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脑千: (A)脑干的外形及后十对脑神经的连脑 部位。 (B)脑于内部结构的概况。脑神经核在 脑干内的配布规律,脑神经核的名称、位置及 其与后十对脑神经的联系。脑干内传导路中继 核的名称、位置及其纤维联系。脑干白质中上 行、下行束的起止、名称和性质。 3.小脑的外形、分部。小脑的功能分叶和内 部结构。 4,间脑的分部及各部的组成。间脑的内部结 构、主要核团的功能和纤维联系。 5.端脑: (A)端脑的外形、分叶。 (B)端脑的内部结构:①侧脑室;②基 底核;③脑皮质机能定位;④大脑半球的髓质。 (C)边缘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第十五章周围神经系统 自学内容:脊神经的组成及纤维成分。 知识点: 1.脊神经 课堂作业: (A)脊神经的构成,纤维成分和分支分 1.颈丛、臂丛、腰丛和骶丛的主要分支、 布概况。 分布。 (B)颈丛、臂丛、腰丛、散丛的组成、 2.12对脑神经的名称。 位置及主要分支。 3.牵涉痛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C)胸神经前支的节段性分布规律。 2.脑神经: 课外作业:见练习册 (A)十二对脑神经的名称、顺序、性质、 连脑部位、进出颅的部位。 (B)I、Ⅱ、Ⅷ、Ⅺ、Ⅻ对脑神经的性 质及周围联系 (C)Ⅲ、IV、M对脑神经及行程要点。 (D)三叉神经的主要分支名称、性质及 分布概况。 (E)面神经、迷走神经、舌咽神经的中 枢联系、纤维成分、分支及分布概况。 3.内脏神经: (A)躯体运动神经与内脏运动神经的比 较。 (B)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的比较。 第十六章神经系统传导通路 自学内容:躯干和四肢的痛、温觉及粗触觉 知识点: 传导路和头面部浅感觉传导路。 1.躯千、四肢本体感觉传导路 2.痛、温觉和粗触觉传导路。 课堂作业: 12
12 2.脑干: (A)脑干的外形及后十对脑神经的连脑 部位。 (B)脑干内部结构的概况。脑神经核在 脑干内的配布规律,脑神经核的名称、位置及 其与后十对脑神经的联系。脑干内传导路中继 核的名称、位置及其纤维联系。脑干白质中上 行、下行束的起止、名称和性质。 3.小脑的外形、分部。小脑的功能分叶和内 部结构。 4.间脑的分部及各部的组成。间脑的内部结 构、主要核团的功能和纤维联系。 5.端脑: (A)端脑的外形、分叶。 (B)端脑的内部结构:①侧脑室;②基 底核;③脑皮质机能定位;④大脑半球的髓质。 (C)边缘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第十五章 周围神经系统 知识点: 1.脊神经 (A)脊神经的构成,纤维成分和分支分 布概况。 (B)颈丛、臂丛、腰丛、散丛的组成、 位置及主要分支。 (C)胸神经前支的节段性分布规律。 2.脑神经: (A)十二对脑神经的名称、顺序、性质、 连脑部位、进出颅的部位。 (B)Ⅰ、Ⅱ、Ⅷ、Ⅺ、Ⅻ对脑神经的性 质及周围联系 (C)Ⅲ、Ⅳ、Ⅵ对脑神经及行程要点。 (D)三叉神经的主要分支名称、性质及 分布概况。 (E)面神经、迷走神经、舌咽神经的中 枢联系、纤维成分、分支及分布概况。 3.内脏神经: (A)躯体运动神经与内脏运动神经的比 较。 (B)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的比较。 自学内容:脊神经的组成及纤维成分。 课堂作业: 1. 颈丛、臂丛、腰丛和骶丛的主要分支、 分布。 2. 12 对脑神经的名称。 3. 牵涉痛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课外作业:见练习册 第十六章 神经系统传导通路 知识点: 1.躯干、四肢本体感觉传导路 2.痛、温觉和粗触觉传导路。 自学内容:躯干和四肢的痛、温觉及粗触觉 传导路和头面部浅感觉传导路。 课堂作业:
3.视觉传导路和瞳孔对光反射传导路 1.躯干、四肢本体觉和精细触觉传导路的 4.锥体系及上、下运动神经元的概念 组成 2.锥体系组成。 课外作业:见练习册 第十七章脑和脊陵的被膜、血管及脑脊液 自半内容:血脑屏障。 循环 知识点: 课堂作业: 1.脑和脊髓的被膜 1.辨认脑和脊髓的被膜的组成 2.脑的血管 2.脑脊液及其循环。 3.脑脊液的产生及循环途径 4.血脑屏障 课外作业:见练习册 内分泌系统 自学内容:肾上腺的微细结构;垂体门微静 第十八章内分泌器官 脉。 18.1内分泌的构成 18.2内分泌的解剖位置 课堂作业: 知识点: 1.辨认内分泌系统的组成 1概述:内分泌系统的组成 2.辨认内分泌系统的主要器官形态结构和 2.甲状腺、甲状旁腺、肾上腺、垂体、松果 位置。 体、胸腺的位置、形态。 1掌握:内分泌腺的组成;甲状腺的形态, 课外作业:见练习册 位置。 2理解:甲状旁腺的位置;肾上腺的形态; 位置和微细结构;垂体的形态、位置及垂体门 微静脉。 附注:实验教学安排见《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大纲 五、建议学时分配表 学时分配 序 对应教学目标 号 授课内容 理论 实践 合计 1 绪论 2 2 目标1 2 运动系统:第一章骨学 2 6 目标1 3 第二章关节学 2 目标1 4 第三章肌学 2 3 目标1 5 第四章消化系统 3 4 目标1 6 第五章呼吸系统 目标1 7 第六章泌尿系统 1.5 0.5 2 目标1 8 第七章男性生殖系统 2 目标1 9 第八章女性生殖系统 2 目标1 13
13 3.视觉传导路和瞳孔对光反射传导路 4.锥体系及上、下运动神经元的概念 1. 躯干、四肢本体觉和精细触觉传导路的 组成 2. 锥体系组成。 课外作业:见练习册 第十七章 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及脑脊液 循环 知识点: 1.脑和脊髓的被膜 2.脑的血管 3.脑脊液的产生及循环途径 4.血脑屏障 自学内容:血脑屏障。 课堂作业: 1. 辨认脑和脊髓的被膜的组成 2. 脑脊液及其循环。 课外作业:见练习册 内分泌系统 第十八章 内分泌器官 18.1 内分泌的构成 18.2 内分泌的解剖位置 知识点: 1.概述:内分泌系统的组成 2.甲状腺、甲状旁腺、肾上腺、垂体、松果 体、胸腺的位置、形态。 1.掌握:内分泌腺的组成;甲状腺的形态; 位置。 2.理解: 甲状旁腺的位置;肾上腺的形态; 位置和微细结构;垂体的形态、位置及垂体门 微静脉。 自学内容:肾上腺的微细结构;垂体门微静 脉。 课堂作业: 1. 辨认内分泌系统的组成 2. 辨认内分泌系统的主要器官形态结构和 位置。 课外作业:见练习册 附注:实验教学安排见《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大纲 五、建议学时分配表 序 号 授课内容 学时分配 对应教学目标 理论 实践 合计 1 绪论 2 2 目标 1 2 运动系统:第一章 骨学 2 4 6 目标 1 3 第二章 关节学 2 1 3 目标 1 4 第三章 肌学 1 2 3 目标 1 5 第四章 消化系统 3 1 4 目标 1 6 第五章 呼吸系统 2 1 3 目标 1 7 第六章 泌尿系统 1.5 0.5 2 目标 1 8 第七章 男性生殖系统 1 1 2 目标 1 9 第八章 女性生殖系统 1 1 2 目标 1
10 第九章腹膜 1.5 0.5 2 目标1 11 脉管学:第十章心血管系统 6 10 目标1 12 第十一章淋巴系统 1 1 2 目标1 13 感觉器:第十二章视器 0.5 1.5 目标1 14 第十三章前庭蜗器 0.5 1.5 目标1 15 神经系统:第十四章中枢神经系 4 2 6 目标1 统 16 第十五章周围神经系统 2 6 目标1 17 第十六章传导通路 1 U 目标1 18 第十七章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 2 目标1 及脑脊液循环 19 第十八章内分泌系统 目标1 12 机动 2 目标1 合 计 32 24 64 目标1 六、教学方法(本课程的主要教学方法) 讲习法,具体内容包括: 1.多媒体讲授 2.模型讲授 3.标本讲授 七、课程考核内容及方式 (考核方式、重点考核内容、各部分成绩占比、预期目标等) 1.考核方式:考试(考查/烤试) 2考核形式:平时考核、期末考核、实验标本考核 3成绩评定:采用百分制其构成比例如下(成绩评定可根据课程性质由教师确定,但期未考 试成绩所占比例50%,平时成绩所占比例20%、实验标本成绩所占比例30%): 平时考核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20%;(其中考勤占10%,期中考试10%) 期末考核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50%: 课外实验标本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30%; 14
14 10 第九章 腹膜 1.5 0.5 2 目标 1 11 脉管学:第十章 心血管系统 6 4 10 目标 1 12 第十一章 淋巴系统 1 1 2 目标 1 13 感觉器:第十二章 视器 1 0.5 1.5 目标 1 14 第十三章 前庭蜗器 1 0.5 1.5 目标 1 15 神经系统:第十四章 中枢神经系 统 4 2 6 目标 1 16 第十五章 周围神经系统 4 2 6 目标 1 17 第十六章 传导通路 2 1 3 目标 1 18 第十七章 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 及脑脊液循环 1 1 2 目标 1 19 第十八章 内分泌系统 1 1 目标 1 12 机 动 2 2 目标 1 合 计 32 24 64 目标 1 六、教学方法(本课程的主要教学方法) 讲习法,具体内容包括: 1. 多媒体讲授 2. 模型讲授 3. 标本讲授 七、课程考核内容及方式 (考核方式、重点考核内容、各部分成绩占比、预期目标等) 1.考核方式:考试(考查/考试) 2.考核形式:平时考核、期末考核、实验标本考核 3.成绩评定:采用百分制.其构成比例如下(成绩评定可根据课程性质由教师确定,但期末考 试成绩所占比例 50%,平时成绩所占比例 20%、实验标本成绩所占比例 30%): 平时考核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 20%;(其中考勤占 10%,期中考试 10%) 期末考核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 50%; 课外实验标本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 30%;
八、推荐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教材:史铀主编《系统解剖学(systematic anatomy)》吉林: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l4。 全国高等学校医学规划教材。 参考书: 1.柏树令主编.系统解剖学.第六版.北京;人们卫生出版社,2004, 2.邹仲之主编.组织学与胚胎学.第六版.北京;人们卫生出版社,2004 3.窦肇华主编.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第六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4.金连弘主编.组织学与胚胎学.第三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撰写人:罗世祥 审核人: 学院分管领导签字(盖章): 年月日 15
15 八、推荐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教材:史铀主编《系统解剖学(systematic anatomy)》 吉林: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全国高等学校医学规划教材。 参考书: 1. 柏树令主编. 系统解剖学. 第六版. 北京;人们卫生出版社,2004. 2. 邹仲之主编. 组织学与胚胎学. 第六版. 北京;人们卫生出版社,2004. 3. 窦肇华主编. 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 第六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4. 金连弘主编. 组织学与胚胎学. 第三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撰写人:罗世祥 审核人: 学院分管领导签字(盖章): 年 月 日
《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概况 课程代码:16426110 课程名称:组织学与胚胎学(Histology&Embryology) 课程学分:2.5 课程学时:40(理论学时:28;实验学时:12) 课程性质:必修课 开课部门:医学院 建议修读学期:第1学期 建议先修课程:公共课程、细胞生物学和系统解剖学 适用专业(方向):护理专业 二、课程地位、作用与任务 先修课程为公共课程、细胞生物学和系统解剖学,后继课程为其他基础课和临床课程。 组织学与胚胎学是研究正常人体在显微镜下的形态结构、发生发展规律与临床关系的科学, 与医学其他学科关系极为密切,是临床医学和所有医学课程中重要的基础学科之一。通过本 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正常人体微细结构和人体胚胎发育的知识,为学好后续基础医学和 临床医学课程莫定必须的正常人体微细结构基础和人体发生发育的基础。 三、课程目标 (一)教学目标 组织学与胚胎学Histology&Embryology)具体要求达到的特定教学目标包括: 1教学目标1.掌握与护理学相关的自然科学、人文和社会科学的基础知识和科学方法。(指 标点2.1) (二)本课程支撑的毕业要求 1.本课程支撑的毕业要求:毕业要求2 2.本课程支撑的指标点:指标点2.1 (1)指标点2.1:掌握与护理学相关的自然科学、医学基础与临床及人文社会科学的基本理 论和基本知识。 (三)谋程教半目标与毕业要求对应表 《组织学与胚胎学Histology&Embryology)》课程教学目标与半业要求的对应表 课程名称:组织学与胚胎学 任课教师:蔡佩玲叶鹏 (Histology Embryology) 课程性质:必修 课程学分:2.5 16
16 《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概况 课程代码:16426110 课程名称:组织学与胚胎学(Histology & Embryology) 课程学分:2.5 课程学时:40(理论学时:28;实验学时:12) 课程性质:必修课 开课部门:医学院 建议修读学期:第 1 学期 建议先修课程:公共课程、细胞生物学和系统解剖学 适用专业(方向):护理专业 二、课程地位、作用与任务 先修课程为公共课程、细胞生物学和系统解剖学,后继课程为其他基础课和临床课程。 组织学与胚胎学是研究正常人体在显微镜下的形态结构、发生发展规律与临床关系的科学, 与医学其他学科关系极为密切,是临床医学和所有医学课程中重要的基础学科之一。通过本 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正常人体微细结构和人体胚胎发育的知识,为学好后续基础医学和 临床医学课程奠定必须的正常人体微细结构基础和人体发生发育的基础。 三、课程目标 (一)教学目标 组织学与胚胎学(Histology & Embryology)具体要求达到的特定教学目标包括: 1.教学目标 1. 掌握与护理学相关的自然科学、人文和社会科学的基础知识和科学方法。(指 标点 2.1) (二)本课程支撑的毕业要求 1. 本课程支撑的毕业要求:毕业要求 2 2. 本课程支撑的指标点:指标点 2.1 (1)指标点 2.1:掌握与护理学相关的自然科学、医学基础与临床及人文社会科学的基本理 论和基本知识。 (三)课程教学目标与毕业要求对应表 《组织学与胚胎学(Histology & Embryology)》课程教学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表 课 程 名 称 : 组 织 学 与 胚 胎 学 (Histology & Embryology) 任课教师:蔡佩玲 叶鹏 课程性质:必修 课程学分: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