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从十年浩劫中生活过来。有着太多坎坷经历的诗人舒婷 更能体会出祖国命运与个人命运不可分割的紧密关系,面对凝聚着灾 难和获得新生的祖国,自然地产生出一种为个人不幸而悲伤、为祖国 不幸而忧虑,同时又有对个人与祖国的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的忧患意 识与历史责任感。《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就是表达诗人这种理念 与心声的动人乐章。热爱祖国、歌颂祖国,不仅是文学永恒的主题 更是民族振兴的精彩传唱。我们有理由、有信心唱得更响、更亮 七、布置作业 《水乡》是一首好诗,请写一段文字,说说它好在哪里?可以评析 全诗,也可以评一个方面;字数不少于200字。 屋是小岛/浪中摇: 人是小岛/河上漂 篙挨篙/桥接桥; 鱼网给桥栏/穿上黑纱袍。 夜半起大潮,站在门口捞一瓢; 半是星星,一半是鱼苗。 八、板书设计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历史转折时期的祖国 人民的痛苦与希望 回溯历史贫困落后 献身祖国的热望
6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从十年浩劫中生活过来。有着太多坎坷经历的诗人舒婷 更能体会出祖国命运与个人命运不可分割的紧密关系,面对凝聚着灾 难和获得新生的祖国,自然地产生出一种为个人不幸而悲伤、为祖国 不幸而忧虑,同时又有对个人与祖国的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的忧患意 识与历史责任感。《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就是表达诗人这种理念 与心声的动人乐章。热爱祖国、歌颂祖国,不仅是文学永恒的主题, 更是民族振兴的精彩传唱。我们有理由、有信心唱得更响、更亮。 七、布置作业 《水乡》是一首好诗,请写一段文字,说说它好在哪里?可以评析 全诗,也可以评一个方面;字数不少于 200 字。 屋是小岛/浪中摇; 人是小岛/河上漂。 篙挨篙/桥接桥; 鱼网给桥栏/穿上黑纱袍。 夜半起大潮,站在门口捞一瓢; 一半是星星,一半是鱼苗。 八、板书设计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历史转折时期的祖国 人民的痛苦与希望 回溯历史贫困落后 献身祖国的热望
2.《梅岭三章》教案 教学目的 1.体会这三首诗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 2.理解诗的凝炼、含蓄的语言以及多种修辞手法。 3.学习构思新颖、想象奇特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体会这三首诗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 (2)理解诗的凝炼、含蓄的语言以及多种修辞手法。 难点 学习这三首诗构思新颖、想象奇特的写作特点。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旌旗悬当纸钱应有涯即为家遍种 2.熟读这三首诗,思考自读提示及课后练习。 、导人 1934年10月,江西中央苏区的主力红军出发长征,那时,陈毅 同志身负重伤,被留在江西担负军事指挥,并主持政府工作。1935 年春,陈毅同志率部在敌人重点围攻下从中央苏区突围,转移到赣南 地区进行游击战争,坚持了将近三个年头。这三年游击战争,是他们 在革命斗争中所经历的最艰苦最困难的阶段。1936年冬天,陈毅同 志在梅山被敌人包围。陈毅同志带着伤病伏在密密的草丛中20多天。 考虑到难以脱身,便写了三首诗藏在衣袋里。不久,敌人一无所获, 便悻悻解围而去。今天,我们学习的《梅岭三章》便是陈毅同志当时 写的“绝命诗”。 1.朗读这三首诗(教师范读,学生朗读、齐读,读出气势,读出感 情,直至熟练背诵,亦可模仿课文录音朗读。) 2.请一个学生读小序,谈谈小序对我们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有什么 作用?讨论并归纳:小序告诉我们这三首诗写作的时间、地点 缘由和写作背景。使我们更好地理解诗人的革命情怀,及诗人诗 以明志的行为,表现了作者革命到底的决心。 3.这三首诗各着重写什么,表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怎样的革 命精神?试填表说明。 内容概括表现的革命精神 第一章 第二章
7 2.《梅岭三章》教案 教学目的 1.体会这三首诗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 2.理解诗的凝炼、含蓄的语言以及多种修辞手法。 3.学习构思新颖、想象奇特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体会这三首诗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 (2)理解诗的凝炼、含蓄的语言以及多种修辞手法。 难点: 学习这三首诗构思新颖、想象奇特的写作特点。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旌.旗 悬. 当.纸钱 应.有涯. 即为.家 遍种. 2.熟读这三首诗,思考自读提示及课后练习。 二、导人 1934 年 10 月,江西中央苏区的主力红军出发长征,那时,陈毅 同志身负重伤,被留在江西担负军事指挥,并主持政府工作。1935 年春,陈毅同志率部在敌人重点围攻下从中央苏区突围,转移到赣南 地区进行游击战争,坚持了将近三个年头。这三年游击战争,是他们 在革命斗争中所经历的最艰苦最困难的阶段。1936 年冬天,陈毅同 志在梅山被敌人包围。陈毅同志带着伤病伏在密密的草丛中 20 多天。 考虑到难以脱身,便写了三首诗藏在衣袋里。不久,敌人一无所获, 便悻悻解围而去。今天,我们学习的《梅岭三章》便是陈毅同志当时 写的“绝命诗”。 1.朗读这三首诗(教师范读,学生朗读、齐读,读出气势,读出感 情,直至熟练背诵,亦可模仿课文录音朗读。) 2.请一个学生读小序,谈谈小序对我们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有什么 作用?讨论并归纳:小序告诉我们这三首诗写作的时间、地点、 缘由和写 作背景。使我们更好地理解诗人的革命情怀,及诗人诗 以明志的行为, 表现了作者革命到底的决心。 3.这三首诗各着重写什么,表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怎样的 革 命精神?试填表说明。 内容概括 表现的革命精神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4.提问:第一首诗写作上有什么特色?讨论并归纳:首句用设问, 总领全篇。回首平生,豪情无限。身经百战,部下多有牺牲。后 两句生发奇特的想象,如果我今日牺牲必去阴间召集旧部,率十 万精兵新杀阎王。这里的阎罗,影射反动的首颌。一个“斩”字, 沉着痛快,笔力千钧。 5.提问:第二首诗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讨论并归纳:回首南国革命战争已进行了十个年头,仍未成功我 死不瞑目,面对断头的今日,叮咛后死者,奋勇杀敌,频传捷报。“烽 烟”是古代边境有敌人入侵时在高台上点燃狼烟作报警用,这里借代 战争。“此头须向国门悬”是汪精卫《狱中杂感》的原句。煤山云 树总凄凉,荆棘铜驼几变迁。行去已无干净土,化来徒唤奈何天。瞻 鸟不尽林宗很,赋鹏知伤贾傅年。”一死心期殊未了,此头须向国门 悬。 6.提问:第三首诗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讨论并归纳:投身革命,革命就是我的家。“血雨腥风”借喻反 动当局对革命人民的屠杀和镇压。“应有涯”是作者的诅咒,也是预 言。“取义成仁”是引用典故《论语》杀身以成仁”,《孟子》“舍生而 取义”。“自由花”借喻革命成功,大众解放的美好前景。 7.提问:这三首诗语言上有什么特色? 讨论并归纳: (1)用词准确、形象。 如:此去泉台招旧部。用“招”,旗帜鲜明,有声势,有感召力 用“收”,有动作无声势,比较平淡;用“率”,不包括招集过程,显 得突然;用“集”,意与招略同,但旧属厌声,不含七律格律,续作 平声也不如“招”字响亮。 如:旌族十万斩阎罗。用“斩”,力度强,速度快,果断干脆, 有居蒿临下的气势,声调也猛烈高亢。用“杀”褒贬不分;用“伐”, 用力太过;用“打”,与诗意不合。如:捷报飞来当纸钱。用“飞”, 轻快,欢欣,联翩而至,富于生命力和感情色彩。用“飘”,太缓慢, 令人不耐烦;用“传”,无形象感;用“交”,破坏诗的意境。(2)借 助想象和幻想如: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轨阎罗。借助迷信说法, 抒写情怀、反映生活、表达理想,可不排斥天国地获等虚幻境地和牛 鬼蛇神之类的怪异现象。下泉台,招旧部,斩阎罗,比直接说一定要 革命到底的好处在于:(一)直观性。它将抽象的观念化作具体形象, 使人感到鲜明生动,印象深刻。(二)含蓄性。阎罗是人人知晓、人 人憎恶的阴间暴君,拿来影射世上反动势力的首领,耐人寻味。(三) 深刻性。通过革命将士英魂共斩阎罗的奇思妙想,表现鞠躬尽瘁,死
8 第三章 4.提问:第一首诗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讨论并归纳:首句用设问, 总领全篇。回首平生,豪情无限。身经百 战,部下多有牺牲。后 两句生发奇特的想象,如果我今日牺牲必去阴间 召集旧部,率十 万精兵新杀阎王。这里的阎罗,影射反动的首颌。一个 “斩”字, 沉着痛快,笔力千钧。 5.提问:第二首诗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讨论并归纳:回首南国革命战争已进行了十个年头,仍未成功我 死不瞑目,面对断头的今日,叮咛后死者,奋勇杀敌,频传捷报。“烽 烟”是古代边境有敌人入侵时在高台上点燃狼烟作报警用,这里借代 战争。 “此头须向国门悬”是汪精卫《狱中杂感》的原句。煤山云 树总凄凉,荆棘铜驼几变迁。行去已无干净土,化来徒唤奈何天。瞻 鸟不尽林宗很,赋鹏知伤贾傅年。”一死心期殊未了,此头须向国门 悬。 6.提问:第三首诗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讨论并归纳:投身革命,革命就是我的家。“血雨腥风”借喻反 动当局对革命人民的屠杀和镇压。“应有涯”是作者的诅咒,也是预 言。“取义成仁”是引用典故《论语》杀身以成仁”,《孟子》“舍生而 取义”。“自由花”借喻革命成功,大众解放的美好前景。 7.提问:这三首诗语言上有什么特色? 讨论并归纳: (1)用词准确、形象。 如:此去泉台招旧部。用“招”,旗帜鲜明,有声势,有感召力。 用“收”,有动作无声势,比较平淡;用“率”,不包括招集过程,显 得突然;用 “集”,意与招略同,但旧属厌声,不含七律格律,续作 平声也不如“招”字 响亮。 如:旌族十万斩阎罗。用“斩”,力度强,速度快,果断干脆, 有居蒿临下的气势,声调也猛烈高亢。用“杀”褒贬不分;用“伐”, 用力太过;用 “打”,与诗意不合。如:捷报飞来当纸钱。用“飞”, 轻快,欢欣,联翩而至,富于生命力和感情色彩。用“飘”,太缓慢, 令人不耐烦;用“传”,无形象感;用“交”,破坏诗的意境。(2)借 助想象和幻想如: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轨阎罗。借助迷信说法, 抒写情怀、反映生活、表达理想,可不排斥天国地获等虚幻境地和牛 鬼蛇神之类的怪异现象。下泉台,招旧部,斩阎罗,比直接说一定要 革命到底的好处在于:(一) 直观性。它将抽象的观念化作具体形象, 使人感到鲜明生动,印象深刻。(二)含蓄性。阎罗是人人知晓、人 人憎恶的阴间暴君,拿来影射世上反动势力的首领,耐人寻味。(三) 深刻性。通过革命将士英魂共斩阎罗的奇思妙想,表现鞠躬尽瘁,死
而不已比死而后已更深一层的诗意,这是直说其事和空讲道理所达 不到的境界 四、小结 这三首诗表现了无产阶级革命家陈毅同志无限忠于革命事业,誓 与敌人血战到底的大无畏精神和为革命英勇献身的崇高思想境界,展 示了共产主义一定要实现的崇高理想。在写作特色上,写实与想象相 结合,构思新颖、想象奇伟,表现了诗人火一般的革命激情与理想, 富有革命的浪漫主义色彩。语言上运用借代、借喻,引用典故等手法, 使语言形象精练。(中心思想和写作特色) 五、作业 1.课后练习一、二、三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9 而不已--比死而后已更深一层的诗意,这是直说其事和空讲道理所达 不到的境界 四、小结 这三首诗表现了无产阶级革命家陈毅同志无限忠于革命事业,誓 与敌人血战到底的大无畏精神和为革命英勇献身的崇高思想境界,展 示了共产主义一定要实现的崇高理想。在写作特色上,写实与想象相 结合,构思新颖、想象奇伟,表现了诗人火一般的革命激情与理想, 富有革命的浪漫主义色彩。语言上运用借代、借喻,引用典故等手法, 使语言形象精练。(中心思想和写作特色) 五、作业 1.课后练习一、二、三。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3短诗五首 教学目标 1.结合诗歌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主旨与情感。 2.分析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画面感 3.对比阅读这几首诗,理解早期白话新诗的共同特点。 教学过程 第1课时《月夜》《萧红墓畔口占》 、导入新课 自1917年2月《新青年》刊登胡适的八首白话诗之后,白话诗迅速引起轰动,优秀的 白话诗作不断涌出,当时任教于北大的沈尹默的这首《月夜》便是其中之一。一定程度上讲, 正是因这首诗的存在,中国首次面世的这一小批现代诗歌作品才可以说是真正地显示出现代 性。那么,这首诗究竟写了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月夜》 1.认识作者,把握写作背景 沈尹默(183-1971),原名君默,杰出的学者、诗人、书法家。五四运动时期,沈尹默 作为北大名教授,和鲁迅、陈独秀等人轮流主编《新青年》杂志。1917年,正是近代中国 历史上最黑暗的年代,最混乱的年代,却也是思想和文化最迸发的时代,也就是在这样的环 境下,新诗诞生了。新诗之“新”首先在于其精神和灵魂的新,即思想的现代性,追求“科 学”与“民主”,人的个体的觉酲,思想解放、个性独立遂成为这一时代的普遍追求。概而 言之,国人有了主体意识。我国传统诗歌中,是没有“我(指独立存在的意识)”的(除了屈原), 只有在新诗中,“我”才大量地出现,例如这首《月夜》。因此《月夜》不仅是新诗诞生的 个标志,也是真正的新文学诞生的标志。 2.朗读诗歌,理解象征意象与主旨。 (1)这首小诗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请用你自己的语言将这幅月夜图描绘出来 明确:霜风呼呼地吹着,月光明明地照着。霜风寒月的冬夜中,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 不倚的“我”并排站立着,充满了美的意蕴。 【教学提示】 抓住诗中景物特点来写。 (2)这是一首很隐晦的诗,看似是纪实,简单地描写记录当时的某种场景,但这何尝又 不是对当时现状的描写?请你结合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说说对这首诗的象征意象和主旨的理 明确:象征意象:这首诗反映了五四运动之前的一个社会侧面—一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 的某种社会相。“树”象征着古老的观念,传统、稳健、根基深厚、固执而迂腐。“并排立 着”是思想的并立。“没有靠着”是挣脱、是倔强、也是追求独立。“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 排立着,却没有靠着”象征着诗人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
10 3 短诗五首 1.结合诗歌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主旨与情感。 2.分析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画面感。 3.对比阅读这几首诗,理解早期白话新诗的共同特点。 第 1 课时 《月夜》《萧红墓畔口占》 一、导入新课 自 1917 年 2 月《新青年》刊登胡适的八首白话诗之后,白话诗迅速引起轰动,优秀的 白话诗作不断涌出,当时任教于北大的沈尹默的这首《月夜》便是其中之一。一定程度上讲, 正是因这首诗的存在,中国首次面世的这一小批现代诗歌作品才可以说是真正地显示出现代 性。那么,这首诗究竟写了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月夜》 1.认识作者,把握写作背景。 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杰出的学者、诗人、书法家。五四运动时期,沈尹默 作为北大名教授,和鲁迅、陈独秀等人轮流主编《新青年》杂志。1917 年,正是近代中国 历史上最黑暗的年代,最混乱的年代,却也是思想和文化最迸发的时代,也就是在这样的环 境下,新诗诞生了。新诗之“新”首先在于其精神和灵魂的新,即思想的现代性,追求“科 学”与“民主”,人的个体的觉醒,思想解放、个性独立遂成为这一时代的普遍追求。概而 言之,国人有了主体意识。我国传统诗歌中,是没有“我(指独立存在的意识)”的(除了屈原), 只有在新诗中,“我”才大量地出现,例如这首《月夜》。因此《月夜》不仅是新诗诞生的 一个标志,也是真正的新文学诞生的标志。 2.朗读诗歌,理解象征意象与主旨。 (1)这首小诗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请用你自己的语言将这幅月夜图描绘出来。 明确:霜风呼呼地吹着,月光明明地照着。霜风寒月的冬夜中,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 不倚的“我”并排站立着,充满了美的意蕴。 【教学提示】 抓住诗中景物特点来写。 (2)这是一首很隐晦的诗,看似是纪实,简单地描写记录当时的某种场景,但这何尝又 不是对当时现状的描写?请你结合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说说对这首诗的象征意象和主旨的理 解。 明确:象征意象:这首诗反映了五四运动之前的一个社会侧面——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 的某种社会相。“树”象征着古老的观念,传统、稳健、根基深厚、固执而迂腐。“并排立 着”是思想的并立。“没有靠着”是挣脱、是倔强、也是追求独立。“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 排立着,却没有靠着”象征着诗人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