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书C92 会唱。他还会唱《长城谣》:“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外面是 故乡……”因为他在一首诗里提到过这支歌。髫年所唱,没齿 难忘。那些遥远了的记忆不可能同他的这首《乡愁》无关。厚 积薄发,一首小诗里涵藏着多少年的感受啊! 余光中该记得很清楚,自己小小年纪,做了流亡学生,逃到大 后方去读书求学。学校里有一个取信栏,他每天去那里看两次。 紧着心弦,扫视着那一长排信封的队伍,要看看有没有熟悉的 字迹——母亲的字迹,写着自己的姓名的。多次失望之后,收 到一封信了,比伙食团打牙祭还快活。恭读了一遍又一遍,都 背得了。然后细察信封上的邮票,那上面盖着邮戳呢。一个小 圆圈内有一个大城市,母亲就住在那里呢。看能看见,摸能摸 着,就是没法回到那个小圆圈内去。浩浩长江万里,他在这头 (上游),母亲在那头(下游)。这一枚小小的印着孙中山先 生肖像的盖着故乡的邮戳的邮票给他留下的印象太深刻了,以 至十多年后,他写了一首《邮票》 一张娇小的绿色的魔毡, 你能够日飞干里; 你的乘客是沉重的恋爱 和宽厚的友谊 两个灵魂是你的驿站, 你终年在其间跋涉 直到他们有一天相逢, 你才能休息片刻 邮票啊,邮戳啊,家信啊,印象太深刻了,直到1981年他还 在一首《梅雨笺》里写到它们:“方的邮票/圆的邮戳/只轻轻 地一敲/扁扁的心情(河注:薄薄的家信)/就留下了烙印。” 《乡愁》的第一段抓住邮票这个物象,说小时候的乡愁,一个 流亡学生的乡愁,是母亲从远方寄来的信件上贴着的那一枚邮 票。这样写,对他说来,不但是很方便的,而且是很合情的, 很合理的
用书 C92 会唱。他还会唱《长城谣》:“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外面是 故乡……”因为他在一首诗里提到过这支歌。髫年所唱,没齿 难忘。那些遥远了的记忆不可能同他的这首《乡愁》无关。厚 积薄发,一首小诗里涵藏着多少年的感受啊! 余光中该记得很清楚,自己小小年纪,做了流亡学生,逃到大 后方去读书求学。学校里有一个取信栏,他每天去那里看两次。 紧着心弦,扫视着那一长排信封的队伍,要看看有没有熟悉的 字迹──母亲的字迹,写着自己的姓名的。多次失望之后,收 到一封信了,比伙食团打牙祭还快活。恭读了一遍又一遍,都 背得了。然后细察信封上的邮票,那上面盖着邮戳呢。一个小 圆圈内有一个大城市,母亲就住在那里呢。看能看见,摸能摸 着,就是没法回到那个小圆圈内去。浩浩长江万里,他在这头 (上游),母亲在那头(下游)。这一枚小小的印着孙中山先 生肖像的盖着故乡的邮戳的邮票给他留下的印象太深刻了,以 至十多年后,他写了一首《邮票》: 一张娇小的绿色的魔毡, 你能够日飞千里; 你的乘客是沉重的恋爱, 和宽厚的友谊。 两个灵魂是你的驿站, 你终年在其间跋涉; 直到他们有一天相逢, 你才能休息片刻。 邮票啊,邮戳啊,家信啊,印象太深刻了,直到 1981 年他还 在一首《梅雨笺》里写到它们:“方的邮票/圆的邮戳/只轻轻 地一敲/扁扁的心情(河注:薄薄的家信)/就留下了烙印。” 《乡愁》的第一段抓住邮票这个物象,说小时候的乡愁,一个 流亡学生的乡愁,是母亲从远方寄来的信件上贴着的那一枚邮 票。这样写,对他说来,不但是很方便的,而且是很合情的, 很合理的
用书C92 少年时期匆匆去了如烟云之过眼,未来的诗人渐渐长大了。40 年代末,他随父母迁居香港,旋即去台湾,插入台大外文系三 年级。1952年毕业后,第一本诗集《舟子的悲歌》出版,得到 梁实秋的好评,名声大噪,同时入伍服役。1954年同未来的妻 子小名咪咪的恋爱,有一首情诗《咪咪的眼睛》为证。1956 年退伍,入东吴大学任教,结婚。两年后去美国留学进修,该 算是新婚别。台湾基隆港上船,横渡太平洋,美国旧金山港登 岸。身在异国,心在家里,捻弄着那一张窄窄的来程船票,乡 愁顿起。不过这时候乡愁的内容已经变了,慈母让位给新娘了。 少恋母,长恋妻,人之常情啊。《乡愁》的第二段抓住船票这 个物象,说长大后的乡愁,一个异国孤客的乡愁,是把他从新 娘身边引走的那一张船票。这样写,对他说来,也是很贴切的, 他写他自己的真实感受嘛。 1958年母亲去世,遗体火化。他把骨灰匣安放在窗台上的盆花 从里,写诗为母亲招魂,唤她的慈魂快快回来,回到这“火后 的小城”里来,回到这“四方的空城”里来。在这一首《招魂 的短笛》里,他对母亲的慈魂说:“春天来时,我将踏湿冷的 清明路,/葬你于故乡的一个小坟,/葬你于江南,江南的一个 小镇(河注:他的母亲是江苏武进人)。/垂柳的垂发直垂到 你的坟上,/等春天来时,你要做一个女孩子的梦,梦见你的 母亲。”余光中是个孝子,多有悼亡母的章句,写得十分感伤。 送母亲的骨灰匣回她的故乡去入土安葬,这一孝思,迄今二十 多年了,尚未实现,虽然春天已经来到了。那骨灰匣想来早己 入土,大约是安葬在台北市郊的圆通寺吧,因为他在一首诗里 说,清明节扫墓日他听见母亲在圆通寺喊他。以常理推之,那 里该有一方小坟吧 邮票啊,船票啊,坟墓啊,这些物象里潜溶着多少哀愁啊!它 们象征着距离:邮票,船票,空间的距离;坟墓,阴阳的距离 死生的距离。薄薄的一层混凝土,内外相隔,那么遥远,比千 山万水的相隔更遥远啊!《乡愁》的第三段抓住坟墓这个物象 说母亲去世后留给他的乡愁,一个孝子的乡愁,是使他抱恨终 天的那一方坟墓。这时候乡愁的内容又变了,爱妻让位给亡母 了。这一段是高潮,出奇制胜。读者为之惊愕,细细一想,悲 从中来。我朗诵到这里,嗓子都颤抖了
用书 C92 少年时期匆匆去了如烟云之过眼,未来的诗人渐渐长大了。40 年代末,他随父母迁居香港,旋即去台湾,插入台大外文系三 年级。1952 年毕业后,第一本诗集《舟子的悲歌》出版,得到 梁实秋的好评,名声大噪,同时入伍服役。1954 年同未来的妻 子小名咪咪的恋爱,有一首情诗《咪咪的眼睛》为证。1956 年退伍,入东吴大学任教,结婚。两年后去美国留学进修,该 算是新婚别。台湾基隆港上船,横渡太平洋,美国旧金山港登 岸。身在异国,心在家里,捻弄着那一张窄窄的来程船票,乡 愁顿起。不过这时候乡愁的内容已经变了,慈母让位给新娘了。 少恋母,长恋妻,人之常情啊。《乡愁》的第二段抓住船票这 个物象,说长大后的乡愁,一个异国孤客的乡愁,是把他从新 娘身边引走的那一张船票。这样写,对他说来,也是很贴切的, 他写他自己的真实感受嘛。 1958 年母亲去世,遗体火化。他把骨灰匣安放在窗台上的盆花 丛里,写诗为母亲招魂,唤她的慈魂快快回来,回到这“火后 的小城”里来,回到这“四方的空城”里来。在这一首《招魂 的短笛》里,他对母亲的慈魂说:“春天来时,我将踏湿冷的 清明路,/葬你于故乡的一个小坟,/葬你于江南,江南的一个 小镇(河注:他的母亲是江苏武进人)。/垂柳的垂发直垂到 你的坟上,/等春天来时,你要做一个女孩子的梦,梦见你的 母亲。”余光中是个孝子,多有悼亡母的章句,写得十分感伤。 送母亲的骨灰匣回她的故乡去入土安葬,这一孝思,迄今二十 多年了,尚未实现,虽然春天已经来到了。那骨灰匣想来早已 入土,大约是安葬在台北市郊的圆通寺吧,因为他在一首诗里 说,清明节扫墓日他听见母亲在圆通寺喊他。以常理推之,那 里该有一方小坟吧。 邮票啊,船票啊,坟墓啊,这些物象里潜溶着多少哀愁啊!它 们象征着距离:邮票,船票,空间的距离;坟墓,阴阳的距离, 死生的距离。薄薄的一层混凝土,内外相隔,那么遥远,比千 山万水的相隔更遥远啊!《乡愁》的第三段抓住坟墓这个物象, 说母亲去世后留给他的乡愁,一个孝子的乡愁,是使他抱恨终 天的那一方坟墓。这时候乡愁的内容又变了,爱妻让位给亡母 了。这一段是高潮,出奇制胜。读者为之惊愕,细细一想,悲 从中来。我朗诵到这里,嗓子都颤抖了
用书C92 人到中年以后,阅历既多,五味尝遍,渐渐地看透了人世的诸 般畸形怪相,于是不再好奇;渐渐地懂得了事业的艰难,于是 雄心消泯。他的头脑里憧憬日少而回忆日多,愈来愈像反刍动 物,常常咀嚼肚子里的旧闻往事,竟有回甜之感,于是“鸟倦 飞而知还”,有了落叶归根的愿望。白天忙着,不太觉得,到 了夜间,故国故乡故园便频频地来入梦了。早晨醒来,梦去无 痕,依然人在台北市厦门街的小巷中的一座古老的院子里。乡 愁难遣,翻翻中国地图,神游太湖,溯江而上,直抵重庆市江 北县悦来场,又沿江而下,看那“蒋山青,秦淮碧”的南京城, 想起昔年那里有许多美丽的表妹……最可恼的是那一湾海峡, 指宽罢了,浅浅的一层海水比纸更薄,就是涉不过去。这时 候乡愁的内容再一变,变成了那可恼的海峡。《乡愁》的灵感 也许是这样来的吧? 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腹稿里支起的第一个构架,很可能就是这样的。有了这个构架 以后,便回头去翻査记忆的仓库,专找如海峡那样的象征着距 离的物象。不费多少工夫,就找到了邮票啦船票啦坟墓啦之类 的物象。于是用这些物象做横梁,仿照着第一个构架,又支起 了下面三个构架 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这便是《乡愁》的雏形了。第一个构架,就其意义而言,分量 最重,虽然是先出,却做了结尾。何况按时间顺序排下来,也 应该做结尾。诗人写过去,只是为了写现在。现在望着一湾浅 浅的海峡发愁呢,这才是全诗的落脚点。 余光中把《乡愁》归入他所说的“浅易之作”。他所说的“浅 易之作”是指那些如《乡愁》一类的“一读就懂”的诗,不是
用书 C92 人到中年以后,阅历既多,五味尝遍,渐渐地看透了人世的诸 般畸形怪相,于是不再好奇;渐渐地懂得了事业的艰难,于是 雄心消泯。他的头脑里憧憬日少而回忆日多,愈来愈像反刍动 物,常常咀嚼肚子里的旧闻往事,竟有回甜之感,于是“鸟倦 飞而知还”,有了落叶归根的愿望。白天忙着,不太觉得,到 了夜间,故国故乡故园便频频地来入梦了。早晨醒来,梦去无 痕,依然人在台北市厦门街的小巷中的一座古老的院子里。乡 愁难遣,翻翻中国地图,神游太湖,溯江而上,直抵重庆市江 北县悦来场,又沿江而下,看那“蒋山青,秦淮碧”的南京城, 想起昔年那里有许多美丽的表妹……最可恼的是那一湾海峡, 二指宽罢了,浅浅的一层海水比纸更薄,就是涉不过去。这时 候乡愁的内容再一变,变成了那可恼的海峡。《乡愁》的灵感 也许是这样来的吧? 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腹稿里支起的第一个构架,很可能就是这样的。有了这个构架 以后,便回头去翻查记忆的仓库,专找如海峡那样的象征着距 离的物象。不费多少工夫,就找到了邮票啦船票啦坟墓啦之类 的物象。于是用这些物象做横梁,仿照着第一个构架,又支起 了下面三个构架: 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这便是《乡愁》的雏形了。第一个构架,就其意义而言,分量 最重,虽然是先出,却做了结尾。何况按时间顺序排下来,也 应该做结尾。诗人写过去,只是为了写现在。现在望着一湾浅 浅的海峡发愁呢,这才是全诗的落脚点。 余光中把《乡愁》归入他所说的“浅易之作”。他所说的“浅 易之作”是指那些如《乡愁》一类的“一读就懂”的诗,不是
用书C92 说“浅易”的一定不好。“浅”是文字浅显,“易”是容易读 懂,他不反对“浅易”,但是,台岛那里“许多读者”“要求 首诗一读就懂”,却遭到他的反感。他说:“一个人如果只 能读浅易的诗,就注定自己终身在诗国做匆匆过境的观光旅 客。”这话恐怕说得太重了吧。除了写诗的内行,一般读者 各有各的事业,奔波忙碌,然疲役,偶有余暇,不去看电视看 电影看跑马看黄书,而去观光诗国,也就算是很不错的了,哪 怕匆匆过境呢。对这样的读者,理当叩头称谢才是,不宜责之 太重。何况台岛那里就是有些深奥得可厌的诗,不但一般读者 叫苦,写诗的内行也说读不懂呢。例如张默的《无调之歌》 大诗人如洛夫者竟然都这样说:“这首诗我看了很久,看不太 懂。”何况一般读者呢。要求浅易一些,一读二读三读终能读 懂,而不是愈读愈头疼,难道不应该吗? 我之所以要向读者介绍《乡愁》,正是看中了它的“浅易” 而它的精巧的构思,溶哀愁于物象的本领,值得我们潜心揣摩 从中学习诗艺,乃是自不待言的了 (选自《流沙河诗话》,四川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 五、《乡愁》赏析(李元洛) 乡愁,是中国诗歌一个历久常新的普遍的主题,余光中多年来 写了许多以乡愁为主题的诗篇,《乡愁》就是其中情深意长、 音调动人的一曲。 正像中国大地上许多江河都是黄河与长江的支流一样,余光中 虽然身居海岛,但是,作为一个挚爱祖国及其文化传统的中国 诗人,他的乡愁诗从内在感情上继承了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民族 感情传统,具有深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同时,台湾和大陆人 为的长期隔绝、飘流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人的思乡情怀,客 观上具有以往任何时代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特定的广阔内容。 余光中作为一个离开大陆三十多年的当代诗人,他的作品也必 然会烙上深刻的时代印记。《乡愁》一诗,侧重写个人在大陆 的经历,那年少时的一枚邮票,那青年时的一张船票,甚至那 未来的一方坟墓,都寄寓了诗人的也是万千海外游子的绵长乡
用书 C92 说“浅易”的一定不好。“浅”是文字浅显,“易”是容易读 懂,他不反对“浅易”,但是,台岛那里“许多读者”“要求 一首诗一读就懂”,却遭到他的反感。他说:“一个人如果只 能读浅易的诗,就注定自己终身在诗国做匆匆过境的观光旅 客。”这话恐怕说得太重了吧。除了写诗的内行,一般读者, 各有各的事业,奔波忙碌,然疲役,偶有余暇,不去看电视看 电影看跑马看黄书,而去观光诗国,也就算是很不错的了,哪 怕匆匆过境呢。对这样的读者,理当叩头称谢才是,不宜责之 太重。何况台岛那里就是有些深奥得可厌的诗,不但一般读者 叫苦,写诗的内行也说读不懂呢。例如张默的《无调之歌》, 大诗人如洛夫者竟然都这样说:“这首诗我看了很久,看不太 懂。”何况一般读者呢。要求浅易一些,一读二读三读终能读 懂,而不是愈读愈头疼,难道不应该吗? 我之所以要向读者介绍《乡愁》,正是看中了它的“浅易”。 而它的精巧的构思,溶哀愁于物象的本领,值得我们潜心揣摩, 从中学习诗艺,乃是自不待言的了。 (选自《流沙河诗话》,四川文艺出版社 1995 年版) 五、《乡愁》赏析(李元洛) 乡愁,是中国诗歌一个历久常新的普遍的主题,余光中多年来 写了许多以乡愁为主题的诗篇,《乡愁》就是其中情深意长、 音调动人的一曲。 正像中国大地上许多江河都是黄河与长江的支流一样,余光中 虽然身居海岛,但是,作为一个挚爱祖国及其文化传统的中国 诗人,他的乡愁诗从内在感情上继承了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民族 感情传统,具有深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同时,台湾和大陆人 为的长期隔绝、飘流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人的思乡情怀,客 观上具有以往任何时代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特定的广阔内容。 余光中作为一个离开大陆三十多年的当代诗人,他的作品也必 然会烙上深刻的时代印记。《乡愁》一诗,侧重写个人在大陆 的经历,那年少时的一枚邮票,那青年时的一张船票,甚至那 未来的一方坟墓,都寄寓了诗人的也是万千海外游子的绵长乡
用书C92 关之思,而这一切在诗的结尾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有如百川 奔向东海,有如千峰朝向泰山,诗人个人的悲欢与巨大的祖国 之爱、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而诗人个人经历的倾诉,也因为 结尾的感情的燃烧而更为撩人愁思了,正如诗人自己所说: 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纵横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现实 感。”(《白玉苦瓜》序)诗人的《乡愁》是我国民族传统的 乡愁诗在新的时代和特殊的地理条件下的变奏,具有以往的乡 愁诗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 在意象的撷取和提炼上,这首诗具有单纯而丰富之美。乡愁, 本来是大家所普遍体验却难以捕捉的情绪,如果找不到与之对 应的独特的美的意象来表现,那将不是流于一般化的平庸,就 是堕入抽象化的空泛。《乡愁》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了四个意 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它们是单纯的,所谓单纯,绝 不是简单,而是明朗、集中、强烈,没有旁逸斜出、意多文乱 的芜蔓之感;它们又是丰富的,所谓丰富,也绝不是堆砌,而 是含蓄。有张力,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在意象的组合方 面,《乡愁》以时间的发展来组合意象,可称为意象递进。“小 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这种表时间的时序 语像一条红线贯串全诗,概括了诗人漫长的生活历程和对祖国 的绵绵怀念,前面三节诗如同汹涌而进的波涛,到最后轰然而 汇成了全诗的九级浪。 《乡愁》的形式美也令人瞩目。它的形式美一表现为结构美, 表现为音乐美。《乡愁》在结构上呈现出寓变化于统一的美。 统一,就是相对地均衡、匀称;段式、句式比较整齐,段与段、 句与句之间又比较和谐对称。变化,就是避免统一走向极端, 而追逐那种活泼、流动而生机蓬勃之美。《乡愁》共四节。每 节四行,节与节之间相当均衡对称,但是,诗人注意了长句与 短句的变化调节,从而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乡愁》 的音乐美,主要表现在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美的旋律,其中 的“乡愁是 与“在这头……在那(里)头”的四次重复, 加之四段中“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在 同一位置上的叠词运用,使得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而
用书 C92 关之思,而这一切在诗的结尾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有如百川 奔向东海,有如千峰朝向泰山,诗人个人的悲欢与巨大的祖国 之爱、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而诗人个人经历的倾诉,也因为 结尾的感情的燃烧而更为撩人愁思了,正如诗人自己所说: “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纵横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现实 感。”(《白玉苦瓜》序)诗人的《乡愁》是我国民族传统的 乡愁诗在新的时代和特殊的地理条件下的变奏,具有以往的乡 愁诗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 在意象的撷取和提炼上,这首诗具有单纯而丰富之美。乡愁, 本来是大家所普遍体验却难以捕捉的情绪,如果找不到与之对 应的独特的美的意象来表现,那将不是流于一般化的平庸,就 是堕入抽象化的空泛。《乡愁》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了四个意 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它们是单纯的,所谓单纯,绝 不是简单,而是明朗、集中、强烈,没有旁逸斜出、意多文乱 的芜蔓之感;它们又是丰富的,所谓丰富,也绝不是堆砌,而 是含蓄。有张力,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在意象的组合方 面,《乡愁》以时间的发展来组合意象,可称为意象递进。“小 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这种表时间的时序 语像一条红线贯串全诗,概括了诗人漫长的生活历程和对祖国 的绵绵怀念,前面三节诗如同汹涌而进的波涛,到最后轰然而 汇成了全诗的九级浪。 《乡愁》的形式美也令人瞩目。它的形式美一表现为结构美, 一表现为音乐美。《乡愁》在结构上呈现出寓变化于统一的美。 统一,就是相对地均衡、匀称;段式、句式比较整齐,段与段、 句与句之间又比较和谐对称。变化,就是避免统一走向极端, 而追逐那种活泼、流动而生机蓬勃之美。《乡愁》共四节。每 节四行,节与节之间相当均衡对称,但是,诗人注意了长句与 短句的变化调节,从而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乡愁》 的音乐美,主要表现在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美的旋律,其中 的“乡愁是──”与“在这头……在那(里)头”的四次重复, 加之四段中“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在 同一位置上的叠词运用,使得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而“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