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战时共产 主义政策 计划 斯大林模式 苏联解体 时空坐标 917年 1928年1936年1953年1961年1985年 十月革命 新经济政策 苏联新 赫鲁晓夫戈尔巴乔夫 宪法颁布 十月革命胜利后,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国内战争胜利后,苏俄实行新经济政 策,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2.20世纪30年代,苏联确立了“斯大林模式”,对苏联和世界历史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斯大林模式”越来越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赫鲁晓夫 和勃列日涅夫先后进行了改革,但成效都不大:戈尔巴乔夫在经济改革没有取得 预期成果的情况下,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学习目标] 学测要求 高考要求 1.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理解新经济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 3.了解“斯大林模式”在经济方面的主要表现。 济政策:“斯大林模式 4.认识“斯大林模式”在经济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基础认知·学习思考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 (1)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内外的敌对势力不甘心失败 (2)1918年夏,苏俄进入国内战争时期。 2.目的:为了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 内容 (1)实行余粮收集制。 (2)大中小工业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 (3)取消自由贸易 (4)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
1 第 20 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1.十月革命胜利后,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国内战争胜利后,苏俄实行新经济政 策,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2.20 世纪 30 年代,苏联确立了“斯大林模式”,对苏联和世界历史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斯大林模式”越来越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赫鲁晓夫 和勃列日涅夫先后进行了改革,但成效都不大;戈尔巴乔夫在经济改革没有取得 预期成果的情况下,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学习目标] 学测要求 高考要求 1.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理解新经济政策。 3.了解“斯大林模式”在经济方面的主要表现。 4.认识“斯大林模式”在经济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 济政策;“斯大林模式”。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 (1)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内外的敌对势力不甘心失败。 (2)1918 年夏,苏俄进入国内战争时期。 2.目的:为了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 3.内容 (1)实行余粮收集制。 (2)大中小工业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 (3)取消自由贸易。 (4)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
4.特色: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两种特色。 评价 (1)积极:保证了对前线红军的粮食供应,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 (2)消极:余粮收集制严重损害了农民利益 细微点拨 图解识记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 特点 余粮收集制 忧背/战时 的共产/内企业国有 主义”容 政策 取消自由贸易 实物分配制 争胜利治危机 新经济政策 1.原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战后继续实施,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内容 (1)农业: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2)工业: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政府以租让的方式让外国资本家经营矿产、森林、油田等。 (3)流通: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4)分配:废除实物分配制。 3.实质:在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私有制的发展。 4.作用 (1)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 (2)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 [思维点拨] 新经济政策的特点 (1)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2)在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 形式的存在 (3)利用国家资本主义来恢复和发展经济,适应了苏联(俄)国情,符合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调动了人民生产积极性
2 4.特色: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两种特色。 5.评价 (1)积极:保证了对前线红军的粮食供应,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 (2)消极:余粮收集制严重损害了农民利益。 [图解识记]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二、新经济政策 1.原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战后继续实施,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2.内容 (1)农业: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2)工业: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政府以租让的方式让外国资本家经营矿产、森林、油田等。 (3)流通: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4)分配:废除实物分配制。 3.实质:在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私有制的发展。 4.作用 (1)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 (2)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 [思维点拨] 新经济政策的特点 (1)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2)在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 形式的存在。 (3)利用国家资本主义来恢复和发展经济,适应了苏联(俄)国情,符合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调动了人民生产积极性
、“斯大林模式” 1.背景 (1)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正式成立,简称“苏联”。 (2)列宁逝世后,斯大林的领导地位逐步确立。 (3)新经济政策被逐渐取消 2.实践 (1)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其资金来源是农业和轻工业。 (2)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以摆脱粮食供应困难。 3.特点 (1)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2)建立相对独立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外的经济体系。 4.评价 (1)功绩 ①它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 ②两个五年计划的实施使苏联成为工业强国 ③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2)弊端 ①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 ②向农民索取太多,压制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 ③长期执行计划指令,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 ④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僵化,成为以后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 [思维点拨] 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 (1)苏联刚刚成立,工业基础薄弱。(2)为了用现代技术改造落后的工业、农业,为了增强国 防力量以维护民族独立,为了给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 [易混易错] 斯大林模式”是斯大林领导苏联人民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种探索和创新。它在斯大 林领导苏联的前期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曾发挥过积极作用:到了后期,该模式越来越阻碍 生产力的发展
3 三、“斯大林模式” 1.背景 (1)1922 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正式成立,简称“苏联”。 (2)列宁逝世后,斯大林的领导地位逐步确立。 (3)新经济政策被逐渐取消。 2.实践 (1)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其资金来源是农业和轻工业。 (2)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以摆脱粮食供应困难。 3.特点 (1)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2)建立相对独立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外的经济体系。 4.评价 (1)功绩 ①它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 ②两个五年计划的实施使苏联成为工业强国。 ③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2)弊端 ①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 ②向农民索取太多,压制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 ③长期执行计划指令,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 ④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僵化,成为以后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 [思维点拨] 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 (1)苏联刚刚成立,工业基础薄弱。(2)为了用现代技术改造落后的工业、农业,为了增强国 防力量以维护民族独立,为了给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 [易混易错] “斯大林模式”是斯大林领导苏联人民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种探索和创新。它在斯大 林领导苏联的前期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曾发挥过积极作用;到了后期,该模式越来越阻碍 生产力的发展
深化探究·核心突破 主题一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 探究点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史料否认战时共产主义的历史作用,把它看成是造成当时种种灾难性后果的根源是离开了 历史的分析。一一王斯德 思考史料主张用什么方法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运用这一方法,评价“战时共产主 提示方法: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评价(历史的评价):进行全面的评价(辩证的评价)。 评价:积极:集中了全国的物力、财力,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消极:严重损害了农民的 利益,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引发了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 探究点2新经济政策 史料一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现社会主义生 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 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 列宁 思考(1)史料一反映了苏俄的经济政策发生了怎样的改变?原因是什么?措施是什么? 提示(1)改变:以新经济政策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原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经济和政治危机 措施: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史料二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 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这个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把市场,实际上就等于把商品、货 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这是一个重大 的突破 《大国崛起》解说词 思考(2)依据史料二分析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及实施的意义 提示特点: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 意义:促使国民经济的恢复,苏维埃政权的巩固,同时说明新经济政策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 突破 主题二“斯大林模式” 探究点1特点
4 主题一 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 探究点 1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史料 否认战时共产主义的历史作用,把它看成是造成当时种种灾难性后果的根源是离开了 历史的分析。——王斯德 思考 史料主张用什么方法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运用这一方法,评价“战时共产主 义”政策。 提示 方法: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评价 (历史的评价);进行全面的评价(辩证的评价)。 评价:积极:集中了全国的物力、财力,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消极:严重损害了农民的 利益,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引发了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 探究点 2 新经济政策 史料一 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现社会主义生 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 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列宁 思考 (1)史料一反映了苏俄的经济政策发生了怎样的改变?原因是什么?措施是什么? 提示 (1)改变:以新经济政策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原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经济和政治危机。 措施: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史料二 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 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这个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把市场,实际上就等于把商品、货 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这是一个重大 的突破。——《大国崛起》解说词 思考 (2)依据史料二分析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及实施的意义。 提示 特点: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 意义:促使国民经济的恢复,苏维埃政权的巩固,同时说明新经济政策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 突破。 主题二 “斯大林模式” 探究点 1 特点
史料“斯大林模式”是一个以国家为核心的高度集中的行政命令、计划管理体制,它限制 了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否定了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用行政命令甚至粗暴的手段管 理经济,把一切经济生活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 思考史料反映出斯大林经济体制有何特点? 提示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实行计划经济 探究点2影响 史料 160%143% 重工业 口轻工业 80% F1口农业② 10% 注:“一五”时期 农业产值为 “一五”计划“二五”计划 负增长 史料二在苏联,1928年的1公担稞麦可分别交换35米印花布、75公斤砂糖,到1952年只 能分别交换1.5米印花布、0.9公斤砂糖:1953年,谷物的义务交售价格仅为成本的109 —《中学历史教学》 思考史料 反映斯大林时期苏联经济建设存在什么问题? 提示史料一中的柱状图反映苏联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史料二反映斯大林时期牺牲农民利益为工业化积累资金的特点。 深化提升 列宁与斯大林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比较 1.过渡方式的区别:在列宁领导下,找到了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向社会主义逐步过 渡的正确途径:到斯大林时期取消了新经济政策,从而取消了应有的经济手段,单纯利用行 政手段,最终形成高度集中的经济行政体制。 2.过渡思想的对比:列宁的逐步过渡是正确的,是落后国家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斯 大林在很大程度上背离了这一思想,过分强调生产关系的变革,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道路, 造成农业的长期落后,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比例失调 巩固练习·随堂反馈 5
5 史料 “斯大林模式”是一个以国家为核心的高度集中的行政命令、计划管理体制,它限制 了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否定了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用行政命令甚至粗暴的手段管 理经济,把一切经济生活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 思考 史料反映出斯大林经济体制有何特点? 提示 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实行计划经济。 探究点 2 影响 史料一 史料二 在苏联,1928 年的 1 公担稞麦可分别交换 35 米印花布、75 公斤砂糖,到 1952 年只 能分别交换 1.5 米印花布、0.9 公斤砂糖;1953 年,谷物的义务交售价格仅为成本的 10%。 ——《中学历史教学》 思考 史料一、二反映斯大林时期苏联经济建设存在什么问题? 提示 史料一中的柱状图反映苏联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史料二反映斯大林时期牺牲农民利益为工业化积累资金的特点。 列宁与斯大林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比较 1.过渡方式的区别:在列宁领导下,找到了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向社会主义逐步过 渡的正确途径;到斯大林时期取消了新经济政策,从而取消了应有的经济手段,单纯利用行 政手段,最终形成高度集中的经济行政体制。 2.过渡思想的对比:列宁的逐步过渡是正确的,是落后国家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斯 大林在很大程度上背离了这一思想,过分强调生产关系的变革,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道路, 造成农业的长期落后,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比例失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