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旨:在严寒下不妥协,在孤独中不退缩,这首诗表现了“五四”时期觉醒的一代知识 分子追求独立自由、崇尚光明的意识和探索真理的精神与人格。 目标导学二:《萧红墓畔口占》 1.简要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戴望舒(1905-1950),现代著名诗人。1929年4月,出版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其 中《雨巷》传诵一时,因而有“雨巷诗人”之誉。1941年底被日寇逮捕入狱。在狱中写下 《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等待》等著名诗篇。 萧红(1911-1942),原名张廼莹,身世坎坷而创作成就很大的现代女性作家。萧红老家 在黑龙江省呼兰区,她很早就从东北逃亡进关,辗转呼号,1932年开始文学创作,用自己 的笔投入了抗日的洪流,1935年发表成名作《生死场》,晚期的主要作品有《呼兰河传》。 戴望舒与萧红友情深厚。1940年1月,二人在香港首次晤面,却是一见如故。在太平 洋战争爆发之际,萧红生病却得不到正常的治疗,死在极度混乱中的香港,年仅31岁。这 对于当时同样在香港坚持抗日的友人戴望舒来说,自然是一个极大的刺激。这首诗是戴望舒 在被日本人抓走放出来后拜谒萧红墓时所作,“口占”,说明这是随口吟成 2.朗读诗歌,体会诗中的情感表达 (1)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 明确:“六小时”说明时间之长,“长途”说明距离之远,强调“六小时”和“长途” 是写实,更隐指诗人对已故者友谊的深厚和诚挚。“寂寞”既是诗人当时的实际感受,又是 诗人长期以来心境的真实写照,是诗篇最主要的感情基调。 (2)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明确:不说“墓畔”而说“头边”,蕴藏着诗人痛惜她的早逝,希望她仍然活着,幻想 她只不过是暂时安睡等丰富复杂的感情。 (3)我等待着,长夜漫漫。 明确:“长夜漫漫”,写出这种“等待”的漫长、痛苦,难以忍受,也隐喻萧红的生命 正是在这漫漫长夜中被摧残的。 (4)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明确:“却”字,表示诗人与友人虽然天人永隔,逝者却自有其穿透世事的安详与达观。 听“海涛闲话”,海陪伴着逝者,虽仍然不免寂寞,但灵魂却超然静观,从容安详,道尽作 者的人生感悟。 本诗语言朴素、洗练又富于质感,充满暗示;情感表现沉静、克制,而又深挚,平淡中 见深厚,委婉中渗透岀激情,是戴望舒最优秀的诗篇之 三、板书设计 品味新诗的美《月夜》:意境美 《萧红墓畔口占》:情感美 第2课时《断章》《风雨吟》《统一》 导入新课 有句话这样说道:“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
11 主旨:在严寒下不妥协,在孤独中不退缩,这首诗表现了“五四”时期觉醒的一代知识 分子追求独立自由、崇尚光明的意识和探索真理的精神与人格。 目标导学二:《萧红墓畔口占》 1.简要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戴望舒(1905—1950),现代著名诗人。1929 年 4 月,出版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其 中《雨巷》传诵一时,因而有“雨巷诗人”之誉。1941 年底被日寇逮捕入狱。在狱中写下 《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等待》等著名诗篇。 萧红(1911-1942),原名张廼莹,身世坎坷而创作成就很大的现代女性作家。萧红老家 在黑龙江省呼兰区,她很早就从东北逃亡进关,辗转呼号,1932 年开始文学创作,用自己 的笔投入了抗日的洪流,1935 年发表成名作《生死场》,晚期的主要作品有《呼兰河传》。 戴望舒与萧红友情深厚。1940 年 1 月,二人在香港首次晤面,却是一见如故。在太平 洋战争爆发之际,萧红生病却得不到正常的治疗,死在极度混乱中的香港,年仅 31 岁。这 对于当时同样在香港坚持抗日的友人戴望舒来说,自然是一个极大的刺激。这首诗是戴望舒 在被日本人抓走放出来后拜谒萧红墓时所作,“口占”,说明这是随口吟成。 2.朗读诗歌,体会诗中的情感表达。 (1)走六小时寂寞 .....的长途..。 明确:“六小时”说明时间之长,“长途”说明距离之远,强调“六小时”和“长途”, 是写实,更隐指诗人对已故者友谊的深厚和诚挚。“寂寞”既是诗人当时的实际感受,又是 诗人长期以来心境的真实写照,是诗篇最主要的感情基调。 (2)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明确:不说“墓畔”而说“头边”,蕴藏着诗人痛惜她的早逝,希望她仍然活着,幻想 她只不过是暂时安睡等丰富复杂的感情。 (3)我等待..着,长夜漫漫 ....。 明确:“长夜漫漫”,写出这种“等待”的漫长、痛苦,难以忍受,也隐喻萧红的生命 正是在这漫漫长夜中被摧残的。 (4)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 明确:“却”字,表示诗人与友人虽然天人永隔,逝者却自有其穿透世事的安详与达观。 听“海涛闲话”,海陪伴着逝者,虽仍然不免寂寞,但灵魂却超然静观,从容安详,道尽作 者的人生感悟。 本诗语言朴素、洗练又富于质感,充满暗示;情感表现沉静、克制,而又深挚,平淡中 见深厚,委婉中渗透出激情,是戴望舒最优秀的诗篇之一。 三、板书设计 品味新诗的美《月夜》:意境美 《萧红墓畔口占》:情感美 第 2 课时 《断章》《风雨吟》《统一》 一、导入新课 有句话这样说道:“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
《断章》,选自卞之琳的《鱼目集》,写于1935年10月,是诗人的重要代表作之一。据诗人 自己说,这首诗本来是一首诗中的四句,因只有这四句诗人感到满意才保留下来,自成一篇。 不料这首诗竟成了诗人流传最广,最有代表性的一首 、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断章》 1.朗读诗歌,分析意象,品味画面美。 (1)这首诗虽只有三十几个字,但是却有很多意象,由这些意象构成了一种朦胧的意境, 请你找出来 明确:诗人在刹那的观赏中提炼出八个意象:“站在桥上的你”“楼上看风景的 人”“桥”“楼”“明月”“窗子”“别人”“梦”。 (2)诗歌的八个意象是相互交叉重叠的,由这些意象组合成了四个美丽而形象的画面 这四个画面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呢? 明确:前两个画面,“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桥上”“楼 上”这两个地点,表面看来似乎互不相关,却因为“看风景”这个动作发生了联系。后两个 画面,“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窗子”与“梦”互不相关,却在 装饰”这一点上又发生了联系。十分平常的生活画面,几个毫不相关的事物,经过诗人精 心构思与组合,变得十分耐人寻味。 2.再读诗歌,理解诗歌的主旨。 (1)从诗人描绘的四个相互联系的画面中,你得出了什么道理? 明确:人可以看风景,也可以成为别人的风景;明月可以装饰你的窗子,你也可以去装 饰别人的梦,人生可以互相装饰 (2)结合你对诗歌的理解,说说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哲理内涵 明确:世间万物本来就是相互关联、互相依存的,人与人之间、物与物之 论自觉 与不自觉,都有可能产生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目标导学二:《风雨吟》 1.朗读诗歌,描绘诗歌画面。 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六行,画面感却很强,请结合诗中一些有特征的词,如 卷”“奔”“海”“舟”“舵手”等等,想象出画面并做描绘。 明确:“风”“雨”从大地“卷来”“奔来”,气势十足,风雨中的大地看起来像是波 涛起伏的海面,大地上的“房舍”,就像海面上飘摇不定的舟船:“我”面对“大地的海 忧思满怀,就像一个缺乏出海经验的年轻舵手,不知道如何把握自己的方向。 2.结合写作背景,分析语言,提炼象征意义,理解作者情感。 (1)开头两句“风从大地卷来,雨从大地奔来”中的“卷”“奔”二字有什么表达效 果? 明确:“卷”“奔”这两个动词极为生动,描绘出了“大地”的动荡、不安定和被裹挟 着的颇有气势的冲过来的动态 (2)诗歌之中的“风”“雨”仅指自然界的风雨吗?还有什么象征意义?“大地”又有 什么深层内涵?
12 《断章》,选自卞之琳的《鱼目集》,写于 1935 年 10 月,是诗人的重要代表作之一。据诗人 自己说,这首诗本来是一首诗中的四句,因只有这四句诗人感到满意才保留下来,自成一篇。 不料这首诗竟成了诗人流传最广,最有代表性的一首。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断章》 1.朗读诗歌,分析意象,品味画面美。 (1)这首诗虽只有三十几个字,但是却有很多意象,由这些意象构成了一种朦胧的意境, 请你找出来。 明确:诗人在刹那的观赏中提炼出八个意象:“站在桥上的你”“楼上看风景的 人”“桥”“楼”“明月”“窗子”“别人”“梦”。 (2)诗歌的八个意象是相互交叉重叠的,由这些意象组合成了四个美丽而形象的画面。 这四个画面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呢? 明确:前两个画面,“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桥上”“楼 上”这两个地点,表面看来似乎互不相关,却因为“看风景”这个动作发生了联系。后两个 画面,“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窗子”与“梦”互不相关,却在 “装饰”这一点上又发生了联系。十分平常的生活画面,几个毫不相关的事物,经过诗人精 心构思与组合,变得十分耐人寻味。 2.再读诗歌,理解诗歌的主旨。 (1)从诗人描绘的四个相互联系的画面中,你得出了什么道理? 明确:人可以看风景,也可以成为别人的风景;明月可以装饰你的窗子,你也可以去装 饰别人的梦,人生可以互相装饰。 (2)结合你对诗歌的理解,说说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哲理内涵。 明确:世间万物本来就是相互关联、互相依存的,人与人之间、物与物之间,不论自觉 与不自觉,都有可能产生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目标导学二:《风雨吟》 1.朗读诗歌,描绘诗歌画面。 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六行,画面感却很强,请结合诗中一些有特征的词,如 “卷”“奔”“海”“舟”“舵手”等等,想象出画面并做描绘。 明确:“风”“雨”从大地“卷来”“奔来”,气势十足,风雨中的大地看起来像是波 涛起伏的海面,大地上的“房舍”,就像海面上飘摇不定的舟船;“我”面对“大地的海”, 忧思满怀,就像一个缺乏出海经验的年轻舵手,不知道如何把握自己的方向。 2.结合写作背景,分析语言,提炼象征意义,理解作者情感。 (1)开头两句“风从大地卷来,雨从大地奔来”中的“卷”“奔”二字有什么表达效 果? 明确:“卷”“奔”这两个动词极为生动,描绘出了“大地”的动荡、不安定和被裹挟 着的颇有气势的冲过来的动态。 (2)诗歌之中的“风”“雨”仅指自然界的风雨吗?还有什么象征意义?“大地”又有 什么深层内涵?
明确:它们不仅仅是指自然界中的风雨,对于“我”这样一个“年轻”没有人生阅历与 生活经验的“舵手”来说,它们也象征着人生的坎坷与遭遇。这首诗作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 这里遭受“风雨”侵袭的“大地”指的是当时风雨如晦的中国局势。这样来说,“风雨”又 有了一层更深层次的含义:当时的中国社会所承受的苦难。 (3)面对这样的“大地”,“我”又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明确:“我”作为一个有志向的敢于像舵手一样乘风破浪的有为青年,面对苦难中的祖 国,产生了强烈贲任感、使命感与对中国社会前途、对民族命运的深深的担忧。 目标导学三:《统一》 1.朗读诗歌,结合题目说说作者是如何表现“统一”这个思想的。 明确:所有的叶与一片叶,所有的花与一朵花,所有的树与一棵树,它们都是多对一的 关系,“多”与“一”本是对立的关系,但是作者在此用“是”字将其等同起来,用对立物 表现了“统一”的思想。 2.作者为什么认为“多”就是“一”呢?为什么说“繁多是个谎言”?请你结合作者 的回答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明确:作者认为“一切果实并无差异”,因此“繁多是个谎言”。作者先写到了花,又 写到了叶,然而花、叶不论它们拥有怎样的万象姿态,它们的本质是为了结出果实,而果实 的本质又是为了生命的传递。从这点上看,所有的花、叶、果实都有着自己的本质,且就生 命传承的角度而言,这本质也并无不同。因此,繁多是众多生物存在的表象,它们的本质都 是同一的。 3.有人说:“因为所有的叶都是这一片叶,所以认识了这一片叶也就能对所有的叶有 所认识。”你认同这个观点吗?请说说你的看法。 明确:示例:我认同这个观点,因为所有的叶都有着叶的共同本质。将零散的事物化繁 多为统一,通过事物现象归结出事物的本质,从而达到对事物更清晰的认识,这也是人类本 身就存在的认知规律。 目标导学四:对比阅读 对比阅读这五首短诗,举例说说新诗的“新”指的是哪些方面 明确:①在形式上:不拘平仄,不拘长短,没有字数规定;在韵律上,押韵比较松散, 没有严格规定,但是一般还是遵循一定的韵脚,如《风雨吟》中的“来”“海” ②在语言上:以白话写诗,不仅以白话词语代替文言,而且以白话的语法结构代替文言 语法,并吸收国外新语法,如“霜风呼呼的吹着”“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等,语言散文化。 ③观念上:追求个性与独立,强调作者主体性情、情感与见解,如《月夜》《断章》《风 雨吟》等。 、板书设计 《断章》——哲理:世间万物相互依存 《风雨吟》一象征:风雨大地“我” 《统一》—推理:对立之中存在统一,透过繁多的现象窥见单一的本质 教学反思 可取之处这节课一步地引导学生体会、感受并理解五首短诗
13 明确:它们不仅仅是指自然界中的风雨,对于“我”这样一个“年轻”没有人生阅历与 生活经验的“舵手”来说,它们也象征着人生的坎坷与遭遇。这首诗作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 这里遭受“风雨”侵袭的“大地”指的是当时风雨如晦的中国局势。这样来说,“风雨”又 有了一层更深层次的含义:当时的中国社会所承受的苦难。 (3)面对这样的“大地”,“我”又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明确:“我”作为一个有志向的敢于像舵手一样乘风破浪的有为青年,面对苦难中的祖 国,产生了强烈责任感、使命感与对中国社会前途、对民族命运的深深的担忧。 目标导学三:《统一》 1.朗读诗歌,结合题目说说作者是如何表现“统一”这个思想的。 明确:所有的叶与一片叶,所有的花与一朵花,所有的树与一棵树,它们都是多对一的 关系,“多”与“一”本是对立的关系,但是作者在此用“是”字将其等同起来,用对立物 表现了“统一”的思想。 2.作者为什么认为“多”就是“一”呢?为什么说“繁多是个谎言”?请你结合作者 的回答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明确:作者认为“一切果实并无差异”,因此“繁多是个谎言”。作者先写到了花,又 写到了叶,然而花、叶不论它们拥有怎样的万象姿态,它们的本质是为了结出果实,而果实 的本质又是为了生命的传递。从这点上看,所有的花、叶、果实都有着自己的本质,且就生 命传承的角度而言,这本质也并无不同。因此,繁多是众多生物存在的表象,它们的本质都 是同一的。 3.有人说:“因为所有的叶都是这一片叶,所以认识了这一片叶也就能对所有的叶有 所认识。”你认同这个观点吗?请说说你的看法。 明确:示例:我认同这个观点,因为所有的叶都有着叶的共同本质。将零散的事物化繁 多为统一,通过事物现象归结出事物的本质,从而达到对事物更清晰的认识,这也是人类本 身就存在的认知规律。 目标导学四:对比阅读 对比阅读这五首短诗,举例说说新诗的“新”指的是哪些方面。 明确:①在形式上:不拘平仄,不拘长短,没有字数规定;在韵律上,押韵比较松散, 没有严格规定,但是一般还是遵循一定的韵脚,如《风雨吟》中的“来”“海”。 ②在语言上:以白话写诗,不仅以白话词语代替文言,而且以白话的语法结构代替文言 语法,并吸收国外新语法,如“霜风呼呼的吹着”“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等,语言散文化。 ③观念上:追求个性与独立,强调作者主体性情、情感与见解,如《月夜》《断章》《风 雨吟》等。 三、板书设计 《断章》——哲理:世间万物相互依存 《风雨吟》——象征:风雨 大地 “我” 《统一》——推理:对立之中存在统一,透过繁多的现象窥见单一的本质。 可取之处 这节课一步步地引导学生体会、感受并理解五首短诗
的内在主旨,将学生比较难以理解的内容深入浅出地讲解 出来,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对“五四”时期以来的白话新诗的对比阅读,受限于 不足之处 学生的知识面和对特定历史背景的了解不足,并没有展开 细品,讲解得比较宽泛,学生没有形成清晰明确的见解 收效不大
14 的内在主旨,将学生比较难以理解的内容深入浅出地讲解 出来,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不足之处 对“五四”时期以来的白话新诗的对比阅读,受限于 学生的知识面和对特定历史背景的了解不足,并没有展开 细品,讲解得比较宽泛,学生没有形成清晰明确的见解, 收效不大
4.《海燕》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充满激情地诵读课文,体会海燕的形象。 2、理解烘托等手法在文中的作用 3、领会象征手法在文中的运用。 重点难点: 目标1、2、3都是重点,领会文中的象征手法是难点 教具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在20世纪初的俄国,革命斗争蓬勃兴起,伟大的作家高 尔基创作了著名的散文诗《海燕》,讴歌像海燕一样的革命 先驱。让我们一起走进《海燕》,感受经典,从经典中获得 生活的启迪。(幻灯片展示1)(板书:《海燕》高尔基) 高尔基简介:请一位同学读幻灯片。(幻灯片展示2) 、展示学习活动(幻灯片展示3) 1、体会形象 2、评说作用 3、探究含义 、学习活动一:体会形象(幻灯片展示4 1、这篇文章塑造了怎样的海燕形象?请给“海燕”加 修饰语,并从课文中找到根据。(读:教师引导学生重读有 关词语,读出海燕的精神。 教师小结:从课文对海燕的叫声和飞行姿态的描写中, 我们可以说 矫健的海燕、勇敢的海燕(“黑色的闪电”、“箭一般” 比喻,表现海燕的勇敢矫健,锐不可当。)自信的海燕、乐 观的海燕(“高傲”:拟人,表现海燕的自信和自豪。 “叫喊”“大笑”“号叫”:拟人,表现海燕的自信,豪放) 无畏的海燕(“碰”、“冲”“穿过”“掠起”:动作描写, 表现海燕的勇敢无畏。) 智慧的海燕、有敏锐洞察力的海燕(“敏感的精灵”“早 就听出了困乏”:拟人,表现海燕的智慧和敏锐的洞察力。) 2、男生齐读第1、2、3、9、10、11段,读出海燕的形 象 四、学习活动二:评说作用(幻灯片展示5) 1、教师提出问题:课文的题目是“海燕”,课文赞美的 是海燕的精神,但是文章却用大量篇幅写了海上景象和海鸥
15 4.《海燕》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充满激情地诵读课文,体会海燕的形象。 2、 理解烘托等手法在文中的作用。 3、 领会象征手法在文中的运用。 重点难点: 目标 1、2、3 都是重点,领会文中的象征手法是难点。 教具准备:ppt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 20 世纪初的俄国,革命斗争蓬勃兴起,伟大的作家高 尔基创作了著名的散文诗《海燕》,讴歌像海燕一样的革命 先驱。让我们一起走进《海燕》,感受经典,从经典中获得 生活的启迪。(幻灯片展示 1)(板书:《海燕》高尔基) 高尔基简介:请一位同学读幻灯片。(幻灯片展示 2) 二、展示学习活动(幻灯片展示 3) 1、 体会形象 2、 评说作用 3、 探究含义 三、学习活动一:体会形象(幻灯片展示 4) 1、 这篇文章塑造了怎样的海燕形象?请给“海燕”加 修饰语,并从课文中找到根据。(读:教师引导学生重读有 关词语,读出海燕的精神。) 教师小结:从课文对海燕的叫声和飞行姿态的描写中, 我们可以说 矫健的海燕、勇敢的海燕(“黑色的闪电”、“箭一般”: 比喻,表现海燕的勇敢矫健,锐不可当。) 自信的海燕、乐 观的海燕(“高傲”:拟人,表现海燕的自信和自豪。 “叫喊”“大笑”“号叫”:拟人,表现海燕的自信,豪放) 无畏的海燕(“碰”、“冲”“穿过”“掠起”:动作描写, 表现海燕的勇敢无畏。) 智慧的海燕、有敏锐洞察力的海燕(“敏感的精灵”“早 就听出了困乏”:拟人,表现海燕的智慧和敏锐的洞察力。) 2、男生齐读第 1、2、3、9、10、11 段,读出海燕的形 象。 四、学习活动二:评说作用(幻灯片展示 5) 1、 教师提出问题:课文的题目是“海燕”,课文赞美的 是海燕的精神,但是文章却用大量篇幅写了海上景象和海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