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分类 按地震成因分类 按震源深浅分类 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小于60千米的称为浅源地震 全世界85%以上的地震都是浅源地震。 中源地震—震源深度在60至300千米的称为中源地震。 深源地震—震源深度在300千米以上的称为深源地震。 目前有记录的最深震源达720公里。 浅源地震波及范围小,但破坏力大;深源地震波及范 围大,但破坏力小 2002年6月29日晨1:20发生于吉林的7.2级地震,震源 深度为540km,无破坏。 1960年2月29日发生于摩洛哥艾加迪尔城的5.8级地震, 深度为3km。震中破坏极为严重,但破坏仅局限在震中8km内
二.按震源深浅分类 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小于60千米的称为浅源地震。 全世界85%以上的地震都是浅源地震。 中源地震——震源深度在60至300千米的称为中源地震。 深源地震——震源深度在300千米以上的称为深源地震。 浅源地震波及范围小,但破坏力大;深源地震波及范 围大,但破坏力小。 2002年6月29日晨1:20发生于吉林的7.2级地震,震源 深度为540km,无破坏。 目前有记录的最深震源达720公里。 地震分类 一.按地震成因分类 1960年2月29日发生于摩洛哥艾加迪尔城的5.8级地震, 深度为3km。震中破坏极为严重,但破坏仅局限在震中8km内
地震波 地震波是地震发生时由震源地方的岩石破裂产生的弹性波。 地震波分为体波和面波 体波/横波(s波)燃 震中距 纵波(P波) 横波特点:周期长、振幅大、 波速慢,100-800m/s 纵波 纵波 纵波特点:周期短,振幅小, 震源深度 波速快,200-1400m 瑞利波 m 面波 横波 横波 乐甫波 杂波 S波开始 面波开始 面波比体波衰减慢、振幅大 周期长、传播远。建筑物破坏 主要由面波造成。 P波开始
地震波 地震波是地震发生时由震源地方的岩石破裂产生的弹性波。 地震波分为体波和面波。 体波 横波(S波) 纵波(P波) 面波 瑞利波 乐甫波 横波特点:周期长、振幅大、 波速慢,100-800m/s 纵波特点:周期短,振幅小, 波速快,200-1400m/s 面波比体波衰减慢、振幅大、 周期长、传播远。建筑物破坏 主要由面波造成。 杂波 P波开始 S波开始 面波开始
§1.3震级与烈度 地震震级 1.定义 反映一次地震本身大小的等级,用M表示 式中A表示标准地震仪距震中100km纪录的最大水平地 动位移,单位为微米。 2.震级与能量的关系 pogE=118+1.5M 能量E的单位:尔格(1尔格=107J) 能量越大,震级就越大;震级相差一级,能量相 差约32倍;相差二级,能量相差1000倍。 个6级地震相当于一个两万吨级的原子弹
§1.3 震级与烈度 一、 地震震级 1.定义 能量越大,震级就越大;震级相差一级,能量相 差约32倍;相差二级,能量相差1000倍。 反映一次地震本身大小的等级,用M表示 M = log A 式中A表示标准地震仪距震中100km纪录的最大水平地 动位移,单位为微米。 2.震级与能量的关系 log E =11.8+1.5M 一个6级地震相当于一个两万吨级的原子弹。 能量E的单位:尔格(1尔格= 10−7 J )
3.按震级的地震分类 微震一2级以下。人感觉不到 有感地震—-2-4级 人有感觉 破坏性地震一-5级以上有破坏 强烈地震一7级以上有破坏 特大地震—8级以上有破坏 由于震源深浅、震中距大小等不同,地震造成 的破坏也不同。震级大,破坏力不一定大;震级小, 破坏力不一定就小
3.按震级的地震分类 微震--- 2级以下。 人感觉不到 有感地震--- 2-4级 人有感觉 破坏性地震--- 5级以上 有破坏 强烈地震--- 7级以上 有破坏 特大地震--- 8级以上 有破坏 由于震源深浅、震中距大小等不同,地震造成 的破坏也不同。震级大,破坏力不一定大;震级小, 破坏力不一定就小
地震烈度 1.定义及影响因素 次地震对某一地区的影响和破坏程度称地震烈度 简称为烈度。用I表示。 般而言,震级越大,烈度就越大。同一次地震,震 中距小烈度就高,反之烈度就低。影响烈度的因素,除了 震级、震中距外,还与震源深度、地质构造和地基条件等 因素有关。 2地震烈度表 地震烈度表是评定烈度的标准和尺度。 我国在1980年制定了《中国地震烈度表》。 《中国地震烈度表》将地震烈度分为1-12度
二、 地震烈度 一般而言,震级越大,烈度就越大。同一次地震,震 中距小烈度就高,反之烈度就低。影响烈度的因素,除了 震级、震中距外,还与震源深度、地质构造和地基条件等 因素有关。 1.定义及影响因素 一次地震对某一地区的影响和破坏程度称地震烈度, 简称为烈度。用I表示。 2.地震烈度表 地震烈度表是评定烈度的标准和尺度。 我国在1980年制定了《中国地震烈度表》。 《中国地震烈度表》将地震烈度分为1-12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