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熙凤的魔力与魅力 主讲人简介: 吕启祥,女,1936年生,浙江余姚人。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研究员 曾发表过红学文章百余篇,著有:《红楼梦开卷录》、《红楼梦会心录》,主编《红楼 梦珍稀评论资料汇要》等。 内容简介 不仅在书里,王熙凤受到了人们很多褒贬;即使在书外,在《红楼梦》问世的二百 多年中,王煕凤也是备受世人评议的人物。她模样极标致,言谈极爽利,而机心又极深 细。有人便因此认为她是“女曹操”,说她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而有人则 把她说得一无是处,称她是没人敢惹的“母老虎”。而红学前辈王昆仑先生,在他的《红 楼梦人物论》中《论凤姐》的这篇文章里面,更是这样评论王煕凤“恨凤姐,骂凤姐, 不见凤姐,想凤姐” 作为荣国府总管的王熙凤,她是一个非常活跃的人物,她的身上充满了浓郁的生活 气息,但同时她的身上又纠结着贾府的种种矛盾。王熙凤这一艺术形象,她所包容的社 会生活的内容广阔无比,她的社会的触角是最长的,既可以伸向官府,伸向佛门,也可 以伸向宫廷。我们看《红楼梦》,会强烈地感觉到,王煕凤这个人物是那样鲜活、生动、 丰满,她好像随时会从纸上活跳出来。就人物的鲜活、生动而言,王熙凤这个人在《红 楼梦》里面堪称第一;假如没有了王煕凤这一人物,《红楼梦》至少不会像现在这样好 看 王熙凤的“机心”表现得非常突出,她的“机心”固然是用于聚钱敛财方面,但是 更主要的是体现在处理人际关系上,她机心深细,谋略周密,她常常像一个极其高明的 心理学家,非常善于察言观色,揣摩别人的心理,辨风测向。她常常能够顺应对方的心 理,并且能够急转直下,像这样一种本领,在《红楼梦》中,我们只能在王熙凤身上可 以看到。王熙凤的这种“机心”,她的这种机变之速,确实令人惊叹! 在“毒设相思局”这一回合里面,几乎可以说,王熙凤不费吹灰之力就达到了自己 的目的。她运用自己“模样极标致,心机极深细”这样的优势,最终置贾瑞于死地。但 在“尤二姐事件”当中,王熙凤并非轻而易举就取得胜利,她是狠下了一番功夫 步一步地将尤二姐引向绝境… 全文) 我想,凤姐这个人,无论在《红楼梦》书里,或者是书外,都是受到议论,受到评 论最多的一个,遭人褒贬,亦赞亦咒。在书里头,上自老祖宗贾母,下至小厮兴儿,都
王熙凤的魔力与魅力 主讲人简介: 吕启祥,女,1936 年生,浙江余姚人。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研究员。 曾发表过红学文章百余篇,著有:《红楼梦开卷录》、《红楼梦会心录》,主编《红楼 梦珍稀评论资料汇要》等。 内容简介: 不仅在书里,王熙凤受到了人们很多褒贬;即使在书外,在《红楼梦》问世的二百 多年中,王熙凤也是备受世人评议的人物。她模样极标致,言谈极爽利,而机心又极深 细。有人便因此认为她是“女曹操”,说她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而有人则 把她说得一无是处,称她是没人敢惹的“母老虎”。而红学前辈王昆仑先生,在他的《红 楼梦人物论》中《论凤姐》的这篇文章里面,更是这样评论王熙凤“恨凤姐,骂凤姐, 不见凤姐,想凤姐”。 作为荣国府总管的王熙凤,她是一个非常活跃的人物,她的身上充满了浓郁的生活 气息,但同时她的身上又纠结着贾府的种种矛盾。王熙凤这一艺术形象,她所包容的社 会生活的内容广阔无比,她的社会的触角是最长的,既可以伸向官府,伸向佛门,也可 以伸向宫廷。我们看《红楼梦》,会强烈地感觉到,王熙凤这个人物是那样鲜活、生动、 丰满,她好像随时会从纸上活跳出来。就人物的鲜活、生动而言,王熙凤这个人在《红 楼梦》里面堪称第一;假如没有了王熙凤这一人物,《红楼梦》至少不会像现在这样好 看。 王熙凤的“机心”表现得非常突出,她的“机心”固然是用于聚钱敛财方面,但是 更主要的是体现在处理人际关系上,她机心深细,谋略周密,她常常像一个极其高明的 心理学家,非常善于察言观色,揣摩别人的心理,辨风测向。她常常能够顺应对方的心 理,并且能够急转直下,像这样一种本领,在《红楼梦》中,我们只能在王熙凤身上可 以看到。王熙凤的这种“机心”,她的这种机变之速,确实令人惊叹! 在“毒设相思局”这一回合里面,几乎可以说,王熙凤不费吹灰之力就达到了自己 的目的。她运用自己“模样极标致,心机极深细”这样的优势,最终置贾瑞于死地。但 在“尤二姐事件”当中 ,王熙凤并非轻而易举就取得胜利,她是狠下了一番功夫,一 步一步地将尤二姐引向绝境…… (全文) 我想,凤姐这个人,无论在《红楼梦》书里,或者是书外,都是受到议论,受到评 论最多的一个,遭人褒贬,亦赞亦咒。在书里头,上自老祖宗贾母,下至小厮兴儿,都
有评语。那么贾母在王熙凤一出场的时候,她说:“这是我们南省有名的泼皮破落户 你只叫她‘凤辣子’就是了。”“凤辣子”是贾母对凤姐的一种呢称,一种爱称吧。那 么,兴儿关于凤姐的一段评论,大家很熟悉:“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有一大段, 可以代表贾府里面那些下人的民意。那么,其他像同辈的人,李纨也罢,尤氏也罢,对 凤姐都有很多评语。另外,比如陪房周瑞家的,她对凤姐也有一些评语,她虽然很夸奖 她,说她是“男人万不及一的”,但是她也说“待下人未免太严些个”。你想,周瑞家 的跟她关系应该说是很好的人,都会这么说。那么除了说出口的之外呢,还有一些在心 里头,对凤姐也有一些评议。我们举一个例子,比如,黛玉刚刚进贾府,凤姐出场,凤 姐的出场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这个在《红楼梦》里面,以至于在中国文学当中, 是一种很经典的出场,一个细节。那么当时林黛玉心里边就撺掇,就想,来者是谁?这 样放诞无理。她虽然没有说出口,她就觉得有点纳罕,有点奇怪。那么这些无论是说出 来的,或者不说出来的,凤姐这个人物在《红楼梦》里面,人们都是议论、评论很多的。 那么至于在书外,就更是这样,《红楼梦》问世以来,在红学史上面,对凤姐的各 种评语是非常多的。比如说,认为她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把凤姐叫做“女 曹操”,把凤姐称之为“胭脂虎”,就是母老虎。那么在所有这些评论当中,像红学的 前辈王昆仑先生,在他的《红楼梦人物论》中《论凤姐》的这篇文章里面有一句名言, 就叫做“恨凤姐,骂凤姐,不见凤姐想凤姐”。这个恐怕是我们每一个《红楼梦》的普 通读者都会有的一种感受。这句话其实也是从《三国演义》曹操那里来的,叫做“恨曹 操,骂曹操,曹操死了想曹操”。曹操死了,《三国演义》就不好看了。那么为什么会 这样?应该说,既是我们大家都有的真实的感受,也是启示我们每一个红学爱好者和研 究者,应该很好思考的一个课题。 那么在红学史上,除了我刚才说的有一些那样的“女曹操”、“胭脂虎”的评论以 外,也有一些很有见地的评论。我举一个,有一位评家叫野鹤,他有这么几句话,他说: “吾读《红楼梦》,第一爱看凤姐儿。人畏其险,我赏其辣,人畏其荡,我赏其骚。读 之开拓无限心胸,增长无数阅历。”(野鹤《读红楼札记》)那么,我觉得像野鹤这样 的一段评论,他就不但是把凤姐作为一个社会的人,是多少带有一种美学意味的一种批 假如说,我们把王熙凤这个人物,从《红楼梦》里面抽掉,那么《红楼梦》的艺术 结构就要坍塌,她有一种“支柱”的作用。这个“支柱”不是建筑学意义上的,我觉得, 是一种艺术结构,是艺术机体意义上的一种“坍塌”。所以,说“支柱”可能不很确切, 也可以说是一种“聚焦”的作用,或者说是一种“辐射”的作用。因为《红楼梦》它不 但是写宝、钗、黛的爱情婚姻这些,它还写这么大的一个家族,这么四百多个人物,那 么你设想,如果没有了王熙风,这个书会怎么样?那么在这里,我们可以这样说,如果 把贾府当中的长幼、尊卑、亲疏、嫡庶、主奴等等关系,交织成一张网的话,那么王熙 凤这个人物,就处在一个相对中心的位置上,她要同各种各样的人物打交道,所谓上有 三层公婆,中有无数的妯娌、叔嫂、兄弟、姐妹、以至于姨娘、侍妾,底下还有大群的
有评语。那么贾母在王熙凤一出场的时候,她说:“这是我们南省有名的泼皮破落户, 你只叫她‘凤辣子’就是了。”“凤辣子”是贾母对凤姐的一种呢称,一种爱称吧。那 么,兴儿关于凤姐的一段评论,大家很熟悉:“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有一大段, 可以代表贾府里面那些下人的民意。那么,其他像同辈的人,李纨也罢,尤氏也罢,对 凤姐都有很多评语。另外,比如陪房周瑞家的,她对凤姐也有一些评语,她虽然很夸奖 她,说她是“男人万不及一的”,但是她也说“待下人未免太严些个”。你想,周瑞家 的跟她关系应该说是很好的人,都会这么说。那么除了说出口的之外呢,还有一些在心 里头,对凤姐也有一些评议。我们举一个例子,比如,黛玉刚刚进贾府,凤姐出场,凤 姐的出场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这个在《红楼梦》里面,以至于在中国文学当中, 是一种很经典的出场,一个细节。那么当时林黛玉心里边就撺掇,就想,来者是谁?这 样放诞无理。她虽然没有说出口,她就觉得有点纳罕,有点奇怪。那么这些无论是说出 来的,或者不说出来的,凤姐这个人物在《红楼梦》里面,人们都是议论、评论很多的。 那么至于在书外,就更是这样,《红楼梦》问世以来,在红学史上面,对凤姐的各 种评语是非常多的。比如说,认为她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把凤姐叫做“女 曹操”,把凤姐称之为“胭脂虎”,就是母老虎。那么在所有这些评论当中,像红学的 前辈王昆仑先生,在他的《红楼梦人物论》中《论凤姐》的这篇文章里面有一句名言, 就叫做“恨凤姐,骂凤姐,不见凤姐想凤姐”。这个恐怕是我们每一个《红楼梦》的普 通读者都会有的一种感受。这句话其实也是从《三国演义》曹操那里来的,叫做“恨曹 操,骂曹操,曹操死了想曹操”。曹操死了,《三国演义》就不好看了。那么为什么会 这样?应该说,既是我们大家都有的真实的感受,也是启示我们每一个红学爱好者和研 究者,应该很好思考的一个课题。 那么在红学史上,除了我刚才说的有一些那样的“女曹操”、“胭脂虎”的评论以 外,也有一些很有见地的评论。我举一个,有一位评家叫野鹤,他有这么几句话,他说: “吾读《红楼梦》,第一爱看凤姐儿。人畏其险,我赏其辣,人畏其荡,我赏其骚。读 之开拓无限心胸,增长无数阅历。”(野鹤《读红楼札记》)那么,我觉得像野鹤这样 的一段评论,他就不但是把凤姐作为一个社会的人,是多少带有一种美学意味的一种批 评。 假如说,我们把王熙凤这个人物,从《红楼梦》里面抽掉,那么《红楼梦》的艺术 结构就要坍塌,她有一种“支柱”的作用。这个“支柱”不是建筑学意义上的,我觉得, 是一种艺术结构,是艺术机体意义上的一种“坍塌”。所以,说“支柱”可能不很确切, 也可以说是一种“聚焦”的作用,或者说是一种“辐射”的作用。因为《红楼梦》它不 但是写宝、钗、黛的爱情婚姻这些,它还写这么大的一个家族,这么四百多个人物,那 么你设想,如果没有了王熙凤,这个书会怎么样?那么在这里,我们可以这样说,如果 把贾府当中的长幼、尊卑、亲疏、嫡庶、主奴等等关系,交织成一张网的话,那么王熙 凤这个人物,就处在一个相对中心的位置上,她要同各种各样的人物打交道,所谓上有 三层公婆,中有无数的妯娌、叔嫂、兄弟、姐妹、以至于姨娘、侍妾,底下还有大群的
管家、陪房、奴仆、丫鬟、小厮等等,那么凤姐同其中任何一个人,或者是连接,或者 是矛盾,或者是又连接又矛盾这样的关系,那么都是某一种社会关系的反映 按说,凤姐在贾府当中,她的辈分是很小的,她是孙子媳妇,为什么像凤姐这样 个人物能够当家呢?这个是很多原因,或者说是多种矛盾发展的结果,她有娘家“金陵 王”的靠山,她有贾母的宠信,有邢夫人、王夫人矛盾的牵制,当然还有她本人才干和 欲望的主观条件。那么这几种合力,把凤姐推到一个掌管贾府家务的这样一个显要的地 位。同时,也就把凤姐推到了火山口上,成了一个众矢之的,所以众多旧矛盾的结果 又会引发无数的新矛盾。那么我们说,在凤姐身上概括了各种各样的矛盾,不能够看做 很琐碎的家长里短的那种家务事,所谓叔嫂斗法、妇姑勃谿那样的,不是那么样。因为 在中国的封建宗法社会里面,是家、国同构的,家是国的一种简化的形式。我刚才说到 的那么种种色色各方各面的矛盾,我们说,封建国家的这种派系,这种争斗,它的这种 雏形,它的这种胚胎,都可以在家族里面看到。所以,以王熙凤为焦点的,或者说,她 辐射出去的这种种矛盾,我们可以从这里头,就是她给人一种纵深感,不能够就事论事, 就看成是一个家族的一种矛盾。 我们从凤姐这个艺术形象所能包容的社会生活的广阔程度来说,也是其他形象难以 企及的。这里我们仅举一例,比方说,放债生息这样的一个细节,凤姐是把月钱拿出去 放高利贷,那么小说里面不止一次地写到。那么她放出去的话,平儿说过,每年少说也 能翻出一千银子来,连数字都很具体。那么这样的经济细节,在别的人物身上是不可能 有的。比如说,老爷、太太他们不会做这种事,不屑做这种事,姑娘小姐她们根本是不 理财,连戥子都不识,就是说,是完全不会做。也包括探春,探春虽然很精明,但是探 春是循规蹈矩,是不会做这样的事的。只有王熙凤这样的艺术形象,才能够承担起把这 样一类经济细节概括到我们的作品里面去。所以风姐这个形象的社会的触角是最长的, 可以越出贾府的门墙,可以伸向官府,可以伸向佛门,也可以伸向宫廷,等等。也就是 说,从反映生活的深度和广度来说,王熙凤这个艺术形象是不可代替的,是不可缺少的。 如果少了王熙凤,那么《红楼梦》在它反映生活的深、广度方面,那就要受到极大地削 弱,甚至就不成其为《红楼梦》。 凤姐这个人物,就是这样地能够开拓人的视野,能够增长无数阅历,就是开拓人的 心胸。那么一部文学作品,并不是靠堆砌故事,就说把一些知识堆积起来,能够办到的。 它的关键在于写人。如果凤姐这个人写活了,那么我刚才说的那样一些东西,就是说, 她艺术概括生活的深度和广度,她就是一个活的东西。我们说,就人物的鲜活、生动而 言,王熙凤这个人在《红楼梦》里面堪称第一。在这里,我没有那个意思,因为《红楼 梦》的主人公是贾宝玉,《红楼梦》的第一女主人公是林黛玉,那么宝、黛、钗他们自 然在《红楼梦》里头处于主要位置,那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我觉得,如果说,像宝、 黛这些人物更多地寄予了作者的理想,他们比较空灵;那么凤姐这个人物,更多的是来 自于生活。当然,文学作品它是一种精神产品,文学作品是创造精神价值的,它是作家
管家、陪房、奴仆、丫鬟、小厮等等,那么凤姐同其中任何一个人,或者是连接,或者 是矛盾,或者是又连接又矛盾这样的关系,那么都是某一种社会关系的反映。 按说,凤姐在贾府当中,她的辈分是很小的,她是孙子媳妇,为什么像凤姐这样一 个人物能够当家呢?这个是很多原因,或者说是多种矛盾发展的结果,她有娘家“金陵 王”的靠山,她有贾母的宠信,有邢夫人、王夫人矛盾的牵制,当然还有她本人才干和 欲望的主观条件。那么这几种合力,把凤姐推到一个掌管贾府家务的这样一个显要的地 位。同时,也就把凤姐推到了火山口上,成了一个众矢之的,所以众多旧矛盾的结果, 又会引发无数的新矛盾。那么我们说,在凤姐身上概括了各种各样的矛盾,不能够看做 很琐碎的家长里短的那种家务事,所谓叔嫂斗法、妇姑勃谿那样的,不是那么样。因为 在中国的封建宗法社会里面,是家、国同构的,家是国的一种简化的形式。我刚才说到 的那么种种色色各方各面的矛盾,我们说,封建国家的这种派系,这种争斗,它的这种 雏形,它的这种胚胎,都可以在家族里面看到。所以,以王熙凤为焦点的,或者说,她 辐射出去的这种种矛盾,我们可以从这里头,就是她给人一种纵深感,不能够就事论事, 就看成是一个家族的一种矛盾。 我们从凤姐这个艺术形象所能包容的社会生活的广阔程度来说,也是其他形象难以 企及的。这里我们仅举一例,比方说,放债生息这样的一个细节,凤姐是把月钱拿出去 放高利贷,那么小说里面不止一次地写到。那么她放出去的话,平儿说过,每年少说也 能翻出一千银子来,连数字都很具体。那么这样的经济细节,在别的人物身上是不可能 有的。比如说,老爷、太太他们不会做这种事,不屑做这种事,姑娘小姐她们根本是不 理财,连戥子都不识,就是说,是完全不会做。也包括探春,探春虽然很精明,但是探 春是循规蹈矩,是不会做这样的事的。只有王熙凤这样的艺术形象,才能够承担起把这 样一类经济细节概括到我们的作品里面去。所以凤姐这个形象的社会的触角是最长的, 可以越出贾府的门墙,可以伸向官府,可以伸向佛门,也可以伸向宫廷,等等。也就是 说,从反映生活的深度和广度来说,王熙凤这个艺术形象是不可代替的,是不可缺少的。 如果少了王熙凤,那么《红楼梦》在它反映生活的深、广度方面,那就要受到极大地削 弱,甚至就不成其为《红楼梦》。 凤姐这个人物,就是这样地能够开拓人的视野,能够增长无数阅历,就是开拓人的 心胸。那么一部文学作品,并不是靠堆砌故事,就说把一些知识堆积起来,能够办到的。 它的关键在于写人。如果凤姐这个人写活了,那么我刚才说的那样一些东西,就是说, 她艺术概括生活的深度和广度,她就是一个活的东西。我们说,就人物的鲜活、生动而 言,王熙凤这个人在《红楼梦》里面堪称第一。在这里,我没有那个意思,因为《红楼 梦》的主人公是贾宝玉,《红楼梦》的第一女主人公是林黛玉,那么宝、黛、钗他们自 然在《红楼梦》里头处于主要位置,那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我觉得,如果说,像宝、 黛这些人物更多地寄予了作者的理想,他们比较空灵;那么凤姐这个人物,更多的是来 自于生活。当然,文学作品它是一种精神产品,文学作品是创造精神价值的,它是作家
心智的结晶,同时它也应该是客观生活的反映。我们看《红楼梦》,凤姐这个人好像要 从纸上活跳出来。假如没有王熙凤,《红楼梦》就不会像现在这样好看 那么,王熙凤这个人写得这样地鲜活、生动,这样丰满,我们怎么来把握这个人物 怎么样来领略这个人物的风采?这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我曾 经写过一篇关于薛宝钗的文章,那个标题叫做《形象的丰满和批评的贫困》,这是二十 多年的事了。其实,这个也完全适用于王熙凤。就是她的形象这么丰满,那么我们有的 时候很担心,由于我们评论的贫困,把这个形象损害了,把它简单化、表浅化了。那 尽管这样,我们还是要努力来把握这个人物的,努力把握她全部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那么怎么样来概括凤姐这个人物呢?我想,可以从三个方面,或者用这样六个字, 第一叫做“机心”,第二叫做“辣手”,第三叫做“刚口”。“刚口”,我们借用一个 说书女艺人夸奖凤姐的话,来讲凤姐的语言才能。那么我们试图从这几个方面来谈谈凤 姐这个人物。当然,这三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的,我们为了分析的方便,我们可以分开来 说一说。 那么下面,我们来谈谈“机心”。尽管“机心”深藏于内,但同样是有迹可寻的。 那么人们常常说,凤姐少说“也有一万个心眼子”,是形容她的心计之多,机变之速。 我们先可以从凤姐的一些日常的表现来看,凤姐的一些日常的,常常也有利害的权衡得 失的算计。咱们举个例子: 有一次,为了大观园诗社的费用,凤姐、李纨姐妹就在那里说笑,因为你这个诗社 要有点花销,凤姐就笑李纨:“亏你还是大嫂子呢”!她就算,她说:“你一月有十两 银子的月钱,比我们多两倍。……还有个小子,足足又添了十两 终分例,你又 是上上分儿,你们通共算起来一年有四、五百两银子。这会子你怕花钱,你又挑唆他们 来闹我。”就说了一大堆的话,那么李纨就回她,李纨说:“你们听听,我说了一句, 她就说了两车无赖泥腿世俗专会打算盘分斤拨两的话。”李纨说:“天下人都被你算计 了去!”李纨这句话虽然也是丝丝带些玩笑的性质,其实对凤姐真是一个确评,叫做“天 下人都被你算计了去”。凤姐,大家知道,她的算计,克扣月钱、放债生息,不但是把 下人的月钱拿来克扣,她连老太太的、太太的都敢挪用,都先扣住不发,而且即使是十 两、八两,她也把它攒到一起放出去。所以李纨说“她专会分斤拨两、算计”是一点没 有冤枉她 那么王夫人屋里的金钏因为投井以后,那么丫鬟就出缺,就是缺了一个名额,那么 王熙凤作为管家,这个名额迟迟不补。为什么?因为好多人都看上这个缺,因为觉得这 是一个“巧宗儿”,那么大家都要来谋这个差,王熙凤就拖着,延宕着,等大家送礼送 足了,才补 诸如此类的事情是很多,大闹宁国府的时候,大闹的时候,还不忘记向尤氏要五百 两银子。其实她打点只用了三百两,那么要来五百两,她又赚了二百两。所以这些地方
心智的结晶,同时它也应该是客观生活的反映。我们看《红楼梦》,凤姐这个人好像要 从纸上活跳出来。假如没有王熙凤,《红楼梦》就不会像现在这样好看。 那么,王熙凤这个人写得这样地鲜活、生动,这样丰满,我们怎么来把握这个人物, 怎么样来领略这个人物的风采?这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我曾 经写过一篇关于薛宝钗的文章,那个标题叫做《形象的丰满和批评的贫困》,这是二十 多年的事了。其实,这个也完全适用于王熙凤。就是她的形象这么丰满,那么我们有的 时候很担心,由于我们评论的贫困,把这个形象损害了,把它简单化、表浅化了。那么 尽管这样,我们还是要努力来把握这个人物的,努力把握她全部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那么怎么样来概括凤姐这个人物呢?我想,可以从三个方面,或者用这样六个字, 第一叫做“机心”,第二叫做“辣手”,第三叫做“刚口”。“刚口”,我们借用一个 说书女艺人夸奖凤姐的话,来讲凤姐的语言才能。那么我们试图从这几个方面来谈谈凤 姐这个人物。当然,这三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的,我们为了分析的方便,我们可以分开来 说一说。 那么下面,我们来谈谈“机心”。尽管“机心”深藏于内,但同样是有迹可寻的。 那么人们常常说,凤姐少说“也有一万个心眼子”,是形容她的心计之多,机变之速。 我们先可以从凤姐的一些日常的表现来看,凤姐的一些日常的,常常也有利害的权衡得 失的算计。咱们举个例子: 有一次,为了大观园诗社的费用,凤姐、李纨姐妹就在那里说笑,因为你这个诗社 要有点花销,凤姐就笑李纨:“亏你还是大嫂子呢”!她就算,她说:“你一月有十两 银子的月钱,比我们多两倍。……还有个小子,足足又添了十两。……年终分例,你又 是上上分儿,你们通共算起来一年有四、五百两银子。这会子你怕花钱,你又挑唆他们 来闹我。”就说了一大堆的话,那么李纨就回她,李纨说:“你们听听,我说了一句, 她就说了两车无赖泥腿世俗专会打算盘分斤拨两的话。”李纨说:“天下人都被你算计 了去!”李纨这句话虽然也是丝丝带些玩笑的性质,其实对凤姐真是一个确评,叫做“天 下人都被你算计了去”。凤姐,大家知道,她的算计,克扣月钱、放债生息,不但是把 下人的月钱拿来克扣,她连老太太的、太太的都敢挪用,都先扣住不发,而且即使是十 两、八两,她也把它攒到一起放出去。所以李纨说“她专会分斤拨两、算计”是一点没 有冤枉她。 那么王夫人屋里的金钏因为投井以后,那么丫鬟就出缺,就是缺了一个名额,那么 王熙凤作为管家,这个名额迟迟不补。为什么?因为好多人都看上这个缺,因为觉得这 是一个“巧宗儿”,那么大家都要来谋这个差,王熙凤就拖着,延宕着,等大家送礼送 足了,才补。 诸如此类的事情是很多,大闹宁国府的时候,大闹的时候,还不忘记向尤氏要五百 两银子。其实她打点只用了三百两,那么要来五百两,她又赚了二百两。所以这些地方
凤姐的算计之精,聚敛之酷是出了名的,连她自己都知道,她跟平儿说,她说:“我的 名声不好,再放一年都要生吃了我呢。”足见凤姐的放债,凤姐的聚敛,那是出了名了 这个是我们讲她的算计,讲她的“机心”用在这方面。其实,凤姐的“机心”固然是用 于聚钱敛财,但是更体现在处理人际关系上。 凤姐她“机心”深细、谋略周密,那更加有很精彩的表演。在这个处事应对当中, 我们觉得,凤姐常常像一个高明的心理学家,她非常善于察言观色,辨风测向。常常是 这样的,对方还没有说出口呢,她已经猜到了;对方刚说呢,她已经办了。这种例子是 很多的。 你看看,一出场,林黛玉刚进府,那么王夫人说,是不是应该去拿一匹料子出来, 给你妹妹做做衣裳?王熙凤怎么说?“我早都预备下了。”其实,这个地方,脂砚斋有 一个评,他说:“其实阿凤并没有。”给林黛玉做衣服这件事并没有--“她是机变欺 人。”但是王夫人就点头,就相信了。脂批说:“说明凤姐欺人成功。”那么像这类的 例子,是多得很。比如,大观园诗社起来,探春这里刚刚出口,说:“凤姐姐,我们想 请你做个监社御史。”探春这里刚出口,凤姐马上就猜到,你们是缺个“进钱的铜商”, 你们想必是要赞助了,是不是?那么她说,我明儿立刻上任,我走马上任放下五十两银 子,给你们会社慢慢做东道。就是说,你这边刚刚说,她那里早就猜到了,那么大家都 笑起来。所以李纨说:“你真真是个水晶心肝玻璃人”,说凤姐“通体透亮”。那么凤 姐在这种揣测对方的心理,善于察言观色,像我们刚才举的那些,还是一些比较平常的。 那么有的时候,她还可以一百八十度地大转弯,同一件事,原来这样说,后来又那样说, 但是她都说得入情在理,十分动听。 这个例子可以举邢夫人要讨鸳鸯,那么先来找凤姐商议。邢夫人说,老爷想讨鸳鸯 做妾,那么就是把这件事先跟凤姐说,凤姐一听,她就连忙回说,她说:“别去碰这个 钉子!”她脱口而出,她说:“老太太离了鸳鸯,饭也吃不成,何况老爷放着身子不保 养,官也不好生做。”就劝告邢夫人,说:“太太别恼,我是不敢去的。明放着不中用, 反招出没意思来。”她先这样说,觉得这个事情根本是不行的,但是邢夫人一点也听不 进去,不仅听不进去,反而冷笑,说:“大家子三房四妾都使得,这么花白胡子的一个 儿子来……”,意思说,要个妾有什么不可以!她说:“老太太也未必驳回。”反而埋 怨凤姐,说:“我还没有说,你就先派我不是。”凤姐听了邢夫人这话,知道邢夫人是 听不进去,邢夫人“左性”大发。邢夫人这个人,大家知道,也是一个倒三不着两的人 凤姐就知道,刚才那番话全不对路,所以她立刻掉头转向,改换话锋,连忙赔笑,又说 出一番话来。她怎么说呢?她说:“太太说得极是。我能活了多大,我知道什么轻重? 想来父母跟前,别说是一个丫头,就是那么大的活宝贝,不给老爷给谁?”而且她举出 一个例子,因为贾琏是贾赦、邢夫人的儿子嘛,她说:“琏二爷有了不是,老爷太太恨 得那样,及至见了面,仍旧拿心爱的东西赏他。”就是说,老爷、太太待贾琏,父母待 儿子是这样,如今老太太待老爷自然也是那样了。你看,她这个出语何等现成!而且何 等有说服力!所以,当时邢夫人一听,立刻转怒为喜,立刻就欢喜起来。所以,同样一
凤姐的算计之精,聚敛之酷是出了名的,连她自己都知道,她跟平儿说,她说:“我的 名声不好,再放一年都要生吃了我呢。”足见凤姐的放债,凤姐的聚敛,那是出了名了。 这个是我们讲她的算计,讲她的“机心”用在这方面。其实,凤姐的“机心”固然是用 于聚钱敛财,但是更体现在处理人际关系上。 凤姐她“机心”深细、谋略周密,那更加有很精彩的表演。在这个处事应对当中, 我们觉得,凤姐常常像一个高明的心理学家,她非常善于察言观色,辨风测向。常常是 这样的,对方还没有说出口呢,她已经猜到了;对方刚说呢,她已经办了。这种例子是 很多的。 你看看,一出场,林黛玉刚进府,那么王夫人说,是不是应该去拿一匹料子出来, 给你妹妹做做衣裳?王熙凤怎么说?“我早都预备下了。”其实,这个地方,脂砚斋有 一个评,他说:“其实阿凤并没有。”给林黛玉做衣服这件事并没有--“她是机变欺 人。”但是王夫人就点头,就相信了。脂批说:“说明凤姐欺人成功。”那么像这类的 例子,是多得很。比如,大观园诗社起来,探春这里刚刚出口,说:“凤姐姐,我们想 请你做个监社御史。”探春这里刚出口,凤姐马上就猜到,你们是缺个“进钱的铜商”, 你们想必是要赞助了,是不是?那么她说,我明儿立刻上任,我走马上任放下五十两银 子,给你们会社慢慢做东道。就是说,你这边刚刚说,她那里早就猜到了,那么大家都 笑起来。所以李纨说:“你真真是个水晶心肝玻璃人”,说凤姐“通体透亮”。那么凤 姐在这种揣测对方的心理,善于察言观色,像我们刚才举的那些,还是一些比较平常的。 那么有的时候,她还可以一百八十度地大转弯,同一件事,原来这样说,后来又那样说, 但是她都说得入情在理,十分动听。 这个例子可以举邢夫人要讨鸳鸯,那么先来找凤姐商议。邢夫人说,老爷想讨鸳鸯 做妾,那么就是把这件事先跟凤姐说,凤姐一听,她就连忙回说,她说:“别去碰这个 钉子!”她脱口而出,她说:“老太太离了鸳鸯,饭也吃不成,何况老爷放着身子不保 养,官也不好生做。”就劝告邢夫人,说:“太太别恼,我是不敢去的。明放着不中用, 反招出没意思来。”她先这样说,觉得这个事情根本是不行的,但是邢夫人一点也听不 进去,不仅听不进去,反而冷笑,说:“大家子三房四妾都使得,这么花白胡子的一个 儿子来……”,意思说,要个妾有什么不可以!她说:“老太太也未必驳回。”反而埋 怨凤姐,说:“我还没有说,你就先派我不是。”凤姐听了邢夫人这话,知道邢夫人是 听不进去,邢夫人“左性”大发。邢夫人这个人,大家知道,也是一个倒三不着两的人, 凤姐就知道,刚才那番话全不对路,所以她立刻掉头转向,改换话锋,连忙赔笑,又说 出一番话来。她怎么说呢?她说:“太太说得极是。我能活了多大,我知道什么轻重? 想来父母跟前,别说是一个丫头,就是那么大的活宝贝,不给老爷给谁?”而且她举出 一个例子,因为贾琏是贾赦、邢夫人的儿子嘛,她说:“琏二爷有了不是,老爷太太恨 得那样,及至见了面,仍旧拿心爱的东西赏他。”就是说,老爷、太太待贾琏,父母待 儿子是这样,如今老太太待老爷自然也是那样了。你看,她这个出语何等现成!而且何 等有说服力!所以,当时邢夫人一听,立刻转怒为喜,立刻就欢喜起来。所以,同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