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计算各分区和全评价区同步系列的统计参数和不同频率的年径流量,其 中,同步系列长度的选定原则同3.2.2 3应在求得年径流系列的基础上进行分区地表水资源数量的计算。 3.4.5入海、出境、入境水量计算应选取河流入海口或评价区边界附近的水文 站,根据实测径流资料采用不同方法换算为入海断面或出、入境断面的逐年水量 并分析其年际变化趋势。 3.4.6地表水资源时空分布特征分析应符合下列要求 1选择集水面积为300~5000km2的水文站(在测站稀少地区可适当放宽要 求),根据还原后的天然年径流系列,绘制同步期平均年径流深等值线图,以此 反映地表水资源的地区分布特征。 2按不同类型自然地理区选取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小的代表站,分析天然径 流量的年内分配情况,分析内容同3.2.3。 3选择具有长系列年径流资料的大河控制站和区域代表站,分析天然径流 的多年变化,分析内容同3.2.3。 3.4.7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估算应符合下列要求 1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是指在经济合理、技术可能及满足河道内用水并顾 及下游用水的前提下,通过蓄、引、提等地表水工程措施可能控制利用的河道外 次性最大水量(不包括回归水的重复利用)。 2某一分区的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不应大于当地河川径流量与入境水量 之和再扣除相邻地区分水协议规定的出境水量 3.4.8人类活动对河川径流量的影响分析应符合下列要求: 1査清水文站以上控制区内水土保持、水资源开发利用及农作物耕作方式 等各项人类活动状况。 2综合分析人类活动对当地河川径流量及其时程分配的影响程度,对当地 实测河川径流量及其时程分配作出修正。 3.5地下水资源 3.5.1地下水资源数量评价内容应包括补给量、排泄量、可开采量的计算和时 空分布特征分析,以及人类活动对地下水资源的影响分析。 3.5.2地下水资源数量评价应在获取评价区下列资料的基础上进行 1地形地貌、地域地质、地质构造及水文地质条件
2 计算各分区和全评价区同步系列的统计参数和不同频率的年径流量,其 中,同步系列长度的选定原则同 3.2.2。 3 应在求得年径流系列的基础上进行分区地表水资源数量的计算。 3.4.5 入海、出境、入境水量计算应选取河流入海口或评价区边界附近的水文 站,根据实测径流资料采用不同方法换算为入海断面或出、入境断面的逐年水量, 并分析其年际变化趋势。 3.4.6 地表水资源时空分布特征分析应符合下列要求: 1 选择集水面积为 300~5000km2的水文站(在测站稀少地区可适当放宽要 求),根据还原后的天然年径流系列,绘制同步期平均年径流深等值线图,以此 反映地表水资源的地区分布特征。 2 按不同类型自然地理区选取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小的代表站,分析天然径 流量的年内分配情况,分析内容同 3.2.3。 3 选择具有长系列年径流资料的大河控制站和区域代表站,分析天然径流 的多年变化,分析内容同 3.2.3。 3.4.7 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估算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是指在经济合理、技术可能及满足河道内用水并顾 及下游用水的前提下,通过蓄、引、提等地表水工程措施可能控制利用的河道外 一次性最大水量(不包括回归水的重复利用)。 2 某一分区的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不应大于当地河川径流量与入境水量 之和再扣除相邻地区分水协议规定的出境水量。 3.4.8 人类活动对河川径流量的影响分析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查清水文站以上控制区内水土保持、水资源开发利用及农作物耕作方式 等各项人类活动状况。 2 综合分析人类活动对当地河川径流量及其时程分配的影响程度,对当地 实测河川径流量及其时程分配作出修正。 3.5 地下水资源 3.5.1 地下水资源数量评价内容应包括补给量、排泄量、可开采量的计算和时 空分布特征分析,以及人类活动对地下水资源的影响分析。 3.5.2 地下水资源数量评价应在获取评价区下列资料的基础上进行: 1 地形地貌、地域地质、地质构造及水文地质条件
2降水量、蒸发量、河川径流量。 3灌溉引水量、灌溉定额、灌溉面积、开采井数、单井岀水量、地下水实 际开采量、地下水动态、地下水水质 4包气带及含水层的岩性、层位、厚度及水文地质参数,岸溶地下水分布 区还应有岩溶分布范围、岩溶发育程度 3.5.3地下水资源数量评价既应按本导则2.0.3条和2.0.4条规定进行分区 还必须按下列要求划分类型区: 1根据区域地形、地貌特征,评价区划分为平原区、山丘区,称一级类型 区 2根据次级地形地貌特征、地层岩性及地下水类型,将山丘区划分为一般 基岩山丘区、岩溶山区和黄土丘陵沟壑区;将平原区划分为山前倾斜平原区、 般平原区、滨海平原区、黄土台塬区、内陆闭合盆地平原区、山间盆地平原区、 山间河谷平原区和沙漠区,称二级类型区。 3根据地下水的矿化度,将各二级类型区划分为淡水区、微咸水区、咸水 区,称二级类型亚区 4根据水文地质条件将各二级类型区或二级类型亚区划分为若干水文地质 单元,称计算区。 3.5.4地下水资源数量评价应符合下列要求 1根据水文气象条件、地下水埋深、含水层和隔水层的岩性、灌溉定额等 资料的综合分析,正确确定地下水资源数量评价中所必需的水文地质参数,主要 包括:给水度、降水人渗补给系数、潜水蒸发系数、河道渗漏补给系数、渠系渗 漏补给系数、渠潜入渗补给系数、井灌回归系数、渗透系数、导水系数、越流补 给系数。 2地下水资源数量评价的计算系列尽可能与地表水资源数量评价的计算系 列同步,应进行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数量评价。 3地下水资源数量按水文地质单元进行计算,并要求分别计算、评价流域 分区和行政分区地下水资源量 3.5.5平原区地下水资源数量评价应分别进行补给量、排泄量和可开采量的计 算,其中 1地下水补给量包括降水人渗补给量、河道渗漏补给量、水库(湖泊、塘坝) 渗漏补给量、渠系渗漏补给量、侧向补给量、渠灌人渗补给量、越流补给量、人 工回灌补给量及井灌回归量,沙漠区还应包括凝结水补给量。各项补给量之和为 总补给量,总补给量扣除井灌回归补量为地下水资源量
2 降水量、蒸发量、河川径流量。 3 灌溉引水量、灌溉定额、灌溉面积、开采井数、单井出水量、地下水实 际开采量、地下水动态、地下水水质。 4 包气带及含水层的岩性、层位、厚度及水文地质参数,岸溶地下水分布 区还应有岩溶分布范围、岩溶发育程度。 3.5.3 地下水资源数量评价既应按本导则 2.O.3 条和 2.0.4 条规定进行分区, 还必须按下列要求划分类型区: 1 根据区域地形、地貌特征,评价区划分为平原区、山丘区,称一级类型 区。 2 根据次级地形地貌特征、地层岩性及地下水类型,将山丘区划分为一般 基岩山丘区、岩溶山区和黄土丘陵沟壑区;将平原区划分为山前倾斜平原区、一 般平原区、滨海平原区、黄土台塬区、内陆闭合盆地平原区、山间盆地平原区、 山间河谷平原区和沙漠区,称二级类型区。 3 根据地下水的矿化度,将各二级类型区划分为淡水区、微咸水区、咸水 区,称二级类型亚区。 4 根据水文地质条件将各二级类型区或二级类型亚区划分为若干水文地质 单元,称计算区。 3.5.4 地下水资源数量评价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根据水文气象条件、地下水埋深、含水层和隔水层的岩性、灌溉定额等 资料的综合分析,正确确定地下水资源数量评价中所必需的水文地质参数,主要 包括:给水度、降水人渗补给系数、潜水蒸发系数、河道渗漏补给系数、渠系渗 漏补给系数、渠潜入渗补给系数、井灌回归系数、渗透系数、导水系数、越流补 给系数。 2 地下水资源数量评价的计算系列尽可能与地表水资源数量评价的计算系 列同步,应进行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数量评价。 3 地下水资源数量按水文地质单元进行计算,并要求分别计算、评价流域 分区和行政分区地下水资源量。 3.5.5 平原区地下水资源数量评价应分别进行补给量、排泄量和可开采量的计 算,其中: 1 地下水补给量包括降水人渗补给量、河道渗漏补给量、水库(湖泊、塘坝) 渗漏补给量、渠系渗漏补给量、侧向补给量、渠灌人渗补给量、越流补给量、人 工回灌补给量及井灌回归量,沙漠区还应包括凝结水补给量。各项补给量之和为 总补给量,总补给量扣除井灌回归补量为地下水资源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