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汉字的起源和发展 第一节 汉字的起源 汉字同汉语的关系 语言是人类进行社会活动的交际工具。语言不能脱离人的思维,是表达思维的最主要的 形式,同时也是人类区别于其它动物的重要特征。 语言起源于从猿向人的转变过程中,与劳动有密切的关系。恩格斯曾指出:“劳动的发展 必然促使社会成员更紧密地互相结合起来,因为它使互相帮助和共同协作的场合增多了,并 且使每个人都清楚地意识到这种共同协作的好处。一句话,这些正在形成中的人,已经到了 彼此间有些什么非说不可的地步了。需要产生了自己的器官:猿类不发达的喉头,由于音调 的抑扬顿挫的不断加多,缓慢地然而肯定地得到改造,而口部的器官也逐渐学会了发出一个 个清晰的音节。”①语言是人类在漫长的成长过程中逐渐产生的。 文字则是历史的产物,是人类进入文明时期后才产生的。文字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是 辅助语言的交际工具。社会上没有创造出记录人类语言的各种工具之前,主要交际工具是有 声语言。但是,语言要受一定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话讲出口,除给少数耳闻者留下记忆和印 象之外,语义即随着语音一起消失。因此,当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仅以不留痕迹的语言作 为交际工具,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需要把语言记录下来,传达给生活在不同空间 和不同时间的人们,于是记录语言的文字即因这种社会需要而产生。恩格斯说:“从铁矿的冶 炼开始,并由于文字的发明及其应用于文献记录而过渡到文明时代。”②但就中国情况而论,汉 字的产生实际上比铁矿的冶炼要早得多。但是,从恩格斯这一段话中可以了解,文字的产生 和应用,标志着杜会发展已经进入文明时期。人们掌握了文字,就可以广泛地交流他们在阶 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社会生活中逐渐积累的各种经验,以及所创造的各种文化财富,并将这 些经验和文化财富系统地记录下来,传达给生活在不同地区和不同时代的人们。因此文字的 产生和应用,反转过来,对历史的发展又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语言和文字都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中进行交际的工具,语言是用词和句子的形式,通过语 音来表达人们的思维活动,它包括语音和词义两个成分;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这个符号 兼有表音和表意的两种功能,因此,文字除了音义两个成分之外,还有形体这样一个成分。语 言是表达思维活动的口头形式,文字则是记录语言的书面形式。 语言是人类在劳动中集体创造的,因而它不是个人的现象,乃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它 ①《自然辩证法·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卷,512页。人民出版社,1971 年。 ②《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一卷,37页,人民出版社,971年。 25
既不属于经济基础,也不属于上层建筑,而且也没有阶级性。它不为那个阶级或社会集团所 垄断,而是为全体社会成员服务。文字是记录语言的工具,它和语言一样不属于经济基础或 上层建筑,同样是没有阶级性的社会现象。但是,文字是在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已进入阶 级社会之后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未必不受阶级的影响,以汉字来讲,文字形体经过多次整理 和修定,字义也经过反复引申,所以无论是字体结构还是字义的解释,不可能不受统治阶级 思想意识的影响。例如汉字中的嫉、妒、妄、婪、媱、奸等一些鄙词,皆附于“女”字的偏 旁。不可否认,这种现象就是统治阶级的偏见在汉字中的反映。 二历史上有关汉字起源的传说 关于汉字起源问题,实际包括两个问题,一是汉字如何产生?二是什么时候产生?对于 这两个问题,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人做过探索,尔后两千多年以来不断有人进行研究,提出过 许多不同的推测。 1.仓颉造字说 战国时代最早提到仓之名的是荀卿,他在《荀子·解蔽篇》中说:“故好书者众矣,而 仓颉独传者,一也。”又说:“好稼者众矣,而后稷独传者,一也。”当时荀卿并不认为文字是 仓颉一人所造,正如种庄稼并不始于后稷一样,先有许多人从事,只是由于仓颉、后樱能一 于其志,不乱异术,做出了较大的成绩,故而得到独传。但在后来的《吕氏春秋》和《韩非 子》中,则不言“好书者众”,而只讲“仓颜作书”了。尤其是汉代,如《淮南子》和《论 衡》等书,不仅讲“仓颉造字”,而且说“仓颉四目”,已近乎神奇。更有甚者,汉代纬书 《春秋元命苞》谓其“生而能书,及受河图录字,于是穷天地之变,仰视奎星圜曲之势,俯察 鱼文鸟羽,山川指掌,而创文字。”可见,这一传说自战国至两汉,愈演愈神奇。直到清代仍 然有人崇信。传说仓颉是黄帝的史官,关于黄帝的生存年代及其事迹,属于传说史的范围,具 体内容多不可究诘。仓颉造字更是一种传说,无任何科学根据。就目前所能见到的数以千计 的古汉字形体而论,绝非一人一时所能创造,而是广大群众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他们在长期 的生产与生活当中,因时因地不断地观察、思考和创造,并经过若干年代的积累,逐渐形成 共同使用的文字,而绝不是天授神意或出于某个“圣人”的灵感。我们说文字和语言都是为 全社会成员服务的,是没有阶级性的,其原因即在于此。但是,在阶级社会里,剥削阶级依 靠他们的权势和财力,完全剥夺了劳动群众掌握文化的权力,因此把文字作为交际工具不是 任何人都能够享用的,常常被少数人所垄断,所以阶级对文字发展的影响要比语言发展的影 响大得多。封建社会的统治阶级有意地把许多来自群众的发明创造转嫁到某个“圣贤”身上, 目的就在于宣扬英雄创造历史的唯心史观,把他们对劳动人民的统治视为天经地义,“仓颉造 字”就是一个实例。 2.文字始于结绳说 由结绳而产生文字,这一传说来源也很早。《易经·系辞下》云:“上古结绳而治,后世 圣人易之以书契。”许慎《说文解字叙》亦云:“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在没有产生文字 以前,人们利用结绳的方法帮助记忆,处理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务,这是完全可能的。这种 26
古老习俗无论中外都有实例可考,甚至有些后进民族至今仍在使用这种方法。但是,结绳只 能帮助记忆,或作表示某种简单事务的标记,不能用来表达感情或交流思想;只能作备忘的 记号,不能成为记录语言的工具。所以说结绳和文字是两回事情,既不是相生关系,也不是 因袭关系,二者不能同日而语。文字是以自己特殊的符号记录有声语言,具有广泛的社会性, 因而它能将语言传播给同一生活范围以外的人们。结绳只是在个人或某些人之间为了某种记 忆或某些行为而确定的记号,预计的事情完成后,记号即失去作用。它既没有社会意义,也 不能担任记录语言和传播语言的作用。彼此具备的条件不同,各自所起的作用也不同。因此, 结绳不等于文字,也不能发展成文字。 3.起一成文说 创造这种说法的是宋代的郑樵,他认为所有的汉字都是由“一”字演变来的,他的唯一 根据是许慎的《说文解字》中五百四十个部首,其次序即从“-”字开始至“亥”字终结,所 谓“起一终亥”。因此他在《通志·六书略》中提出“一”字可作五种变化,用以概括汉字形 体的各种结构。他说: “衡(横)为一,从(纵),为「,邪「为/,反/为八,至八而穷。” “折一为一,反一为一,转一为-,反L为」,至一而穷。” “折一为乙者侧也,有侧有正,正折为A,转A为V,侧V为∠,反∠为,至 而穷。” “一再折为一,转为」,侧一为[,反[为],至]而穷.” “引一而绕合之,方则为口,圆则为○,至○则环转异势,一之道尽矣。” 郑樵的“一”字演化论是建筑在“道生于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道家哲学 思想之上的,用来解说汉字起源,更是不着边际。他所根据的资料,主要是当时通行的楷书, 抓住楷书字体中的横折撇捺,联系到《说文》部首“起一终亥”的排列现象,从而加以附会 演绎,完全属于主观臆造,无任何科学意义。说明郑樵当时接触古文字的资料甚少,并不了 解汉字演变的基本规律。用“一”字演化解释汉字的起源,只能把汉字研究引向歧途。 关于汉字起源问题,除上述几种论点之外,历史上还有人主张汉字起源于八卦,如谓坎 (=),离(三)二卦为水(必)、火(上)二字之本。也有人认为除有声语言之外, 还有“手势语言”,汉字是由“手势语言”产生的,等等,皆属无稽之谈,对古汉字研究无任 何参考价值,故不予以讨论。 三原始氏族社会晚期的陶器符号 近些年来地下出土的资料证明,早在原始氏族社会晚期,汉字尚未产生之前,因生产或 生活的需要,曾创造出一些记事符号。陕西西安半坡、临道姜寨、部阳莘野等地的新石器时 代仰韶文化遗址;甘肃半山、马厂、青海乐都柳湾等地的马家窑文化遗址;山东章丘城子崖、 青岛赵村等地的龙山文化遗址;浙江良渚、江苏上海马桥、青浦崧泽等地的良渚文化遗址;均 发现刻划在陶器上的形状相似的符号。 仰韶文化陶器符号出土在西安半坡、临潼姜寨、零口、垣头、长安五楼、部阳莘野,以 及铜川李家沟等遗址。发现的陶符,一般均刻在涂有黑色带纹陶钵的口沿上,但多为碎片,只 27
有少数出于基中的殉葬品或瓮棺上的陶钵盖,才较完整。从刻划痕迹分析,有烧前刻和烧后 刻两种,以前者居多。据王志俊同志统计,西安半坡发现刻有符号的陶器和陶片共一百三十 三件,有陶符二十七种。临潼姜寨发现一百二十九件,有陶符三十八种,其它五处发现数量 很少,有的只限于采集,①参见表一和表二。 VT× 1L个/ 非长(式K长 表一 西安半坡陶器符号 术Ⅲ下个市TA(水目复丨‖ 中↓寸多Y上+罪 式-“X10×↓7 H 表二临渣姜赛陶器符号 马家窑文化陶器符号早在三十年代即在甘肃省的半山和马厂两地发现了马家窑文化的 遗址和基葬,后来根据各自的特点分为半山与马厂两种类型。在这两种类型的基葬出土的陶 壶和陶罐上,发现有用颜料描画的符号,过去曾收集十种.⑧1974年在青海乐都柳湾马家窑文 化马厂类型的墓葬中,发现在殉葬陶壶的腹部或底部有涂画的符号,每件器物只画一个,共 有五十种,③参见表三与表四。 龙山文化陶器符号1928年首次在山东章丘龙山镇城子崖龙山文化层内出土三片刻有 符号的陶片,实际只有两种符号。④1964年秋在青岛北郊白沙河南岸赵村发现一处龙山文化遗 ① 王志俊:《关中地区仰韶文化刻划符号综述》,《考古与文物》1980年3期。 ②巴尔姆格伦:《半山及马厂随葬陶器》,《中国古生物志》了种第3号1册,1934年。 ③青海省文物管理处考古队等:《青海乐都柳湾原始社会基地反映出的主要向题》,《考古》1976年6期。 ④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城子崖》图版十六,1934年。 28
址,采集一些陶片,其中有一片带有刻划符 号。①此外,在河北省永年县台口村的龙山 /X+T o 文化遗址出土一件陶罐,上面亦有一刻划 符号。②上述三个遗址共出四个符号,参见 表三甘肃马家窑文化陶器符号 表五。 良渚文化陶器符号良渚文化是我国 江浙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1936年在浙江余杭良 诸镇首次发现,在出土的陶器中发现有九种刻划 三1川X十0⊙⑧ 符号,③参见表六。 崧泽文化陶器符号1960至1961年间相继 ##挂#排口门门门 在上海马桥、青浦崧泽两处发掘,均有陶器符号出 H乐AㄥV△V☑4口 土,崧泽遗址出土四种,④上海马桥遗址的第五文 化层出土的陶片中,亦发现四种陶符,⊙它们的时 8又£号六天目…n 代早于良渚文化,据严文明同志说:当同马家浜文 化属于同一系统,参见表七。 w小ナL⊕巾台e口 从上述仰韶、马家窑、龙山、崧泽、良渚各文 化遗址发现的陶符时代来看,皆属原始氏族社会 表四 青海乐都柳湾陶器符号 晚期新石器时代的遗物,其中以半坡仰韶文化 × 遗址时代最早,出土木炭经1℃测定,最早的标 本为公元前4770士134,距今已六千多年。马 家窑文化时代较晚,乐都柳湾棺木经1“℃测定 表五左1、2:城子出土 为公元前2416士264,距今也有四千余年。 3:河北永年出土4:膏岛北郊出士 各地出土的陶符形状虽多种多样,但笔划 都很简单,作风大同小异。关于它的用途,过 去有好多种推测,有人认为:“很可能就是制陶 |XV人+出以8 专门化以后氏族制陶或家庭制陶的一种特殊 标记,很可能起了原始的图象文字的作用。”@ 表六良渚出土陶器符号 也有人认为:“可能是代表器物所有者或器物 制造者的专门记号。”⑦郭沫若指出:“彩陶上的那些刻划记号,可以肯定地说就是中国文字的 起源,或者中国原始文字的子遗。”®于省吾也说:“这种陶器上的简单文字,考古工作者以为 是符号,我认为这是文字起源阶段所产生的一些简单文字。仰韶文化距今得有六干多年之久, ① 孙善德:《青岛市郊发现新石器时代和殷周遗址》,《考古1965年9期。 ② 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河北永年县台口村遗址发掘简报》,《考占》1962年12期 ③ 施昕更:《良渚》,西湖博物馆,1938年。 ④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上海市青浦县崧泽遗址的试据》,《考古学报》1962年2期。 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上海马桥邀址第一、二次发据》,《考古学报》1978年1期。 ⑧ 青海省文物管理处考古队等:《青海乐都柳湾原始社会嘉地反映出的主要问题》,《考古”19?6年6期。 ⑦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陕西省西安半坡博物馆:《西安半坡》19?页,文物出板社,1963年。 郭沫若:《古代文字之辩证的发腰为,《考古学报》,1972年1期。 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