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水處理設施設計參數與常見操作維護缺失 攔污柵 1.設計參數 (1)構造∶攔污柵依孔隙大小分為粗型與細篩型兩種σ細篩型攔污柵對攔截粗雜物 及懸浮固體物均有去除作用·惟水頭損失較大丶容易阻塞 2)設備型式∶攔柵依篩除物之清除方式·分為人工清除及機械淸除弌兩種 A.人工清除式攔污柵∶利用熊手型扒具丶鳶口型抓具等’以人工去除篩渣之方 式。常會因篩除物累積太多丶減少水流斷面而増大水流流速·因而降低篩除效 果 B機械清除式攔污柵∶利用上下之接獠鎖用齒輪的旋轉·連續將附著於攔污柵上 的篩渣予以清除·設備型式如圖1至圖3。 (3)設備安裝∶攔污柵應具有前後水位差lm以上之水壓強度’且污水穿過攔柵之 流速應在60-120 cm/sec以防止沉澱。柵攔槽之底高’比污水進水管管底至少低 8~l15cm’以防止死角淤塞。機械清除式攔污柵之設置斜度應與水平成45~90度 採用較陡可節省空間;人工式之斜度為30-75度以利於操作’常用者為30-45 度 2攔污柵之維護檢查事項 經常性檢查及維護 操作 異常時之對策 1攔污柵應經常維修’使其充L附著於攔污柵之篩渣’會導1·粗大雜物卡住攔污柵之間隙 分捕捉丶分離篩渣 致前後水位差加大’應隨時時’若耙可逆轉者’可使其 設施各部分應依其磨損標丨注意去除之’以避免上游淹稍許逆轉去除之 準’做定期補修和更换。水或從陰井濺出。 2應防止閒人擅自進入操作 3平常不使用時’每日至少一2在抽水機連續抽水時,以能 坎’每大10-15分鐘予以調連續操作除渣為宜。 節運轉之 3當沉砂池水位下降或大型抽 塗刷有剝落之處’應於銹蝕水機啟動揉作時’會有大量 之前修補。 貯積於管內的雜物流入’應 5操作中有異音、振動’應查更注意篩渣的附著及清除 明來源和原因 6應經常清理附屬設備’需要 實施以防臭劑丶殺蟲劑等 以避免發生惡臭
1 廢水處理設施設計參數與常見操作維護缺失 一、攔污柵 1.設計參數 (1)構造:攔污柵依孔隙大小分為粗型與細篩型兩種。細篩型攔污柵對攔截粗雜物 及懸浮固體物均有去除作用,惟水頭損失較大、容易阻塞。 (2)設備型式:攔柵依篩除物之清除方式,分為人工清除及機械清除式兩種。 A.人工清除式攔污柵:利用熊手型扒具、鳶口型抓具等,以人工去除篩渣之方 式。常會因篩除物累積太多、減少水流斷面而增大水流流速,因而降低篩除效 果。 B.機械清除式攔污柵:利用上下之接猭鎖用齒輪的旋轉,連續將附著於攔污柵上 的篩渣予以清除,設備型式如圖 1 至圖 3。 (3)設備安裝:攔污柵應具有前後水位差 1m 以上之水壓強度,且污水穿過攔柵之 流速應在 60~120cm/sec 以防止沉澱。柵攔槽之底高,比污水進水管管底至少低 8~15cm,以防止死角淤塞。機械清除式攔污柵之設置斜度應與水平成 45~90 度, 採用較陡可節省空間;人工式之斜度為 30~75 度以利於操作,常用者為 30~45 度。 2.攔污柵之維護檢查事項 經常性檢查及維護 操作 異常時之對策 1.攔污柵應經常維修,使其充 分捕捉、分離篩渣。 2.設施各部分應依其磨損標 準,做定期補修和更換。 3.平常不使用時,每日至少一 次,每次 10~15 分鐘予以調 節運轉之。 4.塗刷有剝落之處,應於銹蝕 之前修補。 5.操作中有異音、振動,應查 明來源和原因。 6.應經常清理附屬設備,需要 實施以防臭劑、殺蟲劑等, 以避免發生惡臭。 1.附著於攔污柵之篩渣,會導 致前後水位差加大,應隨時 注意去除之,以避免上游淹 水或從陰井濺出。 2.在抽水機連續抽水時,以能 連續操作除渣為宜。 3.當沉砂池水位下降或大型抽 水機啟動操作時,會有大量 貯積於管內的雜物流入,應 更注意篩渣的附著及清除。 1.粗大雜物卡住攔污柵之間隙 時,若耙可逆轉者,可使其 稍許逆轉去除之。 2.應防止閒人擅自進入操作
曝氣沉砂池 1設計参數 (1)池數∶2個 (2)有效池深:5m (3)停留時間:3~5min (4)最大流量停留時間∶3.0min (5)空氣擴散管∶設於離池底45-60cm處 (6)空氣供給量∶每公尺池長0.45m7/min (7)深:寬=1.5-2.0:1 (8)橫向表面流速:06-0.75m/sec 2.沉砂池之異常對策指 現象 可能原因 對策 沉砂淤塞於儲砂區a刮砂速度太快 a降低刮砂速度 b清砂頻率不足 b調整清砂作業畤問 有蛋之腐奥味 產生H2S a以坎氟酸鹽清洗池體 b碎物淤積 b調整流速及負荷 殴儒材質及池體有侵通風不良 增加送風量 蝕現象 砂礫顏色灰白 供量不足 增加供氣量 池表面混流狀況異常|散氣頭阻塞 係散氣頭 除砂量降低 a池底沖刷 a維持於0.3m/sec b曝氣量太大 b減少曝氣量 停留時間太短 l均勻進水量或增設沉砂池
2 二、曝氣沉砂池 1.設計參數 (1)池數:2 個 (2)有效池深:5m (3)停留時間:3~5min (4)最大流量停留時間:3.0min (5)空氣擴散管:設於離池底 45~60cm 處 (6)空氣供給量:每公尺池長 0.45m3 /min (7)深:寬=1.5~2.0:1 (8)橫向表面流速:0.6~0.75m/sec 2.沉砂池之異常對策指引 現 象 可能原因 對 策 沉砂淤塞於儲砂區 a.刮砂速度太快 b.清砂頻率不足 a.降低刮砂速度 b.調整清砂作業時間 有蛋之腐臭味 a.產生 H2S b.碎物淤積 a.以次氯酸鹽清洗池體 b.調整流速及負荷 設備材質及池體有侵 蝕現象 通風不良 增加送風量 砂礫顏色灰白 供氣量不足 增加供氣量 池表面混流狀況異常 散氣頭阻塞 清係散氣頭 除砂量降低 a.池底沖刷 b.曝氣量太大 c.停留時間太短 a.維持於 0.3 m/sec b.減少曝氣量 c.均勻進水量或增設沉砂池
調勻池 1.設計參數 (1)容量設計原則∶可分別以水質(BOD丶COD)或廢水量作為設計基準,一般常用 廢水量作為設計基準。 A.以廢水量為設計基準進行設計時’調勻池最小有效體積為淨流入最大值與淨抽 出最大值之總合 B流入廢水量應包括污泥濾液及各單元之溢流水 C.有效容積∶揚水泵停止操作之低水位(LWL至泵啟動之高水位(HWL)間之容 積 (2)攪拌方式∶為避免池內懸浮物沉積或有機物腐敗’且可達水質調勻之目的,一 般有散氣式丶泵循環式及機械等方式。含有氰仳物之廢水由於易揮發有害氣體 以使用散氣式攪拌裝置為宜。使用散氣式攪拌設備注意事項∶ A.送風量依池內之有效容量每m3以1m/hr設計,易腐敗之廢水需酌量增加。 B應有專用之送風機’水位至低水位時應能自動停止 C.送風管以鑄鐵管丶鋼管等堅牢之材質為宜 2.操作維護 項次 調勻池 分水計量堰 日檢查事項|>泵是否依設定水位正常操作 水面之波動狀況 備用泵之操作時間 堰是否水平設置 緊急用泵之可運轉狀況 送水及迴流之水位高 有無堆積物 流量校核 有無發生臭氣 是否有雜物附著 攪拌狀況 月維護事項>堆積物之清理 堰高度之調整 散氣管等攪拌設備之清理 堰之清理
3 三、調勻池 1.設計參數 (1)容量設計原則:可分別以水質(BOD、COD)或廢水量作為設計基準,一般常用 廢水量作為設計基準。 A.以廢水量為設計基準進行設計時,調勻池最小有效體積為淨流入最大值與淨抽 出最大值之總合。 B.流入廢水量應包括污泥濾液及各單元之溢流水。 C.有效容積:揚水泵停止操作之低水位(LWL)至泵啟動之高水位(HWL)間之容 積。 (2)攪拌方式:為避免池內懸浮物沉積或有機物腐敗,且可達水質調勻之目的,一 般有散氣式、泵循環式及機械等方式。含有氰化物之廢水由於易揮發有害氣體, 以使用散氣式攪拌裝置為宜。使用散氣式攪拌設備注意事項: A.送風量依池內之有效容量每 m3 以 1 m3 /hr 設計,易腐敗之廢水需酌量增加。 B.應有專用之送風機,水位至低水位時應能自動停止。 C.送風管以鑄鐵管、鋼管等堅牢之材質為宜。 2.操作維護 項次 調勻池 分水計量堰 日檢查事項 ¾ 泵是否依設定水位正常操作 ¾ 備用泵之操作時間 ¾ 緊急用泵之可運轉狀況 ¾ 有無堆積物 ¾ 有無發生臭氣 ¾ 攪拌狀況 ¾ 水面之波動狀況 ¾ 堰是否水平設置 ¾ 送水及迴流之水位高 ¾ 流量校核 ¾ 是否有雜物附著 月維護事項 ¾ 堆積物之清理 ¾ 散氣管等攪拌設備之清理 ¾ 堰高度之調整 ¾ 堰之清理
四、初沉池 1.設計規格 有效水深(m 2.5~4.0 溢流率(m/m2d) 25~50 溢流堰負荷(m3/md) ≤250 長寬比 3:1~5:1 出水高度(m) 0406 池底坡度 長方形:1/100~2/100 圓形丶正方形:5/100~10/100 2.初沉池操作管理及維護事項 項目 內容 調整沉澱時問·沉澱時間與SS去除率·依後續生物處理法之不冋而異 φ沉澱時間過短’流出水之SS會較高’易増加曝氣池之負荷 縮短活性污泥法之污泥齡並降低活性度 ◆沉澱時間過長’SS去除率高’且曝氣池流入水之SS較低 佔地面積大。 閘門操作 廢水流入閘門一般以全開操作為原則’以避免造成亂流或渦 同一沉澱池內各閘門之開口度應平衡’避免發生短流 ◆沉澱池兩池以上時’開口度應適當使進流量穩定 污泥之排除排泥量若少於污泥產生量’則未排除之污泥由於蓄積於池內 水溫高時常呈塊狀浮於池表面’而影響處理水質;需増加排 泥量或排泥次數 φ排泥量若多於污泥產生量’將排出多量稀污泥’造成污泥處理 設施之超負荷彧污泥餅含水率偏髙之現象;宜降低排泥量 排泥宜以一定濃度(含水率96-98%)少量定量排出’一般多採 用間歇性排泥’時間間隔依污泥之狀態而定’污泥泵毎坎啟 動以能操作5分鐘以上為宜。 排泥頻率每日最少應有2次以上為宜 浮渣之去除池表面蓄積之浮渣應適時清除並妥善處置 溢流堰之管理·應防附著污泥丶生長植物及雜物 經常清洗並注意溢流狀況丶溢流板有否損傷丶有無污泥溢出
4 四、初沉池 1.設計規格 有效水深(m) 2.5~4.0 溢流率(m3 /m2 .d) 25~50 溢流堰負荷(m3 /m.d) ≤ 250 長寬比 3:1~5:1 出水高度(m) 0.4~0.6 池底坡度 長方形:1/100~2/100 圓形、正方形:5/100~10/100 2.初沉池操作管理及維護事項 項目 內 容 調整沉澱時間 •沉澱時間與 SS 去除率,依後續生物處理法之不同而異。 •沉澱時間過短,流出水之 SS 會較高,易增加曝氣池之負荷、 縮短活性污泥法之污泥齡並降低活性度。 •沉澱時間過長,SS 去除率高,且曝氣池流入水之 SS 較低,但 佔地面積大。 閘門操作 •廢水流入閘門一般以全開操作為原則,以避免造成亂流或渦 流。 •同一沉澱池內各閘門之開口度應平衡,避免發生短流。 •沉澱池兩池以上時,開口度應適當使進流量穩定。 污泥之排除 •排泥量若少於污泥產生量,則未排除之污泥由於蓄積於池內, 水溫高時常呈塊狀浮於池表面,而影響處理水質;需增加排 泥量或排泥次數。 •排泥量若多於污泥產生量,將排出多量稀污泥,造成污泥處理 設施之超負荷或污泥餅含水率偏高之現象;宜降低排泥量。 •排泥宜以一定濃度(含水率 96~98﹪)少量定量排出,一般多採 用間歇性排泥,時間間隔依污泥之狀態而定,污泥泵每次啟 動以能操作 5 分鐘以上為宜。 •排泥頻率每日最少應有 2 次以上為宜。 浮渣之去除 池表面蓄積之浮渣應適時清除並妥善處置 溢流堰之管理 •應防附著污泥、生長植物及雜物。 •經常清洗並注意溢流狀況、溢流板有否損傷、有無污泥溢出
五丶加壓溶氣浮除系統 1.設計參數 加壓溶氣浮除糸統’主要設備包括∶加壓泵丶溶氣槽丶浮除槽丶浮渣刮除機等 各項設備之功能及設計參數說明如下 (1)加壓泵∶主要功用為泵送加壓迴流水供溶氣之用’迴流水量一般為進流水量 的25~50%,泵之揚程為40~60m。加壓泵通常採用陸上型自吸式離心泵 般小型浮除設備之加壓泵亦可採用正排量螺旋泵 (2)溶氣槽∶主要功用是使注入之空氣充份且快速地溶解於迴流水中’使能於浮 除槽中產生足量的微細氣泡’以發揮浮除效果’溶氣槽的水力停留時間一般 為3~5分鐘。常用之溶氣槽中溶氣效率最髙的是填充式溶氣槽’其溶氣效率 可達80%以上。 (3)浮除槽∶浮除槽之表面積水力負荷一般不宜超過6m/md(未包含加壓迴流 水)’理想之設計值為4m/m-hr。浮除槽之容量’一般設計值為水力停留時 間20分鐘以上(未包含加壓迴流水 影響浮除效果之因素 氣泡附著於懸浮固體物表面’產生浮上分離作用之形態有三種 (1)上升之氣泡與懸浮固體顆粒相吸附而共同上浮 (2)膠羽顆粒將上升之氣泡截留在其內部而共同上浮。 (3)在膠羽的凝集過程中’微小氣泡析出·附著於膠羽結構內而上浮 因此’在設計過程為確保浮除糸統之浮上分離效果,必須注意下列影響因素 (1)微細氣泡尺寸。 (2)空氣一固體比’即氣固比(L/ solid或g-ai/g- solid),一般約為0.005-0.06gg (3)進流水SS濃度丶操作壓力丶浮除槽停留畤間等 (4)化學混凝單元操作’即膠羽形成效果
5 五、加壓溶氣浮除系統 1.設計參數 加壓溶氣浮除系統,主要設備包括:加壓泵、溶氣槽、浮除槽、浮渣刮除機等, 各項設備之功能及設計參數說明如下: (1)加壓泵:主要功用為泵送加壓迴流水供溶氣之用,迴流水量一般為進流水量 的 25~50%,泵之揚程為 40~60m。加壓泵通常採用陸上型自吸式離心泵, 一般小型浮除設備之加壓泵亦可採用正排量螺旋泵。 (2)溶氣槽:主要功用是使注入之空氣充份且快速地溶解於迴流水中,使能於浮 除槽中產生足量的微細氣泡,以發揮浮除效果,溶氣槽的水力停留時間一般 為 3~5 分鐘。常用之溶氣槽中溶氣效率最高的是填充式溶氣槽,其溶氣效率 可達 80%以上。 (3)浮除槽:浮除槽之表面積水力負荷一般不宜超過 6m3 / m2 ·d(未包含加壓迴流 水),理想之設計值為 4 m3 / m2 ·hr。浮除槽之容量,一般設計值為水力停留時 間 20 分鐘以上(未包含加壓迴流水)。 影響浮除效果之因素: 氣泡附著於懸浮固體物表面,產生浮上分離作用之形態有三種: (1)上升之氣泡與懸浮固體顆粒相吸附而共同上浮。 (2)膠羽顆粒將上升之氣泡截留在其內部而共同上浮。 (3)在膠羽的凝集過程中,微小氣泡析出,附著於膠羽結構內而上浮。 因此,在設計過程為確保浮除系統之浮上分離效果,必須注意下列影響因素: (1)微細氣泡尺寸。 (2)空氣—固體比,即氣固比(L/solid 或 g-air/g-solid),一般約為 0.005~0.06 g/g。 (3)進流水 SS 濃度、操作壓力、浮除槽停留時間等。 (4)化學混凝單元操作,即膠羽形成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