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就无法掌握语言工具。 教师应力争创造学习语文的艺术佳境,使学生置身于高尚激越的 情感、汩汩清泉的知识和妙趣橫生的语言氛围之中,感受到学有所得的 喜悦,感受到艺术享受 教学生学语文,伴随着语言文字读、写、听、说训练,须进行认 知教育、情感教育和人格教育,发挥多功能的作用。 须积极地热心地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培养他们读书的兴趣与嗜好。 俄罗斯小说家尤里·瓦西里耶维奇邦达列夫说:“一个人打开一本书,就 是在仔细观察第二生活,就像在镜子深处,寻找着自己的主角,寻找着 自己思想的答案,不由自主地把别人的命运、别人的勇敢精神与自己个 人的性格特点相比较,感到遗憾、怀疑、懊恼,他会笑,会哭,会同情 和参与——这里就开始了书的影响。所有这些,按照托尔斯泰的说法就 是感情的传染’。这段话十分精彩,把读书对人的影响力,对人的熏陶、 感染、塑造作用表达得淋漓尽致。不重视阅读,课外不花力气阅读,等 于关闭了第二生活的窗户,关闭了第二生活的大门。视野狭窄,知识贫 乏,积累甚浅,怎可能打下比较厚实的语文功底? 摘自 《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语文》 语文教学活动是复杂的师生双方的活动,既是科学,又是艺术, 其中甘苦如鱼饮水,冷暖自知。教后提笔书写“冷~暖”,不仅别有一番 风味,更是为了孜孜以求,积极进取,做不畏劳苦的语文教学规律的探 索者 《于漪 语文教学论集》 要使学生真正在思想、品格、情操等方面受到陶冶,教师自己要“进 入角色 披文 以 《语文教学谈艺录》 教师应从学生思想感情、知识能力的实际出发,运用文章精要之 处 开启学生思维的窍门 《语文教苑耕耘录》 二、课文涉及的古诗词相关内容及出处 春日[宋]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寒食[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山居夏日[唐]高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题榴花[宋]朱熹 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
- 21 - 文,就无法掌握语言工具。 教师应力争创造学习语文的艺术佳境,使学生置身于高尚激越的 情感、汩汩清泉的知识和妙趣横生的语言氛围之中,感受到学有所得的 喜悦,感受到艺术享受。 教学生学语文,伴随着语言文字读、写、听、说训练,须进行认 知教育、情感教育和人格教育,发挥多功能的作用。 须积极地热心地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培养他们读书的兴趣与嗜好。 俄罗斯小说家尤里•瓦西里耶维奇•邦达列夫说:“一个人打开一本书,就 是在仔细观察第二生活,就像在镜子深处,寻找着自己的主角,寻找着 自己思想的答案,不由自主地把别人的命运、别人的勇敢精神与自己个 人的性格特点相比较,感到遗憾、怀疑、懊恼,他会笑,会哭,会同情 和参与——这里就开始了书的影响。所有这些,按照托尔斯泰的说法就 是‘感情的传染’。”这段话十分精彩,把读书对人的影响力,对人的熏陶、 感染、塑造作用表达得淋漓尽致。不重视阅读,课外不花力气阅读,等 于关闭了第二生活的窗户,关闭了第二生活的大门。视野狭窄,知识贫 乏,积累甚浅,怎可能打下比较厚实的语文功底? ——摘自 《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语文》 语文教学活动是复杂的师生双方的活动,既是科学,又是艺术, 其中甘苦如鱼饮水,冷暖自知。教后提笔书写“冷”“暖”,不仅别有一番 风味,更是为了孜孜以求,积极进取,做不畏劳苦的语文教学规律的探 索者。 ——《于漪 语文教学论集》 要使学生真正在思想、品格、情操等方面受到陶冶,教师自己要“进 入角色 ”, 披 文 以 入 情 。 ——《语文教学谈艺录》 教师应从学生思想感情、知识能力的实际出发,运用文章精要之 处 , 开 启 学 生 思 维 的 窍 门 …… ——《语文教苑耕耘录》 二、课文涉及的古诗词相关内容及出处 春 日 [宋]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寒 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山居夏日 [唐]高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题榴花 [宋]朱熹 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
可怜此地无车马,颠倒苍苔落绛英 霜月[唐]李商隐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台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雪梅[宋]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晚春[唐]韩愈 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冬景[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绝句[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宋]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十三岁的际遇 [教学设计A] 创意说明:本文抒情性强,篇幅长,行文思路不易把握;有些语 句含义深刻,学生理解起来有些吃力。所以教学中应注意突出重点,以 简驭繁,扣住“十三岁的际遇`重点研读文章第二部分,并通过对精彩语 段的朗读体会作者的情意,而不必进行过于繁琐的分析 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 导语设计:田晓菲是个早慧型的人才,她13岁就被北大破格录取, 为纪念北大九十周年校庆而写作这篇文章时,她也只有16岁,却已是大 的“老生”了,北大带给她怎样的影响呢?她又想对这所享誉全国的著 名高等学府说些什么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田晓菲的《十三岁的 际遇》。 二、整体感知。 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课文,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扫清字词 障碍。 2.文章分成独立的三部分,概括这三部分的主要内容 三、局部研读 1.学生浏览课文,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 22 - 可怜此地无车马,颠倒苍苔落绛英。 霜 月 [唐]李商隐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台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雪 梅 [宋]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晚 春 [唐]韩愈 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冬 景 [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绝 句 [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宋]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十三岁的际遇 [教学设计 A] 创意说明:本文抒情性强,篇幅长,行文思路不易把握;有些语 句含义深刻,学生理解起来有些吃力。所以教学中应注意突出重点,以 简驭繁,扣住“十三岁的际遇”重点研读文章第二部分,并通过对精彩语 段的朗读体会作者的情意,而不必进行过于繁琐的分析。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导语设计:田晓菲是个早慧型的人才,她 13 岁就被北大破格录取, 为纪念北大九十周年校庆而写作这篇文章时,她也只有 16 岁,却已是大 三的“老生”了,北大带给她怎样的影响呢?她又想对这所享誉全国的著 名高等学府说些什么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田晓菲的《十三岁的 际遇》。 二、整体感知。 1.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课文,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扫清字词 障碍。 2.文章分成独立的三部分,概括这三部分的主要内容。 三、局部研读。 1.学生浏览课文,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1)课文哪部分内容集中叙写了“十三岁的际遇”?(2)课文写 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的目的是什么?(教师要积极参与学生的讨论,给 予必要的点拨指导) 2.默读第二部分,摘录关键词句完成下表,全班交流。(交流中 可穿插对精彩语句、语段的朗读 北大的书最初的感觉后来的感悟对学校的评价个人的成长 北大的人学生师长对学校的评价个人的成长 肖像 品质 3.勾画出第一部分、第三部分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谈谈自 己的体会,带着感情朗读。(教师不必强求学生体会的深刻性,只在学生 已有认识的基础上稍加点拨提升就可以了) 四、请学生谈谈学习完课文后的感受,教师小结 教学设计B] 创意说明:本文抒情性很强,理解作者对北大的复杂感情是教学 的难点,教学中可通过研读重点段落体会作者的情意,突破这一难点。 课文较长,可安排课前预习。 教学步骤 、课前准备。学生自读课文,学习生字词;列出本文的结构提 纲。 二、导入新课。可参考“教学设计A”的导语设计,或直接由简介 田晓菲导入。 三、检査预习。学生读课文,概括三个部分的内容,理解它们之 间的联系 四、局部硏读。重点研读课文中集中抒写自己对北大的感受的第 4、9、10、11、15、17段的内容,将学生分成六组,每组负责一段朗读、 品味,做深入的思考,并在班级内交流,教师做适当的点拨和小结。 五、拓展作业:作者回忆了自己13岁时的际遇,读北大书,做北 大人,在北大实现自己的梦想,追求自己的梦想。同学们现在大约12岁, 你也一定会有自己的梦想,你能写出来吗?像作者一样,写出自己的感 受,写出丰富多彩的文字 教学设计C] 创意说明:本文生字词较多,有些句含义深刻,学生理解起来有 困难,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 于学生在自主探究、相互启发的氛围中释疑解惑,完成对课文的学习。 教学步骤 、小组合作学习课文,扫清字词障碍,熟读课文,记录小组内 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参与其中,给予点拨指导 、集体交流:各组汇报学习成果,提出不懂的问题。学生互相 解答,老师点拨、讲解。 、讨论课后“探究·练习”二、三题,理解比喻句和重点语句的深 刻含义
- 23 - (1)课文哪部分内容集中叙写了“十三岁的际遇”?(2)课文写 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的目的是什么?(教师要积极参与学生的讨论,给 予必要的点拨指导) 2.默读第二部分,摘录关键词句完成下表,全班交流。(交流中 可穿插对精彩语句、语段的朗读) 北大的书 最初的感觉 后来的感悟 对学校的评价 个人的成长 北大的人 学生 师长 对学校的评价 个人的成长 肖像 品质 3.勾画出第一部分、第三部分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谈谈自 己的体会,带着感情朗读。(教师不必强求学生体会的深刻性,只在学生 已有认识的基础上稍加点拨提升就可以了) 四、请学生谈谈学习完课文后的感受,教师小结。 [教学设计 B] 创意说明:本文抒情性很强,理解作者对北大的复杂感情是教学 的难点,教学中可通过研读重点段落体会作者的情意,突破这一难点。 课文较长,可安排课前预习。 教学步骤: 一、课前准备。学生自读课文,学习生字词;列出本文的结构提 纲。 二、导入新课。可参考“教学设计 A”的导语设计,或直接由简介 田晓菲导入。 三、检查预习。学生读课文,概括三个部分的内容,理解它们之 间的联系。 四、局部研读。重点研读课文中集中抒写自己对北大的感受的第 4、9、10、11、15、17 段的内容,将学生分成六组,每组负责一段朗读、 品味,做深入的思考,并在班级内交流,教师做适当的点拨和小结。 五、拓展作业:作者回忆了自己 13 岁时的际遇,读北大书,做北 大人,在北大实现自己的梦想,追求自己的梦想。同学们现在大约 12 岁, 你也一定会有自己的梦想,你能写出来吗?像作者一样,写出自己的感 受,写出丰富多彩的文字。 [教学设计 C] 创意说明:本文生字词较多,有些句含义深刻,学生理解起来有 困难,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 于学生在自主探究、相互启发的氛围中释疑解惑,完成对课文的学习。 教学步骤: 一、小组合作学习课文,扫清字词障碍,熟读课文,记录小组内 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参与其中,给予点拨指导。 二、集体交流:各组汇报学习成果,提出不懂的问题。学生互相 解答,老师点拨、讲解。 三、讨论课后“探究•练习”二、三题,理解比喻句和重点语句的深 刻含义
四、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语段朗诵 五、课后摘抄课文中的精彩语句,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 资料整合平台] 田晓菲近况 田晓菲在哈佛(节选) 张维攻 在波士顿,在美国最负盛名的哈佛大学,我见到了从天津走过来 的田晓菲 29岁的田晓菲两年前在美国哈佛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现在受聘 于哈佛东亚语言与文明系做讲师。 整个波士顿在大搞城市建设,公路改建、机场扩建、填海造地, 田晓菲在这里读书工作了10年,觉得这个古老的城市建设起来没个完。 田晓菲说哈佛给她的印象却一如从前,“那就是我读研究生时住过的楼”, 在哈佛校园,她如数家珍般说起每一座教学楼,说起每一个可供游人参 观的景点,特别是走过那座古老雄伟的独立战争纪念大教堂,告诉我, 我们的江泽民主席曾在那里发表过演讲。她说,哈佛的博物馆不可不去, 因为那里不仅珍藏着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恐龙化石和珍稀矿藏,最为独特 的是百多年前一个工匠发明的“玻璃花”,用这个工艺制成的千奇百怪的 花束绿叶举世罕见。有意思的是,田晓菲来哈佛10年了,竟然是第一次 来到这里参观,她在她的中国古典文学和比较文学的天地里沉湎得太久 了。在她自己的教学办公室里,在她为本科生研究生讲课的教室里,她 的话就更多了。“这里的教学方法和国内的大学不大一样,开放与研讨的 氛围更重些。”晓菲介绍说 田晓菲是在天津成长起来的,她4岁时随父母来天津,在天津市 文联大院的地震棚里开始接触文学,在《天津日报》发表第一首诗,后 出版了5本诗集。天津13中学的校园和居住过的小海地的一条小河都让 她终身难忘。以柳溪阿姨为代表的天津一批老作家都曾是她的忘年交。 田晓菲14岁从天津市第13中学直接升入北京大学西语系读英美 文学专业。1991年在美国内布拉斯加州立大学获英国文学硕士,1998年 获哈佛大学比较文学博士学位,此后分别在柯盖德大学和康奈尔大学任 助理教授,2000年开始在哈佛任讲师。 晓菲供职的哈佛东亚语言与文明系是哈佛值得骄傲的一个系。这 个系以哈佛的名义乃至美国的名义深深地汲取着古老的东方文化与文 明,成为东西方文化沟通交流的桥梁。 摘自中国校园网 北大学子谈北大 大学三年级我写过一首歌咏北大的诗,参加全校朗诵比赛,题目 叫《我生活在波涛翻腾的海洋》。我觉得北大有一股力量,有一种气象, 有一个不可测其深浅的底蕴,唯大海才能比拟。三十多年了,这感觉仍 然时常被唤起,并洗涤着我身上某些狭隘的、怯懦的感情,使我宽容些
- 24 - 四、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语段朗诵。 五、课后摘抄课文中的精彩语句,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 [资料整合平台] 一、田晓菲近况 田 晓 菲 在 哈 佛 ( 节 选 ) 张维攻 在波士顿,在美国最负盛名的哈佛大学,我见到了从天津走过来 的田晓菲。 29 岁的田晓菲两年前在美国哈佛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现在受聘 于哈佛东亚语言与文明系做讲师。 …… 整个波士顿在大搞城市建设,公路改建、机场扩建、填海造地, 田晓菲在这里读书工作了 10 年,觉得这个古老的城市建设起来没个完。 田晓菲说哈佛给她的印象却一如从前,“那就是我读研究生时住过的楼”, 在哈佛校园,她如数家珍般说起每一座教学楼,说起每一个可供游人参 观的景点,特别是走过那座古老雄伟的独立战争纪念大教堂,告诉我, 我们的江泽民主席曾在那里发表过演讲。她说,哈佛的博物馆不可不去, 因为那里不仅珍藏着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恐龙化石和珍稀矿藏,最为独特 的是百多年前一个工匠发明的“玻璃花”,用这个工艺制成的千奇百怪的 花束绿叶举世罕见。有意思的是,田晓菲来哈佛 10 年了,竟然是第一次 来到这里参观,她在她的中国古典文学和比较文学的天地里沉湎得太久 了。在她自己的教学办公室里,在她为本科生研究生讲课的教室里,她 的话就更多了。“这里的教学方法和国内的大学不大一样,开放与研讨的 氛围更重些。”晓菲介绍说。 田晓菲是在天津成长起来的,她 4 岁时随父母来天津,在天津市 文联大院的地震棚里开始接触文学,在《天津日报》发表第一首诗,后 出版了 5 本诗集。天津 13 中学的校园和居住过的小海地的一条小河都让 她终身难忘。以柳溪阿姨为代表的天津一批老作家都曾是她的忘年交。 田晓菲 14 岁从天津市第 13 中学直接升入北京大学西语系读英美 文学专业。1991 年在美国内布拉斯加州立大学获英国文学硕士,1998 年 获哈佛大学比较文学博士学位,此后分别在柯盖德大学和康奈尔大学任 助理教授,2000 年开始在哈佛任讲师。 晓菲供职的哈佛东亚语言与文明系是哈佛值得骄傲的一个系。这 个系以哈佛的名义乃至美国的名义深深地汲取着古老的东方文化与文 明,成为东西方文化沟通交流的桥梁。…… ——摘自中国校园网 二、北大学子谈北大 大学三年级我写过一首歌咏北大的诗,参加全校朗诵比赛,题目 叫《我生活在波涛翻腾的海洋》。我觉得北大有一股力量,有一种气象, 有一个不可测其深浅的底蕴,唯大海才能比拟。三十多年了,这感觉仍 然时常被唤起,并洗涤着我身上某些狭隘的、怯懦的感情,使我宽容些
更宽容些;勇敢些,更勇敢些。三十四年的岁月,北大已在我身上刻下 难以磨灭的印记,而我的生命也已融入北大的血液。不管今后我是否会 离开这里,但那条无形的纽带是不会断的。 (袁行霈《我心中的北大》 认同灵动变幻的“北大精神”,但不迷信现实生活中具体的权威 这是北大人有信仰而又多怀疑的原因。北大百年庆典时,曾有不少记者 希望我用一句话来概括“北大精神”。面对此类热切的追问,我从来都是 答非所问,转而介绍起“北大精神”是如何被一代代北大人所建构起来的。 不承认北大精神可以“一言以蔽之”,其实蕴涵着一种古老的思路:大象 无形。而且,北大必须自我革新,北大传统不应凝固不变,北大精神更 有赖于一代代北大人的呵护、承传与发展。也正是这一点,使得我认同 乃至赞许年轻学子谈论‘我们北大”时得意的神情——那与其说是夸耀, 不如说是承担。 比起波光潋滟的未名湖、古朴庄严的博雅塔,以及近年崛起的百 年纪念讲堂和理科楼群等有形景观,我更看好北大人的自尊与自信。踏 进燕园,你很容易为这种有历史感因而显得深沉、有现实关怀因而显得 生动的“少年气象所感动。更为难得的是,这种“少年气象”,既属于稚 气未脱的本科生,也属于白发苍苍的老教授。生活在如此气韵生动的校 园文化中,你不会因此而摆脱人生的众多困惑,却很可能平添一股肉搏 这虚空与烦恼的精气神儿——这正是北大真正诱惑人的地方。(陈平原 《北大人的精气神儿》) 伟人细胞 教学设计A] 创意说明: 这篇小说具有故事情节安排巧妙,人物描写富于个性,语言生动 诙谐的特点,教学中可以根据这些特点,按照“把握情节一感受人物一体 味语言”三个板块组织教学过程。课文篇幅较长,可安排课前预习 教学步骤 、课前准备 认真读课文,学习生字词,整理出本课的字词表 二、导入新课 请看过秦文君作品的同学向大家介绍作品内容及读书心得,教师 简介秦文君和她的作品。解释“伟人细胞”的含义。 三、检查预习 四、把握情节 回忆课文内容,用一句话概括课文写了什么。 2.默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划分结构层次,为每部分拟一个四 个字的小标题 3.学生交流拟定的小标题,教师及时评价、鼓励。 五、感受人物
- 25 - 更宽容些;勇敢些,更勇敢些。三十四年的岁月,北大已在我身上刻下 难以磨灭的印记,而我的生命也已融入北大的血液。不管今后我是否会 离开这里,但那条无形的纽带是不会断的。 (袁行霈《我心中的北大》) 认同灵动变幻的“北大精神”,但不迷信现实生活中具体的权威, 这是北大人有信仰而又多怀疑的原因。北大百年庆典时,曾有不少记者 希望我用一句话来概括“北大精神”。面对此类热切的追问,我从来都是 答非所问,转而介绍起“北大精神”是如何被一代代北大人所建构起来的。 不承认北大精神可以“一言以蔽之”,其实蕴涵着一种古老的思路:大象 无形。而且,北大必须自我革新,北大传统不应凝固不变,北大精神更 有赖于一代代北大人的呵护、承传与发展。也正是这一点,使得我认同 乃至赞许年轻学子谈论“我们北大”时得意的神情——那与其说是夸耀, 不如说是承担。 比起波光潋滟的未名湖、古朴庄严的博雅塔,以及近年崛起的百 年纪念讲堂和理科楼群等有形景观,我更看好北大人的自尊与自信。踏 进燕园,你很容易为这种有历史感因而显得深沉、有现实关怀因而显得 生动的“少年气象”所感动。更为难得的是,这种“少年气象”,既属于稚 气未脱的本科生,也属于白发苍苍的老教授。生活在如此气韵生动的校 园文化中,你不会因此而摆脱人生的众多困惑,却很可能平添一股肉搏 这虚空与烦恼的精气神儿——这正是北大真正诱惑人的地方。(陈平原 《北大人的精气神儿》) 伟人细胞 [教学设计 A] 创意说明: 这篇小说具有故事情节安排巧妙,人物描写富于个性,语言生动 诙谐的特点,教学中可以根据这些特点,按照“把握情节—感受人物—体 味语言”三个板块组织教学过程。课文篇幅较长,可安排课前预习。 教学步骤: 一、课前准备 认真读课文,学习生字词,整理出本课的字词表。 二、导入新课 请看过秦文君作品的同学向大家介绍作品内容及读书心得,教师 简介秦文君和她的作品。解释“伟人细胞”的含义。 三、检查预习 四、把握情节 1.回忆课文内容,用一句话概括课文写了什么。 2.默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划分结构层次,为每部分拟一个四 个字的小标题。 3.学生交流拟定的小标题,教师及时评价、鼓励。 五、感受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