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医学本科、护理本科等系列适用 前言 医学微生物学是医学基础课程之一。通过本课程的讲授与学习,使学生掌握医学微生物学基本理论、基本 知识和基本技术,为学习其他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相关学科打下基础。 本课程的内容分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两部分。医学微生物学理论教学内容又可分细菌总论、细菌各论、其 他微生物和病毒四个篇幅。分别阐述了多种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免疫性以及所致病的诊断和防 本课程实验教学,是学习和了解医学微生物学的基本操作。通过实验,加强学生基本技能训练,以培养独 立工作,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加深对所学得理论知识的理解 本教学大纲分三级要求,1,重点掌握的内容下为双线,要求学生深刻理解和记忆,并能融合贯通,举一反 三。2要求熟悉的内容下面加横线,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适当记忆。3.其余部分作为一般了解和自学内容, 要求能够理解或结合其他相关课程理解 医学微生物学的理论教学必须贯彻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少而精”的原则。实验课要求坚持严肃性和严密性。 本教学大纲可作为教师备课和讲课、学生学习、考试出题及检查教学质量的依据。 本课程考核标准暂定如下:理论考试内容占80%,实验课平时成绩占10%,实验考试占10% 本大纲为教学指导性大纲,教师应根据学生层次、专业、学制及其它具体情况具体安排教学过程。本大纲 未涉及的医学微生物学相关内容,均为一般了解和自学内容 、理论教学内容和要求: 第一篇细菌学 绪论 [教学时数]:05学时 [教学内容要点 1微生物的概念、种类及分布 2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3医学微生物学及其研究对象 4医学微生物学的发展史及今后发展方向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医学本科、护理本科等系列适用 一、前言 医学微生物学是医学基础课程之一。通过本课程的讲授与学习,使学生掌握医学微生物学基本理论、基本 知识和基本技术,为学习其他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相关学科打下基础。 本课程的内容分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两部分。医学微生物学理论教学内容又可分细菌总论、细菌各论、其 他微生物和病毒四个篇幅。分别阐述了多种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免疫性以及所致病的诊断和防 治。 本课程实验教学,是学习和了解医学微生物学的基本操作。通过实验,加强学生基本技能训练,以培养独 立工作,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加深对所学得理论知识的理解。 本教学大纲分三级要求,⒈重点掌握的内容下为双线,要求学生深刻理解和记忆,并能融合贯通,举一反 三。⒉要求熟悉的内容下面加横线,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适当记忆。⒊其余部分作为一般了解和自学内容, 要求能够理解或结合其他相关课程理解。 医学微生物学的理论教学必须贯彻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少而精”的原则。实验课要求坚持严肃性和严密性。 本教学大纲可作为教师备课和讲课、学生学习、考试出题及检查教学质量的依据。 本课程考核标准暂定如下:理论考试内容占 80%,实验课平时成绩占 10%,实验考试占 10%。 本大纲为教学指导性大纲,教师应根据学生层次、专业、学制及其它具体情况具体安排教学过程。本大纲 未涉及的医学微生物学相关内容,均为一般了解和自学内容。 二、理论教学内容和要求: 第一篇 细菌学 绪论 [教学时数]:0.5 学时 [教学内容要点]: ⒈微生物的概念、种类及分布。 ⒉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⒊医学微生物学及其研究对象。 ⒋医学微生物学的发展史及今后发展方向
第一章细菌的形态与对构 [教学时数]:25学时 [教学内容要点 1细菌的大小与测量单位 2细菌的基本形态与排列方式。 3.细菌的基本结构:细胞壁的化学组成、结构及功能:革兰阳性菌与阴性菌细胞壁结构的异同及其意义 细胞壁缺陷型-L型特点及其意义: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细胞质及其内容物:核蛋白体、异染颗粒、核质、 质粒。 4特殊结构:鞭毛的化学组成、排列、功能:菌毛的性质、种类及功能:荚膜的化学组成、形成条件及作 用:芽胞的形成、特点及意义 5细菌形态检查法 显微镜放大法 染色法:革兰染色的步骤、原理、实际意义 抗酸染色法。 第二章细菌的生理 [教学时数]:2学时 [教学内容要点 1细菌的理化性状、代谢:分解代谢产物及生化反应:合成代谢产物及其在医学中的意义 2细菌的生长繁殖及人工培养(常用培养基的制备及培养后现象的观察、细菌的群体生长曲线及其在医学 中的意义) 第三章消毒灭菌 [教学时数]:2学时 [教学内容要点] 1.消毒、灭菌、防腐、无菌及无菌操作的概念。 2常用物理、化学消毒灭菌的方法及应用时的注意事项 第四章噬菌体 [教学时数]:1学时 菌体的生物学性状、形态结构、化学组成、抵抗力、抗原性及与宿主细胞的相互关系。 第五章细菌的遗传变异 [教学时数:2学时 [教学内容要点 细菌遗传的物质基础:染色体、质粒、转位因子。 2突变:概念、种类及规律 3.基因的转移与重组:概念(转导、接合、转化、噬菌体转换、原生质体融合) 4细菌变异的实际意义
第一章 细菌的形态与对构 [教学时数]:2.5 学时 [教学内容要点]: ⒈细菌的大小与测量单位。 ⒉细菌的基本形态与排列方式。 ⒊细菌的基本结构:细胞壁的化学组成、结构及功能;革兰阳性菌与阴性菌细胞壁结构的异同及其意义; 细胞壁缺陷型-L 型特点及其意义;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细胞质及其内容物:核蛋白体、异染颗粒、核质、 质粒。 ⒋特殊结构 :鞭毛的化学组成、排列、功能;菌毛的性质、种类及功能;荚膜的化学组成、形成条件及作 用;芽胞的形成、特点及意义。 ⒌细菌形态检查法: 显微镜放大法 染色法:革兰染色的步骤、原理、实际意义。 抗酸染色法。 第二章 细菌的生理 [教学时数]:2 学时 [教学内容要点]: ⒈细菌的理化性状、代谢:分解代谢产物及生化反应;合成代谢产物及其在医学中的意义。 ⒉细菌的生长繁殖及人工培养(常用培养基的制备及培养后现象的观察、细菌的群体生长曲线及其在医学 中的意义)。 第三章 消毒灭菌 [教学时数]:2 学时 [教学内容要点]: ⒈消毒、灭菌、防腐、无菌及无菌操作的概念。 ⒉常用物理、化学消毒灭菌的方法及应用时的注意事项。 第四章 噬菌体 [教学时数]:1 学时 ⒈噬菌体的生物学性状、形态结构、化学组成、抵抗力、抗原性及与宿主细胞的相互关系。 第五章 细菌的遗传变异 [教学时数]:2 学时 [教学内容要点]: ⒈细菌遗传的物质基础:染色体、质粒、转位因子。 ⒉突变:概念、种类及规律。 ⒊基因的转移与重组:概念(转导、接合、转化、噬菌体转换、原生质体融合)。 ⒋细菌变异的实际意义
第六章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教学时数]:25学时 [教学内容要点 1传染与传染病、致病菌与条件致病菌概念 2.正常菌群、条件致病菌、医院获得性感染 3细菌的致病性:毒力、侵入数量、侵入部位。 4宿主的免疫性:非特异性免疫的概念、特点、组成。特异性免疫。 5.感染的发生与发展:感染的来源、传播方式与途径,感染的类型。 第七章细菌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 [教学时数:05学时 [教学内容要点 1细菌学诊断:标本采集与送检,病原菌的检验程序,血清学诊断 2.人工主动免疫、人工被动免疫。 第八章球菌 [教学时数]:4学时 [教学内容要点: 概述 2葡萄球菌 生物学性状:形态染色、培养特性、生化反应、抵抗力。 致病性与免疫性:致病物质与临床特点。 微生物学检查 防治原则 3链球菌 生物学性状:形态染色、培养特性、抵抗力 致病性与免疫: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 微生物学检查 防治原则 4肺炎链球菌 生物学性状:形态染色、培养特性、分型。 致病性与免疫: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 防治原则 5奈瑟菌属 脑膜炎球菌与淋球菌 生物学性状:形态染色、培养特性、抵抗力:致病性与免疫 微生物学检查,特异性防治
第六章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教学时数]:2.5 学时 [教学内容要点]: ⒈传染与传染病、致病菌与条件致病菌概念。 ⒉正常菌群、条件致病菌、医院获得性感染。 ⒊细菌的致病性:毒力、侵入数量、侵入部位。 ⒋宿主的免疫性:非特异性免疫的概念、特点、组成。特异性免疫。 ⒌感染的发生与发展:感染的来源、传播方式与途径,感染的类型。 第七章 细菌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 [教学时数]:0.5 学时 [教学内容要点]: ⒈细菌学诊断:标本采集与送检,病原菌的检验程序,血清学诊断。 ⒉人工主动免疫、人工被动免疫。 第八章 球菌 [教学时数]:4 学时 [教学内容要点]: ⒈概述。 ⒉葡萄球菌 生物学性状:形态染色、培养特性、生化反应、抵抗力。 致病性与免疫性:致病物质与临床特点。 微生物学检查。 防治原则。 ⒊链球菌 生物学性状:形态染色、培养特性、抵抗力。 致病性与免疫: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 微生物学检查。 防治原则。 ⒋肺炎链球菌 生物学性状:形态染色、培养特性、分型。 致病性与免疫: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 防治原则。 ⒌奈瑟菌属 脑膜炎球菌与淋球菌 生物学性状:形态染色、培养特性、抵抗力;致病性与免疫。 微生物学检查,特异性防治
第九章肠道杆菌 [教学时数]:4学时 1肠道杆菌种类共同特点,鉴别选择培养基的原理与应用 2大肠埃希氏菌属 生物学性状:形态染色、培养特性、生化反应、抗原性及分型、抵抗力。 致病性: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种类与致病机理 微生物学检查:水、食品卫生细菌学检查与意义 防治原则 3.沙门氏菌属 生物学性状:形态染色、培养特性、生化反应、抗原性及分型、抵抗力 致病性与免疫:致病因素、肠热症致病过程 微生物学检查:分离与鉴定、血清学诊断一一肥达氏反应 防治原则 4志贺氏菌属 生物学性状:形态染色、培养特性、生化反应、抗原性及分型、抵抗力 致病性与免疫性:志贺毒素致病机理 微生物学检查:标本采集注意事项。 防治原则 5变形杆菌 生物学性状:形态染色、培养特性、生化反应、抗原性(外斐反应)及分型、抵抗力 致病性与免疫性:致病机理 微生物学检查:标本采集注意事项 防治原则 6.肠道杆菌微生物学检查程序(总结) 第十章弧菌 [教学时数]:2学时 [教学内容要点 1霍乱弧菌 流行概况 生物学性状:形态、染色、动力、培养、抵抗力、抗原结构与分型 致病性:霍乱肠毒素的分子结构及其致病机理。 微生物学检査:培养基特点、标本采集注意事项、快速诊断法。 特异性防治。 2副溶血弧菌 第十一章厌氧性细菌 [教学时数]:2学时
第九章 肠道杆菌 [教学时数]:4 学时 ⒈肠道杆菌种类共同特点,鉴别选择培养基的原理与应用。 ⒉大肠埃希氏菌属 生物学性状:形态染色、培养特性、生化反应、抗原性及分型、抵抗力。 致病性: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种类与致病机理。 微生物学检查:水、食品卫生细菌学检查与意义。 防治原则。 ⒊沙门氏菌属 生物学性状:形态染色、培养特性、生化反应、抗原性及分型、抵抗力。 致病性与免疫:致病因素、肠热症致病过程。 微生物学检查:分离与鉴定、血清学诊断--肥达氏反应。 防治原则。 ⒋志贺氏菌属 生物学性状:形态染色、培养特性、生化反应、抗原性及分型、抵抗力 致病性与免疫性:志贺毒素致病机理。 微生物学检查:标本采集注意事项。 防治原则。 ⒌变形杆菌 生物学性状:形态染色、培养特性、生化反应、抗原性(外斐反应)及分型、抵抗力 致病性与免疫性:致病机理。 微生物学检查:标本采集注意事项。 防治原则。 ⒍肠道杆菌微生物学检查程序(总结)。 第十章 弧菌 [教学时数]:2 学时 [教学内容要点]: ⒈霍乱弧菌 流行概况。 生物学性状:形态、染色、动力、培养、抵抗力、抗原结构与分型; 致病性:霍乱肠毒素的分子结构及其致病机理。 微生物学检查:培养基特点、标本采集注意事项、快速诊断法。 特异性防治。 ⒉副溶血弧菌 第十一章 厌氧性细菌 [教学时数]:2 学时
[教学内容要点 1厌氧菌的种类及分布 2.厌氧芽胞梭菌(梭状芽胞杆菌属):主要种类、共同特性、培养要求与致病条件 破伤风梭菌 形态培养、致病因素、传染方式、致病条件、临床特点、免疫性 防治原则:类毒素与抗毒素的应用原则及注意事项 产气荚膜梭菌 形态、培养特性:致病因素(毒素与酶)、临床表现 微生物检查 防治原则 肉毒梭菌 形态、培养特性:致病因素、临床表现 微生物检查。 防治原则。 3无芽胞厌氧菌 常见种类与分布:致病性:致病条件、感染特征、所致疾病。 防治原则 第十二章棒状杆菌属 [教学时数:1学时 [教学内容要点 1白喉杆菌 生物学性状:形态、排列、异染颗粒,培养。 致病性:外毒素作用机理;免疫性:锡克氏反应 微生物学检查。常用培养方法及鉴定 防治原则 2.其它棒状杆菌 第十三章分枝杆菌属 [教学时数]:3学时 [教学内容要点 1.主要类别 2结核杆菌 流行概况。 生物学性状:形态、抗酸染色、培养特性、抵抗力及变异性 致病性:致病物质、致病机理。 免疫性:免疫机制,结核菌素试验的原理与用途 微生物学检查:抗酸菌检验程序
[教学内容要点]: ⒈厌氧菌的种类及分布 ⒉厌氧芽胞梭菌(梭状芽胞杆菌属):主要种类、共同特性、培养要求与致病条件 破伤风梭菌 形态培养、致病因素、传染方式、致病条件、临床特点、免疫性。 防治原则:类毒素与抗毒素的应用原则及注意事项。 产气荚膜梭菌 形态、培养特性;致病因素(毒素与酶)、临床表现。 微生物检查。 防治原则。 肉毒梭菌 形态、培养特性;致病因素、临床表现。 微生物检查。 防治原则。 ⒊无芽胞厌氧菌 常见种类与分布;致病性:致病条件、感染特征、所致疾病。 防治原则。 第十二章 棒状杆菌属 [教学时数]:1 学时 [教学内容要点]: ⒈白喉杆菌 生物学性状:形态、排列、异染颗粒,培养。 致病性:外毒素作用机理;免疫性:锡克氏反应。 微生物学检查。常用培养方法及鉴定 防治原则。 ⒉其它棒状杆菌 第十三章 分枝杆菌属 [教学时数]:3 学时 [教学内容要点]: ⒈主要类别 ⒉结核杆菌 流行概况。 生物学性状:形态、抗酸染色、培养特性、抵抗力及变异性。 致病性:致病物质、致病机理。 免疫性:免疫机制,结核菌素试验的原理与用途。 微生物学检查:抗酸菌检验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