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风县2005年秋初三年级期末考试 语文试卷 团风县实验中学周顺邮箱: zhoushunshiyan@163c0m 说明:1.全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答题前,请考生务必将试卷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 3.用黑色或蓝色钢笔或圆珠笔直接答在试卷上 积累运用(22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给拼音写出汉字。(5分) 台湾省国民党主席连战和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应胡锦涛主席之邀来访受到了大陆同 bao()由 zhong()的热烈欢迎,树立了中华民族同脉()同宗,团结奋 进的里程be()宋楚瑜先生说,他此次来,寻血缘()之根,j()黄帝 陵,谒()中山陵,湘潭j()祖,访岳麓()书院,圆了他50多年的一 个梦。这让踽踽 独行的“台独”分子陈水扁异常烦恼。 2.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1)一个学问家常常要评判和过去学者的传说,这样才能产生更新更完善的学说。 (2)这次政府工作会议就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完善为民办实事等重要工作作了 (3)把英语对话融入唱歌之中,这种的教学方法颇受同学们的欢迎。 A.修改布置新颖 B.修正部署新颖 C.修正布置新鲜 D.修改部署新鲜 3.根据要求默写。(每空1分,共6分) (1)采菊东篱下, 。(《饮酒》陶潜) 波撼岳阳城。(《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 (3)古代诗文中有许多蕴含着人生哲理的佳句,读来耐人寻味。请按下列提示写出相关 的句子。(要求:上下句相连,意思完整) 正确对待生死的如:“ 正确对待挫折的如:“ (4)古诗大多是诗人感情的抒发,志向的表达。如:诗句“ ”就表达了诗人对友人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诗句 就表达了诗人自己年迈体 弱,但仍想守卫边疆报效祖国的心愿。 4.结合你所阅读的课外文学作品,就书名、内容、读后感等方面依照例句仿写,要求句子 结构基本一致。(3分) 有人说,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位哲人交谈,它能刘我们明白许多做人的道理:有人说 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团风县 2005 年秋初三年级期末考试 语 文 试 卷 团风县实验中学 周顺 邮箱:zhoushunshiyan@163.com 说明:1. 全卷满分 120 分。考试时间 120 分钟。 2. 答题前,请考生务必将试卷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 3. 用黑色或蓝色钢笔或圆珠笔直接答在试卷上。 一、积累运用(22 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给拼音写出汉字。(5 分) 台湾省国民党主席连战和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应胡锦涛主席之邀来访,受到了大陆同 bāo( )由 zhōnɡ( )的热烈欢迎,树立了中华民族同脉.( )同宗,团结奋 进的里程 bēi( )。宋楚瑜先生说,他此次来,寻血缘.( )之根,jì( )黄帝 陵,谒.( )中山陵,湘潭 jì( )祖,访岳麓.( )书院,圆了他 50 多年的一 个梦。这让踽踽..( )独行的“台独”分子陈水扁异常烦恼。 2. 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2 分) (1)一个学问家常常要评判和 过去学者的传说,这样才能产生更新更完善的学说。 (2)这次政府工作会议就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完善为民办实事等重要工作作了 。 (3)把英语对话融入唱歌之中,这种 的教学方法颇受同学们的欢迎。 A.修改 布置 新颖 B. 修正 部署 新颖 C. 修正 布置 新鲜 D. 修改 部署 新鲜 3.根据要求默写。(每空 1 分,共 6 分) (1)采菊东篱下, 。(《饮酒》 陶潜) (2) ,波撼岳阳城。(《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3)古代诗文中有许多蕴含着人生哲理的佳句,读来耐人寻味。请按下列提示写出相关 的句子。(要求:上下句相连,意思完整) 正确对待生死的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对待挫折的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古诗大多是诗人感情的抒发,志向的表达。如: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表达了诗人对友人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表达了诗人自己年迈体 弱,但仍想守卫边疆报效祖国的心愿。 4. 结合你所阅读的课外文学作品,就书名、内容、读后感等方面依照例句仿写,要求句子 结构基本一致。(3 分) 有人说,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位哲人交谈,它能刘我们明白许多做人的道理;有人说, , 。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我们能感悟到人生的真谛,了解生命的意义;读《 5.请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则消息的内容,不能超过15个字。(2分) [合众社联合国1948年12月10日电]“历史将这一宣言看成是联合国最显著的成 就。”联合国大会主席赫伯特。伊瓦特博土在通过《人权宣言》时说。经过三年的准备 这个宣言以48票比0票被大会通过。苏联集团国家和沙特阿拉伯及南非弃权。尽管这 宣言详细内容不完全清楚,但它在一个国际人权法案中规定了基本的自由 答 6.古人读书做学问特别强调勤奋、多读书。“悬梁刺股”,“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 万卷,下笔如有神”,“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 也会吟”……无一不强调勤奋,多读。有人对这些话持不同的见解,请阅读下面相关链接 材料后,结合自己的思考谈一点你的看法。(不超出50字)(4分) 相关链接材料 材料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至理名言。但,也有只读书,不用心思考, 不在生活实践中运用的人,结果也一事无成。例如:南宋的“硕学″陆澄年轻时博览群书 写宋书时就一字写不出,人称“二脚书橱″;李邕之父李善博古通今,也一点文章写不出, 人称“书麓”。 材料二:“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在过去对我们的学习确实具有很大 的促进作用,然而在今天,随着快乐教学和成功赏识教育的普及与开展,这话就带有明显 的局限性和片面性。问是一切做学问的人必经的途径,“学问干千万,起点在一问”(华罗 庚);思是读书做学问的基础,“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 材料三:古人很重视读万卷书与行干里路的辩证关系。说过“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的顾炎武主张“出户”,又主张“读书”。他认为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 之土。顾炎武把家乡的书读遍之后,用四匹马驮着书,十谒明陵,遍游华北、西北,访俗 问民,最后写成了有名的《日知录》《肇域志》。 答:
我们能感悟到人生的真谛,了解生命的意义;读《 》, , 。 5.请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则消息的内容,不能超过 15 个字。(2 分) [合众社联合国 1948 年 12 月 10 日电] “历史将这一宣言看成是联合国最显著的成 就。”联合国大会主席赫伯特。 伊瓦特博士在通过《人权宣言》时说。经过三年的准备, 这个宣言以 48 票比 0 票被大会通过。苏联集团国家和沙特阿拉伯及南非弃权。尽管这一 宣言详细内容不完全清楚,但它在一个国际人权法案中规定了基本的自由。 答: 。 6.古人读书做学问特别强调勤奋、多读书。“悬梁刺股”,“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 万卷,下笔如有神”,“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 也会吟”……无一不强调勤奋,多读。有人对这些话持不同的见解,请阅读下面相关链接 材料后,结合自己的思考谈一点你的看法。(不超出 50 字)(4 分) 相关链接材料 材料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至理名言。但,也有只读书,不用心思考, 不在生活实践中运用的人,结果也一事无成。例如:南宋的“硕学”陆澄年轻时博览群书, 写宋书时就一字写不出,人称“二脚书橱”;李邕之父李善博古通今,也一点文章写不出, 人称“书麓”。 材料二:“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在过去对我们的学习确实具有很大 的促进作用,然而在今天,随着快乐教学和成功赏识教育的普及与开展,这话就带有明显 的局限性和片面性。问是一切做学问的人必经的途径,“学问千千万,起点在一问”(华罗 庚);思是读书做学问的基础,“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 材料三:古人很重视读万卷书与行千里路的辩证关系。说过“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的顾炎武 主张“出户”,又主张“读书”。他认为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 之士。顾炎武把家乡的书读遍之后,用四匹马驮着书,十谒明陵,遍游华北、西北,访俗 问民,最后写成了有名的《日知录》《肇域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48分) (一)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选段,完成7-11题。(12分)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 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粮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 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 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也矣。 嗟夫!予尝求古人仁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 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日:先天下 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2分)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 8.各用一句话说说甲乙两段文字的主要内容。(3分) (1)甲段的主要内容是 (2)乙段的主要内容是 9.两则短文虽然同是写景散文,但是写作目的却不一样。根据你的理解说说两则短文分别 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1)甲文表达的是 (2)乙文表达的是 10.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2分) 微斯人,吾谁与归? 译文 11.请从(乙)段划线的句中任选一处你认为美的句子,说说这个句子美的理由。(3分) 答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2-16题。(14分) 母亲去世后,我们搬了家。我很少再到母亲住过的那个小院儿去。小院在一个大院 的尽里头,我偶尔摇车到大院儿去坐坐,但不愿意去那儿小院儿,推说手摇车进去不方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48 分) (一)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选段,完成 7-11 题。(12 分)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 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粮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 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 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也矣。 嗟夫!予尝求古人仁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 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 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2 分)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 (2)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 ( ) 8.各用一句话说说甲乙两段文字的主要内容。(3 分) (1)甲段的主要内容是 (2)乙段的主要内容是 9.两则短文虽然同是写景散文,但是写作目的却不一样。根据你的理解说说两则短文分别 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 分) (1)甲文表达的是 (2)乙文表达的是 10.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2 分) 微斯人,吾谁与归? 译文: 11.请从(乙)段划线的句中任选一处你认为美的句子,说说这个句子美的理由。(3 分) 答: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 12—16 题。(14 分) 母亲去世后,我们搬了家。我很少再到母亲住过的那个小院儿去。小院在一个大院 的尽里头,我偶尔摇车到大院儿去坐坐,但不愿意去那儿小院儿,推说手摇车进去不方便
院儿里的老太太们还都把我当儿孙看,尤其想到我又没了母亲,但都不说,光扯些闲活 怪我不常去。我坐在院子当中,喝东家的茶,吃西家的瓜。有一年,人们终于又提到母亲 到小院儿去看看吧,你妈种的那棵合欢树今年开花了『我心里-阵抖,还是推说手摇 车进出太不易。大伙就不再说,忙扯些别的,说起我们原来住的房子里现在住了小两口, 女的刚生了个儿子,孩子不哭不闹,光是瞪着眼睛看窗户上的树影儿。 我没料到那棵树还活着。那年,母亲到劳动局去给我找工作,回来时在路边挖了一棵 刚出土的“含羞草”,以为是含羞草,种在花盆里长,竟是一棵合欢树。母亲从来喜欢那 些东西,但当时心思全在别处。第二年合欢树没有发芽,母亲A(惋惜叹息怜惜)了 一回,还不舍得扔掉,B(居然竟然依然)让它长在瓦盆里。第三年,合欢树却 又长出叶子,而且茂盛了。母亲高兴了很多天,以为那是个好兆头,常去侍弄它,不敢再 大意。又过一年,她把合欢树移出盆,栽在窗前的地上,有时念叨,不知道这种树几年才 开花。再过一年,我们搬了家。悲痛弄得我们都把那棵小树忘记 与其在街上瞎逛,我想,不如就去看看那棵树吧。我也想再看着母亲住过的那间房。 我老记着,那儿还有个刚来到世上的孩子,不哭不闹,瞪着眼睛看树影儿。是那棵合欢树 的影子吗?小院儿里只有那棵树。 院子里的老太太们还是那么欢迎我,东屋倒茶,西屋点烟,送到我跟前。大伙都不知 道我获奖的事,也许知道,但不觉得那很重要;还是都问我的腿,问我是否有了正式工作。 这回,想摇车进小院儿真是不能了,家家门前的小厨房都扩大,过道窄到一个人推自行车 进出也要侧身。我问起那棵合欢树。大伙说,年年都开花,长到房高了。这么说,我再看 不见它了。我要是求人背我去看,倒也不是不行。我挺后悔前两年没有自己摇车进去看看 我摇着车在街上慢慢走,不急着回家。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杲一会。悲伤也成享
院儿里的老太太们还都把我当儿孙看,尤其想到我又没了母亲,但都不说,光扯些闲活, 怪我不常去。我坐在院子当中,喝东家的茶,吃西家的瓜。有一年,人们终于又提到母亲: “到小院儿去看看吧,你妈种的那棵合欢树今年开花了!”我心里一阵抖,还是推说手摇 车进出太不易。大伙就不再说,忙扯些别的,说起我们原来住的房子里现在住了小两口, 女的刚生了个儿子,孩子不哭不闹,光是瞪着眼睛看窗户上的树影儿。 我没料到那棵树还活着。那年,母亲到劳动局去给我找工作,回来时在路边挖了一棵 刚出土的“含羞草”,以为是含羞草,种在花盆里长,竟是一棵合欢树。母亲从来喜欢那 些东西,但当时心思全在别处。第二年合欢树没有发芽,母亲 A (惋惜 叹息 怜惜)了 一回,还不舍得扔掉, B(居然 竟然 依然)让它长在瓦盆里。第三年,合欢树却 又长出叶子,而且茂盛了。母亲高兴了很多天,以为那是个好兆头,常去侍弄它,不敢再 大意。又过一年,她把合欢树移出盆,栽在窗前的地上,有时念叨,不知道这种树几年才 开花。再过一年,我们搬了家。悲痛弄得我们都把那棵小树忘记了。 与其在街上瞎逛,我想,不如就去看看那棵树吧。我也想再看着母亲住过的那间房。 我老记着,那儿还有个刚来到世上的孩子,不哭不闹,瞪着眼睛看树影儿。是那棵合欢树 的影子吗?小院儿里只有那棵树。 院子里的老太太们还是那么欢迎我,东屋倒茶,西屋点烟,送到我跟前。大伙都不知 道我获奖的事,也许知道,但不觉得那很重要;还是都问我的腿,问我是否有了正式工作。 这回,想摇车进小院儿真是不能了,家家门前的小厨房都扩大,过道窄到一个人推自行车 进出也要侧身。我问起那棵合欢树。大伙说,年年都开花,长到房高了。这么说,我再看 不见它了。我要是求人背我去看,倒也不是不行。我挺后悔前两年没有自己摇车进去看看。 我摇着车在街上慢慢走,不急着回家。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呆一会。悲伤也成享 受
有那么一天,那个孩子长大了,会想到童年的事,会想起那些晃动的树影儿,会想起 他自己的妈妈,他会跑去看看那棵树。但他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 (原文较长,有删改) 12.结合语境,选词填空。(2分) 文中A、B两处最恰当的词是A 13.当人们说:“你妈种的那棵合欢树今年开花了”时,为什么“我心里一阵抖”?(3分) 14.母亲逝世后,作者认为母亲种树的深刻用意是什么?(3分) 答 15.文中三次写到那个孩子,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在内容表达上有什么深层含义?(3分) 答 16.根据文意或自己的体验,谈谈你对“悲伤也成享受”的理解。(3分) 答 (三)阅读文章《从“芝麻开门”到声纹识别》,完成17-20题。(8分) 从“芝麻开门”到声纹识别 早在1000多年前成书的《一干零一夜》中,阿里巴巴的故事所描述的用“芝麻开门” 的喊声打开了宝藏洞门,反映出了人类利用声音识别来实现自己要求的理想,在声纹识别 技术成熟的今天,它已梦想成真。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际交往日益扩大、复杂,往往要同素不相识、甚至与相隔干里不 见对方的人打交道,进行巨额钱财的转移,因此确认对方身份是保证交往安全的前提。目 前使用的识别方法耗资巨大,使用不便,并且不能保证绝对安全。于是人们寻找一种更好 的辨认方法。 人体有许多固有特征,如指纹、虹膜、声纹等。使用指纹进行身份识别,需要把指纹 按下,还会使人在精神上觉得反感;使用虹膜进行身份识别,则需要进行更为复杂的眼底
有那么一天,那个孩子长大了,会想到童年的事,会想起那些晃动的树影儿,会想起 他自己的妈妈,他会跑去看看那棵树。但他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 (原文较长,有删改) 12.结合语境,选词填空。(2 分) 文中 A、B 两处最恰当的词是 A ,B 。 13.当人们说:“你妈种的那棵合欢树今年开花了”时,为什么“我心里一阵抖”?(3 分) 答: 14.母亲逝世后,作者认为母亲种树的深刻用意是什么?(3 分) 答: 15.文中三次写到那个孩子,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在内容表达上有什么深层含义?(3 分) 答: 16.根据文意或自己的体验,谈谈你对“悲伤也成享受”的理解。(3 分) 答: (三)阅读文章《从“芝麻开门”到声纹识别》,完成 17—20 题。(8 分) 从“芝麻开门”到声纹识别 早在 1000 多年前成书的《一千零一夜》中,阿里巴巴的故事所描述的用“芝麻开门” 的喊声打开了宝藏洞门,反映出了人类利用声音识别来实现自己要求的理想,在声纹识别 技术成熟的今天,它已梦想成真。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际交往日益扩大、复杂,往往要同素不相识、甚至与相隔千里不 见对方的人打交道,进行巨额钱财的转移,因此确认对方身份是保证交往安全的前提。目 前使用的识别方法耗资巨大,使用不便,并且不能保证绝对安全。于是人们寻找一种更好 的辨认方法。 人体有许多固有特征,如指纹、虹膜、声纹等。使用指纹进行身份识别,需要把指纹 按下,还会使人在精神上觉得反感;使用虹膜进行身份识别,则需要进行更为复杂的眼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