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财产清查 第一节财产清查概述 一、财产清查的概念及作用 (一)财产清查的概念 财产清查是指对各项财产物资的盘点或核对,确定其实有数与账存数是否相符,并查明 账实不符的原因的一种会计核算专门方法。在会计日常核算过程中,为了保持会计信息的真 实正确,必须定期或不定期的对各项财产物资、货币资金和往来款项进行清查、盘点和核对。 个单位日常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通过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登记账簿、试算平衡和对 账等一系列严密的会计处理方法,其账簿记录能发硬各项财产的增减变动及结存情况,应该 与实际的财产收发和结存相等。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一些主观和客观的原因,会使账簿记 录的结存数与各项财产的实存数不相一致,即通常所说的账实不符。造成账实不符的原因主 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时产物资在保管积中合发生白姚损 (2)因非常事故 如水灾、 火灾、风灾等造成的非常损尖 (3)在财产管理工作中,由于收发手续不严、计量检验不准确等,发生错收、错付或在 账簿中漏记、重记和错记等情况: (4)由于管理人员失职造成的财产破损、变质、短缺或对会计资料的人为调整: (5)由于不法分子营私舞弊、贪污盗窃及有关人员作弊所造成的财产损失 因此,为 ”保证会计账簿记录的真实和准确,必须对各项财产物资定期或不定期的进行 盘点或核对,对实存数与账存数不相符的差异,则要调整账簿记录,查明差异产生的原因和 责任,并按有关规定做出处理。 (二)财产清查的作用 1,保证会计资料的直实可靠。为编制财务会计报告提供保证 财务会计报告是企业对外提供的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经营 成果、现金流量的会计信息的文件,是按照日常会计核算的有关资料编制的。通过财产清查 可以查明各项财产的实存数,确定实存数与账存数之间的差异,以及发生差异的原因和责任, 以便采取措施,保证账实相符和会计会计资料的真实可靠,为编制财务会计报告提供保证。 2.反映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执行是否有效 通过财产清查,可以查明各项财产物资是否账实相符,是否存在被非法挪用、贪污、盗 窃等情况,能够帮助管理者判断内部控制制度设计是否健全、执行是否有效。通过财产清查 还可以查明企业有无因管理不善而造成财产霉烂变质、损失浪费,有无储备不足、挤压过多 或设备闲置等现象,从而促使管理当局采取措施改善经营管理,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二、財财产清查的种类 财产清查可以按照实施的范围、时间间隔等标志进行分类,主要分类有以下几种: (一)全面清查与局部清在 财产清查按照清查的范围不同,可分为全面清查和局部清查。 全面清查 全面清查是指对所有的财产物资、货币资金和往来结算款项进行全面的盘点和核
1 第十章 财产清查 第一节 财产清查概述 一、财产清查的概念及作用 (一)财产清查的概念 财产清查是指对各项财产物资的盘点或核对,确定其实有数与账存数是否相符,并查明 账实不符的原因的一种会计核算专门方法。在会计日常核算过程中,为了保持会计信息的真 实正确,必须定期或不定期的对各项财产物资、货币资金和往来款项进行清查、盘点和核对。 一个单位日常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通过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登记账簿、试算平衡和对 账等一系列严密的会计处理方法,其账簿记录能发硬各项财产的增减变动及结存情况,应该 与实际的财产收发和结存相等。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一些主观和客观的原因,会使账簿记 录的结存数与各项财产的实存数不相一致,即通常所说的账实不符。造成账实不符的原因主 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财产物资在保管过程中,会发生自然损耗; (2)因非常事故,如水灾、火灾、风灾等造成的非常损失; (3)在财产管理工作中,由于收发手续不严、计量检验不准确等,发生错收、错付或在 账簿中漏记、重记和错记等情况; (4)由于管理人员失职造成的财产破损、变质、短缺或对会计资料的人为调整; (5)由于不法分子营私舞弊、贪污盗窃及有关人员作弊所造成的财产损失 。 因此,为了保证会计账簿记录的真实和准确,必须对各项财产物资定期或不定期的进行 盘点或核对,对实存数与账存数不相符的差异,则要调整账簿记录,查明差异产生的原因和 责任,并按有关规定做出处理。 (二)财产清查的作用 1.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可靠,为编制财务会计报告提供保证 财务会计报告是企业对外提供的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经营 成果、现金流量的会计信息的文件,是按照日常会计核算的有关资料编制的。通过财产清查, 可以查明各项财产的实存数,确定实存数与账存数之间的差异,以及发生差异的原因和责任, 以便采取措施,保证账实相符和会计会计资料的真实可靠,为编制财务会计报告提供保证。 2.反映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执行是否有效 通过财产清查,可以查明各项财产物资是否账实相符,是否存在被非法挪用、贪污、盗 窃等情况,能够帮助管理者判断内部控制制度设计是否健全、执行是否有效。通过财产清查, 还可以查明企业有无因管理不善而造成财产霉烂变质、损失浪费,有无储备不足、挤压过多 或设备闲置等现象,从而促使管理当局采取措施改善经营管理,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二、财产清查的种类 财产清查可以按照实施的范围、时间间隔等标志进行分类,主要分类有以下几种: (一)全面清查与局部清查 财产清查按照清查的范围不同,可分为全面清查和局部清查。 1. 全面清查 全面清查是指对所有的财产物资、货币资金和往来结算款项进行全面的盘点和核
对 全面清查的范围较广,时间长,工作量大,参加的人员也多,有时还会影响企业的 生产经营的 王常进行,不易经常进行 般来说,在以下几种情况下,需进行全面清查 (1)年终决算之前,为确保年终决算会计信息的真实和准确,需要进行一次全部清查 (2)企业关停并转或改变其求属关系,需要进行全部清查:(3)中外合资、国内联营, 需要进行全部清查:(4)开展清产核资,需要进行全部清查:(5)单位主要负责人调离 工作,需要进行全部清杏 2.局部清查 局部清查与全面清查相对照,指根据需要对企业部分财产进行的清查。在日常的经 营活动中,主要是对流动性较大、变现能力较强的财产、贵重物品进行盘点和核对。局 部清查范围小,涉及人员少,但专业性较强,一般来说,对库存现金应每日盘点一次: 对银行存款至少每月同银行核对一次:对各种材料、在产品和产成品除年度清杳外,应 有计别地每目承占抽杏,尤其对贵承的财产物资应至少每目清杏一次,对债叔债条,应 在会计年 内至少核买 (二)按照财产清查的时间不同,可分为定期清查和不定期清查 1.定期清查 定期清查是指根据预先计划安排的时间对财产所进行的清查,通常在月末、季末或 年末结账前讲行。清查的范围一般是年终决算前讲行的全面清查,在月末和季末对贵重 不定期清查是指根据实际需要,事先不规定清查实践临时实施的财产清查。一般来 说,单位在更换财产保管人员、财产遭受非正常损失、发生产权转移或变动、领导人员 发生贪污盗窗行为时,应讲行不定期清查 (三)按照财产清查的执行单位的不同,可分为内部清查和外部清查 内部清至 内部清查是指由本企业的有关人员对本企业的财产所进行的清查。这种清查也称为 自查。 2.外部清查 外部清查是指由企业外部的有关部门或人员根据国家法律或制度的规定对企业所 进行的财产清查 三、财产清查前的准备工作 财产清查是一项复杂细致的工作,涉及面广,工作量大。为了使财产清查能够顺利 的进行,必须先做好清查前的准备工作。 (一)组织准备 为了保证财产清查能够有效地进行,财产清查时必须成立专门领导小组,通常清查 小组应包括单位有关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和职工代表组成。清查领导小组的主要任务 是:在财产清查前,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和有关方面的要求,制定出财产清查的详细 计划,确定清查对象和范围,明确清查任务:在清查过程中,做好具体组织、检查、督 保和指导工作,对清查中出现的间颗,要及时研究处理:在清查结束后,要把清查的结 果和处理意见上报领导和有关部门宙批 (二)业务准备 为了保证清查工作的顺利进行,要做好清查前的各项业务准备工作。(1)有关财务 会计人员应将有关账目结算清楚,做到账证、账账相符,为清查工作提供可靠依据:(2) 财产物资保管部门和有关人员,应在截至清查日止,将全部业务填好凭证,登记入账, 、3
2 对。 全面清查的范围较广,时间长,工作量大,参加的人员也多,有时还会影响企业的 生产经营的正常进行,不易经常进行。一般来说,在以下几种情况下,需进行全面清查: (1)年终决算之前,为确保年终决算会计信息的真实和准确,需要进行一次全部清查; (2)企业关停并转或改变其隶属关系,需要进行全部清查;(3)中外合资、国内联营, 需要进行全部清查;(4)开展清产核资,需要进行全部清查;(5)单位主要负责人调离 工作,需要进行全部清查。 2.局部清查 局部清查与全面清查相对照,指根据需要对企业部分财产进行的清查。在日常的经 营活动中,主要是对流动性较大、变现能力较强的财产、贵重物品进行盘点和核对。局 部清查范围小,涉及人员少,但专业性较强,一般来说,对库存现金应每日盘点一次; 对银行存款至少每月同银行核对一次;对各种材料、在产品和产成品除年度清查外,应 有计划地每月重点抽查,尤其对贵重的财产物资应至少每月清查一次;对债权债务,应 在会计年度内至少核对一至二次。 (二)按照财产清查的时间不同,可分为定期清查和不定期清查 1.定期清查 定期清查是指根据预先计划安排的时间对财产所进行的清查,通常在月末、季末或 年末结账前进行。清查的范围一般是年终决算前进行的全面清查,在月末和季末对贵重 财产及货币资金进行盘点和抽查,实施局部清查。 2.不定期清查 不定期清查是指根据实际需要,事先不规定清查实践临时实施的财产清查。一般来 说,单位在更换财产保管人员、财产遭受非正常损失、发生产权转移或变动、领导人员 发生贪污盗窃行为时,应进行不定期清查。 (三)按照财产清查的执行单位的不同,可分为内部清查和外部清查 1.内部清查 内部清查是指由本企业的有关人员对本企业的财产所进行的清查。这种清查也称为 自查。 2.外部清查 外部清查是指由企业外部的有关部门或人员根据国家法律或制度的规定对企业所 进行的财产清查。 三、财产清查前的准备工作 财产清查是一项复杂细致的工作,涉及面广,工作量大。为了使财产清查能够顺利 的进行,必须先做好清查前的准备工作。 (一)组织准备 为了保证财产清查能够有效地进行,财产清查时必须成立专门领导小组,通常清查 小组应包括单位有关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和职工代表组成。清查领导小组的主要任务 是:在财产清查前,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和有关方面的要求,制定出财产清查的详细 计划,确定清查对象和范围,明确清查任务;在清查过程中,做好具体组织、检查、督 促和指导工作,对清查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研究处理;在清查结束后,要把清查的结 果和处理意见上报领导和有关部门审批。 (二)业务准备 为了保证清查工作的顺利进行,要做好清查前的各项业务准备工作。(1)有关财务 会计人员应将有关账目结算清楚,做到账证、账账相符,为清查工作提供可靠依据;(2) 财产物资保管部门和有关人员,应在截至清查日止,将全部业务填好凭证,登记入账
结出余额,并将各项财产物资整理有序,标出品种及规格,注明结存数,以便实地盘点 顺利进行:(3)清查人员应准备好各种计量器具,并准备好清查盘点用的单据、表格。 第二节存货的盘存制度 财产清查的重要环节是盘点财产物资的实存数量,尤其是存货的数量。为使盘点工作顺 利进行,应建立一定的盘存制度。存货的盘存制度一般有两种:永续盘存制和实地盘存 制。不同的盘存制下,存货的收、发、结存在账簿上的记录是不同的。 永线盘存制 (一)永续盘存制的概念 永续盘存制又称账面盘存制。这种盘存制度要求,存货的收入和发出都要有严密的 手续,对存货的收入和发出都要在有关账簿中进行连续地登记,且随时结出账面结存数。 采用这种盘存制度时,虽然能在账薄中及时反映各项存货的增减变动及结存情况,但也 有可能发生如前所述的各种原因造成账实不符的情况。所以仍需定期或不定期地、全部 或局部地对财产进行实地盘点,且至少每年实地盘 一次,以验证账实是否相符 (二)永续盘存制下的账簿组织 在永续盘存制下,各企业存货核算的账薄组织不尽相同。如果企业经营商品的品种较多 通常除品种外还要按大类核算。其一般账簿组织如下: 会计部门设“库存商品”总分类账,其下按商品大类设置二级账户,进行金额核算:在 级账户下,按每种商品设留明细分 类账,进行金额、数量双重计量 仓储部门按 种商品分户设置保管账和保管卡,保管账由记账员根据收、发货单登记收 发数量,进行数量控制。商品卡挂在每种商品的堆垛存放处,由保管员根据收、发货单逐笔 登记数量,以控制实存商品。 存货核算的这种总账、二级账、明细账的设置,可以进行逐级控制,相互核对,起到随 时反映库存情况和保护存货安全完整的作用。在这种账簿组织下,一旦库存实物中发生差错, 也很容易及时发现, 从而便于加强对存货的日常管理 (三)期末存货金额和销售成本的计算 采用永续盘存制,存货数量随时可以从存货明细账上取得,不必依靠期末实地盘点。如 果存货的单位成本是不变的,期末存货的计价是十分简单的。其计算公式是: 发出存货价值=发出存货数量×存货单价 存货账面期末余额=存货账面期初余额十本期存货增加金额一本期存货减少金额 但事实上 ,同一存货项目通常是分次分批从不同渠道购入的,即使是自制的存货,各 完工存货的生产成本往往各不相同,因此,每次入库的存货,其单位成本不同。存货的耗用 或销售也是分批进行的。这样企业在发出存货时,就必须采用一定的方法计算发出存货的单 位成本,以便计算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存货本期销售或耗用成本的计价方法,主要有先进 先出法、加权平均法、个别计价法等。 1.先进先出法 先进先出法是指以先购入的存货先发出为假设条件,按照货物购入的先后顺序确定发出 存货和期末存货实际成本的方法。具体方法是:收入存货时,逐笔登记收入存货的数量、单 3
3 结出余额,并将各项财产物资整理有序,标出品种及规格,注明结存数,以便实地盘点 顺利进行;(3)清查人员应准备好各种计量器具,并准备好清查盘点用的单据、表格。 第二节 存货的盘存制度 财产清查的重要环节是盘点财产物资的实存数量,尤其是存货的数量。为使盘点工作顺 利进行,应建立一定的盘存制度。存货的盘存制度一般有两种:永续盘存制和实地盘存 制。不同的盘存制下,存货的收、发、结存在账簿上的记录是不同的。 一、永续盘存制 (一)永续盘存制的概念 永续盘存制又称账面盘存制。这种盘存制度要求,存货的收入和发出都要有严密的 手续,对存货的收入和发出都要在有关账簿中进行连续地登记,且随时结出账面结存数。 采用这种盘存制度时,虽然能在账簿中及时反映各项存货的增减变动及结存情况,但也 有可能发生如前所述的各种原因造成账实不符的情况。所以仍需定期或不定期地、全部 或局部地对财产进行实地盘点,且至少每年实地盘点一次,以验证账实是否相符。 (二)永续盘存制下的账簿组织 在永续盘存制下,各企业存货核算的账簿组织不尽相同。如果企业经营商品的品种较多, 通常除品种外还要按大类核算。其一般账簿组织如下: 会计部门设“库存商品”总分类账,其下按商品大类设置二级账户,进行金额核算;在 二级账户下,按每种商品设置明细分类账,进行金额、数量双重计量。 仓储部门按各种商品分户设置保管账和保管卡,保管账由记账员根据收、发货单登记收、 发数量,进行数量控制。商品卡挂在每种商品的堆垛存放处,由保管员根据收、发货单逐笔 登记数量,以控制实存商品。 存货核算的这种总账、二级账、明细账的设置,可以进行逐级控制,相互核对,起到随 时反映库存情况和保护存货安全完整的作用。在这种账簿组织下,一旦库存实物中发生差错, 也很容易及时发现,从而便于加强对存货的日常管理。 (三)期末存货金额和销售成本的计算 采用永续盘存制,存货数量随时可以从存货明细账上取得,不必依靠期末实地盘点。如 果存货的单位成本是不变的,期末存货的计价是十分简单的。其计算公式是: 发出存货价值=发出存货数量×存货单价 存货账面期末余额=存货账面期初余额+本期存货增加金额-本期存货减少金额 但事实上,同一存货项目通常是分次分批从不同渠道购入的,即使是自制的存货,各批 完工存货的生产成本往往各不相同,因此,每次入库的存货,其单位成本不同。存货的耗用 或销售也是分批进行的。这样企业在发出存货时,就必须采用一定的方法计算发出存货的单 位成本,以便计算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存货本期销售或耗用成本的计价方法,主要有先进 先出法、加权平均法、个别计价法等。 1.先进先出法 先进先出法是指以先购入的存货先发出为假设条件,按照货物购入的先后顺序确定发出 存货和期末存货实际成本的方法。具体方法是:收入存货时,逐笔登记收入存货的数量、单
价和金额,发出存货时,按照先进先出的原则逐笔登记存货的发出成本和结存金额 先进先出法可以随时结转存货发出成本,但较繁琐:如果存货收发业务较多、且存货单 价不稳定时,其工作量较大 物价持续上升时,期末存货成本接近于市价,而发出成本赳 偏低,这样发出成本偏离市价较远。 【例10-】】企业采用水续盘存制,并用先进先出法对发出存货计价,××年1山月 份某种存货收、付、存数量及金额如表10-1所示: 表10-1 金额单位:元 年 月日摘要 收) 发出 数量单价金额数量单价金额数量单价金额 111结存 4005.02000 8 400 5.02000 购进 9005.2 4680 900 5.2 4680 10 400 5.0 2000 发出 500 5.2 400 5.2 2080 2600 16购入 500 59 2600 600 5.1 3060 600 51 3060 20发出 5.2 2600 300 5.1 1530 300 5.1 1530 23 300 5.1 1530 购入200 5.31060 200 5.31060 1130结存1700 88001600 82105001 2590 从表10-1可以看出,本月发出存货的成本8210元,月末结存存货成本2590元。 2,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 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它是以期初存货数量和本期收入存货数量为权数,于月末一次计 算存货平均单价 ,据以计算当月发出存货和月末结存存货实际成本的方法, 月末 一次加权平 均法计算比较简单,计算出的期末存货成本和本期发出存货成本都此较平稳,但由于计价工 作集中在月末进行,所以平时不能从账簿中看到存货发出和结存的金额,从而不便于加强存 货资金的日常管理。一次加权平均单价的计算公式为: 加权平均单价 期初结存存货成本十本期购进存货成本 初 数量十本期购进存货数 期末存货成本=期末存货数量×加权平均单价 本期销售成本=本期销售数量×加权平均单价 考虑到计算出的加权平均单价不一定是整数,往往要在小数点后四舍五入,为了保持账 面数字之间的平衡关系,一般采用倒挤成本法计算发出存货的成本,即: 月末结存存货成本=月末结存存 权平均单价 月末发出存货成本=月初结存存货成本+本月收入存货成本 一月末结存存货成本 【例10-2】以【例10-1】资料为例,采用加权平均法计算存货成本如下: 加权平均单价= 2000+8800 =5.14(元) 400+1700 月末结存存货成本=500×5.14-2570(元 本月发出存货成本 2000 +8800 -2570=8230(元 存货采用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计价,库存商品明细账的登记结果,见表10-2
4 价和金额,发出存货时,按照先进先出的原则逐笔登记存货的发出成本和结存金额。 先进先出法可以随时结转存货发出成本,但较繁琐;如果存货收发业务较多、且存货单 价不稳定时,其工作量较大。在物价持续上升时,期末存货成本接近于市价,而发出成本却 偏低,这样发出成本偏离市价较远。 【例 10-1 】企业采用永续盘存制,并用先进先出法对发出存货计价,××年 11 月 份某种存货收、付、存数量及金额如表 10-1 所示: 表 10-1 金额单位:元 ××年 摘要 收入 发出 结存 月 日 数量 单价 金额 数量 单价 金额 数量 单价 金额 11 1 结存 400 5.0 2000 8 购进 900 5.2 4680 400 900 5.0 5.2 2000 4680 10 发出 400 400 5.0 5.2 2000 2080 500 5.2 2600 16 购入 600 5.1 3060 500 600 5.2 5.1 2600 3060 20 发出 500 300 5.2 5.1 2600 1530 300 5.1 1530 23 购入 200 5.3 1060 300 200 5.1 5.3 1530 1060 11 30 结存 1700 8800 1600 8210 500 2590 从表 10-1 可以看出,本月发出存货的成本 8210 元,月末结存存货成本 2590 元。 2.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 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它是以期初存货数量和本期收入存货数量为权数,于月末一次计 算存货平均单价,据以计算当月发出存货和月末结存存货实际成本的方法。月末一次加权平 均法计算比较简单,计算出的期末存货成本和本期发出存货成本都比较平稳,但由于计价工 作集中在月末进行,所以平时不能从账簿中看到存货发出和结存的金额,从而不便于加强存 货资金的日常管理。一次加权平均单价的计算公式为: 加权平均单价= 期初结存存货成本+本期购进存货成本 期初结存存货数量+本期购进存货数量 期末存货成本=期末存货数量×加权平均单价 本期销售成本=本期销售数量×加权平均单价 考虑到计算出的加权平均单价不一定是整数,往往要在小数点后四舍五入,为了保持账 面数字之间的平衡关系,一般采用倒挤成本法计算发出存货的成本,即: 月末结存存货成本=月末结存存货数量×加权平均单价 月末发出存货成本=月初结存存货成本+本月收入存货成本-月末结存存货成本 【例 10-2 】 以【例 10-1】资料为例,采用加权平均法计算存货成本如下: 加权平均单价= 400 1700 2000 8800 =5.14(元) 月末结存存货成本=500×5.14=2570(元) 本月发出存货成本=2000+8800-2570=8230(元) 存货采用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计价,库存商品明细账的登记结果,见表 10-2
表10-2 金额单位:元 发出 月日摘要 收入 结有 数量单价金额数量单价金额数量单价金额 111结存 400 5.02000 8胞讲 9005.24680 1300 10发出 800 16购入6005.13060 1100 20发出 800 300 23购入2005.31060 500 1130结存1700 88001600 82305005.142570 3,移动加权平均法 移动加权平均法是指在每次讲货以后,立即为存货计算出新的平均单为成本,作为下次 发货计价基础的一种方法。采用移动加权平均法能够使管理当局及时了解存货的结存情况, 计算的 平均单位成本以及发出和结存的存货成本比较客观但由于每 收货都要计算 均单价,计算工作量较大,对收发货较频繁的企业不适用。移动加权平均单价的计算公式为: 移动加权平均单价 本次入库前结存存货成本+本次入库存货成本 本次入库前结存存货数量+本次入库存货数量 【例10-3】仍以【例10-1】资料为例,采用移动加权平均法计算其成本如表10-3所示: 表10-3 金领单位:元 为入 月日摘要 ×X年 发出 结存 数量单价金额数量单价金额数量单价金额 111结存 400 5.02000 8购进9005.24680 1300513856680 10发出 8005.13854111500 5.13852569 16购入6005.13060 11005.117 5629 20发出 8005.1174094300 5.1171535 23胸入200531060 500 5192595 1130结存1700 88001600 82055005.192595 1月8日购进后的加权平均单价2000+4680=51385(元) 400+900 11月6日购进后的加权平均单价=2569+4680 =5.117(元) s00600 1月23日购进后的加权平均单价-535+1060=519(元) 300+200 4.个别计价法 个别计价法是指每次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按其购入时的实际成本分别计价的方法。由于 采用该方法要求各批次发出存货必须可以逐一辨认所属的购进批次或生 产批次,因此,需要 5
5 表 10-2 金额单位:元 ××年 摘要 收入 发出 结存 月 日 数量 单价 金额 数量 单价 金额 数量 单价 金额 11 1 结存 400 5.0 2000 8 购进 900 5.2 4680 1300 10 发出 800 500 16 购入 600 5.1 3060 1100 20 发出 800 300 23 购入 200 5.3 1060 500 11 30 结存 1700 8800 1600 8230 500 5.14 2570 3.移动加权平均法 移动加权平均法是指在每次进货以后,立即为存货计算出新的平均单为成本,作为下次 发货计价基础的一种方法。采用移动加权平均法能够使管理当局及时了解存货的结存情况, 计算的平均单位成本以及发出和结存的存货成本比较客观。但由于每次收货都要计算一次平 均单价,计算工作量较大,对收发货较频繁的企业不适用。移动加权平均单价的计算公式为: 移动加权平均单价= 本次入库前结存存货数量 本次入库存货数量 本次入库前结存存货成本 本次入库存货成本 【例 10-3】 仍以【例 10-1】资料为例,采用移动加权平均法计算其成本如表 10-3 所示: 表 10-3 金额单位:元 ××年 摘要 收入 发出 结存 月 日 数量 单价 金额 数量 单价 金额 数量 单价 金额 11 1 结存 400 5.0 2000 8 购进 900 5.2 4680 1300 5.1385 6680 10 发出 800 5.1385 4111 500 5.1385 2569 16 购入 600 5.1 3060 1100 5.117 5629 20 发出 800 5.117 4094 300 5.117 1535 23 购入 200 5.3 1060 500 5.19 2595 11 30 结存 1700 8800 1600 8205 500 5.19 2595 11 月 8 日购进后的加权平均单价= 400 900 2000 4680 =5.1385(元) 11 月 6 日购进后的加权平均单价= 500 600 2569 4680 =5.117(元) 11 月 23 日购进后的加权平均单价= 300 200 1535 1060 =5.19(元) 4.个别计价法 个别计价法是指每次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按其购入时的实际成本分别计价的方法。由于 采用该方法要求各批次发出存货必须可以逐一辨认所属的购进批次或生产批次,因此,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