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潮州市潮安区2017-2018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 试题 说明:1.全卷共8页,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满分120分。 2.本试卷设有附加题,共10分,考生可答可不答:该题得分作为补偿分计入总分,但全卷最后 得分不得超过120分。 1.根据课文默写占诗文。(10分) (1)口口口口口口口,受降城外月如霜。口口口口口口口,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 笛》)(2分) 2潮平两岸阔,口口口口口。(王湾《次北固山下》)(1分) (3)夫君子之行,口口口口,俭以养德(诸葛亮《诫子书》)(1分) (4)刘禹锡《秋词》中赞美秋景胜春光的两句诗是: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2分) (5)默写李商隐《夜雨寄北》。(4分)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4分) (1)我妄下断语, yuan wang()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 (2)我想那 piao miao()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3)他是个医生,他以医疗为职业,对技术 Jing yi qiu jing() (4)我什么也没有看见!这可 hai ren ting wen()了。 3.下列句子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 B.为把“精准扶贫”工作落到实处,王书记灵机一动,亲自到特困户李大爷家走访 井房的经历使我求知的欲望油然而生。 D.他总是担心2020年没办法实现小康社会,真是杞人忧天。 4.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低头族”是指在社交场合不关注身边的人,跟人聊天时老忍不住看手机,这类人往往因长时 间低头而患上某些疾病。(在“看手机”后加上“的人”) 潮安区金石镇2017年“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活动11月28日在大寨中学举行,来自全区近
1 广东省潮州市潮安区 2017-2018 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 试题 说明:1.全卷共 8 页,考试时间为 120 分钟,满分 120 分。 2.本试卷设有附加题,共 10 分,考生可答可不答;该题得分作为补偿分计入总分,但全卷最 后 得分不得超过 120 分。 一、(24 分) 1.根据课文默写占诗文。(10 分) (1)口口口口口口口,受降城外月如霜。口口口口口口口,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 笛》)(2 分) (2)潮平两岸阔,口口口口口。(王湾《次北固山下》)(1 分) (3)夫君子之行,口口口口,俭以养德(诸葛亮《诫子书》)(1 分) (4)刘禹锡《秋词》中赞美秋景胜春光的两句诗是: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2 分) (5)默写李商隐《夜雨寄北》。(4 分)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4 分) (1)我妄下断语,yuān wàng( )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 (2)我想那 piāo miǎo( )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3)他是个医生,他以医疗为职业,对技术 jīng yì qiú jīng( )。 (4)我什么也没有看见!这可 hài rén tīng wén( )了。 3.下列句子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 ....,终不愿意。 B.为把“精准扶贫”工作落到实处,王书记灵机一动 ....,亲自到特困户李大爷家走访。 C.井房的经历使我求知的欲望油然而生 ....。 D.他总是担心 2020 年没办法实现小康社会,真是杞人忧天 ....。 4.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低头族”是指在社交场合不关注身边的人,跟人聊天时老忍不住看手机,这类人往往因长时 间低头而患上某些疾病。(在“看手机”后加上“的人”) B.潮安区金石镇 2017 年“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活动 11 月 2 8 日在大寨中学举行,来自全区近
600名左右的社会各届人士参加了此次活动。(删去“近”或“左右”) C.“中国梦”不仅在国际社会产生强烈反响,而且在国内也引发强烈共鸣。(将“强烈反响”和“强 烈共鸣”互换位置) D.我区中小学开展人人争当“最美少年”,提升学生精神品质。(“‘最美少年”后面应该加上“的 活动”) 5.仿照画波浪线的句子,在横线上续写一句话,使之构成排比。(4分) 欣赏是一种学习,一种感悟,一种特别人收获。欧赏一个浅浅的微笑,会让你忘却失活的无态 与愁黄:欣赏一处小小的风景,让你体会心灵的静資与家宁 二、(46分) (一)(10分) 狼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 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由后断其股, 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6.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3分) (1)缀行甚远()(2)顾野有麦场() (3)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7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2)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8,下面对课文内容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主要告诉我们,对待狼一样的恶势力,我们先作让步,如果其得寸进尺,贪得无厌,就应 该勇敢地进行斗争。 B.文章的基本情节依次是:遇狼一一御狼一一惧狼一一杀狼
2 600 名左右的社会各届人士参加了此次活动。(删去“近”或“左右”) C.“中国梦”不仅在国际社会产生强烈反响,而且在国内也引发强烈共鸣。(将“强烈反响”和“强 烈共鸣”互换位置) D.我区中小学开展人人争当“最美少年”,提升学生精神品质。(“‘最美少年”’后面应该加上“的 活动”) 5.仿照画波浪线的句子,在横线上续写一句话,使之构成排比。(4 分) 欣赏是一种学习,一种感悟,一种特别人收获。欣赏一个浅浅的微笑,会让你忘却生活的无奈 与愁苦;欣赏一处小小的风景,会让你体会心灵的静谧与安宁; , 。 二、(46 分) (一)(10 分) 狼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 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由后断其股, 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6.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3 分) (1)缀.行甚远( ) (2)顾.野有麦场( ) (3)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 7 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 (1)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2)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8,下面对课文内容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文章主要告诉我们,对待狼一样的恶势力,我们先作让步,如果其得寸进尺,贪得无厌,就应 该勇敢地进行斗争。 B.文章的基本情节依次是:遇狼一一御狼一一惧狼一一杀狼
C.“投以骨”和“复投之”表现了屠户对狼的怜悯和抱希望 D.“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和“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表现了狼的狡猾。 (二)(9分) 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靠,再适①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 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 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 (选自《宋名臣言行录》) 【注释】①适:嫁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昼夜苦学/才须学也 B.日昃始食/意与日去 C.五年未尝解衣就寝/废寝食者D.辄以水沃面/投以骨 10.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 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 11.范仲淹的身世、家境怎样?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3分) (三)(10分) 植树的牧羊人(节选) ①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如果他慷慨无私,不图回报,还给这世界留下 了许多,那就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一个难得的好人。 ②那是在1913年,我走进法国普洛旺斯地区,在游人稀少的阿尔卑斯山地,做了一次旅行。这 里海拔一千二三百米,一眼望去,到处是荒地。光秃秃的山上,稀稀拉拉地长着一些野生的薰衣草。 在无边无际的荒野中,我走了三天,终于来到一个废弃的村庄前。我在倒塌的房屋旁边支起帐篷。 以前一天晩上起,就没有水喝了。现在,我必须去找点儿水。我猜想,这里虽然成了废墟,但是, 像马蜂窝一样、一间挨一间的房子周围,总会有一口水井,或是一眼泉水吧!我确实找到了一个泉 眼,可惜已经干涸了。这里有五六栋没了屋顶的房子,任由风吹雨打。旁边还有一座教堂,钟楼也 已经坍塌了。这一切,让人能想象出当时人们在这里生活的情景。如今,却一点儿生气也没有了 那是六月晴朗的一天,太阳快要把人烤焦了。在毫无遮拦的高地上,风吹得人东倒西歪。狂风呼啸 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我打消在这里过夜的念头。 ③我继续向前走了五个小时,我还是没有找到水,连一点儿希望都没有,到处是干旱的土地和 杂草。我看见远处有一个黑影,开始,我以为是一棵枯树,但没有选择,我还是朝那儿走了过去
3 C.“投以骨”和“复投之”表现了屠户对狼的怜悯和抱希望。 D.“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和“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表现了狼的狡猾。 (二)(9 分) 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靠,再适①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 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 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 乐。 (选自《宋名臣言行录》) 【注释】①适:嫁。 9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不相同的一组是( )(3 分) A.昼夜苦学./才须学.也 B.日.昃始食/意与日.去 C.五年未尝解衣就寝./废寝.食者 D.辄以.水沃面/投以.骨 10.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 分) 既 长 知 其 世 家 感 泣 辞 母 去 之 南 都 入 学 舍 11.范仲淹的身世、家境怎样?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3 分) (三)(10 分) 植树的牧羊人(节选) ①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如果他慷慨无私,不图回报,还给这世界留下 了许多,那就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一个难得的好人。 ②那是在 1913 年,我走进法国普洛旺斯地区,在游人稀少的阿尔卑斯山地,做了一次旅行。这 里海拔一千二三百米,一眼望去,到处是荒地。光秃秃的山上,稀稀拉拉地长着一些野生的薰衣草。 在无边无际的荒野中,我走了三天,终于来到一个废弃的村庄前。我在倒塌的房屋旁边支起帐篷。 以前一天晚上起,就没有水喝了。现在,我必须去找点儿水。我猜想,这里虽然成了废墟,但是, 像马蜂窝一样、一间挨一间的房子周围,总会有一口水井,或是一眼泉水吧!我确实找到了一个泉 眼,可惜已经干涸了。这里有五六栋没了屋顶的房子,任由风吹雨打。旁边还有一座教堂,钟楼也 已经坍塌了。这一切,让人能想象出当时人们在这里生活的情景。如今,却一点儿生气也没有了。 那是六月晴朗的一天,太阳快要把人烤焦了。在毫无遮拦的高地上,风吹得人东倒西歪。狂风呼啸 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我打消在这里过夜的念头。 ③我继续向前走了五个小时,我还是没有找到水,连一点儿希望都没有,到处是干旱的土地和 杂草。我看见远处有一个黑影,开始,我以为是一棵枯树,但没有选择,我还是朝那儿走了过去
原来是一个牧羊人,他周围有三十来只羊,懒懒地卧在滚烫的山地上 ④牧羊人让我喝了水壶里的水,又带我去了他山上的小屋。他从一口深井里给我打了一些水, 井水甜丝丝的。井台上,装着简单的吊绳。这个男人不太爱说话,独自生活的人往往这样。不过, 他显得自信、平和。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 1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3分) (1)干涸()(2)坍塌( (3)不毛之地() 13.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以“植树的牧羊人”为题,既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又点明了故事的主人公,吸引读 者的阅读兴趣。 B.第②段中,作者细致描写“在无边无际的荒野中”等环境,为后面写牧羊人的植树做了铺垫, 突出了牧羊人植树所创造的奇迹。 C.第③段中“原来是一个牧羊人,他周围有三十来只羊,懒懒地卧在滚烫的山地上。…‘卧”字 生动地写出了羊群懒散、毫亳无生气的样子,侧面突出环境的恶劣。 第④段作者主要采用了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的方法刻画人物。 14.文章中划线句子“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这句话表达上有什么作 用及寓意?(4分) (四)(17分) 扁担的一生 ①在村庄的记忆里,几乎任何时间、任何角落都能见到扁担的身影。挑粪、挑种子、挑谷子、 挑土豆、挑橘子……农人在土地上的所有倾注与收获,都与扁担密不可分。扁担就是农人的精神脊 梁,让他们挑起一个家庭重担的同时,也挑起了一个村庄沉重的历史与殷殷期盼。 ②我的家也是扁担挑起来的。母亲嫁给父亲时,半背篼谷子便是全部的家当。泥墙茅顶的虏子 破败不堪,常常在狂风骤雨中摇摇欲坠,只有立于墙角略弯的扁担显得精神抖擞,给人信心与希望 或许,母亲嫁给父亲的勇气,有几分便来自于扁担的抖擞精神。总之,在昼夜有序更替的村庄里 父母用扁担慢慢挑起了生活的担子,就像蚂蚁搬家一样,虽然缓慢,却渐渐挑出了一个家庭的崭新 面貌 ③这让我有了探索一根扁担一生的浓厚兴趣 ④20年前,父亲从山里找到一截不错的木材,正想着用来做点什么呢。身为木匠的舅舅几乎脱 口而出——扁担。对,扁担!父亲也认为,只有改成一根扁担,才不辜负这上好的木材。说干就干, 粗糙的木材到了舅舅手里,不用半天,就变成了一根笔直的扁担。扁担不能太直,太直则易伤肩头
4 原来是一个牧羊人,他周围有三十来只羊,懒懒地卧在滚烫的山地上。 ④牧羊人让我喝了水壶里的水,又带我去了他山上的小屋。他从一口深井里给我打了一些水, 井水甜丝丝的。井台上,装着简单的吊绳。这个男人不太爱说话,独自生活的人往往这样。不过, 他显得自信、平和。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 1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3 分) (1)干涸( ) (2)坍塌( ) (3)不毛之地( ) 13.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文章以“植树的牧羊人”为题,既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又点明了故事的主人公,吸引读 者的阅读兴趣。 B.第②段中,作者细致描写“在无边无际的荒野中”等环境,为后面写牧羊人的植树做了铺垫, 突出了牧羊人植树所创造的奇迹。 C.第③段中“原来是一个牧羊人,他周围有三十来只羊,懒懒地卧在滚烫的山地上。…‘卧”字 生动地写出了羊群懒散、毫无生气的样子,侧面突出环境的恶劣。 D.第④段作者主要采用了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的方法刻画人物。 14.文章中划线句子“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这句话表达上有什么作 用及寓意?(4 分) (四)(17 分) 扁担的一生 ①在村庄的记忆里,几乎任何时间、任何角落都能见到扁担的身影。挑粪、挑种子、挑谷子、 挑土豆、挑橘子……农人在土地上的所有倾注与收获,都与扁担密不可分。扁担就是农人的精神脊 梁,让他们挑起一个家庭重担的同时,也挑起了一个村庄沉重的历史与殷殷期盼。 ②我的家也是扁担挑起来的。母亲嫁给父亲时,半背篼谷子便是全部的家当。泥墙茅顶的虏子 破败不堪,常常在狂风骤雨中摇摇欲坠,只有立于墙角略弯的扁担显得精神抖擞,给人信心与希望。 或许,母亲嫁给父亲的勇气,有几分便来自于扁担的抖擞精神。总之,在昼夜有序更替的村庄里, 父母用扁担慢慢挑起了生活的担子,就像蚂蚁搬家一样,虽然缓慢,却渐渐挑出了一个家庭的崭新 面貌。 ③这让我有了探索一根扁担一生的浓厚兴趣。 ④20 年前,父亲从山里找到一截不错的木材,正想着用来做点什么呢。身为木匠的舅舅几乎脱 口而出——扁担。对,扁担!父亲也认为,只有改成一根扁担,才不辜负这上好的木材。说干就干, 粗糙的木材到了舅舅手里,不用半天,就变成了一根笔直的扁担。扁担不能太直,太直则易伤肩头
和腰。因此,还得将扁担以火烤之后,用外力将之略微压弯成弓形。可这根扁担实在太有骨气了, 即便火烤、重压,仍然笔直,没有半点屈服 ⑤这根扁担挑起来更吃力,父亲却爱不释手。之后的许多年里,父亲无论挑什么,都用她。有 次在挑玉米时,父亲不小心闪了腰,疼了好长一段时间。但父亲并没有放弃她,用汗水和心血一点 点浸润着她,渐渐地,她坚硬的心被融化了,挺直的腰板,也弯了下来。父亲挑起扁担来越来越有 默契,像与母亲的婚姻一样,虽偶有磕磕绊绊,感情却越来越深厚。她也没有辜负父亲的良苦用心 苦心经营,以顶天立地般的气慨,让一个家庭从贫穷落后走向富足安逸 ⑥可这样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多少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离开村庄,离开赖以生存的土地,扁担 也渐渐地走向了落寞。不少入再也没有回来,在城里买了房子,过上了舒坦的日子。这也让父亲坚 信一根扁担能够挑出一个未来的信念,逐渐土崩瓦解。或许,这背后更多是村庄现实的无奈 ⑦无论如何,父亲最终选择了离开。 ⑧曾经朝夕相对的扁担被搁置在了一个冰冷的墙角,孤零零的。说来也奇怪,没有了重压,扁 担却一天比一天更弯,弯得像一个苟延残喘的暮年老者。或许,再过几年,抑或十余年,她便将走 完一生,彻底告别深爱了一生也奋斗了一生的村庄。 ⑨这也是农人的一生。 ⑩九月,村庄又迎来冷冷清清的收获季节。我返城时,碰见正挑着谷子从田边迎面走来的大伯。 大伯今年已60余岁了,还在田间劳作着。他也曾短暂离开过村庄,却始终没能走出像扁担一样的命 运。他仍然坚信着,只要村庄还在,扁担还在,就一定能够扛起生活的重担。甚至,在人烟越来越 少的村庄里,不少死守的农人还是坚信 根扃担仍能挑起一个村庄。 ⑩这是一种可贵精神,或许它与现实追求早巳背道而驰,却让入肃然起敬 (选自《襄阳晚报》2016年3月3日,有删改) 15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面表格。(4分) 扁担经历的变化 父亲心理的变化 笔直的扁担 (1) 感情深厚 落寞的扁担 选择离开 16.作者提到“扁担”,多次使用第三人称“她”,有何表达效果?(4分) 7.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第⑩段画线句子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18.“扁担”在文中有着丰富的内涵,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5分 、(50分)
5 和腰。因此,还得将扁担以火烤之后,用外力将之略微压弯成弓形。可这根扁担实在太有骨气了, 即便火烤、重压,仍然笔直,没有半点屈服。 ⑤这根扁担挑起来更吃力,父亲却爱不释手。之后的许多年里,父亲无论挑什么,都用她。有 次在挑玉米时,父亲不小心闪了腰,疼了好长一段时间。但父亲并没有放弃她,用汗水和心血一点 点浸润着她,渐渐地,她坚硬的心被融化了,挺直的腰板,也弯了下来。父亲挑起扁担来越来越有 默契,像与母亲的婚姻一样,虽偶有磕磕绊绊,感情却越来越深厚。她也没有辜负父亲的良苦用心, 苦心经营,以顶天立地般的气慨,让一个家庭从贫穷落后走向富足安逸。 ⑥可这样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多少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离开村庄,离开赖以生存的土地,扁担 也渐渐地走向了落寞。不少入再也没有回来,在城里买了房子,过上了舒坦的日子。这也让父亲坚 信一根扁担能够挑出一个未来的信念,逐渐土崩瓦解。或许,这背后更多是村庄现实的无奈。 ⑦无论如何,父亲最终选择了离开。 ⑧曾经朝夕相对的扁担被搁置在了一个冰冷的墙角,孤零零的。说来也奇怪,没有了重压,扁 担却一天比一天更弯,弯得像一个苟延残喘的暮年老者。或许,再过几年,抑或十余年,她便将走 完一生,彻底告别深爱了一生也奋斗了一生的村庄。 ⑨这也是农人的一生。 ⑩九月,村庄又迎来冷冷清清的收获季节。我返城时,碰见正挑着谷子从田边迎面走来的大伯。 大伯今年已 60 余岁了,还在田间劳作着。他也曾短暂离开过村庄,却始终没能走出像扁担一样的命 运。他仍然坚信着,只要村庄还在,扁担还在,就一定能够扛起生活的重担。甚至,在人烟越来越 少的村庄里,不少死守的农人还是坚信——一根扃担仍能挑起一个村庄。 ⑩这是一种可贵精神,或许它与现实追求早巳背道而驰,却让入肃然起敬。 (选自《襄阳晚报》2016 年 3 月 3 日,有删改) 15 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面表格。(4 分) 扁担经历的变化 父亲心理的变化 笔直的扁担 (1) (2) 感情深厚 落寞的扁担 选择离开 16.作者提到“扁担”,多次使用第三人称“她”,有何表达效果?(4 分) 17.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第⑩段画线句子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 分) 18.“扁担”在文中有着丰富的内涵,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5 分) 三、(50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