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确:原因大概有两个:一是核舟的中间部分是船舱,高起而宽敞,十分引人注 目,舱边的窗又可以关闭,这样说可以引发读者的兴趣:二是窗上又刻有苏轼《赤 壁赋》《后赤壁赋》中写景的名句,可以使读者通过想像感知苏轼当年泛舟赤壁 时的优美环境。如果我们把核舟比作一幅图画的话,船舱无疑就是背景部分了, 先说背景,不仅可以引人入胜,而且可以使读者初步感受这个环境中的特殊氛围。 4.学生齐读课文,根据写作思路提示,背诵24段,在头脑中完善“大苏泛赤 壁”的故事 第二课时 四、品析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1.问题讨论,引导学生注意作者的细致观察。 提问:课文第一段介绍雕刻品核舟的主题是“盖大苏泛赤壁云”,课文哪些地方 说明这次水上游览者是苏轼和他的两位朋友,而不是别人呢?哪些地方说明是 “泛舟”呢?哪些地方说明是“泛赤壁”呢? 教师可就第2个问题稍作点拨:至少有三个地方说明是“泛舟”。第一,从“苏、 黄共阅一手卷”可知船行并不快:第二,从“舟尾横卧一楫”船浆放在甲板上 可知“泛舟”:第三,从“舟子”“居右者……若啸呼状。居左者……若听茶声 然”可知“泛舟” 总结:我们学习《核舟记》,能如此具体而细致地感受一件主题鲜明的艺术珍品, 方面是有“奇巧人”王叔远巧妙的艺术构思和精堪的雕刻技艺,另一方面是借 助作者细致的观察。看来,写好说明文的前提和关键是细致观察、精心构思 2.揣摩语言,品味文中生动传神的描写。 揣摩下列语句: (1)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 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2)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3)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4)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学生齐读四句话。教师示范分析(2)句:写出了佛印和尚的外貌和洒脱不群的 神态,放浪形骸、超脱尘世之情呼之欲出,让人感到他在望着天空和两岸的山色 沉醉在清风明月中。 学生选例,师生一起评点:如(1)句描述苏黄二人泛舟时的闲适心情,二人共 阅一手卷,显得那么情深意笃。他们在这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却了现实 的烦恼,这是何等旷达的襟怀啊。如(3)(4)句描写得细致入微,神韵毕具 惟妙惟肖,一个悠闲自在,一个神情专注,这样来塑造舟子的形象,有力地突出 了“泛舟”的主题,也渲染了舟中轻快、愉悦的气氛 教师总结:这些生动传神的描写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像空间。作者在说明这件 雕刻品时,不为原作所囿,在细节上又大胆想像,进行了艺术上的再创造,赋予 雕刻品以新的生命活力,这启发我们说明事物时不应是呆板平实的,而应该是能 打动人的,给人以想像的。 3.教师请五位同学上台表演:一为东坡,一为佛印,一为鲁直,其余两个为舟
11 明确:原因大概有两个:一是核舟的中间部分是船舱,高起而宽敞,十分引人注 目,舱边的窗又可以关闭,这样说可以引发读者的兴趣;二是窗上又刻有苏轼《赤 壁赋》《后赤壁赋》中写景的名句,可以使读者通过想像感知苏轼当年泛舟赤壁 时的优美环境。如果我们把核舟比作一幅图画的话,船舱无疑就是背景部分了, 先说背景,不仅可以引人入胜,而且可以使读者初步感受这个环境中的特殊氛围。 4.学生齐读课文,根据写作思路提示,背诵 2~4 段,在头脑中完善“大苏泛赤 壁”的故事。 第二课时 四、品析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1.问题讨论,引导学生注意作者的细致观察。 提问:课文第一段介绍雕刻品核舟的主题是“盖大苏泛赤壁云”,课文哪些地方 说明这次水上游览者是苏轼和他的两位朋友,而不是别人呢?哪些地方说明是 “泛舟”呢?哪些地方说明是“泛赤壁”呢? 教师可就第 2 个问题稍作点拨:至少有三个地方说明是“泛舟”。第一,从“苏、 黄共阅一手卷”可知船行并不快;第二,从“舟尾横卧一楫”船浆放在甲板上, 可知“泛舟”;第三,从“舟子”“居右者……若啸呼状。居左者……若听茶声 然”可知“泛舟”。 总结:我们学习《核舟记》,能如此具体而细致地感受一件主题鲜明的艺术珍品, 一方面是有“奇巧人”王叔远巧妙的艺术构思和精堪的雕刻技艺,另一方面是借 助作者细致的观察。看来,写好说明文的前提和关键是细致观察、精心构思。 2.揣摩语言,品味文中生动传神的描写。 揣摩下列语句: (1)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 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2)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3)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4)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学生齐读四句话。教师示范分析(2)句:写出了佛印和尚的外貌和洒脱不群的 神态,放浪形骸、超脱尘世之情呼之欲出,让人感到他在望着天空和两岸的山色, 沉醉在清风明月中。 学生选例,师生一起评点:如(1)句描述苏黄二人泛舟时的闲适心情,二人共 阅一手卷,显得那么情深意笃。他们在这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却了现实 的烦恼,这是何等旷达的襟怀啊。如(3)(4)句描写得细致入微,神韵毕具, 惟妙惟肖,一个悠闲自在,一个神情专注,这样来塑造舟子的形象,有力地突出 了“泛舟”的主题,也渲染了舟中轻快、愉悦的气氛。 教师总结:这些生动传神的描写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像空间。作者在说明这件 雕刻品时,不为原作所囿,在细节上又大胆想像,进行了艺术上的再创造,赋予 雕刻品以新的生命活力,这启发我们说明事物时不应是呆板平实的,而应该是能 打动人的,给人以想像的。 3.教师请五位同学上台表演:一为东坡,一为佛印,一为鲁直,其余两个为舟
子,注意表现他们的位置、姿态、动作, 五、课堂小结 课文通过介绍王叔远雕刻核舟的高超技艺,反映了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伟大成就。 篇幅虽短,却说明顺序合理,就连雕刻家的艺术构思都介绍得淋漓有致,确实令 人惊叹。这要靠什么?一方面靠细致的观察,深入的思考:另一方面靠具体的描 绘和生动的说明。这无疑给我们以很多启示 六、课堂练习 1.解释下列加粗词的意思 A.尝贻余核舟一B.诎右臂支船C.右手倚一衡木D.其船背稍夷 E.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F.神情与苏、黄不属G.八分有奇 2.选出加粗词词性、含义不同于其他的一项。 (1)A.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B.为宫室 C.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D.为字共三十有四 (2)A.篛篷覆之B.左臂挂念珠倚之C.闭之D.能以径寸之木 (3)A.中轩敞者为舱B.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C.其两膝相比者D.居右者椎髻仰面 3.将下列各句译成现代汉语,力求简洁。 (1)苏、黄共阅一手卷(2)舟尾横卧一楫(3)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 (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5)又用篆章 七、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24段 2.研讨与练习第四题。 核舟记 魏学洢 总说:奇巧 分说:船尾 -船顶 总结:通计照应开头 第三课时 ●活动与探究 语文实践活动设计 请同学依据课文内容提示,用橡皮泥试着捏一个“核舟”,把课堂学到的知识内 化为能力。 、口语表达活动设计 按空间顺序口头介绍一件你所喜欢的工艺品 注意:让学生广开思路,在如实摹写实物的前提下,也可以加进合理的想像, 最好是预先准备发言稿。口头介绍可以先分小组进行,谁介绍得好,再说给全班 同学听) 设想自己是舟上五人中的一个,不改变他们的位置、动作,以篇一人称,展 开想像,描述其余四人的动作、语言、心理 教后反思:
12 子,注意表现他们的位置、姿态、动作。 五、课堂小结 课文通过介绍王叔远雕刻核舟的高超技艺,反映了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伟大成就。 篇幅虽短,却说明顺序合理,就连雕刻家的艺术构思都介绍得淋漓有致,确实令 人惊叹。这要靠什么?一方面靠细致的观察,深入的思考;另一方面靠具体的描 绘和生动的说明。这无疑给我们以很多启示。 六、课堂练习 1.解释下列加粗词的意思。 A.尝贻余核舟一 B.诎右臂支船 C.右手倚一衡木 D.其船背稍夷 E.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F.神情与苏、黄不属 G.八分有奇 2.选出加粗词词性、含义不同于其他的一项。 (1)A.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B.为宫室 C.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D.为字共三十有四 (2)A.篛篷覆之 B.左臂挂念珠倚之 C.闭之 D.能以径寸之木 (3)A.中轩敞者为舱 B.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C.其两膝相比者 D.居右者椎髻仰面 3.将下列各句译成现代汉语,力求简洁。 (1)苏、黄共阅一手卷(2)舟尾横卧一楫(3)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 (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5)又用篆章一 七、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 2~4 段。 2.研讨与练习第四题。 核舟记 魏学洢 总说: 奇巧 分说: 船尾---------船顶 总结: 通计 照应开头 第三课时 ●活动与探究 一、语文实践活动设计 请同学依据课文内容提示,用橡皮泥试着捏一个“核舟”,把课堂学到的知识内 化为能力。 二、口语表达活动设计 按空间顺序口头介绍一件你所喜欢的工艺品。 (注意:让学生广开思路,在如实摹写实物的前提下,也可以加进合理的想像, 最好是预先准备发言稿。口头介绍可以先分小组进行,谁介绍得好,再说给全班 同学听) 三、设想自己是舟上五人中的一个,不改变他们的位置、动作,以篇一人称,展 开想像,描述其余四人的动作、语言、心理。 教后反思:
12.《诗经》两首 【导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把握《诗经》赋、 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节的节奏特点 2.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3.体会两首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 蓄美。 4.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课时计划】 2课时第一课时完成《关雎》,第二课时完成《蒹葭》。 第一课时学习《关雎》 情景导入:雎鸠啼鸣,荇菜差参。琴瑟钟鼓,君子淑女……这一切,在心中荡 漾着爱意的恋人眼中,大概会多一层温馨与幽怨吧!你听,他们各自为自己倾心 的“淑女”唱出了缠绵悱恻的情歌。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冠于《诗经》之首的 《关雎》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读准字音,认准字形 雎(j)鸠(jiu)窈窕( yao tido)逑(qiu)荇(xing) 寤寐(wmei)芼(mdo) 2.文言知识梳理 (1)重点实词 关关:拟声词,一种鸟的叫声。洲:水中的陆地窈窕:文静美好的样子 配偶 寤寐:指日日夜夜。芼:挑选 (2)词类活用 ①琴瑟友之(名词做动词用,做朋友,相亲相爱,亲近) ②钟鼓乐之(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快乐) (3)古今异义 左右流之(古义:捞取:今义:流出) 3.作品简介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 改成《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 百》。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基本表现手法为赋、比、兴 《诗经》的诗体格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时而重章叠句,反复咏唱。其语 生动传神。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一)朗读指导 1.自由朗读课文,教师作诵读指导。 【交流点拨】第一节雎鸠和鸣于河之洲上,淑女是君子的好配偶。这一节的佳 处,在于舒缓平正之音,并领起全篇,形成全诗的基调。以“窈窕淑女,君子
13 12.《诗经》两首 【导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 学史上的地位,把握《诗经》赋、 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节的节奏特点。 2.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3.体会两首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 蓄美。 4.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课时计划】 2 课时 第一课时完成《关雎》,第二课时完成《蒹葭》。 第一课时 学习《关雎》 情景导入:雎鸠啼鸣,荇菜差参。琴瑟钟鼓,君子淑女……这一切,在心中 荡 漾着爱意的恋人眼中,大概会多一层温馨与幽怨吧!你听,他们各自为自己倾心 的“淑女”唱出了缠绵悱恻的情歌。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冠于《诗经》之首的 《关雎》。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读准字音,认准字形 雎(jū) 鸠(jiū) 窈窕(yǎo tiǎo) 逑(qiú) 荇(xìng) 寤寐(wù mèi) 芼(mào) 2.文言知识梳理 (1)重点实词 关关:拟声词,一种鸟的叫声。 洲:水中的陆地 窈窕:文静美好的样子。 逑:配偶。 寤寐:指日日夜夜。 芼:挑选。 (2)词类活用 ①琴瑟友之(名词做动词用,做朋友,相亲相爱,亲近) ②钟鼓乐之(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快乐) (3)古今异义 左右流之(古义:捞取;今义:流出) 3.作品简介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 改成《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 305 篇,也称《诗 三百》。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基本表现手法为赋、比、兴。 《诗经》的 诗体格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时而重章叠句,反复咏唱。其语 言生动传神。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一)朗读指导 1.自由朗读课文,教师作诵读指导。 【交流点拨】第一节雎鸠和鸣于河之洲上,淑女是君子的好配偶。 这一节的佳 处,在于舒缓平正之音,并领起全篇 ,形成全诗的基调。以“窈窕淑女,君子
好逑”统摄全诗。第二节中的“求”字是全篇的中心,写深切的思慕和求而不得 的忧思,声调急促,与前后平缓之音有别。第四、五节写幻想中求而得之的喜悦。 曰“友”,曰“乐”,用字自有轻重,深浅不同,应读出兴奋和快乐之情 2.学生齐读,放录音,再听一次,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诗 教师提示:诗歌重在想象、联想,对于字面意思不必字字落实,可以疏其大 意而不求甚解,但重点字词、关键字词要落实 【交流点拨】雎鸠鸟关关地叫着,在河中央的小洲上,姑娘美丽又善良,是我 的好配偶。荇菜长短不齐,在船的左右两边捞。姑娘美丽又善良,从早到晚追求 她。好姑娘追求不到,从早到晩思念她。思念绵绵不断,翻来覆去,不能安睡 荇菜长短不齐,在船的两边来。姑娘美丽又可爱,弹奏琴瑟来亲近她。荇菜长短 不齐,在船的左右两边挑选。姑娘美丽又可爱,敲钟击鼓让她快乐。 (二)整体感知 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交流点拨】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位美丽少女的相思之情,求而不得,他日思夜想 辗转反侧,夜不能寐。他做梦梦见自己弹琴奏瑟,迎娶这位姑娘。合作探究生 成能力 步骤三精读课文理清层次 1.全诗共5个小节,层次结构是怎样的? 【交流点拨】第一章(第1节)描写小伙子见到一位漂亮姑娘,从而引起爱慕感情 和求婚的愿望。第二章(2~3节)描写小伙子想追求那位姑娘,苦于无法,求之不 得,因而朝思暮想,寝食不安。第三章(4~5节)描写小伙子梦想成婚的欢乐场 2.《关雎》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交流点拨】《关雎》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表达了他求之 不得的痛苦和梦想求而得之的喜悦之情。 步骤四细读课文探究写法 《诗经》的主要艺术表现手法有赋、比、兴等,《关雎》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 手法?这种手法起到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运用了“兴”的艺术手法。如本诗开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它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发端的话。但水鸟和鸣,也可以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和谐 恩爱,和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意义上发生关联。本诗的起兴之妙正在于 诗人情趣与自然景物浑然一体的契合,也是一直为人们所乐道的情景交融的艺术 境界。 步骤五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总结课文 《关雎》写一个男子对所爱慕的女子的思念和追求过程,写了求之不得的焦虑和 幻想求而得之的喜悦,表现了追求爱情中的苦与乐。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 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2.拓展延伸
14 好逑”统摄全诗。第二节中的“求”字是全篇的中心,写深切的思慕和求而不得 的忧思,声调急促,与前后平缓之音有别。第四、五节写幻想中求而得之的喜悦。 曰“友”,曰“乐”,用字自有轻重,深浅不同,应读出兴奋和快乐之情。 2.学生齐读,放 录音,再听一次,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诗。 教师提示:诗歌重在想象、联想,对于字面意思不必字字落实,可以疏其大 意而不求甚解,但重点字词、关键字词要落实。 【交流点拨】雎鸠鸟关关地叫着,在河中央的小洲上,姑娘美丽又善良,是 我 的好配偶。荇菜长短不齐,在船的左右两边捞。姑娘美丽又善良,从早到晚追求 她。好姑娘追求不到,从早到晚思念她。思念绵绵不断,翻来覆去,不能安睡。 荇菜长短不齐,在船的两边来。姑娘美丽又可爱,弹奏琴瑟来亲近她。荇菜长短 不齐,在船的左右两边挑选。姑娘美丽又可爱,敲钟击鼓让她快乐。 (二)整体感知 这首诗讲了一 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交流点拨】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位美丽少女的相思之情,求而不得,他日思夜想, 辗转反侧,夜不能寐。他做梦梦见自己弹琴奏瑟,迎娶这位姑娘。合作探究 生 成能力 步骤三 精读课文 理清层次 1.全诗共 5 个小节,层次结构是怎样的? 【交流点拨】第一章(第 1 节)描写小伙子见到一位漂亮姑娘,从而引起爱慕感情 和求婚的愿望。第二章(2~3 节)描写小伙子想追求那位姑娘,苦于无法,求之不 得,因而朝思暮想,寝食不安。第三章(4~5 节)描写小伙子梦想成婚的欢乐场 景。 2.《关雎》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交流点拨】《关雎》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表达了他求之 不得的痛苦和梦想求而得之的喜悦之情。 步骤四 细读课文 探究写法 《诗经》的主要艺术表现手法有赋、比、兴等,《关雎》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 手法?这种手法起到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运用了“兴”的艺术手法。如本诗开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它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发端的话。但水鸟和鸣,也可以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和谐 恩爱,和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意义上发生关联。本诗的起兴之妙正在于 诗人情趣与自然景物浑然一体的契合,也是一直为人们所乐道的情景交融的艺术 境界。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总结课文 《关雎》写一个男子对所爱慕的女子的思念和追求过程,写了求之不得的焦虑和 幻想求而得之的喜悦,表现了追求爱情中的苦与乐。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 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2.拓展延伸
中国文字史上的“第 【交流点拨】①《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②《孙子兵法》:我国第一部军 事著作。 【板书设计】 关雎托物起兴所听:关关雎鸠所见:在河之洲所思:窈窕淑女所愿:君子好逑相 思之苦寤寐求之一一追慕之心辗转反侧一一相思之苦梦幻之乐琴瑟反之一一亲 密相爱钟鼓乐之一一欢快热闹 第二课时学习《蒹葭》 情景导入:同学们,有人会唱《在水一方》这首歌吗?它是早些年一部电视 连续剧的插曲,根据《蒹葭》改编而成,可见诗经对后世文学创作有很大影响。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蒹葭》。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读准字音,认准字形 蒹葭( Jian Jia) 溯洄( su hui) 晞(xi) 湄(mei)跻(j)涘(si)沚(zhi)坻(chi) 2.文言知识梳理 (1)重点实词 蒹葭:芦苇 苍苍:茂盛的样子。溯洄:逆流而上。 溯游:顺流而下。晞:干 阻:险。跻:高。 坻:水中的陆地。涘:水边。沚:水中的小块陆地 (2)词类活用 道阻且右(方位名词,作形容词,弯曲) 3)古今异义 道阻且右(古义:弯曲:今义:右边,表方位) 白露为已(古义:干:今义:已经)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1.感受音韵美 (1)全班齐读诗歌,要求学生结合上一课时介绍的关于《诗经》艺术特点,体 会《蒹葭》的音韵美。 2)听学生朗读后,教师正音,给学生思考讨论的时间,请学生自由发言,说 说作品的音韵美是如何表现的。 【交流点拨】音韵美表现在:①都是四言句,朗读时采用“二二”拍,听 起来很整齐。②作品押韵:第一章押“ang”韵,韵脚有苍、霜、长、方、央 第二章押“i”韵,韵脚有萋、晞、跻、坻。第三章押“i”韵,韵脚有已 涘、沚。③运用叠词,如“苍苍、萋萋、采采”:运用叠章,统一内容的反复 咏唱,这样有一唱三叹的美感 (3)请男女生交错进行朗读,把自己体会的音韵美通过自己的朗读表现出 来 2.感知内容大意 请学生结合注解,尽量用优美的语言翻译作品第一章的内容后,引导学生对
15 中国文字史上的“第一” 【交流点拨】①《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②《孙子兵法》:我国第一部军 事著作。 【板书设计】 关雎托物起兴所听:关关雎鸠所见:在河之洲所思:窈窕淑女所愿:君子好逑相 思之苦寤寐求之——追慕之心辗转反侧——相思之苦梦幻之乐琴瑟反之——亲 密相爱钟鼓乐之——欢快热闹 第二课时 学习《蒹葭》 情景导入: 同学们,有人会唱《在水一方》这首歌吗?它是 早些年一部电视 连续剧的插曲,根据《蒹葭》改编而成,可见诗经对后世文学创作有很大影响。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蒹葭》。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读准字音,认准字形 蒹葭(jiān jiā) 溯洄(sù huí) 晞(xī) 湄(méi) 跻(jī) 涘(sì) 沚(zhǐ) 坻(chī) 2.文言知识梳理 (1)重点实词 蒹葭:芦苇。 苍苍:茂盛的样子。 溯洄:逆流而上。 溯游:顺流而下。 晞:干。 阻:险。 跻:高。 坻:水中的陆地。 涘:水边。 沚:水中的小块陆地。 (2)词类活用 道阻且右(方位名词,作形容词,弯曲) (3)古今异义 道阻且右(古义:弯曲;今义:右边,表方位) 白露为已(古义:干;今义:已经)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感受音韵美。 (1)全班齐读诗歌,要求学生结合上一课时介绍的关于《诗经》艺术特点,体 会《蒹葭》的音韵美。 (2)听学生朗读后,教师正音,给学生思考讨论的时间,请学生自由发言,说 说作品的音韵美是如何表现的。 【交流点拨】音韵美表现在:① 都是四言句,朗读时采用“二二”拍,听 起来很整齐。②作品押韵:第一章押“ɑng”韵,韵脚有苍、霜、长、方、央。 第二章押“i”韵,韵脚有萋、晞、跻、坻。第三章押“i”韵,韵脚有已、 涘、沚。③运用叠词,如“苍苍、萋萋、采采”;运用叠章,统一内容的反复 咏唱,这样有一唱三叹的美感。 (3)请男女生交错进行朗读,把自己体会的音韵美通过自己的朗读表现出 来。 2.感知内容大意。 请学生结合注解,尽量用优美的语言翻译作品第一章的内容后,引导学生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