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计算水平地震作用的底部剪力法 底部剪力的计算 j振型的底部剪力为 √0 ∑ jiaxin G 第j振型 GG-结构的总重力荷裁代表值=∑G 组合后的结构底部剪力 EK ∑V2=anG1∑(xn) l: rix 一高振型影响系数(规范取0.85) FEK=GGaG结构等效总重力荷载代表值,0.85G
§3.5 计算水平地震作用的底部剪力法 一、底部剪力的计算 Fj3 第j振型 Fj 2 Fj1 j振型的底部剪力为 = = n i Vj Fji 1 0 ji j ji j Gj F = x = = n i j j jiGi x 1 = = n i i j ji j G G G x 1 1 1 G—结构的总重力荷载代表值 = = n i G Gi 1 组合后的结构底部剪力 G G G F V G x n j n i i j j i j n j EK j 1 1 1 2 1 1 1 2 ( ) 0 = = = = = = = = = n j n i i j ji j G G x 1 1 2 1 ( ) —高振型影响系数(规范取0.85) FEK =1 Geq Geq—结构等效总重力荷载代表值,0.85G
、各质点的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的计算 air,nHg EK airinG ck F一邓G a∑HAGk an=FEk/∑HAGk k=1 HG EK H, G 地震作用下各楼层水平地震层间剪力为V=∑Fk
Fi F1i 1 1 x1i Gi = 二、各质点的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的计算 H1 Hk G1 Gk Fn F1 Fk Hi Gi = 1 1 = = = = n k k k n k FEK F k H G 1 1 1 1 1 = = n k Hk Gk 1 1 1 = = n k FEK Hk Gk 1 1 1 / n EK k k k i i i F H G H G F = = 1 地震作用下各楼层水平地震层间剪力为 = = n k i Vi Fk
顶部附加地震作用的计算 EK k k 当结构层数较多时,按上式计算出的水平地 震作用比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小。 为了修正,在顶部附加一个集中力△F。F一 nh △F 顶部附加地震作用系数,多层内框架 砖房0.2,多层刚混、钢结构房屋按下 顶部附加地震作用系数 表,其它可不考虑。 72(s)7>14787s147 H. ≤03500871+007 式H太(1-8)FEB=C[035-051008+00 ∑ >05508x-0020 FEk---结构总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 结构等效总重力荷载 相应于结构基本周期的水平地震 i质点水平地震作用 影响系数;多层砌体房屋、底部框架G1--质点重力荷载代表值 和多层内框架砖房,宜取水平地震影 1-质点的计算高度; 响系数最大值;
Fn = n FEK 三、顶部附加地震作用的计算 n EK k k k i i i F H G H G F = = 1 当结构层数较多时,按上式计算出的水平地 震作用比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小。 为了修正,在顶部附加一个集中力 Fn 。 G1 Gk H1 Hk Fn F1 Fk Fn (1 ) 1 n EK n k k k i i i F H G H G F = − = FEk ---结构总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 1 ---相应于结构基本周期的水平地震 影响系数;多层砌体房屋、底部框架 和多层内框架砖房,宜取水平地震影 响系数最大值; Geq --- 结构等效总重力荷载; Fi --- i质点水平地震作用; FEk =1 Geq Gi ---i质点重力荷载代表值; Hi --- i质点的计算高度; n --- 顶部附加地震作用系数,多层内框架 砖房0.2,多层刚混、钢结构房屋按下 表,其它可不考虑。 T 4Tg 1. Tg (s) T1 1.4Tg 1 0.35 0.35 ~ 0.55 0.55 0.08T1 +0.07 0.08T1 +0.01 0.08T1 −0.02 0 0 0 顶部附加地震作用系数
四、底部剪力法适用范围 底部剪力法适用于一般的多层砖房等砌体结构、内 框架和底部框架抗震墙砖房、单层空旷房屋、单层工业 厂房及多层框架结构等低于40m以剪切变形为主的规则 房屋。 以“剪切变形”为主: 在结构侧移曲线中,楼盖出平面转动产生的侧移所 占的比例较小。 规则房屋 1.相邻层质量的变化不宜过大。 2.避免采用层高特别高或特别矮的楼层,相邻层和 连续三层的刚度变化平缓
四、底部剪力法适用范围 底部剪力法适用于一般的多层砖房等砌体结构、内 框架和底部框架抗震墙砖房、单层空旷房屋、单层工业 厂房及多层框架结构等低于40m以剪切变形为主的规则 房屋。 以“剪切变形”为主: 在结构侧移曲线中,楼盖出平面转动产生的侧移所 占的比例较小。 “规则房屋” : 1.相邻层质量的变化不宜过大。 2.避免采用层高特别高或特别矮的楼层,相邻层和 连续三层的刚度变化平缓
3.出屋面小建筑的尺寸不宜过大(宽度b大于高度h 且出屋面高度与总高度之比满足hH<1/5),局部缩进 的尺寸也不宜大(缩进后的宽度B与总宽度B之比满足 B/B≥5/6~3/4); 4楼层内抗侧力构件的布置和 质量的分布要基本对称; 5抗侧力构件在平面内呈正交 (夹角大于75度)分布,以便在两 个主轴方向分别进行抗震分析; B
3.出屋面小建筑的尺寸不宜过大(宽度b大于高度h 且出屋面高度与总高度之比满足h/H<1/5),局部缩进 的尺寸也不宜大(缩进后的宽度B1与总宽度B之比满足 B1 / B 5/ 6 ~ 3/ 4 ); b h H B 4.楼层内抗侧力构件的布置和 质量的分布要基本对称; 5.抗侧力构件在平面内呈正交 (夹角大于75度)分布,以便在两 个主轴方向分别进行抗震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