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感受桃花源的神秘 桃花源神秘在何处?(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桃林神秘: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山洞神秘:仿佛若有光,形状奇特 林中人神秘: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结局神秘:不复得路,探访未果。 (4)桃花源中的生活是一种怎样社会理想? (反对战乱,追求和平、幸福、自由生活的社会理想) (5)文中哪一句话表现了桃花源中人的这种社会理想?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6)文中哪一句话还表现了林中人不愿与世俗交往,受到干扰的心理? 学生小结。(桃花源幸福在生活和平安定,丰衣足食,民主平等,民风淳朴)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7)拓展延伸:讨论 1.桃花源这一人间乐园能找到吗?(不能,这是作者虚构的) 2.陶渊明为何要虚构?联系当时社会现实思考 (反衬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生活理想) 3.有人说陶渊明定作《桃花源记》是积极追求美好生活,也有人说他是消极逃 避现实,你怎样评价?(自由辩论 五、自主小结(中心思想)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 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故事曲折回环。它虚构了 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 的意愿。 六、布置作业 1.完成相关练习 2.背诵全文 七、板书设计 发现桃花源: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景色优美) 进入桃花源 所见:土地平旷、屋舍严然、良田美地、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环境良好) 恰然自乐(生活安定) 所闻:避秦时乱,来此绝境(与世隔绝之久) 所历: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民风淳朴) 离开桃花源 导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无问津者 似有而无的理想社会 八、教后反思
6 (3)感受桃花源的神秘 桃花源神秘在何处?(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桃林神秘: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山洞神秘:仿佛若有光,形状奇特。 林中人神秘: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结局神秘:不复得路,探访未果。 (4)桃花源中的生活是一种怎样社会理想? (反对战乱,追求和平、幸福、自由生活的社会理想) (5)文中哪一句话表现了桃花源中人的这种社会理想?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6)文中哪一句话还表现了林中人不愿与世俗交往,受到干扰的心理? 学生小结。(桃花源幸福在生活和平安定,丰衣足食,民主平等,民风淳朴)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7)拓展延伸:讨论 1.桃花源这一人间乐园能找到吗?(不能,这是作者虚构的) 2.陶渊明为何要虚构?联系当时社会现实思考 (反衬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生活理想) 3.有人说陶渊明定作《桃花源记》是积极追求美好生活,也有人说他是消极逃 避现实,你怎样评价?(自由辩论) 五、自主小结(中心思想)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 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故事曲折回环。它虚构了一 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 的意愿。 六、布置作业 1.完成相关练习 2.背诵全文 七、板书设计 发现桃花源: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景色优美) 进入桃花源 所见:土地平旷、屋舍严然、良田美地、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环境良好) 怡然自乐(生活安定) 所闻:避秦时乱,来此绝境(与世隔绝之久) 所历: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民风淳朴) 离开桃花源 导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无问津者 似有而无的理想社会 八、教后反思
10.小石潭记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作品常识:熟练的诵读课文,初步背诵课文。 2、结合描写顺序,整体把握文意:掌握重点字词解释和重点句的翻译 3、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4、体会课文简洁、丰富而又有节奏感的语言特点,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把握文中描写顺序,理解文意,掌握句子翻译。 教学难点:体会文中融情于景的写法,读懂作者流露的情感。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由现实生活中的“韩流”想到“唐宋八大家”中的“韩流(柳)”导 二作者简介、解题 1、介绍作者,理解作者在什么情况下写的《永州八记》。 2、解题:“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也往往通过记事、记物、 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 2、给生字词注音 悄怆()篁()竹清洌()为坻 )为屿()翕 忽为嵁()差()互寂寥() 幽邃() 3、理解一词多义与短句: 4、课文字词解释 5、快速解释课文。(要求:学生轮流进行:每人负责一句,先讲字词解释,再翻 译整个句子) 三分析结构,归纳段意。 全文共五段,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1),写小石潭的方位和概貌 第二部分(2~3),写小石潭中的游鱼和潭中的水源 第三部分(4),写小石潭的气氛和作者的感受。 第四部分(5),介绍与自己同游小石潭的人 四、探究讨论(学习小组思考并讨论) 1、这篇散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描写景物的?具体写了哪些景物? 2、作者怎样发现小石潭的?有哪些动词? 3、潭中有什么景物?潭中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用了什么写法? 4、本文的记叙顺序是什么? 5、把握作者情感,体会作者情景交融手法的综合运用。 6、根据课文内容,说说作者观鱼时的心情是怎样的?游览到最后的心情又是怎 样的?为什么? 五、小结
7 10.小石潭记 教学目标: 1、 了解作者、作品常识;熟练的诵读课文,初步背诵课文。 2、 结合描写顺序,整体把握文意;掌握重点字词解释和重点句的翻译。 3、 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4、 体会课文简洁、丰富而又有节奏感的语言特点,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把握文中描写顺序,理解文意,掌握句子翻译。 教学难点:体会文中融情于景的写法,读懂作者流露的情感。 课时安排:2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由现实生活中的“韩流”想到“唐宋八大家”中的“韩流(柳)”导 入。 二作者简介、解题 1、介绍作者,理解作者在什么情况下写的《永州八记》。 2、解题:“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也往往通过记事、记物、 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三、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 2、给生字词注音。 悄怆( ) 篁( )竹 清洌 ( ) 为坻 ( ) 为屿( )翕( ) 忽 为嵁( ) 差( ) 互 寂寥( ) 幽邃( ) 3、理解一词多义与短句; 4、课文字词解释 5、快速解释课文。(要求:学生轮流进行;每人负责一句,先讲字词解释,再翻 译整个句子) 三分析结构,归纳段意。 全文共五段,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1),写小石潭的方位和概貌。 第二部分(2~3),写小石潭中的游鱼和潭中的水源。 第三部分(4),写小石潭的气氛和作者的感受。 第四部分(5),介绍与自己同游小石潭的人。 四、探究讨论(学习小组思考并讨论) 1、这篇散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描写景物的?具体写了哪些景物? 2、作者怎样发现小石潭的?有哪些动词? 3、潭中有什么景物?潭中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用了什么写法? 4、本文的记叙顺序是什么? 5、把握作者情感,体会作者情景交融手法的综合运用。 6、根据课文内容,说说作者观鱼时的心情是怎样的?游览到最后的心情又是怎 样的?为什么? 五、小结
1、主题 2、情感 3、写作方法 其他写法的运用 (1)文中的“镜头”与“画面” 点拨:在第一段,作者采用的是“移步换形”的写法,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看 到不同的景物,很象一部山水风光影片,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在第二段作 者描写潭水、游鱼,采用了“定点特写”的写法,作者一共只用了四十个字,就 活灵活现地描出了潭水中游鱼的美景 (2)文中的“对比”和“烘托” 点拨:①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把“怡然不动”和“chu尔远逝,往来翕”忽” 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显出鱼的活泼。②作者用反衬的手法写鱼在潭 中历历可数,使人感到像是“空”“无”,尤使水清之状具有实感。 六、巩固训练: 1、用原文回答问题,进一步理解课文。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3)、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4)、溪流和溪岸有什么特点? 2、文言实词与虚词归纳 (1)一词多义 以:①全石以为底(介词,用) 为:①全石以为底(动词,当“作为”讲) ②卷石底以出(承接,“而”不译)②为坻,为屿,为堪,。(动词,“成为”) ③以其境过清(介词,表原因) 2、重点句翻译 ①卷石底以出: ②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③影布石上: ④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⑤犬牙差互: ⑥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七、作业 1、背诵课文 2、你已学过不少描写景物的古代诗文,试着把其中描写山水的名句摘录下来, 并选择一两则加以赏析。 3、完成练习册的习题 教学后记
8 1、主题 2、情感 3、写作方法 其他写法的运用 (1) 文中的“镜头”与“画面” 点拨:在第一段,作者采用的是“移步换形”的写法,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看 到不同的景物,很象一部山水风光影片,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在第二段作 者描写潭水、游鱼,采用了“定点特写”的写法,作者一共只用了四十个字,就 活灵活现地描出了潭水中游鱼的美景。 (2) 文中的“对比”和“烘托” 点拨:①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把“怡然不动”和“chu 尔远逝,往来翕”忽” 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显出鱼的活泼。②作者用反衬的手法写鱼在潭 中历历可数,使人感到像是“空”“无”,尤使水清之状具有实感。 六、巩固训练: 1、用原文回答问题,进一步理解课文。 ⑴、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⑵、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⑶、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⑷、溪流和溪岸有什么特点? 2、文言实词与虚词归纳 (1) 一词多义 以:①全石以为底(介词,用) 为:①全石以为底(动词,当“作为”讲) ②卷石底以出(承接,“而”不译) ②为坻,为屿,为堪,。(动词,“成为”) ③以其境过清(介词,表原因) 2、重点句翻译 ①卷石底以出: ②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③影布石上: ④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⑤犬牙差互: ⑥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七、作业 1、背诵课文 2、你已学过不少描写景物的古代诗文,试着把其中描写山水的名句摘录下来, 并选择一两则加以赏析。 3、完成练习册的习题 教学后记:
11.核舟记 魏学洢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句式。 2.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 能力目标 1.学习掌握本文运用说明和描绘相结合的笔法。 2.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探明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 德育目标 文章生动介绍了明末雕刻艺人王叔远高超的雕刻技艺和独特的才华,热情颂扬了 我国古代民间艺人的艺术成就。学习它,有助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博大精深的传 统文化的感情。 ●教学重点 1.帮助学生树立起关于核舟的空间概念,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 2.品味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教学难点 探究课文主体部分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 ●教学方法 1.读想法。这是一篇实物说明文,要使学生一边读一边想像核舟各个部分的样 子直到最后在眼前出现它的完整形象,最好的方法是让学生绘制示意图。按照课 文内容,一步步把核舟的简单示意图画出来。这样做,既熟悉了课文内容,又把 握了核舟上各种景物及人物的空间位置,弄清了作者的写作顺序。 2.发现法、探究法。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发现法”阅读,便于整体感知文意: 在学生绘制核舟示意图、理清文章写作顺序后,引导学生探究为什么写舟的正面 不是按照“船头→中间→船尾”的顺序写,而是按照“中间→船头→船尾”的顺 3.点评法。文章除了说明外,不乏生动传神的描写。筛选文中写人物情态的语 句,引导学生仔细阅读、品味这些生动传神的描写。 ●教具准备多媒体CAI课件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把握文意,弄清文章的写作顺序,并探究思考按照空间顺 序说明事物的方法;揣摩语言,品味文中生动传神的描写;课堂训练,强化文言 知识积累和运用。 [教学步骤] 导语设计 设计(一)稀世珍宝明代桃核舟“苏东坡夜游赤壁”在宁波被发现的消息传出后
9 11.核舟记 魏学洢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句式。 2.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 能力目标 1.学习掌握本文运用说明和描绘相结合的笔法。 2.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探明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 德育目标 文章生动介绍了明末雕刻艺人王叔远高超的雕刻技艺和独特的才华,热情颂扬了 我国古代民间艺人的艺术成就。学习它,有助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博大精深的传 统文化的感情。 ●教学重点 1.帮助学生树立起关于核舟的空间概念,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 2.品味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教学难点 探究课文主体部分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 ●教学方法 1.读想法。这是一篇实物说明文,要使学生一边读一边想像核舟各个部分的样 子直到最后在眼前出现它的完整形象,最好的方法是让学生绘制示意图。按照课 文内容,一步步把核舟的简单示意图画出来。这样做,既熟悉了课文内容,又把 握了核舟上各种景物及人物的空间位置,弄清了作者的写作顺序。 2.发现法、探究法。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发现法”阅读,便于整体感知文意; 在学生绘制核舟示意图、理清文章写作顺序后,引导学生探究为什么写舟的正面 不是按照“船头→中间→船尾”的顺序写,而是按照“中间→船头→船尾”的顺 序。 3.点评法。文章除了说明外,不乏生动传神的描写。筛选文中写人物情态的语 句,引导学生仔细阅读、品味这些生动传神的描写。 ●教具准备多媒体 CAI 课件 ●课时安排 3 课时 ●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把握文意,弄清文章的写作顺序,并探究思考按照空间顺 序说明事物的方法;揣摩语言,品味文中生动传神的描写;课堂训练,强化文言 知识积累和运用。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稀世珍宝明代桃核舟“苏东坡夜游赤壁”在宁波被发现的消息传出后
成为文物界、收藏界的一大新闻。据专家鉴定,这是迄今发现的世上仅存的明代 果核雕刻品。(这一则新闻出现在1995年10月27日《文汇报》上)今天,我们 有幸一睹尊容,一同走进魏学洢(yi)的《核舟记》开开眼界。(板书文题) 设计(二)同学们,我国古代流传下来许多能工巧匠的故事,谁来讲给我们听听 呢…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一位奇巧的雕刻家王叔远的故事,他能把一个长不 盈寸的桃核雕刻成舟,生动再现了历史上一个著名的文学故事,这就是我们今天 要学习的《核舟记》。(板书文题、作者) 、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把握文意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课文,力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教师提示并领读以下内容(投影显示) (1)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罔(wang)膝(xi)褶(zh)髻(j)倚(yi) 戌(xu)篆( zhuan)八分有(you)奇(j)诎右臂支船(qu) (2)注意以下句子的正确读法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2.学生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把握文意。 3.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完成正确读、准确译的学习任务,学生互动共同研究解 决阅读理解方面的疑难问题。教师巡视各组,随时答疑释疑 整体感知文意,弄清作者的写作顺序 1.疏通文意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发现,“核舟是什么?”“核舟上有什 么?”“你在核舟上发现了什么?”以此为话题进行全班交流。 2.要求学生仔细硏读课文,绘制核舟示意图,树立起关于核舟的空间概念 按照课文内容,一步步绘制核舟的简单示意图,看谁画得既准确又逼真。然后选 画得最好的同学出示自己绘制的示意图,介绍示意图,复述课文内容 3.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弄清作者的说明顺序。 (1)教师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整体思路 明确:文章采用总一分一总的结构模式。开头第1段总说,介绍王叔远在雕刻技 术上的卓越成就,指出雕刻品“核舟”的主题。中间(25)详细介绍“核舟” 的结构、舟上的人物和题名。最后(6段)总结全文,通计舟上所刻人、窗及其 他物品的数量和刻字的总数,又以“计其长曾不盈寸”呼应开头,然后用“嘻, 技亦灵怪矣哉”作结 (2)辨明说明顺序。 提问:在课文的主体部分,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核舟的? 明确:按照空间顺序介绍,先整体后局部。先写核舟的正面,次写它的背面。写 正面则整体介绍核舟的体积,接着写舟的中间部分船舱,然后介绍船头和船尾 多媒体显示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学生齐读25段) 3)探究思考 提问:舟的正面,不是按照“船头→船舱→船尾”的顺序写,而将船头和船舱的 顺序颠倒,请探究这样写的原因
10 成为文物界、收藏界的一大新闻。据专家鉴定,这是迄今发现的世上仅存的明代 果核雕刻品。(这一则新闻出现在 1995 年 10 月 27 日《文汇报》上)今天,我们 有幸一睹尊容,一同走进魏学洢(yī)的《核舟记》开开眼界。(板书文题) 设计(二)同学们,我国古代流传下来许多能工巧匠的故事,谁来讲给我们听听 呢……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一位奇巧的雕刻家王叔远的故事,他能把一个长不 盈寸的桃核雕刻成舟,生动再现了历史上一个著名的文学故事,这就是我们今天 要学习的《核舟记》。(板书文题、作者) 二、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把握文意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课文,力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教师提示并领读以下内容(投影显示): (1)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罔(wǎnɡ) 膝(xī) 褶(zhě) 髻(jì) 倚(yǐ) 戌(xū) 篆(zhuàn)八分有(yòu) 奇(jī) 诎右臂支船(qū) (2)注意以下句子的正确读法: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2.学生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把握文意。 3.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完成正确读、准确译的学习任务,学生互动共同研究解 决阅读理解方面的疑难问题。教师巡视各组,随时答疑释疑。 三、整体感知文意,弄清作者的写作顺序 1.疏通文意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发现,“核舟是什么?”“核舟上有什 么?”“你在核舟上发现了什么?”以此为话题进行全班交流。 2.要求学生仔细研读课文,绘制核舟示意图,树立起关于核舟的空间概念。 按照课文内容,一步步绘制核舟的简单示意图,看谁画得既准确又逼真。然后选 画得最好的同学出示自己绘制的示意图,介绍示意图,复述课文内容。 3.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弄清作者的说明顺序。 (1)教师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整体思路。 明确: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模式。开头第 1 段总说,介绍王叔远在雕刻技 术上的卓越成就,指出雕刻品“核舟”的主题。中间(2~5)详细介绍“核舟” 的结构、舟上的人物和题名。最后(6 段)总结全文,通计舟上所刻人、窗及其 他物品的数量和刻字的总数,又以“计其长曾不盈寸”呼应开头,然后用“嘻, 技亦灵怪矣哉”作结。 (2)辨明说明顺序。 提问:在课文的主体部分,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核舟的? 明确:按照空间顺序介绍,先整体后局部。先写核舟的正面,次写它的背面。写 正面则整体介绍核舟的体积,接着写舟的中间部分船舱,然后介绍船头和船尾。 多媒体显示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学生齐读 2~5 段) (3)探究思考。 提问:舟的正面,不是按照“船头→船舱→船尾”的顺序写,而将船头和船舱的 顺序颠倒,请探究这样写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