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春秋、战国时期铜器铭文选读………403 1.秦公殷2.国差输3.鲁大司徒 4.都公平侯鼎5.许子妆医6.都侯殷 7.曾姬无恤壶8.陈侯午敦9.中山王譬壶 第八章 战国古文字资料综述… 418 第一节载书………418 侯马载书的种类、内容和出土情况…………… 419 二 侯马载书之研究…… 420 三侯马载书选读…………… …………426 1.宗盟类载书2.自誓于君所类载书3.纳室类载书 第二节战国兵器刻辞……431 一 韩国兵器刻辞……… 432 二赵国兵器刻辞… ………437 三 魏国兵器刻辞……… 442 四秦国兵器刻辞……… 446 五燕国兵器刻辞…… 451 六齐国兵器刻辞…… 454 第三节战国玺印…… 456 玺印的起源…… *…4456 二古玺的研究………………… 457 1,古玺的搜集和著录2.古玺的形式和钮制3.古玺文字的款式 4.古玺的时代 三战国玺印选释…464 1.齐国官私印2.楚国官印 3.燕国官印4.三晋官印 5.战国私印 6.箴言、吉语印7.肖形印8。齐国陶文9,秦国陶文 结束语… 5
上 编 古文字 学基础
原书空白
第一章 汉字研究的历史梗概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自己发生和发展的历史,文字学也不例外,它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潮到 先秦。汉字因形体的变化,分作古文和今文,自汉代开始把秦以前通行的篆体字称作古文,把 秦以后通行的隶书称为今文。字体虽然分为古今,但它们的发展是一脉相承的。过去常把古 文字从汉字研究中独立出来,另立一门所谓“古文字学史”,这样虽然涉及的问题简单扼要, 但把过去有关汉字研究的整个发展割裂开来,还会把历史上关于汉字研究的大量成果抛到一 边,影响学者对汉字的全面了解。本章既要说明古文字的研究情况,也要概括今文字的研究 内容。目的是使读者较系统地了解本学科的过去,历史上究竞有哪些研究方法是成功的,哪 些是失败的?什么时代产生过什么样的研究成果?有些什么样的重要著作?哪些仍保存至今? 有什么影响和价值?限于篇幅、只能略述梗概,但它却是一把入门的钥匙 汉字是世界上生存寿命最长的文字,迄今已有四千余年的历史,在它的发展过程中经过 许多变化。以商代甲骨卜辞来说,它是我国最早用汉字记下的文字资料,距今已有三千多年 的光景,但只能说它是目前所见最早用以记录语言的文字,而不是我国最原始的文字。可以 肯定,早在商代以前,中国汉字已经经历了一段相当长的发展过程。 历史上通常把秦和秦以前的汉字称为“篆体”,把秦以后的汉字称作“隶体”,在篆体字 中又把秦以前的文字称为“大篆”,把秦实行统一的文字称为“小篆”。自汉代以来、多认为 大篆乃周宣王时史籀所作,故称大篆为“籀文”,把晚于籀文的战国文字称作“古文”:与此 一称谓相对应,把当时通行的隶书称作“今文”。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看,无论篆体或隶体, 都是古文字学的研究对象,不过隶书逐渐走向定形,同今天通行的楷书甚为接近,不似古体 篆书那样复杂。从汉字整个发展过程来讲,按照传统的划分,将篆、隶分作两大发展阶段,前 者属于古文字的范围,后者属于今文字的范围,古文字学主要是研究古体汉字的专门学科。这 样区分不仅有利研究工作,也符合汉字本身的发展历史。下面就按照历史的顺序,分作几个 阶段,进行重点介绍。 第一节 先秦时期的汉字研究 关于汉字的研究,大致在春秋、战国时代即已萌芽。根据文献记载,当时对汉字的研究, 主要表现在对汉字起源和字体结构的探讨,并出现了有关汉字的专门著作。 一对汉字起源和字体结构的探讨 有关汉字的起源问题,早在战国时代就提出来了。当时流行所谓“仓撷作书”与文字起 于结绳等传说,但从汉字发展历史来看,均不可信。关于这一问题,留在“汉字的起源”一 3
节,再作详细讨论 关于汉字形体的组织结构,大致自春秋中叶即已有人开始研究。如《左传》宣公十二年, 楚子日:“夫文,止戈为武。”十五年宗伯日:“故文,反正为乏。”昭公元年医和日:“于文, 皿虫为蛊。”《韩非子·五意篇》云:“仓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私,背私者谓之公。”类似 的解说,单就文字的形体来讲,似乎也有些道理,但从文字理论分析,有的就不够确切,甚 至作了歪曲。例如对武字的解释,与其说是对文字形体结构的分析,毋宁说是春秋时代霸主 对战争观念的一种反映。当时楚庄王以武王克商、诛灭暴乱、天下一统而止戈息兵,为自己 效法的榜样。但是,春秋时代晋楚相争,前后相持百有余年,两国各有胜负,彼此互为心腹 之患,故庄王云:“犹有晋在,焉得立功。”即晋不亡则戈不止,戈不止则霸不成,霸业不成 焉得为武。从文字学的立场分析,武字确实是由止和戈两个形旁组成的会意字,它的含意却 与楚子的解释全然不同。《左传》中关于解说汉字结构的一些零星记载,从理论上分析,有的 虽然不甚贴切,但说明当时确已产生对汉字结构力图从理论上进行解释的萌芽。 《周礼·地官·保氏》云:“保氏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日五礼,二日六乐,三日 五射,四日五驭,五日六书,六日九数。”这里已把“六书”规定为向学生进行教育的一门科 目。《周礼》是战国时代的著作,当时已经出现“六书”这样一种名称,说明研究汉字形体结 构的基本理论已初步建立。不过《周礼·保氏》只记载了“六书”之名,没有具体的内容。东 汉人郑众,根据当时的理解,对“六书”分别作了说明,他在《保氏》注中说:“六书:象形、 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也。”这一完整的理论是否在战国时代即已全部出现,虽然郑 众作了肯定的答复,但目前还有不同的看法。 二有关汉字的专门著作 《汉书·艺文志》载有《史籀十五篇》,班氏自注云:“周宣王太史作大篆十五篇。”《说文 解字叙》亦讲:“周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与古文或异。”《史籀》这部书早佚,是否确 为周宣王太史籀所作,无从考察。许慎的《说文解字》将先秦的大篆分作籀文和古文两种,并 分别收录了一些字形。所谓“古文”,是取汉代学者对战国文字的称谓,“籀文”是否来自 《史籀》,也无从断定。从所收籀文形体分析,其中有些确与西周时代金文相近,也有些是战 国文字。但是,完金可以肯定,先秦时代已经出现有关汉字的专门书籍。 第二节秦始皇时期的“书同文字” 一对汉字形体的规范整理 秦始皇所推行的“书同文字”,实际上是对汉字进行了一次系统的规范整理。战国时代, 社会经济和文化虽然得到空前的发展,但在政治上则是诸侯割据,战争频繁。由于经济和文 化的发展,使用文字的范围和阶层扩大,汉字本身也得到很大的发展。又因政治上的长期割 据,各国虽用同一体系的汉字,字体却非常复杂,同字异形的现象甚为严重。据《汉书·艺 文志》载:“古制书必同文,不知则阙,问诸故老。至于衰世,是非无正,人用其私。”所谓 “人用其私”,正如颜师古注中所讲:“各任私意而为字”。今从战国时代遗留的资料观察,不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