩<名> 药方单方。《林黛玉进贾府》:“请了多少名医修~配药皆不见效。”0D<介>当在。《伶官传 序》:“故~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①<副>才刚刚。《雁荡山》:“伐山取材,~有人见之。” 《左忠毅公逸事》:“庑下一生伏案卧,文~成草。”03<副>正;正在。《荆轲刺秦王》:“秦王 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副>将要;就要。?涉汇》:“吾~高驰而不欧。”⑩<动>纵横;方 l。?邹忌讽齐王纳谏》:“今齐之地~千里 芳:fang①<形>花草的香乞;香芳香。宋玉《风赋》:“迴穴冲陵,萧条众~。”《桃花源记》:“ 草鲜美,落英缤纷。”②<名>芳香的草;花草;花。《涉江》:“腥臊并御,~不得薄兮。”③<形>美 好的(声名、德行)。《滕王阁序》:“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邻。” 奉:feng①<动>恭敬地捧着、拿着。《荆轲剌秦王》:“荆轲~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地图 匣,以次进。”②<动>接受;承担。《出师表》:“受任于败军之际,~命于危难之间。”③< 动>遵奉;遵照。《赤壁之战》:“近者~辞伐罪,旌麾南指。”④<动>进献。《鸿门宴》:“再 拜~大将军足下。”⑤<动>赐予:给予。《六国论》:“~之弥繁,侵之愈急。”⑥<动>侍奉; 侍侯。《鱼我所欲也》:“今为妻妾之~为之。”《滕王阁序》:“舍簪笏于百龄,~晨昏于万里。” ⑦<动>拥戴:尊崇。《国语·晋语》:“百姓欣而~之,国可以固。”⑧<动>供奉:供给。《原 君》:“离天下之子女,以~我一人之淫乐。”⑨<动>保全:保持。《管子·四称》:“君若有 过,各~其身。”⑩<动>扶助:帮助。《淮南子·说林》:“人不见龙之飞举而能高者,风雨 之。”α<动>讨好;奉承。《儒林外史》:“晚生只是个直言,并不肯阿谀趋~。”⑩<敬词> 《荆轲刺秦王》:“而得~守先王之宗庙。”(3<名>通“俸”。《东方朔》:“~禄薄,未得省见。” 《触龙说赵太后》:“位尊而无功,~厚而无劳。” 【奉天承运】明太祖初定大朝会正殿为奉天殿,在皇帝所执大圭上刻“奉天法祖”四字,在 与臣下的诰敕命中开首自称“奉天承运皇帝”。后相沿成为帝王敕命的套语 负:fi①<动>背:用木板驮大东西。《愚公移山》:“命夸娥氏二子~二山。”《齐桓晋文之事》 颁白者不~戴于道路矣。”②<动>负担;承担。《淮南子·主术》:“而智日困,而自~其 责也
4 心里~得慌。(3)<书>墙:观者如~。(4)量词,用于墙。(5)姓。 凡:fán①<形>平常;平庸。《赤壁之战》:“巨是~人,偏在远郡。”②<名>人世间;尘世。 司空图《携仙箓》:“仙~路阻两难留。”③<副>凡是,表示概括。《察今》:“~先王之法有 要于时者。”④<名>大概;大略。《汉书·扬雄传》:“仆尝倦谈,不能一二其详,请略举~。” ⑤<动>总共;总计,表示总合。《琵琶行》:“~六百一十六言。”《出师表》:“由是先主遂诣 亮,~三往,乃见。” 【凡鸟】1.家禽,比喻普通平常。曾巩《鸿雁》:“性殊~自知时,飞不乱行聊渐陆。”2.指庸 才。刘义庆《世说新语·简傲》:“题门上作‘风’字而去……‘凤’字,~也。” 方:fāng①<名>两船相并,也指并排竹木做成的筏。《诗经·谷风》:“就其深矣,~之舟之。” ②<名>方形,与“圆”相对。《促织》:“形若土狗,梅花翅,~首,长颈。”③<形>正直。《屈原列 传》:“~正之不容也。”④<名>方向;方位。《赤壁赋》:“不知东~之既白。”⑤<名>区域;地 方。《<论语>六则》:“有朋自远~来,不亦乐乎。”⑥<名>方圆;周围。《归园田居》:“~宅十 余亩,草屋八九间。”⑦<动>比拟;相比。《察变》:“则三古以还年代~之,犹瀼渴之水。”⑧< 名>方法;计策。《赤壁之战》:“以鲁肃为赞军校尉,助画~略。”⑨<道理;礼义>。《子路曾皙冉 有公西华侍坐》:“比及三年,可使有勇,旦知~也。”?秋水》:“吾长见笑于大~之家。”⑩<名> 药方;单方。《林黛玉进贾府》:“请了多少名医修~配药,皆不见效。”⑾<介>当;在。《伶官传 序》:“故~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⑿<副>才;刚刚。《雁荡山》:“伐山取材,~有人见之。” 《左忠毅公逸事》:“庑下一生伏案卧,文~成草。”⒀<副>正;正在。《荆轲刺秦王》:“秦王~ 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⒁<副>将要;就要。?涉汇》:“吾~高驰而不欧。”⒂<动>纵横;方 圆。?邹忌讽齐王纳谏》:“今齐之地~千里。” 芳:fāng①<形>花草的香乞;香;芳香。宋玉《风赋》:“迴穴冲陵,萧条众~。”《桃花源记》:“~ 草鲜美,落英缤纷。”②<名>芳香的草;花草;花。《涉江》:“腥臊并御,~不得薄兮。”③<形>美 好的(声名、德行)。《滕王阁序》:“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邻。” 奉:fèng①<动>恭敬地捧着、拿着。《荆轲刺秦王》:“荆轲~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地图 匣,以次进。”②<动>接受;承担。《出师表》:“受任于败军之际,~命于危难之间。”③< 动>遵奉;遵照。《赤壁之战》:“近者~辞伐罪,旌麾南指。”④<动>进献。《鸿门宴》:“再 拜~大将军足下。”⑤<动>赐予;给予。《六国论》:“~之弥繁,侵之愈急。”⑥<动>侍奉; 侍侯。《鱼我所欲也》:“今为妻妾之~为之。”《滕王阁序》:“舍簪笏于百龄,~晨昏于万里。” ⑦<动>拥戴;尊崇。《国语·晋语》:“百姓欣而~之,国可以固。”⑧<动>供奉;供给。《原 君》:“离天下之子女,以~我一人之淫乐。”⑨<动>保全;保持。《管子·四称》:“君若有 过,各~其身。”⑩<动>扶助;帮助。《淮南子·说林》:“人不见龙之飞举而能高者,风雨~ 之。”⑾<动>讨好;奉承。《儒林外史》:“晚生只是个直言,并不肯阿谀趋~。”⑿<敬词>。 《荆轲刺秦王》:“而得~守先王之宗庙。”⒀<名>通“俸”。《东方朔》:“~禄薄,未得省见。” 《触龙说赵太后》:“位尊而无功,~厚而无劳。” 【奉天承运】明太祖初定大朝会正殿为奉天殿,在皇帝所执大圭上刻“奉天法祖”四字,在 与臣下的诰敕命中开首自称“奉天承运皇帝”。后相沿成为帝王敕命的套语。 负:fù①<动>背;用木板驮大东西。《愚公移山》:“命夸娥氏二子~二山。”《齐桓晋文之事》: “颁白者不~戴于道路矣。”②<动>负担;承担。《淮南子·主术》:“而智日困,而自~其 责也
【又】<动使动>使……承担。《廉颇蔺相如列传》:“均之二策,宁许以~秦曲。”③<动>蒙 受;遭受。《窦娥冤》:“不明不暗,~屈衔冤。”④<动>背倚:背靠着。《礼记·孔子闲居》: “子夏蹶然而起,~墙而立。”⑤<动>依靠:凭借。《廉颇蔺相如列传》:“秦贪,~其强, 以空言求璧。”⑥<动>辜负:对不起。《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大王而~赵。”《左 忠毅公逸事》:“吾上恐~朝廷,下恐愧吾师也。”⑦<动>违背:背弃。《廉颇蔺相如列传》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约不偿赵城。”⑧<动>失败。《六国论》:“故不战而强弱胜~已判 矣 更:geng①<动>改正;改变;更换。《论语>十则》:“~也,人皆仰之。”《庖丁解牛》:“良 庖岁~刀,割也:族庖月~刀折也。”《赤壁赋》:“客喜而笑,洗盏~酌。”②<动>经历:经 过。《与吴质书》:“年三十余,在兵中十岁,所~非一。”《史记·大宛列传》:“因欲通使 道必~匈奴中。”③<副>交替:交互。《活板》:“~互用之,瞬息可就。”《左忠毅公逸事》: “使将~休。”④<量>古时夜间计时单位。一夜分五更,一更约二小时《孔雀东南飞》:“仰 头相向鸣,夜夜达五 geng①<副>另;另外。《荆轲刺秦王》:“丹不忍以已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虑之。” 《西门豹治邺》:“得~求好女,生日送之。”②<副>再;又。《石壕吏》:“室中~无人,惟 有乳下孙。”王维《送元二使西安》:“劝君~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③<副>重新。《琵 琶行》:“莫辞~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④<副>更加:愈加。《赤壁之战》:“今日拒 之,事~不顺。”《促织》:“加以官贪吏虐,民日贴妇卖儿,~无休止。”⑤<副>还。《孔雀 东南飞》:“仍~被驱遣,何言复来还。”⑥<副>岂,怎么。刘长卿《登润州万岁楼》:“~能 谈笑解重围。”⑦<连>与:和。杨万里《春兴》:“不关春雨~春风。”⑧<副>却。《<指南录> 后序》:“予~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 【更事】1.阅历世事。2.交替发生的事情:常事 孤:gu①<名>幼年丧父的孩子。《祭十二郎文》:“今吾使建中祭汝,吊汝之~与汝之乳母。” ②<形>孤独;单独。《归去来兮辞》:“景翳翳以将入,抚~松而盘桓。”《陈情表》:“祖母刘 悯臣~弱。”③<名>封建时代王侯对自己的谦称。《殺之战》:“~违蹇叔,以辱二三子。”《赤 壁之战》:“诸人持议,甚失~望。”④<动>辜负。《汉书·袁敞书》:“臣~恩负义。” 股:g①<名>大腿。《荆轲刺秦王》:“遂拔剑以击荆轲,断其左~。”②<量>用于事物的分 支或一部分。《长恨歌》:“钗留一~合一扇。”③<名>不等腰直角三角形中构成直角的较长 的边。《梦溪笔谈》:“又以半径减去所割数,余者为~。” 故:g①<名>事故;变故。《孟子·滕文公》:“今也不幸至于大~。”《报刘一丈书》:“乡园 多~,不能不动客子之愁。”②<名>缘故;原因。《廉颇蔺相如列传》:“赵王岂以一璧之 欺秦邪?”③<形>旧:;旧的:原来的。《墨池记》:“此为其~迹,岂信然邪?”④<副>旧时: 从前。《项脊轩志》:“轩东~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⑤<名>老朋友:旧交情。《垓下之 战》:“若非~人乎?”《鸿门宴》:“君安与项伯有~?”⑥<形>衰退;衰老。《琵琶行》:“暮 去春来颜色~。”⑦<动>死亡;去世。《红楼梦》:“目今其祖早~,只有个儿子。”⑧<副>故 意:特意。《陈涉世家》:“将尉醉,广~数言欲亡,忿恚尉。”⑨<副>还是:仍然。《孔雀东 南飞》:“大人~嫌迟。”⑩<副>通“固”,本来。《促织》:“此物~非西产。”①D<连>所以 因此。《屈原列传》:“其志洁,~其称物芳
5 【又】<动使动>使……承担。《廉颇蔺相如列传》:“均之二策,宁许以~秦曲。”③<动>蒙 受;遭受。《窦娥冤》:“不明不暗,~屈衔冤。”④<动>背倚;背靠着。《礼记·孔子闲居》: “子夏蹶然而起,~墙而立。”⑤<动>依靠;凭借。《廉颇蔺相如列传》:“秦贪,~其强, 以空言求璧。”⑥<动>辜负;对不起。《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大王而~赵。”《左 忠毅公逸事》:“吾上恐~朝廷,下恐愧吾师也。”⑦<动>违背;背弃。《廉颇蔺相如列传》: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约不偿赵城。”⑧<动>失败。《六国论》:“故不战而强弱胜~已判 矣。” 更:gēng①<动>改正;改变;更换。《<论语>十则》:“~也,人皆仰之。”《庖丁解牛》:“良 庖岁~刀,割也;族庖月~刀折也。”《赤壁赋》:“客喜而笑,洗盏~酌。”②<动>经历;经 过。《与吴质书》:“年三十余,在兵中十岁,所~非一。”《史记·大宛列传》:“因欲通使, 道必~匈奴中。”③<副>交替;交互。《活板》:“~互用之,瞬息可就。”《左忠毅公逸事》: “使将~休。”④<量>古时夜间计时单位。一夜分五更,一更约二小时《孔雀东南飞》:“仰 头相向鸣,夜夜达五~。” gèng①<副>另;另外。《荆轲刺秦王》:“丹不忍以已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虑之。” 《西门豹治邺》:“得~求好女,生日送之。”②<副>再;又。《石壕吏》:“室中~无人,惟 有乳下孙。”王维《送元二使西安》:“劝君~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③<副>重新。《琵 琶行》:“莫辞~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④<副>更加;愈加。《赤壁之战》:“今日拒 之,事~不顺。”《促织》:“加以官贪吏虐,民日贴妇卖儿,~无休止。”⑤<副>还。《孔雀 东南飞》:“仍~被驱遣,何言复来还。”⑥<副>岂,怎么。刘长卿《登润州万岁楼》:“~能 谈笑解重围。”⑦<连>与;和。杨万里《春兴》:“不关春雨~春风。”⑧<副>却。《<指南录> 后序》:“予~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 【更事】⒈阅历世事。⒉交替发生的事情;常事。 孤:gū①<名>幼年丧父的孩子。《祭十二郎文》:“今吾使建中祭汝,吊汝之~与汝之乳母。” ②<形>孤独;单独。《归去来兮辞》:“景翳翳以将入,抚~松而盘桓。”《陈情表》:“祖母刘 悯臣~弱。”③<名>封建时代王侯对自己的谦称。《殽之战》:“~违蹇叔,以辱二三子。”《赤 壁之战》:“诸人持议,甚失~望。”④<动>辜负。《汉书·袁敞书》:“臣~恩负义。” 股:gǔ①<名>大腿。《荆轲刺秦王》:“遂拔剑以击荆轲,断其左~。”②<量>用于事物的分 支或一部分。《长恨歌》:“钗留一~合一扇。”③<名>不等腰直角三角形中构成直角的较长 的边。《梦溪笔谈》:“又以半径减去所割数,余者为~。” 故:gù①<名>事故;变故。《孟子·滕文公》:“今也不幸至于大~。”《报刘一丈书》:“乡园 多~,不能不动客子之愁。”②<名>缘故;原因。《廉颇蔺相如列传》:“赵王岂以一璧之~ 欺秦邪?”③<形>旧;旧的;原来的。《墨池记》:“此为其~迹,岂信然邪?”④<副>旧时; 从前。《项脊轩志》:“轩东~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⑤<名>老朋友;旧交情。《垓下之 战》:“若非~人乎?”《鸿门宴》:“君安与项伯有~?”⑥<形>衰退;衰老。《琵琶行》:“暮 去春来颜色~。”⑦<动>死亡;去世。《红楼梦》:“目今其祖早~,只有个儿子。”⑧<副>故 意;特意。《陈涉世家》:“将尉醉,广~数言欲亡,忿恚尉。”⑨<副>还是;仍然。《孔雀东 南飞》:“大人~嫌迟。”⑩<副>通“固”,本来。《促织》:“此物~非西产。”⑾<连>所以; 因此。《屈原列传》:“其志洁,~其称物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