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言绝句的56种作法 竹林七弦 )并列式。如杜甫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此诗四句,每句单独表意,各写一景,如四幅图画并挂,又合为一体, 分 而不散,合而不杂,远、近、高、低,任人所视,各得其妙。 (二)承接式。如刘禹锡竹枝词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此诗首二句各写一景,上说山花,下说江水;第三句承首句,系由”山 桃 红花”生发出来;第四句承第二句,系由”蜀江春水”生发出来。四句诗两两 并列,对应承接,结构严整,格调清新,颇具民歌特色。 三)转折式。如李白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此诗首二句写辞白帝、下江陵,第三句忽然转写猿声,垫一步作转折, 然 后收合。第三句转折很妙,使通首精神飞越。 (四)因果式。如王昌龄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此诗第一与第二句,第三与第四句,互为因果;首两句与三四句,又为 果:即少妇因”不知愁”,故”上翠楼”;因”见柳色”,故”生后悔”(教 夫婿觅封侯)。又因”上翠楼”而”见柳色”,因果关连,结构严谨。 七言绝句“以其善言情而易合于乐”,“最合于诗人之陶写”, 自唐迄今千数百年,为之者众,好之者弥笃”(邵祖平《七绝诗 论》)。于其作法,“宋人犹少道及,至元明清间,始多扬挖商榷, 然皆破碎不全,绝无系统”(同上),今幸有冯振《七言绝句作法 举隅》出矣。素有“广西才子”之称的冯振心先生(1897年—1983 年),名振,号“自然室主人”,17岁学诗,是我国有卓著成就的教 育家、出类拔萃的中国古典文学专家、杰出的近代现代诗人,有《自 然室诗稿与诗词杂话》等著作传世。当其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任教于上 海大夏大学时,著《七言绝句作法举隅》一书,“就七言绝句之作法
七言绝句的 56 种作法 竹林七弦 (一)并列式。如杜甫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此诗四句,每句单独表意,各写一景,如四幅图画并挂,又合为一体, 分 而不散,合而不杂,远、近、高、低,任人所视,各得其妙。 (二)承接式。如刘禹锡竹枝词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此诗首二句各写一景,上说山花,下说江水;第三句承首句,系由”山 桃 红花”生发出来;第四句承第二句,系由”蜀江春水”生发出来。四句诗两两 并列,对应承接,结构严整,格调清新,颇具民歌特色。 (三)转折式。如李白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此诗首二句写辞白帝、下江陵,第三句忽然转写猿声,垫一步作转折, 然 后收合。第三句转折很妙,使通首精神飞越。 (四)因果式。如王昌龄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此诗第一与第二句,第三与第四句,互为因果;首两句与三四句,又为 因 果:即少妇因”不知愁”,故”上翠楼”;因”见柳色”,故”生后悔”(教 夫婿觅封侯)。又因”上翠楼”而”见柳色”,因果关连,结构严谨。 七言绝句“以其善言情而易合于乐”,“最合于诗人之陶写”, “自唐迄今千数百年,为之者众,好之者弥笃” (邵祖平《七绝诗 论》)。于其作法,“宋人犹少道及,至元明清间,始多扬扢商榷, 然皆破碎不全,绝无系统”(同上),今幸有冯振《七言绝句作法 举隅》出矣。素有“广西才子”之称的冯振心先生(1897 年——1983 年),名振,号“自然室主人”,17 岁学诗,是我国有卓著成就的教 育家、出类拔萃的中国古典文学专家、杰出的近代现代诗人,有《自 然室诗稿与诗词杂话》等著作传世。当其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任教于上 海大夏大学时,著《七言绝句作法举隅》一书,“就七言绝句之作法
不同或大同而小异者,略分如千类,先博举其例,而后综籀其法”, 授于门生,周振甫、冯其庸咸得其惠。《七言绝句作法举隅》一书19 36年由世界书局出版,1985年3月北京市中国书店据以影印。1986年 齐 鲁书社将其与《诗词杂话》、《七言律髓》并为《诗词作法举隅》出 版,新增诗例117首,而56种作法之分类未变。“《七言绝句作法举 隅》精选了唐至清代七言绝句佳作1381首,按类比法分成56类,在每 类末精当扼要地指出其艺术技巧作法的特征和奥妙之处,无论是初学 者还是研究者,凡读之,都足以发人深省”(党玉敏《冯振传略》) 周振甫并专门著文引介(《<七言绝句作法举隅》小引》)。笔者偶然 在超星数字图书馆网得读该书,深以为然,乃变其归纳法之著述体例 为演绎法之奧秘指引,先揭示冯先生所归纳提炼之具体作法,后辅以 便于理解的二三诗例,以贡献于诸位诗友 第1法:四句旋转而下,第四句有一二字与第一、二句相复者, 而 句首并多用“却”字。凡绝句,三四句必紧接,而与第一、二句却多 不即不离,以转捩关键,全在第三句也。惟此类,则第四句必与第一、 二句呼应极紧,盖四句一气转下者也。如唐贾岛《渡桑乾》“客舍并 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 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凡绝句,三四句必紧接,而与第一 二句却多不即不离,以转捩关键,全在第三句也”。这句话可以视作
不同或大同而小异者,略分如干类,先博举其例,而后综籀其法”, 授于门生,周振甫、冯其庸咸得其惠。《七言绝句作法举隅》一书 19 36 年由世界书局出版,1985 年 3 月北京市中国书店据以影印。1986 年 齐 鲁书社将其与《诗词杂话》、《七言律髓》并为《诗词作法举隅》出 版,新增诗例 117 首,而 56 种作法之分类未变。“《七言绝句作法举 隅》精选了唐至清代七言绝句佳作 1381 首,按类比法分成 56 类,在每 类末精当扼要地指出其艺术技巧作法的特征和奥妙之处,无论是初学 者还是研究者,凡读之,都足以发人深省” (党玉敏《冯振传略》), 周振甫并专门著文引介(《<七言绝句作法举隅>小引》)。笔者偶然 在超星数字图书馆网得读该书,深以为然,乃变其归纳法之著述体例 为演绎法之奥秘指引,先揭示冯先生所归纳提炼之具体作法,后辅以 便于理解的二三诗例,以贡献于诸位诗友。 第 1 法:四句旋转而下,第四句有一二字与第一、二句相复者, 而 句首并多用“却”字。凡绝句,三四句必紧接,而与第一、二句却多 不即不离,以转捩关键,全在第三句也。惟此类,则第四句必与第一、 二句呼应极紧,盖四句一气转下者也。如唐贾岛《渡桑乾》“客舍并 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 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凡绝句,三四句必紧接,而与第一、 二句却多不即不离,以转捩关键,全在第三句也”。这句话可以视作
冯先生所归纳提炼的七言绝句具体作法的总纲。以下诸种作法,绝大 多数都关涉到第三句,幸读者识焉 第2法:或四句,或三句,与第一、二句俱有相复之字,而与 前 法稍异。如宋王安石《游钟山》“终日看山不厌山,买山终待老山闲。 山花落尽山长在,山水空流山自闲”;明僧德祥《爱闲》:“一生心 事只求闲,求得闲来鬓已斑。更欲破除闲耳目,要听流水要看山 清江湜《舟中二绝》(其一):“浮生已是一孤舟,更被孤舟载出游。 却羡舟人挾妻子,家于舟上去无愁”。 第3法:第三、四两句,轱辘而下,故第四句必有一二字与第三 句相复,而又用“还”、“又”等字以紧系之,而第三句或先用“已” 字以启其意。如宋李遘《绝句》:“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 家。已恨碧山相掩映,碧山还被暮云遮”;明姚汝循《回雁峰》: “回雁峰头望帝京,寒云黯黯不胜情。贾生已道长沙远,今过长沙又 几程”。欧阳永叔词云:“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青山外”,亦 此句法 第4法:与前一法同,故三四两句必有复字。特前一法为尤整齐 耳。如唐李益《度破讷沙》:“眼见风来沙旋转,经年不省草生时。 莫言塞外无春到,总有春来何处知”;明黄荣《牡牛图》:“江草青青 江水流,卧吹孤笛弄清秋。放牛莫放南山下,昨日南山虎食牛”。 第5法:首二句与末二句作今昔之比较,故首二句多有“去岁 去年”等字,而三句多有“今年”、“今日”等字,而首二句与末
冯先生所归纳提炼的七言绝句具体作法的总纲。以下诸种作法,绝大 多数都关涉到第三句,幸读者识焉。 第 2 法:或四句,或三句,与第一、二句俱有相复之字,而与 前一 法稍异。如宋王安石《游钟山》“终日看山不厌山,买山终待老山闲。 山花落尽山长在,山水空流山自闲”;明僧德祥《爱闲》:“一生心 事只求闲,求得闲来鬓已斑。更欲破除闲耳目,要听流水要看山”; 清江湜《舟中二绝》(其一):“浮生已是一孤舟,更被孤舟载出游。 却羡舟人挾妻子,家于舟上去无愁”。 第 3 法:第三、四两句,轱辘而下,故第四句必有一二字与第三 句相复,而又用“还”、“又”等字以紧系之,而第三句或先用“已” 字以启其意。如宋李遘《绝句》:“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 家。已恨碧山相掩映,碧山还被暮云遮”;明姚汝循《回雁峰》: “回雁峰头望帝京,寒云黯黯不胜情。贾生已道长沙远,今过长沙又 几程”。欧阳永叔词云:“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青山外”,亦 此句法。 第 4 法:与前一法同,故三四两句必有复字。特前一法为尤整齐 耳。如唐李益《度破讷沙》:“眼见风来沙旋转,经年不省草生时。 莫言塞外无春到,总有春来何处知”;明黄荣《牡牛图》:“江草青青 江水流,卧吹孤笛弄清秋。放牛莫放南山下,昨日南山虎食牛”。 第 5 法:首二句与末二句作今昔之比较,故首二句多有“去岁”、 “去年”等字,而三句多有“今年”、“今日”等字,而首二句与末
二句又必有相复之字,以见呼应。如宋杨万里《中秋前二夕钓雪舟中 静坐》:“去岁中秋正病余,爱他明月强支吾。今年老矣差无病,后 夜中秋有月无”;宋李遘《送春呈袁祖州》:“去年春尽在宜春,醉 送东风泪满巾。今日春归倍惆怅,相逢不是去年人” 第6法:亦首二句与末二句作今昔之比较者,故首二句多用“前 年”、“昨日”等字,而第三句则用“今日”、“今朝”等字,惟不 以复字作呼应,斯与前法差异耳。如宋皱浩《仁老寄墨梅》:“前年 谪向新州去,岭上寒梅正作花。今日霜缣玩标格,宛然风外数枝斜”; 宋朱熹《水口行舟》“昨日扁舟雨一簑,满江风浪夜如何。今朝试卷 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 第7法:亦首二句与末二句作今昔之比较者,但于第三句用“今 日”、“如今”等字,而首句则不用“昔年”、“去岁”等字,然其 实指往日之意,固隐含于其中也。如唐杜甫《解闷》:“一辞故国十 经秋,每见秋瓜忆故丘。今日南湖采薇蕨,何人为觅郑瓜州”;明袁 凯《扬州逢李十二衍》:“与子相逢俱少年,东吴城郭酒如川。如今 白发知多少,风雨扬州共被眠 第8法:第三句用“只今”、“惟有”四字作起,与前法小异 如唐李白《苏台怀古》:“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只今 唯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明王廷相《芜城歌》:“莫向隋宫 问六朝,瑙枝玉蕊已烟消。只今惟有湖边柳,犹对春风学舞腰” 第9法:以“如相问”三字置第三句后,其所问者何事,不必说 明,但观其第四句答词,则其问意自显矣。如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
二句又必有相复之字,以见呼应。如宋杨万里《中秋前二夕钓雪舟中 静坐》:“去岁中秋正病余,爱他明月强支吾。今年老矣差无病,后 夜中秋有月无”;宋李遘《送春呈袁祖州》:“去年春尽在宜春,醉 送东风泪满巾。今日春归倍惆怅,相逢不是去年人”。 第 6 法:亦首二句与末二句作今昔之比较者,故首二句多用“前 年”、“昨日”等字,而第三句则用“今日”、“今朝”等字,惟不 以复字作呼应,斯与前法差异耳。如宋皱浩《仁老寄墨梅》:“前年 谪向新州去,岭上寒梅正作花。今日霜缣玩标格,宛然风外数枝斜”; 宋朱熹《水口行舟》“昨日扁舟雨一簔,满江风浪夜如何。今朝试卷 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 第 7 法:亦首二句与末二句作今昔之比较者,但于第三句用“今 日”、“如今”等字,而首句则不用“昔年”、“去岁”等字,然其 实指往日之意,固隐含于其中也。如唐杜甫《解闷》:“一辞故国十 经秋,每见秋瓜忆故丘。今日南湖采薇蕨,何人为觅郑瓜州”;明袁 凯《扬州逢李十二衍》:“与子相逢俱少年,东吴城郭酒如川。如今 白发知多少,风雨扬州共被眠”。 第 8 法:第三句用“只今”、“惟有”四字作起,与前法小异。 如唐李白《苏台怀古》:“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只今 唯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明王廷相《芜城歌》:“莫向隋宫 问六朝,璚枝玉蕊已烟消。只今惟有湖边柳,犹对春风学舞腰”。 第 9 法:以“如相问”三字置第三句后,其所问者何事,不必说 明,但观其第四句答词,则其问意自显矣。如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
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 冰心在玉壶”;明杨慎《赠宋文百户石岗舍人》:“七十从戎鬓已斑, 劳君相送出滇关。过家儿子如相问,为报衰翁二月还”。 第10法:第三句用“借问”、“欲问”、“试问 为问” 等字作起,其下并著以“何”、“谁”等字,以明其所问之事,而 第四句则答之之词也。如唐高适《塞上闻笛》:“雪净胡天牧马还, 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明汪本《舟 中有成》:“故乡南望渺无涯,水面云深日又斜。欲问浮生何所似, 试来风处看杨花” 第11法:第三句亦用“为问”、“试问”等字作起,以三四两 句作连属诘问语,故“无”、“几”、“何”、“谁”等字著在第四 句,而不在第三句。如唐杜牧《秋浦途中》:“潇潇山路穷秋雨,淅 淅溪风雨岸浦。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无”;宋苏轼《又和 景文韵》:“牡丹松桧一时栽,付与春风自在开。试问壁间题字客 几人不为看花来” 第12法:以第三句作诘问语,用“何”、“谁”、“几”、 “安”、“那”等字作起,或以第四句作答,如唐白居易《魏王堤》: “花寒懒发鸟慵啼,信马闲行到日西。何处未春先有思,柳条无力魏 王堤”;或并第四句亦承上句一气作问,如明陆容《题画》:“林屋 重重枕野塘,水花千顷一归航。何年了却公家事,来趁山人几日凉”。 第13法:亦以第三句作诘问语,但“何”、“谁”等字不著在 句首而在句中。如唐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南》:“荆吴相接水为乡
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 冰心在玉壶”;明杨慎《赠宋文百户石岗舍人》:“七十从戎鬓已斑, 劳君相送出滇关。过家儿子如相问,为报衰翁二月还”。 第 10 法:第三句用“借问”、“欲问”、“试问”、“为问” 等字作起,其下并著以“何”、“谁”等字,以明其所问之事,而 第四句则答之之词也。如唐高适《塞上闻笛》:“雪净胡天牧马还, 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明汪本《舟 中有成》:“故乡南望渺无涯,水面云深日又斜。欲问浮生何所似, 试来风处看杨花”。 第 11 法:第三句亦用 “为问”、“试问”等字作起,以三四两 句作连属诘问语,故“无”、“几”、“何”、“谁”等字著在第四 句,而不在第三句。如唐杜牧《秋浦途中》:“潇潇山路穷秋雨,淅 淅溪风雨岸浦。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无”;宋苏轼《又和 景文韵》:“牡丹松桧一时栽,付与春风自在开。试问壁间题字客, 几人不为看花来”。 第 12 法:以第三句作诘问语,用“何”、“谁”、“几”、 “安”、“那”等字作起,或以第四句作答,如唐白居易《魏王堤》: “花寒懒发鸟慵啼,信马闲行到日西。何处未春先有思,柳条无力魏 王堤”;或并第四句亦承上句一气作问,如明陆容《题画》:“林屋 重重枕野塘,水花千顷一归航。何年了却公家事,来趁山人几日凉”。 第 13 法:亦以第三句作诘问语,但“何”、“谁”等字不著在 句首而在句中。如唐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南》:“荆吴相接水为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