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新作文素材:马拉拉被授予2014年诺贝尔和平奖 人物刊 2014.10 透+ 中 中国出了个“御轩春”(见封底) 今 D中的人物 少女马拉拉 诺贝尔奖坛上的巴基斯坦玫瑰 blog sina comi cn/xingaokaoboke 中文名马拉拉·优素福·扎伊 外文名普什图文: Malalah Yusafzay,英文: Malala yousafzai 国籍巴基斯坦 出生地巴基斯坦西北省 Mingora 出生日期1997年7月12日 职业学生 信仰伊斯兰教 主要成就争取妇女权益运动 诺贝尔和平奖 代表作品《我是马拉拉》 马拉拉·优素福·扎伊,女,1997年7月12日出生,女学生 马拉拉·优素福·扎伊因致力于斯瓦特地区和平而备受赞誉。虽然塔利班禁止斯 瓦特地区女性接受教育,但是马拉拉不仅继续学业,还致函外媒,为巴基斯坦妇 女和儿童争取权益。2012年10月9日乘校车回家时遭到枪击,伤势严重,现已
2015 新作文素材:马拉拉被授予 2014 年诺贝尔和平奖 中文名马拉拉·优素福·扎伊 外文名普什图文: Malālah Yūsafzay,英文:Malala Yousafzai 国 籍巴基斯坦 出生地巴基斯坦西北省 Mingora 出生日期 1997 年 7 月 12 日 职业学生 信仰伊斯兰教 主要成就争取妇女权益运动 诺贝尔和平奖 代表作品《我是马拉拉》 马拉拉·优素福·扎伊,女,1997 年 7 月 12 日出生,女学生 。 马拉拉·优素福·扎伊因致力于斯瓦特地区和平而备受赞誉。虽然塔利班禁止斯 瓦特地区女性接受教育,但是马拉拉不仅继续学业,还致函外媒,为巴基斯坦妇 女和儿童争取权益。2012 年 10 月 9 日乘校车回家时遭到枪击,伤势严重,现已
恢复。2011年12月,她被巴基斯坦政府授予“国家青年和平奖”,并成为这一 奖项的首位得主,曾获得2013年诺贝尔和平奖提名。 2014年10月10日,因为儿童及青少年的权益作出了重大贡献,与凯拉什·萨 蒂亚尔希共同获得2014年诺贝尔和平奖。 不幸遇袭 2012年10月9日在巴基斯坦西北部开伯尔一普什图省遭遇不明身份枪手袭击, 伤势严重 马拉拉当天放学回家途中所乘校车被一名身着警服的袭击者拦下。枪手登上校 车,问:“你们谁是马拉拉?快说,不然把你们统统毙了。”优素福扎伊的身份 暴露了,枪手对着她的脸开了枪,子弹穿过头、颈,嵌入肩膀 弥留时,她被飞运英国,在伯明翰的伊丽莎白女王医院救治。2013年2月份的 手术补造了颅骨,并使她恢复了听力。3月19日,她换上新校服,在伯明翰就 近入学埃德巴斯通女子高中。 事发后,巴基斯坦总统扎尔达里、总理阿什拉夫以及其他政要纷纷发表声明,对 袭击马拉拉的行为予以谴责。 联合国演讲 优素福扎伊小姐已经获得了2013年诺贝尔和平奖的提名,从而成为该奖有史以 来最年轻的候选人。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也于2012年11月10日宣布将每年7 月12日(马拉拉生日)定为“马拉拉日”。她的父亲齐亚丁·优素福扎伊则获 任为联合国教育顾问。 2013年7月12日,是马拉拉16岁的生日。在联合国青年大会发表演说,敦促 联合国及各国领袖,努力让全世界的儿童都能够跨越宗教、种族、性别、贫富等 因素,在校园里得到平等的教育机会 曾经在枪口下面对死亡威胁,头部重创的马拉拉以最响亮的声音说:她永不会在 威胁中后退和倒下,一定要为弱势孩童,特别是女孩发声,争取和实现平等教育 权 诺贝尔和平奖授予马拉拉等两人表彰其为儿童权利抗争 综合报道,据诺贝尔奖官方网站最新消息,诺贝尔和平奖于当地时间10日揭晓 获奖者为印度儿童人权活动家萨蒂亚尔希及巴基斯坦为呼吁女性受教育权利而 遭塔利班组织枪击的马拉拉·尤萨夫扎伊 2009年,不到13岁的马拉拉开始为英国广播公司写博客,以亲身经验批判塔利 班武装组织禁止女孩上学的政策以及恐怖活动 2012年10月9日,马拉拉在校车上遭塔利班分子枪击,头部中弹。在英国接受 治疗后,马拉拉恢复良好 塔利班曾宣称对此事负责,并说如果马拉拉逃过一劫,一定会“再想办法追杀 她 去年4月,马拉拉登上《时代》杂志封面并被选为全球最有影响力百人:7月, 联合国宣布将她的生日定为“马拉拉日”;去年11月,美国总统奥巴马夫妇曾 在白宫会见了马拉拉,马拉拉曾是当年诺贝尔和平奖的热门人选。她并于2014 年被提名“世界儿童奖” 另一名获奖人萨蒂亚尔希则是印度著名的儿童人权活动家,他继承了先贤甘地 “非暴力不合作”的精神,多次组织和参与和平示威活动,他的主要目标是抗争 严重剥削儿童经济利益的现象,以及呼吁国际社会重视儿童正当权利,为儿童发
恢复。2011 年 12 月,她被巴基斯坦政府授予“国家青年和平奖”,并成为这一 奖项的首位得主,曾获得 2013 年诺贝尔和平奖提名。 2014 年 10 月 10 日,因为儿童及青少年的权益作出了重大贡献,与凯拉什·萨 蒂亚尔希共同获得 2014 年诺贝尔和平奖。 不幸遇袭 2012 年 10 月 9 日在巴基斯坦西北部开伯尔-普什图省遭遇不明身份枪手袭击, 伤势严重。 马拉拉当天放学回家途中所乘校车被一名身着警服的袭击者拦下。枪手登上校 车,问:“你们谁是马拉拉?快说,不然把你们统统毙了。”优素福扎伊的身份 暴露了,枪手对着她的脸开了枪,子弹穿过头、颈,嵌入肩膀。 弥留时,她被飞运英国,在伯明翰的伊丽莎白女王医院救治。2013 年 2 月份的 手术补造了颅骨,并使她恢复了听力。3 月 19 日,她换上新校服,在伯明翰就 近入学埃德巴斯通女子高中。 事发后,巴基斯坦总统扎尔达里、总理阿什拉夫以及其他政要纷纷发表声明,对 袭击马拉拉的行为予以谴责。 联合国演讲 优素福扎伊小姐已经获得了 2013 年诺贝尔和平奖的提名,从而成为该奖有史以 来最年轻的候选人。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也于 2012 年 11 月 10 日宣布将每年 7 月 12 日(马拉拉生日)定为“马拉拉日”。她的父亲齐亚丁·优素福扎伊则获 任为联合国教育顾问。 2013 年 7 月 12 日,是马拉拉 16 岁的生日。在联合国青年大会发表演说,敦促 联合国及各国领袖,努力让全世界的儿童都能够跨越宗教、种族、性别、贫富等 因素,在校园里得到平等的教育机会。 曾经在枪口下面对死亡威胁,头部重创的马拉拉以最响亮的声音说:她永不会在 威胁中后退和倒下,一定要为弱势孩童,特别是女孩发声,争取和实现平等教育 权。 诺贝尔和平奖授予马拉拉等两人 表彰其为儿童权利抗争 综合报道,据诺贝尔奖官方网站最新消息,诺贝尔和平奖于当地时间 10 日揭晓, 获奖者为印度儿童人权活动家萨蒂亚尔希及巴基斯坦为呼吁女性受教育权利而 遭塔利班组织枪击的马拉拉•尤萨夫扎伊。 2009 年,不到 13 岁的马拉拉开始为英国广播公司写博客,以亲身经验批判塔利 班武装组织禁止女孩上学的政策以及恐怖活动。 2012 年 10 月 9 日,马拉拉在校车上遭塔利班分子枪击,头部中弹。在英国接受 治疗后,马拉拉恢复良好。 塔利班曾宣称对此事负责,并说如果马拉拉逃过一劫,一定会“再想办法追杀 她”。 去年 4 月,马拉拉登上《时代》杂志封面并被选为全球最有影响力百人;7 月, 联合国宣布将她的生日定为“马拉拉日”;去年 11 月,美国总统奥巴马夫妇曾 在白宫会见了马拉拉,马拉拉曾是当年诺贝尔和平奖的热门人选。她并于 2014 年被提名“世界儿童奖”。 另一名获奖人萨蒂亚尔希则是印度著名的儿童人权活动家,他继承了先贤甘地 “非暴力不合作”的精神,多次组织和参与和平示威活动,他的主要目标是抗争 严重剥削儿童经济利益的现象,以及呼吁国际社会重视儿童正当权利,为儿童发 声
2014年10月10日,诺贝尔委员会宣布2014年诺贝尔和平奖授予巴基斯坦和印 度的儿童权利活动人士马拉拉?尤萨夫扎伊和凯拉什?萨蒂亚尔蒂,以表彰他们反 对压制儿童和妇女、为所有儿童争取教育权所进行的斗争。这位17岁的巴基斯 坦少女在278位德高望重的名流行列里能够脱颖而出,成为了“诺贝尔和平奖史 上最年轻的得奖人” 大多数同龄中国孩子还在纠结于怎么完成老师安排的作业,并且强迫背诵小 学生行为守则的时候,2009年,还是12岁孩子的马拉拉便匿名在在英国广播公 司乌尔都语网站撰写博客,控诉塔利班统治下的生活状况和为巴勒斯坦女孩争取 受教育的权利。 这打破了塔利班利用“传统信仰及洗脑政治”围起来的“思想控制”,让塔 利班心生恐惧。 所谓“童言无忌”。在现实中,戳穿“皇帝外衣”的人,可能永远是那些童 心未泯、心存纯洁的人。但是,真话不能令塔利班“豁然开朗”,只能让他们心 生厌恶,内心恐惧。因为他们需要的是言听计从,需要的是被统治阶层“万众 心”、“心无旁骛”的歌颂。这个层面上,任何异议都是毒药。 于是,塔利班想杀死这个小女孩,以“灭口”的方式来堵死这个“缺口”。 2012年10月9日,塔利班成员拦截了马拉拉乘坐的校车并近距离朝她的头 部射击,所幸未伤及要害。“经抢救治疗奇迹般康复”的她在塔利班组织发出 “追杀令”的情况下,仍积极投入到“为妇女和儿童争取教育权利的活动中”, 丝毫未退缩,甚至更加掷地有声地宣称“他们以为子弹将会让我们沉默,但他们 注定失败”。 恐怖分子总以为杀戮可以改变一个人追求真理的目标,阻止人的理想。但是 这种方式除了“让懦弱、恐惧与无助”消失,更能增长“坚定、力量与勇气”。 我还是同一个马拉拉。我的理想依旧。我的希望亦如故。而我的梦想依然 不变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用杀戮来禁言,是统治者最无知、最荒唐的方式。 也许,从年龄上来说,17岁的少女获此殊荣存在着诸多争议。但是她所从 事的这项“为巴基斯坦女孩争取受教育的权力”的事业足以与马丁?路德?金、拉 宾、特蕾莎修女相提并论。 2013年马拉拉被《时代》评为全球最具影响力人物之一,也成为了世界女 性争取权益的领军人物。细数她的事迹,确实难以与她的年龄相吻合。 伟大的事业从来不限定“从业人”的年龄,甚至没有任何的限定,心存正义, 心存良知,改变世界也不需要等到长大
2014 年 10 月 10 日,诺贝尔委员会宣布 2014 年诺贝尔和平奖授予巴基斯坦和印 度的儿童权利活动人士马拉拉?尤萨夫扎伊和凯拉什?萨蒂亚尔蒂,以表彰他们反 对压制儿童和妇女、为所有儿童争取教育权所进行的斗争。这位 17 岁的巴基斯 坦少女在 278 位德高望重的名流行列里能够脱颖而出,成为了“诺贝尔和平奖史 上最年轻的得奖人”。 大多数同龄中国孩子还在纠结于怎么完成老师安排的作业,并且强迫背诵小 学生行为守则的时候,2009 年,还是 12 岁孩子的马拉拉便匿名在在英国广播公 司乌尔都语网站撰写博客,控诉塔利班统治下的生活状况和为巴勒斯坦女孩争取 受教育的权利。 这打破了塔利班利用“传统信仰及洗脑政治”围起来的“思想控制”,让塔 利班心生恐惧。 所谓“童言无忌”。在现实中,戳穿“皇帝外衣”的人,可能永远是那些童 心未泯、心存纯洁的人。但是,真话不能令塔利班“豁然开朗”,只能让他们心 生厌恶,内心恐惧。因为他们需要的是言听计从,需要的是被统治阶层“万众一 心”、“心无旁骛”的歌颂。这个层面上,任何异议都是毒药。 于是,塔利班想杀死这个小女孩,以“灭口”的方式来堵死这个“缺口”。 2012 年 10 月 9 日,塔利班成员拦截了马拉拉乘坐的校车并近距离朝她的头 部射击,所幸未伤及要害。“经抢救治疗奇迹般康复”的她在塔利班组织发出 “追杀令”的情况下,仍积极投入到“为妇女和儿童争取教育权利的活动中”, 丝毫未退缩,甚至更加掷地有声地宣称“他们以为子弹将会让我们沉默,但他们 注定失败”。 恐怖分子总以为杀戮可以改变一个人追求真理的目标,阻止人的理想。但是 这种方式除了“让懦弱、恐惧与无助”消失,更能增长“坚定、力量与勇气”。 “我还是同一个马拉拉。我的理想依旧。我的希望亦如故。而我的梦想依然 不变。”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用杀戮来禁言,是统治者最无知、最荒唐的方式。 也许,从年龄上来说,17 岁的少女获此殊荣存在着诸多争议。但是她所从 事的这项“为巴基斯坦女孩争取受教育的权力”的事业足以与马丁?路德?金、拉 宾、特蕾莎修女相提并论。 2013 年马拉拉被《时代》评为全球最具影响力人物之一,也成为了世界女 性争取权益的领军人物。细数她的事迹,确实难以与她的年龄相吻合。 伟大的事业从来不限定“从业人”的年龄,甚至没有任何的限定,心存正义, 心存良知,改变世界也不需要等到长大
马拉拉这个孩子之所以获此盛誉,大概是因为成年之后依然说真话、并为信 念而奋斗的精英还太少。 2014年诺贝尔和平奖 获得者 马拉拉·优素福·扎伊 2. blog sina. com. cn/xingaokaoboh
马拉拉这个孩子之所以获此盛誉,大概是因为成年之后依然说真话、并为信 念而奋斗的精英还太少
她,17岁的巴基斯坦女孩儿,以教育和爱,为人 类树立了一座人性标杆 ·她,17岁能直面凶残塔利班 她,17岁能在联大发表演说 ·她,17岁能同奥巴马会面 ·她,17岁能为人类之解放事业为人性而奋不顾身 她,17岁,史上最年轻的诺贝尔和平奖得主 让我们一同走近这位了不起的90后~~ blog sina com cn/xingaokaob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