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者以外的会计期间内经济利益的减少额。狭义的费用是指生产经营中发生的各项耗费,包 括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税金、营业费用、财务费用、管理费用和所得税等。目前我国的 企业会计制度将费用定义为狭义的费用,而将与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没有直接联系的耗费 作为营业外支出列入利润要素。 四、利润 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内的经营成果,是广义收入与广义费用相抵减之后的差 额,即营业利润、投资收益、营业外收支净额和所得税等。 利润总额是综合反映企业工作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企业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实体,应 当以其生产经营活动取得的收入抵补生产过程的各项的支出,并且为投资人提供一定的投资 回报。企业盈利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企业生产经营的效益,表明企业在每一个会计期 间的最终经营成果。另外,利润的大小还是企业缴纳所得税的计税依据,是国家财政收入的 重要来源 六大会计要素在会计核算中又可以细分为以下若干个具体项目,如下图1-3所示 现金 货币资金 银行存款 其他货币资金 流动资产 应收账款 非货币资产 应收票据 资产 存货等 固定资产 非流动资产_无形资 (长期资产)L长期投资等 流动负债 债权人权益 长期负债 权益 实收资本(股本) 资本公积 会计要素 所有者权益 盈余公积 未分配利润 主营业务收入 收入其他业务收入 营业外收入 主营业务成本 费用 其他业务支出 消费税 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 城市维护建设税 教育费附加 管理费用 期间费用财务费用 营业费用
18 有者以外的会计期间内经济利益的减少额。狭义的费用是指生产经营中发生的各项耗费,包 括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税金、营业费用、财务费用、管理费用和所得税等。目前我国的 企业会计制度将费用定义为狭义的费用,而将与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没有直接联系的耗费 作为营业外支出列入利润要素。 四、 利润 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内的经营成果,是广义收入与广义费用相抵减之后的差 额,即营业利润、投资收益、营业外收支净额和所得税等。 利润总额是综合反映企业工作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企业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实体,应 当以其生产经营活动取得的收入抵补生产过程的各项的支出,并且为投资人提供一定的投资 回报。企业盈利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企业生产经营的效益,表明企业在每一个会计期 间的最终经营成果。另外,利润的大小还是企业缴纳所得税的计税依据,是国家财政收入的 重要来源。 六大会计要素在会计核算中又可以细分为以下若干个具体项目,如下图 1—3 所示: 现金 货币资金 银行存款 其他货币资金 流动资产 应收账款 非货币资产 应收票据 资产 存货等 固定资产 非流动资产 无形资产 (长期资产) 长期投资等 流动负债 债权人权益 长期负债 权益 实收资本(股本) 资本公积 会计要素 所有者权益 盈余公积 未分配利润 主营业务收入 收入 其他业务收入 营业外收入 主营业务成本 费用 其他业务支出 消费税 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 城市维护建设税 教育费附加 管理费用 期间费用 财务费用 营业费用
所得税费用 主营业务利润 利润 营业利润 利润总额 净利润 图1—3会计要素分类图 会计等式 会计等式是会计实现其反映与监督职能的基本工具,它反映了企业拥有的经济资源及对 该资源的求偿权关系。根据上面我们对会计要素的理解,资产是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能为 企业提供未来经济效益的经济资源,它以不同的形态存在于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有时以现 金或其他货币资金的形式,有时以有形资产的形式,有时以无形资产的形式,有时以债权的 形式存在。而企业在取得这些资产时形成了权益。权益是指资金提供者对企业资产的求偿权, 它由债权人权益和所有者权益两部分组成。债权人权益是由借贷方式形成的、企业在未来一 定时期内必须偿还的债务,表现为固定的本金和利息:所有者权益是所有者以投资方式形成 的,表现为对企业净资产的要求权,在数量上等于企业的总资产与总债务的差额。而企业所 拥有或控制的资产和所形成的权益,是同一资金的两个不同的侧面,是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观 察与分析的结果:一般来说,资产是以有形或无形形式存在的具有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经济资 源,权益是企业为取得经济资源而对资源提供者负有责任或义务。资产和权益是相互依存而 存在的,二者不可分离:没有权益(资金来源)就没有资产,没有资产也就不会有权益。因 此,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资产总额与权益总额在数量上永远是相等的关系。但是,由于企业 的资金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被分布占用在不同的阶段,因此,会计要素之间的数量等式关系在 企业生产经营的不同阶段也就产生了不同的表述形式 (一)会计要素间的基本关系 资产总额=权益总额 债权人权益+所有者权益 =负债+净资产 会计等式左侧反映了企业具有不同形态的资产的价值总和,构成了企业生产经营的经济 基础。任何一个企业,只要在国家规定的机关和通过正当的法律程序取得了营业执照或经过 注册,就会拥有生产经营所必须的经济资源,经营者就可以利用这些经济资源从事生产经营 活动:等式右侧反映了企业所拥有的经济资源总和的取得形式和来源渠道,构成了企业资产 提供者的权益,反映了经营者责任与义务。这一会计等式反映了企业特定时点静态的财务状 况,也称为静态会计等式 (二)会计要素间的扩展关系 企业拥有资源的目的是为了进行生产经营,这种生产经营是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 用货币资产购进生产经营所需要的原材料、辅助材料;购建厂房设备:雇用工人及管理者, 这些都需要资金的投入与耗费,形成了企业的成本费用支出;企业将生产的产品销售出去取 得收入,用收入抵减各种成本、费用及税金,就形成了企业的利润。因此,收入、费用与利 润之间就形成了资产使用后的动态的会计关系式: 利润=收入一费用 这一会计等式反映了企业在某个会计期间资产的使用情况与结果,也称为动态的会计等 (三)会计要素间的综合关系 将上述两个基本会计等式中的会计要素结合起来,就会形成各会计要素之间的综合等式
19 所得税费用 主营业务利润 利润 营业利润 利润总额 净利润 图 1—3 会计要素分类图 三、 会计等式 会计等式是会计实现其反映与监督职能的基本工具,它反映了企业拥有的经济资源及对 该资源的求偿权关系。根据上面我们对会计要素的理解,资产是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能为 企业提供未来经济效益的经济资源,它以不同的形态存在于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有时以现 金或其他货币资金的形式,有时以有形资产的形式,有时以无形资产的形式,有时以债权的 形式存在。而企业在取得这些资产时形成了权益。权益是指资金提供者对企业资产的求偿权, 它由债权人权益和所有者权益两部分组成。债权人权益是由借贷方式形成的、企业在未来一 定时期内必须偿还的债务,表现为固定的本金和利息;所有者权益是所有者以投资方式形成 的,表现为对企业净资产的要求权,在数量上等于企业的总资产与总债务的差额。而企业所 拥有或控制的资产和所形成的权益,是同一资金的两个不同的侧面,是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观 察与分析的结果:一般来说,资产是以有形或无形形式存在的具有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经济资 源,权益是企业为取得经济资源而对资源提供者负有责任或义务。资产和权益是相互依存而 存在的,二者不可分离:没有权益(资金来源)就没有资产,没有资产也就不会有权益。因 此,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资产总额与权益总额在数量上永远是相等的关系。但是,由于企业 的资金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被分布占用在不同的阶段,因此,会计要素之间的数量等式关系在 企业生产经营的不同阶段也就产生了不同的表述形式。 (一)会计要素间的基本关系 资产总额=权益总额 =债权人权益+所有者权益 =负债+净资产 会计等式左侧反映了企业具有不同形态的资产的价值总和,构成了企业生产经营的经济 基础。任何一个企业,只要在国家规定的机关和通过正当的法律程序取得了营业执照或经过 注册,就会拥有生产经营所必须的经济资源,经营者就可以利用这些经济资源从事生产经营 活动;等式右侧反映了企业所拥有的经济资源总和的取得形式和来源渠道,构成了企业资产 提供者的权益,反映了经营者责任与义务。这一会计等式反映了企业特定时点静态的财务状 况,也称为静态会计等式。 (二)会计要素间的扩展关系 企业拥有资源的目的是为了进行生产经营,这种生产经营是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 用货币资产购进生产经营所需要的原材料、辅助材料;购建厂房设备;雇用工人及管理者, 这些都需要资金的投入与耗费,形成了企业的成本费用支出;企业将生产的产品销售出去取 得收入,用收入抵减各种成本、费用及税金,就形成了企业的利润。因此,收入、费用与利 润之间就形成了资产使用后的动态的会计关系式: 利润=收入—费用 这一会计等式反映了企业在某个会计期间资产的使用情况与结果,也称为动态的会计等 式。 (三)会计要素间的综合关系 将上述两个基本会计等式中的会计要素结合起来,就会形成各会计要素之间的综合等式
关系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 将等式右侧的费用移至与其具有相同性质的资产一侧,即得到了会计要素间的综合 关系等式 资产+费用=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 等式中的费用是对资产的使用与耗费所形成的资产的减少:收入是使利润增加的要素, 在性质上属于企业资金来源。这一会计等式反映了企业在某个会计期间内净资产的变动情 况,是将企业的静态财务状况和动态的经营成果联系在一起的综合结果,它揭示了各会计要 素之间的内在关系 在每个会计期期末,企业在结算时,收入与支出项目构成计算利润的要素,利润经过分 配以后,上述综合恒等式又回复到起始形式: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这个等式即是企业财务状况的表现形式,也是企业的会计对象一一会计要素的公式化形 (四)会计要素构成的基本等式是经济业务的内在反映 企业的经济活动中存在着最基本永恒的平衡关系,这种等式关系是企业在市场经营活动 过程中发生的经济业务引起的资金运动规律的必然结果和表现形式 一个企业要进行生产经营活动,首先必须具有一定数额的资产一一企业拥有或者控制 的、能够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经济资源。而形成资产必然要有一定的资金来源,形成资产 的资金来源就是权益。权益包括债权人权益(负债)和所有者权益(股东权益)。因此,企 业有一定数额的资产,就必然有一定数额的权益;反之,有一定数额的权益,就必然表现为 定的资产。资产与权益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其数额上具体表现为“资产总额=负债 总额+所有者权益总额”这一静态的会计等式形式 企业为实现经营目标而发生的任何一笔经济业务,都必然引起会计要素的某些具体项目 的增减变动,比如,用银行存款支付购进原材料的欠款,会引起企业银行存款(货币资产) 的减少和等额负债的减少。经济业务的发生有的会引起某些会计要素在总额上的增减变化, 有的只在某会计要素内部增减变化而不会引起其会计要素在总额上的变化。但是,无论经济 业务多么复杂,无论这些经济业务引起的会计要素发生什么变化,都不会破坏会计等式的平 衡关系 根据资金变动的具体情况,可以将其分为四种典型的资金变动关系类型 (一)一项资产的增加和一项负债或股东权益的增加,即经济业务的发生引起会计等 式两侧同时发生等额增加的变化,不破坏会计等式的恒等关系 (二)一项资产的减少和一项负债或股东权益的减少,即经济业务的发生引起会计等 式两侧同时发生等额减少的变化,不破坏会计等式的恒等关系 (三)一项资产的增加和一项资产的减少,即经济业务的发生引起会计等式左侧资产 部类不同要素之间等额的一增一减的变化,不破坏会计等式的恒等关系 (四)一项负债或股东权益的增加和一项负债或股东权益的减少,即经济业务的发生 引起负债部类内部不同项目之间发生等额的一增一减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会破 坏会计等式的恒等关系 将上述经济业务的四种基本类型扩展到收入、费用等其他会计要素上,会出现更多的资 金变动类型,但是,无论发生什么变化,会计等式都永远存在。下面我们通过几个简单例 子来说明会计要素之间的这种恒等关系。 例1-12002年3月5日,甲乙两人各出资400000元筹建C公司,从事商品批发经营业 务,款项已存入银行
20 关系: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 将等式右侧的费用移至与其具有相同性质的资产一侧,即得到了会计要素间的综合 关系等式: 资产+费用=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 等式中的费用是对资产的使用与耗费所形成的资产的减少;收入是使利润增加的要素, 在性质上属于企业资金来源。这一会计等式反映了企业在某个会计期间内净资产的变动情 况,是将企业的静态财务状况和动态的经营成果联系在一起的综合结果,它揭示了各会计要 素之间的内在关系。 在每个会计期期末,企业在结算时,收入与支出项目构成计算利润的要素,利润经过分 配以后,上述综合恒等式又回复到起始形式: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这个等式即是企业财务状况的表现形式,也是企业的会计对象——会计要素的公式化形 式。 (四)会计要素构成的基本等式是经济业务的内在反映 企业的经济活动中存在着最基本永恒的平衡关系,这种等式关系是企业在市场经营活动 过程中发生的经济业务引起的资金运动规律的必然结果和表现形式。 一个企业要进行生产经营活动,首先必须具有一定数额的资产——企业拥有或者控制 的、能够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经济资源。而形成资产必然要有一定的资金来源,形成资产 的资金来源就是权益。权益包括债权人权益(负债)和所有者权益(股东权益)。因此,企 业有一定数额的资产,就必然有一定数额的权益;反之,有一定数额的权益,就必然表现为 一定的资产。资产与权益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其数额上具体表现为“资产总额=负债 总额+所有者权益总额”这一静态的会计等式形式。 企业为实现经营目标而发生的任何一笔经济业务,都必然引起会计要素的某些具体项目 的增减变动,比如,用银行存款支付购进原材料的欠款,会引起企业银行存款(货币资产) 的减少和等额负债的减少。经济业务的发生有的会引起某些会计要素在总额上的增减变化, 有的只在某会计要素内部增减变化而不会引起其会计要素在总额上的变化。但是,无论经济 业务多么复杂,无论这些经济业务引起的会计要素发生什么变化,都不会破坏会计等式的平 衡关系。 根据资金变动的具体情况,可以将其分为四种典型的资金变动关系类型: (一) 一项资产的增加和一项负债或股东权益的增加,即经济业务的发生引起会计等 式两侧同时发生等额增加的变化,不破坏会计等式的恒等关系; (二) 一项资产的减少和一项负债或股东权益的减少,即经济业务的发生引起会计等 式两侧同时发生等额减少的变化,不破坏会计等式的恒等关系; (三) 一项资产的增加和一项资产的减少,即经济业务的发生引起会计等式左侧资产 部类不同要素之间等额的一增一减的变化,不破坏会计等式的恒等关系; (四) 一项负债或股东权益的增加和一项负债或股东权益的减少,即经济业务的发生 引起负债部类内部不同项目之间发生等额的一增一减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会破 坏会计等式的恒等关系。 将上述经济业务的四种基本类型扩展到收入、费用等其他会计要素上,会出现更多的资 金变动类型,但是,无论发生什么变化,会计等式都永远存在。 下面我们通过几个简单例 子来说明会计要素之间的这种恒等关系。 例 1-1 2002 年 3 月 5 日,甲乙两人各出资 400000 元筹建 C 公司,从事商品批发经营业 务,款项已存入银行
分析:该企业资金总额为800000万元,其资产形态为银行存款,均来源于股东,这时企业 的资产负债情况为: 资产(800000)=股东权益(800000 开业之初,该企业的资金静态情况如下图1-4所示: 资金800000 资产(银行存款)80000 股东权益800000 例1-2该企业于3月15日向银行借入1000000元的短期借款用于经营活动,期限1个月 月利息率0.5%。款项已存入银行存款户。 分析:这笔借款业务使企业资产类中的银行存款增加200000元,同时,使负债类中的短 期负债增加200000万元,会计等式不发生改变。发生了这笔业务后,企业的资产负债情况 为: 资产(1800000)=负债(1000000+股东权益(800000 例1-34月15日上述借款到期,但企业因资金周转困难,经银行同意,只偿还了借款总额中 的200000元,其余部分延期偿还 偿还部分的本金和利息额为201000元,其中利息1000元,计算方法为 本息和=200000k(1+0.5%)=201000元 分析:这项业务使企业的资产与负债以同等金额减少,同时发生了1000元的财务费用, 不影响会计等式的恒等关系.发生该项业务后,企业的资产负债情况为 资产(159900+费用(1000)=负债(800000+股东权益(80000 例1-44月16日C公司以500000元价格购入一种商品,准备销售,款项用银行存款 支付 分析:在这项业务中,企业用货币资金500000万元购进商品,企业的资金发生了以等额 方式在资产内部的转化的现象,即由货币资金转化为商品资金,不影响企业的会计等式的恒 等关系 例1-54月19日,经与银行协商,将以前借款未偿还的部分转为一年期长期借款,年利 分析:这项业务是在负债类内部以相等的金额发生的一增一减变化,使企业的短期负债转化 为一项长期负债,不影响会计等式的恒等关系 上面所举的例子只是企业每天所发生的大量的复杂的经济业务的简单抽象或缩影,但可 以将这些简单的例子推而广之,并由些得出结论:不论经济业务多么复杂,只要遵循了复式 记账的规则或原理,就不会影响会计要素之间的恒等关系,会计等式就永远成立。 会计的任务 会计的任务是指会计工作应达到的目的和要求,它取决于社会生产的目的和经济管理的 客观要求,并受到会计的职能和作用的制约。由于社会经济组织的性质和目的不同,在这些 具有不同性质的组织中的会计所承担的任务也有区别。但从会计的基本属性上说,会计的任 务具有相同性。在市场经济阶段,会计的任务可以表述为以下几方面 (一)加强经济核算,反映经济组织的各项经济活动,提供真实准确的经济信息 对企业经营活动过程所进行的核算(反映)工作是实现会计职能的基本工作,也是会计
21 分析:该企业资金总额为 800000 万元,其资产形态为银行存款,均来源于股东,这时企业 的资产负债情况为: 资产(800000)=股东权益(800000) 开业之初,该企业的资金静态情况如下图 1—4 所示: 资金 800000 资产(银行存款)800000 股东权益 800000 例 1-2 该企业于 3 月 15 日向银行借入 1000000 元的短期借款用于经营活动,期限 1 个月, 月利息率 0.5%。款项已存入银行存款户。 分析:这笔借款业务使企业资产类中的银行存款增加 200000 元,同时,使负债类中的短 期负债增加 200000 万元,会计等式不发生改变。发生了这笔业务后,企业的资产负债情况 为: 资产(1800000)=负债(1000000)+股东权益(800000) 例 1-3 4 月 15 日上述借款到期,但企业因资金周转困难,经银行同意,只偿还了借款总额中 的 200000 元,其余部分延期偿还. 偿还部分的本金和利息额为 201000 元,其中利息 1000 元,计算方法为: 本息和=200000*(1+0.5%)=201000 元 分析:这项业务使企业的资产与负债以同等金额减少,同时发生了 1000 元的财务费用, 不影响会计等式的恒等关系.发生该项业务后,企业的资产负债情况为: 资产(1599000)+费用(1000)=负债(800000)+股东权益(800000) 例 1-4 4 月 16 日 C 公司以 500000 元价格购入一种商品,准备销售,款项用银行存款 支付. 分析:在这项业务中,企业用货币资金 500000 万元购进商品,企业的资金发生了以等额 方式在资产内部的转化的现象,即由货币资金转化为商品资金,不影响企业的会计等式的恒 等关系. 例 1-5 4 月 19 日,经与银行协商,将以前借款未偿还的部分转为一年期长期借款,年利 率 7%。 分析:这项业务是在负债类内部以相等的金额发生的一增一减变化,使企业的短期负债转化 为一项长期负债,不影响会计等式的恒等关系. 上面所举的例子只是企业每天所发生的大量的复杂的经济业务的简单抽象或缩影,但可 以将这些简单的例子推而广之,并由些得出结论:不论经济业务多么复杂,只要遵循了复式 记账的规则或原理,就不会影响会计要素之间的恒等关系,会计等式就永远成立。 四、 会计的任务 会计的任务是指会计工作应达到的目的和要求,它取决于社会生产的目的和经济管理的 客观要求,并受到会计的职能和作用的制约。由于社会经济组织的性质和目的不同,在这些 具有不同性质的组织中的会计所承担的任务也有区别。但从会计的基本属性上说,会计的任 务具有相同性。在市场经济阶段,会计的任务可以表述为以下几方面: (一) 加强经济核算,反映经济组织的各项经济活动,提供真实准确的经济信息 对企业经营活动过程所进行的核算(反映)工作是实现会计职能的基本工作,也是会计
的首要任务。企业的经营活动过程是资金运动过程的表现形式,通过会计人员以货币为计量 手段的核算与记录,能够准确地计算出各项经营业务收入与成本费用,严格掌握成本开支标 准,真实地反映出一定期间内的经营成果,并将这些真实的信息反映在企业的财务报告中。 (二)加强对经济活动的监督与控制,维护投资者利益 会计要按照市场经济中企业经营管理的目标与要求,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会计准则 与会计制度的规定,对经营活动过程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审查:对企业所发生的各项成本 费用开支进行控制,对在经营活动中出现的违法、违规行为加以制止,以保护国家、社会公 众和广大投资者及债权人的利益,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会计的这种对经营活动过程的监督与 控制任务是通过对业务执行人所提交的各种业务凭证的合法性与合理性进行严格的审核得 以实现的。它要求会计人员不仅要熟悉国家在一定期所制定的与该时期的经济任务与适应的 各项法规、条例、政策以及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的规定,还必须了解与熟悉各种业务凭证, 能够识别其真伪,防止由于会计监督不力产生各种不真实的信息。 (三)充分利用会计信息,发挥会计在企业经营管理与决策中的作用 企业的经营管理与决策工作必须充分利用财务会计人员提供的各种能够真实地反映企业 经营活动过程及其结果的信息,充分利用管理会计人员提供的能够对市场前景和企业未来发 展有用的会计信息。对这些信息的分析利用可以节省管理决策者的时间与精力,能够使他们 在短期内充分了解市场与企业,做到知己知彼,使决策更加正确,提高管理的科学水平,最 终达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 第三节会计职能及其属性 会计的职能 会计的职能是指会计在社会经济管理中所具有的功能,马克思曾明确地概括了会计的基 本职能,即对生产“过程的控制和观念总结”可以理解为控制和反映。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 的提高和科学技术进步的加快,社会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更加复杂化,要求企业加强对生产 经营过程管理,因此,会计作为对经济活动进行基础管理职能的内涵也在不断地得到充分和 扩大,成为企业开拓市场和科学决策不可缺少的一种手段 (一)会计的基本职能 会计的基本职能是反映和监督。 1、会计的反映(核算)职能 会计的反映职能是指反映经济活动情况,为经济管理提供信息,即通过会计人员将经济 组织已经发生的业务事项,按会计原则和规定的程序与方法,将业务数据转化为会计信息的 过程,包括事后、事中、事前的记录、计算、整理、汇总、预测、计划等 反映(核算)职能是会计的最基本职能,也是会计在其产生与发展的漫长的历史过程中 一直承担着的一项重要工作。会计人员以货币作为计量工具,通过对企业日常生产经营过程 中所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进行客观、如实、及时地记录登记,在会计账簿中清楚地体现出整 个生产经营过程中资金的使用与收益信息。将这些信息提供给企业管理者,并通过对同业市 场的分析、对企业的在这一会计期间内的所得与所费进行比较,就可以找出生产经营中存在 的问题。 2、监督(控制)职能 马克思所说的“对过程的控制”,就是指利用会计信息进行会计监督,是使经济活动按 照既定的轨道,有效的达到预期目标的活动。会计对生产经营过程的监督是把各种业务数据 转化为会计信息,并通过对会计信息的加工处理、分析比较的过程,控制那些不符合国家政 策、会计法规和会计制度、准则的经济行为的发生
22 的首要任务。企业的经营活动过程是资金运动过程的表现形式,通过会计人员以货币为计量 手段的核算与记录,能够准确地计算出各项经营业务收入与成本费用,严格掌握成本开支标 准,真实地反映出一定期间内的经营成果,并将这些真实的信息反映在企业的财务报告中。 (二) 加强对经济活动的监督与控制,维护投资者利益 会计要按照市场经济中企业经营管理的目标与要求,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会计准则 与会计制度的规定,对经营活动过程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审查;对企业所发生的各项成本 费用开支进行控制,对在经营活动中出现的违法、违规行为加以制止,以保护国家、社会公 众和广大投资者及债权人的利益,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会计的这种对经营活动过程的监督与 控制任务是通过对业务执行人所提交的各种业务凭证的合法性与合理性进行严格的审核得 以实现的。它要求会计人员不仅要熟悉国家在一定期所制定的与该时期的经济任务与适应的 各项法规、条例、政策以及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的规定,还必须了解与熟悉各种业务凭证, 能够识别其真伪,防止由于会计监督不力产生各种不真实的信息。 (三) 充分利用会计信息,发挥会计在企业经营管理与决策中的作用 企业的经营管理与决策工作必须充分利用财务会计人员提供的各种能够真实地反映企业 经营活动过程及其结果的信息,充分利用管理会计人员提供的能够对市场前景和企业未来发 展有用的会计信息。对这些信息的分析利用可以节省管理决策者的时间与精力,能够使他们 在短期内充分了解市场与企业,做到知己知彼,使决策更加正确,提高管理的科学水平,最 终达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 第三节 会计职能及其属性 一、会计的职能 会计的职能是指会计在社会经济管理中所具有的功能,马克思曾明确地概括了会计的基 本职能,即对生产“过程的控制和观念总结”可以理解为控制和反映。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 的提高和科学技术进步的加快,社会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更加复杂化,要求企业加强对生产 经营过程管理,因此,会计作为对经济活动进行基础管理职能的内涵也在不断地得到充分和 扩大,成为企业开拓市场和科学决策不可缺少的一种手段。 (一)会计的基本职能 会计的基本职能是反映和监督。 1、会计的反映(核算)职能 会计的反映职能是指反映经济活动情况,为经济管理提供信息,即通过会计人员将经济 组织已经发生的业务事项,按会计原则和规定的程序与方法,将业务数据转化为会计信息的 过程,包括事后、事中、事前的记录、计算、整理、汇总、预测、计划等。 反映(核算)职能是会计的最基本职能,也是会计在其产生与发展的漫长的历史过程中 一直承担着的一项重要工作。会计人员以货币作为计量工具,通过对企业日常生产经营过程 中所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进行客观、如实、及时地记录登记,在会计账簿中清楚地体现出整 个生产经营过程中资金的使用与收益信息。将这些信息提供给企业管理者,并通过对同业市 场的分析、对企业的在这一会计期间内的所得与所费进行比较,就可以找出生产经营中存在 的问题。 2、监督(控制)职能 马克思所说的“对过程的控制”,就是指利用会计信息进行会计监督,是使经济活动按 照既定的轨道,有效的达到预期目标的活动。会计对生产经营过程的监督是把各种业务数据 转化为会计信息,并通过对会计信息的加工处理、分析比较的过程,控制那些不符合国家政 策、会计法规和会计制度、准则的经济行为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