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东汉 第一节汉光武帝及其时代 第二节宦官专权与外戚千政 ·第三节党锢之祸与黄巾起义 ·第四节东汉的经济 第五节汉代艺术
第三章 东汉 • 第一节 汉光武帝及其时代 • 第二节 宦官专权与外戚干政 • 第三节 党锢之祸与黄巾起义 • 第四节 东汉的经济 • 第五节 汉代艺术
第一节汉光武帝及其时代 、虽置三公,事归台阁 二、加强刺史的权力 三、罢州郡兵 四、柔道为治 五、礼贤敬贤
第一节 汉光武帝及其时代 • 一、虽置三公,事归台阁 • 二、加强刺史的权力 • 三、罢州郡兵 • 四、柔道为治 • 五、礼贤敬贤
美光武 汉光武帝刘秀像
汉光武帝刘秀像
虽量三公,事归台阁” 刘秀(附图)建立东汉王朝后,为了稳定和巩固封建统治, 首先致力于整顿吏治,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他鉴于西汉 末年“上威不行,下专国命”的教训,于是“退功臣而进文 吏”,虽封功臣为侯,赐予优厚的爵禄,但禁止他们干预政 事。对诸侯王和外戚的权势多方限制,所以当时宗室诸王和 外家亲属都比较遵奉法纪,无结党营私之名。在行政体制上, 刘秀一方面进一步抑夺三公职权,“虽置三公,事归台阁” 由尚书典守机密,出纳王命,使全国政务都经尚书台,最后 总揽于皇帝;另一方面,又加强监察制度,提高御史中丞、 司隶校尉和部刺史的权限和地位。 东汉中央政权同西汉相较,重大变化之一就是削弱“三公” 的权力,扩大尚书台的作用,以加强皇权。具体而言,就是 将地位很高的太尉、司空、司徒架空,使他们成为无实权的 虚位。实际权力掌握在属于中朝的尚书台手中。尚书台设尚 书令一人,秩千石,尚书仆射一人,秩六百石。下设六曹, 每曹又有尚书、侍郎、令史三人。尚书台成为真正决策和发 号施令的机构。三公或大将军只有经过皇帝恩准,加“录尚 书事”头衔,方可参与中枢决策
一、 “虽置三公,事归台阁” • 刘秀(附图)建立东汉王朝后,为了稳定和巩固封建统治, 首先致力于整顿吏治,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他鉴于西汉 末年“上威不行,下专国命”的教训,于是“退功臣而进文 吏”,虽封功臣为侯,赐予优厚的爵禄,但禁止他们干预政 事。对诸侯王和外戚的权势多方限制,所以当时宗室诸王和 外家亲属都比较遵奉法纪,无结党营私之名。在行政体制上, 刘秀一方面进一步抑夺三公职权,“虽置三公,事归台阁” , 由尚书典守机密,出纳王命,使全国政务都经尚书台,最后 总揽于皇帝;另一方面,又加强监察制度,提高御史中丞、 司隶校尉和部刺史的权限和地位。 • 东汉中央政权同西汉相较,重大变化之一就是削弱“三公” 的权力,扩大尚书台的作用,以加强皇权。具体而言,就是 将地位很高的太尉、司空、司徒架空,使他们成为无实权的 虚位。实际权力掌握在属于中朝的尚书台手中。尚书台设尚 书令一人,秩千石,尚书仆射一人,秩六百石。下设六曹, 每曹又有尚书、侍郎、令史三人。尚书台成为真正决策和发 号施令的机构。三公或大将军只有经过皇帝恩准,加“录尚 书事”头衔,方可参与中枢决策
二、加强刺史的权力 地方政权中重要的改革之一,是州的地位由监察区 域还渐变为具有郡以上一级地方政权性质的行政区 域;刺史则相应地变为具有统郡职能的长官。刺史 举劾官吏,不再需要三公案验,即可黜免;刺史有 固定治所,只须年终派计吏奏事,不复自诣京师。 不过这是一个逐渐的变化,到东汉末年才算完成
二、加强刺史的权力 • 地方政权中重要的改革之一,是州的地位由监察区 域逐渐变为具有郡以上一级地方政权性质的行政区 域;刺史则相应地变为具有统郡职能的长官。刺史 举劾官吏,不再需要三公案验,即可黜免;刺史有 固定治所,只须年终派计吏奏事,不复自诣京师。 不过这是一个逐渐的变化,到东汉末年才算完成