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先写出表示自己位置的“数对”,再写出表示自己前、后、左、右同学位置的“数对”,然后观察,说说 你了发现什么 前、后同学位置的“数对”的第1个数字不变,第2个数字变了,因为列不变,行变了;左、右同学位置的 数对”第1个数字变了,第2个数字不变,因为列变了,行不变。 (四)归纳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哪些内容?你觉得自己掌握的情况如何? 八、作业:完成课本4页第1、2题。 九、附录:PPT课件 十、自我问答: 本节课课堂效果如何? 本节课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的轻松、踏实,课堂效果明显。 1位置:说课稿三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位置》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2~3页的内容。学生在一年级下册已经学会了用ν第几组第几个"的方式来 描述实际情景中物体的位置,并通过四年级下册位置与方向的学习进一步认识了在平面内可以通过两个条件确定物体 的位置。这一课时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会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或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已有经验,使学生能将已有的习惯性描述位置的经验加以提升,用抽象的数对来表示位置,把习惯 现象变成数学知识与能力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为以后学习图形与坐标”的内容打下基础 根据新课标要求、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结合具体情景,经历用数对表示位置和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的过程,并能在方格上用数对确定位置:从实 际情境出发,提升学生的已有经验:将实际的具体情境教学化,抽象成在平面图上确定位置,帮助学生理解如何用谁 对确定位置的方法 (2)、能力目标 使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运用己有的知识经验,解决具有 定综合性的问题,进一步体会数学内容之间的联系:能把自己的思维过程与结果用语言表达出来,并与同伴进行很好 地交流、合作
26 2、先写出表示自己位置的“数对”,再写出表示自己前、后、左、右同学位置的“数对”,然后观察,说说 你了发现什么? 前、后同学位置的“数对”的第 1 个数字不变,第 2 个数字变了,因为列不变,行变了;左、右同学位置的 “数对” 第 1 个数字变了,第 2 个数字不变,因为列变了,行不变。 (四)归纳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哪些内容?你觉得自己掌握的情况如何? 八、作业:完成课本 4 页第 1、2 题。 九、附录:PPT 课件 十、自我问答: 本节课课堂效果如何? 本节课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的轻松、踏实,课堂效果明显。 1 位置:说课稿三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位置》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单元 2~3 页的内容。学生在一年级下册已经学会了用“第几组第几个”的方式来 描述实际情景中物体的位置,并通过四年级下册位置与方向的学习进一步认识了在平面内可以通过两个条件确定物体 的位置。这一课时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会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或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已有经验,使学生能将已有的习惯性描述位置的经验加以提升,用抽象的数对来表示位置,把习惯 现象变成数学知识与能力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为以后学习“图形与坐标”的内容打下基础。 2、根据新课标要求、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结合具体情景,经历用数对表示位置和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的过程,并能在方格上用数对确定位置;从实 际情境出发,提升学生的已有经验;将实际的具体情境教学化,抽象成在平面图上确定位置,帮助学生理解如何用谁 对确定位置的方法。 (2)、能力目标 使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具有一 定综合性的问题,进一步体会数学内容之间的联系;能把自己的思维过程与结果用语言表达出来,并与同伴进行很好 地交流、合作
(3)、情感目标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引导学生从现实的生活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感受数 学的价值,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通过观察、分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方式,发展学生思考,培养空间观念 3、重点与难点 ①、体会数对的引入,数对规定,数对的巩固与运用。 ②、掌握数对的表示方法、标注方法和表述方法。 ③、数对在生活中是自然存在的,数对能用符号刻画物体和事物所在的位置的对应关系。数对具有有序性,它能 用图表展现的更直观。 、说教法和学法 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我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根 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机会,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有效的开发 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力求使学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同时通过课堂练习,实际情景和课后作业,启发学 生从书本知识回到生活实践。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数学知识,学习基础性的知识和技能,在教 学中积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明确的学习目的,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来自学生主体的最有 力的动力,从而达到有效的课堂教学效果。教学中我采用了情景教学法、游戏竞赛法、小组合作交流法、情感教学法 启发式教学法 1、情景教学法:用班级学生座位图,让学生感悟数学知识就在身边。 2、游戏竞赛法:用数对的描述方式指出你的好友所在的位置和本小组组长的位置。 3、小组合作交流法:让学生自主体验数对的引入、构建及巩固与运用。 4、情感教学法:老师在课堂上利用巩固教学知识方式来表扬一些学生,让学生体会课堂学习知识的同时也可获 得温暖与喜悦 5、启发式教学法:老师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思考的基础上适当疏导;使学生获得新知识,把学生学习放在 主体位置,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揭开新知识的面纱,这样学得知识才会更好的 得以巩固 、说教学过程 1、谈话引入:我设计的导语是同学们好,你们在教室里都有座位,我们怎样很快说清一个同学的位置呢?",这 样设计能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成为猜想〃
27 (3)、情感目标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引导学生从现实的生活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感受数 学的价值,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通过观察、分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方式,发展学生思考,培养空间观念。 3、 重点与难点: ①、体会数对的引入,数对规定,数对的巩固与运用。 ②、掌握数对的表示方法、标注方法和表述方法。 ③、数对在生活中是自然存在的,数对能用符号刻画物体和事物所在的位置的对应关系。数对具有有序性,它能 用图表展现的更直观。 二、说教法和学法 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我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根 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机会,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有效的开发 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力求使学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同时通过课堂练习,实际情景和课后作业,启发学 生从书本知识回到生活实践。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数学知识,学习基础性的知识和技能,在教 学中积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明确的学习目的,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来自学生主体的最有 力的动力,从而达到有效的课堂教学效果。教学中我采用了情景教学法、游戏竞赛法、小组合作交流法、情感教学法、 启发式教学法。 1、情景教学法:用班级学生座位图,让学生感悟数学知识就在身边。 2、游戏竞赛法:用数对的描述方式指出你的好友所在的位置和本小组组长的位置。 3、小组合作交流法:让学生自主体验数对的引入、构建及巩固与运用。 4、情感教学法:老师在课堂上利用巩固教学知识方式来表扬一些学生,让学生体会课堂学习知识的同时也可获 得温暖与喜悦。 5、启发式教学法:老师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思考的基础上适当疏导;使学生获得新知识,把学生学习放在 主体位置,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揭开新知识的面纱,这样学得知识才会更好的 得以巩固。 三、说教学过程 1、谈话引入:我设计的导语是“同学们好,你们在教室里都有座位,我们怎样很快说清一个同学的位置呢?”,这 样设计能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成为“猜想
继而紧张的沉思,期待录找理由和证明过程:也可以使学生利用己有的知识与经验,同化和索引出当前学习的新知识 这样获取知识,不但易于保持,而且易于迁移到陌生的问题情境中, 2、自主探究 教学例1:例1的编写意图是使学生明确”列灬行〃的含义及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一般规则,为此我确定的教学程 序是 首先我呈现确定多媒体教室的座位情景学生,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出例题1的学习。 其次提出你能指出哪个是张亮同学吗″这个问题,我先让学生讨论如何确定张亮的位置”,并注意引导学生将教 师的表述是第二列,第三行的同学"与操作台上的学生座位图上亮红灯的位置联系起来,再使学生明确:竖排叫做列, 横排叫做行:并强调指岀,确定第几列一般是从左往右数,确定第几行一般是从前往后数 然后明确如何用数对表示位置。我先引导学生讨论如果用(2,3)表示张亮的位置,"用了几个数据”(2,3)中 的数字分别表示什么含义,使学生体会到可以用有序的两个数组成数对表示出一个确定的位置,并明确书写格式。我 再让学生试着用数对表示自己的位置和本组组长的位置,并说出几组数对让学生说出这些位置上同学的名字(以游戏 形式进行),对回答正确的学生给予表扬 接着引导讨论"如果先表示行数再表示列数,那么你能写出表示张亮的位置的数对吗如果不约定先表示列数还 是行数,你能判断(2,3)表示的是哪个座位吗",使学生体会数对中两个数的顺序的重要性 最后完成"做一做”,让学生直接说一说。 (3)课内总结 我让学生互相交流,说说本节课的收获 1位置:说课稿四 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单元的内容,是学生在一年级下册已经学会了在具体的情境中,根据行、列确定物体的位置,并通过四年 级下册位置与方向的学习进一步认识了在平面内可以通过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本单元 主要是让学生学习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及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已有经 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为第三学段学习“图形与坐标”的内容打下基础
28 继而紧张的沉思,期待录找理由和证明过程;也可以使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同化和索引出当前学习的新知识, 这样获取知识,不但易于保持,而且易于迁移到陌生的问题情境中。 2、自主探究 教学例 1:例 1 的编写意图是使学生明确“列”“行”的含义及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一般规则,为此我确定的教学程 序是: 首先我呈现确定多媒体教室的座位情景学生,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出例题 1 的学习。 其次提出“你能指出哪个是张亮同学吗”这个问题,我先让学生讨论“如何确定张亮的位置”,并注意引导学生将教 师的表述“是第二列,第三行的同学”与操作台上的学生座位图上亮红灯的位置联系起来,再使学生明确:竖排叫做列, 横排叫做行;并强调指出,确定第几列一般是从左往右数,确定第几行一般是从前往后数。 然后明确如何用数对表示位置。我先引导学生讨论如果用(2,3)表示张亮的位置,“用了几个数据”(2,3)中 的数字分别表示什么含义,使学生体会到可以用有序的两个数组成数对表示出一个确定的位置,并明确书写格式。我 再让学生试着用数对表示自己的位置和本组组长的位置,并说出几组数对让学生说出这些位置上同学的名字(以游戏 形式进行),对回答正确的学生给予表扬。 接着引导讨论“如果先表示行数再表示列数,那么你能写出表示张亮的位置的数对吗”“如果不约定先表示列数还 是行数,你能判断(2,3)表示的是哪个座位吗”,使学生体会数对中两个数的顺序的重要性。 最后完成“做一做”,让学生直接说一说。 (3)课内总结 我让学生互相交流,说说本节课的收获。 1 位置:说课稿四 一. 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单元的内容,是学生在一年级下册已经学会了在具体的情境中,根据行、列确定物体的位置,并通过四年 级下册位置与方向的学习进一步认识了在平面内可以通过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本单元 主要是让学生学习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及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已有经 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为第三学段学习“图形与坐标”的内容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认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确定为。 1、知识目标 结合具体情境认识数对,掌握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2、过程目标 引导学生经历用数对确定物体位置的探索过程,体验用数对确定位置的必要性和简洁性,渗透“数形结合” 的思想,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情感目标 感受确定位置的丰富现实背景,体会数学的价值,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经历用数对确定位置方法探索的过程,掌握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 难点:理解数对的含义,以及物体在具体生活中的位置与图上位置的正确转换。 (四)教、学具准备:相关课件及方格纸 说教法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为完成目标而采取的活动方式的组合。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 思维特点,我选择了以直观演示法为主,辅以谈话启发法、尝试法、引导发现法、讲练结合等方法的优化组合。 充分发挥教师的点拨作用,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从而 达到训练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教学时,先用谈话启发法,通过课前交流,激发学生兴趣,从而在一定程度上 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营造宽松和谐、自由活跃的课堂氛围,制造必需的学生心理磁场,使学生的思维可以 迅速的进入最佳状态。教学例题时,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使知识在对话中生成,在交流中共享,在共享中成长 说学法 课程标准指出必须转变学生旧的学习方式。本节课在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上力求体现: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 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探索成功的快乐:;通过师生、生生互动,探究、合 作完善自己的想法,形成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通过灵活、有趣和富有创意的练习,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联系生活实际解决身边问题,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能更好的突岀重点、突破难点,同时结合新课标的理念,教学时为学生创设了丰富的情境教学,并通过游戏、 竞赛、实践操作等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玩中学,学的轻松,学的愉快,形成了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 动,共同发展,综上所述,我将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分为了四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三)抽象概括,练习提高。 (四)全课小结,拓展延伸
29 (二)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认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确定为。 1、知识目标 结合具体情境认识数对,掌握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2、过程目标 引导学生经历用数对确定物体位置的探索过程,体验用数对确定位置的必要性和简洁性,渗透“数形结合” 的思想,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情感目标 感受确定位置的丰富现实背景,体会数学的价值,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经历用数对确定位置方法探索的过程,掌握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 难点:理解数对的含义,以及物体在具体生活中的位置与图上位置的正确转换。 (四)教、学具准备:相关课件及方格纸 二.说教法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为完成目标而采取的活动方式的组合。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 思维特点,我选择了以直观演示法为主,辅以谈话启发法、尝试法、引导发现法、讲练结合等方法的优化组合。 充分发挥教师的点拨作用,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 从而 达到训练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教学时,先用谈话启发法,通过课前交流,激发学生兴趣,从而在一定程度上 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营造宽松和谐、自由活跃的课堂氛围,制造必需的学生心理磁场,使学生的思维可以 迅速的进入最佳状态。教学例题时,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使知识在对话中生成,在交流中共享,在共享中成长。 三、 说学法 课程标准指出必须转变学生旧的学习方式。本节课在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上力求体现: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 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探索成功的快乐;通过师生、生生互动,探究、合 作完善自己的想法,形成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通过灵活、有趣和富有创意的练习,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联系生活实际解决身边问题,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能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同时结合新课标的理念,教学时为学生创设了丰富的情境教学,并通过游戏、 竞赛、实践操作等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玩中学,学的轻松,学的愉快,形成了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 动,共同发展,综上所述,我将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分为了四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三)抽象概括,练习提高。 (四)全课小结,拓展延伸
下面我就将本节课具体的设计意图阐述如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师生谈话,引出有关位置的问题。 先请一位同学介绍自己,然后说出自己好朋友的位置(不要说出姓名),让大家来猜猜她(他)是谁?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对人物的位置进行描述,学生表述的方式可能会五花八门,会很复杂,这样也正是在学生表 述不准确的质疑中,产生学习确定位置的需要。生活中经常需要确定位置,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位置的问题。(板书课题 位置)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教材例1的座位图。 教师说明分组方法,从左往右依次为第1列、第2列、第3列直至第6列,从前往后依次为第1行、第2行直至 第5行。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说张亮的位置,要求尽可能简洁。当多位学生说完之后,教师组织全体学生评价哪种 方法最简洁?当学生一直认同第2列第3行是最简洁的描述方法时,教师板书:第2列第3行 学生主动参与,体会最简表述方法的优越性 2、此时,教师再提出你能用这种方法描述王艳的位置吗?赵强呢? 及时反馈利用最简方法描述其他两位同学的位置。 3、让学生完成一个记录游戏:教师快速地报出第几列第几行,让学生记录。学生可能记录不下来。这时教师提出 我们要进一步简洁,不用文字,用数字和符号把它的位置记录下来。通过游戏使学生感受到“数对”产生的必要性 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填写,教师可以选取几位代表在黑板上写,然后提出这些同学记录方法不一样,但有什么相同的地 方?引导学生观察发现都有数字2和3,都表示第2列第3行,中间都有符号隔开了,教师再追问:为什么中间要隔 开?强调学生注意这两个数表示的内容不同。此时,教师给出在数学上第2列第3行还可以表示为(2,3),这种记 录方法称为“数对”。我们在用“数对”的方法表示位置的时候,一般先表示第几列,再表示第几行。由多样性到统 性,由放到收,让学生体会到,要确定个体在群体中的位置,必须有一个统一标准,才能又快又对地确定位置这 思想方法。及时反馈,让学生用“数对”的方法表示出王艳和赵强的位置 4、给每一组发一个号牌,让学生用“数对”表示自己所在班级的位置。接着老师写一组数对,(板书:(1,1) (1,2)(1,3)(1,4)(1,5)……)数对写到几根据实际学生位置情况而定,让表示位置的同学站起来。设问 为什么站起来的都是这一列的同学?因为数对的第1个数都是1。请一位同学利用“数对”的知识,发一个口令,请第 4行的同学起立。再引导学生思考,这组数对又有什么特点?如果要最后一行的同学起立,后一个数字该是几?再次引 发思考,这样,将刚才学习的知识立即运用到课堂游戏当中,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亲切 感,更充分的体验到数对的简洁性。 2、抽象圆点图,初步建模 师:为了更清楚地表示每个同学的位置,我们可以用一个圆代表一个人,刚才的队列图可以用这样的圆点图来表 示。(将原人物图隐去,出示点子图。)为了突出张亮坐的位置,我们把张亮坐的位置用红色圆圈来表示。这样的表 方法与刚才的队列图相比,有什么优点? 生1:这样表示更简单了;
30 下面我就将本节课具体的设计意图阐述如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师生谈话,引出有关位置的问题。 先请一位同学介绍自己,然后说出自己好朋友的位置(不要说出姓名),让大家来猜猜她(他)是谁?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对人物的位置进行描述,学生表述的方式可能会五花八门,会很复杂,这样也正是在学生表 述不准确的质疑中,产生学习确定位置的需要。生活中经常需要确定位置,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位置的问题。(板书课题: 位置)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教材例 1 的座位图。 教师说明分组方法,从左往右依次为第 1 列、第 2 列、第 3 列直至第 6 列,从前往后依次为第 1 行、第 2 行直至 第 5 行。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说张亮的位置,要求尽可能简洁。当多位学生说完之后,教师组织全体学生评价哪种 方法最简洁?当学生一直认同第 2 列第 3 行是最简洁的描述方法时,教师板书:第 2 列第 3 行。 学生主动参与,体会最简表述方法的优越性。 2、此时,教师再提出你能用这种方法描述王艳的位置吗?赵强呢? 及时反馈,利用最简方法描述其他两位同学的位置。 3、让学生完成一个记录游戏:教师快速地报出第几列第几行,让学生记录。学生可能记录不下来。这时教师提出 我们要进一步简洁,不用文字,用数字和符号把它的位置记录下来。通过游戏使学生感受到“数对”产生的必要性。 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填写,教师可以选取几位代表在黑板上写,然后提出这些同学记录方法不一样,但有什么相同的地 方?引导学生观察发现都有数字 2 和 3,都表示第 2 列第 3 行, 中间都有符号隔开了,教师再追问:为什么中间要隔 开?强调学生注意这两个数表示的内容不同。此时,教师给出在数学上第 2 列第 3 行还可以表示为(2,3),这种记 录方法称为“数对”。我们在用“数对”的方法表示位置的时候,一般先表示第几列,再表示第几行。由多样性到统 一性,由放到收,让学生体会到,要确定个体在群体中的位置,必须有一个统一标准,才能又快又对地确定位置这一 思想方法。及时反馈,让学生用“数对”的方法表示出王艳和赵强的位置。 4、给每一组发一个号牌,让学生用“数对”表示自己所在班级的位置。接着老师写一组数对,(板书:(1,1) (1,2)(1,3)(1,4)(1,5)……)数对写到几根据实际学生位置情况而定,让表示位置的同学站起来。设问: 为什么站起来的都是这一列的同学?因为数对的第 1 个数都是 1。请一位同学利用“数对”的知识,发一个口令,请第 4 行的同学起立。再引导学生思考,这组数对又有什么特点?如果要最后一行的同学起立,后一个数字该是几?再次引 发思考,这样,将刚才学习的知识立即运用到课堂游戏当中,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亲切 感,更充分的体验到数对的简洁性。 2、抽象圆点图,初步建模。 师:为了更清楚地表示每个同学的位置,我们可以用一个圆代表一个人,刚才的队列图可以用这样的圆点图来表 示。(将原人物图隐去,出示点子图。)为了突出张亮坐的位置,我们把张亮坐的位置用红色圆圈来表示。这样的表 示方法与刚才的队列图相比,有什么优点? 生 1:这样表示更简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