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安史之乱时,张巡、许远力守睢阳,抗节不屈的故事。这个戏后来 在舞台上虽不很流行,但它是昆山腔革新以前南戏作品中很少见的 部“新编历史剧”。另外,有些曲籍将《精忠记》也列为姚茂良作, 恐不确。 第二类是生平事迹多少可见的作家,他们往往是封建士大夫或官 僚,有些作品恒多封建说教,语言上则卖弄词藻,在舞台上虽不很流 行,可是却给此后传奇创作带来很大的影响。其中主要的有: 邱濬(1421一1495),字仲深,号陵山,别署赤玉峰道人,溢文 庄,广东琼山人,景泰五年(1454)进士,历任国子祭酒、礼部尚 书、太子太保兼文渊阁大学士。作有《五伦全备忠孝记》(另名《五 化全备纲常记》)。或云尚有《投笔记》、《举鼎记》、《罗襄 记》,待考。前者通过一门忠孝节义的故事,宣传封建伦理道德,说 教气味十分浓厚。这部作品的出现,表明着封建统治阶级的上层人物 进人主要是民间艺术的传奇创作领域。 邵灿,字文明,江苏宜兴人,是个老生员,约与邱濬时期相近, 作有《香囊记》一本。他之所以要写这部传奇,是有感于“士无全 节 “有缺纲常”,“因续取五伦新传,标记紫香囊”(《香囊 记》第一出〔沁园春〕)。积极追随邱濬利用传奇进行封建说教的邵 灿,在戏曲史上所起的作用是开后世传奇文采骈丽派的先声。他在语 言上刻意求工,以诗语入曲,连宾白也力求典雅,“丽语藻句,刺眼 夺魄”(明·徐复祚《曲论》),一般观众,不知所云,阻碍了戏曲 的通俗化、群众化。 陆采,字子玄,号天池(1497一1540),江苏长洲人,是正德、 嘉靖时期的作家,传世的传奇有《明珠记》、《怀香记》、《南西 厢记》三种。《明珠记》写王仙客与无双的爱情故事(源出《太平 广记·刘无双传》),有可能是根据宋元南戏《王仙客》改编的。 《怀香记》写韩寿与贾舞偷香窃玉的故事,情节和《西厢记》有类似 之处。这两本戏中的单折,后来昆曲舞台上多少还有传唱的。但是, 他所致力新编的《南西厢记》,却是一部失败的作品。它在语言上虽 “悉以己意自创,不袭北剧(按:指《王西厢》)一语”(焦循《剧 说》),然过于注意“措辞命意”,满篇堆砌秀雅的文词,几乎没有 426
什么戏剧动作,不宜于场上搬演。即使作为一部案头之曲,也是没有 多大影响的。 郑若庸,字中伯,或作仲伯,号虚舟,苏州昆山人,大约是嘉靖 中期以后的作家,明宗室赵康王的门客,传世的传奇有《玉玦记》, 写士人王商与妻秦庆娘悲欢离合的故事。这位类书的编纂家(曾为赵 廉王著书,采掇典故编有《类隽》多卷)继承和发展了《香囊记》的 传统,几乎是用编类书的方式来编戏,“句句用事(按:指用典 故),如盛书柜子,翻使人厌恶”(王骥德《曲律》)。这部文词典 雅工丽的作品,是明代传奇中骈丽派登峰造极的代表作。 李开先(1502-1568),字伯华,号中麓,山东章丘人,嘉靖八 年(1529)进士,官至太常少卿提督四夷馆,年四十罢官归里,作有 传奇《宝剑记》、《断发记》、《登坛记》和杂剧《园林午梦》;传 奇唯《宝剑记》存,据王世贞《艺苑卮言》,这是李氏“改其乡先辈 之作”。这部传奇通过水浒英雄林冲被权奸高俅父子陷害逼上梁山的 故事,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当时政治上的黑暗。其中《林冲夜奔》 场至今还是昆曲、京戏的保留剧目,是一出载歌载舞的精彩好戏。作 品借古喻今,在传统的《水浒》故事中,表现了反对权奸的思想内 容,无疑是传达了作家现实的政治态度和感情。 另外,在革新的昆山腔搬上舞台之前,杂剧方面对后来南杂剧创 作有影响的知名作家,有王九思、康海、徐渭等人。王九思(1468一 1551)字敬夫,号漢陂,陕西鄢县人,弘治九年(1496)进士,作有 《杜子美游春》杂剧。康海(1475一1540)字德涵,号对山,陕西武 功人,弘治十五年(1502)状元,作有《中山狼》杂剧。徐渭 (1521一1593)字文长,号青藤、天池,浙江山阴(绍兴)人,屡试 不第,曾为胡宗宪幕客,作有《四声猿》杂剧四种。他是著名的诗文 作家,其《南词叙录》一书为研究南戏的重要典籍。徐渭的门人史 槃、王骥德等都是著名的戏曲作家。 崭新的昆山腔出现在舞台上以后,传奇创作逐步繁荣起来,作家 作品大量涌现,形成金元杂剧以后我国戏曲史上又一个创作新高 潮。这一段传奇创作的发展历史,大致上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一从嘉靖末叶经历隆庆、万历到启、祯之际(约1560 427
1630),是由逐步繁荣走向鼎盛的时期。后期一从天启、崇祯直到 乾隆中叶(约1630一1760),是进一步持续发展、繁荣,并逐渐开始 走向下坡的时期。 在前期作家作品中,首先奠定昆山腔传奇创作基础的,都是精通 曲律甚至是自己能粉墨登场又有文学修养的文人学士们。 其中主要的有: 梁辰鱼(1519一1591),字伯龙,号少伯,一号仇池外史,江苏 昆山人。根据他的散曲集《江东白苎》所载作品的纪年白癸丑 (1553)至乙亥(1575),以及他和万历五年(1577)以后曾为青浦 县令的屠隆交往事迹来看,他大约是活动于嘉靖后期历隆庆以至万历 初年的一位戏曲家和诗人。一般相信,他的《浣纱记》是把魏良辅新 昆山腔搬上戏曲舞台的最早的作品。此外,他还作有杂剧《红线 女》、《红绡》和许多散曲。他是个教人度曲的名师,“歌儿舞女, 不见伯龙,自以为不祥”。《浣纱记》是人们熟悉的写吴、越两国兴 亡的一个历史剧,中间穿插了范蠡和西施的爱情故事,是据东汉赵晔 《吴越春秋》等史料创作的。这部传奇不仅在当时政治上有进步倾 向,而且给昆山腔音乐创作提供了良好的文学基础,对后来昆山腔传 奇创作的影响是很大的。其中如《回营》、《转马》、《打围》、 《进施》、《寄子》、《采莲》、《泛湖》等出,一直是昆曲舞台 (以及清唱)中的著名传统折子戏。 张凤翼(1527一1613),字伯起,号灵墟,江苏长洲人,曾中过 举人。他和梁伯龙是朋友,也是一位戏曲音乐大师,在把昆山腔搬上 舞台的革新工作中是起了重要作用的人物。徐复祚在《曲论》中说他 “善度曲,自晨至夕,口鸣呜不已。吴中旧曲师太仓魏良辅,伯起出 而一变之,至今宗焉。”作品有《阳春六集》,包括:《红拂记》、 《祝发记》、《窃符记》、《灌园记》、《虎符记》、《底扅记》: 另外尚有《平播记》,已佚。《红拂记》是把唐人张说《虬髯客传》 小说及孟檠《本事诗》中乐昌公主破镜重圆两个故事糅合在一起,以 李靖和红拂柑爱私奔的情节贯串其间,其中《杖策渡江》、《侠女私 奔》旧日昆曲尚能演出。但这个戏头绪纷繁,和张凤翼其他作品一 样,在昆腔音乐上的成就和影响,远远超过于在文学创作上的意义。 428
王世贞(1526一1590),字元美,号凤洲,别署弇州山人,江苏 太仓人,嘉靖二十六年(1547)进士,曾任刑部尚书。他是明代中期 文坛复古主义的领袖人物,和李攀龙等主持骚坛,号为“嘉靖七子” 即“后七子”。他在文学、史学方面的著作极多。他的《弇洲山人四 部稿》(包括赋、诗、文、说等四部)中的“说部”有《艺苑卮言》 八卷,附录二卷。其中多论曲之言,有不少独到的见解,在明朝就被 人辑录单独成书,名为《曲藻》,是我国戏曲典籍中一部具有重要价 值的作品。一般认为,传奇《鸣凤记》和他有关系,是他或其门人所 作。这部以反对奸相严嵩的著名作品,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和生动的 艺术描写,它是反映现实政治斗争的明代时事戏的开山作品。其中 《河套》、《写本》是最脍炙人口的精彩折子;《审音鉴古录》保存 了《辞阁》、《吃茶》、《河套》、《写本》等四出戏的详细演出设 计,是研究舞台艺术史的珍贵材料。 屠隆(1542一1605),字长卿,又字纬真,号赤水,浙江鄞县 人,万历五年(1577)进士,任颖上知县,后调青浦令。因生活放 荡,纵情诗酒,被罢官,遨游山水之间,寻仙访道。他在颖上“与士 人同操畚”(《鄞县志》)筑堤,倒也不失为明代有数的好官。他 的三部传奇都是罢官后居乡时作。《昙花记》、《修文记》都是“以 传奇语闸佛理”(《昙花记自序》),沉溺于宗教的幻想,其实乃 在源自现实的苦痛。《彩毫记》写谪仙李白的故事,可能是作者的自 况,但其中也插人和主题毫无关系的道士访杨贵妃幽灵的《蓬莱传 信》之类的折子。这是他一生崇尚道释的表现。这三部传奇(特别是 《昙花记》)内容庞杂,结构松弛,曲白华美,在语言上继承和发展 了《香囊记》的骈丽派的风格。屠隆精于音律,自己能和演员一起登 场演戏。 万历初年以后,由于昆山腔的风行,传奇创作进人一个崭新的阶 段。这个时期的代表性作家,是向来被人们认为临川(玉茗堂)派的 创始者汤显祖和吴江派领袖沈璟。 汤显祖(1550一1617)作有传奇五种,《紫箫记》是早期的作 品;《紫钗记》、《还魂记》(即《牡丹亭》)、《南柯记》、《邯 郸记》合称为“玉茗堂四梦”,亦称“临川四梦”。它们在思想艺术 429
上有很高的成就,特别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高度结合的《牡丹 亭》,是明清传奇中划时代的代表性作品。 沈環(1553一1610)编写了《属玉堂传奇》十七种,今存的仅有 《义侠记》、《红蕖记》、《埋剑记》、《双鱼记》、《桃符记》、 《坠钗记》(即《一种情》)、《博笑记》七种。他改订《牡丹亭》 为《同梦记》,改订《紫钗记》为《新钗记》,以及他考订的《琵琶 记》,亦都不传。就现存作品的内容来看,沈璟是个封建礼教的积极 鼓吹者。他还是个戏曲声律家,编《南九宫谱》,修订增补为《南九 宫十三调曲谱》二十三卷,是南曲曲谱中的一部最重要而有影响的著 作,为后来昆山腔传奇创作中众所共遵的格律范本。 和汤显祖、沈璟同时以及稍后的重要作家有: 顾大典(1540一1596),字道行,江苏吴江人,隆庆二年 (1568)进土。曾任福建提学副使,后坐吏议罢官家居。他有家乐, 自己教授戏曲。他是呈江派的名作家,著有《清音阁传奇》四种,但 只有《青衫记》今存,写的是白居易和琵琶妓裴兴奴的爱情故事。 卜世臣(1572一1645),字孝裔,号蓝水,别署大荒逋客,浙江 秀水(嘉兴)人。他是个没有中过科举的著述家。在戏曲方面,是以 守沈璟曲律最严而著称的吴江派作家,著有《冬青记》、《乞麾 记》,后者已佚。《冬青记》写元初西域恶僧杨琏真伽盗掘南宋诸 陵,义士唐钰等收取骨殖重新埋葬的故事。据吕天成《曲品》记载 此记当年在苏州虎丘千人石上演出时,“观者万人,多泣下者”。 吕天成(1580一1618)字勤之,号鬱蓝生,余姚人。他师事沈 璟,是沈的嫡传弟子。传奇方面作有《烟鬟阁传奇》十三种;其他短 折杂剧达二三十种,仅存《齐东绝倒》。他著作的《曲品》品评元末 至万历时期的传奇作家和作品,是研究明代传奇的一部重要参考书。 王骥德(?-1623),字伯良,号方诸生,别署秦楼外史,浙江 会稽(绍兴)人。著有传奇《题红记》、杂剧《男王后》等作品。 《题红记》写唐宫人韩氏题诗在红叶上,投入御沟流出,为书生于祐 所得,二人终于成婚的故事。除剧作外,王骥德又是著名的曲律学 家,著有《曲律》四卷,是论述昆山腔传奇创作的重要著作;此外, 还校正过王实甫的《西厢记》。关于曲学,他原是徐文长门人,后来 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