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诗鉴赏40例 目录 1.魏收《寻隐者不见》 2.寇准《书河上亭壁》 3.曾公亮《宿甘露僧寺》 4.欧阳修《画眉鸟》 5.欧阳修《别滁》 6.苏舜钦《夏意》 7.苏舜钦《淮中晚泊犊头》 8.周敦颐《题春晚》 9.曾巩《西楼》 10.司马光《过故洛阳城》 11.王安石《江上》 12.刘效《雨后池上》 13.张舜民《村居》 14.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 15.苏轼《东坡》 16.黄庭坚《夜发分宁奇杜涧叟》 7.【北宋】董颖《江上》 18.陈与义《早行》 19.杨万里《小池》 20.徐玑《新凉》 21.罗与之《看叶》 22.陈与义《襄邑道中》 23.陆游《梅花绝句》 24.翁卷《山雨》 25.某尼《悟道诗》 26.文同《北斋雨后》 27.范成大《横塘》 28.叶绍翁《夜书所见》 29.王安石《梅花》 30.李唐《题画》 31.陆游《禹迹寺南……》 程俱《豁然阁》 33.唐庚《春归》 34.梅尧臣《东溪》 35.陆游《幽居初夏》 36.文天祥《夜坐》 37.欧阳修《戏答元珍》 38.吴锡畴《春日》 39.魏野《登原州城呈张贲从事》 40.刘克庄《戊辰即事》 1.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寻隐者不见
宋诗鉴赏 40 例 目录 1.魏收《寻隐者不见》 2.寇准《书河上亭壁》 3.曾公亮《宿甘露僧寺》 4.欧阳修《画眉鸟》 5.欧阳修《别滁》 6.苏舜钦《夏意》 7.苏舜钦《淮中晚泊犊头》 8.周敦颐《题春晚》 9.曾巩《西楼》 10.司马光《过故洛阳城》 11.王安石《江上》 12.刘攽《雨后池上》 13. 张舜民《村居》 14.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 15.苏轼《东坡》 16.黄庭坚《夜发分宁奇杜涧叟》 17. 【北宋】董颖《江上》 18.陈与义《早行》 19.杨万里《小池》 20.徐玑《新凉》 21.罗与之《看叶》 22.陈与义《襄邑道中》 23.陆游《梅花绝句》 24.翁卷《山雨》 25.某尼《悟道诗》 26.文同《北斋雨后》 27.范成大《横塘》 28.叶绍翁《夜书所见》 29.王安石《梅花》 30.李唐《题画》 31.陆游《禹迹寺南……》 32.程俱《豁然阁》 33.唐庚《春归》 34.梅尧臣《东溪》 35.陆游《幽居初夏》 36.文天祥《夜坐》 37.欧阳修《戏答元珍》 38. 吴锡畴《春日》 39.魏野《登原州城呈张贲从事》 40.刘克庄《戊辰即事》 1.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寻隐者不见
【宋】魏野 寻真误入蓬莱岛,香风不动松花老。 采芝何处未归来,白云满地无人扫。 注:真,即“真人”,指得道成仙的道士。芝,灵芝。 隐者所居之地有何特点? 2.诗中的对“风”、“松”、“云”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 1.风无形,松苍劲,云渺渺,远离尘世,远离尘嚣,清幽恬静,安谧神秘。 2.除了点明隐者所居之处,也烘托了隐者的高洁与脱俗,更表达了诗人对隐者 的仰慕之情,以及寻而未遇的怅惘之情。 2.阅读寇准的诗,完成后面题目 书河上亭壁 【宋】寇准 岸阔樯稀波渺茫,独凭危槛思何长 萧萧远树疏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情景? 2.诗的最后一句描绘了怎样奇妙的画面? 3.全诗以景写情,隐隐传达出诗人情感上的挣扎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怎样的? 答案 1.秋日暮色中,诗人独自上髙楼,凭栏俯瞰:河面上烟波浩淼,船只稀少;河 岸上,一片辽阔。望着那悠悠流水,诗人的心中不免生起绵长的思绪 2.一带远山,静卧在落日余晖中;秋山本是无情物,却似有情又有意,扯过夕 阳余晖披在身,金灿灿,暖融融。 3.前两句诗人触景生情,悠悠江水凄凄之境勾起诗人绵绵愁绪,后两句诗表达 的是诗人不愿任这愁绪泛滥,于是“顾左右而言他”,将注意力转移到了对景色 的观赏上,这就是所谓的“以景撇情” 3.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宿甘露僧舍 曾公亮 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哀。 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 【注】甘露,寺名,在镇江北固山上,下临长江。银山:江中巨浪。 1.两句用了什么手法,写出了甘露寺的什么特点? ②怎样理解“开窗放入大江来”一句诗? 答案 1.长江之滨,悬崖之上,陡峭险奇。 2.诗人宿于甘露寺,是在傍晚,还是在早上,推开窗子,向外看长江,在一刹 那之间所产生的奇妙感觉:窗下波涛翻滚,水天相接。那江水拍打着,翻卷着, 似乎就要扑涌进窗里一般。 4.阅读欧阳修的诗,完成后面题目。 画眉鸟 【宋】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髙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如山间自在啼
【宋】魏野 寻真误入蓬莱岛,香风不动松花老。 采芝何处未归来,白云满地无人扫。 注:真,即“真人”,指得道成仙的道士。 芝,灵芝。 1.隐者所居之地有何特点? 2.诗中的对“风”、“松”、“云”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 1. 风无形,松苍劲,云渺渺,远离尘世,远离尘嚣,清幽恬静,安谧神秘。 2. 除了点明隐者所居之处,也烘托了隐者的高洁与脱俗,更表达了诗人对隐者 的仰慕之情,以及寻而未遇的怅惘之情。 2.阅读寇准的诗,完成后面题目。 书河上亭壁 【宋】寇准 岸阔樯稀波渺茫,独凭危槛思何长! 萧萧远树疏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情景? 2.诗的最后一句描绘了怎样奇妙的画面? 3.全诗以景写情,隐隐传达出诗人情感上的挣扎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怎样的? 答案 1.秋日暮色中,诗人独自上高楼,凭栏俯瞰:河面上烟波浩淼,船只稀少;河 岸上,一片辽阔。望着那悠悠流水,诗人的心中不免生起绵长的思绪。 2. 一带远山,静卧在落日余晖中;秋山本是无情物,却似有情又有意,扯过夕 阳余晖披在身,金灿灿,暖融融。 3. 前两句诗人触景生情,悠悠江水凄凄之境勾起 诗人绵绵愁绪,后两句诗表达 的是诗人不愿任这愁绪泛滥,于是“顾左右而言他”,将注意力转移到了对景色 的观赏上,这就是所谓的“以景撇情”。 3.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宿甘露僧舍 曾公亮 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哀。 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 【注】甘露,寺名,在镇江北固山上,下临长江。银山:江中巨浪。 1.两句用了什么手法,写出了甘露寺的什么特点? ②怎样理解“开窗放入大江来”一句诗? 答案 1. 长江之滨,悬崖之上,陡峭险奇。 2. 诗人宿于甘露寺,是在傍晚,还是在早上,推开窗子,向外看长江,在一刹 那之间所产生的奇妙感觉:窗下波涛翻滚,水天相接。那江水拍打着,翻卷着, 似乎就要扑涌进窗里一般。 4.阅读欧阳修的诗,完成后面题目。 画眉鸟 【宋】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如山间自在啼
1.诗的前两句表现什么内容? ②诗的后两句用了什么手法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的? 答案 1.描绘了画眉鸟在山林间的美好形象:自由自在,百啭千啼;山花烂漫,姹紫 嫣红;画眉鸟翻飞于高高低低的树间,恣意欢畅 2.诗人运用对比的手法,表达了对自由的赞美与追求的思想感情 5.阅读欧阳修的《别滁》,完成后面题目。 别滁 【宋】欧阳修 花光浓烂柳轻明,酌酒花前送我行 我亦且如常日醉,莫叫弦管作离声 1.诗的前两句对饯别场景作了怎样的描绘?气氛怎样? 2.怎样理解第三句中的“且”字,它透露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案 1.诗人以轻快的笔调描绘了春光的明媚、春花的烂漫、柳丝的轻扬,一句话, 是一个看不出有半点离愁别绪的饯别场景。气氛明快而热烈。 2.且,是暂且、姑且的意思。一个“且”字,写出了诗人与众宾客开怀畅饮的 表面上的欢悦,而透露出来则是被表面上的坦然平静掩饰着的内心里的极不平 6.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夏意 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松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1.诗写诗人在炎炎夏日午休的环境,这个环境由哪些景物组成? 2.第二句用“明”字来写“榴花”之色,给人怎样的视觉感受? 3.第四句写“莺啼”,诗人采用的是什么手法?有怎样的效果? ④诗人午休的环境特点是什么?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答案 有庭院、凉席、榴花、树阴、莺啼 2.一个“明”字既写出了榴花之红红如火,榴花之艳艳如燃,照理,很刺眼; 可是由于是隔帘而望,所以润润的,娇娇的,很悦目 3.以动衬静。与“鸟鸣山更幽”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写出了夏日午间庭院中的 宁静安谧的氛围。 4.宁静、清凉。表达了诗人闲适恬淡的心境。 7.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淮中晚泊犊头 苏舜钦 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 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1.请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人舟行水上所见的两岸的景色。 2.写出你对诗人“满川风雨看潮生”心情的理解。 答案
1.诗的前两句表现什么内容? ②诗的后两句用了什么手法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的? 答案 1. 描绘了画眉鸟在山林间的美好形象:自由自在,百啭千啼;山花烂漫,姹紫 嫣红;画眉鸟翻飞于高高低低的树间,恣意欢畅。 2. 诗人运用对比的手法,表达了对自由的赞美与追求的思想感情。 5.阅读欧阳修的《别滁》,完成后面题目。 别滁 【宋】欧阳修 花光浓烂柳轻明,酌酒花前送我行。 我亦且如常日醉,莫叫弦管作离声。 1.诗的前两句对饯别场景作了怎样的描绘?气氛怎样? 2.怎样理解第三句中的“且”字,它透露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案 1. 诗人以轻快的笔调描绘了春光的明媚、春花的烂漫、柳丝的轻扬,一句话, 是一个看不出有半点离愁别绪的饯别场景。气氛明快而热烈。 2. 且,是暂且、姑且的意思。一个“且”字,写出了诗人与众宾客开怀畅饮的 表面上的欢悦,而透露出来则是被表面上的坦然平静掩饰着的内心里的极不平 静。 6.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夏意 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松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1.诗写诗人在炎炎夏日午休的环境,这个环境由哪些景物组成? 2.第二句用“明”字来写“榴花”之色,给人怎样的视觉感受? 3.第四句写“莺啼”,诗人采用的是什么手法?有怎样的效果? ④诗人午休的环境特点是什么?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答案 1. 有庭院、凉席、榴花、树阴、莺啼。 2. 一个“明”字既写出了榴花之红红如火,榴花之艳艳如燃,照理,很刺眼; 可是由于是隔帘而望,所以润润的,娇娇的,很悦目。 3.以动衬静。与“鸟鸣山更幽”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写出了夏日午间庭院中的 宁静安谧的氛围。 4. 宁静、清凉。表达了诗人闲适恬淡的心境。 7.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淮中晚泊犊头 苏舜钦 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 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1.请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人舟行水上所见的两岸的景色。 2.写出你对诗人“满川风雨看潮生”心情的理解。 答案
1.晚云沉沉,笼罩四野;两岸上,春草青青;不时地会有一棵两棵缀满了花的 树,从船边,从眼前闪过。 2.诗人在泊舟之后,没有躲进古祠,而是站立在古祠之外,看那“满川风雨” 赏那涛翻浪卷的大潮。若非胸襟开阔者,情怀旷达者,谁能如是之从容?由此可 见,诗人的心情十分闲适,十分超然 8.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题春晚 周敦颐 花落柴门掩夕晖,昏鸦数点傍林飞。 吟余小立阑干外,遥见渔樵一路归。 1.用自己的话描述第二句诗句所描写的画面。 2.诗人笔下的村野日暮时分的气氛怎样? 答案 1.苍茫暮色之中,几只昏鸦,忽高忽低,时上时下,翻飞于密林之外。 2.恬淡、静谧中更透着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9.阅读曾巩的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西楼 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竹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钩疏箔,把楼四面稀疏的帘子用钩卷起 1.用自己的话描述前两句诗展现的画面 2.品味尾句传达出来的诗人的感情。 答案 1.海上的波涛,翻卷如云,前一片刚飘过去,后一片又追上来;天上的乌云, 翻卷如浪,前一个刚退下去,后一个又跟上来。北风在呼啸,雷声滚滚来:一场 骤雨即将到来。 2.“卧看”二字,可见诗人胸襟之壮阔;“急雨来”三字,更传达出诗人心中 的期盼。从这尾句之中,不难体会到诗人澎湃的心潮,激越的心绪。 10.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过故洛阳城 司马光 四合连山缭绕青,三川滉漾素波明 春风不识兴亡意,草色年年满故城。 1.诗的前两句描绘“连山”之青,“素波”之明,用意何在? 2.“春风不识”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3.尾二句该怎样理解? 答案 1.诗人用“连山”之“青”,“素波”之“明”这明媚的一切,来反衬衰败后 的洛阳的凄凉。 2.“春风不识”的言外之意是“人有识” 3.“春风不识”,因此年年吹拂春草年年绿;“人有识”,因此就怕见这满城野 草满城绿。与杜甫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11.阅读王安石的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1. 晚云沉沉,笼罩四野;两岸上,春草青青;不时地会有一棵两棵缀满了花的 树,从船边,从眼前闪过。 2. 诗人在泊舟之后,没有躲进古祠,而是站立在古祠之外,看那“满川风雨”, 赏那涛翻浪卷的大潮。若非胸襟开阔者,情怀旷达者,谁能如是之从容?由此可 见,诗人的心情十分闲适,十分超然。 8.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题春晚 周敦颐 花落柴门掩夕晖,昏鸦数点傍林飞。 吟余小立阑干外,遥见渔樵一路归。 1.用自己的话描述第二句诗句所描写的画面。 2.诗人笔下的村野日暮时分的气氛怎样? 答案 1.苍茫暮色之中,几只昏鸦,忽高忽低,时上时下,翻飞于密林之外。 2.恬淡、静谧中更透着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9.阅读曾巩的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西楼 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竹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钩疏箔,把楼四面稀疏的帘子用钩卷起。 1.用自己的话描述前两句诗展现的画面。 2.品味尾句传达出来的诗人的感情。。 答案 1. 海上的波涛,翻卷如云,前一片刚飘过去,后一片又追上来;天上的乌云, 翻卷如浪,前一个刚退下去,后一个又跟上来。北风在呼啸,雷声滚滚来:一场 骤雨即将到来。 2. “卧看”二字,可见诗人胸襟之壮阔;“急雨来”三字,更传达出诗人心中 的期盼。从这尾句之中,不难体会到诗人澎湃的心潮,激越的心绪。 10.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过故洛阳城 司马光 四合连山缭绕青,三川滉漾素波明。 春风不识兴亡意,草色年年满故城。 1.诗的前两句描绘“连山”之青,“素波”之明,用意何在? 2.“春风不识”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3.尾二句该怎样理解? 答案 1. 诗人用“连山”之“青”,“素波”之“明”这明媚的一切,来反衬衰败后 的洛阳的凄凉。 2. “春风不识”的言外之意是“人有识”。 3.“春风不识”,因此年年吹拂春草年年绿;“人有识”,因此就怕见这满城野 草满城绿。与杜甫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11.阅读王安石的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江上 王安石 江北秋阴一半开,晚云含雨却低徊。 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 1.“低徊”一词描绘出了“晚云”怎样的情状? 前二句勾勒了一幅“秋江暮云图”,这幅图画的基调是怎样的? 若说这首诗也以天象与江上景物的变化暗写船上人心情的变化,请你简要地说明 诗人心情变化的情况。 答案 1.暮云低垂,雨意浓重。 2.朦胧、悠远,开阔、奇幻。 3.诗人的心情可由下面的图示来表示:沉重一—愁苦—一疑惑—一豁然开朗 12.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雨后池上 刘攽 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1.前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来表现雨后池塘的状态? 2.后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更作”怎样解释? 答案 1.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手法。诗人用“明镜”来喻池塘,以“磨”字来拟写池塘 波平如镜的情状。 2.东风乍起,吹打杨柳似起舞;随后,凝在杨柳枝叶上雨滴,纷纷落下,敲打着 荷叶,若琵琶声声,如鼓声阵阵 3.“更作”就是“再作”的意思。 在表达上有什么妙处:风,使得杨柳翩翩起舞,这已令人惊奇不已;落下的雨滴, 敲打着荷叶,又化作美妙的乐音,更令人叫绝 13.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村居 张舜民 水绕陂田水绕篱,榆钱落尽槿花稀。 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 1.诗的后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整首诗描绘的“秋日村居图”风格怎样: 答案 1.夕阳下,晚归的牛,悠闲地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它的背上没有骑着牧童,却 驮着几只更加悠闲的寒鸦。 2.清幽、宁静、恬淡、安详。 14.阅读下面的诗,完成后面各题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 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江上 王安石 江北秋阴一半开,晚云含雨却低徊。 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 1.“低徊”一词描绘出了“晚云”怎样的情状? 前二句勾勒了一幅“秋江暮云图”,这幅图画的基调是怎样的? 若说这首诗也以天象与江上景物的变化暗写船上人心情的变化,请你简要地说明 诗人心情变化的情况。 答案 1. 暮云低垂,雨意浓重。 2. 朦胧、悠远,开阔、奇幻。 3. 诗人的心情可由下面的图示来表示:沉重——愁苦——疑惑——豁然开朗。 12.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雨后池上 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1.前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来表现雨后池塘的状态? 2.后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更作”怎样解释? 答案 1.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手法。诗人用“明镜”来喻池塘,以“磨”字来拟写池塘 波平如镜的情状。 2.东风乍起,吹打杨柳似起舞;随后,凝在杨柳枝叶上雨滴,纷纷落下,敲打着 荷叶,若琵琶声声,如鼓声阵阵。 3. “更作”就是“再作”的意思 。 在表达上有什么妙处:风,使得杨柳翩翩起舞,这已令人惊奇不已;落下的雨滴, 敲打着荷叶,又化作美妙的乐音,更令人叫绝。 13.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村居 张舜民 水绕陂田水绕篱,榆钱落尽槿花稀。 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 1.诗的后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整首诗描绘的“秋日村居图”风格怎样: 答案 1. 夕阳下,晚归的牛,悠闲地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它的背上没有骑着牧童,却 驮着几只更加悠闲的寒鸦。 2. 清幽、宁静、恬淡、安详。 14.阅读下面的诗,完成后面各题。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 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