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派和改良派的论战 论战涉及的范围很广,包括民主革命的对象、任务、方法、 前途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是围绕“三民主 义”进行的,即要不要“反满”和以暴力推翻清王朝的统 治,政治革命的目标应是君主立宪还是民主共和,以及封 建土地制度是否应当改革等三大问题。这场激动人心的 大辩论以革命派的胜利告终。论争的实质是用什么手段、 建立一种什么样的资本主义制度。其中,是颠覆还是保留 现有政权的争论吸引了绝大部分的注意力。当时虽然大多 数人并不真正懂得民主共和的内容,但通过论战,反满 革命—建立共和国,在人们的心目中成为同一链条上 紧密相联的几个环节,极大地推进了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革命派和改良派的论战 • 论战涉及的范围很广,包括民主革命的对象、任务、方法、 前途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是围绕“三民主 义”进行的,即要不要“反满”和以暴力推翻清王朝的统 治,政治革命的目标应是君主立宪还是民主共和,以及封 建土地制度是否应当改革等三大问题。 这场激动人心的 大辩论以革命派的胜利告终。论争的实质是用什么手段、 建立一种什么样的资本主义制度。其中,是颠覆还是保留 现有政权的争论吸引了绝大部分的注意力。当时虽然大多 数人并不真正懂得民主共和的内容,但通过论战,反满— —革命——建立共和国,在人们的心目中成为同一链条上 紧密相联的几个环节,极大地推进了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因为康有为的一生,当时与后世皆褒贬不一,颂之者称他 厦长素究为谁?南海先生康有为 帝凡七回。论性劝学长兴记,万木 规。人类公理大同书,不忍为 其为保皇党,章炳麟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中对他的保 守思想就有很多批判。这其中更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没有和 同一样选择杀身成仁,而选择了逃亡。康有为作为晚 清社会的活跃分子,在倡导维新运动和领导戊戌变法时 体现了历史前进的方向,当他在民国初年为尊孔复古思 推波助澜,与袁世凯同流合污,充当帝制 袖时,就站到了历史的对立面,从政治巨人蜕变为现实 的侏儒
康有为 • 因为康有为的一生,当时与后世皆褒贬不一,颂之者称他 是改革家,“广厦长素究为谁?南海先生康有为。治学公 羊张三世,上书清帝凡七回。论性劝学长兴记,万木草堂 立学规。人类公理大同书,不忍为仁孟子微。”贬之者称 其为保皇党,章炳麟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中对他的保 守思想就有很多批判。这其中更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没有和 谭嗣同一样选择杀身成仁,而选择了逃亡。康有为作为晚 清社会的活跃分子,在倡导维新运动和领导戊戌变法时, 体现了历史前进的方向,当他在民国初年为尊孔复古思潮 推波助澜,与袁世凯同流合污,充当帝制复辟运动的精神 领袖时,就站到了历史的对立面,从政治巨人蜕变为现实 的侏儒
梁启超 梁启超,“综其一生,悉于国耻世变中度过,高目忧心,不 能自已。故自少壮以迄于病死,始终以救国新民之责自任。 享年虽仅五十有七,而其生活则云变波折,与清末民初之 时局相响应。梁启超以“善变”闻名于世。从戊戌年的变 法开始,到庚子勤王,再到创办《新民丛报》,宣传“新 民”思想,为开启民智鼓与呼。辛亥革命后,他回国参与 政治,两次讨伐复辟,再造共和。他继承了晚清思想中儒 家经世致用的传统,并将这一传统转变成新的人格和社会 理想,在不断的“变”里,其宗旨和目的始终不变,“其 方法虽变,然其所以爱国者未尝变也
梁启超 梁启超,“综其一生,悉于国耻世变中度过,蒿目忧心,不 能自已。故自少壮以迄于病死,始终以救国新民之责自任。 享年虽仅五十有七,而其生活则云变波折,与清末民初之 时局相响应。梁启超以“善变”闻名于世。从戊戌年的变 法开始,到庚子勤王,再到创办《新民丛报》,宣传“新 民”思想,为开启民智鼓与呼。辛亥革命后,他回国参与 政治,两次讨伐复辟,再造共和。他继承了晚清思想中儒 家经世致用的传统,并将这一传统转变成新的人格和社会 理想,在不断的“变”里,其宗旨和目的始终不变,“其 方法虽变,然其所以爱国者未尝变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