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以来我国作物生产的迅速发展,也主要归 功于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作物生产条件的改善 但与世界作物生产的发展相比,又具有一些不同 的特点 1,作物品种的改良1949年以来,我国40多种作 物育成新晶种共计4000个以上,其中通过审定的 就有2000个左右。粮食作物已经进行过4~5次 良种大更换,每次更换一般可增产10%左右,高 的可达20%以上。目前,我国优良品种的覆盖率 般都在90%以上,而且品种更新换代的周期已 缩短到3~5年。 优良品种的选育途径,包括国外引种、系统 育种、杂交育种、杂种优势利用、诱变育种、远 缘杂交和生物技术等,在不同时期为作物品种改 良做出了显著贡献
1949年以来我国作物生产的迅速发展,也主要归 功于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作物生产条件的改善, 但与世界作物生产的发展相比,又具有一些不同 的特点。 1.作物品种的改良 1949年以来,我国40多种作 物育成新品种共计4000个以上,其中通过审定的 就有2000个左右。粮食作物已经进行过4~5次 良种大更换,每次更换一般可增产10%左右,高 的可达20%以上。目前,我国优良品种的覆盖率 一般都在90%以上,而且品种更新换代的周期已 缩短到3~5年。 优良品种的选育途径,包括国外引种、系统 育种、杂交育种、杂种优势利用、诱变育种、远 缘杂交和生物技术等,在不同时期为作物品种改 良做出了显著贡献
陈朝国66辑” 2.同、套 数为128%,1952年为131%,1999年达 到155,1%。1999与1952年相比,虽然耕地面 积减少,但由丁复种指数的提高,作物总播种面 积增加了151×107m2。在20世纪50年代和60 年代,北方的黄淮海地区,主要是改一年一熟为 年三熟,南方则改单季稻为双季稻或稻、麦两 。到70年代,华北的一熟有余、两熟不足地区 进一步发展了间、套复种,南方的间、套复种面 积也进一步扩大。进入80年代后,多熟制种植方 式日趋多样化,种植方式从作物的间、套作发展 到粮 饲、菜等多元多熟的复合种植模式
2.间、套作多熟制种植技术 1949年我国的作物 复种指数为128%,1952年为131%,1999年达 到155.1%。1999年与1952年相比,虽然耕地面 积减少,但由于复种指数的提高,作物总播种面 积增加了1.51×107hm2。在20世纪50年代和60 年代,北方的黄淮海地区,主要是改一年一熟为 二年三熟,南方则改单季稻为双季稻或稻、麦两 熟。到70年代,华北的一熟有余、两熟不足地区 进一步发展了间、套复种,南方的间、套复种面 积也进一步扩大。进入80年代后,多熟制种植方 式日趋多样化,种植方式从作物的间、套作发展 到粮、经、饲、菜等多元多熟的复合种植模式
3.作物就培技术作物栽培科学的发展大致经历 了4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世纪50~60年代初, 恻重总结农民劳模的栽培经验,如江苏陈永康单 季晚稻“二黄三黑”的看苗诊断,河南刘应祥小 麦“马耳朵、驴耳朵、猪耳朵”的叶片诊断等 第二阶段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 主要围绕单项髙产栽培技术开展研究,如育苗移 栽技术、合理密植技术、土壤耕作技术、覆盖栽 培技术、氮肥深施技术等。第三阶段是20世纪70 年代后期至80年代,主要围绕作物规范化、指标 化进行综合栽培技术研究,如水稻叶龄指标栽培 法、小麦叶龄指标促控法等。第四阶段从20世纪 80年代末期开始,主要研究作物持续增产和优质 高效的综合栽培技术以及作物生产管理的计算机 决策系统,如小麦节水高产栽培技术、多元高效
3.作物栽培技术 作物栽培科学的发展大致经历 了4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50~60年代初, 侧重总结农民劳模的栽培经验,如江苏陈永康单 季晚稻“三黄三黑”的看苗诊断,河南刘应祥小 麦“马耳朵、驴耳朵、猪耳朵”的叶片诊断等。 第二阶段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 主要围绕单项高产栽培技术开展研究,如育苗移 栽技术、合理密植技术、土壤耕作技术、覆盖栽 培技术、氮肥深施技术等。第三阶段是20世纪70 年代后期至80年代,主要围绕作物规范化、指标 化进行综合栽培技术研究,如水稻叶龄指标栽培 法、小麦叶龄指标促控法等。第四阶段从20世纪 80年代末期开始,主要研究作物持续增产和优质 高效的综合栽培技术以及作物生产管理的计算机 决策系统,如小麦节水高产栽培技术、多元高效 立体种植模式、作物栽培专家系统等
4.病中草鼠害防治技术植物保护技术的发展趋 势大致为:20世纪50年代以农艺防治为主(包括 轮作换茬、耕作和人工防治等),60年代到70年 代中期以学约物防治为主,70年代以后生物防 治技术迅速发展,80年代以后进入了单项防治与 综合防治并重时期。病虫测报对象从50年代的几 种增加到目前的50种以上,地区性测报对象达到 100种以上,对重大迁飞性害虫还建立了异地测 报网,80年代又增加了鼠情预报。目前,一些重 大病虫害如蝗虫、锈病、螟虫等已完全得到控制 近10多年来,由于除草剂的大面积推广,杂草为 害程度显著减轻
4.病虫草鼠害防治技术 植物保护技术的发展趋 势大致为:20世纪50年代以农艺防治为主(包括 轮作换茬、耕作和人工防治等),60年代到70年 代中期以化学药物防治为主,70年代以后生物防 治技术迅速发展,80年代以后进入了单项防治与 综合防治并重时期。病虫测报对象从50年代的几 种增加到目前的50种以上,地区性测报对象达到 100种以上,对重大迁飞性害虫还建立了异地测 报网,80年代又增加了鼠情预报。目前,一些重 大病虫害如蝗虫、锈病、螟虫等已完全得到控制。 近10多年来,由于除草剂的大面积推广,杂草为 害程度显著减轻
5.作物生产条件的改善据1952年至199的统 计,农业机械总动力年平均递增1042万kW:农 田有效灌溉面积年平均递增2.15%,1998年全国 节水灌溉面积口达1.52×107hm2,占有效灌溉面 积的2866%:化肥用量年均递增143%。新中 国成立以来,在堤防、水库和配套机井的修建以 及洼涝、盐碱、渍害低产田及水土流失的治理方 面都取得了杰出的成就。目前,已建立了500多 国家级商品粮基地、100多个优质棉基地,极 大地改善了基地的生产条件。自1988年实施农业 宗合开发以来,中低产田改造、荒地开垦及防沙 治沙工作也取得了很大成就
5.作物生产条件的改善 据1952年至1999年的统 计,农业机械总动力年平均递增1042万kW;农 田有效灌溉面积年平均递增2.15%,1998年全国 节水灌溉面积已达1.52×107hm2,占有效灌溉面 积的28.66%;化肥用量年均递增14.3%。新中 国成立以来,在堤防、水库和配套机井的修建以 及洼涝、盐碱、渍害低产田及水土流失的治理方 面都取得了杰出的成就。目前,已建立了500多 个国家级商品粮基地、100多个优质棉基地,极 大地改善了基地的生产条件。自1988年实施农业 综合开发以来,中低产田改造、荒地开垦及防沙、 治沙工作也取得了很大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