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内经》对和的含义的五:一是指 人体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和于阴阳,调于 四时);二是人体整体系统的协调(血气 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素问·调经论》) 是饮食起居情绪的协调(和喜怒而安居 处《灵枢·本神篇》);四是饮食精微吸收 和气化功能(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 而生《素问六节脏象论》);五是治疗准 则(必先五脏,疏其气,令其调达,而致 和平《素问生气通天论》)
(2)《内经》对和的含义的五:一是指 人体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和于阴阳,调于 四时);二是人体整体系统的协调(血气 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素问·调经论》); 三是饮食起居情绪的协调(和喜怒而安居 处《灵枢·本神篇》);四是饮食精微吸收 和气化功能(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 而生《素问·六节脏象论》);五是治疗准 则(必先五脏,疏其气,令其调达,而致 和平《素问·生气通天论》)
(3)仲景对“和”的阐述:一是作症 状描述:“身和”、“腹中和”、“口中 和”、“卫气不和”、“胃中不和” 是作具体治法,有桂枝汤调和营卫、小柴 胡汤和解少阳、调胃承气汤的调和胃气, “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等等
(3)仲景对“和”的阐述:一是作症 状描述:“身和”、“腹中和”、“口中 和”、“卫气不和”、“胃中不和”。二 是作具体治法,有桂枝汤调和营卫、小柴 胡汤和解少阳、调胃承气汤的调和胃气, “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等等
还有“白饮和服”之服法,总观仲景 对“和”的原则性论点有二:一是《金匮》 “五脏元真通畅,人既安和”;二是《伤 寒论》中提出:“凡病,若发汗、若吐 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 自愈”。由此可见,“和”的关键是恢复 人体的自稳,调节机制,使阴阳、气血 脏腑的系统功能平衡协调而维持正常的生 理活动
还有“白饮和服”之服法,总观仲景 对“和”的原则性论点有二:一是《金匮》 “五脏元真通畅,人既安和”;二是《伤 寒论》中提出:“凡病,若发汗、若吐、 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 自愈”。由此可见,“和”的关键是恢复 人体的自稳,调节机制,使阴阳、气血、 脏腑的系统功能平衡协调而维持正常的生 理活动
(4)仲景的“和法”含义:乃指汗剂 下剂、温剂诸方治疗作用较为缓和者 而言
(4)仲景的“和法”含义:乃指汗剂、 下剂、温剂诸方治疗作用较为缓和者 而言
(5)柯琴云:“群方之冠,乃滋阴和 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之总方也
(5)柯琴云:“群方之冠,乃滋阴和 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之总方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