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大学语文(College Chinese) 课程编码:P315025 总学时/总学分:24/1.5 理论学时/理论学分:24/1.5 实验学时/实验学分: 适用专业:非中文专业 开课单位:文学艺术学院中文系 一、课程性质及目的 此课程是石河子大学文学艺术学院中文系为培养和提高非中文专业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 养而开设的一门公共文化基础课。具体目的和要求如下: 1、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 发展趋势,为社会的发展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 2、加强对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增强他们对中华文化和世界文化精髓的认识和理解,传承历 史文化。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从作品中汲取人生养料,使其能提升人文修养,形成健全人格。 3、通过经典范文的学习,了解文学创作活动以形象思维为主的思维方式,以助非中文专业的 学生突破思维定式,提高其专业学习的效果。 4、通过系统学习,要求学生在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中,避免出现语文常识错误,做到书写格 式符合规范,文句通顺,条理清楚,表达明晰,有较强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 二、课程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诗经》与中国诗歌的起源2学 第一节《诗经》的编集及体制 第二节《诗经》思想内容及艺术成就与影响 第三节作品分析:《鹿鸣》、《无农》、《燕葭》、《采薇》 教学要求:了解古代中国诗歌的概念:了解"风、雅、颂"的分类体式:结合作品理解《诗经》的质 朴之美;《诗经》的地位及影响。 第二章屈原与楚辞2学时 第一节楚辞的形成 第二节屈原与楚辞及其他作家 第三节楚辞的艺术特征 第四节《离骚》讲解及强体传统
《大学语文》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大学语文(College Chinese) 课程编码:P315025 总学时/总学分:24/1.5 理论学时/理论学分:24/1.5 实验学时/实验学分: 适用专业:非中文专业 开课单位:文学艺术学院中文系 一、课程性质及目的 此课程是石河子大学文学艺术学院中文系为培养和提高非中文专业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 养而开设的一门公共文化基础课。具体目的和要求如下: 1、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 发展趋势,为社会的发展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 2、加强对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 增强他们对中华文化和世界文化精髓的认识和理解,传承历 史文化。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从作品中汲取人生养料,使其能提升人文修养,形成健全人格。 3、通过经典范文的学习,了解文学创作活动以形象思维为主的思维方式,以助非中文专业的 学生突破思维定式,提高其专业学习的效果。 4、通过系统学习,要求学生在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中,避免出现语文常识错误,做到书写格 式符合规范,文句通顺,条理清楚,表达明晰,有较强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 二、课程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 《诗经》与中国诗歌的起源 2 学时 第一节 《诗经》的编集及体制 第二节 《诗经》思想内容及艺术成就与影响 第三节 作品分析:《鹿鸣》、《无衣》、《蒹葭》、《采薇》 教学要求:了解古代中国诗歌的概念;了解"风、雅、颂"的分类体式;结合作品理解《诗经》的质 朴之美;《诗经》的地位及影响。 第二章 屈原与楚辞 2 学时 第一节 楚辞的形成 第二节 屈原与楚辞及其他作家 第三节 楚辞的艺术特征 第四节 《离骚》讲解及骚体传统
教学要求:了解屈原和楚辞的关系:了解屈原的生平及作品,理解其精神价值:楚辞的地位和影响。 第三章论语、孟子与儒学2学时 第一节诸子散文的形成发展及艺术特征 第二节孔孟之道 第三节作品解读 教学要求:了解孔子、孟子儒学思想的核心内容,理解其社会价值:解说《论语》中“仁”与“礼” 的内涵及其关系:探讨儒家传统能否适应现代社会 第四章老庄与道家文化 第一节道家文化潮源 第二节老庄思想的区别 第三节作品解读 教学要求:了解道家文化产生的根源,理解其社会价值,解读《老子》《庄子》中篇目,探讨道家文 化的现代意义。 第五章《史记》、《汉书》与史传传统2学时 第一节先秦历史散文梳理 第二节司马迁与《史记》 第三节班固与《汉书》 第四节史传传统讲解 教学要求:了解我国古代史书的编写体例:了解《史记》人物塑造的“互见法”:探讨用“纪传体 写历史的长处与短处。 第六章李杜与唐诗4学时 第一节唐诗繁荣的原因及发展演变 第二节李白诗歌的艺术特点 第三节杜甫诗歌的艺术特点 第四节其他诗人诗歌赏析 教学要求:了解唐诗发展概况及盛唐气象:鉴赏体味李白的艺术个性和诗歌气韵:理解杜诗何以被 称为“诗史”:了解李杜诗歌的意象特点。了解其他唐代诗人诗作及地位
教学要求:了解屈原和楚辞的关系; 了解屈原的生平及作品,理解其精神价值;楚辞的地位和影响。 第三章 论语、孟子与儒学 2 学时 第一节 诸子散文的形成发展及艺术特征 第二节 孔孟之道 第三节 作品解读 教学要求:了解孔子、孟子儒学思想的核心内容,理解其社会价值;解说《论语》中“仁”与“礼” 的内涵及其关系;探讨儒家传统能否适应现代社会。 第四章 老庄与道家文化 第一节 道家文化溯源 第二节 老庄思想的区别 第三节 作品解读 教学要求:了解道家文化产生的根源,理解其社会价值,解读《老子》《庄子》中篇目,探讨道家文 化的现代意义。 第五章 《史记》、《汉书》与史传传统 2 学时 第一节 先秦历史散文梳理 第二节 司马迁与《史记》 第三节 班固与《汉书》 第四节 史传传统讲解 教学要求:了解我国古代史书的编写体例;了解《史记》人物塑造的“互见法”;探讨用“纪传体” 写历史的长处与短处。 第六章 李杜与唐诗 4 学时 第一节 唐诗繁荣的原因及发展演变 第二节 李白诗歌的艺术特点 第三节 杜甫诗歌的艺术特点 第四节 其他诗人诗歌赏析 教学要求:了解唐诗发展概况及盛唐气象;鉴赏体味李白的艺术个性和诗歌气韵;理解杜诗何以被 称为“诗史”;了解李杜诗歌的意象特点。了解其他唐代诗人诗作及地位
第七章“豪放”、“婉约”说宋词4学时 第一节宋词的发展概况 第二节苏轼词赏析 第三节柳永词赏析 第四节李清照词及辛弃疾词赏析 教学要求:了解宋词兴盛的原因和发展概况:了解“豪放”、“婉约”词的不同风格:欣赏柳永 李清照的婉约词:欣赏辛弃疾的豪放词。 第八章四大名著与明清小说2学时 第一节古代小说的发展概况 第二节明清小说选讲—一《三国演义》《红楼梦》 教学要求:了解古代小说的发展情况,掌握《三国演义》的中历史与文学的关系,了解《红楼梦》 “说不完”的经典含义:把握《红楼梦》三个层面的意蕴:体会《红楼梦》日常化与书面化结合的 语言风格。 第九章鲁迅的《呐喊》与《彷徨》2学时 第一节现代小说的发展脉络 第二节当代小说的脉络 第三节小说鉴赏一一《伤逝》《游园惊梦》 教学要求:了解现代小说的发展脉络,学会鉴赏现当代小说,了解现鲁迅在中国现代小说中的地位。 第十章新诗的产生和发展2学时 第一节新诗与旧体诗 第二节新诗的发展轮廓 第三节新诗的艺术特征 第四节作品赏析一一《雨巷》《乡愁》《致橡树》《死水》 教学要求:体会新诗和旧诗的区别:了解新诗之美的表现方式:探讨新诗晦涩的问题,了解新诗发 展过程中的代表人物及诗作。 三、参考教材
第七章 “豪放”、“婉约”说宋词 4 学时 第一节 宋词的发展概况 第二节 苏轼词赏析 第三节 柳永词赏析 第四节 李清照词及辛弃疾词赏析 教学要求:了解宋词兴盛的原因和发展概况;了解“豪放”、“婉约”词的不同风格;欣赏柳永、 李清照的婉约词;欣赏辛弃疾的豪放词。 第八章 四大名著与明清小说 2 学时 第一节 古代小说的发展概况 第二节 明清小说选讲——《三国演义》《红楼梦》 教学要求:了解古代小说的发展情况,掌握《三国演义》的中历史与文学的关系,了解《红楼梦》 “说不完”的经典含义;把握《红楼梦》三个层面的意蕴;体会《红楼梦》日常化与书面化结合的 语言风格。 第九章 鲁迅的《呐喊》与《彷徨》 2 学时 第一节 现代小说的发展脉络 第二节 当代小说的脉络 第三节 小说鉴赏——《伤逝》《游园惊梦》 教学要求:了解现代小说的发展脉络,学会鉴赏现当代小说,了解现鲁迅在中国现代小说中的地位。 第十章 新诗的产生和发展 2 学时 第一节 新诗与旧体诗 第二节 新诗的发展轮廓 第三节 新诗的艺术特征 第四节 作品赏析——《雨巷》《乡愁》《致橡树》《死水》 教学要求:体会新诗和旧诗的区别;了解新诗之美的表现方式;探讨新诗晦涩的问题,了解新诗发 展过程中的代表人物及诗作。 三、参考教材
1.袁行需主编,《中国文学史》(四卷本),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1999年8月。 2.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著,《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1998年7月。 3.陈思和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1999年9月。 4.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社。(六册、简编本二册、2002年版三册) 5.山东大学等高校,《现代文学作品选》(三册)山东大学出版社,1978年。 6。白寿彝主编,《仲国通史纲要》,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11月。 7.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5月。 8.《古文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7年1月。 9.《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7月。 10.《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 11.《宋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8月。 12.《元曲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年7月。 13.《新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1年11月。 14.《中国文学史》(1一4册),游国恩等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 15.《大学语文》,徐中玉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四、学习要求 1、了解各个时期的主要文学成就:重要作家、作品,风格、流派及其影响: 2、掌握各种文学体裁的基本知识,特别是诗词曲赋、散文、戏剧、小说四种主要文体的特点。 3、掌握名篇名作的主要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借鉴写作方法,并能在教师指导下对一些作品进行独 立的鉴赏、分析。 4、背诵一些重要的名篇名作。 五、成绩评定方式 本课程成绩评定方式分为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 平时成绩以考勤,讨论及作业为主。 考试形式为期未开考试。 成绩构成:平时成绩20%,课程论文80%
1.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四卷本),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1999 年 8 月。 2.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著,《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1998 年 7 月。 3.陈思和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1999 年 9 月。 4.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社。(六册、简编本二册、 2002 年版三册) 5.山东大学等高校,《现代文学作品选》(三册)山东大学出版社,1978 年。 6.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纲要》,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 年 11 月。 7.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年 5 月。 8.《古文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7 年 1 月。 9.《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 年 7 月。 10.《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 年 12 月。 11.《宋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 年 8 月。 12.《元曲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 年 7 月。 13.《新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1 年 11 月。 14.《中国文学史》(1—4 册),游国恩等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 15.《大学语文》,徐中玉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四、学习要求 1、了解各个时期的主要文学成就;重要作家、作品,风格、流派及其影响; 2、掌握各种文学体裁的基本知识,特别是诗词曲赋、散文、戏剧、小说四种主要文体的特点。 3、掌握名篇名作的主要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借鉴写作方法,并能在教师指导下对一些作品进行独 立的鉴赏、分析。 4、背诵一些重要的名篇名作。 五、成绩评定方式 本课程成绩评定方式分为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 平时成绩以考勤,讨论及作业为主。 考试形式为期末开考试。 成绩构成:平时成绩 20% ,课程论文 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