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考前猜题卷 语文(全国I卷)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3题 陶渊明崇尚自然的思想,直接继承了老子哲学。在玄学的各个流派中,他倾向嵇 康、阮籍,以自然对抗名教,这是显而易见的。陶渊明的《杂诗’饮酒’拟古’与 阮籍的《咏怀》思想感情一脉相通。但陶渊明的崇尚自然、反抗名教,又有不同 于嵇、阮的一面。嵇康、阮籍所处的时代正当魏晋之际,司马氏标榜名教,以孝 治天下,名教成为司马氏排除异己、篡夺皇位的手段。嵇、阮反对司马氏篡夺, 便故意破坏他们所标榜的名教。而自然,对于陶渊明来说,却是他终生信奉的人 生晢学。他不像嵇康、阮籍那样佯狂任诞,他的思想、生活,一吟一哦,莫不出 自真率,本于自然。陶渊明虽然也处于易代之际,但像司马氏那样以名教为武器 大肆诛戮异己的事并未重演,他反抗名教也就不必采取嵇康、阮籍的方式。他可 以从容地实践他崇尚自然的主张,使他整个的生活和诗歌接近于自然化的境地 魏晋玄学家“得意忘言”的思想方法,对陶渊明也有影响。汤用彤先生说:“汉 代经学依于文句,故朴实说理,而不免拘泥。魏世以后,学尚玄远,虽颇乖于圣 道,而因主得意,思想言论乃较为自由。汉人所习曰‘章句,,魏晋所尚者曰‘通,。 章句多随文饰说,通者会通其意义而不以辞害意。”陶渊明就是用这种新的眼光 和态度去读书的。他虽说自己“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但他并非章句之徒 他在《五柳先生传》里说得明白:“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所谓“不求甚解”,就是不为繁琐的训诂;所谓“会意”,就是以己意会通书中 旨略。陶渊明读经不拘泥于文字之间,而是从崇尚自然的观点出发,融会书中的 意旨,以丰富自己的思想。 陶渊明有些地方引用《论语’称颂孔圣,但往往已离开了儒家的本义。儒学经他 的改造,被“自然”化了。如《答庞参军》:“谈谐无俗调,所说圣人篇。”从 字面上看,陶渊明喜欢儒家圣贤的经典,似乎是儒学的信徒。其实不然,全诗所 抒发的是一个“幽居士”的爱好自然的思想。诗的末尾说:“君其爱体素,来会 在何年!”体素,就是道家的观念,意思是保持朴素自然的本性。陶渊明是用道 家的观点去理解儒家经典的。 孔子在他笔下已不是其本来的面目了。正如朱自清先生所说:“‘真,与‘淳, 都不见于《论语》”,“‘真,和‘淳,都是道家的观念,而陶渊明却将‘复真 ‘还淳,的使命加在孔子身上,此所谓孔子学说的道家化,正是当时的趋势。所 以陶诗里主要思想实在还是道家 当然,儒家思想中也有与崇尚自然的旨趣并不违背的成分,陶渊明可以方便地汲 取过来融化到自己的诗里。他只取其中爱好自然这一点意思,融化到《时运》这 首诗里,表现了崇尚自然的情趣。儒家主张“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提倡箪食瓢饮、安贫乐道,其中本含有顺应自然的意义,也被陶渊明吸收了过来, 《咏贫士》等诗即带有儒家的意味。 此外,陶渊明崇尚自然还有他的新义和胜解,这就是提倡躬耕,并亲自实践。他 认为自食其力的劳动生活才最符合于自然的原则。这是他思想中最光彩的成分。 (选自《袁行霈教授讲解陶渊明,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2015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考前猜题卷 语文(全国Ⅰ卷) 第 I 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陶渊明崇尚自然的思想,直接继承了老子哲学。在玄学的各个流派中,他倾向嵇 康、阮籍,以自然对抗名教,这是显而易见的。陶渊明的《杂诗'饮酒'拟古'与 阮籍的《咏怀》思想感情一脉相通。但陶渊明的崇尚自然、反抗名教,又有不同 于嵇、阮的一面。嵇康、阮籍所处的时代正当魏晋之际,司马氏标榜名教,以孝 治天下,名教成为司马氏排除异己、篡夺皇位的手段。嵇、阮反对司马氏篡夺, 便故意破坏他们所标榜的名教。而自然,对于陶渊明来说,却是他终生信奉的人 生哲学。他不像嵇康、阮籍那样佯狂任诞,他的思想、生活,一吟一哦,莫不出 自真率,本于自然。陶渊明虽然也处于易代之际,但像司马氏那样以名教为武器 大肆诛戮异己的事并未重演,他反抗名教也就不必采取嵇康、阮籍的方式。他可 以从容地实践他崇尚自然的主张,使他整个的生活和诗歌接近于自然化的境地。 魏晋玄学家“得意忘言”的思想方法,对陶渊明也有影响。汤用彤先生说:“汉 代经学依于文句,故朴实说理,而不免拘泥。魏世以后,学尚玄远,虽颇乖于圣 道,而因主得意,思想言论乃较为自由。汉人所习曰‘章句,,魏晋所尚者曰‘通,。 章句多随文饰说,通者会通其意义而不以辞害意。”陶渊明就是用这种新的眼光 和态度去读书的。他虽说自己“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但他并非章句之徒。 他在《五柳先生传》里说得明白:“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所谓“不求甚解”,就是不为繁琐的训诂;所谓“会意”,就是以己意会通书中 旨略。陶渊明读经不拘泥于文字之间,而是从崇尚自然的观点出发,融会书中的 意旨,以丰富自己的思想。 陶渊明有些地方引用《论语'称颂孔圣,但往往已离开了儒家的本义。儒学经他 的改造,被“自然”化了。如《答庞参军》:“谈谐无俗调,所说圣人篇。”从 字面上看,陶渊明喜欢儒家圣贤的经典,似乎是儒学的信徒。其实不然,全诗所 抒发的是一个“幽居士”的爱好自然的思想。诗的末尾说:“君其爱体素,来会 在何年!”体素,就是道家的观念,意思是保持朴素自然的本性。陶渊明是用道 家的观点去理解儒家经典的。 孔子在他笔下已不是其本来的面目了。正如朱自清先生所说:“‘真,与‘淳, 都不见于《论语》”,“‘真,和‘淳,都是道家的观念,而陶渊明却将‘复真, ‘还淳,的使命加在孔子身上,此所谓孔子学说的道家化,正是当时的趋势。所 以陶诗里主要思想实在还是道家。” 当然,儒家思想中也有与崇尚自然的旨趣并不违背的成分,陶渊明可以方便地汲 取过来融化到自己的诗里。他只取其中爱好自然这一点意思,融化到《时运》这 首诗里,表现了崇尚自然的情趣。儒家主张“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提倡箪食瓢饮、安贫乐道,其中本含有顺应自然的意义,也被陶渊明吸收了过来, 《咏贫士》等诗即带有儒家的意味。 此外,陶渊明崇尚自然还有他的新义和胜解,这就是提倡躬耕,并亲自实践。他 认为自食其力的劳动生活才最符合于自然的原则。这是他思想中最光彩的成分。 (选自《袁行霈教授讲解陶渊明',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哲学强调要崇尚自然,而陶渊明则直接继承了老子哲学中的这一思想。 B.陶渊明崇尚自然、反抗名教,他的《杂诗》《饮酒》《拟古》都体现出这一思 想 C.司马氏借名教之名,提倡以孝治天下,以此排除异己、篡夺皇位,嵇康、阮籍 等以佯狂任诞的方式故意破坏其标榜的名教。 D.陶渊明一直崇拜嵇康、阮籍,信奉自然;他在自己的思想、生活中从容地实践 了他崇尚自然的。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魏晋玄学家主张“得意忘言”,陶渊明的“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 欣然忘食”也是受这一思想的影口向 B.陶渊明并非章句之徒,他是用“会通其意义而不以辞害意”的眼光和态度去 读书的 C.陶渊明读经,往往不去理解书中词语、句子的意思,更多的是以己意会通书中 旨略,以此丰富自己的思想。 D.陶渊明虽然也引用《论语’,称颂孔圣,但往往与儒家的本义相背离,带有不 少他个人的色彩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渊明在《答庞参军》曾说自己“谈谐无俗调,所说圣人篇”,这里的“圣人” 指孔子,但此诗并不表明陶渊明是儒学的信徒。 B.孔子的观点在陶渊明的笔下已融人了更多他自己的见解,陶渊明赋予了孔子 “复真”和“还淳”的使命,而“真”和“淳”都是道家的观念, C.儒家思想中一直强调要崇尚自然,陶渊明将这一思想汲取过来并融化到自己的 诗里,他的《时运》一诗就表现了崇尚自然的情趣 D.陶渊明主张崇尚自然,这中间既有对儒家、道家思想的继承,又有他的创新。 他的创新集中体现在他提倡躬耕,并亲自实践上。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陈与义,字去非,其先居京彡匕,自曾祖希亮始迁洛,故为洛人。与义天资卓伟, 为儿时已能作文,致名誉,流辈敛衽,莫敢与抗。登政和三年上舍甲科,授开德 府教授。累迁太学博士,擢符宝郎,寻谪监陈留酒税。 及金人入汴,髙宗南迁,遂避乱襄汉,转湖湘,逾岭峤。久之,召为兵部员外郎。 绍兴元年夏,至行在。迁中书舍人,兼掌内制。拜吏部侍郎,寻以徽猷阁直学士 知湖州。召为给事中,驳议详雅。又以显谟阁直学士提举江州太平观,被召,会 宰相有不乐与义者,复用为中书舍人、直学士院。六年九月,高宗如平江,十 月,拜翰林学士、知制语。 七年正月,参知政事,唯师用道德以辅朝廷,务尊主威而振纲纪。时丞相赵鼎言: “人多谓中原有可图之势,宜便进兵,恐他时咎今日之失机。”上曰:“今梓宫 与太后、渊圣皆未还,若不与金议和,则无可还之理。”与义曰:“若和议成岂 不贤于用兵万一无成则用兵必不免。”上曰:“然。”三月,从帝如建康。明年, 扈跸还临安。以疾请,复以资政殿学士知湖州,陛辞,帝劳问甚渥,遂请闲,提 举临安洞霄宫。十一月,卒,年四十九
A.老子哲学强调要崇尚自然,而陶渊明则直接继承了老子哲学中的这一思想。 B.陶渊明崇尚自然、反抗名教,他的《杂诗》《饮酒》《拟古》都体现出这一思 想。 C.司马氏借名教之名,提倡以孝治天下,以此排除异己、篡夺皇位,嵇康、阮籍 等以佯狂任诞的方式故意破坏其标榜的名教。 D.陶渊明一直崇拜嵇康、阮籍,信奉自然;他在自己的思想、生活中从容地实践 了他崇尚自然的 。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魏晋玄学家主张“得意忘言”,陶渊明的“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 欣然忘食”也是受这一思想的影口向。 B .陶渊明并非章句之徒,他是用“会通其意义而不以辞害意”的眼光和态度去 读书的。 C.陶渊明读经,往往不去理解书中词语、句子的意思,更多的是以己意会通书中 旨略,以此丰富自己的思想。 D .陶渊明虽然也引用《论语',称颂孔圣,但往往与儒家的本义相背离,带有不 少他个人的色彩。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渊明在《答庞参军》曾说自己“谈谐无俗调,所说圣人篇”,这里的“圣人” 指孔子,但此 诗并不表明陶渊明是儒学的信徒。 B.孔子的观点在陶渊明的笔下已融人了更多他自己的见解,陶渊明赋予了孔子 “复真”和 “还淳”的使命,而“真”和“淳”都是道家的观念。 C.儒家思想中一直强调要崇尚自然,陶渊明将这一思想汲取过来并融化到自己的 诗里,他 的《时运》一诗就表现了崇尚自然的情趣。 D.陶渊明主张崇尚自然,这中间既有对儒家、道家思想的继承,又有他的创新。 他的创新 集中体现在他提倡躬耕,并亲自实践上。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陈与义,字去非,其先居京彡匕,自曾祖希亮始迁洛,故为洛人。与义天资卓伟, 为儿时已能作文,致名誉,流辈敛衽,莫敢与抗。登政和三年上舍甲科,授开德 府教授。累迁太学博士,擢符宝郎,寻谪监陈留酒税。 及金人入汴,高宗南迁,遂避乱襄汉,转湖湘,逾岭峤。久之,召为兵部员外郎。 绍兴元年夏,至行在。迁中书舍人,兼掌内制。拜吏部侍郎,寻以徽猷阁直学士 知湖州。召为给事中,驳议详雅。又以显谟阁直学士提举江州太平观,被召,会 宰相有不乐与义者,复用为中书舍人、直学士院。六年九月,高宗如平江,十一 月,拜翰林学士、知制语。 七年正月,参知政事,唯师用道德以辅朝廷,务尊主威而振纲纪。时丞相赵鼎言: “人多谓中原有可图之势,宜便进兵,恐他时咎今日之失机。”上曰:“今梓宫 与太后、渊圣皆未还,若不与金议和,则无可还之理。”与义曰:“若和议成岂 不贤于用兵万一无成则用兵必不免。”上曰:“然。”三月,从帝如建康。明年, 扈跸还临安。以疾请,复以资政殿学士知湖州,陛辞,帝劳问甚渥,遂请闲,提 举临安洞霄宫。十一月,卒,年四十九
与义容状俨恪,不妄笑言,平居虽谦以接物,然内刚不可犯。其荐士于朝,退未 尝以语人,士以是会之。尤长于诗,体物寓兴,清邃纡余,高举横厉,上下陶、 谢、韦、柳之间。尝赋《墨梅》,徽会嘉赏之,以是受知于上云 (节选自《宋史》)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分) A.登政和三年上舍甲科登:考中 B.会宰相有不乐与义者会:恰逢 C.帝劳问甚渥渥:优厚 D.士以是多之多:重视。 5.对文中画?会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分) A.若和议成/岂不贤于用兵万/一无成/则用兵必不免 B.若和议/成岂不贤于用兵/万一无成/则用兵必不免 C.若和议/成岂不贤于用兵万/一无成/则用兵必不免 D.若和议成/岂不贤于用兵/万一无成/则用兵必不免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分) A.陈与义自小就很有天资,还能写文章,很有声誉,同辈的人都很害怕他,不敢 与他抗衡。B.在金兵攻人汴京之后,陈与义就到襄汉一带躲避战乱,又经辗转 很久之后才被皇帝召回做官。 C.在任参知政事期间,陈与义尊奉道德来辅佐朝廷,并致力于尊崇君主威望来振 作纲常。 D.陈与义尤其擅长诗作,并善于托物抒情。他曾经创作了一首《墨梅》,受到 了皇帝的赏识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寻以徽猷阁直学士知湖州。召为给事中,驳议详雅。 (2)与义容状俨恪,不妄笑言,平居虽谦以接物,然内刚不可犯。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8?9题。 放船 收帆下急水,卷幔逐回滩。 江市戎戎2暗,山云淦淦寒。 村荒无径入,独鸟怪人看 已泊城楼底,何曾夜色阑。 送客苍溪县,山寒雨不开 直愁骑马滑,故作泛舟回。 青惜峰峦过,黄知橘柚来。 江流大自在,坐稳兴悠哉 [注]①永泰元年重阳节,杜甫率妻儿老小乘船漂泊至云阳,作此诗。第二首是杜 甫到苍溪县游览时所作。②戎戎:烟雾很多。③谂谂(nian):散乱不定的样子。 8.明代学者胡应麟认为“诗用叠字最难,对属尤不易工”,试对第一首诗的“戎 戎”“谂谂”作简要赏析。(5分) 9.这两首诗抒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所抒发的情感又有何不同?请简 要赏析。(6分)
与义容状俨恪,不妄笑言,平居虽谦以接物,然内刚不可犯。其荐士于朝,退未 尝以语人,士以是会之。尤长于诗,体物寓兴,清邃纡余,高举横厉,上下陶、 谢、韦、柳之间。尝赋《墨梅》,徽会嘉赏之,以是受知于上云。 (节选自《宋史》)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分) A.登政和三年上舍甲科 登:考中。 B.会宰相有不乐与义者 会:恰逢。 C.帝劳问甚渥 渥:优厚。 D.士以是多之 多:重视。 5.对文中画?会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分) A.若和议成/岂不贤于用兵万/ 一无成/则用兵必不免 B.若和议/成岂不贤于用兵/万一无成/则用兵必不免 C.若和议/成岂不贤于用兵万/一无成/则用兵必不免 D.若和议成/岂不贤于用兵/万一无成/则用兵必不免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分) A.陈与义自小就很有天资,还能写文章,很有声誉,同辈的人都很害怕他,不敢 与他抗衡。 B .在金兵攻人汴京之后,陈与义就到襄汉一带躲避战乱,又经辗转, 很久之后才被皇帝召 回做官。 C.在任参知政事期间,陈与义尊奉道德来辅佐朝廷,并致力于尊崇君主威望来振 作纲常。 D.陈与义尤其擅长诗作,并善于托物抒情。他曾经创作了 一首《墨梅》,受到 了皇帝的赏识。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 寻以徽猷阁直学士知湖州。召为给事中,驳议详雅。 (2)与义容状俨恪,不妄笑言,平居虽谦以接物,然内刚不可犯。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 8?9 题。 放船 (一) ① 收帆下急水,卷幔逐回滩。 江市戎戎②暗,山云淦淦®寒。 村荒无径入,独鸟怪人看。 已泊城楼底,何曾夜色阑。 (二) 送客苍溪县,山寒雨不开。 直愁骑马滑,故作泛舟回。 青惜峰峦过,黄知橘柚来。 江流大自在,坐稳兴悠哉。 [注]①永泰元年重阳节,杜甫率妻儿老小乘船漂泊至云阳,作此诗。第二首是杜 甫到苍溪县游览时所作。②戎戎:烟雾很多。③谂谂(nian):散乱不定的样子。 8.明代学者胡应麟认为“诗用叠字最难,对属尤不易工”,试对第一首诗的“戎 戎”“谂谂”作简要赏析。(5 分) 9.这两首诗抒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所抒发的情感又有何不同?请简 要赏析。 (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分) (1)韩愈在《师说》中用“ 两句来说明老师和弟子的关系是相对的,因为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2)杜甫《登高》中“__”两句诗,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使人联 想到落木窸窣之声以及长江汹涌之状 (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中,用“_,”两句形象地描写了 南朝宋武帝刘裕为恢复中原而大举北伐之时的声威和盛况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11)、四(12)两题中选定其中一题作答。注意:作答时请用2B 铅笔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题目内的小题,不得 选做另一题目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题目计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良心李聿钟 父亲因腹痛难忍进医院急诊,B超显示是急性阑尾炎,肠腔上还有一个直径4厘 米的不明包块,医生怀疑这个包块是癌。“如果在阑尾手术中病人因其他病灶的 影响而死在手术台上,本院不承担医疗责任。同意的话,请你们在手术单上签 字 “你们”是指大哥和我。医生的话让大哥的脸“刷”地变白,手术单在他手中 噗噗”地抖动。他把目光投向我,突然的灾难让他的脸上充满同舟共济的企盼 他问,二子,你看呢? “签就签呗!”我漠然地说。甚至我还打了一个哈欠,不耐烦地说:“昨晚我打 了一通宵麻将,太困了,想早点回家,手术时你就一个人待在这儿吧! 我想,既然没有大祸临头的感觉,何必要虚张声势地悲伤。大哥最终还是忍住了 愤怒,在手术单上赌博一样谨慎地写下了自己的名字。 我的冷血是存心的,因为我对父亲有着深深的不满。父亲原来是一名工人,45 岁那年他病退回家,让与我同班读书的大哥辍学“顶替”。大哥比我大一岁,我 俩的成绩不相上下,都是班上的尖子生。可那时家里穷,父亲怕我俩都考上又都 读不“终局”,于是决定让大哥回来“顶替” 就这样,我和大哥开始了不同的人生。大哥进厂不久,厂里更新了机器设备,他 的工作只是坐在电脑监控室里按电钮,轻松自在,养得白白胖胖,并按部就班地 娶了妻,生了子,节假日一家三口共用一辆摩托车,像一串幸福的糖葫芦在大街 小巷兜风,活得好不滋润。而我这个世纪末的大学生却赶上不包分配,在一个又 个人才市场里兜售了两年,赔尽了笑脸,仍然没能把自己推销出去,个中辛酸, 言难尽。正是我们兄弟俩截然不同的生活境况让我开始憎恨父亲,他明知我自 幼体弱多病,为什么不以保险起见让我“顶替”呢?既然父亲把他的爱以最实惠 的方式给了大哥一个人,那么就让大哥一个人来承担养老送终的义务吧!我虽然 冷血却不矫情,言为心声是我最大的优点,所以我说要回家睡觉。 “请你们帮着把病人抬上手术床。”医生对我们说。我只好乘着大哥来到父亲的 病房。病床上的父亲己被自己的汗水淋湿,扭曲的表情昭示着体内的疼痛正像风 暴一样肆虐。生命在这一刻显得无比脆弱,大哥的眼睛终于坚持不住,漾出红红 的雾气,这份柔情有悖于他一贯的钢铁个性。父亲瞬间明白了自己的病情,他忽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分) (1)韩愈在《师说》中用“ , ”两句来说明老师和弟子的关系是相对的,因为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2)杜甫《登高》中“ , ”两句诗,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使人联 想到落木窸窣之声以及长江汹涌之状。 (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中,用“ , ”两句形象地描写了 南朝宋武帝刘裕为恢复中原而大举北伐之时的声威和盛况。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11)、四(12)两题中选定其中一题作答。注意:作答时请用 2B 铅笔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题目内的小题,不得 选做另一题目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题目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良心 李聿钟 父亲因腹痛难忍进医院急诊,B 超显示是急性阑尾炎,肠腔上还有一个直径 4 厘 米的不明包块,医生怀疑这个包块是癌。“如果在阑尾手术中病人因其他病灶的 影响而死在手术台上,本院不承担医疗责任。同意的话,请你们在手术单上签 字。” “你们”是指大哥和我。医生的话让大哥的脸“刷”地变白,手术单在他手中 “噗噗”地抖动。他把目光投向我,突然的灾难让他的脸上充满同舟共济的企盼。 他问,二子,你看呢? “签就签呗!”我漠然地说。甚至我还打了一个哈欠,不耐烦地说:“昨晚我打 了一通宵麻将,太困了,想早点回家,手术时你就一个人待在这儿吧!” 我想,既然没有大祸临头的感觉,何必要虚张声势地悲伤。大哥最终还是忍住了 愤 怒,在手术单上赌博一样谨慎地写下了自己的名字。 我的冷血是存心的,因为我对父亲有着深深的不满。父亲原来是一名工人,45 岁那年他病退回家,让与我同班读书的大哥辍学“顶替”。大哥比我大一岁,我 俩的成绩不相上下,都是班上的尖子生。可那时家里穷,父亲怕我俩都考上又都 读不“终局”,于是决定让大哥回来“顶替”。 就这样,我和大哥开始了不同的人生。大哥进厂不久,厂里更新了机器设备,他 的工作只是坐在电脑监控室里按电钮,轻松自在,养得白白胖胖,并按部就班地 娶了妻,生了子,节假日一家三口共用一辆摩托车,像一串幸福的糖葫芦在大街 小巷兜风,活得好不滋润。而我这个世纪末的大学生却赶上不包分配,在一个又 一个人才市场里兜售了两年,赔尽了笑脸,仍然没能把自己推销出去,个中辛酸, 一言难尽。正是我们兄弟俩截然不同的生活境况让我开始憎恨父亲,他明知我自 幼体弱多病,为什么不以保险起见让我“顶替”呢?既然父亲把他的爱以最实惠 的方式给了大哥一个人,那么就让大哥一个人来承担养老送终的义务吧!我虽然 冷血却不矫情,言为心声是我最大的优点,所以我说要回家睡觉。 “请你们帮着把病人抬上手术床。”医生对我们说。我只好乘着大哥来到父亲的 病房。病床上的父亲已被自己的汗水淋湿,扭曲的表情昭示着体内的疼痛正像风 暴一样肆虐。生命在这一刻显得无比脆弱,大哥的眼睛终于坚持不住,漾出红红 的雾气,这份柔情有悖于他一贯的钢铁个性。父亲瞬间明白了自己的病情,他忽
然想起什么来,吃力地叮嘱大哥:“假如我万一就这么走了,你只能给我立一根 孝子棒(我们这儿的风俗,一个儿子立一根),写上你的名字……” “为什么?”大哥吃惊地问。我也对父亲的“遗言”感到不满。到死还在偏心眼 儿,这不是变相的骂我不孝,不认我这个儿子? 因为二子是我捡来的孩子,我得把这个权利留给他的亲生父母,万一他们以 后有机会相认,我可不能昧了良心……”父亲说着又把眼光移到我脸上,“二子 到现在还没找到作,我实在不放心。谁会料到大学生就业这么难。那时让他多读 书,我是想不能亏待了人家的孩子……二子啊,你别怨爸,爸就这点儿能耐。往 后,让大哥多照顾着点儿一一大明,记着我的话,对弟弟要多帮衬,啊!”父亲 艰难地说完这些,汗水已几乎将他淹没。他疼爱的目光久久地停在我脸上,眼眶 里溢出浑浊的泪珠。而他对我二十多年的疼爱却得不到回报,他要把写有我的名 字的孝子棒给别人一一为了良心 我的身世让我震惊 我的狭隘让我羞愧。 我的灵魂被父亲的良心打了一记响亮的耳光! 我没有离开医院,直至手术结束。医生告诉我们,“不明包块”原来是肠腔积液, 真是虚惊一场。 而我,已学着乌鸦反哺的姿势,给父亲喂饭。我的良心会背负如山的父爱,走过 今生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小说以“良心”为题,意图是告诉我们人要怀有恻隐之心,同时也告诉我们 人应该有感恩之心。 B.小说第二自然段写大哥听到医生的话后,“脸‘刷’地变白,手术单在他手中 噗噗’地抖动”,运用细节描写的方法,表现了大哥对父亲的病十分焦急。 C.小说中写“我”对父亲的病毫不在乎,“我”的漠然与冷血同大哥在父亲需要 手术时签字的谨慎、痛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的狭隘就表现在“我”对父 亲患病的态度上。 D.小说第五、六自然段运用插叙的方法,交代了“我”对父亲患重病这一突然 的灾难漠然、冷血的原因。 E.小说结尾写“我的良心会背负如山的父爱,走过今生”,说明“我”深受父亲 的教育、感染,一定能成为一个和父亲一样有良心的、;尚的人。 (2)小说中的“我”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3)小说写“我”对父亲患病的漠然与冷血,这对表现父亲的“良心”有什么 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4)作者对小说中的“我”持何种态度?你怎样看待本文所涉及的“良心”和 “冷漠”?(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比尔·盖茨的慈善事业 比尔·盖茨时时感到与这个社会格格不入。他生性羞涩,独自一人或与三两知己 在浩瀚无际的虚拟世界遨游,才最放松自在,可现代科技如此复杂,要干出名堂, 必须团队合作。他创办了企业,更不得不跟世界上各式各样的人发生千丝万缕的 联系,甚至不得不在许多热闹场合唱主角,这些都是使他烦恼的事,他更愿意把 自己看成是一个“知识工人”。成为亿万富翁之后,比尔日常生活习惯依然十分
然想起什么来,吃力地叮嘱大哥:“假如我万一就这么走了,你只能给我立一根 孝子棒(我们这儿的风俗,一个儿子立一根),写上你的名字……” “为什么?”大哥吃惊地问。我也对父亲的“遗言”感到不满。到死还在偏心眼 儿,这不是变相的骂我不孝,不认我这个儿子? ‘‘因为二子是我捡来的孩子,我得把这个权利留给他的亲生父母,万一他们以 后有机会相认,我可不能昧了良心……”父亲说着又把眼光移到我脸上,“二子 到现在还没找到作,我实在不放心。谁会料到大学生就业这么难。那时让他多读 书,我是想不能亏待了人家的孩子……二子啊,你别怨爸,爸就这点儿能耐。往 后,让大哥多照顾着点儿——大明,记着我的话,对弟弟要多帮衬,啊!”父亲 艰难地说完这些,汗水已几乎将他淹没。他疼爱的目光久久地停在我脸上,眼眶 里溢出浑浊的泪珠。而他对我二十多年的疼爱却得不到回报,他要把写有我的名 字的孝子棒给别人——为了良心。 我的身世让我震惊。 我的狭隘让我羞愧。 我的灵魂被父亲的良心打了一记响亮的耳光! 我没有离开医院,直至手术结束。医生告诉我们,“不明包块”原来是肠腔积液, 真是虚惊一场。 而我,已学着乌鸦反哺的姿势,给父亲喂饭。我的良心会背负如山的父爱,走过 今生。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A .小说以“良心”为题,意图是告诉我们人要怀有恻隐之心,同时也告诉我们 人应该有感恩之心。 B.小说第二自然段写大哥听到医生的话后,“脸‘刷’地变白,手术单在他手中 ‘噗噗’地抖动”,运用细节描写的方法,表现了大哥对父亲的病十分焦急。 C.小说中写“我”对父亲的病毫不在乎,“我”的漠然与冷血同大哥在父亲需要 手术时签字的谨慎、痛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的狭隘就表现在“我”对父 亲患病的态度上。 D .小说第五、六自然段运用插叙的方法,交代了“我”对父亲患重病这一突然 的灾难漠然、冷血的原因。 E.小说结尾写“我的良心会背负如山的父爱,走过今生”,说明“我”深受父亲 的教育、感染,一定能成为一个和父亲一样有良心的、;尚的人。 (2)小说中的“我”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 分) (3)小说写“我”对父亲患病的漠然与冷血,这对表现父亲的“良心”有什么 作用?请简要 分析。(6 分) (4)作者对小说中的“我”持何种态度?你怎样看待本文所涉及的“良心”和 “冷漠”? (8 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比尔•盖茨的慈善事业 比尔•盖茨时时感到与这个社会格格不入。他生性羞涩,独自一人或与三两知己 在浩瀚无际的虚拟世界遨游,才最放松自在,可现代科技如此复杂,要干出名堂, 必须团队合作。他创办了企业,更不得不跟世界上各式各样的人发生千丝万缕的 联系,甚至不得不在许多热闹场合唱主角,这些都是使他烦恼的事,他更愿意把 自己看成是一个“知识工人”。成为亿万富翁之后,比尔日常生活习惯依然十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